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21117182U - 一种一体式农村污水处理装置 - Google Patents

一种一体式农村污水处理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21117182U
CN221117182U CN202323298896.XU CN202323298896U CN221117182U CN 221117182 U CN221117182 U CN 221117182U CN 202323298896 U CN202323298896 U CN 202323298896U CN 221117182 U CN221117182 U CN 221117182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tank body
sedimentation
zone
sewage treatment
side wall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23298896.X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张信武
耿春茂
廖志军
刘广停
彭东豪
赖泽阳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Guangdong Keqing Environmental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Guangdong Keqing Environmental Technology Co lt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Guangdong Keqing Environmental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Guangdong Keqing Environmental Technology Co ltd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21117182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21117182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体式农村污水处理装置,包括设有进水口、出水口以及污泥排出口的池体;所述的池体的两侧的侧壁上均设有分区挡板和L型挡板;所述的L型挡板设置在池体的外侧壁的上部,并通过L型挡板在池体侧壁外侧形成排水槽;所述的排水槽与出水口连通;所述的分区挡板设置在池体的侧壁内侧,并利用分区挡板将池体分隔成一个反应区和两个沉淀区;所述的沉淀区位于反应区的两侧,且反应区的底部与沉淀区的底部连通;所述的沉淀区的上部与排水槽连通;所述的池体内还包括生物填料、曝气装置以及多个推流搅拌装置。本实用新型具有设计巧妙、占地面积小、运行维护简单、投入成本低、能量消耗低等优点,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和良好的经济价值。

Description

一种一体式农村污水处理装置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农村污水处理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一体式农村污水处理装置。
背景技术
我国农村人口众多,生活污水排放量大,若这些污水未经过有效处理就直接排放到水体中,容易造成土壤、水环境等污染问题。为了有效的处理农村污水,对现在的农村污水进行调研和研究,研究发现目前农村污水存在以下特点:
1、当前农村污水处理设施常采用的处理工艺有厌氧+人工湿地、A/O、AAO或MBR等,上述处理设施不仅占用较多的农村土地面积,建设与运营效率比较低下;农村内缺少专业化污水处理技术人员对设备进行管理和维护,导致设备未能够及时进行维护和保养,容易出现设备设施对污水处理的的排水不达标、设备运行故障率高、故障后无法及时维修、甚至出现设备设施瘫痪等问题
