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21259587U - 一种双层冷却的列管式冷却装置 - Google Patents

一种双层冷却的列管式冷却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21259587U
CN221259587U CN202322946040.2U CN202322946040U CN221259587U CN 221259587 U CN221259587 U CN 221259587U CN 202322946040 U CN202322946040 U CN 202322946040U CN 221259587 U CN221259587 U CN 221259587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avity
cooling
oil
water
communicated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22946040.2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李树昌
袁玉文
郭福鹏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Guangdong Lingnan Thanksgiving Bio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Guangdong Lingnan Thanksgiving Bio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Guangdong Lingnan Thanksgiving Bio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Guangdong Lingnan Thanksgiving Bio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322946040.2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21259587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21259587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21259587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Heat-Exchange Devices With Radiators And Conduit Assembli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属于冷却器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双层冷却的列管式冷却装置,包括主体,主体包括外壳及设于外壳内部的空腔;空腔的内部设有若干内管,内管用于使冷却液通过;空腔包括上下设置的第一冷却腔及第二冷却腔;第一冷却腔的一端设有进油腔,外壳的外侧壁设有连通进油腔的进油口;第二冷却腔的一端设有出油腔,外壳的外侧壁设有连通出油腔的出油口;第一冷却腔的另一端及第二冷却腔的另一端均与一换油腔连通;使用时,待冷却液经过第一冷却腔及第二冷却腔以能与内管中的冷却水进行热交换,以减少其自身热量、降低温度,与仅具有一个冷却腔的冷却管相比,本实用新型有效增大了壳程,以扩大待冷却液与冷却水之间的热传递面积,增强冷却效果。

