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21272752U - 两分体飞行汽车 - Google Patents

两分体飞行汽车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21272752U
CN221272752U CN202322848987.XU CN202322848987U CN221272752U CN 221272752 U CN221272752 U CN 221272752U CN 202322848987 U CN202322848987 U CN 202322848987U CN 221272752 U CN221272752 U CN 221272752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wheel
aircraft
guide
sliding
suppor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22848987.X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刘广
黄锦腾
严磊
袁德文
周晨蕾
何俊
谢铭泽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Guangdong Huitian Aerospace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Guangdong Huitian Aerospace Technology Co Lt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Guangdong Huitian Aerospace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Guangdong Huitian Aerospace Technology Co Ltd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21272752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21272752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Abstract

本申请提供一种两分体飞行汽车。两分体飞行汽车包括路行车辆以及飞行器,路行车辆包括车身和导向底座,车身设有飞行器容置仓,飞行器容置仓位于路行车辆的座舱朝向路行车辆的车尾的一侧,导向底座装配于车身并位于飞行器容置仓内,导向底座设有轮子导向槽,轮子导向槽的槽口贯穿于导向底座的顶面。飞行器包括机身以及导向轮,轮子导向槽适于供导向轮进入,导向轮包括第一支柱、第一滚轮以及第一衬套,第一支柱装配于机身并位于飞行器的底部,第一滚轮可滚动地装配于第一支柱,第一滚轮的转动轴线垂直于水平方向,第一衬套可转动地套设于第一支柱,第一衬套能够通过旋转转动减小与导向底座之间的阻力和磨损程度。

Description

两分体飞行汽车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飞行汽车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两分体飞行汽车。
背景技术
飞行汽车一直是重点的研究方向,随着纯电动垂直起降飞行器的发展,飞行汽车又迎来新的研究热潮。除了一体式的飞行汽车以外,目前有研究提出了分体飞行汽车的研究方向,即将飞行汽车的功能拆分为陆行部分和飞行部分,包括了两分体和三分体等多种不同的构型。
相关技术的两分体飞行汽车中包含路行车辆与飞行器,路行车辆与飞行器能够结合为一体或分离。在路行车辆与飞行器的自动结合过程中,路行车辆能够将飞行器的轮子沿导槽拉入车内。然而,却容易造成轮子磨损。
实用新型内容
本申请实施例提出了一种两分体飞行汽车,以改善上述至少一个问题。
本申请实施例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上述目的。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两分体飞行汽车,两分体飞行汽车包括路行车辆以及飞行器,路行车辆包括车身和导向底座,车身设有飞行器容置仓,飞行器容置仓位于路行车辆的座舱朝向路行车辆的车尾的一侧,导向底座装配于车身并位于飞行器容置仓内,导向底座设有轮子导向槽,轮子导向槽的槽口贯穿于导向底座的顶面。飞行器包括机身以及导向轮,轮子导向槽适于供导向轮进入,导向轮包括第一支柱、第一滚轮以及第一衬套,第一支柱装配于机身并位于飞行器的底部,第一滚轮可滚动地装配于第一支柱,第一滚轮的转动轴线垂直于水平方向,第一衬套可转动地套设于第一支柱。
在一些实施例中,轮子导向槽包括第一槽径段和第二槽径段,第一槽径段和第二槽径段相连通,第一槽径段的宽度从第一槽径段向第二槽径段的方向逐渐缩小,导向轮适于从第一槽径段向第二槽径段的方向进入轮子导向槽内。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二槽径段的宽度保持不变,第二槽径段的宽度小于或等于第一槽径段的最小宽度。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槽径段具有槽底坡面,槽底坡面沿竖直方向的高度自第一槽径段沿第二槽径段的方向逐渐升高。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二槽径段具有槽底平面,槽底平面沿竖直方向的高度自第一槽径段沿第二槽径段的方向一致(也可以理解为,自第一槽径段至第二槽径段的方向槽底平面沿竖直方向的高度一致),槽底平面的高度高于或等于槽底坡面的最高高度。
在一些实施例中,导向底座包括第一轮子限位件和第二轮子限位件,第一轮子限位件和第二轮子限位件均连接于第二槽径段并均位于轮子导向槽的槽口的上方,第一轮子限位件和第二轮子限位件相对且间隔,第一轮子限位件和第二轮子限位件之间的间距小于第二槽径段的宽度,第一滚轮的宽度小于第二槽径段的宽度且大于第一轮子限位件与第二轮子限位件之间的间距,第一衬套的外径小于第一轮子限位件与第二轮子限位件之间的间距。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轮子限位件包括第一限位板和第一加强板,第一限位板与第一加强板沿轮子导向槽的长度方向分布并相连接。第二轮子限位件包括第二限位板和第二加强板,第二限位板与第二加强板沿轮子导向槽的长度方向分布并相连接,第二限位板与第一限位板相对间隔,第二加强板与第一加强板相对间隔。第一加强板与第二加强板之间的间距从第一限位板向第一加强板的方向逐渐缩小。第一限位板与第二限位板之间的间距从第一限位板向第一加强板的方向保持不变,第一限位板与第二限位板之间的间距小于或等于第一加强板与第二加强板之间的最小间距。第一滚轮的宽度大于第一限位板与第二限位板之间的间距,第一衬套的外径小于第一限位板与第二限位板之间的间距。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滚轮位于第一支柱的两端之间,第一支柱背离机身的端面是曲面。
在一些实施例中,飞行器还包括承载轮,承载轮装配于机身的底部,承载轮与导向轮间隔分布,轮子导向槽适于供承载轮进入。
在一些实施例中,承载轮的底部所在的高度低于导向轮的底部所在的高度,或者承载轮的底部所在的高度与导向轮的底部所在的高度一致。
在一些实施例中,承载轮与导向轮沿路行车辆的车尾朝向车头的方向相邻分布。
在一些实施例中,承载轮包括第二支柱、第二滚轮以及第二衬套,第二支柱装配于机身的底部,第二滚轮可滚动地装配于第二支柱背离机身的端部,第二滚轮的转动轴线平行于水平方向,第二衬套可转动地套设于第二支柱。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两分体飞行汽车中,路行车辆的车身设有飞行器容置仓,飞行器容置仓位于路行车辆的座舱朝向路行车辆的车尾的一侧,路行车辆的导向底座装配于车身并位于飞行器容置仓内,导向底座设有轮子导向槽,轮子导向槽的槽口贯穿于导向底座的顶面,轮子导向槽适于供飞行器的导向轮进入,导向轮的第一支柱装配于机身并位于飞行器的底部,第一滚轮可滚动地装配于第一支柱,第一滚轮的转动轴线垂直于水平方向,第一衬套可转动地套设于第一支柱。如此,在导向轮进入导向底座的轮子导向槽的情况下,第一滚轮能够通过旋转转动减小与导向底座之间的阻力和磨损程度,第一衬套也能够通过旋转转动减小与导向底座之间的阻力和磨损程度。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示出了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飞行汽车中路行车辆与飞行器结合的结构示意图。图2示出了图1的飞行汽车中路行车辆与飞行器分离的结构示意图。图3示出了图1的飞行汽车的飞行器的结构示意图。图4示出了图3的飞行器的Ⅳ处的放大示意图。图5示出了图3的飞行器的牵引对接机构的分解结构示意图。图6示出了本申请另一实施例提供的飞行器的牵引对接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7示出了图2的飞行汽车的分离结合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图8示出了图7的分离结合装置的直线运动机构的分解结构示意图。图9示出了图7的分离结合装置的直线运动机构的剖切结构示意图。
图10示出了图7的分离结合装置的直线运动机构的部分结构示意图。图11示出了本申请另一实施例提供的分离结合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图12示出了图7的分离结合装置的伸缩牵引机构的分解结构示意图。图13示出了图7的分离结合装置的伸缩牵引机构的部分结构示意图。图14示出了图7的分离结合装置的伸缩牵引机构的牵引件处于限位位置的结构示意图。图15示出了图7的分离结合装置的伸缩牵引机构的牵引件与牵引对接机构莲姐的结构示意图。图16示出了图7的分离结合装置的伸缩牵引机构的牵引件处于解锁位置的结构示意图。图17示出了图11的分离结合装置的伸缩牵引机构的分解示意图。图18示出了图17的伸缩牵引机构的ⅩⅧ处的放大示意图。图19示出了图17的伸缩牵引机构的触压支架触压第一行程开关的结构示意图。图20示出了图17的伸缩牵引机构的触压支架触压第二行程开关的结构示意图。图21示出了图17的伸缩牵引机构的部分剖切示意图。
图22示出了图2的飞行汽车的路行车辆的部分剖切示意图。图23示出了图11的分离结合装置的导向机构的分解示意图。图24示出了图3的飞行器的轮子进入图23的导向机构的结构示意图。图25示出了图3的飞行器的导向轮进入图23的导向机构的剖切结构示意图。图26示出了图3的飞行器的承载轮进入图23的导向机构的剖切结构示意图。图27示出了图11的分离结合装置的承托机构的分解结构示意图。图28示出了图11的分离结合装置的另一状态的结构示意图。图29示出了图2的路行车辆的锁定机构与图3的飞行器的限位机构的结构示意图。图30示出了图2的路行车辆的锁定机构的部分结构示意图。图31示出了图2的路行车辆的锁定机构的另一部分结构示意图。图32示出了图2的路行车辆的锁定机构与图3的飞行器的限位机构的另一状态的结构示意图。图33示出了图2的路行车辆的锁定机构与图3的飞行器的限位机构的又一状态的结构示意图。图34示出了图2的路行车辆的锁定机构与图3的飞行器的限位机构的再一状态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技术领域的人员更好地理解本申请方案,下面将结合本申请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申请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申请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申请保护的范围。
下面将结合本申请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
参阅图1和图2,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两分体飞行汽车1000,两分体飞行汽车1000包括路行车辆200和飞行器300,飞行器300与路行车辆200能够结合和分离。如图1所示,在飞行器300与路行车辆200结合的情况下,路行车辆200可以运载飞行器300行驶。如图2所示,在飞行器300与路行车辆200分离的情况下,飞行器300可以脱离路行车辆200独立飞行,路行车辆200可以脱离飞行器300独立行驶。