2、农村污水水质水量波动较大,且污水间歇性排放,容易出现污水处理设备设施不能持续满负荷运行,对污水处理的生化系统造成重大冲击,容易造成出水水质波动,无法稳定达标。
另外,对出水水质要求高的地方,农村污水处理设备设施主要参照大型市政污水处理厂,采用传统的AAO工艺进行设计建设。污水处理过程,从最前端的格栅到调节池泵房,提升泵到后续的AAO生化反应池,二沉池出水再经砂滤/人工湿地后排放或生化池+MBR过滤后排放,在污水处理过程中涉及到鼓风机、提升泵、混合液回流泵、污泥回流泵、加药泵、排泥泵等各工段设备的运行控制。但是农村污水处理设备设施水量小,产泥量不大,一般均未设置独立的污泥脱水设施,其产生的剩余污泥处理问题也是农村小型污水处理设备设施的难点与痛点。
农村污水处理设施在满足出水要求的前提下,可进一步简化处理工艺流程,节省投资和运营成本。
因此,如何开发一款设备设施简单,能耗低、占地面积小,设备设施维护简单、成本低、且符合农村污水处理要求的处理设施成为污水处理企业和设备生产厂家研发的重点和方向。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结构简洁,设计巧妙,占地面积小,运行成本低,运营维护简单,污水处理效率高的一体式农村污水处理装置,解决了目前农村污水处理装置占地面积较大,水处理设施不能持续满负荷运行,容易造成出水水质波动,无法稳定达标、设备维护麻烦、故障率高等问题,精简了系统的布局设计,减少设备的安装,提高了污水处理的效率,节约了运行维护的成本。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一体式农村污水处理装置,包括设有进水口、出水口以及污泥排出口的池体;所述的进水口和出水口分别设置在池体的两端的上部;所述的污泥排出口设置在池体的底部;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池体的两侧的侧壁上均设有分区挡板和L型挡板;所述的L型挡板设置在池体的外侧壁的上部,并通过L型挡板在池体侧壁外侧形成用于将处理后出水排出的排水槽;所述的排水槽与出水口连通;所述的分区挡板设置在池体的侧壁内侧,并利用分区挡板将池体分隔成一个用于对农村污水进行处理的反应区和两个用于对反应后的泥水混合液进行沉淀的沉淀区;所述的沉淀区位于反应区的两侧,且反应区的底部与沉淀区的底部连通;所述的沉淀区的上部与排水槽连通;所述的池体内还包括设置在反应区内用于厌氧和缺氧微生物提供附着和生长环境的生物填料,对称设置在生物填料两端用于为反应区内的微生物提供氧气的曝气装置以及设置在反应区内用于推动反应区内污水循环流动的多个推流搅拌装置。
优选地,所述的分区挡板的高度大于池体侧壁的高度,所述的分区挡板的高度等于L型挡板高度。
优选地,所述的池体内侧壁上设有由池体上部向池体下部倾斜的池体斜面;与池体斜面位置相对应的分区挡板上设有与池体斜面相匹配的分区挡板斜面;所述的池体斜面和分区挡板斜面相互配合在沉淀区的中部形成第一沉淀区。
优选地,所述的池体斜面与水平面之间的角度为45~60度。
优选地,所述的沉淀区内还设有用于对第一沉淀区沉淀后的泥水混合液进行二次沉淀的第二沉淀区,所述的第二沉淀区位于第一沉淀区的上方,且在所述第二沉淀区内设有用于对对泥水混合液进行二次沉淀的第二沉淀组件。
优选地,所述的第二沉淀组件第二沉淀区由固定在池体上部侧壁和分区挡板的上部侧壁的蜂窝状斜管或斜板组成。
优选地,所述的曝气装置包括设置在池体外的风机和设置在池体底部的且通过气管与风机连通的曝气组件;所述的曝气组件由多个相互连通的微孔曝气器组成。
优选地,所述的生物填料为生物挂膜组合填料。
优选地,所述的推流搅拌装置为潜水推流式搅拌器。
