CN221355786U - 一种气溶胶发生装置 - Google Patents

一种气溶胶发生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21355786U
CN221355786U CN202323394051.0U CN202323394051U CN221355786U CN 221355786 U CN221355786 U CN 221355786U CN 202323394051 U CN202323394051 U CN 202323394051U CN 221355786 U CN221355786 U CN 221355786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oil
hole
pressure relief
oil storage
pressure releas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23394051.0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张志良
段立武
沈礼周
付尧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Qianxun Grace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Qianxun Grace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Qianxun Grace Co ltd filed Critical Qianxun Grace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323394051.0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21355786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21355786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21355786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Containers And Packaging Bodies Having A Special Means To Remove Contents (AREA)

Abstract

一种气溶胶发生装置,包括壳体、泄压结构和储油瓶,壳体内具有储油腔,第一注油孔和第一泄压孔,第一注油孔和第一泄压孔均能够与储油腔连通,泄压结构可移动或可转动地装配于壳体上,泄压结构具有第二泄压孔和第二注油孔,储油瓶安装于壳体上,储油瓶的开口与第一注油孔连通;泄压结构具有泄压状态,泄压结构处于泄压状态时,第二泄压孔通过第一泄压孔与储油腔连通,储油瓶依次通过第一注油孔、第二注油孔与储油腔连通,由于第一泄压孔的朝向所述储油腔的孔口与第二注油孔供油液流出的储油路径错开,使得在通过第一注油孔和第二注油孔向储油腔内注油过程中,能够降低油液直接进入第一泄压孔以从第一泄压孔漏出的概率。

Description

一种气溶胶发生装置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气溶胶生成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气溶胶发生装置。
背景技术
气溶胶发生装置中,由于雾化器储油舱的储油量有限,需要通过注油孔及时向储油舱内注油,注油操作过程中容易发生漏油现象。因此市场上出现具有外挂储油瓶的气溶胶发生装置,储油瓶内存有大量的油液,在储油舱内的油液较少时,由用户及时操作将储油瓶内的油液输送至储油舱内。
在通过储油瓶向储油舱内注油的过程中,用户可通过挤压或其他操作以在储油瓶内产生高压,依靠储油瓶与储油腔之间的压差将储油瓶内的油液挤压至储油腔内,同时由于在将油液挤压至储油腔的过程中,储油瓶内为高压状态,在这种高压状态下,储油瓶内输出的油液很容易泄露。
实用新型内容