在一些实施例中,飞行器300可以是采用燃油等传统能源为动力的飞行器,也可以是混合动力电动飞行器、纯电动飞行器或燃料电池电动飞行器等飞行器。
在一些实施例中,路行车辆200可以是采用汽油或柴油等传统能源为动力的车辆,也可以是混合动力电动车辆、纯电动车辆或燃料电池电动车辆等车辆。
在一些实施例中,路行车辆200可以是陆行车辆,也可以是海陆二栖车辆。
在一些实施例中,路行车辆200包括车身201和分离结合装置100,分离结合装置100装配于车身201。路行车辆200可以通过分离结合装置100与飞行器300实现分离和结合。
在一些实施例中,车身201可以设有飞行器容置仓2011,飞行器容置仓2011适于容置飞行器300,分离结合装置100可以位于飞行器容置仓2011内。飞行器容置仓2011可以位于路行车辆200的座舱朝向路行车辆200的车尾的一侧。例如飞行器容置仓2011与座舱可以依次沿路行车辆200的车尾朝向车头的方向分布。其中,座舱可以是路行车辆200的驾驶室或乘客区域。
在一些实施例中,参阅图2和图3,飞行器300包括机身301和牵引对接机构70,牵引对接机构70装配于机身301。飞行器300可以通过牵引对接机构70与分离结合装置100配合实现分离和结构。
在一些实施例中,牵引对接机构70可以位于飞行器300的底部,例如牵引对接机构70可以装配于机身301的底部。
在一些实施例中,飞行器300与路行车辆200从分离调整为结合的过程可以包括定位、连接、摆正、拉入、锁定等操作,例如路行车辆200定位移动至飞行器300的附近停下,路行车辆200的分离结合装置100与飞行器300的牵引对接机构70连接,摆正路行车辆200与飞行器300的位置,分离结合装置100逐渐将飞行器300拉入路行车辆200(例如飞行器容置仓2011)内,当分离结合装置100将飞行器300拉入到位后将飞行器300锁定,从而实现飞行器300与路行车辆200结合。
在一些实施例中,分离结合装置100可以将飞行器300可以从路行车辆200的车尾朝向车头的方向进入路行车辆200内。如此,有助于避免飞行器300与路行车辆200结合后,飞行器300阻挡路行车辆200的驾驶舱的视野。
在一些实施例中,飞行器300与路行车辆200从结合调整为分离的过程可以包括解锁、推出、分离等操作,例如分离结合装置100解锁飞行器300,分离结合装置100逐渐将飞行器300推出路行车辆200(例如飞行器容置仓2011)外,当分离结合装置100将飞行器300推出到位后,分离结合装置100与飞行器300的牵引对接机构70相互脱离,从而实现飞行器300与路行车辆200分离。
在一些实施例中,分离结合装置100可以将飞行器300可以从路行车辆200的车头朝向车尾的方向推出路行车辆200外。
在一些实施例中,飞行器300还可以包括轮子,轮子可以位于飞行器300的底部,例如轮子可以装配于机身301的底部,轮子便于分离结合装置100拉动和推动飞行器300。
在一些实施例中,飞行器300还可以包括起落架302,机身301的相对两侧均可以铰接有起落架302,起落架302相对机身301可选择性地转动至支撑位置或收纳位置。其中,在起落架302相对机身301转动至支撑位置的情况下,起落架302的支撑底端3021位于机身301的下方以支撑整机;在起落架302相对机身301转动至收纳位置的情况下,起落架302的支撑底端3021可以位于机身301的侧方,从而便于分离结合装置100将飞行器300拉入路行车辆200内。
在一些实施例中,在飞行器300与路行车辆200结合的情况下,分离结合装置100可以位于飞行器300的底部。
在一些实施例中,分离结合装置100可以具有如下的结构形式。例如参阅图7,分离结合装置100包括伸缩牵引机构10以及直线运动机构20,伸缩牵引机构10与直线运动机构20均设置于路行车辆200的车身201,例如伸缩牵引机构10可以位于车身201的飞行器容置仓2011内,直线运动机构20也可以位于车身201的飞行器容置仓2011内。伸缩牵引机构10与直线运动机构20均用于带动飞行器300移动。
在一些实施例中,伸缩牵引机构10的牵引端可以用于连接飞行器300,直线运动机构20的输出端可以连接于伸缩牵引机构10,直线运动机构20的输出端的运动方向与伸缩牵引机构10的牵引端的伸缩方向可以相同。如此,分离结合装置100既能够通过直线运动机构20带动伸缩牵引机构10移动,继而实现拉动和推动飞行器300,又能够通过伸缩牵引机构10拉动和推动飞行器300,从而可以实现对飞行器300的二级拉动和二级推动。
在一些实施例中,伸缩牵引机构10与直线运动机构20可以沿水平方向分布,例如伸缩牵引机构10与直线运动机构20均可以布置于同一水平面,其中,伸缩牵引机构10与直线运动机构20之间可以在设定的误差范围内沿竖直方向Z具有高度差。如此,有助于降低分离结合装置100的高度,避免了伸缩牵引机构10与直线运动机构20沿竖直方向Z层叠分布而增加分离结合装置100的高度,有助于飞行器300与路行车辆200结合后整体的高度不会过高,便于两分体飞行汽车1000在路行车辆200运载飞行器300行驶时的整体高度符合道路规定的限高标准。
在一些实施例中,直线运动机构20的数量可以是一个或多个。
在直线运动机构20的数量是一个的情况下,直线运动机构20可以位于伸缩牵引机构10的上方、下方或侧方(例如左侧或右侧)。
在直线运动机构20的数量是多个的情况下,多个直线运动机构20均可以设置于路行车辆200的车身201,多个直线运动机构20均可以沿水平方向分布,每个直线运动机构20的输出端均可以连接于伸缩牵引机构10。如此,多个直线运动机构20有助于提高对伸缩牵引机构10的驱动力,使得分离结合装置100更易于拉动和推动飞行器300,并且多个直线运动机构20沿水平方向分布还有助于降低分离结合装置100的高度,避免了多个直线运动机构20沿竖直方向Z层叠分布而增加分离结合装置100的高度。
在本申请中,术语“多个”是指大于或等于两个,例如直线运动机构20的数量可以是两个、三个、四个、五个、六个或其他数量。术语“上”、“下”、“左”、“右”等方位用词可以根据对应结构在正常放置使用的情况下之间的位置,也可以根据图中各个结构的位置作为参考。
在一些实施例中,多个直线运动机构20可以沿水平方向分布于伸缩牵引机构10的相对两侧,例如多个直线运动机构20可以沿水平方向分布于伸缩牵引机构10的左右两侧。如此,合理地排布伸缩牵引机构10和多个直线运动机构20的位置,使得伸缩牵引机构10和多个直线运动机构20排布得较为紧凑,也有助于多个直线运动机构20从伸缩牵引机构10的相对两侧对伸缩牵引机构10进行限位,也有助于多个直线运动机构20能够从伸缩牵引机构10的相对两侧较为平衡地为伸缩牵引机构10提供驱动力,使得分离结合装置100能够通过多个直线运动机构20更为稳定地拉动和推动飞行器300。
在一些实施例中,参阅图8和图9,直线运动机构20可以包括承载壳体21、丝杠22、丝杠螺母23、螺母支座24以及支座滑块25。
承载壳体21可以设置于路行车辆200的车身201,丝杠22可转动地装配于承载壳体21,丝杠螺母23装配于丝杠22,螺母支座24连接于丝杠螺母23,则丝杠螺母23相对丝杠22的螺旋运动能够带动螺母支座24相对承载壳体21移动。如此,直线运动机构20采用丝杠22和丝杠螺母23配合的方式实现传动,有助于直线运动机构20具有自锁作用,可以有效地防止负载的反向运动,安全性和稳定性较好,也有助于直线运动机构20具有较大的移动行程。
其中,直线运动机构20的输出端可以设置于螺母支座24并位于承载壳体21沿水平方向的一侧,例如螺母支座24可以连接于伸缩牵引机构10,则螺母支座24能够在丝杠22的转动作用下相对承载壳体21移动,并能够带动伸缩牵引机构10和飞行器300移动。如此,有助于降低直线运动机构20的高度,也有助于伸缩牵引机构10从直线运动机构20的侧方连接于直线运动机构20,从而有助于降低分离结合装置100的高度。
在一些实施例中,丝杠22的两端均可以套设有轴承220,并且两个轴承220的外圈均可以与承载壳体21相对固定,例如轴承220的外圈可以通过轴承座221与承载壳体21固定,以便于丝杠22可以更为顺畅地相对承载壳体21转动。
在一些实施例中,直线运动机构20除了可以采用上述的丝杠22结构实现传动外,还可以替换为采用液压伸缩杆、同步带、齿轮齿条或链条等运动机构实现传动。
在一些实施例中,承载壳体21内可以设有滑道210,螺母支座24可以位于滑道210内,螺母支座24与滑道210的内壁2101可以间隔,支座滑块25可以设置于螺母支座24与滑道210的内壁2101之间。如此,支座滑块25有助于减小螺母支座24和承载壳体21之间的阻力,有助于螺母支座24更易于相对承载壳体21移动,从而可以无需采用滚珠轴承以减轻直线运动机构20的重量和缩小体积,也有助于减小噪音,也便于维护。此外,在外界杂质进入滑道210内的情况下,外界杂质也不容易导致支座滑块25发生卡死的状况。
在一些实施例中,承载壳体21可以包括承载底壁211、承载顶壁212以及承载侧壁213,承载底壁211可以设置于路行车辆200的车身201,承载底壁211与承载顶壁212相对间隔,承载底壁211与承载顶壁212均可以连接于承载侧壁213的同一侧,承载底壁211、承载顶壁212以及承载侧壁213可以共同围成上述的滑道210。如此,承载底壁211、承载顶壁212以及承载侧壁213能够从三个方向为螺母支座24提供保护,也能够从三个方向对螺母支座24进行限位。
在一些实施例中,承载壳体21可以大体呈U型,从而便于承载壳体21制造成型。
在一些实施例中,承载壳体21可以是金属件,例如承载壳体21可以是铝合金壳体,使得承载壳体21具有较好的强度和重量较轻。
在一些实施例中,螺母支座24朝背离承载侧壁213的一侧可以凸设于滑道210外,以便于螺母支座24连接于伸缩牵引机构10。此外,伸缩牵引机构10能够从螺母支座24背离承载侧壁213的一侧为螺母支座24提供保护,也能够对螺母支座24进行限位。
在一些实施例中,螺母支座24可以是金属件,例如螺母支座24可以是铝合金支座,使得螺母支座24具有较好的强度和重量较轻。
在一些实施例中,支座滑块25可以部分地嵌设于螺母支座24内。例如参阅图10,螺母支座24的外周面可以设有支座凹槽240,支座滑块25可以部分地位于支座凹槽240内。如此,有助于减小支座滑块25凸设于螺母支座24的高度,继而有助于缩小滑道210和承载壳体21的尺寸,从而有助于降低直线运动机构20的高度,继而有助于降低分离结合装置100的高度。
在一些实施例中,支座滑块25可以涂覆有润滑层,润滑层可以位于支座滑块25朝向滑道210的内壁2101的表面。如此,润滑层有助于降低支座滑块25与承载壳体21之间的摩擦力,还有助于减小噪音。其中,润滑层可以是润滑脂、润滑膏等等。
在一些实施例中,支座滑块25可以设有滑块凹槽250,滑块凹槽250可以设于支座滑块25朝向滑道210的内壁2101的表面,润滑层可以填充于滑块凹槽250内。如此,使得支座滑块25能够容纳有一定量的润滑层,有助于延长润滑层为支座滑块25与承载壳体21提供润滑效果的时间。
在一些实施例中,支座滑块25的数量可以是多个,多个支座滑块25可以分布于螺母支座24的不同侧。例如螺母支座24与承载底壁211之间可以设置有支座滑块25,螺母支座24与承载顶壁212之间可以设置有支座滑块25,螺母支座24与承载侧壁213之间可以设置有支座滑块25。如此,螺母支座24朝向承载底壁211、承载顶壁212以及承载侧壁213的方向均布置有支座滑块25,有效地减小了螺母支座24和承载壳体21之间的阻力,有助于螺母支座24更易于相对承载壳体21移动,并且还有助于直线运动机构20相较于常规的丝杠22滑台具有更稳定的优点。
在一些实施例中,支座滑块25可以是塑料件,有助于减轻支座滑块25的重量。
在一些实施例中,参阅图8,直线运动机构20还可以包括丝杠驱动组件26,丝杠驱动组件26可以连接于丝杠22,丝杠驱动组件26适于驱动丝杠22转动,以实现带动螺母支座24和伸缩牵引机构10移动。
在一些实施例中,丝杠驱动组件26可以连接于丝杠22背离路行车辆200的车尾的一端,如此,使得丝杠驱动组件26不会阻挡飞行器300进入路行车辆200内。
在一些实施例中,丝杠驱动组件26可以包括丝杠驱动电机261和减速器262,丝杠驱动电机261的输出端可以连接于减速器262,减速器262的输出端可以连接于丝杠22。如此,减速器262通过降低转速,从而有助于增大丝杠驱动组件26输出的扭矩,以便于提高直线运动机构20的运载能力。其中,减速器262与丝杠22之间可以通过联轴器进行连接。
在一些实施例中,减速器262与承载壳体21可以沿丝杠22的轴向分布。如此,使得减速器262不会占用承载壳体21朝向伸缩牵引机构10的一侧的空间位置,避免了对伸缩牵引机构10的移动造成影响。
