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21098836U - 调湿装置及空气处理系统 - Google Patents

调湿装置及空气处理系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21098836U
CN221098836U CN202322583167.2U CN202322583167U CN221098836U CN 221098836 U CN221098836 U CN 221098836U CN 202322583167 U CN202322583167 U CN 202322583167U CN 221098836 U CN221098836 U CN 221098836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heat exchanger
side wall
baffle
humidity control
sealing material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22583167.2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程义
杨超
张赫男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Daikin Industries Ltd
Original Assignee
Daikin Industries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Daikin Industries Ltd filed Critical Daikin Industries Ltd
Priority to CN202322583167.2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21098836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21098836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21098836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Central Air Conditioning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调湿装置及空气处理系统,在确保气流分布均匀的同时实现调湿装置小型化。调湿装置包括壳体以及设置在壳体内的调湿单元,壳体具有在第一方向上彼此相对的第一侧壁和第二侧壁,在第一侧壁上开设有进风口,在第二侧壁上开设有出风口,调湿单元调节从进风口流动至出风口的气流的湿度,调湿单元包括热交换器组件,热交换器组件配置于第一侧壁与第二侧壁之间,热交换器组件的长度方向沿着与第一方向正交的第二方向,在将热交换器组件与第一侧壁之间的第一方向的最小间距设为L1,将热交换器组件与第二侧壁之间的第一方向的最小间距设为L2,将热交换器组件的长度设为L3时,满足如下的关系式:L1>L2,0.005≤L2/L3≤0.02,0.02≤L1/L3≤0.06。

Description

调湿装置及空气处理系统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调湿装置及空气处理系统。
背景技术
已知一种除湿装置,包括壳体,该壳体具有彼此相对的第一侧壁和第二侧壁,在第一侧壁上开设有进风口,在第二侧壁上开设有出风口,在壳体内,第一侧壁和第二侧壁之间设置有除湿单元及通过系统管路与除湿单元连接的压缩机。而作为外气装置下游处的无需风扇和压缩机的除湿组件,可以相对较小型化,但是如何保证除湿组件的内部的气流均匀扩散是个课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是鉴于上述问题而完成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调湿装置及空气处理系统,在确保气流分布均匀的同时,实现调湿装置小型化。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调湿装置,包括壳体以及设置在所述壳体内的调湿单元,所述壳体具有在第一方向上彼此相对的第一侧壁和第二侧壁,在所述第一侧壁上开设有进风口,在所述第二侧壁上开设有出风口,所述调湿单元调节从所述进风口流动至所述出风口的气流的湿度,其特征在于,所述调湿单元包括热交换器组件,所述热交换器组件配置于所述第一侧壁与第二侧壁之间,所述热交换器组件的长度方向沿着与所述第一方向正交的第二方向,在将所述热交换器组件与所述第一侧壁之间的所述第一方向的最小间距设为L1,将所述热交换器组件与所述第二侧壁之间的所述第一方向的最小间距设为L2,将所述热交换器组件的长度设为L3时,满足如下的关系式:L1>L2,0.005≤L2/L3≤0.02,0.02≤L1/L3≤0.06。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调湿装置,能够在确保气流分布均匀的同时,实现调湿装置小型化。