本申请提供一种气溶胶发生装置,以解决通过储油瓶向储油舱内注油的过程中,油液容易泄露的技术问题。
根据本申请的一方面,一种实施例中提供一种气溶胶发生装置,包括:
壳体,所述壳体具有储油腔、第一注油孔和第一泄压孔,所述第一注油孔和所述第一泄压孔均能够与所述储油腔连通;
储油瓶,所述储油瓶安装于所述壳体上,所述储油瓶的开口与所述第一注油孔连通;
泄压结构,所述泄压结构可移动或可转动地装配于所述壳体上,所述泄压结构具有第二泄压孔和第二注油孔;
所述泄压结构可被操作至泄压状态,所述泄压结构处于所述泄压状态时,所述第二泄压孔通过所述第一泄压孔与所述储油腔连通,所述储油瓶依次通过所述第一注油孔、所述第二注油孔与所述储油腔连通,所述第二注油孔具有供油液流出的流动路径,所述第一泄压孔的朝向所述储油腔的孔口与所述流动路径错开。
在一种可选的实施例中,所述泄压结构还可被操作至密封状态,所述泄压结构处于所述密封状态时,所述泄压结构封堵所述第一泄压孔的孔口,所述第二注油孔的至少一端孔口被封堵。
在一种可选的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泄压孔有多个,多个所述第一泄压孔在所述泄压结构的周向上间隔布置;
和/或,所述第一注油孔有多个,多个所述第一注油孔在所述泄压结构的周向上间隔布置。
在一种可选的实施例中,在所述泄压结构的周向上,所述第一泄压孔与所述第一注油孔间隔布置。
在一种可选的实施例中,所述壳体具有安装位,所述第一泄压孔位于所述安装位处,所述泄压结构具有位于所述壳体外的旋钮部,所述第二泄压孔位于所述旋钮部上。
在一种可选的实施例中,所述壳体于所述安装位处设置有安装槽,所述旋钮部位于所述安装槽内,所述第一泄压孔位于所述安装槽的槽底壁上。
在一种可选的实施例中,所述壳体包括在第一方向上布置的顶盖和基座,所述基座与所述顶盖密封配合,所述储油腔位于所述顶盖与所述基座之间,所述顶盖具有朝向第一方向的气溶胶出口;
所述第一泄压孔位于所述顶盖上,所述第一注油孔位于所述基座上;在泄压路径上,所述第一泄压孔具有靠近所述储油腔的进气端口和远离所述储油腔的出气端口,所述第一泄压孔的进气端口朝向第一方向,所述流动路径与所述第一方向垂直。
在一种可选的实施例中,所述顶盖于所述安装位处设置有通孔,所述泄压结构具有伸入所述通孔内的伸入部,所述伸入部与所述旋钮部连接,所述伸入部与所述旋钮部围合形成凹槽,所述第二注油孔设置于所述伸入部上;
所述基座具有朝向所述顶盖凸出的凸部,所述凸部与所述凹槽密封配合,所述凸部具有与所述储油瓶连通的注油通道,所述第一注油孔位于所述注油通道的通道壁上。
在一种可选的实施例中,所述壳体还包括与所述顶盖连接的底壳,所述顶盖与所述底壳在所述第一方向上连接,所述储油瓶在所述第一方向上位于所述基座与所述底壳之间,所述储油瓶的开口在所述第一方向上朝向所述基座,所述底壳具有底壳开口,所述储油瓶的局部外露于所述底壳开口以供用户接触。
在一种可选的实施例中,所述气溶胶发生装置还包括雾化组件和与所述雾化组件电连接的电池组件,所述雾化组件安装于所述顶盖与所述基座之间,所述电池组件在所述第一方向上位于所述基座的背向所述顶盖的一侧;所述雾化组件与所述泄压结构在第二方向上间隔布置,所述电池组件与所述储油瓶在所述第二方向上间隔布置,所述第一方向与所述第二方向垂直。
依据上述实施例的气溶胶发生装置,包括壳体、泄压结构和储油瓶,壳体内具有储油腔,第一注油孔和第一泄压孔,第一注油孔和第一泄压孔均能够与储油腔连通,泄压结构可移动或可转动地装配于壳体上,泄压结构具有第二泄压孔和第二注油孔,储油瓶安装于壳体上,储油瓶的开口与第一注油孔连通;泄压结构具有泄压状态,泄压结构处于泄压状态时,第二泄压孔通过第一泄压孔与储油腔连通,储油瓶依次通过第一注油孔、第二注油孔与储油腔连通,由于第一泄压孔的朝向所述储油腔的孔口与第二注油孔供油液流出的储油路径错开,使得在通过第一注油孔和第二注油孔向储油腔内注油过程中,能够降低油液直接进入第一泄压孔以从第一泄压孔漏出的概率。
附图说明
