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21107215U - 过滤元件、过滤装置、过滤浓缩机以及结晶设备 - Google Patents

过滤元件、过滤装置、过滤浓缩机以及结晶设备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21107215U
CN221107215U CN202322349082.8U CN202322349082U CN221107215U CN 221107215 U CN221107215 U CN 221107215U CN 202322349082 U CN202322349082 U CN 202322349082U CN 221107215 U CN221107215 U CN 221107215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filter
filter element
solid
columnar body
liquid mixtur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22349082.8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何志
何劲松
赵聪
康彬
李仲恺
何珂桥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ichuan Sidaneng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ichuan Sidaneng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Technology Co lt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ichuan Sidaneng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Sichuan Sidaneng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Technology Co ltd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21107215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21107215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过滤元件、过滤装置、过滤浓缩机以及结晶设备,解决现有技术中滤管导致设备工作效率低的技术问题。过滤元件包括滤管和柱状体,所述柱状体设于滤管内部,柱状体外壁与滤管内壁之间形成清液流动间隙。过滤装置使用时设置于容器内并将容器内的固液混合物在不分流至其它容器的情况下以间隔方式或连续方式不断地将固液混合物中的清液排出容器;过滤装置包括上述的过滤元件。本实用新型的过滤元件通过柱状体压缩滤管内部空腔的体积,从而可以加快清液回填速度,提高工作效率。

Description

过滤元件、过滤装置、过滤浓缩机以及结晶设备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固液分离的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过滤元件、过滤装置、过滤浓缩机以及结晶设备。
背景技术
目前,锂离子二次电池正极材料三元前驱体的制备过程中,将硫酸镍(或氯化镍)、硫酸钴(或氯化钴)、硫酸锰(或氯化锰)配置成一定摩尔浓度的混合盐溶液,将氢氧化钠配置成一定摩尔浓度的碱溶液,用一定浓度的氨水作为络合剂,再将混合盐溶液、碱溶液和络合剂以一定的流量加入反应釜,控制反应釜的搅拌速率,反应浆料的温度和pH值,以及反应气氛(目前一般要求反应过程在氮气保护下完成)等,使盐、碱发生中和反应生成三元前驱体晶核并逐渐长大,当粒度达到预定值后,将反应产物过滤、洗涤、干燥,得到三元前驱体。可见,反应过程中需要控制的工艺参数较多,主要包括:盐和碱的浓度、氨水浓度、盐溶液和碱溶液加入反应釜的速率、反应温度、反应过程的pH值、搅拌速率、反应时间、反应浆料固含量、反应气氛等等。三元前驱体制备完成后,再将三元前驱体与锂源按一定比例混合均匀,然后再进行煅烧,再将冷却后的物料进行破碎、粉碎、分级和干燥,得到锂离子二次电池正极材料。
上述反应釜实际上包括主反应釜和次反应釜;次反应釜旁还部署了过滤浓缩机,用于实施“釜外浓缩”。锂离子二次电池正极材料三元前驱体的制备过程中,硫酸镍(或氯化镍)、硫酸钴(或氯化钴)、硫酸锰(或氯化锰)配置成的一定摩尔浓度的混合盐溶液以及氢氧化钠配置成的一定摩尔浓度的碱溶液等原料均被加入主反应釜,而主反应釜中的料液超过设定高度后再溢流至次反应釜。随着结晶反应的原料(盐溶液、碱溶液、氨水)不断加入主反应釜,主反应釜中的料液不断的溢流至次反应釜,次反应釜中的料液再进入过滤浓缩机。