优选地,所述的推流搅拌装置的数量为两个或四个。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具有结构简洁、设计巧妙、占地面积小、运营维护简单、投入成本低、能量消耗低、市场前景广阔以及经济价值高等优点,本实用新型改变了传统的污水处理模式,将传统污水处理工艺中的厌氧池、缺氧池、好氧池以及二沉池单独设立的模式修改为将厌氧池、缺氧池、好氧池以及二沉池的功能完全揉和在一个混合池体空间内实现沉淀池和反应池共建,减少了占地面积,提升空间利用率,节约土地资源;在池体的两侧的侧壁上均设有L型挡板,利用L型挡板在池体侧壁外侧形成用于将处理后的出水排出的排水槽,排水槽与出水口连通,将处理后的污水排出池体,减少处理后出水排出的复杂难度,简化工艺;在池体内部侧壁的两侧的上均有分区挡板,利用分区挡板将池体分隔成一个用于对农村污水进行处理的反应区和两个用于对反应后的泥水混合液进行沉淀的沉淀区,反应区的底部与沉淀区的底部连通,沉淀区的上部与排水槽连通,使得沉淀区的进水口位于池体的底部,沉淀区的出水口位于池体的上部,有利于泥水混合液的自然沉降处理;在池体侧壁和分区挡板上均设有相匹配的斜面,利用池体斜面和分区挡板斜面相互配合在沉淀区的中部形成第一沉淀区对处理后的泥水混合液进行初步沉淀,然后再第一沉淀区的上方设置由斜管制成的第二沉淀区,并利用第二沉淀区对经过初步沉淀后的污水进行二次沉淀,污水从沉淀区下部进入沉淀区内进行沉淀时,先经过第一沉淀区内利用体侧壁和分区挡板的斜面能够加快污水中的污泥等悬浮物的沉降,快速实现污水初步沉淀,提高水流冲击负荷,提高泥水分离效果;经过第一沉淀区泥水混合液进入第二沉淀区进行进一步沉淀和过滤,提高泥水分离效果,提高水处理效率,从而提升处理后的出水水质;同时,对沉淀区进行设计,利用斜面和斜管,使得污水在沉淀区内折流,一方面可以增加污水在沉淀区内的沉淀时间,减少污泥集中沉积,使得沉淀区内的污泥等沉淀物在重力的作用下会重新回到反应区内,维持污水处理系统内活性污泥浓度,从而保证了农村污水处理的微生物量,降低运行成本和污水处理成本;另一方面利用斜面还可以加固池体的结构,提升池体的抗压和承压能力;通过在反应区中间设置成片的生物填料,形成活性污泥和生物膜共生的污水处理系统,增加了污水处理系统对于污水水质水量变化的抗冲击能力;生物填料内会随生物膜的厚度出现厌氧环境和缺氧环境,并且在生物填料两边设有曝气装置,使反应区形成多个软分区,形成好氧区、厌氧/缺氧区和好氧区;进水口设置在池体侧壁上方,污水进入反应区后扩散进水,相当于多点布水,能够节省碳源,并且在推流搅拌装置的作用下,污水在反应区内循环,经过多次缺氧/厌氧与好氧交替反应,硝化与反硝化过程在同一池体内发生,反硝化产生的碱度可同时补偿硝化反应消耗的碱度,污水处理效率更高,实现出水达标排放;本实用新型装置的完全一体化设计,不仅工艺流程短,减少了污水处理设备设置,也进一步减少了构筑物分段设置与分布,精简了繁杂的管道管路及连接空间,实现较少的占地面积和更大的处理能力。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的A-A面剖视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的水体流向图。
图4是图3的B-B面剖视图。
其中,池体1;进水口11;出水口12;污泥排出口13;排水槽14;反应区15;沉淀区16;第一沉淀区161;第二沉淀区162;池体斜面17;分区挡板2;分区挡板斜面21;L型挡板3;生物填料4;曝气装置5;风机51;微孔曝气器52;推流搅拌装置6;第二沉淀组件7。
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如图1至图3所示,一种一体式农村污水处理装置,包括用于对农村污水进行处理的池体1;所述的池体1上设有进水口11、出水口12以及污泥排出口13。所述的进水口11设置在池体前段侧壁的上部,所述的出水口12设置在池体1的后端侧壁的上部;所述的污泥排出口13设置在池体1的底部。述的池体11的两侧的侧壁上均设有分区挡板2和L型挡板3,即所述的分区挡板2和L型挡板3沿着池体1的长度方向设置。所述的分区挡板2设置在池体1侧壁内侧,并由池体的上部向下延伸,将池体1分隔成一个反应区15和两个沉淀区16;所述的反应区15位于池体1的中间位置,所述的沉淀区16位于反应区15的两侧,且反应区15的底部与沉淀区16的底部连通,使得经过反应区处理后的泥水混合液从沉淀区底部进入沉淀区内进行沉淀;实现了农村污水的反应处理和沉淀处理均集中在池体1内,将传统的厌氧池、缺氧池、好氧池以及二沉池的功能完全揉和在一个混合池体空间内,实现沉淀池和反应池共建,减少了占地面积,提升空间利用率,节约土地资源。
