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21328046U - 电池引脚、电池顶盖结构及高倍率电池 - Google Patents

电池引脚、电池顶盖结构及高倍率电池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21328046U
CN221328046U CN202421337799.9U CN202421337799U CN221328046U CN 221328046 U CN221328046 U CN 221328046U CN 202421337799 U CN202421337799 U CN 202421337799U CN 221328046 U CN221328046 U CN 221328046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ole
battery
pin
connection part
top cov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421337799.9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王栋梁
雷利亮
刘明明
刘吉云
余琦
邓亚凯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Luoyang Storage And Transformation System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Luoyang Storage And Transformation System Co lt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Luoyang Storage And Transformation System Co ltd filed Critical Luoyang Storage And Transformation System Co ltd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21328046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21328046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电池引脚、电池顶盖结构及高倍率电池,其中电池引脚包括极柱连接部和垂直固连在所述极柱连接部一端的极耳连接部;所述极柱连接部本体呈平板状;所述极耳连接部本体呈竖板装,其一端固连在所述极柱连接部一侧表面;在所述极耳连接部与极柱连接部对接处固设有大于所述极耳连接部横截面面积的连接过渡部;所述连接过渡部分别与所述极耳连接部与极柱连接部固连。本是实用新型可使极柱连接部与极耳连接部的连接可靠性增加,突破了极耳连接部的厚度限制,提高了结构强度和过流面积,适合高倍率电池使用。