过滤浓缩机的容器中安装有滤管并设有搅拌装置,通过滤管对料液进行过滤后可从过滤浓缩机输出清液,清液作为母液可重新用于反应,而过滤浓缩机中的浓缩液则通过已浓缩浆料回流结构返回主反应釜或次反应釜。过滤浓缩机中的搅拌装置一般包括驱动总成、转轴总成和桨叶总成,所述驱动总成安装在过滤浓缩机容器上端面上,所述转轴总成的上端与所述驱动总成相连而下端伸入所述容器内,所述桨叶总成安装在所述转轴总成上,当桨叶总成旋转时可以对浆料进行搅拌,防止料液中的结晶颗粒物沉降并延长滤管上滤饼形成时间。然而,上述将主反应釜、次反应釜和过滤浓缩机相结合的结晶工艺不仅设备数量较多导致采购和使用成本高;而且料液需分别在主反应釜、次反应釜外和过滤浓缩机中停留反应,影响三元前驱体的一致性。
为此,本申请的申请人提交了申请号为202310102815X的专利申请,通过将主反应釜、次反应釜和过滤浓缩机整合为一个结晶设备,解决了目前结晶工艺存在的设备数量较多、料液在不同设备中停留反应影响结晶颗粒物一致性的技术问题。结晶设备的改进也可以运用在申请号为2023100816273、2023101028179、2023201912678、2023201912771、2023100858098的过滤浓缩机上。
但是,在后续实践中发现,已提交专利申请存在以下问题:(1)滤管采用盘管安装滤棒的方式布置于结晶设备的反应釜或过滤浓缩机的筒体的侧壁上,对反应釜和筒体的流场造成了较大的干扰,对结晶物的颗粒度、均匀度影响较大,因此需要改进这种传统的环管安装方式。(2)在处理高浓度浆料时,需要进行反吹清楚滤饼以维持通量,每次反吹后滤管内的清液被吹空,需要重新填满滤管后才能正常出清,但是在处理高浓度物料时的出清量较低,重新填满滤管所需的时间较长,降低了设备的工作效率。(3)在用压缩空气对滤管表面的滤饼进行反吹时,滤饼从滤管表面松动,在重力作用下呈管状沿滤管表面下滑并脱落,但是由于滤管为圆柱状,由于滤管与管状滤饼之间的摩擦阻力较大,滤饼下落过程不顺畅,导致有时候滤饼未能完全从滤管表面脱落,同样降低了设备的工作效率。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过滤元件、过滤装置、过滤浓缩机以及结晶设备,以解决现有技术中环管安装方式对流场造成较大干扰的技术问题以及滤管导致设备工作效率低的技术问题。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第一种过滤元件,技术方案如下:
第一种过滤元件,包括滤管,还包括柱状体,所述柱状体设于滤管内部,柱状体外壁与滤管内壁之间形成清液流动间隙。
作为上述的第一种过滤元件的进一步改进:过滤元件还包括设于滤管上端的堵板以及设于滤管下端的出清接头;过滤元件包括间隔排列的滤管。
作为上述的第一种过滤元件的进一步改进:所述柱状体的上端与堵板连接,柱状体的底部与出清接头的间距为10~30mm。
作为上述的第一种过滤元件的进一步改进:所述柱状体的下端与出清接头连接,柱状体靠近出清接头处为中空段,所述中空段上设有出清孔。
作为上述的第一种过滤元件的进一步改进:所述中空段的长度为10~30mm。
作为上述的第一种过滤元件的进一步改进:所述清液流动间隙的宽度为4~10mm。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第二种过滤元件,技术方案如下:
第一种过滤元件,包括滤管,所述滤管的横截面直径由上至下递减。
作为上述的第二种过滤元件的进一步改进:所述滤管的锥度为0.5~10°。
作为上述的第二种过滤元件的进一步改进:所述滤管下端的内径为15~110mm,上端的内径为25~120mm。
作为上述的第二种过滤元件的进一步改进:所述滤管具有厚度为1.5~10mm的金属多孔材料过滤层、陶瓷多孔材料过滤层或金属陶瓷复合多孔材料过滤层。
作为上述的第二种过滤元件的进一步改进:所述滤管还具有设有过滤层表面的改性层。
作为上述的第二种过滤元件的进一步改进:所述过滤层的粗糙度为Ra1~50。
作为上述的第二种过滤元件的进一步改进:过滤元件包括间隔排列的滤管。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第一种过滤装置,技术方案如下:
第一种过滤装置,使用时设置于容器内并将容器内的固液混合物在不分流至其它容器的情况下以间隔方式或连续方式不断地将固液混合物中的清液排出容器;过滤装置包括上述的第一种和/或第二种过滤元件。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第二种过滤装置,技术方案如下:
第二种过滤装置,使用时设置于容器内并将容器内的固液混合物在不分流至其它容器的情况下以间隔方式或连续方式不断地将固液混合物中的清液排出容器;过滤装置包括:导流元件,所述导流元件具有与容器同轴放置的导流筒以及供导流筒外部的固液混合物流入导流筒内部的导流通道;过滤元件,所述过滤元件包括沿导流筒外壁呈环状布置的滤管,所述滤管竖向放置;安装组件,用于连接过滤元件和导流元件。
作为上述的第二种过滤装置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导流元件还包括连接机构,所述连接机构包括环形板和竖向管,竖向管上端与容器顶部连接,竖向管下端与环形板连接,相邻竖向管之间形成导流通道,环形板与导流筒上端可拆卸连接。
作为上述的第二种过滤装置的进一步改进:过滤装置包括至少两个过滤元件,相邻两个过滤元件的滤管错位分布。
作为上述的第二种过滤装置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安装组件包括上支撑环和下支撑环,过滤元件上端与上支撑环连接,过滤元件下端与下支撑环连接,下支撑环具有与滤管出水口联通的清液腔。