此外,在本实用新型的调湿装置中,也可以是,所述调湿单元还包括制冷剂配管,所述热交换器组件与所述制冷剂配管的管路连通,所述壳体内包括在所述第二方向上彼此相邻的调湿区域和管路区域,所述热交换器组件设置在所述调湿区域内,所述制冷剂配管设置在所述管路区域内,所述调湿区域与所述管路区域之间设置有第一挡板和第二挡板,所述第一挡板的一端与所述热交换器组件的靠近所述制冷剂配管的一侧固定,所述第一挡板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一侧壁固定,所述第二挡板的一端与所述热交换器组件的靠近所述制冷剂配管的一侧固定,所述第二挡板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二侧壁固定,且所述第一挡板和所述第二挡板分别位于所述热交换器组件的所述进风口侧及所述出风口侧。根据上述结构,通过第一挡板和第二挡板将热交换器组件固定在壳体上;且当气流进入进风口后,气流沿着挡板集中进入热交换器组件,从而提高装置内部气流的流通性。
此外,在本实用新型的调湿装置中,也可以是,所述壳体具有外壳体和套设于所述外壳体的内侧的密封材,所述密封材包括第二密封材,所述第二密封材构成所述第二侧壁的一部分,所述第二密封材设置有避让槽,所述第二挡板的靠近所述出风口的一端设置有突出部,所述突出部穿过所述避让槽与所述外壳体固定。根据上述结构,在设置有密封材以提高气体密封性的情况下,也能容易地将热交换器组件经由第二挡板与壳体固定。
此外,在本实用新型的调湿装置中,也可以是,所述突出部在周侧设置有加强筋。根据上述结构,能够对突出部进行补强,容易将突出部设置得较小,抑制与其他构件产生干扰。例如,突出部具有:与第二挡板主体部连接的第一板部;和从所述第一板部弯折的第二板部,所述第二板部与所述外壳体固定,所述加强筋与所述第一板部及所述第二板部交叉并将所述第一板部及所述第二板部连接。
此外,在本实用新型的调湿装置中,也可以是,在所述第一挡板和所述第二挡板中的至少任一方的挡板的周侧设置有从该周侧弯折的突边。根据上述结构,能够对第一挡板、第二挡板进行补强,容易将挡板设置得较薄。
此外,在本实用新型的调湿装置中,也可以是,所述热交换器组件的靠近所述管路区域的一侧设置有固定板,所述固定板与所述第一挡板及所述第二挡板固定。根据上述结构,能够易于将热交换器组件固定在壳体上。
此外,在本实用新型的调湿装置中,也可以是,在所述第二挡板的所述固定板侧设置有朝所述第二方向弯折的第二突边,在所述固定板的所述第二挡板侧设置有朝所述第二方向弯折的第二突边连接部,所述第二突边连接部与所述第二突边彼此重叠并固定。根据上述结构,能够提高固定强度,进一步可靠地将热交换器组件支撑于壳体。
此外,在本实用新型的调湿装置中,也可以是,所述壳体具有外壳体和套设于所述外壳体的内侧的密封材,所述密封材包括第一密封材和第二密封材,所述第一密封材构成所述第一侧壁的一部分且与所述热交换器组件相对,所述第二密封材构成所述第二侧壁的一部分且与所述热交换器组件相对,所述热交换器组件配置于所述第一密封材与第二密封材之间,L1为所述热交换器组件与所述第一密封材之间的所述第一方向的最小间距,L2为所述热交换器组件与所述第二密封材之间的所述第一方向的最小间距。通过设置套设于外壳体的内侧的密封材,能够提高调湿装置的密封性,抑制装置内的空气从缝隙漏出。
此外,在本实用新型的调湿装置中,也可以是,所述热交换器组件具有平板型热交换器,沿所述第二方向观察,所述平板型热交换器以底部靠近所述第一侧壁且顶部靠近所述第二侧壁的方式倾斜安装、或竖直地安装。根据上述结构,尤其在采用平板型热交换器的调湿装置中能够在确保气流分布均匀且确保调湿能力(例如除湿能力)的同时,实现调湿装置小型化。
此外,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空气处理系统,包括:上述任一种调湿装置;以及换气装置,该换气装置设于所述调湿装置的空气流路的上游,且出气口经由风管与所述调湿装置的所述进风口连接。
附图说明
图1是示意表示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的空气处理系统的调湿装置的立体图。
图2是示意表示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的空气处理系统的一例的概略图。
图3示出从下方观察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的调湿装置的内部的立体图。
图4是示意表示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的调湿装置的剖视图,示出热交换器的X方向的大致中间位置处的从X1方向观察的剖面。
图5是示意表示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的调湿装置中的第一热交换器的局部剖视图。
图6是示意表示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的调湿装置的另一剖视图,示出电气部件盒的X方向的大致中间位置处的从X1方向观察的剖面。
图7是示出从下方观察第一挡板及第二挡板附近的局部放大立体图。
图8A是第一挡板的放大立体图。