如图3所示,所述的L型挡板3设置在池体1的两侧的外侧壁上,且位于池体两侧侧壁的上部,并通过L型挡板在池体两侧的侧壁外侧形成用于将处理后的出水排出的排水槽14;所述的排水槽14与出水口12连通,使得排水槽内的上清液能够从出水口12排出。其中,如图3和图4所示,所述的L型挡板3的高度大于池体1侧壁的高度,所述的L型挡板3的高度大于等于分区挡板2的高度,使池体1侧壁上端作为溢流堰,沉淀区16内的上清液向上通过溢流堰溢出到排水槽14内,排水槽14将溢出的处理后的出水汇集到出水口12处,并从出水口12将处理后的污水排出池体1,减少处理后出水排出的复杂难度,简化工艺。
为了更好的对处理后的污水进行沉淀,提升处理后的污水的出水水质,对池体的左右两侧的侧壁结构和分区挡板的结构进行设计;如图3和图4所示,所述的池体的四个角落均采用倒角方式设置,可以有效的避免出现直角角落积泥情况,增加污泥流动活性,提高池体的水流冲击负荷,提高泥水分离效果。在池体1内侧壁上设有由池体上部向池体下部倾斜的池体斜面17,即池体斜面17由池体上部向池体下部内侧倾斜形成池体上部大,下部小的池体斜面17。其中,所述的池体斜面17与水平面之间的角度为45~60度。本实施例中的池体斜面17与水平面之间的角度为45度。所述的分区挡板(2)上设有与池体斜面相匹配的分区挡板斜面21,所述的分区挡板斜面21的位置于池体斜面17的位置对应,且倾斜角度相同。所述的分区挡板斜面21与水平面之间的角度为45度。其中,所述的池体斜面17和分区挡板斜面21相互配合在沉淀区16的中部形成第一沉淀区161,利用第一沉淀区161能够改变水体流向,并且能够通过重力作用使悬浮物自然沉降,从而加快污水中的污泥等悬浮物的沉淀,提高泥水分离效果。同时,在池体侧壁上设有向内倾斜的池体斜面,一方面利用池体斜面还可以对池体的内部结构进行加固处理,提升池体的抗压和承压能力;另一方面,利用池体斜面还可以提高池体的水流冲击负荷,提高泥水分离效果。为了进一步提升水体的沉淀效果,从而提升处理后的污水的水体水质,在沉淀区内设有用于对第一沉淀区沉淀后的泥水混合液进行二次沉淀的第二沉淀区162,所述的第二沉淀区162位于第一沉淀区161的上方。所述的第二沉淀区162内设有用于对对泥水混合液进行二次沉淀的第二沉淀组件7。所述的第二沉淀组件7由固定在池体上部侧壁和分区挡板2的上部侧壁的蜂窝状斜管或斜板组成。本实施例的第二沉淀组件7为蜂窝状斜管。所述的蜂窝状斜管安装固定在池体1上部侧壁和分区挡板2上部侧壁。所述的蜂窝状斜管的管体的倾斜方向与第一沉淀区的斜面的方向相对,使得处理后的污水经过第一沉淀区进行折流后在进入第二沉淀区内进行二次折流,提高水流沉降负荷,增加泥水在沉淀区内的沉淀时间,提升沉淀效率;沉淀区内的污泥等沉淀物在重力的作用下沿分区挡板下降后会重新回到反应区内,维持污水处理系统内活性污泥浓度,从而保证了农村污水处理的微生物量,减少运行成本和污水处理成本。所述的池体底部的污泥排出口13与外部排污泥管连通,并在外部排污泥管上串联一污泥泵,当池体1内的污泥需要往外排时,可通过污泥泵将池体1内的污泥从污泥排放口13排放至池体1外。
如图1和图2所示,为了更好的对农村污水进行处理,所述的池体1内还包括用于为反应区内的微生物附着和生长提供环境的生物填料4、用于为反应区内的微生物提供氧气的曝气装置5以及用于推动反应区内污水循环流动的多个推流搅拌装置6。所述的生物填料4设置在反应区15的中部,位于池体的中间位置处,即所述的生物填料4设置在池体长度方向的中间位置处。其中,所述的生物填料4采用生物挂膜组合填料;多组生物挂膜组合填料均匀等间距悬挂在池体的中间位置处,从而在池体中间位置形成成片的生物填料区域。所述的生物填料4的上表面没入污水液面以下,且生物填料4的底部距池体1的底部1m以上;所述的生物填料4为生物挂膜组合填料,因其具有较大的比表面积、布水、布气性能较好、阻力小,适合微生物大量生长等优点,为反应区15内的微生物附着和生长提供环境,使微生物附着在其表面,形成生物膜。生物填料4内会随生物膜厚度出现缺氧及厌氧环境,该区域为活性污泥-生物膜共生系统,主要发生氨化反应、异养氧化以及反硝化反应等来处理农村污水中的污染物。