作为上述的第二种过滤装置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安装组件还包括呈环形布置的第一横杆,第一横杆一端与支撑筒外壁连接,另一端与上支撑环可拆卸连接;所述安装组件还包括呈环形布置的第二横杆,第二横杆一端与支撑筒外壁连接,另一端与下支撑环可拆卸连接。
作为上述的第二种过滤装置的进一步改进:所述滤管的上端设有螺纹杆,上支撑环和第一横杆上设有通孔,螺纹杆穿过通孔后采用螺母紧固;所述第二横杆和下支撑环通过U形件连接,第二横杆上设有两个通孔,U形件倒扣于下支撑环上并在穿过两个通孔后采用螺母紧固。
作为上述的第二种过滤装置的进一步改进:所述下支撑环上设有与滤管数量适配的翻孔和安装接头,滤管下端设有连接接头,安装接头和连接接头具有适配的凸缘并通过与凸缘适配的卡接件连接;所述下支撑环由短直管首尾焊接而成。
作为上述的第二种过滤装置的进一步改进:下支撑环具有缺口,在缺口的两侧设有与排液管导通的排液口。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过滤浓缩机,技术方案如下:
过滤浓缩机,该过滤浓缩机使用时以间隔方式或连续方式不断地接收反应釜生成的固液混合物并对固液混合物进行过滤浓缩;具有上述的第一种和/或第二种过滤装置,所述的容器为过滤浓缩机的筒体,过滤装置将筒体内的固液混合物在不分流至其它容器的情况下以间隔方式或连续方式不断地将固液混合物中的清液排出筒体。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结晶设备,技术方案如下:
结晶设备,该结晶设备运行过程中以间隔方式或连续方式不断地接收参与结晶反应的原料并在反应釜内发生结晶反应;具有上述的第一种和/或第二种过滤装置,所述的容器为结晶设备的反应釜,过滤装置将反应釜内的固液混合物在不分流至其它容器的情况下以间隔方式或连续方式不断地将固液混合物中的清液排出反应釜。
本实用新型的第一种过滤元件通过柱状体压缩滤管内部空腔的体积,从而可以加快清液回填速度,提高工作效率。本实用新型的第二种过滤元件将滤管做成上大下小的锥形,当滤饼从滤管表面脱落下滑后,在下滑过程中滤饼与滤管之间的间距逐渐拉大,从而加快脱落效率。
本实用新型的第二种过滤装置采用与容器同轴布置且环形布置的滤管进行过滤,并且将滤管布置于支撑筒外部,使得支撑筒内部强搅拌区域的流场不受滤管的影响,从而减少破坏容器内部流场均匀性的因素,可以显著提升过滤效率。
当应用于过滤浓缩机和结晶设备时,在搅拌装置的搅拌作用下,导流通道可以产生导流作用,使容器内的固液混合物在导流筒的内部和外部循环运动,可以防止物料凝结,从而提升物料分布的均匀性,从而可以有效控制颗粒物的颗粒度,提升颗粒物的均匀性。
由此可见,本实用新型的过滤元件、过滤装置、过滤浓缩机以及结晶设备的结构简单,安装和使用方便,有效解决了现有技术中容器内壁上的环管安装方式对流场造成较大干扰的技术问题,可以但是不限于应用于锂离子二次电池正极材料三元前驱体的制备过程中,具有极强的实用性。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的说明。本实用新型附加的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中部分给出,部分将从下面的描述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实用新型的实践了解到。
附图说明
构成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的附图用来辅助对本实用新型的理解,附图中所提供的内容及其在本实用新型中有关的说明可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但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不当限定。
在附图中: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的过滤装置的侧视示意图。
图2为图1中A1处的放大图。
图3为图1中A2处的放大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的过滤装置的俯视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2的过滤装置的俯视示意图。
图6为图1中A2处的放大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4的过滤装置的俯视示意图。
图8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5的过滤装置的侧视示意图。
图9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6的过滤装置的俯视示意图。
