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21215751U - 往复送料机构 - Google Patents

往复送料机构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21215751U
CN221215751U CN202323126417.6U CN202323126417U CN221215751U CN 221215751 U CN221215751 U CN 221215751U CN 202323126417 U CN202323126417 U CN 202323126417U CN 221215751 U CN221215751 U CN 221215751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onnecting rod
driving wheel
link
driving
guide channel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23126417.6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彭国良
朱腾飞
周马飞
谭文涛
张华�
邹思宁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Fu Ding Electronical Technology Jiashan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Fu Ding Electronical Technology Jiashan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Fu Ding Electronical Technology Jiashan Co Ltd filed Critical Fu Ding Electronical Technology Jiashan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323126417.6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21215751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21215751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21215751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Transmission Device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提供一种往复送料机构,包括支架、主动轮、第一连杆、第二连杆、第三连杆、第四连杆和送料件。支架设有第一引导通道。主动轮转动设于支架。第一连杆与主动轮,并具有转动设于支架的第一转动端。主动轮转动时,第一连杆与主动轮的连接处相对主动轮的转轴之间的距离不完全相同。第二连杆具有转动设于支架的第二转动端。第三连杆的不同位置分别转动设于第一连杆和第二连杆。第四连杆转动设于第二连杆,并具有移动设于第一引导通道的第一引导端。送料件设于第一引导端。主动轮转动,通过第一连杆、第二连杆、第三连杆以及第四连杆的传动,带动送料件在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之间移动。本申请的往复送料机构能够在限定空间内往复动作以输送物料。

Description

往复送料机构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物料输送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往复送料机构。
背景技术
部分物料在输送过程中,存在需要在限定空间范围内将物料进行转移,同时也需要改变物料的角度。相关技术中,采用机械臂抓取物料并进行输送转移,但机械臂所需的工作空间较大,并且还需要配比控制电气,导致物料的输送成本和机械臂的维护成本较高。
实用新型内容
有鉴于此,本申请提供一种往复送料机构,能够在限定空间内往复动作以输送物料。
本申请的一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往复送料机构。往复送料机构包括支架、主动轮、第一连杆、第二连杆、第三连杆、第四连杆和送料件。支架设有第一引导通道。主动轮转动设于支架。第一连杆与主动轮连接。第一连杆具有第一转动端。第一转动端转动设于支架。主动轮转动时,第一连杆与主动轮的连接处相对主动轮的转轴之间的距离不完全相同。第二连杆具有第二转动端。第二转动端转动设于支架。第三连杆的不同位置分别转动设于第一连杆和第二连杆。第四连杆转动设于第二连杆。第四连杆具有第一引导端。第一引导端移动设于第一引导通道。送料件设于第一引导端。主动轮转动,通过第一连杆、第二连杆、第三连杆以及第四连杆的传动,带动送料件在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之间移动。