如图1和图2所示,所述的曝气装置5设置反应区内,且位于生物填料4的前后两端;其中,设置在生物填料4两端的曝气装置5以生物填料为对称轴对称设置在反应区的两端。所述的曝气装置5包括用于提供气源的风机51与风机51连通的曝气组件;所述的风机51设置在池体1外,通过气管与曝气组件连通;所述的曝气组件由多个相互连通的微孔曝气器52组成,所述的微孔曝气器52并联设置在池体1底部,一方面增加微氧气泡中氧气与污水混合液的接触面积,另一方面气泡增加在池体1内的停留时间;曝气装置5能够均匀稳定的产生气泡,使泥水充分混合的同时,增加水体中的含氧量,为微生物提供足够的溶解氧,形成良好的区域性好氧环境,提高污染物的去除效率。如图1所示,本实施例中的微孔曝气器52的数量为多个,多个微孔曝气器连通,连通后通过气管与风机51连通。例,本实施例中的微孔曝气器52的数量为十六个,十六个微孔曝气器呈四行四列矩阵分布,其中同一行的四个微孔曝气器串联连通,第一列的四个微孔曝气器串联连通,连通后通过气管与风机51连通,如图1和图3所示。其中,所述的微孔曝气器和风机均可以采用现有的市场上销售的微孔曝气器和风机均可实现,属于现有技术,在此不举例说明和阐述。
如图1和图2所示,所述的推流搅拌装置6的数量为两个或四个,当推流搅拌装置6的数量为两个时,两个推流搅拌装置设置在反应区的任一组对角线上均可实现;当推流搅拌装置6的数量为四个时,四个推流搅拌装置设置在反应区的两组对角线上。推流搅拌装置的安装角度不固定,可根据运行的效果灵活调整搅动方向,保证池体1内部的泥水混合液循环的连续进行。本实施例中的推流搅拌装置6的数量为两个,如图1所示,两个推流搅拌装置6设置在反应区的一组对角线上,位于生物填料4和曝气组件的外侧,其中一个推流搅拌装置设置在反应区的左上角位置处,推流搅拌装置的搅拌叶片的方向朝反应区的后部,使得搅拌叶片快速旋转时在池体内产生由反应区的前部向反应区的后部的泥水混合液的流动及搅动;另一个推流搅拌装置设置在反应区的右下角位置处,推流搅拌装置的搅拌叶片的方向朝反应区的前部,使得搅拌叶片快速旋转时在池体内产生由反应区的后部向反应区的前部的泥水混合液的流动及搅动;利用两个推流搅拌装置推动反应区15内的泥水混合液在池体内循环流动,并使进入池体1内的污水与活性污泥充分混合。其中,所述的推流搅拌装置6为潜水推流式搅拌器;该潜水推流式搅拌器可以采用现有的市场上销售的潜水推流式搅拌器均可实现,属于现有技术,在此不举例说明和阐述。
本实用新型对位于反应区内的潜水推流式搅拌器、生物填料、以及曝气组件的布局位置进行设计,利用两个水推流式搅拌器、生物填料、以及两个曝气组件在反应区内的位置布局在反应区15内形成多个软分区,从左到右依次为好氧区、厌氧/缺氧区、好氧区,所述的好氧区分布在曝气装置5的上方,所述的厌氧/缺氧区分布在生物填料4内,在推流搅拌装置6的作用下,池体1内的泥水混合液会在好氧区、厌氧/缺氧区、好氧区之间多次循环流动,经过多次缺氧/厌氧-好氧-缺氧/厌氧-好氧循环反应后,污水中污染物被活性污泥和填料上生物膜吸附并降解。
本实用新型的一体式农村污水处理装置的大致工作过程如下:如图2和图4所示,生活污水经过格栅及沉沙等预处理后,经收集后进入调节池,调节池对来水进行均质均量,调节池内设置提升泵,将污水送入一体式农村污水处理装置。污水从进水口11进入池体1内后,与池内的活性污泥快速混合,曝气装置5及推流搅拌装置6工作,所述的曝气装置5中的风机51将空气压缩后经气管送入到微孔曝气器52内,利用微孔曝气器52将空气制成分散微小气泡使其更容易融入水体内;微小气泡从池体底部上升至池体上方,增大空气中氧气与污水混合液的接触面积,提高了水体的充氧效率,延长气泡的停留时间,确保良好的好氧环境区域。由于池体1的四个角落均设置为倒角,能够避免污泥堆积在角落处。在好氧区中,污水中的氨氮进行硝化反应生成硝酸盐,同时水中的有机物氧化分解供给聚磷菌以能量,聚磷菌从水中过量吸磷;在缺氧/厌氧区,主要发生异养氧化、反硝化反应等,生物填料4中的反硝化细菌以污水中有机物为碳源,将好氧区流入的硝酸根还原为N2释放;通过推流搅拌装置6工作,使污水在反应区15中循环,经过多次缺氧/厌氧-好氧-缺氧/厌氧-好氧循环反应后,污水中的污染物被活性污泥和填料上的生物膜吸附并降解。在泥水混合液进入到两侧的沉淀区16后,池体1侧壁和分区挡板2中间的斜面相互配合形成第一沉淀区161,改变污水的流向,使污泥快速沉淀,并且固定在池体1上部侧壁和分区挡板2上部侧壁的斜管7形成的第二沉淀区162,能够对经过第一沉淀区161沉淀后的泥水混合液进行二次沉淀,进一步提高水流冲击负荷,提高泥水分离效果;污泥受重力下沉并重新流入反应区15,维持系统内污泥浓度,上清液则向上溢流进入排水槽,两侧排水槽将出水汇合后经出水口12排放水体。当系统内的剩余污泥需要往外排时,可通过泵经由污泥排放口13抽取剩余污泥至系统外。