图8B是从与图8A不同的角度观察的第一挡板的放大立体图。
图9是示出从下方观察第二挡板附近的局部放大立体图。
图10A是第二挡板的放大立体图。
图10B是从与图10A不同的角度观察的第二挡板的放大立体图。
(符号说明)
20调湿单元
21热交换器组件
22制冷剂配管
100调湿装置
110壳体
110b密封材
1121第一侧壁
1122第二侧壁
A1调湿区域
A2管路区域
B1第一挡板
B2第二挡板
B3固定板
B21a第二突边
B223加强筋
CF出风口
JF进风口
S1第一密封材
S2第二密封材
S21避让槽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及变形例的技术方案进行说明。另外,本实用新型的范围不限于以下的实施方式及变形例,能够在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思想的范围内任意地变更。此外,在以下的附图中,为了易于理解各结构,有时使实际的构造与各构造中的比例尺、数量等不同。
此处,为方便说明,将相互正交的三个方向设为X方向、Y方向和Z方向,且将X方向的一侧设为X1,将X方向的另一侧设为X2,将Y方向的一侧设为Y1,将Y方向的另一侧设为Y2,将Z方向的一侧设为Z1,将Z方向的另一侧设为Z2,并且,Z1方向例如与实际使用时的上方一致。
<实施方式1>
[空气处理系统的整体结构]
图2是示意表示本实施方式的空气处理系统的一例的概略图。如图2所示,空气处理系统1包括调湿装置100、换气装置200和空调室外机300,其中,换气装置200设置于调湿装置100的空气流路的上游,经由风管FG1与调湿装置100连接,用于向调湿装置100送风(即调湿装置100设置于换气装置200的下游,由换气装置200的后述进气风扇220吹出的气流向调湿装置100流动),空调室外机300通过制冷剂配管P与调湿装置100连接,从而构成制冷剂回路。
此处,如图2所示,调湿装置100经由风管FG2与房间R内连通,以将处理后的空气送往房间R内。并且,换气装置200也经由风管FG3与房间R内连接,以将房间R内的空气排出。
(调湿装置的结构)
调湿装置100包括壳体110和设置在壳体110内的调湿单元20。本实施方式的调湿装置100例如用作除湿装置。壳体具有在第一方向(本实施方式中,Y方向)上彼此相对的第一侧壁1121和第二侧壁1122,在第一侧壁1121上开设有进风口JF,在第二侧壁1122上开设有出风口CF。调湿单元20调节从进风口JF流动至出风口CF的气流的湿度。此外,调湿装置100还包括在壳体110内设置于调湿单元20的下方的排水盘30。
此外,调湿装置100包括电气部件盒40,该电气部件盒40例如与壳体110的下述第一侧壁1121固定,且内部设有对调湿装置100的工作进行控制的电路基板等部件。
如上所述,可以在调湿装置100的上游设置换气装置200,用于将室外空气导向调湿装置100。此外,例如,可以在调湿装置100的下游经由另外的管道连接于作为调湿对象的室内空间(本实施方式中,房间R)等,以将处理后的空气送往室内空间。
此外,调湿装置100例如可以通过制冷剂配管与空调室外机300连接,从而构成制冷剂回路。
(壳体110的结构)
壳体110大致由底壁、顶壁111以及侧壁112围成长方体状。顶壁11在上下方向上与底壁隔开间隔相对。侧壁112的高度方向沿着上下方向(Z方向)。侧壁112将底壁的周缘与顶壁111的周缘连接在一起,且包括:在Y方向(相当于“第一方向”)上隔开间隔相对的第一侧壁1121和第二侧壁1122;以及在X方向上隔开间隔相对的第三侧壁1123和第四侧壁1124,第三侧壁1123和第四侧壁1124分别连接第一侧壁1121和第二侧壁1122。其中,第一侧壁1121开设有大致圆形的进风口JF,第二侧壁1122开设有大致圆形的出风口CF。即,壳体110包括:开设有进风口JF的第一侧壁1121;以及与第一侧壁1121彼此相对的开设有出风口CF的第二侧壁1122。此外,进风口JF和出风口CF的形状和尺寸可以按照调湿装置100所需的空气流动量来进行设计。第一侧壁1121、第二侧壁1122、第三侧壁1123、第四侧壁1124例如分别呈矩形板状。在X方向上,进风口JF设置于第一侧壁1121的大致中间位置。在X方向上,出风口CF设置于第二侧壁1122的大致中间位置。
此外,本实施方式中,壳体110具有外壳体110a和套设于外壳体110a的内侧的密封材110b。
外壳体110a例如可由树脂、金属材料或聚合物构成,并封围形成内部的容纳空间。外壳体110a大致由外壳底壁、外壳顶壁以及外壳侧壁围成长方体状。外壳底壁构成壳体110的底壁的一部分或全部。外壳顶壁构成壳体110的顶壁111的一部分或全部。外壳侧壁构成壳体110的侧壁112的一部分或全部。本实施方式中,外壳侧壁构成壳体110的侧壁112的一部分。但也可以是,壳体110仅具有外壳体110a。在该情况下,外壳侧壁构成壳体110的侧壁112的全部。调湿装置100可以通过外壳体110a来安装于期望的安装位置,例如挂装于室内垂直的墙体上或者吊装于室内的天花板上。