图10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7的过滤元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1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8的过滤元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1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9的过滤元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1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0的过滤元件的结构示意图。
上述附图中的有关标记为:
100-容器,200-支撑筒,210-导流通道,220-环形板,230-竖向管,300-过滤元件,310-滤管,311-连接接头,410-第一横杆,420-上支撑环,430-螺纹杆,510-第二横杆,520-下支撑环,521-翻孔,522-安装接头,523-短直管,530-U形件,540-卡接件,610-排液管,620-排液口,320-柱状体,321-出清孔,330-堵板,340-出清接头。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进行清楚、完整的说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基于这些说明的情况下将能够实现本实用新型。在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说明前,需要特别指出的是:
本实用新型中在包括下述说明在内的各部分中所提供的技术方案和技术特征,在不冲突的情况下,这些技术方案和技术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此外,下述说明中涉及到的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通常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的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因此,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应当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关于本实用新型中术语和单位。本实用新型的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书及有关的部分中的术语“包括”、“具有”以及它们的任何变形,意图在于覆盖不排他的包含。
实施例1
图1为本实施例的过滤装置的侧视示意图。图2为图1中A1处的放大图。图3为图1中A2处的放大图。图4为本实施例的过滤装置的俯视示意图。
如图1-4所示的过滤装置使用时设置于容器100内并将容器100内的固液混合物在不分流至其它容器100的情况下以间隔方式或连续方式不断地将固液混合物中的清液排出容器100;过滤装置包括导流元件、过滤元件300和安装组件;所述导流元件具有与容器100同轴放置的导流筒以及供导流筒外部的固液混合物流入导流筒内部的导流通道210;所述过滤元件300包括沿导流筒外壁呈环状布置的滤管310,所述滤管310竖向放置;所述安装组件用于连接过滤元件300和导流元件。
所述安装组件包括上支撑环420和下支撑环520,过滤元件300上端与上支撑环420连接,过滤元件300下端与下支撑环520连接,下支撑环520具有与滤管310出水口联通的清液腔。
所述安装组件还包括呈环形布置的第一横杆410,第一横杆410一端与支撑筒200外壁连接,另一端与上支撑环420可拆卸连接;具体地,所述滤管310的上端设有螺纹杆430,上支撑环420和第一横杆410上设有通孔,螺纹杆430穿过通孔后采用螺母紧固,这样,在安装滤管310的同时将上支撑环420固定在第一横杆410上。
所述下支撑环520上设有与滤管310数量适配的翻孔521和安装接头522,滤管310下端设有连接接头311,安装接头522和连接接头311通过螺纹连接,经滤管310过滤后的清液依次流经连接接头311、安装接头522和翻孔521后流入清液腔中。
所述安装组件还包括呈环形布置的第二横杆510,第二横杆510一端与支撑筒200外壁连接,另一端与下支撑环520可拆卸连接;具体地,所述第二横杆510和下支撑环520通过U形件530连接,第二横杆510上设有两个通孔,U形件530倒扣于下支撑环520上并在穿过两个通孔后采用螺母紧固。
实施例2
图5为本实施例的过滤装置的俯视示意图。
与实施例1相比,本实施例的过滤装置具有的区别是:如图5所示,下支撑环520具有缺口,在缺口的两侧设有与排液管610导通的排液口620。由此,既可以避开容器100内部的管道,又可以提升排水效率。
实施例3
图6为图1中A2处的放大图。
与实施例1相比,本实施例的过滤装置具有的区别是:如图6所示,所述安装接头522和连接接头311具有适配的凸缘并通过与凸缘适配的卡接件540连接。
以往,由于连接接头311与安装接头522之间通过螺纹连接,安装滤管310时需要通过整体旋转滤管310实现安装接头522和连接接头311的连接,导致安装滤管310费时费力。与之相比,本实施例的下支撑环520和滤管310通过卡接件540快速卡接,可以显著提升滤管310的安装效率。
实施例4
图7为本实施例的过滤装置的俯视示意图。
与实施例1相比,本实施例的过滤装置具有的区别是:如图7所示,所述下支撑环520由短直管523首尾焊接而成,每个短直管523上设置三个翻孔521和安装接头522,上支撑环420的形状适应性调整。