上述实施例中,主动轮通过使第一连杆改变与主动轮的转轴的相对位置,从而使第一连杆绕第一转动端相对支架转动。第一连杆转动通过第三连杆带动第二连杆绕第二转动端转动,第一连杆和第二连杆均与第三连杆转动连接,降低第一连杆转动时出现与第二连杆相对位置“锁死”的可能。第二连杆转动带动第四连杆移动,第四连杆与第二连杆转动连接且第四连杆的第一引导端在第一引导通道内移动,则第四连杆能够实现相对支架转动和平移的复合运动,从而使送料件在第一引导通道的引导下能够在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之间往复移动,并且能够改变送料件相对支架的设置角度,而送料件能够携带物料一同移动。通过、主动轮、第一连杆、第二连杆、第三连杆、第四连杆和送料件的相互配合,能够在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之间输送物料,并调整物料的设置角度。
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主动轮具有驱动通道。驱动通道绕主动轮的转轴设置。且驱动通道具有多个与主动轮的转轴距离不同的位置。第一连杆具有驱动端。驱动端移动设于驱动通道。
上述实施例中,主动轮转动,第一连杆在第一转动端的限制下使得驱动端在驱动通道内移动,从而改变驱动端相对主动轮转轴的位置,以使得第一连杆绕第一转动端转动,从而带动送料件移动。
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驱动通道包括第一圆弧段和第二圆弧段。第一圆弧段的圆心位于主动轮的转轴处。第二圆弧段的圆心位于主动轮的转轴处。第一圆弧段的半径与第二圆弧段的半径不同。当驱动端位于第一圆弧段时,送料件处于第一位置。当驱动端位于第二圆弧段时,送料件处于第二位置。
上述实施例中,驱动端在第一圆弧段的不同位置与主动轮转轴之间的距离均相同,使得驱动端在第一圆弧段内移动时,送料件能够在一段时间内相对固定于第一位置,以便于对物料进行作业。驱动端在第二圆弧段的不同位置与主动轮转轴之间的距离均相同,使得驱动端在第二圆弧段内移动时,送料件能够在一段时间内相对固定于第二位置,以便于对物料进行作业。并且,通过调整主动轮的转速,即可改变送料件在第一位置或第二位置停留的时间,便于往复送料机构与其他装置配合作业。
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驱动通道还包括第一连接段和第二连接段。第一连接段的两端分别连接第一圆弧段的一端与第二圆弧段的一端。第二连接段的两端分别连接第一圆弧段的另一端与第二圆弧段的另一端。
上述实施例中,通过设置第一连接段和第二连接段,改变驱动端从第一圆弧段移动至第二圆弧段或从第二圆弧段移动至第一圆弧段所需的时间,从而改变送料件在第一位置与第二位置之前移动所需的时间,以实现对物料在第一位置与第二位置之间的输送节奏的预设。并且,通过设置第一连接段和第二连接段,驱动通道能够形成绕主动轮的转轴的环形通道,从而允许主动轮沿同一转动方向持续转动,实现驱动送料件从第一位置移动至第二位置并且再从第二位置移动至第一位置的运动动作。
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第一连杆包括相连接的第一连接臂和第二连接臂。第一转动端位于第一连接臂与第二连接臂的连接处。第一连接臂与主动轮连接。第二连接臂与第三连杆转动连接。第一连接臂的延伸长度小于第二连接臂的延伸长度。
上述实施例中,通过设置第一连接臂的延伸长度小于第二连接臂的延伸长度。一方面,在主动轮已经占据一定空间的情况下,减小主动轮驱动第一连接臂移动所需要的空间,从而减小往复送料机构所占用的空间。另一方面,第一连杆的转速受主动轮控制,通过配置更长的第二连接臂,使得第一连杆能够通过第三连杆向第二连杆施加更大的作用力,以便于带动送料件移动。
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第三连杆的延伸长度小于第一连接臂的延伸长度。第三连杆的延伸长度小于第二连杆的延伸长度。
上述实施例中,第一连杆通过第三连杆带动第二连杆转动时,第三连杆相对支架进行转动和平移的复合运动。通过设置更短的第三连杆,减小第三连杆移动所需要的空间,提升往复送料机构内的空间利用率,从而减小往复送料结构所占用的空间。
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送料件在第一位置与第二位置之间移动时,第二连杆与第一连杆之间的夹角维持于钝角,第二连杆与第三连杆之间的夹角维持于钝角。
上述实施例中,第一连杆通过第三连杆带动第二连杆转动时,力在第一连杆和第三连杆内的传递方向为:力从第一转动端朝向第一连杆与第三连杆连接处、从第三连杆与第一连杆连接处朝向第三连杆与第二连杆连接处,或者从第三连杆与第二连杆连接处朝向第三连杆与第一连杆连接处、从第一连杆与第三连杆连接处朝向第一转动端。通过将第一连杆、第三连杆以及第二连杆之间设置为钝角,减小力在第一连杆与第三连杆之间传递时方向转变的角度。一方面,有利于提升力的传递效率;另一方面,钝角相较于锐角,有利于减小第一连杆的延伸长度,从而降低成本,并减小第一连杆与其他结构相互碰撞的可能。
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支架设有第二引导通道。第二连杆具有第二引导端。第二引导端移动设于第二引导通道。
上述实施例中,第二连杆通过第二转动端相对支架转动。通过设置第二引导端在第二引导通道内移动,使得第二连杆转动时增加一个支撑点,增强第一连杆、第二连杆、第三连杆以及第四连杆之间的连接刚性,从而提升第二连杆转动时的稳定性,以提升第四连杆转动时的稳定性。