本实施方式中,外壳顶壁在上下方向上与外壳底壁隔开间隔相对。外壳侧壁的高度方向沿着上下方向。外壳侧壁将外壳底壁的周缘与外壳顶壁的周缘连接在一起,且包括:在Y方向上隔开间隔相对的第一外壳侧壁1121a和第二外壳侧壁1122a;以及在X方向上隔开间隔相对的第三外壳侧壁1123a和第四外壳侧壁1124a,第三外壳侧壁1123a和第四外壳侧壁1124a分别连接第一外壳侧壁1121a和第二外壳侧壁1122a。其中,第一外壳侧壁1121a开设有大致圆形的与进风口JF对应的开口,第二外壳侧壁1122a开设有大致圆形的与出风口CF对应的开口。第一外壳侧壁1121a、第二外壳侧壁1122a、第三外壳侧壁1123a和第四外壳侧壁1124a例如分别呈矩形板状。
本实施方式中,第一外壳侧壁1121a构成第一侧壁1121的一部分,第二外壳侧壁1122a构成第二侧壁1122的一部分,第三外壳侧壁1123a构成第三侧壁1123的一部分,第四外壳侧壁1124a构成第四侧壁1124的一部分。此外,在壳体110仅具有外壳体110a的情况下,第一外壳侧壁1121a构成第一侧壁1121,第二外壳侧壁1122a构成第二侧壁1122,第三外壳侧壁1123a构成第三侧壁1123,第四外壳侧壁1124a构成第四侧壁1124。
此外,例如在第一外壳侧壁1121a、第二外壳侧壁1122a、第三外壳侧壁1123a和第四外壳侧壁1124a各自的下边缘设有向内弯折的弯折部,用于对密封材110b进行保持。
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外壳体110a的内部设有密封材110b。密封材110b例如是独立于外壳体110a的单独壳体。密封材110b的外侧面与外壳体110a的内侧面至少部分地接触。密封材110b的外侧面可以与外壳体110a的内侧面的形状、尺寸均相匹配,例如,密封材110b与外壳体110a处于紧贴状态。此外,也可以是,密封材110b的外侧面的局部与外壳体110a的内侧面隔着微小间隙相对。
本实施方式中,密封材110b一体成型为箱体,该箱体在底部处具有开口110b1。开口110b1朝向下方。例如,由排水盘30将开口110b1封堵。此外,密封材110b还可以在其它位置设有与开口110b1不同的开口,例如用于安装各种部件。在一个示例中,密封材110b可以设有检修口,用于方便维修人员进行操作或观察。该检修口例如设置在密封材110b的一个侧壁上。
本实施方式中,密封材110b一体成型为箱体。一体形成的箱体与由不同部件组装而成箱体相比,可以明显减少由于组装(例如,拼接)造成的缝隙,从而提高调湿装置100的密封性能,减少漏风。密封材110b呈长方体状。本实施方式中,密封材110b包括密封材顶壁T和从密封材顶壁T的周缘向下延伸的密封材侧壁部S。密封材顶壁T封堵密封材侧壁部S的上开口,能够提高密封性能。此外,密封材顶壁T还可以设有对调湿单元20的热交换器组件21的顶部进行抵接的顶壁抵接部,抑制热交换器移位。密封材顶壁T和密封材侧壁部S围成内部空间。本实施方式中,调湿组件20及排水盘30的主体部分设置于该内部空间。
密封材110b为发泡一体成型结构、或树脂成型结构。适用的发泡材例如聚苯乙烯(EPS),适用的树脂材料例如包括ABS、PP、HIPS、POM等软性的树脂材料,也可以采用非软性的树脂材料。优选密封材110b为发泡一体成型结构、或软性树脂成型结构,由此,在施加压力(例如插入部件)时,这些材料可能会产生一定的形变,这也有助于与其接纳或接合的部件产生紧密配合,从而提高密封性能。此外,密封材110b不限于一体成型为箱体,密封材110b也可以包括分体的部分。
密封材侧壁部S包括:在Y方向上隔开间隔相对的第一密封侧壁S1(相当于本公开的“第一密封材”)和第二密封侧壁S2(相当于本公开的“第二密封材”);以及在X方向上隔开间隔相对的第三密封侧壁S3和第四密封侧壁S4,第三密封侧壁S3和第四密封侧壁S4分别连接第一密封侧壁S1和第二密封侧壁S2。热交换器组件21配置于第一密封侧壁S1与第二密封材第二密封侧壁S2之间。第一密封侧壁S1与热交换器组件21沿Y方向相对。第一密封侧壁S1与热交换器组件21隔开规定的间隔。第二密封侧壁S2与热交换器组件21沿Y方向相对。第二密封侧壁S2与热交换器组件21隔开规定的间隔。此外,第一密封侧壁S1贯穿设置有大致圆形的与进风口JF对应的第一开口S5,第二密封侧壁S2贯穿设置有大致圆形的与出风口CF对应的第二开口S6。此外,在密封材110b包括分体的部分的情况下,密封材110b例如可以构成为,仅包括上述彼此相对的第一密封侧壁S1和第二密封侧壁S2。
本实施方式中,第一密封侧壁S1构成第一侧壁1121的一部分,第二密封侧壁S2构成第二侧壁1122的一部分,第三密封侧壁S3构成第三侧壁1123的一部分,第四密封侧壁S4构成第四侧壁1124的一部分。进一步而言,第一外壳侧壁1121a和第一密封侧壁S1构成第一侧壁1121,第二外壳侧壁1122a和第二密封侧壁S2构成第二侧壁1122,第三外壳侧壁1123a和第三密封侧壁S3构成第三侧壁1123,第四外壳侧壁1124a和第四密封侧壁S4构成第四侧壁1124。
(调湿单元)
壳体110内设置有调湿单元20。本实施方式中,气流在Y方向上从进风口JF流动至出风口CF,调湿单元调节从进风口JF流动至出风口CF的气流的湿度。
本实施方式中,调湿单元20包括热交换器组件21和制冷剂配管22。壳体110内包括在X方向(相当于“第二方向”)上彼此相邻的调湿区域A1和管路区域A2。热交换器组件21设置在调湿区域A1内,制冷剂配管22设置在管路区域A2内。此外,管路区域A2内还可以设置有调节阀、用于驱动调节阀的电动机、浮子等机能部件。调湿区域A1和管路区域A2被下述第一挡板B1、第二挡板B2及固定板B3分隔,相邻设置。