以往,安装接头522设置在圆形管或弧形管上,而在具有弧度的管道上制造安装接头522存在难度。与之相比,本实施例的下支撑环520由与滤管310数量适配的短直管523首尾焊接而成,不仅可以根据过滤元件300的直径选择对应数量的短直管523首尾焊接即可,而且在短直管523上制造安装接头522更加方便。
实施例5
图8为本实施例的过滤装置的侧视示意图。
与实施例1相比,本实施例的过滤装置具有的区别是:如图8所示,所述导流元件还包括连接机构,所述连接机构包括环形板220和竖向管230,竖向管230上端与容器100顶部连接,竖向管230下端与环形板220连接,相邻竖向管230之间形成导流通道210,环形板220与导流筒上端可拆卸连接。
与实施例1相比,本实施例可以在容器100外部将过滤元件300和支撑筒200组装完成后再放入容器100中与环形板220相连,操作更加方便。
实施例6
图9为本实施例的过滤装置的俯视示意图。
与实施例1相比,本实施例的过滤装置具有的区别是:如图9所示,过滤装置包括至少两个过滤元件300,相邻两个过滤元件300的滤管310错位分布。由此,根据容器100尺寸安装所需个数的过滤元件300即可,使用更加方便。
上述的过滤装置的过滤元件300可以采用常规的滤管310,也可以采用下面的新型的过滤元件。
本实用新型的过滤浓缩机使用时以间隔方式或连续方式不断地接收反应釜生成的固液混合物并对固液混合物进行过滤浓缩;其具体的实施例为具有上述的过滤装置,所述容器100为过滤浓缩机的筒体,过滤装置将筒体内的固液混合物在不分流至其它容器100的情况下以间隔方式或连续方式不断地将固液混合物中的清液排出筒体。
本实用新型的结晶设备运行过程中以间隔方式或连续方式不断地接收参与结晶反应的原料并在反应釜内发生结晶反应;其具体的实施例为具有上述的过滤装置,所述容器100为结晶设备的反应釜,过滤装置将反应釜内的固液混合物在不分流至其它容器100的情况下以间隔方式或连续方式不断地将固液混合物中的清液排出反应釜。
过滤装置的下支撑环520中清液腔中的清液通过排液管610和排液口620排出,排液管610和排液口620也可以设于过滤元件300的上方,即将滤管310头尾调换以及将上支撑环420、下支撑环520交换,但是优选采用上述实施例中的布置方式,以便使清液在重力作用下流动,此时,所述排液管610的上端与排液口620连接,下端以直线方式穿过容器100、筒体或反应釜的底部。
本实用新型的过滤浓缩机和结晶设备的其它结构如搅拌装置直接参照背景技术中申请人已提交的专利申请即可。
以下为本实用新型的过滤元件的具体实施例,所述的过滤元件可以但是不限于应用于上述的过滤装置、过滤浓缩机以及结晶设备。
实施例7
图10为本实施例的过滤元件的结构示意图。
如图10所述的过滤元件包括间隔排列的滤管310、设于滤管310上端的堵板330、设于滤管310下端的出清接头340以及设于滤管310内部的柱状体320,柱状体320外壁与滤管310内壁之间形成清液流动间隙,所述清液流动间隙的宽度为4~10mm。所述柱状体320的上端与堵板330连接,柱状体320的底部与出清接头340(可以是上述实施例中的连接接头311)的间距为10~30mm。
实施例8
图11为本实施例的过滤元件的结构示意图。
与实施例7相比,本实施例的过滤元件具有的区别是:所述柱状体320的下端与出清接头340连接,柱状体320靠近出清接头340处为中空段,所述中空段上设有出清孔321,所述中空段的长度为10~30mm。为了降低重量,可以将柱状体320整体制成中空结构,但是仅在所述的中空段上设置出清孔321。
实施例9
图12为本实施例的过滤元件的结构示意图。
与实施例8相比,本实施例的过滤元件具有的区别是:滤管310的上端不采用堵板330封堵,而是通过金属粉末烧结一体成型为圆弧形封闭端,柱状体320的顶部的形状与其适配。
实施例10
图13为本实施例的过滤元件的结构示意图。
如图13所述的过滤元件包括间隔排列的滤管310,所述滤管310的横截面直径由上至下递减,锥度为0.5~10°,下端的内径为15~110mm,上端的内径为25~120mm。所述滤管310具有厚度为1.5~10mm的金属多孔材料过滤层、陶瓷多孔材料过滤层或金属陶瓷复合多孔材料过滤层,过滤层的粗糙度为Ra1~50。通过抛光降低过滤层的粗糙度,可以减小滤饼与滤管310的摩擦力,更利于脱落。
实施例11
与实施例10相比,本实施例的过滤元件具有的区别是:所述滤管310还具有设有过滤层表面的改性层,所述的改性层根据固液混合物的性质来确定,可以是亲水性改性层,也可以是憎水性改性层。通过设置改性层,可以使滤饼的附着力下降,更利于脱落。
以上对本实用新型的有关内容进行了说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基于这些说明的情况下将能够实现本实用新型。基于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内容,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应当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Claims (9)

1.过滤元件,包括滤管(310),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柱状体(320),所述柱状体(320)设于滤管(310)内部,柱状体(320)外壁与滤管(310)内壁之间形成清液流动间隙;
