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21220658U - 进气歧管、发动机以及车辆 - Google Patents

进气歧管、发动机以及车辆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21220658U
CN221220658U CN202322780326.8U CN202322780326U CN221220658U CN 221220658 U CN221220658 U CN 221220658U CN 202322780326 U CN202322780326 U CN 202322780326U CN 221220658 U CN221220658 U CN 221220658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ipe
branch
manifold
branch air
air pip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22780326.8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张静
苏茂辉
蒋海勇
郭晓东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Zhejiang Geely Holding Group Co Ltd
Zhejiang Geely Remote New Energy Commercial Vehicle Group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Zhejiang Geely Holding Group Co Ltd
Zhejiang Geely Remote New Energy Commercial Vehicle Group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Zhejiang Geely Holding Group Co Ltd, Zhejiang Geely Remote New Energy Commercial Vehicle Group Co Ltd filed Critical Zhejiang Geely Holding Group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322780326.8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21220658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21220658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21220658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Characterised By The Charging Evacuation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一种进气歧管、发动机以及车辆,所述进气歧管包括:歧管壳,所述歧管壳的内部形成稳压腔且设有与所述稳压腔连通的进气口;及分支气管,所述分支气管设有多根,多根所述分支气管并排设置且分别与所述稳压腔连接,所述进气口和所述分支气管设于所述歧管壳的两侧;其中,沿多根所述分支气管的排布方向,所述进气口相对所述歧管壳的中心偏置设置。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解决了现有的进气歧管不方便发动机布置的技术问题。

Description

进气歧管、发动机以及车辆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发动机的进气歧管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进气歧管、发动机以及车辆。
背景技术
对于发动机来说,进气量和喷油量是电喷技术两个主要的控制的要素,发动机的最大扭矩和功率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进气量,而进气歧管则是决定进气效果的一个关键零件,进气歧管的作用是将来自进气总管的空气输送到各个气缸所对应的进气道。但是,受限于现有的进气歧管的结构,会占用较大的空间,不利于发动机的布置。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是提供一种进气歧管、发动机以及车辆,旨在解决现有的进气歧管不方便发动机布置的技术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出一种进气歧管,所述进气歧管包括:
歧管壳,所述歧管壳的内部形成稳压腔且设有与所述稳压腔连通的进气口;及
分支气管,所述分支气管设有多根,多根所述分支气管并排设置且分别与所述稳压腔连接,所述进气口和所述分支气管设于所述歧管壳的两侧;其中,沿多根所述分支气管的排布方向,所述进气口相对所述歧管壳的中心偏置设置。
可选地,在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所述歧管壳的内部还设有与所述稳压腔连通的分流腔,所述分流腔和所述稳压腔分别与所述进气口连接,所述分流腔设于所述稳压腔背离所述分支气管的一侧且朝背离所述歧管壳的中心方向延伸。
可选地,在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所述稳压腔的内壁还设有与所述稳压腔连通的补气腔,所述补气腔和所述分流腔设于多根所述分支气管的排布方向的相对两侧。
可选地,在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所述分支气管包括第一侧分支管和第二侧分支管,所述第一侧分支管和所述第二侧分支管分别与所述稳压腔连通,所述第一侧分支管的设置数量为N1,所述第二侧分支管的数量为N2,N1>N2,N2≥1,N1和N2均为正整数;其中,所述进气口设于所述第一侧分支管和所述第二侧分支管之间。