在一些实施例中,参阅图11,丝杠驱动电机261可以位于承载壳体21朝向伸缩牵引机构10的一侧。如此,有助于提高承载壳体21朝向伸缩牵引机构10的一侧的空间位置的利用率,有助于避免丝杠驱动电机261布置于承载壳体21背离伸缩牵引机构10的一侧而增大分离结合装置100的宽度,也有助于避免丝杠驱动电机261与承载壳体21沿丝杠22的轴向分布而增大分离结合装置100的长度。在其他一些实施例中,如图7和图8所示,丝杠驱动电机261与承载壳体21也可以沿丝杠22的轴向分布。
在一些实施例中,参阅图8,直线运动机构20可以包括壳体固定件27,壳体固定件27可以连接于承载壳体21与车身201,使得承载壳体21相对于车身201的位置固定且不易因路面颠簸而发生偏斜。
在一些实施例中,壳体固定件27连接于承载壳体21背离螺母支座24的一侧,使得壳体固定件27不会阻挡螺母支座24相对承载壳体21的移动,也不会阻挡伸缩牵引机构10的移动。
在一些实施例中,壳体固定件27的数量可以是多个,多个壳体固定件27可以沿承载壳体21的长度方向间隔分布。如此,多个壳体固定件27有助于提高承载壳体21固定于车身201的稳定性。
在一些实施例中,壳体固定件27的数量也可以是一个,壳体固定件27可以沿承载壳体21的长度方向延伸。如此,同样有助于提高承载壳体21固定于车身201的稳定性。
参阅图12和图13,在一些实施例中,伸缩牵引机构10可以包括承载盒11、滑动支架12以及牵引件13,承载盒11可以设置于路行车辆200的车身201,滑动支架12可滑动地装配于承载盒11,牵引件13装配于滑动支架12,则滑动支架12相对承载盒11的滑动能够带动牵引件13相对承载盒11移动。
其中,伸缩牵引机构10的牵引端可以设置于牵引件13,牵引件13可以与飞行器300配合连接,例如牵引件13可以与飞行器300的牵引对接机构70配合连接,则牵引件13能够在滑动支架12的滑动作用下带动飞行器300移动。
在一些实施例中,牵引件13可以大体呈环状,例如牵引件13可以大体呈圆环状。牵引件13可转动地装配于滑动支架12,牵引件13相对滑动支架12可选择性地转动至限位位置或解锁位置。
其中,参阅图14和图15,在牵引件13相对滑动支架12转动至限位位置的情况下,牵引件13伸出于滑动支架12外,牵引件13中位于滑动支架12外的内环面与滑动支架12共同围成限位空间130,从而便于牵引件13连接(或钩住)飞行器300的牵引对接机构70,将牵引对接机构70限定在限位空间130内,有助于实现伸缩牵引机构10与牵引对接机构70的连接,继而有助于实现分离结合装置100与飞行器300的连接。
参阅图16,在牵引件13相对滑动支架12转动至解锁位置的情况下,牵引件13缩回滑动支架12内,牵引件13与飞行器300的牵引对接机构70相互脱离,避免了将牵引对接机构70限定在限位空间130内,有助于实现伸缩牵引机构10与牵引对接机构70的分离,继而有助于实现分离结合装置100与飞行器300的分离。
如此,牵引件13通过相对滑动支架12转动的方式实现限位位置与解锁位置之间的切换,有助于缩小伸缩牵引机构10为牵引件13预留的布置空间,从而有助于缩小伸缩牵引机构10的尺寸。
在一些实施例中,牵引件13的转动轴线可以垂直于水平方向。如此,有助于减少牵引件13沿竖直方向Z占据的空间位置,有助于降低伸缩牵引机构10的高度。
在一些实施例中,参阅图14,牵引件13的内环面可以设有卡槽131,在牵引件13相对滑动支架12转动至限位位置的情况下,卡槽131与限位空间130相对且连通。如此,在伸缩牵引机构10或直线运动机构20拉动飞行器300的情况下,通过使飞行器300的牵引对接机构70卡设于卡槽131,使得牵引对接机构70与牵引件13之间不易相互滑动而导致两者的受力点产生偏摆,从而有助于提高伸缩牵引机构10或直线运动机构20拉动飞行器300的稳定性。
在一些实施例中,在牵引件13相对滑动支架12转动至限位位置的情况下,牵引件13中经过卡槽131的直径可以平行于滑动支架12相对承载盒11的滑动方向。如此,在伸缩牵引机构10或直线运动机构20拉动飞行器300的情况下,使得伸缩牵引机构10能够较为均衡地为牵引对接机构70的提供拉力,有助于提高稳定性。
在一些实施例中,参阅图12和图16,滑动支架12可以设有外扩开口120,外扩开口120的宽度可以自远离滑动支架12的方向逐渐增大,在牵引件13相对滑动支架12转动至限位位置的情况下,牵引件13可以部分地位于外扩开口120。如此,在伸缩牵引机构10与牵引对接机构70进行对接的过程中,外扩开口120能够将牵引对接机构70往牵引件13的方向引导,有助于牵引件13转动至限位位置时能够连接(或钩住)牵引对接机构70,也有助于降低路行车辆200自动驾驶至牵引对接机构70所在位置的准确度的要求。
在一些实施例中,滑动支架12可以包括滑动基板121和盖板122,滑动基板121可滑动地装配于承载盒11,盖板122装配于滑动基板121。牵引件13可转动地位于滑动基板121与盖板122之间。如此,滑动基板121与盖板122能够对牵引件13进行限位,使得牵引件13不容易沿竖直方向Z脱离滑动支架12。
在一些实施例中,滑动支架12可以直接滑动设置于承载盒11,也可以通过中间结构滑动设置于承载盒11。例如伸缩牵引机构10还可以包括导轨141以及导轨滑块142,导轨141可以装配于承载盒11,导轨滑块142可滑动地装配于导轨141,滑动支架12可以装配于导轨滑块142,则导轨滑块142相对导轨141的滑动能够带动滑动支架12相对承载盒11移动。其中,滑动支架12可以通过滑动基板121装配于导轨滑块142。
如此,滑动支架12通过导轨141和导轨滑块142的配合方式实现滑动,有助于提高滑动支架12的滑动精度,使得滑动支架12的滑动过程更为平稳且不易产生误差。
在一些实施例中,导轨滑块142与导轨141均可以位于滑动支架12的下方。如此,使得导轨滑块142和导轨141可以承载滑动支架12。
在一些实施例中,参阅图17,滑动支架12的底部可以设有支架凹槽123,导轨滑块142可以至少部分地位于支架凹槽123内。如此,有助于降低伸缩牵引机构10的高度。其中,支架凹槽123可以设于滑动基板121。
在一些实施例中,导轨141可以部分地位于支架凹槽123内。如此,同样有助于降低伸缩牵引机构10的高度。
在一些实施例中,导轨141的数量可以是多个,多个导轨141可以沿水平方向间隔分布,对应地,导轨滑块142也可以是多个,每个导轨141均装配有至少一个导轨滑块142,多个导轨滑块142均装配于滑动支架12。如此,多个导轨141和多个导轨滑块142有助于提高滑动支架12相对承载盒11移动的稳定性。
其中,每个导轨141可以装配的导轨滑块142的数量可以是一个、两个、三个或其他数量。
在一些实施例中,多个导轨141可以关于滑动支架12的中心对称分布。如此,有助于多个导轨141能够较为均匀地分布于滑动支架12的下方,使得滑动支架12的下方受到的支撑力更为均匀。
在一些实施例中,导轨141的数量为两个,两个导轨141关于滑动支架12的中心对称分布。
在一些实施例中,参阅图12和图14,伸缩牵引机构10还可以包括驱动齿轮151,驱动齿轮151可转动地设置于滑动支架12,牵引件13可以设有与驱动齿轮151啮合的齿牙部132,则驱动齿轮151的转动能够带动牵引件13转动。如此,牵引件13利用齿牙部132配合驱动齿轮151的方式实现转动,有助于简化牵引件13的结构,还有助于提高牵引件13相对滑动支架12转动的稳定性。
在一些实施例中,驱动齿轮151的转动轴线可以垂直于水平方向,如此,有助于减少驱动齿轮151沿竖直方向Z占据的空间位置,有助于降低伸缩牵引机构10的高度。
在一些实施例中,驱动齿轮151可以是直齿轮,便于驱动齿轮151制造成型。
在一些实施例中,齿牙部132可以位于牵引件13的内环面,驱动齿轮151可以位于牵引件13的内环侧。如此,有助于提高牵引件13的内环侧的空间利用率,有助于促进伸缩牵引机构10的小型化。
在一些实施例中,齿牙部132与卡槽131可以间隔位于牵引件13的内环面,在牵引件13相对滑动支架12转动至限位位置的情况下,齿牙部132可以至少部分地位于滑动支架12内。如此,在伸缩牵引机构10或直线运动机构20拉动飞行器300的情况下,有助于减少牵引对接机构70碰撞齿牙部132而造成齿牙部132磨损的情况,从而有助于提高驱动齿轮151带动牵引件13转动的稳定性。
在一些实施例中,承载盒11可以设有拉环避让空间110,拉环避让空间110可以沿滑动支架12的滑动方向延伸。如此,在伸缩牵引机构10拉动飞行器300的过程中,承载盒11可以通过拉环避让空间110以减少对牵引对接机构70造成阻挡,例如滑动支架12往远离外扩开口120的方向滑动时能够带动牵引对接机构70进入拉环避让空间110,从而有助于伸缩牵引机构10能够将飞行器300拉入到位。
在一些实施例中,伸缩牵引机构10还可以包括齿轮驱动电机152,齿轮驱动电机152可以设置于滑动支架12,齿轮驱动电机152的输出端可以连接于驱动齿轮151,则齿轮驱动电机152能够驱动驱动齿轮151转动,使得驱动齿轮151能够带动牵引件13转动。
在一些实施例中,齿轮驱动电机152与驱动齿轮151可以分别位于滑动支架12的不同位置。作为一个例子,齿轮驱动电机152可以位于滑动支架12的顶部的一侧,例如齿轮驱动电机152可以位于盖板122背离滑动基板121的一侧。驱动齿轮151可以至少部分地位于滑动支架12内。如此,使得驱动齿轮151与齿轮驱动电机152可以依次沿竖直方向Z分布,齿轮驱动电机152不会占用滑动支架12内的空间位置,方便布置驱动齿轮151和牵引件13,齿轮驱动电机152也不会占用滑动支架12的底部的一侧的空间位置,方便布置导轨141、导轨滑块142等结构,也减少了驱动齿轮151占用滑动支架12的顶部的一侧的空间位置,方便布置齿轮驱动电机152。
其中,驱动齿轮151可以位于滑动支架12内;或者,驱动齿轮151的一部分可以位于滑动支架12内,驱动齿轮151的另一部分可以位于滑动支架12的顶部的一侧。
在一些实施例中,伸缩牵引机构10还可以包括拉环检测传感器,拉环检测传感器、齿轮驱动电机152均与控制板信号连接,控制板能够根据拉环检测传感器的检测数据控制齿轮驱动电机152转动。其中,控制板可以是路行车辆200的控制板,也可以是飞行器300的控制板。
例如拉环检测传感器能够在飞行器300的牵引对接机构70位于牵引件13的移动范围内时发出检测信号,控制板能够根据检测信号控制齿轮驱动电机152驱动驱动齿轮151转动,使牵引件13相对滑动支架12转动至限位位置,从而实现牵引件13连接(或钩住)牵引对接机构70。
在一些实施例中,拉环检测传感器可以是光电传感器或摄像头,拉环检测传感器可以装配于滑动支架12或承载盒11。
在一些实施例中,参阅图17和图18,伸缩牵引机构10还可以包括触压支架16、第一行程开关171以及第二行程开关172,第一行程开关171和第二行程开关172均装配于滑动支架12,第一行程开关171、第二行程开关172以及齿轮驱动电机152均与控制板信号连接,控制板能够根据第一行程开关171的信号和第二行程开关172的信号控制齿轮驱动电机152。
触压支架16可活动地装配于滑动支架12,触压支架16位于牵引件13的转动路径。触压支架16相对滑动支架12可选择性地活动至第一极限位置或第二极限位置。
例如在牵引件13相对滑动支架12转动至限位位置的情况下,牵引件13带动触压支架16相对滑动支架12活动至第一极限位置,触压支架16触压第一行程开关171并与第二行程开关172间隔,第一行程开关171受压而产生停止信号,控制板能够根据第一行程开关171的停止信号控制齿轮驱动电机152停止驱动牵引件13转动。
又例如在牵引件13相对滑动支架12转动至解锁位置的情况下,牵引件13带动触压支架16相对滑动支架12活动至第二极限位置,触压支架16触压第二行程开关172并与第一行程开关171间隔,第二行程开关172受压而产生停止信号,控制板能够根据第一行程开关171的停止信号控制齿轮驱动电机152停止驱动牵引件13转动。
如此,触压支架16、第一行程开关171以及第二行程开关172相互配合,有助于精准控制牵引件13转动至限位位置和解锁位置,结构简单且可靠。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行程开关171与第二行程开关172均可以位于牵引件13的内环侧。如此,有助于提高牵引件13的内环侧的空间利用率,有助于促进伸缩牵引机构10的小型化。
在一些实施例中,触压支架16可以位于滑动支架12内,例如触压支架16可以位于滑动基板121和盖板122之间。如此,滑动基板121与盖板122能够对触压支架16进行限位,使得触压支架16不容易沿竖直方向Z脱离滑动支架12。
在一些实施例中,触压支架16可以包括拨动体161、铰接体162、第一触压体163以及第二触压体164,拨动体161可以位于牵引件13的转动路径,铰接体162可以连接于拨动体161并铰接于滑动支架12,第一触压体163与第二触压体164均可以连接于铰接体162背离拨动体161的一侧,第一触压体163与第二触压体164可以层叠分布。对应地,第一行程开关171和第二行程开关172可以层叠分布,第一触压体163可以与第一行程开关171相对,第二触压体164可以与第二行程开关172相对。