Description

一种双层冷却的列管式冷却装置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冷却器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双层冷却的列管式冷却装置。
背景技术
列管式冷却器,又称为壳管式冷却器,广泛应用于冶金、矿山、水泥、电力、轻工、食品、化工、造纸等行业领域中,利用低温介质与待冷却液体之间发生的热交换,以降低待冷却液的温度。列管式冷却器包括单流程与双流程,两种冷却器的区别在于进油口与出油口的位置。其中,双流程列管式冷却器因进油口与出油口位于同一侧,使待冷却液的管程加长,以扩大传热面的面积。
现有技术中具有一种列管式冷却器,在外管内通过设有多个折流板提高壳程,以提高待冷却液与冷却水之间的热交换速率。如中国实用新型专利CN207180429U公开了一种单流程管壳式冷却器,包括壳体、设于壳体内的换热管束以及设于壳体两端的封头,换热管束两端设置有卡合在壳体端面的管板,换热管束上滑动套设有上下交错分布的折流板,管板之间设置有平行于换热管束的导向杆,导向杆依次穿过折流板位于同一直线上的导向孔,折流板的一侧连接有与导向孔同轴的轴套,轴套外壁向内壁径向穿设有抵触在导向杆上的锁紧螺栓。
但上述专利存在以下技术性问题:折流板通过延长待冷却液与内管相互接触的时间以提高热交换速率,但折流板的数量最终将受限于壳体的长度,使热交换速率的提高程度有限,冷却效果难以再进一步增强。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双层冷却的列管式冷却装置,旨在解决现有技术中待冷却液与冷却水之间的热交换面积无法进一步增大,使热交换速率的提高程度有限,冷却效果难以再进一步增强的技术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双层冷却的列管式冷却装置,包括主体,主体包括外壳;外壳的内部设有空腔,空腔内设有若干内管,内管用于使冷却水流过;空腔包括上下设置的第一冷却腔及第二冷却腔;第一冷却腔的一端设有进油腔,外壳的外侧壁设有连通进油腔的进油口;第二冷却腔的一端设有出油腔,外壳的外侧壁设有连通出油腔的出油口;第一冷却腔的另一端及第二冷却腔的另一端均与一换油腔连通;待冷却液体从进油口进入进油腔,再依次经过第一冷却腔、换油腔、第二冷却腔、出油腔,最终从出油口流出。
可选地,空腔内部设有分隔板,分隔板使空腔的空间二等分;第一冷却腔及进油腔共同位于分隔板的一侧,第二冷却腔及出油腔共同位于分隔板的另一侧。
可选地,第一冷却腔及进油腔之间设有第一分隔件,第一分隔件上设有左右贯通的进油孔;第二冷却腔及出油腔之间设有第二分隔件,第二分隔件上设有左右贯通的出油孔。
可选地,空腔内部设有换油隔件,换油件的周缘与空腔的内侧壁连接,换油隔件上设有左右贯通的第一换油孔及第二换油孔;第一冷却腔内的待冷却液穿过第一换油孔进入换油腔,换油腔内的待冷却液穿过第二换油孔进入第二冷却腔。
可选地,第一换油孔上设有第一止回阀,第二换油孔上设有第二止回阀;第一止回阀与第二止回阀的设置方向相反。
可选地,第一止回阀与第二止回阀均包括至少两个止回瓣;若干止回瓣之间互相弹性抵接。
可选地,止回瓣的材质为硅胶、乳胶、塑料。
可选地,主体在靠近换油腔的一端设有换水腔;主体在靠近出油腔的一端设有进水腔,进水腔与换水腔互相连通;主体在靠近进油腔的一端出水腔,出水腔与换水腔互相连通。
可选地,内管包括第一水管与第二水管;第一水管的一端与出水腔连通,第二水管的一端与进水腔连通,第一水管的另一端及第二水管的另一端均与换水腔连通;进水腔内的冷却水依次通过第二水管、换水腔、第一水管后进入出水腔内。
可选地,外壳的外侧壁设有连通进水腔的进水口,外壳的外侧壁设有连通出水腔的出水口。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双层冷却的列管式冷却装置中的上述一个或多个技术方案至少具有如下技术效果之一:使用时,冷却水从内管中流过;待冷却液体从所述进油口进入所述进油腔,再依次经过第一冷却腔、换油腔、第二冷却腔、出油腔,最终从出油口流出;当待冷却液经过第一冷却腔及第二冷却腔时,均能与内管中的冷却水进行热交换,以减少其自身热量、降低温度,与仅具有一个冷却腔的冷却管相比,本实用新型有效增大了壳程,以扩大待冷却液与冷却水之间的热传递面积,增强冷却效果。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剖切视图。
图2为图1中A圈的局部放大示意图。
图3为空腔的横向剖视图。
图4为图1中B圈的局部放大示意图。
图5为止回瓣打开状态的结构示意图。
其中,图中各附图标记:
外壳1、空腔2、内管3、分隔板4、
第一冷却腔21、进油腔211、进油口212、第一分隔件213、进油孔214、
第二冷却腔22、出油腔221、出油口222、第二分隔件223、出油孔224、换油腔23、换油隔件231、第一换油孔232、第一止回阀233、第二换油孔234、第二止回阀235、止回瓣236、
出水腔51、出水口511、第一水管31、
进水腔52、进水口521、第二水管32、