图1为一种实施例中气溶胶发生装置处于泄压状态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一种实施例中气溶胶发生装置处于密封状态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一种实施例中气溶胶发生装置处于泄压状态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图4为一种实施例中气溶胶发生装置处于泄压状态的另一个角度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图中:1、壳体;11、顶盖;111、吸嘴;112、第一泄压孔;113、安装槽;114、缺口;12、基座;121、第一注油孔;122、凸部;123、盲孔;13、底壳;131、底壳开口;14、储油腔;15、封油硅胶;16、密封环;2、雾化组件;3、电池组件;4、转接头;5、储油瓶;6、泄压结构;61、旋拧操作部;62、旋钮部;621、第二泄压孔;63、伸入部;631、第二注油孔。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通过具体实施方式结合附图对本申请作进一步详细说明。其中不同实施方式中类似元件采用了相关联的类似的元件标号。在以下的实施方式中,很多细节描述是为了使得本申请能被更好的理解。然而,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毫不费力的认识到,其中部分特征在不同情况下是可以省略的,或者可以由其他元件、材料、方法所替代。在某些情况下,本申请相关的一些操作并没有在说明书中显示或者描述,这是为了避免本申请的核心部分被过多的描述所淹没,而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详细描述这些相关操作并不是必要的,他们根据说明书中的描述以及本领域的一般技术知识即可完整了解相关操作。
另外,说明书中所描述的特点、操作或者特征可以以任意适当的方式结合形成各种实施方式,各实施例所涉及的操作步骤也可以按照本领域技术人员所能显而易见的方式进行顺序调换或调整。因此,说明书和附图只是为了清楚描述某一个实施例,并不意味着是必须的组成和/或顺序。
本文中为部件所编序号本身,例如“第一”、“第二”等,仅用于区分所描述的对象,不具有任何顺序或技术含义。而本申请所说“连接”、“联接”,如无特别说明,均包括直接和间接连接(联接)。术语“平行”、“垂直”等限定,均是针对当前工艺水平而言的,而不是数学意义上绝对严格的定义,允许存在少量偏差,近似于平行、近似于垂直等均可以。
本申请公开一种气溶胶发生装置,请参考图1至图4,其包括壳体1、泄压结构6和外置的储油瓶5,壳体1具有储油腔14、第一注油孔121和第一泄压孔112,第一注油孔121和第一泄压孔112均与储油腔14连通,储油瓶5安装于壳体1上,储油瓶5的开口与第一注油孔121连通,泄压结构6可移动或可转动地装配于壳体1上,泄压结构6具有第二泄压孔621和第二注油孔631;泄压结构6在相对壳体1移动或转动的过程中,泄压结构6具有密封状态和泄压状态;泄压结构6处于密封状态时,储油瓶5与储油腔14之间的通道被封闭,气溶胶发生装置能够正常工作;泄压结构6处于泄压状态下,第二泄压孔621通过第一泄压孔112与储油腔14连通,储油瓶5依次通过第一注油孔121、第二注油孔631与储油腔14连通,第二注油孔631具有供油液流出的流动路径,由于在泄压结构6处于泄压状态下,第一泄压孔112的朝向储油腔14的孔口与流动路径错开,这样能在通过储油瓶5向储油腔14内注油的过程中,降低油液从第一泄压孔112处泄露的概率。
第一注油孔121和第二注油孔631均具有朝向或靠近储油腔14的出油端口,还具有背向或远离储油腔14的进油端口,在泄压结构6处于泄压状态时,第一注油孔121的出油端口与第二注油孔631的进油端口接触且连通;第一泄压孔112和第二泄压孔621均具有朝向或靠近储油腔14的进气端口,还具有背向或远离储油腔14的出气端口,在泄压结构6处于泄压状态时,第一泄压孔112的出气端口与第二泄压孔621的进气端口接触且连通。
请参考图1至图4,壳体1包括在第一方向上布置的顶盖11和基座12,顶盖11在第一方向上具有第一开口和第二开口,顶盖11于第一开口处形成吸嘴111,基座12位于第二开口处,基座12通过封油硅胶15与顶盖11密封配合;气溶胶发生装置还包括雾化组件2,雾化组件2在第一方向上延伸,雾化组件2于第一方向的两端分别与顶盖11和基座12密封配合,雾化组件2的中心通道与顶盖11的第一开口连通,雾化基质于雾化组件2内被加热而生成的气溶胶能够沿雾化组件2的中心通道进入至顶盖11的第一开口处被用户吸入。