Description

电池引脚、电池顶盖结构及高倍率电池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锂离子电池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电池引脚、电池顶盖结构及高倍率电池。
背景技术
锂离子电池在一些军民品特殊领域或特定场景有特殊要求,例如高倍率放电性能。由于电芯内部空间有限,引脚的过流能力在一定程度上成为限制电芯倍率性能的重要因素。目前行业内制作的锂电池引脚大多为一体冲压折弯结构,影响引脚过流能力的瓶颈部位在极柱连接部和极耳连接部之间的折弯处。受到铜板或铝板固有的材料变形因素、以及冲压折弯工艺的影响,该折弯处铜材质冲压形变量约20%~30%,铝材质冲压形变量约20%~40%,并由于极柱连接部的激光焊对铜铝材厚度有一定要求,这导致了引脚极耳连接部厚度较小,大电流放电时过流能力不足,电池在高倍率充放电过程中发热量大。以至于现有技术中,有的引脚采用在此折弯处设置熔断槽,例如公告号为CN116031580A的专利《一种电池引脚及电池》所示。故而,为了进一步提升锂离子电池的高倍率充放电性能,如何突破引脚的过流能力限制成为本领域技术人员期望克服的难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克服现有的缺陷,提供一种电池引脚、电池顶盖结构及高倍率电池,旨在提高引脚的过流能力,在不改变原电芯的整体结构以及电芯生产工艺的条件下,通过设计一种T形结构的引脚,突破极耳连接部的厚度限制,提高过流能力。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电池引脚,包括极柱连接部和垂直固连在所述极柱连接部一端的极耳连接部;所述极柱连接部本体呈板状;所述极耳连接部本体呈板状,其一端固连在所述极柱连接部一侧表面;在所述极耳连接部与极柱连接部对接处固设有大于所述极耳连接部横截面面积的连接过渡部;所述连接过渡部分别与所述极耳连接部与极柱连接部固连。
作为进一步优化,所述连接过渡部包括分别固设在所述极耳连接部一端左右两侧的圆弧倒角。
作为进一步优化,所述连接过渡部包括围绕在所述极耳连接部一端焊接形成的焊瘤。
作为进一步优化,所述极柱连接部的厚度为1.0mm~2.5mm,所述极耳连接部的厚度为1.0mm~3.5mm。
作为进一步优化,所述极柱连接部远离所述极耳连接部的一端设有用于连接极柱的通孔。
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电池顶盖结构,包括两个引脚,分别为负极引脚和正极引脚;至少一个所述引脚为如上述的电池引脚。
作为进一步优化,所述正极引脚和负极引脚均为如上述的电池引脚;还包括电池顶盖;所述电池顶盖包括顶盖本体和极柱;所述正极引脚和负极引脚分别固连在所述顶盖本体左右两端下表面;所述极柱有两个,分别为正极极柱和负极极柱,分别与所述正极引脚和负极引脚对应;所述极柱的一端固接于对应的引脚的所述极柱连接部,其另一端穿过顶盖本体预设的安装孔而伸出所述顶盖本体之外。
作为进一步优化,所述电池引脚为金属铝引脚或金属铜引脚,所述电池引脚的极柱连接部的材质与所连接的所述极柱的材质相同。
作为进一步优化,所述正极引脚的极柱连接部的厚度为1.5mm~2.5mm;所述正极引脚的极耳连接部的厚度为1.5mm~3.5mm;所述负极引脚的极柱连接部的厚度为1.0mm~2.0mm;所述负极引脚的极耳连接部的厚度为1.0mm~2.5mm。
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高倍率电池,包括如上述的顶盖结构;所述高倍率电池的电芯与所述顶盖结构中的电池引脚的极耳连接部电连接。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1)本实用新型的极耳连接部可以与极柱连接部一体成型,也可以单独制作,连接过渡部的设置,使得极柱连接部与极耳连接部的连接可靠性增加,提高了结构强度和过流面积。
(2)本实用新型极耳连接部的厚度可以与极柱连接部的厚度不一致,突破了极耳连接部的厚度限制,极耳连接部的厚度增加20%-40%,以适应大电流放电时过流能力。
(3)本实用新型没有改变原电池的结构和大小,在原有组装工艺的条件下,提升了引脚的过流能力,使得本实用新型可以适用于对已经生产或销售的产品进行升级改造。
总之,本实用新型可使极柱连接部与极耳连接部的连接可靠性增加,突破了极耳连接部的厚度限制,提高了结构强度和过流面积,适合高倍率电池使用。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中的第一种电池引脚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中的第一种电池引脚的侧视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中的第二种电池引脚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中的第二种电池引脚的侧视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中的电池顶盖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中的电池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附图标记的说明如下: 100-电池引脚;110-极柱连接部;111-通孔;120-极耳连接部;130-连接过渡部;200-顶盖本体;210-正极极柱;220-负极极柱;300-电芯;310-正极极耳;320-负极极耳。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
实施例1,请参阅图1、2。
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电池引脚,用于将电池的电芯300电连接于电池的极柱,如图1;本实施例提供的电池引脚100,引脚极柱连接部110连接于电池的极柱,另一端极耳连接部120伸入电池的壳体内并与电芯300的极耳连接;引脚本体,引脚本体包括极柱连接部110及极耳连接部120,极柱连接部110与极耳连接部120一体挤压成型;在本实施例中,极柱连接部110用于连接电池极柱,极耳连接部120用于连接接电池极耳。具体为,极柱连接部110与电池极柱通过激光焊连接,电芯300的电流自电池极耳流动至引脚本体的极耳连接部120,再从引脚本体的极耳连接部120流动至引脚本体的极柱连接部110,最终再流动至电池极柱。其中,极柱连接部110与极耳连接部120用一体挤压成型的工艺,能够增加极柱连接部110与极耳连接部120的连接可靠性,同时避免焊接工艺中所残留的焊接缺陷,提高了过流面积。
另一种实施方式中,极耳连接部120的末端热熔,然后铆接到极柱连接部110上,也具有相同的效果。故而,在满足本实施例的连接过渡部130结构条件下,还可采用激光焊、填丝焊、铆接或者超声焊等方式连接。
在满足不改变原电芯300的整体结构以及电芯300生产工艺的条件下,优选地,正极极柱连接部的厚度为2.0mm。优选地,负极极柱连接部的厚度为1.2mm。优选地,正极极耳连接部的厚度为2.5mm。优选地,负极极耳连接部的厚度为1.5mm。
可见,通过本实施例的极耳连接部120与极柱连接部110的T形设置,极耳连接部120厚度可以比极柱连接部110的厚度增加20%-40%,极大地提高了极耳连接部120的过流能力。
实施例2,请参阅图5。
基于实施例1所公开的一种电池引脚,发明人还公开了一种电池顶盖,具体如图5所示,其中,图5为更清楚地展示电池极柱与引脚本体的极柱连接部110之间的装配关系。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电池顶盖,包括:两个极性不同的引脚,至少一个引脚为上述的电池引脚100。具体地,如图5所示,本实施例提供的电池盖板包括正极引脚和负极引脚,正极引脚和负极引脚均与上述的电池引脚100结构相同,正极引脚和负极引脚的材质不同。
进一步地,如图5所示,电池顶盖还包括顶盖本体200以及极柱,引脚设置于顶盖本体200的一侧;极柱与引脚一一对应,极柱的一端连接于对应的引脚,另一端穿过顶盖本体200。
具体地,电池顶盖包括正极极柱210和负极极柱220,正极引脚和负极引脚设置在盖板本体的同一侧,正极引脚伸入电池的壳体内与电芯300的正极极耳310连接,负极引脚能够伸入到电池的壳体内部与电芯300的负极极耳连接。正极极柱210穿过正极引脚和顶盖本体200,并连接于外部设备的正极,负极极柱220穿过负极引脚和顶盖本体200并连接于外部设备的负极。
实施例3,请参阅图6。
基于实施例2所公开的一种电池顶盖,发明人还公开了一种高倍率电池。
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高倍率电池,所述电池包括电芯300和上述任一实施例中所述的电池顶盖,所述极耳连接部120与所述电芯300的极耳焊接。
电池顶盖已经在上述实施例中进行了详细的说明,在此不在重复说明。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电池包括多个所述电芯300,为了将多个所述电芯300实现并联,因此利用电池引脚100将多个所述电芯300的同一电极的极耳连接在一起,其中,各所述电芯300的极耳均是焊接在所述极耳连接部120上。
实施例4,请参阅图3、4。
基于实施例1所公开的一种电池引脚,本实施例与实施例1的不同之处在于所述过渡连接部不同。所述连接过渡部130包括围绕在所述极耳连接部120一端焊接形成的焊瘤,以使得所述过渡连接部的横截面积大于极耳连接部120的横截面积,确保在连接过渡部130的过流能力大于极耳连接部120。其中,通孔111用于连接极柱。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明进行了详细的说明,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0)

