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21096801U - 压缩机 - Google Patents

压缩机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21096801U
CN221096801U CN202323210179.7U CN202323210179U CN221096801U CN 221096801 U CN221096801 U CN 221096801U CN 202323210179 U CN202323210179 U CN 202323210179U CN 221096801 U CN221096801 U CN 221096801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oil
membrane head
membrane
head
way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23210179.7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周金跃
何广进
邓艳昭
胡振强
焦瑶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anghai Yigong Hydrogen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hanghai Yigong Hydrogen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anghai Yigong Hydrogen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Shanghai Yigong Hydrogen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323210179.7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21096801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21096801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21096801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Reciprocating Pump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提供了一种压缩机,包括:开式泵、换向阀、膜头以及油箱;开式泵的进油口连接油箱,开式泵的出油口通过第一油路连接换向阀;换向阀通过第二油路连接油箱,换向阀通过第三油路连接膜头,换向阀配置为控制第三油路交替连通于第一油路和第二油路。本申请通过设置包括开式泵的开式系统,该开式泵直接通过油箱为该开式泵供油,不需要再为开式泵设置相应的补油系统,相对于闭式系统,结构更加简单,便于维修和安装。

Description

压缩机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压缩机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压缩机。
背景技术
隔膜式压缩机是一种往复式容积压缩机,具有压缩比大、密封性好、压缩气体不受润滑油和其它固体杂质所污染的特点。因此适于压缩高纯度、稀有贵重、易燃易爆、有毒有害、具有腐蚀性以及高压等气体。
隔膜式压缩机通过膜片将液压油系统和气体压缩系统完全隔离。膜腔中气体压缩系统和外界做到完全密封,在气体压缩过程中保证无泄漏、气体不受污染。传统隔膜式压缩机工作原理是:通过电机驱动曲轴、连杆,带动活塞进行往复运动实现液压油的增压、卸压,进而通过液压油推动膜片来实现气体的压缩和排出。
目前的隔膜式压缩机的液压系统通常为闭式系统,系统结构十分复杂,对制造工艺要求较高,也产生了较高的运维成本。
实用新型内容
有鉴于此,本申请实施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压缩机,能够简化压缩机的结构。
第一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压缩机,包括:开式泵、换向阀、膜头以及油箱;所述开式泵的进油口连接所述油箱,所述开式泵的出油口通过第一油路连接所述换向阀;所述换向阀通过第二油路连接所述油箱,所述换向阀通过第三油路连接所述膜头,所述换向阀配置为控制所述第三油路交替连通于所述第一油路和所述第二油路。