壳体1上的第一泄压孔112位于顶盖11上,第一注油孔121位于基座12上。一些实施例中,第一泄压孔112、第一注油孔121以及泄压结构6上的第二泄压孔621和第二注油孔631均为圆孔,且第一泄压孔112、第一注油孔121以及泄压结构6上的第二泄压孔621和第二注油孔631的中心轴线均为直线。在泄压结构6处于泄压状态下,第一泄压孔112的中心轴线和第二泄压孔621的中心轴线均在第一方向上延伸,第一注油孔121的中心轴线和第二注油孔631的中心轴线均在第二方向上延伸布置,第一方向与第二方向垂直,也即第二注油孔631的出油端口的朝向与第一泄压孔112的进气端口的朝向垂直。这样用户在向储油腔14内注油的过程中,用户可以常规吸嘴111朝上的姿态手持气溶胶生成装置,在向储油腔14内注油时,油液能够从第一注油孔121和第二注油孔631沿水平方向注入储油腔14,而泄压气体则从第一泄压孔112和第二泄压孔621沿竖直方向排出,这样油液从第二注油孔631流出的流动路径与第一泄压孔112的进气端口的朝向垂直,能够有效避免注油压力过大而导致油液从第一泄压孔112和第二泄压孔621随泄压气体漏出,能够方便用户使用,并且还能有效提高用户的使用体验。
此处需要说明的是,上述流动路径可以理解为在正常注油压力范围内,油液从第二注油孔631流出后所经过的路径,该流动路径可以由第二注油孔631靠近其出油端口的部分孔段的延伸方向,也即该部分孔段的中心线方向来决定。
在其他一些实施例中,如在第二注油孔631中心轴线的延伸方向与第二方向之间的夹角为锐角的实施例中,可以设置在第一方向上,第二注油孔631的中心轴线自第二注油孔631的进油端口向第二注油孔631的出油端口逐渐远离第一泄压孔112,这样以确保从第二注油孔631流出的油液在第一方向上逐渐远离第一泄压孔112,从而可以避免注油压力过大时油液从第一泄压孔112和第二泄压孔621随气体漏出。
又如在第二注油孔631的中心轴线为曲线的实施例中,或者其他一些与上述实施例中结构均不同的实施例中,只要满足在泄压结构6处于泄压状态下,从第二注油孔631的出油端口流出油液的流动路径与第一泄压孔112的进气端口错开,或者可以理解成在没有任何阻挡物的条件下,油液从第二注油孔631的出油端口流出而落在储油腔14腔壁上的位置与第一泄压孔112的进气端口的位置错开,即可降低油液从第一泄压孔112和第二泄压孔621随泄压气体漏出的概率。
进一步地,在泄压结构6可旋转的装配于壳体1的实施例中,还可以通过在泄压结构6处于泄压状态下,通过设置第二注油孔631的出油端口和第一泄压孔112的进气端口在泄压结构6周向上的位置以避免注油过程中油液随泄压气体漏出。如一些实施例中,可参考图4,可以设置在泄压结构6处于泄压状态下,也即在注油过程中,于泄压结构6的周向上,第二注油孔631的出油端口与第一泄压孔112的进气端口错开且间隔布置;如在第二注油孔631和第一泄压孔112均设置一个的实施例中,设置第二注油孔631的出油端口与第一泄压孔112的进气端口在泄压结构6的周向上呈180°设置。这样可以有效避免注油压力过大而导致油液从第一泄压孔112和第二泄压孔621随泄压气体漏出。
一些实施例中,第一泄压孔112可以设置有多个,第二泄压孔621与第一泄压孔112在泄压结构6处于泄压状态时的数量和位置均对应,请参考图1至图4,第一泄压孔112设置有两个,且在泄压结构6处于泄压状态下,两个第一泄压孔112在第三方向上间隔布置,第三方向垂直第一方向和第二方向,两个第一泄压孔112绕泄压结构6的轴线呈180°设置,能够在泄压结构6的周向上使储油腔14内的气体压力平衡,避免由于局部气压过大而影响正常的注油过程。
进一步地,第一注油孔121也可以设置多个,第二注油孔631与第一注油孔121在泄压结构6处于泄压状态时的数量和位置均对应,请参考图3和图4,第一注油孔121设置有两个,且两个第一注油孔121在第二方向上间隔布置,两个第一注油孔121绕泄压结构6的轴线呈180°设置,有助于在泄压结构6的周向上使储油腔14内油液压力平衡,避免由于局部注油压力较小而影响一次注油量。
这样第二注油孔631和第一泄压孔112均设置两个,且可设置两个第二注油孔631在泄压结构6的周向上呈180°,两个第一泄压孔112在泄压结构6的周向上呈180°,并且可以设置第二注油孔631的出油端口与第一泄压孔112的进气端口在泄压结构6的周向上呈90°设置,这样可以有效避免注油压力过大而导致油液随泄压气体漏出。