如此,在触压支架16相对滑动支架12活动至第一极限位置的情况下,如图19所示,第一触压体163触压第一行程开关171,第二触压体164与第二行程开关172间隔,以便于控制板控制齿轮驱动电机152执行对应的操作。在触压支架16相对滑动支架12活动至第二极限位置的情况下,如图20所示,第一触压体163与第一行程开关171间隔,第二触压体164触压第二行程开关172,以便于控制板控制齿轮驱动电机152执行对应的操作。
在一些实施例中,触压支架16可以是一体成型结构,从而有助于减少触压支架16的零件数量以及简化触压支架16的结构。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行程开关171可以是压力传感器、微动开关、按键开关或其他结构。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二行程开关172与第一行程开关171可以是相同或不同的传感器。第二行程开关172可以是压力传感器、微动开关、按键开关或其他结构。
在一些实施例中,参阅图17和图21,伸缩牵引机构10还可以包括支架承载棒18,支架承载棒18可以位于滑动支架12的底部与承载盒11之间,支架承载棒18与滑动支架12的底部可以具有间隙。如此,在滑动支架12因载荷过大而发生形变或变形并与支架承载棒18接触的情况下,支架承载棒18可以为滑动支架12提供支撑,使得滑动支架12的形变或变形不至于过大,有助于提高伸缩牵引机构10工作的可靠性,并且支架承载棒18还有助于承受滑动支架12的一部分载荷,使得滑动支架12的重力不至于全部集中于导轨141和导轨滑块142,有助于减少导轨141和导轨滑块142发生形变或变形的程度。另外,在滑动支架12没有发生形变或变形的情况下,由于支架承载棒18与滑动支架12的底部具有间隙,有助于减小支架承载棒18对滑动支架12的阻力,有助于滑动支架12能够更为顺畅地相对承载盒11滑动。
其中,支架承载棒18的长度方向可以是滑动支架12的滑动方向。
在一些实施例中,支架承载棒18与滑动支架12的底部的间隙可以大于0且小于或等于3mm,例如支架承载棒18与滑动支架12的底部的间隙可以是3mm、2.5mm、2mm、1.5mm、1mm、0.5mm、0.1mm或上述任相邻两个数值之间的任意值。如此,支架承载棒18与滑动支架12的底部的间隙设计得较为合理,有助于支架承载棒18能够较好地在滑动支架12发生形变或变形的情况下对滑动支架12进行支撑。
在一些实施例中,支架承载棒18可以装配于承载盒11,支架承载棒18可以包括支架抵接曲面181,支架抵接曲面181可以位于支架承载棒18朝向滑动支架12的一侧,支架抵接曲面181可以是外凸型曲面。如此,在滑动支架12发生形变或变形而与支架承载棒18接触的情况下,支架抵接曲面181有助于减小支架承载棒18与滑动支架12之间的阻力,使得支架承载棒18在为滑动支架12提供支撑的情况下能够减少对滑动支架12的滑动顺畅度产生影响。
在一些实施例中,支架抵接曲面181可以是球面。如此,有助于简化支架承载棒18的结构,便于支架承载棒18制造成型。
在一些实施例中,支架抵接曲面181可以是椭圆球面。如此,同样有助于简化支架承载棒18的结构,便于支架承载棒18制造成型。
在一些实施例中,支架承载棒18还可以包括盒体连接平面182,盒体连接平面182可以位于支架承载棒18背离支架抵接曲面181的一侧,盒体连接平面182可以连接于承载盒11。如此,盒体连接平面182有助于提高支架承载棒18与承载盒11连接的面积,从而有助于提高支架承载棒18连接于承载盒11的稳定性。
在一些实施例中,盒体连接平面182可以连接于支架抵接曲面181,有助于简化支架承载棒18的结构,也有助于降低支架承载棒18的高度,从而有助于降低伸缩牵引机构10的高度。
在一些实施例中,支架承载棒18与承载盒11可以是一体成型结构。如此,有助于减少伸缩牵引机构10的零件数量,有助于提高伸缩牵引机构10的装配效率。
在一些实施例中,支架承载棒18的数量可以是多个,多个支架承载棒18可以沿水平方向间隔分布于滑动支架12的底部与承载盒11之间。如此,多个支架承载棒18有助于较好地对滑动支架12进行支撑,使得滑动支架12不容易发生变形。
在一些实施例中,多个支架承载棒18可以关于滑动支架12的中心对称分布。如此,有助于多个支架承载棒18能够较为均匀地分布于滑动支架12的下方,有助于使得滑动支架12的底部受到的支撑力更为均匀。
在一些实施例中,支架承载棒18的数量为两个,两个支架承载棒18关于滑动支架12的中心对称分布。
在一些实施例中,参阅图17,伸缩牵引机构10还可以包括支架驱动组件19,支架驱动组件19装配于承载盒11,支架驱动组件19适于驱动滑动支架12相对承载盒11移动。
在一些实施例中,支架驱动组件19可以包括支架驱动电机191、支架传动齿轮192和支架传动齿条193,支架驱动电机191装配于滑动支架12,支架传动齿轮192连接于支架驱动电机191的驱动端,支架传动齿条193装配于承载盒11,支架传动齿条193与支架传动齿轮192啮合,则支架驱动电机191能够驱动支架传动齿轮192转动,继而使得滑动支架12能够相对支架传动齿条193和承载盒11移动。
如此,齿轮齿条的传动方式较为平稳、传动精度较高,有助于提高滑动支架12相对承载盒11滑动的稳定性。
在一些实施例中,支架驱动电机191与支架传动齿条193可以分别位于滑动支架12的相背两侧,例如支架传动齿条193可以位于滑动支架12的底部的一侧,支架驱动电机191可以位于滑动支架12的顶部的一侧。如此,使得支架传动齿条193、滑动支架12以及支架驱动电机191可以依次沿竖直方向Z分布,支架驱动电机191不会占用滑动支架12的底部的一侧的空间位置,方便布置支架传动齿条193、导轨141、导轨滑块142等结构,并且支架传动齿条193不会占用滑动支架12的顶部的一侧的空间位置,方便布置支架驱动电机191。
在一些实施例中,支架传动齿轮192可以位于滑动支架12的底部的一侧。如此,使得支架传动齿轮192不会占用滑动支架12的顶部的一侧的空间位置,方便布置支架驱动电机191。
在一些实施例中,支架传动齿轮192的一部分可以位于滑动支架12内,支架传动齿轮192的另一部分可以位于滑动支架12的底部的一侧。如此,一方面使得支架传动齿轮192不会占用滑动支架12的顶部的一侧的空间位置,方便布置支架驱动电机191;另一方面既使得支架传动齿轮192减少占用滑动支架12的底部的一侧的空间位置,有助于降低滑动支架12的底部的一侧为支架传动齿轮192预留的高度,继而有助于降低伸缩牵引机构10的高度,又有助于提高滑动支架12的内部的空间利用率。
在一些实施例中,伸缩牵引机构10除了可以采用上述的齿轮齿条结构实现传动外,还可以替换为采用液压伸缩杆、同步带、丝杠或链条等运动机构实现传动。
在一些实施例中,伸缩牵引机构10还可以支架限位件194,支架限位件194位于滑动支架12的移动路径,支架限位件194与承载盒11相对固定。如此,支架限位件194能够对滑动支架12进行限位,使得伸缩牵引机构10或直线运动机构20带动飞行器300移动的过程中,支架限位件194可以承受飞行器300的一部分作用力,使得支架驱动组件19不易发生变形,例如支架驱动组件19中的支架驱动电机191、支架传动齿轮192和支架传动齿条193等结构不易发生变形。
其中,支架限位件194可以位于滑动支架12朝路行车辆200的车尾的方向或车头的方向中的至少一个方向的一侧。
例如支架限位件194可以位于滑动支架12朝路行车辆200的车尾的方向的一侧,则伸缩牵引机构10或直线运动机构20拉动飞行器300的过程中,支架限位件194能够对滑动支架12进行限位,例如滑动支架12可以通过抵接于支架限位件194而使得支架限位件194能够承受飞行器300反向作用于伸缩牵引机构10的拉力,有助于避免飞行器300的反向作用力集中于支架驱动组件19中的支架驱动电机191、支架传动齿轮192和支架传动齿条193等结构。
又例如支架限位件194可以位于滑动支架12朝车头方向的一侧,则伸缩牵引机构10或直线运动机构20推动飞行器300的过程中,支架限位件194能够对滑动支架12进行限位,例如滑动支架12可以通过抵接于支架限位件194而使得支架限位件194能够承受飞行器300反向作用于伸缩牵引机构10的推力,有助于避免飞行器300的反向作用力集中于支架驱动组件19中的支架驱动电机191、支架传动齿轮192和支架传动齿条193等结构。
又例如支架限位件194的数量为多个,滑动支架12朝路行车辆200的车尾的方向的一侧和滑动支架12朝向路行车辆200的车头的方向的一侧均布置有支架限位件194,使得支架限位件194能够较好地分散飞行器300的作用力。
在一些实施例中,支架限位件194可以与滑动支架12直接抵接,也可以与导轨滑块142抵接以对滑动支架12进行限位。
在一些实施例中,支架限位件194可以连接于导轨141的端部,使得支架限位件194能够对导轨滑块142进行限位,从而实现对滑动支架12进行限位。其中,导轨141沿长度方向的两个端部均可以连接有支架限位件194。
在一些实施例中,支架限位件194可以至少部分地位于导轨141的内侧,例如支架限位件194可以至少部分地位于导轨141朝向牵引件13的一侧。如此,有助于提高导轨141朝向牵引件13的一侧的空间利用率,既有助于降低伸缩牵引机构10的高度,也有助于缩小伸缩牵引机构10沿水平方向的尺寸。
在一些实施例中,参阅图11和图22,分离结合装置100还可以包括盒体承载棒30,盒体承载棒30可以位于承载盒11的底部与车身201之间,盒体承载棒30与承载盒11的底部可以具有间隙。如此,在承载盒11因载荷过大而发生形变或变形并与盒体承载棒30接触的情况下,盒体承载棒30可以为承载盒11提供支撑,使得承载盒11的形变或变形不至于过大,并且盒体承载棒30还有助于承受承载盒11的一部分载荷,使得承载盒11不至于全部过多的载荷力传递至直线运动机构20,有助于减少直线运动机构20发生形变或变形的程度。另外,在承载盒11没有发生形变或变形的情况下,由于盒体承载棒30与承载盒11的底部具有间隙,有助于减小盒体承载棒30对承载盒11的阻力,有助于伸缩牵引机构10能够更为顺畅地相对车身201滑动。
其中,盒体承载棒30的长度方向可以是承载盒11的滑动方向。盒体承载棒30可以位于飞行器容置仓2011内。
在一些实施例中,盒体承载棒30与承载盒11的底部的间隙可以大于0且小于或等于3mm,例如盒体承载棒30与承载盒11的底部的间隙可以是3mm、2.5mm、2mm、1.5mm、1mm、0.5mm、0.1mm或上述任相邻两个数值之间的任意值。如此,盒体承载棒30与承载盒11的底部的间隙设计得较为合理,有助于盒体承载棒30能够较好地在承载盒11发生形变或变形的情况下对承载盒11进行支撑。
在一些实施例中,盒体承载棒30可以装配于车身201,盒体承载棒30可以包括盒体抵接曲面31,盒体抵接曲面31可以位于盒体承载棒30朝向承载盒11的一侧,盒体抵接曲面31可以是外凸型曲面。如此,在承载盒11发生形变或变形而与盒体承载棒30接触的情况下,盒体抵接曲面31有助于减小盒体承载棒30与承载盒11之间的阻力,使得盒体承载棒30在为承载盒11提供支撑的情况下能够减少对承载盒11的滑动顺畅度产生影响。
在一些实施例中,盒体抵接曲面31可以是球面。如此,有助于简化盒体承载棒30的结构,便于盒体承载棒30制造成型。
在一些实施例中,盒体抵接曲面31可以是椭圆球面。如此,同样有助于简化盒体承载棒30的结构,便于盒体承载棒30制造成型。
在一些实施例中,盒体承载棒30还可以包括车身连接平面32,车身连接平面32可以位于盒体承载棒30背离盒体抵接曲面31的一侧,车身连接平面32可以连接于车身201。如此,车身连接平面32有助于提高盒体承载棒30与车身201连接的面积,从而有助于提高盒体承载棒30连接于车身201的稳定性。
在一些实施例中,车身连接平面32可以连接于盒体抵接曲面31,有助于简化盒体承载棒30的结构,也有助于降低盒体承载棒30的高度,从而有助于降低分离结合装置100的高度。
在一些实施例中,盒体承载棒30的数量可以是多个,多个盒体承载棒30可以沿水平方向间隔分布于承载盒11的底部与车身201之间。如此,多个盒体承载棒30有助于较好地对承载盒11进行支撑,使得承载盒11不容易发生变形。
在一些实施例中,多个盒体承载棒30可以关于承载盒11的中心对称分布。如此,有助于多个盒体承载棒30能够较为均匀地分布于承载盒11的下方,有助于使得承载盒11的底部受到的支撑力更为均匀。
在一些实施例中,盒体承载棒30的数量为两个,两个盒体承载棒30关于承载盒11的中心对称分布。
在一些实施例中,参阅图11,分离结合装置100还可以包括导向底座40,导向底座40可以设置于路行车辆200的车身201,例如导向底座40可以装配于车身201并位于飞行器容置仓2011内,导向底座40用于使飞行器300沿预定方向移动。
在一些实施例中,直线运动机构20可以带动飞行器300进入导向底座40,使得导向底座40能够对飞行器300进行导向,有助于直线运动机构20和伸缩牵引机构10带动飞行器300移动的过程中不容易使飞行器300的移动方向发生偏移。