换水腔53。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旨在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而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长度”、“宽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具体含义。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提供一种双层冷却的列管式冷却装置,包括主体,参考图1,主体包括外壳1,外壳1用于提供支撑及保护的功能;外壳1的内部设有空腔2,空腔2内沿外壳1的长度方向设有若干内管3,内管3用于使冷却水通过,当待冷却液从内管3的外侧流过时可通过内管3的侧壁与冷却水进行热量交换。空腔2包括上下设置的第一冷却腔21及第二冷却腔22,定义第一冷却腔21所在位置为上方(以下同),第一冷却腔21的一端设有进油腔211,外壳1的外侧壁设有连通进油腔211的进油口212,待冷却液从进油口212进入进油腔211,再进入第一冷却腔21内进行一次冷却;第二冷却腔22的一端设有出油腔221,外壳1的外侧壁设有连通出油腔221的出油口222,待冷却液在第二冷却腔22内进行二次冷却后,进入出油腔221并从出油口222中流出。第一冷却腔21的另一端及第二冷却腔22的另一端均与一换油腔23连通,以使待冷却液可从第一冷却腔21流入第二冷却腔22内。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双层冷却的列管式冷却装置中的上述一个或多个技术方案至少具有如下技术效果之一:
使用时,冷却水从内管3中流过;待冷却液体从所述进油口212进入所述进油腔211,再依次经过第一冷却腔21、换油腔23、第二冷却腔22、出油腔221,最终从出油口222流出;当待冷却液经过第一冷却腔21及第二冷却腔22时,均能与内管3中的冷却水进行热交换,以减少其自身热量、降低温度,与仅具有一个冷却腔的冷却管相比,本实用新型有效增大了壳程,以扩大待冷却液与冷却水之间的热传递面积,增强冷却效果。
参考图1和图3,空腔2内部设有分隔板4,分隔板4使空腔2二等分;第一冷却腔21及进油腔211共同位于分隔板4的一侧,第二冷却腔22及出油腔221共同位于分隔板4的另一侧,使两冷却腔内的待冷却液互不接触。
进一步地,分隔板4使用隔热材质制成,以降低第一冷却腔21与第二冷却腔22之间的热量传递。
参考图1和图2,第一冷却腔21及进油腔211之间设有第一分隔件213,第一分隔件213上设有左右贯通的进油孔214,进油腔211内的待冷却液穿过进油孔214进入第一冷却腔21内;第二冷却腔22及出油腔221之间设有第二分隔件223,第二分隔件223上设有左右贯通的出油孔224,第二冷却腔22内的待冷却液穿过出油孔224进入出油腔221内。
参考图1和图4,空腔2内部设有换油隔件231,换油隔件231用于分隔换油腔23与第一冷却腔21,还用于分隔换油腔23与第二冷却腔22;换油隔件231的周缘与空腔2的内侧壁连接,换油隔件231上设有左右贯通的第一换油孔232及第二换油孔234;第一换油孔232用于连通第一冷却腔21与换油腔23,使第一冷却腔21内的待冷却液可穿过第一换油孔232进入换油腔23内;第二换油孔234用于连通第二冷却腔22与换油腔23,使换油腔23内的待冷却液可穿过第二换油孔234进入第二冷却腔22内。
进一步地,第一换油孔232上设有第一止回阀233,第一止回阀233用于使待冷却液仅能从第一冷却腔21流入换油腔23;第二换油孔234上设有第二止回阀235,第二止回阀235用于使待冷却液仅能从换油腔23流入第二冷却腔22;第一止回阀233与第二止回阀235的设置方向相反,使第一冷却腔21、换油腔23、第二冷却腔22组合形成单向流动通道,此外,能减少热量的传递,降低前方的热量对后方液体的降温产生影响。
参考图4和图5,第一止回阀233与第二止回阀235均包括至少两个止回瓣236,止回瓣236的材质优选为硅胶、乳胶、塑料,使止回瓣236具有弹性,若干止回瓣236之间互相弹性抵接;当液体顺流时,若干止回瓣236发生弹性变形,使止回阀打开以使液体流过;当液体逆流时,若干止回瓣236相互抵接,使止回阀闭合以使液体不易流过,以使液体仅能单向流动。
参考图1,主体在靠近换油腔23的一端设有换水腔53;主体在靠近出油腔221的一端设有进水腔52,进水腔52与换水腔53互相连通;主体在靠近进油腔211的一端出水腔51,出水腔51与换水腔53互相连通,冷却水依次经过进水腔52、换水腔53、出水腔51,以完成冷却水在空腔2内的流通。
进一步地,内管3包括第一水管31与第二水管32;第一水管31的一端与出水腔51连通,第二水管32的一端与进水腔52连通,第一水管31的另一端及第二水管32的另一端均与换水腔53连通;使用时,进水腔52内的冷却水依次通过第二水管32、换水腔53、第一水管31后进入出水腔51内,再从出水腔51中流出。
针对本实施例,进水腔52与出水腔51位于主体的同一侧,换水腔53位于主体的另一侧,当冷却水流过第二水管32时可冷却第二冷却腔22内的待冷却液,冷却水流过第一水管31时可冷却第一冷却腔21内的待冷却液,使壳程与管程的长度相近,以使两种液体之间的热交换面积增大,以具有较好的热交换效果。
参考图1,外壳1的外侧壁设有连通进水腔52的进水口521,外壳1的外侧壁设有连通出水腔51的出水口511,进水口521与出水口511位于外壳1的同一侧,且出水口511位于出水口511的上方。
本实施例的其余部分与实施例一相同,在本实施例中未解释的特征,均采用实施例一的解释,这里不再进行赘述。
以上内容是结合具体的优选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所作的进一步详细说明,不能认定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只局限于这些说明。对于本实用新型所属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构思的前提下,其架构形式能够灵活多变,可以派生系列产品。只是做出若干简单推演或替换,都应当视为属于本实用新型由所提交的权利要求书确定的专利保护范围。