可选地,在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所述分流腔设于靠近所述进气口的一个所述第二侧分支管背离所述进气口的一侧;和/或,所述补气腔设于靠近所述进气口的一个所述第一侧分支管背离所述进气口的一侧。
可选地,在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所述分支气管包括第一分支气管、第二分支气管、第三分支气管、第四分支气管、第五分支气管以及第六分支气管,所述第一分支气管、所述第二分支气管、所述第三分支气管以及所述第四分支气管构成所述第一侧分支管,所述第五分支气管和所述第六分支气管构成所述第二侧分支管;其中,所述进气口设于所述第四分支气管和所述第五分支气管之间。
可选地,在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所述分流腔朝向所述第五分支气管和所述第六分支气管方向延伸;和/或,所述补气腔对应所述第三分支气管和所述第四分支气管设置。
可选地,在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所述进气口相对所述歧管壳的轴线倾斜设置。
可选地,在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所述进气口与所述歧管壳的轴线之间的夹角为5度~85度。
可选地,在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所述进气口与所述歧管壳的轴线之间的夹角为10度~30度。
可选地,在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所述进气口与所述歧管壳的轴线之间的夹角为15度。
可选地,在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所述分支气管设有喷油器安装孔。
可选地,在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每一个所述分支气管均包括:
第一子管,所述第一子管与所述稳压腔连接;
第二子管,设于所述第一子管背离所述稳压腔的一侧;
第三子管,所述第二子管与所述第三子管并排设置,所述第二子管和所述第三子管分别与所述第一子管连接;
其中,所述第一子管、所述第二子管以及所述第三子管中的至少一个设有所述喷油器安装孔。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出一种发动机,所述发动机包括气缸及与所述气缸连接的进气歧管,所述进气歧管为以上描述的进气歧管,每一个所述气缸对应设有一个所述分支气管。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出一种车辆,所述车辆包括以上描述的发动机。
相对于现有技术,本实用新型提出的一个技术方案中,通过在歧管壳内部设置的稳压腔,可以对进入歧管壳的内部的气体进行分流,使得气体均匀的流向各个气缸,提高各个气缸所获得的气体的均匀性。而且,每一个气缸都对应设有一个分支气管,稳压腔中的气体能够顺畅的流向对应的气缸,提高气缸进气的顺畅性,进一步提升气体分配的均匀性。另外,歧管壳上的进气口相对歧管壳的中心偏置设置,在布置发动机或进气总管的时候,可以减少对空间的占用,降低空间布局的局限性,使得发动机的布置更加简单便利。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示出的结构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进气歧管实施例的一角度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进气歧管实施例的另一角度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号说明:
本实用新型目的的实现、功能特点及优点将结合实施例,参照附图做进一步说明。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保护的范围。
需要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所有方向性指示(诸如上、下、左、右、前、后……)仅用于解释在某一特定姿态(如附图所示)下各部件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运动情况等,如果该特定姿态发生改变时,则该方向性指示也相应地随之改变。
另外,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如涉及“第一”、“第二”等的描述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其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至少两个,例如两个,三个等,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连接”、“固定”等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固定”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具体含义。
另外,本实用新型各个实施例之间的技术方案可以相互结合,但是必须是以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为基础,当技术方案的结合出现相互矛盾或无法实现时应当认为这种技术方案的结合不存在,也不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要求的保护范围之内。