在上述实现过程中,通过设置包括开式泵的开式系统,该开式泵直接与油箱连接,直接通过油箱为该开式泵供油,不需要再为开式泵设置相应的补油系统,相对于闭式系统,结构更加简单,便于维修和安装。另外,通过设置油箱,且该油箱通过换向阀连接膜头,以回收膜头吸气时流出的油液,并进行存储,再将存储的油液提供给开式泵。通过油箱可以对回收的油液进行冷却,降低油温,使得系统内的油温更易控制。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压缩机还包括:补油系统;所述补油系统连接所述膜头,所述补油系统配置为向所述膜头补充油液。
在上述实现过程中,由于膜头内油液全部回流到油箱,增大了油路混入空气的可能。通过增加补油系统,能够保证膜头内油液维持一定压力,不会完全回流至油箱,避免油路进入空气,增加了系统运行的稳定性。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补油系统包括补油泵;所述补油泵的一端连接所述油箱,所述补油泵的另一端连接所述膜头。
在上述实现过程中,通过在补油系统中设置补油泵,在需要向膜头提供补充油液时,即使在油箱侧的压力较低时也可以通过补油泵将油箱中的油传输到膜头中,使得该补油系统的使用不受限制,增加了补油系统的使用场景。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压缩机还包括主溢流阀;所述主溢流阀的一端连接所述第一油路,所述主溢流阀的另一端连接所述膜头;其中,所述补油系统利用所述主溢流阀的溢流作为油液来源为所述膜头补充油液。
在上述实现过程中,通过该主溢流阀将开式泵出油口溢出的油液传输到膜头进行补液。一方面可以对压缩机的油液路实现超高压保护,防止油压过高而泄露或管路破裂。另一方面,由于主溢流阀相对于补油泵价格更低、结构更简单,且易于安装和维修,通过主溢流阀替代补油泵,不仅可以降低补油系统的成本,还可以简化补油系统的结构。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补油系统还包括:补油蓄能器、补油溢流阀、补油单向阀;所述补油溢流阀连接所述膜头;其中,所述补油溢流阀配置为调整所述补油系统中的油压;所述补油蓄能器连接所述补油溢流阀;其中,所述补油蓄能器配置为稳定所述补油系统中的油压;所述单向阀的一端连接所述膜头,所述单向阀的另一端连接所述补油系统。
在上述实现过程中,通过在补油系统中设置补油蓄能器,可以稳定补油系统中的油压,使得补油系统中的油压相对比较稳定,提高补油系统补油稳定性。通过在补油系统中设置补油溢流阀,可以对补油系统中的油压进行调整,使得补油系统的油压可以适应不同的使用场景,增加补油系统的应用场景。另外,通过在膜头和补油系统之间设置单向阀,可以使得油液的流向始终是从补油系统流入膜头,防止膜头中的油液回流到补油系统,提高膜头中油液的稳定性。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膜头包括两个膜头,所述第三油路包括第一子油路和第二子油路;一个所述膜头通过所述第一子油路连接所述换向阀,另一个所述膜头通过所述第二子油路连接所述换向阀;其中,每个所述膜头配置为在所述换向阀的作用下交替进行吸气和排气。
在上述实现过程中,通过设置两个膜头,且两个膜头均通过第三油路与换向阀连接,当两个膜头的气路并联设置时,两个膜头的气路相互独立工作,可以使得压缩机整体的排量翻倍,提高压缩机的供气量。另外,当两个膜头的气路串联设置时,两个膜头可以同时工作,一个膜头吸气时,另一膜头排气,提高压缩压力和压缩效率。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压缩机还包括:能量利用装置;所述能量利用装置的一端连接一个所述膜头的油腔,所述能量利用装置的另一端连接另一个所述膜头的油腔;所述能量利用装置通过所述第三油路连接所述换向阀;其中,所述能量利用装置配置为通过吸气侧膜头的吸气气压推动排气侧膜头进行排气。
在上述实现过程中,通过设置能量利用装置,该能量利用装置利用吸气侧膜头的吸气气压推动排气侧膜头进行排气,以在开式泵向排气侧膜头提供油液的基础上进行补充,进而可以减少开式泵需要提供的油液压力,以及减少开式泵需要提供的油液驱动能量。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能量利用装置包括:活塞;所述活塞设置在所述能量利用装置内部;其中,所述活塞配置为在所述吸气气压的推动下向所述排气侧膜头移动,所述活塞还配置为在移动过程中将所述能量利用装置中靠近所述吸气侧膜头的油液通过所述第三油路、所述换向阀和所述第二油路排入所述油箱。
在上述实现过程中,通过在能量利用装置中设置活塞,在两侧膜头之间的油压存在差异时,该活塞可以在两个膜头之间灵活移动,辅助开式泵向排气膜头输入油液,以减少开式泵需要提供的油液压力,以及减少开式泵需要提供的油液驱动能量。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膜头分别为一级膜头和二级膜头;所述一级膜头的排气口连接所述二级膜头的吸气口;所述一级膜头连接所述第一子油路,所述二级膜头连接所述第二子油路;其中,所述二级膜头的吸气来自所述一级膜头的排气。