在一些实施例中,导向底座40的数量可以是一个或多个。多个导向底座40均可以设置于路行车辆200的车身201,多个导向底座40可以沿水平方向分布于伸缩牵引机构10的相对两侧,例如导向底座40可以沿水平方向分布于伸缩牵引机构10的左右两侧。如此,合理地排布伸缩牵引机构10和多个导向底座40的位置,使得伸缩牵引机构10和多个导向底座40排布得较为紧凑。
在一些实施例中,导向底座40的数量可以是两个,伸缩牵引机构10以及多个直线运动机构20均可以分布于两个导向底座40之间。
在一些实施例中,参阅图23,导向底座40可以设有轮子导向槽41,轮子导向槽41的槽口可以贯穿于导向底座40的顶面,从而便于飞行器300的轮子进入轮子导向槽41内,也有助于导向底座40对飞行器300的轮子进行限位,例如对飞行器300的轮子的左右两侧进行限位。
在一些实施例中,轮子导向槽41可以包括第一槽径段42和第二槽径段43,第一槽径段42和第二槽径段43相连通,飞行器300的轮子适于从第一槽径段42向第二槽径段43的方向进入轮子导向槽41内。例如第二槽径段43可以位于第一槽径段42朝向路行车辆200的车尾的一端,在分离结合装置100将飞行器300拉入路行车辆200内的过程中,飞行器300的轮子可以从第一槽径段42向第二槽径段43的方向移动;在分离结合装置100将飞行器300推出路行车辆200外的过程中,飞行器300的轮子可以从第二槽径段43向第一槽径段42的方向移动。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槽径段42的宽度可以从第一槽径段42向第二槽径段43的方向逐渐缩小。如此,第一槽径段42有助于对飞行器300的轮子逐渐进行限位导向,使得飞行器300的轮子可以以较大的误差进入轮子导向槽41,从而有助于降低飞行器300的轮子进入轮子导向槽41的误差要求。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二槽径段43的宽度可以保持不变,第二槽径段43的宽度可以小于或等于第一槽径段42的最小宽度。如此,有助于第二槽径段43可以较好地为飞行器300的轮子进行导向。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槽径段42可以具有槽底坡面420,槽底坡面420沿竖直方向Z的高度自第一槽径段42沿第二槽径段43的方向逐渐升高。如此,槽底坡面420有助于适配第二槽径段43与直线运动机构20、伸缩牵引机构10等机构沿竖直方向Z具有高度差的布置方式,有助于飞行器300的轮子能够较为稳定地从第一槽径段42所在的高度移动至第二槽径段43所在的高度。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二槽径段43可以具有槽底平面430,槽底平面430沿竖直方向Z的高度自第一槽径段42沿第二槽径段43的方向一致(也可以理解为,自第一槽径段42至第二槽径段43的方向槽底平面430沿竖直方向Z的高度一致),槽底平面430的高度高于或等于槽底坡面420的最高高度。如此,使得飞行器300的轮子能够较为平稳地沿第二槽径段43移动。
在一些实施例中,参阅图24,导向底座40可以包括第一轮子限位件44和第二轮子限位件45,第一轮子限位件44和第二轮子限位件45均可以连接于第二槽径段43并均位于轮子导向槽41的槽口的上方,第一轮子限位件44和第二轮子限位件45相对且间隔,第一轮子限位件44和第二轮子限位件45之间的间距可以小于第二槽径段43的宽度。如此,在路面颠簸的情况下,第一轮子限位件44与第二轮子限位件45可以对飞行器300的轮子进行限位,有助于避免飞行器300的轮子沿竖直方向Z脱离导向底座40。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轮子限位件44可以包括第一限位板441和第一加强板442,第一限位板441与第一加强板442可以沿轮子导向槽41的长度方向分布并相连接。第二轮子限位件45可以包括第二限位板451和第二加强板452,第二限位板451与第二加强板452可以沿轮子导向槽41的长度方向分布并相连接,第二限位板451与第一限位板441相对间隔,第二加强板452与第一加强板442相对间隔。在分离结合装置100将飞行器300拉入路行车辆200内的过程中,飞行器300的轮子可以从第一加强板442向第一限位板441的方向移动,或者飞行器300的轮子可以从第二加强板452向第二限位板451的方向移动。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加强板442与第二加强板452之间的间距可以从第一限位板441向第一加强板442的方向或从第二限位板451向第二加强板452的方向逐渐缩小;第一限位板441与第二限位板451之间的间距可以从第一限位板441向第一加强板442的方向保持不变,或者第一限位板441与第二限位板451之间的间距可以从第二限位板451向第二加强板452的方向保持不变;第一限位板441与第二限位板451之间的间距可以小于或等于第一加强板442与第二加强板452之间的最小间距。如此,第一加强板442有助于提高第一轮子限位件44的强度,使得第一限位板441能够较好地对飞行器300的轮子进行限位而不容易发生变形。第二加强板452有助于提高第二轮子限位件45的强度,使得第二限位板451能够较好地对飞行器300的轮子进行限位而不容易发生变形。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轮子限位件44和第二轮子限位件45可以作为限位组件,导向底座40可以包括一个或多个限位组件,多个限位组件可以沿导向底座40的长度方向分布于第二槽径段43。
在一些实施例中,飞行器300可以包括一种或多种类型的轮子。
在一些实施例中,参阅图3和图23,飞行器300可以包括导向轮80,导向轮80装配于飞行器300的机身301的底部,导向轮80用于与导向底座40配合导向,导向底座40的轮子导向槽41适于供导向轮80进入。例如导向轮80适于从第一槽径段42向第二槽径段43的方向进入轮子导向槽41内,以便于分离结合装置100能够较好地将飞行器300拉入路行车辆200内。又例如导向轮80适于从第二槽径段43向第一槽径段42的方向移动至轮子导向槽41外,以便于分离结合装置100能够较好地将飞行器300推出路行车辆200外。
在一些实施例中,参阅图25,导向轮80可以包括第一支柱81、第一滚轮82以及第一衬套83,第一支柱81可以位于飞行器300的底部,例如第一支柱81可以装配于机身301的底部。第一滚轮82可滚动地装配于第一支柱81,第一滚轮82的转动轴线可以大体垂直于水平方向,或者,第一滚轮82的转动轴线可以大体平行于竖直方向Z。第一衬套83可转动地套设于第一支柱81。如此,在导向轮80进入导向底座40的轮子导向槽41的情况下,第一滚轮82能够通过旋转转动减小与导向底座40之间的阻力和磨损程度,第一衬套83也能够通过旋转转动减小与导向底座40之间的阻力和磨损程度。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滚轮82的宽度可以小于第二槽径段43的宽度且大于第一轮子限位件44与第二轮子限位件45之间的间距。如此,在第一滚轮82位于第一轮子限位件44与第二轮子限位件45的下方的情况下,第一轮子限位件44与第二轮子限位件45可以对第一滚轮82进行限位,有助于避免第一滚轮82沿竖直方向Z脱离导向底座40。其中,第一滚轮82的宽度可以大于第一限位板441与第二限位板451之间的间距。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衬套83的外径可以小于第一轮子限位件44与第二轮子限位件45之间的间距。如此,在导向轮80移动至第一轮子限位件44与第二轮子限位件45的情况下,第一衬套83通过旋转转动能够减小与第一轮子限位件44之间的阻力和磨损程度,还能够减小与第二轮子限位件45的阻力和磨损程度。其中,第一衬套83的外径可以小于第一限位板441与第二限位板451之间的间距。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滚轮82可以位于第一支柱81的两端之间,第一支柱81背离机身301的端面可以是曲面。如此,在第一支柱81与导向底座40滑动摩擦的情况下,第一支柱81的曲面有助于减小第一支柱81与导向底座40之间的阻力。
在一些实施例中,导向轮80的数量可以是多个,多个导向轮80可以间隔分布于机身301的底部。例如多个导向轮80可以沿机身301的宽度方向分布为两列,以适配于两个导向底座40的布局,使得每列导向轮均能够进入对应的一个导向底座40的轮子导向槽41内。其中,每列导向轮均可以包括多个沿机身301的长度方向间隔的导向轮80。
在一些实施例中,参阅图3和图23,飞行器300可以包括承载轮90,承载轮90装配于飞行器300的机身301的底部,承载轮90与导向轮80可以间隔分布。承载轮90用于与导向底座40配合,导向底座40的轮子导向槽41适于供承载轮90进入,以便于分离结合装置100能够较好地将飞行器300拉入路行车辆200内或将飞行器300推出路行车辆200外。
在一些实施例中,承载轮90的底部所在的高度可以低于导向轮80的底部所在的高度,或者承载轮90的底部所在的高度与导向轮80的底部所在的高度一致。如此,有助于保证承载轮90对机身301起到承载支撑的作用,有助于避免机身301的重力集中于导向轮80而导致导向轮80变形严重,从而有助于提高导向轮80为飞行器300导向的稳定性。
在一些实施例中,承载轮90与导向轮80可以沿路行车辆200的车尾朝向车头的方向相邻分布,例如承载轮90与导向轮80可以依次沿分离结合装置100为飞行器300提供拉力的方向排布,或者,导向轮80与承载轮90可以依次沿分离结合装置100为飞行器300提供推力的方向排布。如此,在分离结合装置100将飞行器300拉入路行车辆200的过程中,有助于保证导向轮80先于承载轮90进入导向底座40的轮子导向槽41内,便于导向轮80与导向底座40配合导向以摆正飞行器300进入轮子导向槽41的角度。
在一些实施例中,参阅图26,承载轮90可以包括第二支柱91、第二滚轮92以及第二衬套93。第二支柱91可以位于飞行器300的底部,例如第一支柱81可以装配于机身301的底部。第二滚轮92可滚动地装配于第二支柱91背离机身301的端部,第二滚轮92的转动轴线可以大体平行于水平方向,或者,第二滚轮92的转动轴线可以大体垂直于竖直方向Z。第二衬套93可转动地套设于第二支柱91。如此,在承载轮90进入导向底座40的轮子导向槽41的情况下,第二滚轮92能够通过旋转转动减小与导向底座40之间的阻力和磨损程度,第二衬套93也能够通过旋转转动减小与导向底座40之间的阻力和磨损程度。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二滚轮92的宽度可以小于第二槽径段43的宽度且大于第一限位板441与第二限位板451之间的间距。如此,在第二滚轮92位于第一轮子限位件44与第二轮子限位件45的下方的情况下,第一轮子限位件44与第二轮子限位件45可以对第二滚轮92进行限位,有助于避免第二滚轮92沿竖直方向Z脱离导向底座40。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二衬套93的外径可以小于第一限位板441与第二限位板451之间的间距。如此,在承载轮90移动至第一轮子限位件44与第二轮子限位件45的情况下,第二衬套93通过旋转转动能够减小与第一轮子限位件44之间的阻力和磨损程度,还有能够减小与第二轮子限位件45的阻力和磨损程度。
在一些实施例中,承载轮90的数量可以是多个,多个承载轮90可以间隔分布于机身301的底部。如此,多个承载轮90有助于提高对机身301的支撑力,有助于分离结合装置100更易于带动飞行器300移动。
在一些实施例中,多个承载轮90可以沿机身301的长度方向间隔分布于机身301的底部,并且也沿机身301的宽度方向间隔分布于机身301的底部,使得多个承载轮90能够较好地承载机身301。
在一些实施例中,多个承载轮90可以沿机身301的宽度方向分布为两列,以适配于两个导向底座40的布局,使得每列承载轮均能够进入对应的一个导向底座40的轮子导向槽41内。其中,每列承载轮均可以包括多个沿机身301的长度方向间隔的承载轮90。
参阅图图11,在一些实施例中,分离结合装置100还可以包括承托机构50,承托机构50可以设置于路行车辆200的车身201,承托机构50用于承托飞行器300的底部。承托机构50的承托顶端51可以高于或等于伸缩牵引机构10的顶端和直线运动机构20的顶端中的至少一个。
例如承托机构50的承托顶端51可以高于或等于伸缩牵引机构10的顶端。如此,承托机构50的承托顶端51有助于为伸缩牵引机构10承受飞行器300的一部分重力,使得飞行器300的重力不至于过多集中于伸缩牵引机构10,有助于减少伸缩牵引机构10发生变形而导致卡滞进而无法正常工作的情况。