如图3所示,热交换器组件21配置于第一侧壁1121与第二侧壁1122之间。热交换器组件21与第一侧壁1121及第二侧壁1122分别隔开规定的间隔。热交换器组件21的长度方向沿着X方向。制冷剂配管22配置于第一侧壁与第二侧壁之间。热交换器组件21与制冷剂配管22的管路连通。
热交换器组件21具有平板型热交换器。沿X方向观察,该平板型热交换器以底部靠近第一侧壁1121且顶部靠近第二侧壁1122的方式倾斜安装、或竖直地安装。
本实施方式中,热交换器组件21具有第一热交换器120及第二热交换器150。第一热交换器120及第二热交换器150分别为平板型热交换器。第一热交换器120及第二热交换器150分别以底部靠近第一侧壁1121且顶部靠近第二侧壁1122的方式倾斜安装。此外,第一热交换器120和第二热交换器150的倾斜角度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
第一热交换器120及第二热交换器150的长度方向沿着X方向。这里,热交换器组件21的长度是指除去热交换器组件21的长度方向两端的管接头后的长度尺寸,例如第一热交换器120的长度是指除去第一热交换器120的长度方向两端的管接头后的长度尺寸。本实施方式中,第一热交换器120及第二热交换器150具有大致相同的长度。用制冷剂进行热交换的第一热交换器120例如在除湿运转时作为蒸发器工作。第一热交换器120包括在热交换器的长度方向上排列设置的多个翅片121及穿插在翅片之间的制冷剂管。第一热交换器120的翅片121是例如铝制的。
此外,如图2所示,调湿装置100还具有分别与第一热交换器120连通的气体制冷剂侧连接端口D1和液体制冷剂侧连接端口D2,在第一热交换器120与液体制冷剂侧连接端口D2之间设置有能进行开度调节的调节阀141。
利用制冷剂进行热交换的第二热交换器150位于第一热交换器120的下游且例如在除湿运转时作为冷凝器工作。第二热交换器150也包括在热交换器的长度方向上排列设置的多个翅片及穿插在翅片之间的制冷剂管。第二热交换器150的翅片例如是铝制的。第一热交换器120和第二热交换器150收纳在调湿区域A1内。第一热交换器120和第二热交换器150例如通过设置于各自的侧部的支撑构件固定于壳体110(外壳体110a)。第一热交换器120和第二热交换器150例如经由制冷剂配管与空调室外机300连接。此外,也可设置位于第一热交换器120下游的加热器(例如PTC加热器)来代替第二热交换器150,或者也可以仅具有第一热交换器120(直接省略第二热交换器150)。此外,可追加在换气装置200处于非送风状态时断电以使加热器停止加热的流量检测器。
此外,如图2所示,调湿装置100还具有高低压端口D3,高低压端口D3与液体制冷剂侧连接端口D2分别与第二热交换器150连通,在第二热交换器150与液体制冷剂侧连接端口D2之间设置有能进行开度调节的调节阀142。在省略第二热交换器150时,可同时省略高低压端口D3、调节阀142和下述高低压管P3,即此时可采用两管式结构的空调室外机300。
(换气装置的结构)
如图2所示,换气装置200具有壳体210,该壳体210具有进气口JQ、出气口CQ、回气口HQ和排气口PQ,其中,进气口JQ吸入外部空气,出气口CQ经由风管FG1与调湿装置100的进风口JF连接,回气口HQ经由风管FG3与房间R内连接,排气口PQ向外部排出空气。
此处,如图2所示,在壳体210内设置有进气风扇220和排气风扇230,其中,进气风扇220用于将外部空气从进气口JQ吸入后从出气口CQ排出,排气风扇230用于将房间R内的空气从回气口HQ吸入后从排气口PQ排出。
此外,如图2所示,在壳体210内还设置有全热交换器240,该全热交换器240可使从进气口JQ流向出气口CQ的空气与从回气口HQ流向排气口PQ的空气进行热交换。此外,也可省略全热交换器240。
此外,也可以是,换气装置200还可进行使从回气口HQ吸入的空气向出气口CQ排出的内循环。
(空调室外机的结构)
如图2所示,空调室外机300是三管式结构,具有作为制冷剂配管P的气体制冷剂管P1、液体制冷剂管P2和高低压管P3。
此处,虽未详细图示,但空调室外机300还具有压缩机、室外热交换器和四通阀等。在除湿运转时,经空调室外机300的压缩机压缩后的高温高压制冷剂在由室外热交换器冷却后经由气体制冷剂管P1流入调湿装置100的第一热交换器120,由此对流经调湿装置100的空气进行除湿,然后经由液体制冷剂管P2返回空调室外机300。另一方面,在除湿运转时,经空调室外机300的压缩机压缩后的高温高压制冷剂也可经由高低压管P3流入调湿装置100的第二热交换器150,由此对流经调湿装置100的空气进行加热,然后由液体制冷剂管P2返回空调室外机300。此外,还可包括经由气体制冷剂管P1、液体制冷剂管P2而与空调室外机300连接的空调室内机。第一热交换器120和第二热交换器150可经由制冷剂配管与同一台空调室外机300连接,也可以是第一热交换器120经由制冷剂配管与一台空调室外机连接,第二热交换器150经由制冷剂配管与另一台空调室外机连接。
以下,参见图3~图10B,进一步对调湿单元100进行详细说明。
在将热交换器组件21与第一侧壁1121之间的Y方向的最小间距设为L1,将热交换器组件21与第二侧壁1122之间的Y方向的最小间距设为L2,将热交换器组件的长度设为L3时,满足如下的关系式:L1>L2,0.005≤L2/L3≤0.02,0.02≤L1/L3≤0.06。热交换器组件的长度L3例如为300mm~900mm。在一个示例中L1为20mm,L2为6mm,L3为500mm。