进气歧管则是决定进气效果的一个关键零件,进气歧管的作用是将来自进气总管的空气输送到各个气缸所对应的进气道。进气歧管一般采用中间进气或侧向进气,空间布局上存在局限性,对整车所需求的空间很大,发动机的布置困难。
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一种进气歧管、发动机以及车辆,歧管壳上的进气口相对歧管壳的中心偏置设置,在布置发动机或进气总管的时候,可以减少对空间的占用,降低空间布局的局限性,使得发动机的布置更加简单便利。
为了更好的理解上述技术方案,下面结合附图对上述技术方案进行详细的说明。
如图1和图2所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出进气歧管,进气歧管包括:
歧管壳10,歧管壳10的内部形成稳压腔11且设有与稳压腔11连通的进气口14;及
分支气管20,分支气管20设有多根,多根分支气管20并排设置且分别与稳压腔11连接,进气口14和分支气管20设于歧管壳10的两侧;其中,沿多根分支气管20的排布方向,进气口14相对歧管壳10的中心偏置设置。
在该实施例采用的技术方案中,通过在歧管壳10内部设置的稳压腔11,可以对进入歧管壳10的内部的气体进行分流,使得气体均匀的流向各个气缸,提高各个气缸所获得的气体的均匀性。而且,每一个气缸都对应设有一个分支气管20,稳压腔11中的气体能够顺畅的流向对应的气缸,提高气缸进气的顺畅性,进一步提升气体分配的均匀性。另外,歧管壳10上的进气口14相对歧管壳10的中心偏置设置,在布置发动机或进气总管的时候,可以减少对空间的占用,降低空间布局的局限性,使得发动机的布置更加简单便利。
具体的,进气歧管包括歧管壳10和分支气管20。歧管壳10的内部形成稳压腔11,且设有进气口14,进气口14与稳压腔11连接。可以理解的是,进气口14通过进气总管连接外界环境,使得外界环境中的气体通过进气口14进入稳压腔11内,而稳压腔11可以对进入的气体进行分配,提高气体进入各个气缸的均匀性。在一实施例中,气缸设有多个,可以理解的是,发动机为多缸发动机。作为一种可选方式,气缸设有六个。每一个气缸对应设有一个分支气管20,各个分支气管20分别与稳压腔11连接,稳压腔11内的气体经各个分支气管20流向对应的气缸。也就是说,通过为每个气缸对应设置一个分支气管20,可以提高气缸进气的顺畅性和独立性,进一步提升气体分配的均匀性。
在一实施例中,多个气缸沿第一方向并列设置,歧管壳10的轴线沿第一方向设置,多个分支气管20沿第一方向排布。歧管壳10的中心(即轴线的中点)与进气口14偏置设置,可以理解的是,沿第一方向,进气口14设置在歧管壳10的中心的一侧。如此,在布置进气总管的时候,可以减少对车身空间的占用,整个发动机的结构更加紧凑,提高了发动机布置的便利性。
歧管壳10的进气口14偏置后,由进气总管进入稳压腔11内的气体,会更多的朝进气口14朝向歧管壳10的中心的一侧流动,导致进气口14背向歧管壳10的中心的一侧气体量较小,不利于气体在各个气缸的均匀分配。为此,歧管壳10的内部还设有与稳压腔11连通的分流腔12,参照图1,分流腔12和稳压腔11分别与进气口14连接,分流腔12设于稳压腔11背离分支气管20的一侧且朝背离歧管壳10的中心方向延伸。可以理解的是,进气口14沿第二方向延伸,第二方向为歧管壳10的径向。分流腔12和稳压腔11在进气口14在第二方向上并排设置,且分流腔12朝背离歧管壳10的中心的方向延伸。如此,进气口14的气体一部分流向分流腔12,最终流向稳压腔11中进气口14背离歧管壳10的中心的一侧;另一部分直接流向稳压腔11,而直接流入稳压腔11中的气体中的一部分会流向进气口14背离歧管壳10的中心的一侧,增加了稳压腔11中进气口14背离歧管壳10的中心的一侧的气体量,从而能够提高各个气缸获得气体的均匀性。
示例性的,参照2,在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稳压腔11的内壁还设有与稳压腔11连通的补气腔13,补气腔13和分流腔12设于多根分支气管20的排布方向的相对两侧。可以理解的是,补气腔13设置在稳压腔11的内壁,既增加了补气腔13在预定位置处的内径,可以提高上述预定位置处的气体量,为上述预定位置处的分支气管20提高足够的气体量,进一步提高各个气缸获得气体的均匀性。在一实施例中,补气腔13和分流腔12设置在进气口14沿第一方向的两侧。
示例性的,在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分支气管包括第一侧分支管和第二侧分支管,第一侧分支管和第二侧分支管分别与稳压腔连通,第一侧分支管的设置数量为N1,第二侧分支管的数量为N2,N1>N2,N2≥1,N1和N2均为正整数;其中,进气口设于第一侧分支管和第二侧分支管之间。可以理解的是,N2可以为1,N1可以为2、3、4……,即本实施例提出的进气歧管可以应用于三缸发动机、四缸发动机、五缸发动机……N2也可以为2,N1可以为3、4、5……,即本实施例提出的进气歧管可以应用于五缸发动机、六缸发动机、七缸发动机……当然,N2也可以为3、4……以此类推,在此不再详述。
可选地,在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分流腔12设于靠近进气口14的一个第二侧分支管背离进气口14的一侧;和/或,补气腔13设于靠近进气口14的一个第一侧分支管背离进气口14的一侧。
分支气管20包括第一分支气管、第二分支气管、第三分支气管、第四分支气管、第五分支气管以及第六分支气管,第一分支气管、第二分支气管、第三分支气管以及第四分支气管构成第一侧分支管,第五分支气管和第六分支气管构成第二侧分支管;其中,进气口14设于第四分支气管和第五分支气管之间。可以理解的是,本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可以用于六缸发动机,因此分支气管20包括第一分支气管、第二分支气管、第三分支气管、第四分支气管、第五分支气管以及第六分支气管;其中,进气口14设置在第四分支气管和第五分支气管之间。