又例如承托机构50的承托顶端51可以高于或等于直线运动机构20的顶端。如此,承托机构50的承托顶端51有助于为直线运动机构20承受飞行器300的一部分重力,使得飞行器300的重力不至于过多集中于直线运动机构20,有助于减少直线运动机构20发生变形而导致卡滞进而无法正常工作的情况。
又例如承托机构50的承托顶端51可以高于或等于伸缩牵引机构10的顶端,还高于或等于直线运动机构20的顶端,使得承托机构50能够较好地减少伸缩牵引机构10和直线运动机构20因变形而无法正常工作的情况。
在一些实施例中,承托机构50可以与伸缩牵引机构10、直线运动机构20沿水平方向分布,例如承托机构50、伸缩牵引机构10以及直线运动机构20均可以布置于同一水平面,其中,承托机构50、伸缩牵引机构10以及直线运动机构20之间任意两者或三者可以在设定的误差范围内沿竖直方向Z具有高度差。如此,有助于降低分离结合装置100的高度,避免了承托机构50、伸缩牵引机构10以及直线运动机构20沿竖直方向Z层叠分布而增加分离结合装置100的高度,有助于飞行器300与路行车辆200结合后整体的高度不会过高。
在一些实施例中,在多个直线运动机构20沿水平方向分布于伸缩牵引机构10的相对两侧的情况下,承托机构50可以分布于相邻两个直线运动机构20之间。如此,有助于提高相邻两个直线运动机构20之间的空间的利用率。
在一些实施例中,承托机构50的数量可以是一个或多个。多个承托机构50均可以沿水平方向分布。如此,多个承托机构50有助于提高对飞行器300的承托效果,并且多个承托机构50沿水平方向分布还有助于降低分离结合装置100的高度,避免了多个承托机构50沿竖直方向Z层叠分布而增加分离结合装置100的高度。
在一些实施例中,参阅图27,承托机构50可以包括承托底座52和承托滑动架53,承托底座52可以装配于车身201,承托滑动架53可滑动地装配于承托底座52,承托机构50的承托顶端51可以位于承托滑动架53。如图28所示,承托滑动架53的承托顶端51能够相对承托底座52滑动至伸缩牵引机构10的前方以及直线运动机构20的前方,例如承托滑动架53的承托顶端51能够相对承托底座52滑动至凸出于路行车辆200的车尾一侧。如此,便于分离结合装置100将飞行器300拉入车身201的过程中,承托滑动架53的承托顶端51能够先于伸缩牵引机构10、直线运动机构20等机构承托飞行器300的底部,使得承托滑动架53能够较好地减少伸缩牵引机构10和直线运动机构20因变形而无法正常工作的情况。
其中,伸缩牵引机构10的前方是指伸缩牵引机构10朝向路行车辆200的车尾的方向,直线运动机构20的前方是指直线运动机构20朝向路行车辆200的车尾的方向。
在一些实施例中,承托滑动架53的承托顶端51还能够相对承托底座52滑动至至少部分地位于车身201内的位置。如此,在无需承托滑动架53承托飞行器300的情况下,有助于减少承托滑动架53的承托顶端51凸出于车身201外的程度。
在一些实施例中,承托滑动架53的滑动方向、直线运动机构20的输出端的运动方向以及伸缩牵引机构10的牵引端的伸缩方向均可以相同,承托滑动架53的承托顶端51可以位于直线运动机构20带动伸缩牵引机构10移动的路径,伸缩牵引机构10的移动能够带动承托滑动架53的承托顶端51相对承托底座52滑动至凸出于路行车辆200的车尾一侧。如此,通过利用伸缩牵引机构10的移动来带动承托滑动架53的承托顶端51凸出于路行车辆200的车尾一侧,从而可以无需为承托滑动架53增设驱动结构,有助于拓展伸缩牵引机构10的功能,还有助于减少分离结合装置100的零件数量。其中,伸缩牵引机构10在移动过程中可以通过承载盒体11触碰承托滑动架53,并能够带动承托滑动架53的承托顶端51移动。
在一些实施例中,承托滑动架53可以包括承托滑杆531和承托盘532,承托滑杆531可滑动地装配于承托底座52,承托盘532可以连接于承托滑杆531,承托盘532可以凸设于承托滑杆531的上方,承托机构50的承托顶端51可以位于承托盘532。如此,承托滑动架53可以通过承托滑杆531装配于承托底座52,并且可以通过承托盘532承托飞行器300的底部,有助于承托滑杆531与承托盘532可以根据不同要求设计为不同尺寸。其中,伸缩牵引机构10可以通过触碰承托滑杆531以带动承托滑动架53的承托顶端51移动,也可以通过触碰承托盘532以带动承托滑动架53的承托顶端51移动。
在一些实施例中,承托滑杆531和承托盘532可以是一体成型结构。如此,有助于减少承托滑动架53的零件数量。在其他实施例中,承托滑杆531和承托盘532也可以各自独立成型后通过螺钉、螺栓、螺杆、铆钉或其他紧固件固定于一体。
在一些实施例中,承托底座52可以设有滑杆滑槽520,承托滑杆531可滑动地装配于滑杆滑槽520内。滑杆滑槽520可以大体呈T形,承托滑杆531可以大体呈H形或T形。如此,承托底座52可以对承托滑杆531进行限位,使得承托滑杆531不容易沿竖直方向Z脱离承托底座52的滑杆滑槽520。
在一些实施例中,承托机构50还可以包括第一滑杆限位件54和第二滑杆限位件55,第一滑杆限位件54与第二滑杆限位件55可以分别装配于承托滑杆531的相对两端。承托底座52的长度小于承托滑杆531的长度,第一滑杆限位件54的宽度与第二滑杆限位件55的宽度均大于滑杆滑槽520的宽度。如此,第一滑杆限位件54与第二滑杆限位件55均能够对承托滑杆531进行限位,使得承托滑杆531不容易沿其长度方向脱离承托底座52。
在一些实施例中,承托盘532可以连接于承托滑杆531背离伸缩牵引机构10的端部,或者也可以理解为承托盘532连接于承托滑杆531朝向路行车辆200的车尾的端部。如此,有助于保证承托滑动架53能够相对承托底座52滑动至使承托盘532凸出于路行车辆200的车尾一侧的位置,便于承托盘532承托飞行器300。
在一些实施例中,承托盘532的宽度可以大于承托滑杆531的宽度。如此,使得承托盘532的宽度相较于承托滑杆531的宽度较大,有助于增大承托盘532与飞行器300的底部的接触面积,而承托滑杆531的宽度可以无需设计得较大,便于节省承托滑杆531和承托底座52的制造材料。
在一些实施例中,承托盘532可以大体呈圆盘形,承托盘532也可以大体呈椭圆盘形。如此,有助于简化承托盘532的结构。
在一些实施例中,承托机构50还可以包括软垫套56,软垫套56可以套设于承托盘532。如此,软垫套56有助于减少承托盘532与飞行器300的底部之间发生剐蹭而导致相互划伤的情况。
在一些实施例中,软垫套56可以是尼龙垫套或其他材质。
参阅图4和图15,在一些实施例中,飞行器300的牵引对接机构70适于与伸缩牵引机构10的牵引件13连接或脱离。牵引对接机构70可以包括机身装配座71、拉环72、第一限位件73以及第二限位件74。
机身装配座71可以位于飞行器300的底部,例如机身装配座71可以装配于飞行器300的机身301的底部。其中,机身装配座71可以焊接于机身301,机身装配座71与机身301也可以通过螺钉、螺栓、螺杆、铆钉或其他紧固件固定于一体。
拉环72适于与伸缩牵引机构10的牵引端配合连接,例如拉环72适于与伸缩牵引机构10的牵引件13配合连接。
在一些实施例中,在伸缩牵引机构10的牵引件13转动至限位位置的情况下,牵引件13能够连接(或钩住)拉环72,并将拉环72限位在伸缩牵引机构10的限位空间130内。在伸缩牵引机构10的牵引件13转动至解锁位置的情况下,牵引件13与拉环72处于脱钩状态以便于牵引对接机构70与伸缩牵引机构10进行分离,或者牵引件13与拉环72处于待钩状态以便于牵引对接机构70与伸缩牵引机构10进行连接。
在一些实施例中,拉环72可转动地装配于机身装配座71,则拉环72能够相对机身装配座71转动以实现偏摆,例如拉环72可以在外力作用下相对机身装配座71沿第一方向D1转动而实现偏摆,又例如拉环72可以在外力作用下相对机身装配座71沿第二方向D2转动而实现偏摆。其中,第一方向D1与第二方向D2相反,例如第一方向D1可以是逆时针方向,第二方向D2可以是顺时针方向;又第一方向D1可以是顺时针方向,第二方向D2可以是逆时针方向。如此,牵引件13与可偏摆的拉环72巧妙配合,有助于避免路行车辆200与飞行器300之间误差夹角导致的卡死问题,有效地提升了两者分离结合允许的误差范围,降低了自动驾驶的难度,使得全自动分离结合更易实现。
第一限位件73与第二限位件74可以分别位于拉环72相对机身装配座71偏摆的相对两侧。如此,第一限位件73与第二限位件74能够共同限制拉环72相对机身装配座71偏摆的程度,有助于将拉环72限定在一定的范围内偏摆,有助于减少拉环72因外力作用过大而导致偏摆过大的情况,有助于降低路行车辆200(或分离结合装置100)将飞行器拉入路行车辆200(或飞行器容置仓2011)内的难度。
第一限位件73与第二限位件74对拉环72的限制情况可以根据两个限位件的结构不同而不同。
参阅图6,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限位件73与第二限位件74均可以是弹簧,第一限位件73可以位于拉环72沿第一方向D1偏摆的一侧,第一限位件73的一端可以连接于拉环72,第一限位件73的另一端可以连接于机身装配座71;第二限位件74可以位于拉环72沿第二方向D2偏摆的一侧,第二限位件74的一端可以连接于拉环72,第二限位件74的另一端可以连接于机身装配座71。
如此,在第一限位件73与第二限位件74均可以拉簧的情况下,第一限位件73能够对拉环72沿第二方向D2的偏摆进行限制,使得拉环72在外力作用下沿第二方向D2偏摆的幅度不至于过大。第二限位件74能够对拉环72沿第一方向D1的偏摆进行限制,使得拉环72在外力作用下沿第一方向D1偏摆的幅度不至于过大。此外,第一限位件73与第二限位件74能够从拉环72的相对两侧为拉环72提供拉力,有助于拉环72能够在失去外力作用的情况下自动摆正,使得拉环72不会出现过于偏向第一限位件73的一侧或第二限位件74的一侧,从而无需手动摆正或额外增设摆正结构。
在第一限位件73与第二限位件74均可以压簧的情况下,第一限位件73能够对拉环72沿第一方向D1的偏摆进行限制,使得拉环72在外力作用下沿第一方向D1偏摆的幅度不至于过大。第二限位件74能够对拉环72沿第二方向D2的偏摆进行限制,使得拉环72在外力作用下沿第二方向D2偏摆的幅度不至于过大。此外,第一限位件73与第二限位件74能够从拉环72的相对两侧为拉环72提供压力,有助于拉环72能够在失去外力作用的情况下自动摆正,使得拉环72不会出现过于偏向第一限位件73的一侧或第二限位件74的一侧,从而无需手动摆正或额外增设摆正结构。
第一限位件73与第二限位件74除了可以是上述实施例的弹簧的结构形式外,还可以替换为下述的结构形式。
参阅图4和图5,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限位件73与第二限位件74均可以是限位板。第一限位件73与第二限位件74均可以装配于机身装配座71,第一限位件73与第二限位件74可以相对间隔,拉环72可以位于第一限位件73与第二限位件74之间的间隔空间75内。如此,第一限位件73能够对拉环72沿第一方向D1的偏摆进行限制,使得拉环72在外力作用下沿第一方向D1偏摆的幅度不至于过大。第二限位件74能够对拉环72沿第二方向D2的偏摆进行限制,使得拉环72在外力作用下沿第二方向D2偏摆的幅度不至于过大。
在一些实施例中,拉环72可以包括拉环本体721和拉环转轴722,拉环本体721和拉环转轴722相连接。拉环转轴722可转动地装配于机身装配座71,拉环转轴722可以位于第一限位件73与第二限位件74之间的间隔空间75内。
拉环本体721适于与伸缩牵引机构10的牵引件13配合连接,拉环本体721可以至少部分地凸出于第一限位件73与第二限位件74之间的间隔空间75外,例如拉环本体721可以至少部分地朝远离机身装配座71的方向凸出于第一限位件73与第二限位件74之间的间隔空间75外。如此,有助于减少第一限位件73、第二限位件74、机身装配座71等对牵引件13造成阻挡,有助于拉环本体721与牵引件13易于连接。
在一些实施例中,拉环本体721和拉环转轴722可以是一体成型结构。如此,有助于减少拉环72的零件数量,便于装配牵引对接机构70。在其他实施例中,拉环本体721和拉环转轴722可以各自独立成型后通过螺钉、螺栓、螺杆、铆钉或其他紧固件固定于一体。