以上实施例中所述的池体斜面17与水平面之间的角度处理本实施例所述的45度外,池体斜面17与水平面之间的角度还可以为45~60度中的其他任一角度值均可实现,其实施方式与本实施例的实施方式相同,在此不做重复展开阐述。本实施例中所述的第二沉淀组件7除了本实施例中所采用的蜂窝状斜管外,还可以采用斜板作为第二沉淀组件,斜板安装固定在池体上部侧壁和分区挡板2的上部侧壁,其实施方式与本实施例的实施方式相同,在此也不做重复展开阐述。以上实施例中所述的微孔曝气器的数量除了本实施所举例的十六个外,还可以使用其他数量的微孔曝气器进行实施均可实现,微孔曝气器的具体数量需要根据实际实施过程中的池体的大小、具体的农村污水的水处理量和出水水质要求进行设置,在此不做重复展开阐述。
以上所述的,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各种等效的修改或替换,这些修改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应以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为准。

Claims (10)

1.一种一体式农村污水处理装置,包括设有进水口(11)、出水口(12)以及污泥排出口(13)的池体(1);所述的进水口(11)和出水口(12)分别设置在池体(1)的两端的上部;所述的污泥排出口(13)设置在池体(1)的底部;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池体(1)的两侧的侧壁上均设有分区挡板(2)和L型挡板(3);所述的L型挡板(3)设置在池体(1)的外侧壁的上部,并通过L型挡板在池体侧壁外侧形成用于将处理后出水排出的排水槽(14);所述的排水槽(14)与出水口(12)连通;所述的分区挡板(2)设置在池体(1)的侧壁内侧,并利用分区挡板(2)将池体分隔成一个用于对农村污水进行处理的反应区(15)和两个用于对反应后的泥水混合液进行沉淀的沉淀区(16);所述的沉淀区(16)位于反应区(15)的两侧,且反应区(15)的底部与沉淀区(16)的底部连通;所述的沉淀区(16)的上部与排水槽(14)连通;所述的池体(1)内还包括设置在反应区内用于厌氧和缺氧微生物提供附着和生长环境的生物填料(4),对称设置在生物填料(4)两端用于为反应区内的微生物提供氧气的曝气装置(5)以及设置在反应区内用于推动反应区内污水循环流动的多个推流搅拌装置(6)。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体式农村污水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分区挡板(2)的高度大于池体侧壁的高度,所述的分区挡板(2)的高度等于L型挡板(3)高度。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体式农村污水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池体(1)内侧壁上设有由池体上部向池体下部倾斜的池体斜面(17);与池体斜面位置相对应的分区挡板(2)上设有与池体斜面相匹配的分区挡板斜面(21);所述的池体斜面(17)和分区挡板斜面(21)相互配合在沉淀区(16)的中部形成第一沉淀区(161)。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体式农村污水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池体斜面(17)与水平面之间的角度为45~60度。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体式农村污水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沉淀区(16)内还设有用于对第一沉淀区沉淀后的泥水混合液进行二次沉淀的第二沉淀区(162),所述的第二沉淀区(162)位于第一沉淀区(161)的上方,且在所述第二沉淀区(162)内设有用于对对泥水混合液进行二次沉淀的第二沉淀组件(7)。