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引导通道为弧形孔。第二引导通道为弧形孔。第一引导通道的弧长小于第二引导通道的弧长。第一引导通道对应的角度大于第二引导通道对应的角度。第二连杆的延伸长度大于第四连杆的延伸长度。
上述实施例中,通过设置更长的第二连杆,增强第二连杆带动第四连杆移动时的稳定性。同时通过设置第一引导通道和第二引导通道之间的弧长和角度关系,使得第二连杆转动较小的角度能够带动第四连杆转动较大的角度,从而在带动送料件在第一位置与第二位置之间移动的同时,减小第二连杆移动所需的空间,减小第四连杆移动所需的空间,并能够增大送料件改变的角度。
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往复送料机构还包括转接轴。转接轴穿设于第二连杆。第三连杆转动设于转接轴。第四连杆转动设于转接轴。
上述实施例中,通过设置转接轴,第三连杆与第二连杆的转动连接和第四连杆与第二连杆的转动连接为同轴设置。同轴设置能够减少第二连杆所设置的转动连接结构,降低成本。同时,同轴设置不影响第三连杆通过第二连杆带动第四连杆移动。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应当理解,以下附图仅示出了本申请的某些实施例,因此不应被看作是对范围的限定。
图1为本申请一实施例提供的往复送料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中送料件移动至第一位置时往复送料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图1中送料件移动至第二位置时往复送料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图1中省略部分结构的往复送料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图1中主动轮的结构示意图。
主要元件符号说明:
往复送料机构 100
支架 1
第一引导通道 11
第二引导通道 12
第三引导通道 13
主动轮 2
驱动通道 21
第一圆弧段 211
第二圆弧段 212
第一连接段 213
第二连接段 214
第一连杆 3
第一转动端 31
驱动端 32
第一连接臂 33
第二连接臂 34
第二连杆 4
第二转动端 41
第二引导端 42
第三连杆 5
第四连杆 6
第一引导端 61
送料件 7
转接轴 8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申请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是本申请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
除非另有定义,本文所使用的所有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属于本申请领域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本文中在本申请的说明书中所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方式的目的,不是旨在于限制本申请。
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第三”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本申请的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往复送料机构。往复送料机构包括支架、主动轮、第一连杆、第二连杆、第三连杆、第四连杆和送料件。支架设有第一引导通道。主动轮转动设于支架。第一连杆与主动轮连接。第一连杆具有第一转动端。第一转动端转动设于支架。主动轮转动时,第一连杆与主动轮的连接处相对主动轮的转轴之间的距离不完全相同。第二连杆具有第二转动端。第二转动端转动设于支架。第三连杆的不同位置分别转动设于第一连杆和第二连杆。第四连杆转动设于第二连杆。第四连杆具有第一引导端。第一引导端移动设于第一引导通道。送料件设于第一引导端。主动轮转动,通过第一连杆、第二连杆、第三连杆以及第四连杆的传动,带动送料件在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之间移动。
主动轮通过使第一连杆改变与主动轮的转轴的相对位置,从而使第一连杆绕第一转动端相对支架转动。第一连杆转动通过第三连杆带动第二连杆绕第二转动端转动,第一连杆和第二连杆均与第三连杆转动连接,降低第一连杆转动时出现与第二连杆相对位置“锁死”的可能。第二连杆转动带动第四连杆移动,第四连杆与第二连杆转动连接且第四连杆的第一引导端在第一引导通道内移动,则第四连杆能够实现相对支架转动和平移的复合运动,从而使送料件在第一引导通道的引导下能够在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之间往复移动,并且能够改变送料件相对支架的设置角度,而送料件能够携带物料一同移动。通过、主动轮、第一连杆、第二连杆、第三连杆、第四连杆和送料件的相互配合,能够在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之间输送物料,并调整物料的设置角度。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申请的一些实施方式作详细说明。在不冲突的情况下,下述的实施方式及实施方式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参见图1至图3,本申请的一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往复送料机构100。用于在第一位置与第二位置之间输送物料(图未示),并能使物料在第一位置与第二位置所处的角度不同。