在上述实现过程中,通过设置一级膜头和二级膜头,且该一级膜头的排气口与二级膜头的吸气口连接,使得二级膜头的吸气来自一级膜头的排气。由于一级膜头在排气时,排气压力通常较大,若此时直接将一级膜头排出的气体通过二级膜头的吸入口吸入二级膜头,再经过二级膜头压缩,能够获得更高的气体压力。另外,在该压缩机设置有能量利用装置时,较大的吸气其他可以推动能量利用装置中的活塞快速的向一级膜头移动,提高一级膜头的压缩效率。
在一个实施例中,当所述第三油路与所述第一油路连通的情况下,所述开式泵配置为向所述膜头输送油液;当所述第三油路与所述第二油路连通的情况下,所述膜头的油液在所述膜头的吸气压力作用下流向所述油箱。
在上述实现过程中,通过设置第一油路与第三油路连通,向膜头输送油液,第二油路与第三油路连通时将膜头中的油液流向油箱,以实现膜头中的油液不断输入和流出,从而实现膜头内气体吸入、排出,达到压缩气体的作用。
为使本申请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更明显易懂,下文特举实施例,并配合所附附图,作详细说明如下。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应当理解,以下附图仅示出了本申请的某些实施例,因此不应被看作是对范围的限定,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相关的附图。
图1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设置一个膜头且不设置补油系统的压缩机示意图;
图2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设置一个膜头且设置补油系统的压缩机示意图;
图3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设置两个膜头,且包括补油泵的压缩机示意图;
图4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设置两个膜头,且包括主溢流阀的压缩机示意图;
图5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设置有能量利用装置的压缩机示意图。
附图说明:10-膜头、20-开式泵、30-换向阀、50-能量利用装置、61-补油泵、62-单向阀、63-补油蓄能器、64-补油溢流阀、70-油箱、71-过滤器、80a-第一油路、80b-第二油路、80c-第三油路、90-主溢流阀。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通常在此处附图中描述和示出的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组件可以以各种不同的配置来布置和设计。
因此,以下对在附图中提供的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的详细描述并非旨在限制要求保护的本实用新型的范围,而是仅仅表示本实用新型的选定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应注意到:相似的标号和字母在下面的附图中表示类似项,因此,一旦某一项在一个附图中被定义,则在随后的附图中不需要对其进行进一步定义和解释。同时,在本申请的描述中,术语“第一”、“第二”等仅用于区分描述,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本申请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上”、“下”、“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或者是所述申请产品使用时惯常拜访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申请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解释为本申请的限制。
本申请的描述中,还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设置”、“安装”、“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连接,也可以是通过中间媒介间接连接,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申请中的具体含义。
传统隔膜式压缩机工作原理是:通过电机驱动曲轴连杆,带动活塞进行往复运动实现液压油的增压、卸压,进而通过液压油推动膜片来实现气体的压缩和排出。传统隔膜式压缩机的工作原理和结构决定了压缩机配有较为复杂的机械传动部件和活塞组件。而机械传动部件的磨损老化和寿命问题难以解决,且整机占地空间大,重量大,布置方式不灵活。为解决传统压缩机的技术问题,近年来,提出了一种新型液压泵驱动的隔膜压缩机,其原理是:利用液压泵驱动隔膜对气体进行压缩。其中使用的液压泵为闭式泵,液压系统为闭式系统。