当然在其他一些实施例中,第一泄压孔112、第一注油孔121均可以设置三个或以上,并且多个第一泄压孔112、多个第一注油孔121均绕泄压结构6的周向上间隔布置,以实现储油腔14内于泄压结构6的周向上气压压力和油液压力、注油流量均衡,有助于平衡储油腔14内的各处气体和油液的压力,确保一次注油量。
或者在其他一些实施例中,第一泄压孔112和第一注油孔121的数量还可以是各设置一个,优选的,第一泄压孔112可在第二方向上设置于泄压结构6轴线的背向雾化组件2的一侧,第一注油孔121可在第二方向上设置于泄压结构6轴线与雾化组件2之间,以确保油液能够从第二注油孔631沿泄压结构6的径向排出至雾化组件2所在的位置。
一些实施例中,请参考图3和图4,顶盖11具有安装位,第一泄压孔112设置于顶盖11的安装位处,顶盖11于安装位处设置有安装槽113,安装槽113为圆槽,安装槽113的槽口朝向第一方向,第一泄压孔112设置于安装槽113的槽底壁上;泄压结构6可以是泄压旋钮,泄压结构6可转动地安装于顶盖11的安装位处,泄压结构6具有在第一方向上延伸的旋钮部62,旋钮部62具有与安装槽113形状匹配的圆形板状结构,旋钮部62位于安装槽113内,以方便实现泄压结构6的安装和定位,第二泄压孔621位于旋钮部62上,第二泄压孔621的数量和延伸方向均与第一泄压孔112的数量和延伸方向相同,且两个第二泄压孔621之间的距离与两个第一泄压孔112之间的距离相同,这样以确保在泄压结构6旋转至泄压状态时,两个第二泄压孔621均能够与两个第一泄压孔112连通,以实现储油腔14泄压的目的。
当然在其他一些实施例中,顶盖11上于安装位处还可以不设置安装槽113,泄压结构6的旋钮部62包括圆形板状结构,圆形板状结构的朝向顶盖11的侧面与顶盖11外表面贴合。
进一步地,请继续参考图3和图4,顶盖11于安装位处还设置有通孔,通孔与储油腔14连通,通孔的孔侧壁在第一方向上朝向储油腔14方向延伸,泄压结构6具有伸入通孔内的伸入部63,伸入部63为圆环结构,伸入部63的轴向一端与旋钮部62连接,伸入部63与旋钮部62一体成型,且伸入部63与旋钮部62围合形成凹槽,第二注油孔631设置于伸入部63的圆环结构侧壁上,即设置于凹槽的槽侧壁上,第二注油孔631的数量和中心轴线的延伸方向均与第一注油孔121的数量和中心轴线的延伸方向相同。
顶盖11上于通孔的孔侧壁上设置有缺口114,缺口114的数量与第二注油孔631的数量相等,在泄压结构6处于泄压状态下,缺口114对应第二注油孔631,这样以实现第二注油孔631与储油腔14连通,在泄压结构6处于密封状态下,缺口114与第二注油孔631在泄压结构6的周向上错开布置,通孔的孔侧壁能够封堵第二注油孔631的出油端口,以避免储油腔14内的液体进入到第二注油孔631,并从第二注油孔631进入到泄压结构6与基座12之前的间隙而具有漏油的风险。
为了适配泄压结构6上的第二注油孔631,请继续参考图3和图4,设置基座12在第一方向上具有朝向顶盖11凸出的凸部122,凸部122具有柱形外周面,凸部122伸入至泄压结构6围合形成的凹槽内,且凸部122与伸入部63的圆环结构的内周面之间通过密封环16密封配合;凸部122具有与储油瓶5连通的注油通道,注油通道由盲孔123形成,盲孔123在第一方向上延伸,盲孔123的孔口朝向在第一方向上背向顶盖11设置,第一注油孔121在第一方向上设置于密封环16与顶盖11之间,这样能够通过密封环16实现第一注油孔121与储油腔14之间的密封,可避免在泄压结构6处于密封状态下油液直接从储油腔14沿凸部122与泄压结构6之间的间隙从第一注油孔121漏出。
另外一些实施例中,泄压结构6还可以是泄压推钮,泄压结构6可移动的装配在壳体1上。具体地,请参考图3,顶盖11上的安装槽113可以是长方形槽,长方形槽的长度方向与第三方向平行,第一泄压孔112设置于安装槽113的槽底壁上,相应地,泄压结构6具有与上述实施例中旋钮部62对应的密封部,密封部可位于安装槽113内,密封部为方形结构,密封部在安装槽113槽底壁的正投影面积小于安装槽113槽底壁的面积,以满足密封部能够在安装槽113内于第三方向上往复移动,第二泄压孔621设置于密封部上;顶盖11上于安装位处设置的通孔为长方形孔,密封部在安装槽113内的任何位置均能够封堵该通孔,泄压结构6上的伸入部63具有两个平行布置的板状结构,第二注油孔631设置于板状结构上,基座12上的凸部122为长方体柱形壳体,第一注油孔121设置在长方体柱形壳体于第二方向布置的两个侧壁上。