参见图1至图3,在一些实施例中,物料在第一位置移送至往复送料机构100,物料在第二位置从往复送料机构100移送至其他装置。
参见图1至图3,在一些实施例中,往复送料机构100包括支架1、主动轮2、第一连杆3、第二连杆4、第三连杆5、第四连杆6和送料件7。支架1设有第一引导通道11。主动轮2转动设于支架1。第一连杆3与主动轮2连接。第一连杆3具有第一转动端31。第一转动端31转动设于支架1。主动轮2转动时,第一连杆3与主动轮2的连接处相对主动轮2的转轴之间的距离不完全相同。第二连杆4具有第二转动端41。第二转动端41转动设于支架1。第三连杆5的不同位置分别转动设于第一连杆3和第二连杆4。第四连杆6转动设于第二连杆4。第四连杆6具有第一引导端61。第一引导端61移动设于第一引导通道11。送料件7设于第一引导端61。主动轮2转动,通过第一连杆3、第二连杆4、第三连杆5以及第四连杆6的传动,带动送料件7在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之间移动。
主动轮2通过使第一连杆3改变与主动轮2的转轴的相对位置,从而使第一连杆3绕第一转动端31相对支架1转动。第一连杆3转动通过第三连杆5带动第二连杆4绕第二转动端41转动,第一连杆3和第二连杆4均与第三连杆5转动连接,降低第一连杆3转动时出现与第二连杆4相对位置“锁死”的可能。第二连杆4转动带动第四连杆6移动,第四连杆6与第二连杆4转动连接且第四连杆6的第一引导端61在第一引导通道11内移动,则第四连杆6能够实现相对支架1转动和平移的复合运动,从而使送料件7在第一引导通道11的引导下能够在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之间往复移动,并且能够改变送料件7相对支架1的设置角度,而送料件7能够携带物料一同移动。通过、主动轮2、第一连杆3、第二连杆4、第三连杆5、第四连杆6和送料件7的相互配合,能够在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之间输送物料,并调整物料的设置角度。
其中,图2为送料件7移动至第一位置时往复送料机构100的结构示意图,图3为送料件7移动至第二位置时往复送料机构100的结构示意图。并且图2和图3中虚线部分采用透视示意的方式,表示从图示视角无法直接观察到结构。
在一些实施例中,物料的大小约为30mm×25mm。往复送料机构100通过主动轮2、第一连杆3、第二连杆4、第三连杆5和第四连杆6的相互配合,能够在约为300mm×100mm×180mm的空间范围内移送物料至设定角度的平面上。
在一些实施例中,往复送料机构100还包括驱动件(图未示)。驱动件驱动主动轮2转动。可理解,在一些实施例中,驱动件为电机,并直接驱动主动轮2转动,通过改变电机的输出功率调整主动轮2的转速,从而改变物料在第一位置与第二位置之间的输送速度。在一些实施例中,驱动件也可以为气缸、液压缸等,驱动件可以通过齿轮与齿条的配合形式驱动主动轮2转动。
参见图1至图3,在一些实施例中,支架1设有第二引导通道12。第二连杆4具有第二引导端42。第二引导端42移动设于第二引导通道12。
第二连杆4通过第二转动端41相对支架1转动。通过设置第二引导端42在第二引导通道12内移动,使得第二连杆4转动时增加一个支撑点,增强第一连杆3、第二连杆4、第三连杆5以及第四连杆6之间的连接刚性,从而提升第二连杆4转动时的稳定性,以提升第四连杆6转动时的稳定性。
参见图2、图3和图5,在一些实施例中,主动轮2具有驱动通道21。驱动通道21绕主动轮2的转轴设置。且驱动通道21具有多个与主动轮2的转轴距离不同的位置。第一连杆3具有驱动端32。驱动端32移动设于驱动通道21。
主动轮2转动,第一连杆3在第一转动端31的限制下使得驱动端32在驱动通道21内移动,从而改变驱动端32相对主动轮2转轴的位置,以使得第一连杆3绕第一转动端31转动,从而带动送料件7移动。
在其他实施例中,主动轮2可以省略驱动通道21,往复送料机构100还可以包括第五连杆(图未示)。第一连杆3和主动轮2分别与第五连杆转动连接。
参见图2、图3和图5,在一些实施例中,主动轮2的一侧设有槽,以形成驱动通道21。在其他实施例中,主动轮2可以设置不规则的环形通孔或规则的环形通孔,以形成驱动通道21。
参见图2、图3和图5,在一些实施例中,驱动通道21包括第一圆弧段211和第二圆弧段212。第一圆弧段211的圆心位于主动轮2的转轴处。第二圆弧段212的圆心位于主动轮2的转轴处。第一圆弧段211的半径与第二圆弧段212的半径不同。当驱动端32位于第一圆弧段211时,送料件7处于第一位置。当驱动端32位于第二圆弧段212时,送料件7处于第二位置。
驱动端32在第一圆弧段211的不同位置与主动轮2转轴之间的距离均相同,使得驱动端32在第一圆弧段211内移动时,送料件7能够在一段时间内相对固定于第一位置,以便于对物料进行作业。驱动端32在第二圆弧段212的不同位置与主动轮2转轴之间的距离均相同,使得驱动端32在第二圆弧段212内移动时,送料件7能够在一段时间内相对固定于第二位置,以便于对物料进行作业。并且,通过调整主动轮2的转速,即可改变送料件7在第一位置或第二位置停留的时间,便于往复送料机构100与其他装置配合作业。