在一些实施例中,拉环本体721可以大体呈圆环状、半圆环状、椭圆环状、半椭圆环状、矩形环状或其他形状。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限位件73装配于机身装配座71的方式可以是多种。例如第一限位件73可以焊接于机身装配座71,又例如第一限位件73与机身装配座71可以通过螺钉、螺栓、螺杆、铆钉或其他紧固件固定于一体。在其他实施例中,第一限位件73与机身装配座71也可以是一体成型结构。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限位件73可以具有第一过渡面731,第一过渡面731朝向第二限位件74或拉环72,第一过渡面731可以位于第一限位件73远离机身装配座71的一侧,第一过渡面731与第二限位件74的间距可以沿远离机身装配座71的方向逐渐增大。如此,有助于减少第一限位件73对拉环72的偏摆造成阻挡,使得第一限位件73与第二限位件74之间的间距无需预留过大也能够方便拉环72相对机身装配座71进行偏摆,从而有助于缩小牵引对接机构70的尺寸。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过渡面731可以是平面。如此,有助于简化第一过渡面731的结构,便于第一限位件73制造成型。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过渡面731可以是曲面。例如第一过渡面731可以是球面或椭圆球面。如此,同样有助于简化第一过渡面731的结构,便于第一限位件73制造成型。其中,在第一过渡面731为曲面的情况下,第一过渡面731是内凹型曲面。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限位件73可以设有第一滑孔732,第一滑孔732中所在高度的最低处可以位于第一滑孔732的两端之间。
例如第一滑孔732可以具有第一端、第二端以及第三端,第一端与第二端可以分别为第一滑孔732沿水平方向的相对两端,第三端可以位于第一端与第二端之间。第三端可以是第一滑孔732中所在高度的最低处,则第一端所在的高度与第二端所在的高度均高于第三端所在的高度。
牵引对接机构70还可以包括第一滑动件76,第一滑动件76可以连接于拉环转轴722,第一滑动件76可以沿第一滑孔732的两端的延伸方向可滑动地插设于第一滑孔732内,则第一滑动件76沿第一滑孔732滑动时能够带动拉环72同步滑动。
如此,在拉环72失去外力作用的情况下,第一滑动件76能够在自身重力与拉环72的重力的作用下在第一滑孔732内滑动复位至最低处,例如第一滑动件76从第一端滑动至第三端,又例如第一滑动件76从第二端滑动至第三端;并且第一滑动件76在第一滑孔732内滑动至最低处的过程中还能够使拉环72自动摆正,使得拉环72不会出现过于偏向第一限位件73的一侧或第二限位件74的一侧的情况,从而有助于实现拉环72能够在失去外力作用的情况下自动摆正,无需手动摆正或额外增设摆正结构。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滑孔732可以大体呈弧形,例如第一滑孔732可以大体呈圆弧形或椭圆弧形。如此,有助于简化第一滑孔732的造型,便于第一滑孔732成型。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滑孔732可以由两个直线形长条孔连通而组成,两个直线形长条孔具有夹角,两个直线形长条孔的连通处所在的高度可以是第一滑孔732中的最低处。如此,同样有助于简化第一滑孔732的造型,便于第一滑孔732成型。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滑孔732可以是通孔,第一滑孔732可以贯穿于第一限位件73的相背两侧。如此,便于将第一滑动件76连接于拉环转轴722与插设于第一滑孔732内。
在其他一些实施例中,第一滑孔732可以是盲孔,第一滑孔732可以开设于第一限位件73朝向拉环转轴722或第二限位件74的表面。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滑动件76可以包括第一螺杆761和第一光杆762,第一螺杆761和第一光杆762可以轴向相连。
第一螺杆761可以装配于拉环转轴722,例如拉环转轴722可以设有与第一螺杆761的外螺纹适配的内螺纹,该内螺纹与第一螺杆761的外螺纹连接。
第一光杆762可以沿第一滑孔732的两端的延伸方向可滑动地插设于第一滑孔732内。如此,第一光杆762有助于减小第一滑动件76与第一限位件73之间的阻力,使得第一滑动件76易于在第一滑孔732内滑动,也有助于减轻第一滑动件76与第一限位件73之间的磨损。此外,由于第一光杆762没有设置外螺纹,则第一光杆762还能够作为第一滑动件76装配于拉环转轴722的限位结构,使得第一滑动件76中的第一螺杆761完全螺旋进入拉环转轴722内即实现装配到位,还有助于简化第一滑动件76的结构。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滑动件76可以是带螺纹的销钉。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二限位件74装配于机身装配座71的方式可以是多种。例如第二限位件74可以焊接于机身装配座71,又例如第二限位件74与机身装配座71可以通过螺钉、螺栓、螺杆、铆钉或其他紧固件固定于一体。在其他实施例中,第二限位件74与机身装配座71也可以是一体成型结构。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二限位件74可以具有第二过渡面741,第二过渡面741朝向第一限位件73或拉环72,第二过渡面741可以位于第二限位件74远离机身装配座71的一侧,第二过渡面741与第一限位件73的间距可以沿远离机身装配座71的方向逐渐增大。如此,有助于减少第二限位件74对拉环72的偏摆造成阻挡,使得第二限位件74与第一限位件73之间的间距无需预留过大也能够方便拉环72相对机身装配座71进行偏摆,从而有助于缩小牵引对接机构70的尺寸。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二过渡面741可以是平面。如此,有助于简化第二过渡面741的结构,便于第二限位件74制造成型。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二过渡面741可以是曲面。例如第二过渡面741可以是球面或椭圆球面。如此,同样有助于简化第二过渡面741的结构,便于第二限位件74制造成型。其中,在第二过渡面741为曲面的情况下,第二过渡面741是内凹型曲面。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二限位件74可以设有第二滑孔742,第二滑孔742中所在高度的最低处可以位于第二滑孔742的两端之间。
例如第二滑孔742可以具有第四端、第五端以及第六端,第四端与第五端可以分别为第二滑孔742沿水平方向的相对两端,第六端可以位于第四端与第五端之间。第六端可以是第二滑孔742中所在高度的最低处,则第四端所在的高度与第五端所在的高度均高于第六端所在的高度。
牵引对接机构70还可以包括第二滑动件77,第二滑动件77可以连接于拉环转轴722,第二滑动件77可以沿第二滑孔742的两端的延伸方向可滑动地插设于第二滑孔742内,则第二滑动件77沿第二滑孔742滑动时能够带动拉环72同步滑动。
如此,在拉环72失去外力作用的情况下,第二滑动件77能够在自身重力与拉环72的重力的作用下在第二滑孔742内滑动复位至最低处,例如第二滑动件77从第四端滑动至第六端,又例如第二滑动件77从第五端滑动至第六端;并且第二滑动件77在第二滑孔742内滑动至最低处的过程中还能够使拉环72自动摆正,使得拉环72不会出现过于偏向第一限位件73的一侧或第二限位件74的一侧的情况,从而有助于实现拉环72能够在失去外力作用的情况下自动摆正,无需手动摆正或额外增设摆正结构。此外,由于拉环72的两侧分别布置有第一滑动件76配合第一滑孔732的方式和第二滑动件77配合第二滑孔742的方式,有助于提高拉环72自动摆正的稳定性,有助于避免其中一侧的滑动件和滑孔损坏而无法实现自动摆正的情况。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二滑孔742可以大体呈弧形,例如第二滑孔742可以大体呈圆弧形或椭圆弧形。如此,有助于简化第二滑孔742的造型,便于第二滑孔742成型。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二滑孔742可以由两个直线形长条孔连通而组成,两个直线形长条孔具有夹角,两个直线形长条孔的连通处所在的高度可以是第二滑孔742中的最低处。如此,同样有助于简化第二滑孔742的造型,便于第二滑孔742成型。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二滑孔742可以是通孔,第二滑孔742可以贯穿于第二限位件74的相背两侧。如此,便于将第二滑动件77连接于拉环转轴722与插设于第二滑孔742内。
在其他一些实施例中,第二滑孔742可以是盲孔,第二滑孔742可以开设于第二限位件74朝向拉环转轴722或第一限位件73的表面。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二滑动件77可以包括第二螺杆771和第二光杆772,第二螺杆771和第二光杆772可以轴向相连。
第二螺杆771可以装配于拉环转轴722,例如拉环转轴722可以设有与第二螺杆771的外螺纹适配的内螺纹,该内螺纹与第二螺杆771的外螺纹连接。
第二光杆772可以沿第二滑孔742的两端的延伸方向可滑动地插设于第二滑孔742内。如此,第二光杆772有助于减小第二滑动件77与第二限位件74之间的阻力,使得第二滑动件77易于在第二滑孔742内滑动,也有助于减轻第二滑动件77与第二限位件74之间的磨损。此外,由于第二光杆772没有设置外螺纹,则第二光杆772还能够作为第二滑动件77装配于拉环转轴722的限位结构,使得第二滑动件77中的第二螺杆771完全螺旋进入拉环转轴722内即实现装配到位,还有助于简化第二滑动件77的结构。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二滑动件77可以是带螺纹的销钉。
在一些实施例中,牵引对接机构70还可以包括弹性复位件78,弹性复位件78与拉环转轴722可以沿拉环转轴722的轴向分布,弹性复位件78可以相抵于拉环转轴722与机身装配座71之间。如此,弹性复位件78可以是拉环转轴722提供弹性力,有助于拉环转轴722能够在弹性力的作用带动第一滑动件76在第一滑孔732内滑动复位至最低处,以及带动第二滑动件77在第二滑孔742内滑动复位至最低处,有效地保证了拉环72能够在失去外力作用的情况下自动摆正。
在一些实施例中,弹性复位件78可以是弹簧、压簧或其他结构。
在一些实施例中,参阅图2和图3,分离结合装置100还可以包括锁定机构60,锁定机构60可以装配于车身201。飞行器300还可以包括限位机构303,限位机构303可以装配于机身301,限位机构303适于与锁定机构60配合锁定,使得飞行器300与路行车辆200能够相对固定而不易相互分离。
在一些实施例中,限位机构303可以位于机身301的底部、侧部中的至少一处。例如限位机构303可以位于机身301的底部;又例如限位机构303可以位于机身301的侧部;又例如限位机构303可以位于机身301的底部与侧部。
参照图29、图30,锁定机构8500包括锁体8510、锁杆8520和可控施力结构,锁体8510设有第一连接缺口8511;第一连接缺口8511用于供限位机构9540沿预设方向移动进入,锁杆8520用于移动至遮盖至少部分第一连接缺口8511并用于抵接限位机构9540的侧壁面,可控施力结构用于连接锁杆8520并防止锁杆8520远离第一连接缺口8511,从而提高飞行体9000结合到形式本体8000上后的连接稳定性。在该实施方式中,可控施力结构可以理解为,可根据电信号而使锁杆8520保持遮盖第一连接缺口8511或使锁杆8520远离第一连接缺口8511。其中,限位机构9540可以为限位销。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锁杆8520用于转动至遮盖至少部分第一连接缺口8511;可控施力结构包括驱动装置8530和传动件8540,传动件8540与驱动装置8530传动连接;驱动装置8530可设置为可受电信号控制的驱动电机等。在锁杆8520遮盖第一连接缺口8511时,传动件8540用于移动至抵接锁杆8520背向第一连接缺口8511的一侧,其中传动件8540的移动方式包括转动和平移,例如通过转轴结构或者滑槽结构进行连接。传动件8540能够防止限位机构9540的作用力直接作用到驱动装置8530上,提高了驱动装置8530的使用寿命。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传动件8540与锁体8510转动连接,驱动装置8530用于使传动件8540沿第一环向W1或环向转动,第一环向和第二环向相反。在锁杆8520遮盖第一连接缺口8511时,传动件8540用于沿第一环向W1转动至抵接锁杆8520背向第一连接缺口8511的一侧;锁体8510上设有阻挡块8550,阻挡块8550用于在第一环向W1的前方抵接传动件8540,以阻挡锁杆8520带动传动件8540沿第一环向W1转动。