泄压结构6在安装槽113内于第三方向上移动的过程中具有泄压状态和密封状态,泄压结构6在泄压状态时,第一泄压孔112与第二泄压孔621连通,且第一注油孔121与第二注油孔631连通;泄压结构6在密封状态时,第一泄压孔112与第二泄压孔621错开,密封部封堵第一泄压孔112的出气端口,泄压结构6上的伸入部63封堵第一注油孔121的出油孔端。
一些实施例中,储油瓶5在第一方向上位于基座12的背向顶盖11的一侧,储油瓶5在第一方向上延伸,储油瓶5的开口在第一方向上朝向基座12。在第二方向上,基座12于雾化组件2的旁侧设置有朝向储油腔14的凹部,凹部与泄压结构6在第一方向上布置,基座12上的凸部122设置于凹部的底壁上,且凸部122上的盲孔123孔口朝向与凹部的凹口朝向相同,凹部内固定有转接头4,转接头4可通过注塑的方式与基座12一体成型,转接头4与储油瓶5的瓶口通过螺纹连接,以实现储油瓶5通过注油通道与第一注油孔121的连通。
或者其他一些实施例中,储油瓶5还可以在第二方向上位于泄压结构6的背向雾化组件2的一侧,且储油瓶5在第二方向上延伸。
在其他一些实施例中,第一注油孔121还可以不设置在基座12上,壳体1还包括安装于基座12上的转接件,基座12上设置有安装孔,转接件密封安装于安装孔处,转接件为圆筒结构,转接件具有大径段和小径段,大径段用于与安装孔密封配合,大径段还与储油瓶5的瓶口密封配合,小径段伸入至泄压结构6上的凹槽内,且与泄压结构6的凹槽密封配合,第一注油孔121设置于小径段的筒壁上。
一些实施例中,储油瓶5由硬度较小的塑胶材料制成,可通过挤压储油瓶5的瓶身,将油液通过第一注油孔121、第二注油孔631挤压入储油腔14内。气溶胶发生装置的壳体1还包括与顶盖11连接的底壳13,底壳13与顶盖11可通过过盈的方式连接,顶盖11与底壳13在第一方向上布置,储油瓶5在第一方向上位于基座12与底壳13之间,储油瓶5大体为圆柱形筒状结构,可在底壳13上设置底壳开口131,底壳开口131设置于底壳13的的侧壁上,以使储油瓶5的筒状结构的侧部外露于底壳开口131,方便用户挤压储油瓶5的瓶身。
另外气溶胶发生装置还包括电池组件3,电池组件3与雾化组件2电连接,电池组件3在第一方向上位于基座12的背向顶盖11的一侧,雾化组件2与泄压结构6在第二方向上间隔布置,电池组件3与储油瓶5在第二方向上间隔或紧挨布置,这样设置一方面有助于减小气溶胶生成装置在第三方向上的尺寸,另一方面还方便用户使用气溶胶发生装置时对气溶胶发生装置的握持。
本申请的气溶胶发生在装置在用户正常抽吸使用的过程中,泄压结构6上的第二泄压孔621与顶盖11上的第一泄压孔112错开布置,同时泄压结构6上的第二注油孔631与基座12上的第一注油孔121也错开布置;当储油腔14内的油液不足时,用户可通过旋拧或移动泄压结构6,使泄压结构6上的第二泄压孔621与顶盖11上的第一泄压孔112对齐,使泄压结构6上的第二注油孔631与基座12上的第一注油孔121对齐,然后挤压储油瓶5,使储油瓶5内的油液沿第一注油孔121、第二注油孔631进入到储油腔14内,与此同时储油腔14内的气体沿第一泄压孔112和第二泄压孔621排出,实现储油腔14内外压力平衡的同时,方便通过储油瓶5向储油腔14注入;并且在注油的过程中,由于第一泄压孔112朝向储油腔14的孔口与从第二注油孔631流出油液的流动路径错开布置,这样可以降低挤压储油瓶5压力太大时油液从第一泄压孔112流出而导致漏油的概率。
对于泄压结构6可旋转装配在壳体1上的实施例中,为了方便用户对泄压结构6的操作,泄压结构6的旋钮部62还具有旋拧操作部61,旋拧操作部61凸出旋钮部62的外表面,以方便用户拨动或旋拧泄压结构6,并且还可以通过旋拧操作部61的位置,判断泄压结构6的具体状态,以方便用户操作。
以上应用了具体个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阐述,只是用于帮助理解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对于本实用新型所属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依据本实用新型的思想,还可以做出若干简单推演、变形或替换。