参见图2、图3和图5,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圆弧段211对应的主动轮2转动角度小于第二圆弧段212对应的主动轮2转动角度。送料件7相较在第一位置能够在第二位置停留更长的时间。在一些实施例中,物料在离开往复送料机构100时需要进行按压动作,送料件7在第二位置停留更长的时间,以提供给物料足够的按压时间。在一些实施例中,物料在第二位置被按压贴附至其他料件上,例如将物料贴附至保护膜或离型纸。在其他实施例中,第一圆弧段211对应的角度可以大于第二圆弧段212对应的角度。
参见图2、图3和图5,在一些实施例中,驱动通道21还包括第一连接段213和第二连接段214。第一连接段213的两端分别连接第一圆弧段211的一端与第二圆弧段212的一端。第二连接段214的两端分别连接第一圆弧段211的另一端与第二圆弧段212的另一端。
通过设置第一连接段213和第二连接段214,改变驱动端32从第一圆弧段211移动至第二圆弧段212或从第二圆弧段212移动至第一圆弧段211所需的时间,从而改变送料件7在第一位置与第二位置之前移动所需的时间,以实现对物料在第一位置与第二位置之间的输送节奏的预设。输送节奏可以理解为,在主动轮2驱动下,送料件7在第一引导通道11的某一部分移动较快或在第一引导通道11的某一部分移动较慢。并且,通过设置第一连接段213和第二连接段214,驱动通道21能够形成绕主动轮2的转轴的环形通道,从而允许主动轮2沿同一转动方向持续转动,实现驱动送料件7从第一位置移动至第二位置并且再从第二位置移动至第一位置的运动动作。
参见图2、图3和图5,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圆弧段211对应的角α为45°。第二圆弧段212对应的角β为90°。从而在主动轮2转动带动送料件7移动的过程中,送料件7在第一位置停留的时间为总行程的八分之一,送料件7在第二位置停留的时间为总行程的四分之一。在其他实施例中,第一圆弧段211和第二圆弧段212对应的角度可以为其他角度。作为示范性举例,第一圆弧段211对应的角α可以为30°至60°,第二圆弧段212对应的角β可以为75°至105°。
参见图2、图3和图5,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圆弧段211与第二圆弧段212相对设置。主动轮2沿同一方向转动时,驱动端32从第一圆弧段211移动至第二圆弧段212和驱动端32从第二圆弧段212移动至第一圆弧段211,所对应的主动轮2的转动角度相同。从而使得送料件7从第一位置移动至第二位置所需的时间,与从第二位置移动至第一位置所需的时间相同。可理解,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连接段213对应的角度和第二连接段214对应的角度相同。
参见图2、图3和图5,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圆弧段211的半径小于第二圆弧段212的半径。第一连接段213从与第一圆弧段211的连接处至与第二圆弧段212的连接处,相对主动轮2的转轴之间的距离逐渐增大。第二连接段214从与第一圆弧段211的连接处至与第二圆弧段212的连接处,相对主动轮2的转轴之间的距离逐渐增大。从而使得送料件7从第一位置移动至第二位置的过程中,始终朝向第二位置移动,避免出现移动过程中朝向第一位置反向移动的可能。以及使得送料件7从第二位置移动至第一位置的过程中,始终朝向第一位置移动,避免出现移动过程中朝向第二位置反向移动的可能。
参见图2至图4,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连杆3包括相连接的第一连接臂33和第二连接臂34。第一转动端31位于第一连接臂33与第二连接臂34的连接处。第一连接臂33与主动轮2连接。第二连接臂34与第三连杆5转动连接。第一连接臂33的延伸长度小于第二连接臂34的延伸长度。
通过设置第一连接臂33的延伸长度小于第二连接臂34的延伸长度。一方面,在主动轮2已经占据一定空间的情况下,减小主动轮2驱动第一连接臂33移动所需要的空间,从而减小往复送料机构100所占用的空间。另一方面,第一连杆3的转速受主动轮2控制,通过配置更长的第二连接臂34,使得第一连杆3能够通过第三连杆5向第二连杆4施加更大的作用力,以便于带动送料件7移动。
参见图2至图4,可理解,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连接臂33的延伸长度为,第一连接臂33与主动轮2的连接处至第一转动端31之间的距离。第二连接臂34的延伸长度为第二连接臂34与第三连杆5的连接处与第一转动端31之间的距离。
参见图2至图4,可理解,在一些实施例中,驱动端32设于第一连接臂33。第一连接臂33通过驱动端32与主动轮2连接。在一些实施例中,驱动端32和第一转动端31分别位于第一连接臂33延伸方向的相对两端。第二连接臂34与第三连杆5的连接处和第一转动端31分别位于第二连接臂34延伸方向的相对两端。
参见图2至图4,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三连杆5的延伸长度小于第一连接臂33的延伸长度。第三连杆5的延伸长度小于第二连杆4的延伸长度。