本实施方式中,如图4所示,L1为热交换器组件21与第一密封侧壁S1之间的Y方向的最小间距,L2为热交换器组件21与第二密封侧壁S2之间的Y方向的最小间距。此外,在壳体110仅具有外壳体110a(未设置第一密封侧壁S1、第二密封侧壁S2)的情况下,L1为热交换器组件21与第一外壳侧壁1121a之间的Y方向的最小间距,L2为热交换器组件21与第二外壳侧壁1122a之间的Y方向的最小间距。
此外,调湿区域A1与管路区域A2之间设置有第一挡板B1和第二挡板B2。如图6和图7所示,第一挡板B1的一端与热交换器组件21的靠近制冷剂配管22的一侧固定,第一挡板B1的另一端与第一侧壁1121固定。第二挡板B2的一端与热交换器组件21的靠近制冷剂配管22的一侧固定,第二挡板B2的另一端与第二侧壁1122固定。第一挡板B1和第二挡板B2分别位于热交换器组件21的进风口JF侧(图6中,Y1方向侧)及出风口CF侧(图6中,Y2方向侧)。
本实施方式中,热交换器组件21的靠近管路区域A2的一侧设置有固定板B3,固定板B3与第一挡板B1及第二挡板B2例如通过螺钉等紧固件固定。
本实施方式中,固定板B3具有彼此固定连接的第一固定板B31及第二固定板B32。第一固定板B31设置于第一热交换器120的靠近管路区域A2的一侧。第二固定板B32设置于第二热交换器150的靠近管路区域A2的一侧。第一固定板B31和第二固定板B32例如通过螺钉等紧固件固定连接。
第一挡板B1、第二挡板B2及固定板B3将相邻设置的调湿区域A1和管路区域A2隔开。第一挡板B1、第二挡板B2及固定板B3的材料没有特别限定,例如为金属制。
第一挡板B1具有第一挡板主体部B11。第一挡板主体部B11沿与X方向正交的面扩展。沿X方向观察,第一挡板主体部B11呈大致三角形。在第二挡板主体部B11在下端设置有朝X方向(图7中,X2方向侧)弯折的第一固定部B111。例如,通过螺钉等紧固件将第一固定部B111与设置于外壳体110a的第一外壳侧壁1121a的内表面的连接件固定。例如,在第一固定部B111设有供螺钉穿过的孔。
第二挡板B2具有第二挡板主体部B21。第二挡板主体部B21沿与X方向正交的面扩展。在第二挡板主体部B21的靠近出风口CF的一端设置有突出部B22。沿X方向观察,第二挡板主体部B21呈大致三角形。突出部B22从第二挡板主体部B21的靠近出风口CF的边的中途向出风口CF侧(图6中,Y2方向侧)突出。突出部B22具有:与第二挡板主体部B21连接的第一板部B221,第一板部B221与第二挡板主体部B21平坦地连续,沿与X方向正交的面扩展;和从第一板部B221朝X1方向侧弯折的第二板部B222。突出部B22在第二板部B222通过螺钉等紧固件与外壳体110a固定。例如,在第二板部B222设有供螺钉穿过的孔。
在第二密封侧壁S2设置有沿Y方向贯穿的避让槽S21。本实施方式中,避让槽S21构成为从第二密封侧壁S2的底面向上凹陷。突出部B21穿过避让槽S21与外壳体110a的第二外壳侧壁1122a固定。
突出部B22在周侧设置有加强筋。加强筋可设有一个或多个。由此,对突出部B22进行补强,容易将突出部B22设置得较小,抑制与其他构件产生干扰。本实施方式中,突出部B22具有与第一板部B221及第二板部B222交叉并将第一板部B221及第二板部B222连接的加强筋B223。第一板部B221、第二板部B222、加强筋B223以相互正交的方向设置。如图10A和图10B所示,通过一个加强筋B223将第二板部B222的上边缘和第一板部B221的上边缘的连接,通过另一个加强筋B223将第二板部B222的下边缘和第一板部B221的下边缘的连接。
此外,在第一挡板B1和第二挡板B2中的至少任一方的挡板的周侧设置有从该周侧弯折的突边。由此,对第一挡板B1、第二挡板B2进行补强,容易将第一挡板B1、第二挡板B2设置得较薄。突边可设有一个或多个。此外,也可以是在第一挡板B1和第二挡板B2中的任一方的挡板的周侧设置有从该周侧弯折的突边。
本实施方式中,第一挡板B1中,在第一挡板主体部B11的周侧设置有从该第一挡板主体部B11的周侧朝X方向弯折的第一突边B112a、B112b、B112c。在第一挡板主体部B11的固定板B3侧(靠近固定板B3的边)设置有从该第一挡板主体部B11朝X方向弯折的第一突边B112a。第一突边B112a从第一挡板主体部B11的靠近热交换器组件21的边朝X2方向侧弯折。本实施方式中,第一固定板B31具有沿与X方向正交的面扩展的第一固定板主体部B31a。例如,在第一固定板主体部B31a的第一挡板B1侧(靠近第一挡板B1的边)设置有从该第一固定板主体部B31a朝X方向弯折的第一固定板弯折部(未图示),该第一固定板弯折部与第一突边B112a重叠,彼此抵接,以提高通过第一挡板B1固定热交换器组件21的固定强度。第一突边B112b、B112c从第一挡板主体部B11的另外两个边朝X1方向侧弯折。
在第二挡板B2中,在第二挡板主体部B21的周侧设置有从该第二挡板主体部B21的周侧朝X方向弯折的第二突边B21a、B21b、B21c。在第二挡板主体部B21的固定板B3侧(靠近固定板B3的边)设置有从该第二挡板主体部B21朝X方向弯折的第二突边B21a。第二突边B21a从第二挡板主体部B21的靠近热交换器组件21的边朝X2方向侧弯折。在第二突边B21a的大致中央部,设有朝X2方向侧突出的第二固定部B21a1。第二固定部B21a1通过螺钉等紧固件与下述第二突边连接部固定连接。例如,第二固定部B21a1设有供螺钉穿过的贯穿孔。第二突边B21b、B21c从第二挡板主体部B21的下侧的边朝X1方向侧弯折。