Claims (10)

1.一种双层冷却的列管式冷却装置,包括主体,所述主体包括外壳(1);所述外壳(1)的内部设有空腔(2),所述空腔(2)内设有若干内管(3),所述内管(3)用于使冷却水流过;其特征在于,所述空腔(2)包括上下设置的第一冷却腔(21)及第二冷却腔(22);所述第一冷却腔(21)的一端设有进油腔(211),所述外壳(1)的外侧壁设有连通所述进油腔(211)的进油口(212);所述第二冷却腔(22)的一端设有出油腔(221),所述外壳(1)的外侧壁设有连通所述出油腔(221)的出油口(222);所述第一冷却腔(21)的另一端及所述第二冷却腔(22)的另一端均与一换油腔(23)连通;待冷却液体从所述进油口(212)进入所述进油腔(211),再依次经过所述第一冷却腔(21)、所述换油腔(23)、所述第二冷却腔(22)、所述出油腔(221),最终从所述出油口(222)流出。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层冷却的列管式冷却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空腔(2)内部设有分隔板(4),所述分隔板(4)使所述空腔(2)二等分;所述第一冷却腔(21)及所述进油腔(211)位于所述分隔板(4)的同一侧,所述第二冷却腔(22)及所述出油腔(221)均位于所述分隔板(4)的另一侧。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双层冷却的列管式冷却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冷却腔(21)及所述进油腔(211)之间设有第一分隔件(213),所述第一分隔件(213)上设有左右贯通的进油孔(214);所述第二冷却腔(22)及所述出油腔(221)之间设有第二分隔件(223),所述第二分隔件(223)上设有左右贯通的出油孔(224)。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双层冷却的列管式冷却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空腔(2)内部设有换油隔件(231),所述换油隔件(231)的周缘与所述空腔(2)的内侧壁连接,所述换油隔件(231)上设有左右贯通的第一换油孔(232)及第二换油孔(234);所述第一冷却腔(21)内的待冷却液穿过所述第一换油孔(232)进入所述换油腔(23),所述换油腔(23)内的待冷却液穿过所述第二换油孔(234)进入所述第二冷却腔(22)。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双层冷却的列管式冷却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换油孔(232)上设有第一止回阀(233),所述第二换油孔(234)上设有第二止回阀(235);所述第一止回阀(233)与所述第二止回阀(235)的设置方向相反。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双层冷却的列管式冷却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止回阀(233)与所述第二止回阀(235)均包括至少两个止回瓣(236);若干所述止回瓣(236)之间互相弹性抵接。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双层冷却的列管式冷却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止回瓣(236)的材质为硅胶、乳胶、塑料。
8.根据权利要求1-7任意一项所述的双层冷却的列管式冷却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主体在靠近所述换油腔(23)的一端设有换水腔(53);所述主体在靠近所述出油腔(221)的一端设有进水腔(52),所述进水腔(52)与所述换水腔(53)互相连通;所述主体在靠近所述进油腔(211)的一端出水腔(51),所述出水腔(51)与所述换水腔(53)互相连通。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双层冷却的列管式冷却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内管(3)包括第一水管(31)与第二水管(32);所述第一水管(31)的一端与所述出水腔(51)连通,所述第二水管(32)的一端与所述进水腔(52)连通,所述第一水管(31)的另一端及所述第二水管(32)的另一端均与所述换水腔(53)连通;所述进水腔(52)内的冷却水依次通过所述第二水管(32)、换水腔(53)、所述第一水管(31)后进入所述出水腔(51)内。
10.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双层冷却的列管式冷却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外壳(1)的外侧壁设有连通所述进水腔(52)的进水口(521),所述外壳(1)的外侧壁设有连通所述出水腔(51)的出水口(511)。
CN202322946040.2U 2023-10-31 2023-10-31 一种双层冷却的列管式冷却装置 Active CN221259587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2946040.2U CN221259587U (zh) 2023-10-31 2023-10-31 一种双层冷却的列管式冷却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2946040.2U CN221259587U (zh) 2023-10-31 2023-10-31 一种双层冷却的列管式冷却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21259587U true CN221259587U (zh) 2024-07-02

Family

ID=9165754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22946040.2U Active CN221259587U (zh) 2023-10-31 2023-10-31 一种双层冷却的列管式冷却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21259587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6813517B (zh) 一种换热器及具有该换热器的换热系统
CN111102858A (zh) 一种新型板管式液化天然气的换热器
CN207610577U (zh) 换热系统及其换热器
CN209355743U (zh) 传热装置
CN221259587U (zh) 一种双层冷却的列管式冷却装置
CN206208072U (zh) 换热单元及换热矩阵
CN209069064U (zh) 一种气气换热器
CN218673201U (zh) 一种化学品合成用冷凝器
CN217210479U (zh) 一种螺旋管直流式换热器
CN208139906U (zh) 一种双流程板壳式换热器
CN207095353U (zh) 一种石墨换热器
CN114060850A (zh) 一种具有自主冷却夹层的超高温空气燃油换热器
CN211651296U (zh) 一种新型板管式液化天然气的换热器
CN209802172U (zh) 换热器扁管以及热交换设备
CN210486597U (zh) 一种高效组合式冷凝冷却器
CN210952462U (zh) 一种蓄热式高效换热器
CN112902710A (zh) 一种冷壁夹套式高温气气换热器
CN218916010U (zh) 一种高效换热装置
CN221259583U (zh) 一种列管式冷却器
CN111023633A (zh) 一种四管程高效氨冷凝器
CN216558426U (zh) 节能型油水换热器
CN216523265U (zh) 一种高效换热器
CN215003063U (zh) 一种壳体管储水式换热器
CN108981242A (zh) 换热管水冷式冷凝器
CN210980905U (zh) 双壳体双流程管壳式集成换热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