第一连杆3通过第三连杆5带动第二连杆4转动时,第三连杆5相对支架1进行转动和平移的复合运动。通过设置更短的第三连杆5,减小第三连杆5移动所需要的空间,提升往复送料机构100内的空间利用率,从而减小往复送料结构所占用的空间。
参见图2至图4,可理解,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三连杆5的延伸长度为,第三连杆5与第一连接臂33的连接处至第三连杆5与第二连杆4的连接处之间的距离。第二连杆4的延伸长度为,第二转动端41至第二引导端42之间的距离。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二转动端41与第二引导端42分别位于第二连杆4延伸方向的相对两端。第三连杆5与第一连接臂33的连接处和第三连杆5与第二连杆4的连接处分别位于第三连杆5延伸方向的相对两端。
参见图2至图4,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二连杆4与第三连杆5的连接处位于第二连杆4延伸方向的中间三分之一段内。第二连杆4与第四连杆6的连接处位于第二连杆4延伸方向的中间三分之一段内。第二连杆4与第三连杆5及第四连杆6的连接处位于第二连杆4的中间位置,使第三连杆5、第四连杆6移动所需要的空间,与第二连杆4与第三连杆5、第四连杆6之间作用力的大小之间相互平衡。若第三连杆5、第四连杆6的连接处更靠近第二转动端41,则第三连杆5、第四连杆6移动所需要的空间更小,但第三连杆5通过第二连杆4带动第四连杆6移动所需要的作用力更大。若第三连杆5、第四连杆6的连接处更靠近第二引导端42,则第三连杆5通过第二连杆4带动第四连杆6移动所需要的作用力更大,但第三连杆5、第四连杆6移动所需要的空间更大。
参见图2和图3,在一些实施例中,送料件7在第一位置与第二位置之间移动时,第二连杆4与第一连杆3之间的夹角维持于钝角,第二连杆4与第三连杆5之间的夹角维持于钝角。
第一连杆3通过第三连杆5带动第二连杆4转动时,力在第一连杆3和第三连杆5内的传递方向为:力从第一转动端31朝向第一连杆3与第三连杆5连接处、从第三连杆5与第一连杆3连接处朝向第三连杆5与第二连杆4连接处,或者从第三连杆5与第二连杆4连接处朝向第三连杆5与第一连杆3连接处、从第一连杆3与第三连杆5连接处朝向第一转动端31。通过将第一连杆3、第三连杆5以及第二连杆4之间设置为钝角,减小力在第一连杆3与第三连杆5之间传递时方向转变的角度。一方面,有利于提升力的传递效率;另一方面,钝角相较于锐角,有利于减小第一连杆3的延伸长度,从而降低成本,并减小第一连杆3与其他结构相互碰撞的可能。
参见图2至图4,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引导通道11为弧形孔。第二引导通道12为弧形孔。第一引导通道11的弧长小于第二引导通道12的弧长。第一引导通道11对应的角度大于第二引导通道12对应的角度。第二连杆4的延伸长度大于第四连杆6的延伸长度。
通过设置更长的第二连杆4,增强第二连杆4带动第四连杆6移动时的稳定性。同时通过设置第一引导通道11和第二引导通道12之间的弧长和角度关系,使得第二连杆4转动较小的角度能够带动第四连杆6转动较大的角度,从而在带动送料件7在第一位置与第二位置之间移动的同时,减小第二连杆4移动所需的空间,减小第四连杆6移动所需的空间,并能够增大送料件7改变的角度。
参见图2至图4,可理解,在一些实施例中,第四连杆6的延伸长度为,第四连杆6与第二连杆4的连接处至第一引导端61之间的距离。在一些实施例中,第四连杆6与第二连杆4的连接处和第一引导端61分别位于第四连杆6延伸方向的相对两端。
在其他实施例中,第一引导通道11也可以为弧形槽。第二引导通道12也可以为弧形槽。
参见图2和图3,在一些实施例中,相较第二引导通道12,第二引导通道12远离第一转动端31。并且第一引导通道11的圆心位于第一引导通道11朝向所述第一转动端31的一侧,第二引导通道12的圆心位于第二引导通道12背离第一转动端31的一侧。有利于缩短第三连杆5和第四连杆6的延伸长度,从而有利于使得第三连杆5和第四连杆6的移动范围位于第一引导通道11与第二引导通道12之间,提升往复送料机构100内的空间利用率。
在一些实施例中,驱动端32、第一引导端61和第二引导端42分别设有轴承。从而使得驱动端32在驱动通道21内的移动更顺畅,使得第一引导端61在第一引导通道11内的移动更顺畅,使得第二引导端42在第二引导通道12内的移动更顺畅。
参见图2至图4,在一些实施例中,往复送料机构100还包括转接轴8。转接轴8穿设于第二连杆4。第三连杆5转动设于转接轴8。第四连杆6转动设于转接轴8。
通过设置转接轴8,第三连杆5与第二连杆4的转动连接和第四连杆6与第二连杆4的转动连接为同轴设置。同轴设置能够减少第二连杆4所设置的转动连接结构,降低成本。同时,同轴设置不影响第三连杆5通过第二连杆4带动第四连杆6移动。
参见图2至图4,在一些实施例中,支架1还设有第三引导通道13。转接轴8移动设于第三引导通道13。通过设置转接轴8在第三引导通道13内移动,使得第三连杆5通过第二连杆4带动第四连杆6移动时,给第二连杆4、第三连杆5及第四连杆6的转动动作增加一个支撑点,增强第一连杆3、第二连杆4、第三连杆5以及第四连杆6之间的连接刚性,从而提升驱动送料件7移动时的稳定性。可理解,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三引导通道13为弧形孔。在其他实施例中,第三引导通道13也可以为弧形槽。在一些实施例中,转接轴8设有轴承。从而使得转接轴8在第三引导通道13内移动更顺畅。