固定板B3具有沿与X方向正交的面扩展的固定板主体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固定板B31具有沿与X方向正交的面扩展的第一固定板主体部B31a,第二固定板B32具有沿与X方向正交的面扩展的第二固定板主体部B32a。在第二固定板主体部B32a的第二挡板B2侧(靠近第二挡板B2的边)设置有从该第二固定板主体部B32a朝X方向弯折的第二突边连接部(未图示)。该第二突边连接部从第二固定板主体部B32a朝X2方向侧弯折。固定板B3的上述第二突边连接部与第二突边B21a彼此重叠并固定。由此,能够更可靠地将热交换器组件21地支撑于(固定于)壳体110。例如,上述第二突边连接部在与第二固定部B21a1重叠的位置设有朝X2方向侧突出的第二突出部(未图示),第二突出部与第二固定部B21a1相固定。
此外,在壳体110内在调湿单元的下方设有未图示的排水盘。例如,排水盘具有排水口,排水盘的底壁上可以设有适当的凹部、凸部、弯曲部等,以将冷凝水引导至排水口。
以上对本实用新型的各种实施方式进行了说明,但各实施方式中的各结构及其组合等为一例,能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主旨的范围内进行结构的附加、省略、替换及其他变更。而且,本实用新型并不受实施方式限定。

Claims (10)

1.一种调湿装置,包括壳体以及设置在所述壳体内的调湿单元,
所述壳体具有在第一方向上彼此相对的第一侧壁和第二侧壁,在所述第一侧壁上开设有进风口,在所述第二侧壁上开设有出风口,所述调湿单元调节从所述进风口流动至所述出风口的气流的湿度,
其特征在于,
所述调湿单元包括热交换器组件,所述热交换器组件配置于所述第一侧壁与第二侧壁之间,所述热交换器组件的长度方向沿着与所述第一方向正交的第二方向,
在将所述热交换器组件与所述第一侧壁之间的所述第一方向的最小间距设为L1,将所述热交换器组件与所述第二侧壁之间的所述第一方向的最小间距设为L2,将所述热交换器组件的长度设为L3时,满足如下的关系式:
L1>L2,0.005≤L2/L3≤0.02,0.02≤L1/L3≤0.06。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调湿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调湿单元还包括制冷剂配管,所述热交换器组件与所述制冷剂配管的管路连通,
所述壳体内包括在所述第二方向上彼此相邻的调湿区域和管路区域,
所述热交换器组件设置在所述调湿区域内,所述制冷剂配管设置在所述管路区域内,
所述调湿区域与所述管路区域之间设置有第一挡板和第二挡板,
所述第一挡板的一端与所述热交换器组件的靠近所述制冷剂配管的一侧固定,所述第一挡板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一侧壁固定,
所述第二挡板的一端与所述热交换器组件的靠近所述制冷剂配管的一侧固定,所述第二挡板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二侧壁固定,且所述第一挡板和所述第二挡板分别位于所述热交换器组件的所述进风口侧及所述出风口侧。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调湿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壳体具有外壳体和套设于所述外壳体的内侧的密封材,
所述密封材包括第二密封材,所述第二密封材构成所述第二侧壁的一部分,
所述第二密封材设置有避让槽,
所述第二挡板的靠近所述出风口的一端设置有突出部,所述突出部穿过所述避让槽与所述外壳体固定。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调湿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突出部在周侧设置有加强筋。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调湿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第一挡板和所述第二挡板中的至少任一方的挡板的周侧设置有从该周侧弯折的突边。
6.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调湿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热交换器组件的靠近所述管路区域的一侧设置有固定板,所述固定板与所述第一挡板及所述第二挡板固定。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调湿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第二挡板的所述固定板侧设置有朝所述第二方向弯折的第二突边,