Claims (10)

1.一种气溶胶发生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壳体,所述壳体具有储油腔、第一注油孔和第一泄压孔,所述第一注油孔和所述第一泄压孔均能够与所述储油腔连通;
储油瓶,所述储油瓶安装于所述壳体上,所述储油瓶的开口与所述第一注油孔连通;
泄压结构,所述泄压结构可移动或可旋转地装配于所述壳体上,所述泄压结构具有第二泄压孔和第二注油孔;
所述泄压结构可被操作至泄压状态,所述泄压结构处于所述泄压状态时,所述第二泄压孔通过所述第一泄压孔与所述储油腔连通,所述储油瓶依次通过所述第一注油孔、所述第二注油孔与所述储油腔连通,所述第二注油孔具有供油液流出的流动路径,所述第一泄压孔的朝向所述储油腔的孔口与所述流动路径错开。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气溶胶发生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泄压结构还可被操作至密封状态,所述泄压结构处于所述密封状态时,所述泄压结构封堵所述第一泄压孔的孔口,所述第二注油孔的至少一端孔口被封堵。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气溶胶发生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泄压孔有多个,多个所述第一泄压孔在所述泄压结构的周向上间隔布置;
和/或,所述第一注油孔有多个,多个所述第一注油孔在所述泄压结构的周向上间隔布置。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气溶胶发生装置,其特征在于,在所述泄压结构的周向上,所述第一泄压孔与所述第一注油孔间隔布置。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气溶胶发生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具有安装位,所述第一泄压孔位于所述安装位处,所述泄压结构具有位于所述壳体外的旋钮部,所述第二泄压孔位于所述旋钮部上。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气溶胶发生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于所述安装位处设置有安装槽,所述旋钮部位于所述安装槽内,所述第一泄压孔位于所述安装槽的槽底壁上。
7.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气溶胶发生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包括在第一方向上布置的顶盖和基座,所述基座与所述顶盖密封配合,所述储油腔位于所述顶盖与所述基座之间,所述顶盖具有朝向第一方向的气溶胶出口;
所述第一泄压孔位于所述顶盖上,所述第一注油孔位于所述基座上;在泄压路径上,所述第一泄压孔具有靠近所述储油腔的进气端口和远离所述储油腔的出气端口,所述第一泄压孔的进气端口朝向第一方向,所述流动路径与所述第一方向垂直。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气溶胶发生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顶盖于所述安装位处设置有通孔,所述泄压结构具有伸入所述通孔内的伸入部,所述伸入部与所述旋钮部连接,所述伸入部与所述旋钮部围合形成凹槽,所述第二注油孔设置于所述伸入部上;
所述基座具有朝向所述顶盖凸出的凸部,所述凸部与所述凹槽密封配合,所述凸部具有与所述储油瓶连通的注油通道,所述第一注油孔位于所述注油通道的通道壁上。