进气总管中的气体经进气口14流入稳压腔11中,优先朝第一分支气管的方向流动,导致第五分支气管和第六分支气管的气体不足。为此,分流腔12朝向第五分支气管和第六分支气管方向延伸,可以理解的是,通过分流腔12可以向稳压腔11中第五分支气管和第六分支气管位置处补充气体,提高第五分支气管和第六分支气管的气体量,进一步提升各个气缸获得气体的均匀性。在另一实施例中,补气腔13对应第三分支气管和第四分支气管设置,如此可以增加第三分支气管和第四分支气管位置处的气体量,进一步提升各个气缸获得气体的均匀性。
示例性的,在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进气口14相对歧管壳10的轴线倾斜设置,如此可以减少流向进气口14朝向歧管壳10的中心的一侧的气体量,增加流向进气口14背向歧管壳10的中心的一侧的气体量,提高进气口14两侧的气体的均匀性。可以理解的是,进气口14靠近稳压腔11的一端朝向第五分支气管和第六分支气管的位置倾斜,增加第五分支气管和第六分支气管的气体量。具体的,进气口14与歧管壳10的轴线之间的夹角为5度~85度,更具体的,进气口14与歧管壳10的轴线之间的夹角为10度~30度,可以为10度,也可以为20度,还可以为30度,在此不做限定。根据实验测算,在上述角度范围度,各个气缸的进气量能够满足均匀性要求。作为一种可选方式,进气口14与歧管壳10的轴线之间的夹角为15度,各个气缸的进气量的均匀性更好。
示例性的,在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分支气管20设有喷油器安装孔21。如此,通过设置的喷油器安装孔21,能够用来安装喷油器,可以往分支气管20内喷射燃料,提高燃料浓度,能够解决发动机的冷启动问题。
示例性的,在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每一个分支气管20均包括:
第一子管22,第一子管22与稳压腔11连接;
第二子管23,设于第一子管22背离稳压腔11的一侧;
第三子管24,第二子管23与第三子管24并排设置,第二子管23和第三子管24分别与第一子管22连接;
其中,第一子管22、第二子管23以及第三子管24中的至少一个设有喷油器安装孔21。
具体的,分支气管20包括第一子管22、第二子管23和第三子管24。其中,第一子管22与稳压腔11连接,第二子管23和第三子管24设置在第一子管22远离稳压腔11的一端且均与第一子管22连接。如此,第一子管22中的气体经第二子管23和第二子管23等两个通道流入对应的气缸内,提高气缸进气的流畅性和均匀性。而且,能够使稳压腔11中的混合气稳定分流,防止气流直接撞击缸盖气道壁面而造成紊流,降低对发动机性能的不利影响。在一实施例中,喷油器安装孔21可以设置在第一子管22上,也可以设置在第二子管23上,还可以设置在第三子管24上;也可以在第一子管22和第二子管23同时设置,也可以在第一子管22和第三子管24同时设置,还可以在第二子管23和第三子管24同时设置;亦可以在第一子管22、第二子管23以及第三子管24同时设置。在此不做限定,可以根据实际应用选择喷油器安装孔21的具体位置。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出一种发动机,发动机包括气缸及与气缸连接的进气歧管,进气歧管为以上描述的进气歧管,每一个气缸对应设有一个分支气管。具体的,进气歧管的具体结构参照上述实施例,由于该发动机采用了上述实施例的全部技术方案,因此至少具有上述实施例的技术方案所带来的所有有益效果,在此不再一一赘述。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出一种车辆,车辆包括以上描述的发动机。具体的,发动机的具体结构参照上述实施例,由于该车辆采用了上述实施例的全部技术方案,因此至少具有上述实施例的技术方案所带来的所有有益效果,在此不再一一赘述。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专利范围,凡是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发明构思下,利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变换,或直接/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包括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Claims (14)

1.一种进气歧管,其特征在于,所述进气歧管包括:
歧管壳,所述歧管壳的内部形成稳压腔且设有与所述稳压腔连通的进气口;及
分支气管,所述分支气管设有多根,多根所述分支气管并排设置且分别与所述稳压腔连接,所述进气口和所述分支气管设于所述歧管壳的两侧;其中,沿多根所述分支气管的排布方向,所述进气口相对所述歧管壳的中心偏置设置;
所述歧管壳的内部还设有与所述稳压腔连通的分流腔,所述分流腔和所述稳压腔分别与所述进气口连接,所述分流腔设于所述稳压腔背离所述分支气管的一侧且朝背离所述歧管壳的中心方向延伸,所述分流腔和所述稳压腔在第二方向上并排设置。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进气歧管,其特征在于,所述稳压腔的内壁还设有与所述稳压腔连通的补气腔,所述补气腔和所述分流腔设于多根所述分支气管的排布方向的相对两侧。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进气歧管,其特征在于,所述分支气管包括第一侧分支管和第二侧分支管,所述第一侧分支管和所述第二侧分支管分别与所述稳压腔连通,所述第一侧分支管的设置数量为N1,所述第二侧分支管的数量为N2,N1>N2,N2≥1,N1和N2均为正整数;其中,所述进气口设于所述第一侧分支管和所述第二侧分支管之间。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进气歧管,其特征在于,所述分流腔设于靠近所述进气口的一个所述第二侧分支管背离所述进气口的一侧;和/或,所述补气腔设于靠近所述进气口的一个所述第一侧分支管背离所述进气口的一侧。