在所述固定板的所述第二挡板侧设置有朝所述第二方向弯折的第二突边连接部,所述第二突边连接部与所述第二突边彼此重叠并固定。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调湿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壳体具有外壳体和套设于所述外壳体的内侧的密封材,
所述密封材包括第一密封材和第二密封材,所述第一密封材构成所述第一侧壁的一部分,所述第二密封材构成所述第二侧壁的一部分,所述热交换器组件配置于所述第一密封材与第二密封材之间,
L1为所述热交换器组件与所述第一密封材之间的所述第一方向的最小间距,L2为所述热交换器组件与所述第二密封材之间的所述第一方向的最小间距。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调湿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热交换器组件具有平板型热交换器,
沿所述第二方向观察,所述平板型热交换器以底部靠近所述第一侧壁且顶部靠近所述第二侧壁的方式倾斜安装、或竖直地安装。
10.一种空气处理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
权利要求1至9中任一项所述的调湿装置;以及
换气装置,该换气装置设于所述调湿装置的空气流路的上游,且出气口经由风管与所述调湿装置的所述进风口连接。
CN202322583167.2U 2023-09-22 2023-09-22 调湿装置及空气处理系统 Active CN221098836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2583167.2U CN221098836U (zh) 2023-09-22 2023-09-22 调湿装置及空气处理系统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2583167.2U CN221098836U (zh) 2023-09-22 2023-09-22 调湿装置及空气处理系统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21098836U true CN221098836U (zh) 2024-06-07

Family

ID=9131728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22583167.2U Active CN221098836U (zh) 2023-09-22 2023-09-22 调湿装置及空气处理系统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21098836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9322561B2 (en) Air-conditioning apparatus and configuration of installation of same
KR100517901B1 (ko) 전면 흡토출 방식의 공기조화기용 실외기
US20090025413A1 (en) Air conditioner having electrical equipment box cooling mechanism
US20210041115A1 (en) Indoor heat exchanger and air conditioning apparatus
CN221098836U (zh) 调湿装置及空气处理系统
JP5123018B2 (ja) 空調装置
WO2018163360A1 (ja) 空気調和機の室内機
JPH11148711A (ja) 天井埋込型空気調和機
KR20050012223A (ko) 전면 흡토출 방식의 공기조화기용 실외기
EP1515095B1 (en) Indoor unit for air conditioner
JP6833066B1 (ja) 空気調和機
TWI658239B (zh) 空氣調和裝置
CN220338585U (zh) 一种一体化空调
CN221098838U (zh) 调湿装置
CN215260429U (zh) 风管接头和空气调节设备
CN219612444U (zh) 空调外机与数据中心空调系统
US11774133B2 (en) Air conditioning appliance having a plenum for make-up air
EP4336111A1 (en) Ventilation device
CN217685383U (zh) 空调室内机
CN221098844U (zh) 除湿装置和空气处理系统
WO2021234960A1 (ja) 空気調和機の室外機
WO2024018838A1 (ja) 空調装置
CN220707543U (zh) 一种侧出风的室外机空调器
CN221146673U (zh) 调湿装置
CN221098837U (zh) 调湿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