9.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气溶胶发生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还包括与所述顶盖连接的底壳,所述顶盖与所述底壳在所述第一方向上连接,所述储油瓶在所述第一方向上位于所述基座与所述底壳之间,所述储油瓶的开口在所述第一方向上朝向所述基座,所述底壳具有底壳开口,所述储油瓶的局部外露于所述底壳开口以供用户接触。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气溶胶发生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气溶胶发生装置还包括雾化组件和与所述雾化组件电连接的电池组件,所述雾化组件安装于所述顶盖与所述基座之间,所述电池组件在所述第一方向上位于所述基座的背向所述顶盖的一侧;所述雾化组件与所述泄压结构在第二方向上间隔布置,所述电池组件与所述储油瓶在所述第二方向上间隔布置,所述第一方向与所述第二方向垂直。
CN202323394051.0U 2023-12-13 2023-12-13 一种气溶胶发生装置 Active CN221355786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3394051.0U CN221355786U (zh) 2023-12-13 2023-12-13 一种气溶胶发生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3394051.0U CN221355786U (zh) 2023-12-13 2023-12-13 一种气溶胶发生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21355786U true CN221355786U (zh) 2024-07-19

Family

ID=9188926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23394051.0U Active CN221355786U (zh) 2023-12-13 2023-12-13 一种气溶胶发生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21355786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5249535B (zh) 注液容器和可重复注液系统以及注液方法
CN214710376U (zh) 雾化器及电子雾化装置
EP4378332A1 (en) Atomizer and aerosol generating device
HK1107328A1 (en) Flexible fluid delivery tube to rigid dip tube quick connector for liquid sprayer
CN206079036U (zh) 适于注液的雾化器、电子烟以及相匹配的注液容器
CN113841928B (zh) 电子雾化装置及其雾化器
CN221355786U (zh) 一种气溶胶发生装置
WO2023087892A1 (zh) 一种电子雾化装置及其雾化器
WO2024032141A1 (zh) 进气结构及气溶胶发生装置
CN219069446U (zh) 雾化器及气溶胶生成装置
CN216723114U (zh) 储液件、储液雾化组件和电子雾化器
CN212971651U (zh) 注液结构、雾化器、气溶胶发生装置及其气溶胶发生装置套装
CN212260477U (zh) 注油结构及雾化装置
CN210275882U (zh) 储液组件、烟弹及其电子烟
CN220735860U (zh) 一种防漏香薰机
CN209956543U (zh) 一种喷油头帽
CN221011974U (zh) 雾化装置及雾化设备
CN218915216U (zh) 一种管式倾倒不漏水的加湿器
CN216568332U (zh) 一种雾化设备
CN216725310U (zh) 一种消毒枪
CN220370219U (zh) 可防漏液的一体式雾化装置及香薰机
CN219920261U (zh) 雾化器及电子雾化装置
CN219962174U (zh) 排气装置及香水分装瓶
CN220734422U (zh) 电子雾化系统及电子雾化装置和雾化器
CN219613101U (zh) 一种注液组件、雾化器及电子雾化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