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进气歧管,其特征在于,所述分支气管包括第一分支气管、第二分支气管、第三分支气管、第四分支气管、第五分支气管以及第六分支气管,所述第一分支气管、所述第二分支气管、所述第三分支气管以及所述第四分支气管构成所述第一侧分支管,所述第五分支气管和所述第六分支气管构成所述第二侧分支管;其中,所述进气口设于所述第四分支气管和所述第五分支气管之间。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进气歧管,其特征在于,所述分流腔朝向所述第五分支气管和所述第六分支气管方向延伸;和/或,所述补气腔对应所述第三分支气管和所述第四分支气管设置。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进气歧管,其特征在于,所述进气口相对所述歧管壳的轴线倾斜设置。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进气歧管,其特征在于,所述进气口与所述歧管壳的轴线之间的夹角为5度~85度。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进气歧管,其特征在于,所述进气口与所述歧管壳的轴线之间的夹角为10度~30度。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进气歧管,其特征在于,所述进气口与所述歧管壳的轴线之间的夹角为15度。
11.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进气歧管,其特征在于,所述分支气管设有喷油器安装孔。
12.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进气歧管,其特征在于,每一个所述分支气管均包括:
第一子管,所述第一子管与所述稳压腔连接;
第二子管,设于所述第一子管背离所述稳压腔的一侧;
第三子管,所述第二子管与所述第三子管并排设置,所述第二子管和所述第三子管分别与所述第一子管连接;
其中,所述第一子管、所述第二子管以及所述第三子管中的至少一个设有所述喷油器安装孔。
13.一种发动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发动机包括气缸及与所述气缸连接的进气歧管,所述进气歧管为如权利要求1-12任一项所述的进气歧管,每一个所述气缸对应设有一个所述分支气管。
14.一种车辆,其特征在于,所述车辆包括如权利要求13所述的发动机。
CN202322780326.8U 2023-10-16 2023-10-16 进气歧管、发动机以及车辆 Active CN221220658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2780326.8U CN221220658U (zh) 2023-10-16 2023-10-16 进气歧管、发动机以及车辆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2780326.8U CN221220658U (zh) 2023-10-16 2023-10-16 进气歧管、发动机以及车辆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21220658U true CN221220658U (zh) 2024-06-25

Family

ID=9154482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22780326.8U Active CN221220658U (zh) 2023-10-16 2023-10-16 进气歧管、发动机以及车辆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21220658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3606068B (zh) 进气歧管、进气系统和汽车
KR20050101895A (ko) Egr 시스템의 egr 챔버
GB2168752A (en) Inertia supercharging induction system for multi-cylinder 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
US20230383712A1 (en) Intake manifold for engine, engine, and vehicle
CN221220658U (zh) 进气歧管、发动机以及车辆
CN215486319U (zh) 进气歧管、进气系统和汽车
CN113685294B (zh) 进气系统和汽车
CN212296672U (zh) 发动机的进气管结构
CN213205863U (zh) 一种发动机进气管路
US6553954B1 (en) Compact intake manifold with long runners for six-cylinder in-line engines
CN220979690U (zh) 发动机及车辆
CN211174394U (zh) 一种egr混合腔
CN212615102U (zh) 一种航空发动机进气系统及其进气歧管
CN215927597U (zh) 一种进气系统及车辆
CN215927549U (zh) 中冷器、中冷进气系统和气体发动机
CN218439558U (zh) 一种废气进气管及废气再循环系统
CN220909833U (zh) 缸体、发动机和车辆
CN220869508U (zh) 排气歧管、发动机以及车辆
JPH022934Y2 (zh)
CN210769090U (zh) 一种进气歧管
CN113818977B (zh) 一种发动机进气管
CN204371513U (zh) 一种发动机气缸垫
CN111749822B (zh) 发动机的进气管结构
CN117685126B (zh) 一种发动机缸盖以及发动机
CN219492436U (zh) 发动机进气道、发动机和车辆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