参见图2至图4,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三引导通道13与第一引导通道11连通。转接轴8能够从第三引导通道13移动至第一引导通道11。有利于在优化第一连杆3、第二连杆4、第三连杆5以及第四连杆6之间的转动连接位置和角度关系,以增强相互间连接刚性和减少作用力传递损耗率时,降低支架1阻碍、第二连杆4、第三连杆5、第四连杆6及转接轴8中某一个或某几个的运动的可能,降低出现“锁死”的可能。
参见图2至图4,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二连杆4沿直线延伸,且转接轴8位于第二转动端41与第二引导端42之间。沿第二连杆4的延伸方向,第一引导通道11位于第二引导通道12与第三引导通道13之间。并且,第三连杆5和第四连杆6位于第二连杆4的转动方向的相对两侧,从而提升第二连杆4转动时转接轴8与第二引导端42之间覆盖空间的利用率,有利于减小往复送料机构100占用的空间。
参见图1和图4,在一些实施例中,支架1在第二连杆4、第三连杆5及第四连杆6的相对两侧均设有第一引导通道11、第二引导通道12和第三引导通道13。第二引导端42可以同时在两个第二引导通道12内移动。转接轴8可以同时在两个第三引导通道13内移动(图未示)。第四连杆6设置两个(图未示),并分别位于第二连杆4的相对两侧,每个第四连杆6的第一引导端61在一个第一引导通道11内移动(图未示)。每个第四连杆6均设有一个送料件7(图未示)。往复送料机构100能够同时输送两个物料。
参见图1至图3,在一些实施例中,往复送料机构100的工作原理为:
主动轮2转动,使第一连杆3的驱动端32移动至驱动通道21的第一圆弧段211,此时送料件7移动至第一位置。驱动端32在第一圆弧段211内移动期间,物料移送至送料件7。主动轮2沿同一转动方向继续转动,驱动端32从第一圆弧段211移动经过第一连接段213后移动至第二圆弧段212,此时送料件7移动至第二位置。驱动端32在第二圆弧段212内移动期间,物料从送料件7离开。主动轮2沿同一转动方向继续转动,驱动端32从第二圆弧段212移动经过第二连接段214后移动至第一圆弧段211,此时送料件7重新移动至第一位置,并进入新一轮的物料输送作业。
另外,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认识到,以上的实施方式仅是用来说明本申请,而并非用作为对本申请的限定,只要在本申请的实质精神范围之内,对以上实施例所作的适当改变和变化都落在本申请的公开范围之内。

Claims (10)

1.一种往复送料机构,其特征在于,包括:
支架,设有第一引导通道;
主动轮,转动设于所述支架;
第一连杆,与主动轮连接,所述第一连杆具有第一转动端,所述第一转动端转动设于所述支架,所述主动轮转动时,所述第一连杆与所述主动轮的连接处相对所述主动轮的转轴之间的距离不完全相同;
第二连杆,具有第二转动端,所述第二转动端转动设于所述支架;
第三连杆,不同位置分别转动设于所述第一连杆和所述第二连杆;
第四连杆,转动设于所述第二连杆,所述第四连杆具有第一引导端,所述第一引导端移动设于所述第一引导通道;
送料件,设于所述第一引导端;
所述主动轮转动,通过第一连杆、第二连杆、第三连杆以及第四连杆的传动,带动所述送料件在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之间移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往复送料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主动轮具有驱动通道,所述驱动通道绕所述主动轮的转轴设置,且所述驱动通道具有多个与所述主动轮的转轴距离不同的位置,所述第一连杆具有驱动端,所述驱动端移动设于所述驱动通道。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往复送料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驱动通道包括第一圆弧段和第二圆弧段,所述第一圆弧段的圆心位于所述主动轮的转轴处,所述第二圆弧段的圆心位于所述主动轮的转轴处,所述第一圆弧段的半径与所述第二圆弧段的半径不同,
当所述驱动端位于所述第一圆弧段时,所述送料件处于所述第一位置,当所述驱动端位于所述第二圆弧段时,所述送料件处于所述第二位置。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往复送料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驱动通道还包括第一连接段和第二连接段,所述第一连接段的两端分别连接所述第一圆弧段的一端与所述第二圆弧段的一端,所述第二连接段的两端分别连接所述第一圆弧段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二圆弧段的另一端。