还包括设于滤管(310)上端的堵板(330)以及设于滤管(310)下端的出清接头(340)。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过滤元件,其特征在于:过滤元件包括间隔排列的滤管(310)。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过滤元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柱状体(320)的上端与堵板(330)连接,柱状体(320)的底部与出清接头(340)的间距为10~30mm。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过滤元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柱状体(320)的下端与出清接头(340)连接,柱状体(320)靠近出清接头(340)处为中空段,所述中空段上设有出清孔(321)。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过滤元件,其特征在于:所述中空段的长度为10~30mm。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过滤元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清液流动间隙的宽度为4~10mm。
7.过滤装置,使用时设置于容器(100)内并将容器(100)内的固液混合物在不分流至其它容器(100)的情况下以间隔方式或连续方式不断地将固液混合物中的清液排出容器(100);其特征在于:过滤装置包括权利要求1-6之一所述的过滤元件。
8.过滤浓缩机,该过滤浓缩机使用时以间隔方式或连续方式不断地接收接收反应釜生成的固液混合物并对固液混合物进行过滤浓缩;其特征在于:具有权利要求7所述的过滤装置,所述的容器(100)为过滤浓缩机的筒体,过滤装置将筒体内的固液混合物在不分流至其它容器(100)的情况下以间隔方式或连续方式不断地将固液混合物中的清液排出筒体。
9.结晶设备,该结晶设备运行过程中以间隔方式或连续方式不断地接收参与结晶反应的原料并在反应釜内发生结晶反应;其特征在于:具有权利要求7所述的过滤装置,所述的容器(100)为结晶设备的反应釜,过滤装置将反应釜内的固液混合物在不分流至其它容器(100)的情况下以间隔方式或连续方式不断地将固液混合物中的清液排出反应釜。
CN202322349082.8U 2023-08-30 过滤元件、过滤装置、过滤浓缩机以及结晶设备 Active CN221107215U (zh)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21107215U true CN221107215U (zh) 2024-06-11

Family

ID=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10473106U (zh) 一种带搅拌的三元前驱体小颗粒的过滤浓缩装置
KR20090006143A (ko) 침전에 의해 화합물을 제조하기 위한 장치 및 방법
CN111943278B (zh) 窄粒径分布的三元前驱体的制备方法
CN221107215U (zh) 过滤元件、过滤装置、过滤浓缩机以及结晶设备
CN221107216U (zh) 过滤元件、过滤装置、过滤浓缩机以及结晶设备
CN215480254U (zh) 一种矿物污水处理用高效絮凝过滤设备
CN104529027B (zh) 鸟粪石颗粒结晶法去除废水中磷酸盐的装置
CN114768706A (zh) 一种新型高效混合防结壁的沉锂结晶反应釜系统及方法
CN112591809B (zh) Nca高镍三元正极材料前驱体的制备方法
CN117046188A (zh) 过滤装置、过滤浓缩机以及结晶设备
CN207713419U (zh) 一种制备拟薄水铝石的装置
CN209393172U (zh) 一种新型过滤浓缩装置和主反应釜装置
CN111939859A (zh) 窄粒径分布的三元前驱体反应装置
CN113413861B (zh) 一种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前驱体反应釜
CN111908518B (zh) 窄粒径分布的三元前驱体
CN115159652A (zh) 一种电解液加工系统
CN114588782A (zh) 陶瓷旋转膜装置及清洗纯化勃姆石粉体浆料的设备和方法
CN210474278U (zh) 用于分级三元前驱体的装置
CN113788501A (zh) 一种制备羟基氧化钴的方法
CN117065421A (zh) 过滤装置、过滤浓缩机以及结晶设备
CN220310437U (zh) 用于新能源电池前驱体的连续浓缩及晶核分离系统
CN114733463B (zh) 正极材料前驱体共沉淀反应设备
CN213790332U (zh) 一种调漆釜过滤装置
CN114733464B (zh) 正极材料前驱体共沉淀反应系统
CN217340142U (zh) 一种结晶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