1.一种电池引脚,包括极柱连接部(110)和垂直固连在所述极柱连接部(110)一端的极耳连接部(120);其特征在于:所述极柱连接部(110)本体呈板状;所述极耳连接部(120)本体呈板状,其一端固连在所述极柱连接部(110)一侧表面;
在所述极耳连接部(120)与极柱连接部(110)对接处固设有大于所述极耳连接部(120)横截面面积的连接过渡部(130);所述连接过渡部(130)分别与所述极耳连接部(120)与极柱连接部(110)固连。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电池引脚,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过渡部(130)包括分别固设在所述极耳连接部(120)一端左右两侧的圆弧倒角。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电池引脚,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过渡部(130)包括围绕在所述极耳连接部(120)一端焊接形成的焊瘤。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电池引脚,其特征在于:所述极柱连接部(110)的厚度为1.0mm~2.5mm,所述极耳连接部(120)的厚度为1.0mm~3.5mm。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电池引脚,其特征在于:所述极柱连接部(110)远离所述极耳连接部(120)的一端设有用于连接极柱的通孔(111)。
6.一种电池顶盖结构,包括两个引脚,分别为负极引脚和正极引脚;其特征在于:至少一个所述引脚为如权利要求1-5中任意一项所述的电池引脚(100)。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电池顶盖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正极引脚和负极引脚均为如权利要求1-5中任意一项所述的电池引脚(100);还包括电池顶盖;所述电池顶盖包括顶盖本体(200)和极柱;所述正极引脚和负极引脚分别固连在所述顶盖本体(200)左右两端下表面;所述极柱有两个,分别为正极极柱(210)和负极极柱(220),分别与所述正极引脚和负极引脚对应;所述极柱的一端固接于对应的引脚的所述极柱连接部(110),其另一端穿过顶盖本体(200)预设的安装孔而伸出所述顶盖本体(200)之外。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电池顶盖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池引脚(100)为金属铝引脚或金属铜引脚,所述电池引脚(100)的极柱连接部(110)的材质与所连接的所述极柱的材质相同。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电池顶盖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正极引脚的极柱连接部(110)的厚度为1.5mm~2.5mm;所述正极引脚的极耳连接部(120)的厚度为1.5mm~3.5mm;所述负极引脚的极柱连接部(110)的厚度为1.0mm~2.0mm;所述负极引脚的极耳连接部(120)的厚度为1.0mm~2.5mm。
10.一种高倍率电池,其特征在于:包括如权利要求6-9中任意一项所述的顶盖结构;所述高倍率电池的电芯(300)与所述顶盖结构中的电池引脚(100)的极耳连接部(120)电连接。
CN202421337799.9U 2024-06-13 电池引脚、电池顶盖结构及高倍率电池 Active CN221328046U (zh)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21328046U true CN221328046U (zh) 2024-07-12

Family

ID=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6086442B2 (ja) 電池セル用回転ジグ、およびそれを使用して電池セルを溶接するための方法
KR100599710B1 (ko) 이차 전지와 이에 사용되는 전극 조립체 및 이차 전지제조 방법
KR100874055B1 (ko) 단위 전지간 인터커넥터 및 이를 구비한 직렬 전지
US8154838B2 (en) PTC device, protective circuit module including the same, and secondary battery including the protective circuit module
CN100421295C (zh) 蓄电池组件
EP2182567B1 (en) Three-dimensional electrode terminal for pouch-typed battery
CN1127770C (zh) 电池帽盖装置
US20080213657A1 (en) High Capacity Lithium Ion Secondary Battery with Metal Case
US7887952B2 (en) Secondary battery
KR20050121906A (ko) 이차 전지와 이에 사용되는 전극 조립체
CN106784563B (zh) 一种锂电池模组汇流排连接结构
CN1728433A (zh) 二次电池
CN1738093A (zh) 圆柱形锂可再充电电池及其制造方法
CN102683755A (zh) 一种新型高电压锂离子动力电池
KR20050110460A (ko) 이차 전지와 이에 사용되는 전극 조립체
CN221328046U (zh) 电池引脚、电池顶盖结构及高倍率电池
CN206040813U (zh) 负极组件及圆柱电池
CN115347329A (zh) 一种圆柱锂电池新型汇流片结构、电芯及其制造工艺
CN211879486U (zh) 一种软包电芯的极耳固定结构
CN114937854A (zh) 电池组件、电池及电动交通工具
CN219393540U (zh) 盖板及包括其的电池
CN210379243U (zh) 圆柱形电池和电池模组
CN110165135B (zh) 一种蓄电池及蓄电池的边负板捏极耳方法
CN219086102U (zh) 螺纹式密封的高倍率圆柱电池
CN213242761U (zh) 一种铅酸蓄电池一体式极柱接线片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