在该实施方式中,限位机构9540具有向外脱出的趋势时,阻挡块8550能够挡住传动件8540,从而通过传动件8540挡住锁杆8520,使锁杆8520将限位机构9540稳定地锁合住。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锁定机构8500还包括检测件8560,例如检测件8560可设置为包括第三行程开关。检测件8560与驱动装置8530电性连接,检测件8560用于检测锁杆8520转动至遮盖第一连接缺口8511或用于检测限位机构9540移动至连接缺口内,从而在限位机构9540位于锁合位置时使驱动装置8530停止动力输出,降低功耗。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参照图31,锁杆8520、传动件8540和检测件8560设置在锁体8510的同一表面上,驱动装置8530设置在锁体8510背向传动件8540的另一表面上,从而提高空间利用率。其中,锁体8510可设置为板件。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参照图30,传动件8540朝向锁杆8520的一侧设有弧形面8541,在传动件8540沿环向转动至预设位置时,可以理解为对应锁杆8520打开的位置,弧形面8541的圆心与锁杆8520的转动中心一致且弧形面8541的半径大于等于锁杆8520朝向传动件8540的一侧的最大转动半径R,以使锁杆8520能够顺畅得打开的同时,通过弧形面8541提高了结构紧凑性。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参照图32、图33和图34,锁杆8520的一端与锁体8510转动连接,锁杆8520的另一端设有第二连接缺口8521;锁定机构8500还包括第一弹性件8570,第一弹性件8570的两端分别连接锁体8510和锁杆8520,第一弹性件8570用于使锁杆8520转动远离第一连接缺口8511并远离至第二连接缺口8521可供限位机构9540进入;其中,第一弹性件8570可设置为弹簧、弹片等。第二连接缺口8521的内侧壁用于供限位机构9540沿预设方向X抵接,以带动锁杆8520转动至遮盖至少部分第一连接缺口8511。在该实施方式中,限位机构9540沿预设方向X进入第一连接缺口8511时,能够为第一弹性件8570蓄能,从而第一弹性件8570能够为锁杆8520提供动力来源,降低了锁定机构8500的动力消耗。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第一连接缺口8511的内侧壁上设有第一缓冲层8512,第一缓冲层8512可设置为橡胶等,以降低限位机构9540撞伤第一连接缺口8511的风险。第二连接缺口8521的内侧壁上设有缓冲层8522,缓冲层8522可设置为橡胶等,以降低限位机构9540撞伤第二连接缺口8521的风险。
在本申请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或限定,术语“安装”、“连接”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连接,或传动连接;可以是直接连接,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申请中的具体含义。
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等仅用于区分描述,而不能理解为特指或特殊结构。术语“一些实施例”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申请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申请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必须针对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此外,在不相互矛盾的情况下,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将本申请中描述的不同实施例或示例以及不同实施例或示例的特征进行结合和组合。
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申请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申请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申请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精神和范围,均应包含在本申请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2)

1.一种两分体飞行汽车,其特征在于,包括:
路行车辆,所述路行车辆包括车身和导向底座,所述车身设有飞行器容置仓,所述飞行器容置仓位于所述路行车辆的座舱朝向所述路行车辆的车尾的一侧,所述导向底座装配于所述车身并位于所述飞行器容置仓内,所述导向底座设有轮子导向槽,所述轮子导向槽的槽口贯穿于所述导向底座的顶面;以及
飞行器,所述飞行器包括机身以及导向轮,所述轮子导向槽适于供所述导向轮进入,所述导向轮包括第一支柱、第一滚轮以及第一衬套,所述第一支柱装配于所述机身并位于所述飞行器的底部,所述第一滚轮可滚动地装配于所述第一支柱,所述第一滚轮的转动轴线垂直于水平方向,所述第一衬套可转动地套设于第一支柱。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两分体飞行汽车,其特征在于,所述轮子导向槽包括第一槽径段和第二槽径段,所述第一槽径段和所述第二槽径段相连通,所述第一槽径段的宽度从所述第一槽径段向所述第二槽径段的方向逐渐缩小,所述导向轮适于从所述第一槽径段向所述第二槽径段的方向进入所述轮子导向槽内。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两分体飞行汽车,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槽径段的宽度保持不变,所述第二槽径段的宽度小于或等于所述第一槽径段的最小宽度。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两分体飞行汽车,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槽径段具有槽底坡面,所述槽底坡面沿竖直方向的高度自所述第一槽径段沿所述第二槽径段的方向逐渐升高。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两分体飞行汽车,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槽径段具有槽底平面,自所述第一槽径段至所述第二槽径段的方向所述槽底平面沿所述竖直方向的高度一致,所述槽底平面的高度高于或等于所述槽底坡面的最高高度。
6.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两分体飞行汽车,其特征在于,所述导向底座包括第一轮子限位件和第二轮子限位件,所述第一轮子限位件和所述第二轮子限位件均连接于所述第二槽径段并均位于所述轮子导向槽的槽口的上方,所述第一轮子限位件和所述第二轮子限位件相对且间隔,所述第一轮子限位件和所述第二轮子限位件之间的间距小于所述第二槽径段的宽度,所述第一滚轮的宽度小于所述第二槽径段的宽度且大于所述第一轮子限位件与所述第二轮子限位件之间的间距,所述第一衬套的外径小于所述第一轮子限位件与所述第二轮子限位件之间的间距。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两分体飞行汽车,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轮子限位件包括第一限位板和第一加强板,所述第一限位板与所述第一加强板沿所述轮子导向槽的长度方向分布并相连接;所述第二轮子限位件包括第二限位板和第二加强板,所述第二限位板与所述第二加强板沿所述轮子导向槽的长度方向分布并相连接,所述第二限位板与所述第一限位板相对间隔,所述第二加强板与所述第一加强板相对间隔;
所述第一加强板与所述第二加强板之间的间距从所述第一限位板向所述第一加强板的方向逐渐缩小;所述第一限位板与所述第二限位板之间的间距从所述第一限位板向所述第一加强板的方向保持不变,所述第一限位板与所述第二限位板之间的间距小于或等于所述第一加强板与所述第二加强板之间的最小间距;
所述第一滚轮的宽度大于所述第一限位板与所述第二限位板之间的间距,所述第一衬套的外径小于所述第一限位板与所述第二限位板之间的间距。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两分体飞行汽车,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滚轮位于所述第一支柱的两端之间,所述第一支柱背离所述机身的端面是曲面。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两分体飞行汽车,其特征在于,所述飞行器还包括承载轮,所述承载轮装配于所述机身的底部,所述承载轮与所述导向轮间隔分布,所述轮子导向槽适于供所述承载轮进入。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两分体飞行汽车,其特征在于,所述承载轮的底部所在的高度低于所述导向轮的底部所在的高度,或者所述承载轮的底部所在的高度与所述导向轮的底部所在的高度一致。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两分体飞行汽车,其特征在于,所述承载轮与所述导向轮沿所述路行车辆的车尾朝向车头的方向相邻分布。
12.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两分体飞行汽车,其特征在于,所述承载轮包括第二支柱、第二滚轮以及第二衬套,所述第二支柱装配于所述机身的底部,所述第二滚轮可滚动地装配于所述第二支柱背离所述机身的端部,所述第二滚轮的转动轴线平行于所述水平方向,所述第二衬套可转动地套设于所述第二支柱。
CN202322848987.XU 2023-10-23 两分体飞行汽车 Active CN221272752U (zh)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21272752U true CN221272752U (zh) 2024-07-05

Family

ID=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0001596B (zh) 用于电池包的解锁装置及包含其的锁机构和换电设备
CN111391703B (zh) 电池锁止总成及车辆
CN216101652U (zh) 换电装置及换电系统
CN218577493U (zh) 快换总成和换电车辆
CN217672237U (zh) 电池安装装置及换电穿梭车
CN113291196A (zh) 用于换电站的换电系统
CN221272752U (zh) 两分体飞行汽车
CN221272463U (zh) 分离结合装置、路行车辆和两分体飞行汽车
CN221272751U (zh) 伸缩牵引机构、路行车辆和两分体飞行汽车
CN220996242U (zh) 牵引对接机构、飞行器和两分体飞行汽车
CN221272750U (zh) 伸缩牵引机构、路行车辆和两分体飞行汽车
CN221272753U (zh) 两分体飞行汽车
CN107757287B (zh) 汽车的悬架系统及具有其的汽车
CN216233046U (zh) 一种无人机分离式货舱的装卸系统、无人机及转运车
CN209616813U (zh) 飞行汽车
CN210598535U (zh) 一种扶手箱稳定解锁结构
CN220168549U (zh) 一种具有缓冲功能的汽车驻车机构
CN220262617U (zh) 一种汽车座椅用轻量化滑轨
CN220009429U (zh) 换电式电动卡车
CN112278826B (zh) 具备自锁功能的推挽式移载装置
CN220842266U (zh) 移动式换电车
CN221250564U (zh) 一种快换支架及电动车辆
CN220147125U (zh) 一种锁止结构及电动汽车
CN216994057U (zh) 斜坡系统
CN219236826U (zh) 换电锁、车辆和电池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