5.根据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往复送料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连杆包括相连接的第一连接臂和第二连接臂,所述第一转动端位于所述第一连接臂与所述第二连接臂的连接处,所述第一连接臂与所述主动轮连接,所述第二连接臂与所述第三连杆转动连接,所述第一连接臂的延伸长度小于所述第二连接臂的延伸长度。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往复送料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连杆的延伸长度小于第一连接臂的延伸长度,所述第三连杆的延伸长度小于所述第二连杆的延伸长度。
7.根据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往复送料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送料件在所述第一位置与所述第二位置之间移动时,所述第二连杆与所述第一连杆之间的夹角维持于钝角,所述第二连杆与所述第三连杆之间的夹角维持于钝角。
8.根据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往复送料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架设有第二引导通道,所述第二连杆具有第二引导端,所述第二引导端移动设于所述第二引导通道。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往复送料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引导通道为弧形孔,所述第二引导通道为弧形孔,所述第一引导通道的弧长小于所述第二引导通道的弧长,所述第一引导通道对应的角度大于所述第二引导通道对应的角度,所述第二连杆的延伸长度大于所述第四连杆的延伸长度。
10.根据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往复送料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往复送料机构还包括转接轴,所述转接轴穿设于所述第二连杆,所述第三连杆转动设于所述转接轴,所述第四连杆转动设于所述转接轴。
CN202323126417.6U 2023-11-17 2023-11-17 往复送料机构 Active CN221215751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3126417.6U CN221215751U (zh) 2023-11-17 2023-11-17 往复送料机构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3126417.6U CN221215751U (zh) 2023-11-17 2023-11-17 往复送料机构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21215751U true CN221215751U (zh) 2024-06-25

Family

ID=9154504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23126417.6U Active CN221215751U (zh) 2023-11-17 2023-11-17 往复送料机构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21215751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2658987B (zh) 中心收卷机
CN202609646U (zh) 中心收卷机的接料机构
CN101171398A (zh) 用于卷帘或遮阳物的致动系统的行程终端装置
CN221215751U (zh) 往复送料机构
CN105213110A (zh) 卫生用品的换向变距总成
CN109176491A (zh) 一种绳索驱动的单自由度模块及采用其的多自由度机构
CN212384954U (zh) 一种管材加工定位装置
CN109969775A (zh) 一种高效稳定的移位转向装置
CN206327905U (zh) 一种气动管道换向器及气动物流输送系统
CN114454192A (zh) 一种机械加工用可调节式智能机械手
CN102814550A (zh) 马达驱动的手持锯
WO2011069409A1 (zh) 一种机械手臂装置及包括该机械手臂装置的基片处理系统
CN109702267B (zh) 一种建筑管材切割机
KR20190129343A (ko) 로봇 암 어셈블리
US5013210A (en) Workpiece transfer apparatus with folding arms
US5797825A (en) Tool conveyer
CN106001313B (zh) 钢丝折弯机
CN215946030U (zh) 一种变压器同步转移机构
CN205904345U (zh) 钢丝折弯机
CN212402594U (zh) 一种由气缸驱动的变速双工位物料传输机构
CN111924552B (zh) 一种多角度双工位的袋装物料码垛装置
CN210358938U (zh) 一种节拍调节机构及应用该机构的送料机构
CN208496993U (zh) 一种多关节机械臂
KR940005481B1 (ko) 전송장치
CN205745161U (zh) 一种运动轨迹可控制的机构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