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体式农村污水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第二沉淀组件(7)第二沉淀区(162)由固定在池体上部侧壁和分区挡板(2)的上部侧壁的蜂窝状斜管或斜板组成。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一体式农村污水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曝气装置(5)包括设置在池体外的风机(51)和设置在池体(1)底部的且通过气管与风机连通的曝气组件;所述的曝气组件由多个相互连通的微孔曝气器(52)组成。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一体式农村污水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生物填料(4)为生物挂膜组合填料。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一体式农村污水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推流搅拌装置(6)为潜水推流式搅拌器。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一体式农村污水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推流搅拌装置(6)的数量为两个或四个。
CN202323298896.XU 2023-12-05 一种一体式农村污水处理装置 Active CN221117182U (zh)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21117182U true CN221117182U (zh) 2024-06-11

Family

ID=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1863586B (zh) 一种用于脱氮的膜生物反应器及其污水脱氮方法
CN205170617U (zh) 一种复合式生活污水处理一体化设备
CN102115296A (zh) 一种新型多格室脱氮型膜生物反应器
CN103936229A (zh) 一种城市污水改良a2/o强化脱氮除磷处理装置及工艺
CN201990538U (zh) 一种污水生物处理池
CN110590083A (zh) 一种基于mabr的泥膜污水处理装置及方法
CN102020394B (zh) 污水处理系统
CN111646652A (zh) 一种用于低碳氮比污水的高效生物脱氮装置
CN107973402B (zh) 推流式ao反应器
CN201517061U (zh) 一种污水处理系统
CN111559837A (zh) 一种垃圾渗滤液生化处理系统及工艺
CN111302495A (zh) 一种村镇污水处理的深床倍增mbr反应器
CN221117182U (zh) 一种一体式农村污水处理装置
CN217323759U (zh) 一种污水处理装置
CN114162955B (zh) 一种多点进水微氧循环式多级ao-mbr工艺污水处理系统及方法
CN113788583B (zh) 废水处理系统
CN215627047U (zh) 基于好氧颗粒污泥sbr反应器的循环交替式污泥处置系统
CN213738791U (zh) 一种用于处理生活污水的生化系统
CN212356953U (zh) 一种垃圾渗滤液生化处理系统
CN111977797B (zh) 一种AxOx同步脱氮除磷的污水处理系统及其工艺
CN115353204A (zh) 折流处理系统
CN211311231U (zh) 污水处理站
CN203866153U (zh) 一种城市污水改良a2/o强化脱氮除磷处理装置
CN208361986U (zh) 脱氮除磷生物净化污水处理高效回流系统
CN107963782B (zh) 一种强化脱氮功能的生物接触氧化反应系统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