本申请发明人经长期研究发现,目前的闭式系统虽然能量利用效率较高,但系统较复杂,且存在系统油温高等问题。
有鉴于此,本申请提出一种压缩机,通过设置包括开式泵的开式系统,该开式泵直接与油箱连接,直接通过油箱为该开式泵供油,不需要再为开式泵设置相应的补油系统,相对于闭式系统,结构更加简单,便于维修和安装。另外,通过设置油箱,且该油箱通过换向阀连接膜头,以回收膜头吸气时流出的油液,并进行存储,再将存储的油液提供给开式泵。通过油箱可以对回收的油液进行冷却,降低油温,使得系统内的油温更易控制。
为便于对本实施例进行理解,首先对执行本申请实施例所公开的一种压缩机进行详细介绍。
请参阅图1,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设置一个膜头且不设置补油系统压缩机的结构示意图,包括:开式泵20、换向阀30、膜头10以及油箱70。
其中,开式泵20的进油口连接油箱70,开式泵20的出油口通过第一油路80a连接换向阀30;换向阀30通过第二油路80b连接油箱70,换向阀30通过第三油路80c连接膜头10。
这里的换向阀30配置为控制第三油路80c交替连通于第一油路80a和第二油路80b。
可选地,该换向阀30可以是两位四通阀,该换向阀30也可以是两位三通阀,该换向阀30还可以是两位六通阀等,该换向阀30的具体结构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
具体地,该换向阀30控制第三油路80c交替连通于第一油路80a和第二油路80b时的结构和相应的连接方式可以如下所示:
示例性地,如图1、图2所示,该换向阀30可以是两位三通阀,换向阀30结构具有A、P和T三个接口。其中,A接口连接第三油路80c,T接口连接第二油路80b,P接口连接第一油路80a。当A接口与P接口连通时,第三油路80c连通于第一油路80a,通过第三油路80c与A接口连通的膜头10排气。当A接口与T接口连通时,第三油路80c连通于第二油路80b,通过第三油路80c与A接口连通的膜头10吸气。
示例性地,如图3所示,该换向阀30可以是两位四通阀,换向阀30结构具有A、B、P和T四个接口,且该换向阀30连接两个膜头10。其中,A接口和B接口均连接有第三油路80c,T接口连接第二油路80b,P接口连接第一油路80a。当换向阀30处于第一工位时,A接口与P接口连通,B接口与T接口连通。此时,与A接口连接的第三油路80c连通于第一油路80a,与B接口连接的第三油路80c连通于第二油路80b,通过第三油路80c与A接口连通的膜头10排气,通过第三油路80c与B接口连通的膜头10吸气。当换向阀30处于第二工位时,A接口与T接口连通,B接口与P接口连通。此时,与A接口连接的第三油路80c连通于第二油路80b,与B接口连接的第三油路80c连通于第一油路80a,通过第三油路80c与A接口连通的膜头10吸气,通过第三油路80c与B接口连通的膜头10排气。
应理解,上述换向阀30的结构和相应的连接方式仅是示例性地,不对该换向阀30的结构和连接方式进行限制。
上述的开式泵20是一种开式泵。
这里的开式泵20从油箱70中吸油,开式泵20吸收的油液驱动液压执行机构,经换向阀30回油至油箱70。该开式泵20系统结构比较简单,可以起到散热和沉淀油箱70中杂质的作用。
可以理解地,设置该开式泵20的开式系统中的液体循环时系统属于开放状态,即系统中的液体从开式泵20进入工作部件后,流回油箱70而不是回到开式泵20。相较于闭式系统,开式系统的设计和维护较为简单,且成本较低。
可选地,该开式泵20可以是往复泵、齿轮泵、螺杆泵等类型。该开式泵20的具体结构和类型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选择,本申请不做具体限制。
这里的膜头10可以包括缸体、缸盖,缸体和缸盖连接,且缸体和缸盖之间设置有空腔。
其中,空腔由膜片分隔为油腔和气腔,气腔和排气管道以及吸气管道连接。
在一种实施例中,该缸体中设置有增压缸,增压缸的高压侧与油腔相连,增压缸的低压侧与第三油路80c相连。来自第三油路80c的油液能够推动增压缸的内部活塞运动,使油腔内产生高压,进而对气体进行压缩。
可选地,该压缩机中的膜头10可以包括一个或多个,每个膜头10都设置有相应的进气口和排气口。当膜头10为多个时,多个膜头10的多个进气口可以并联设置以及多个排气口之间可以并联设置,以将多个膜头10的气路并联设置。多个膜头10中前一膜头10的排气口可以和后一膜头10的进气口连通,以将多个膜头10的气路串联设置。该膜头10的数量和设置方式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
上述油箱70用于存储油液,并为开式泵20以及补油系统提供油液。
在一种实施例中,油箱70上设置有过滤器71,该过滤器71用于过滤掉油液中的杂质,使得进入开式泵20和膜头10中的油液为比较纯净的油液,进而延长压缩机的使用寿命。
在上述实现过程中,通过设置包括开式泵20的开式系统,该开式泵20直接与油箱70连接,直接通过油箱70为该开式泵20供油,不需要再为开式泵20设置相应的补油系统,相对于闭式系统,结构更加简单,便于维修和安装。另外,通过设置油箱70,且该油箱70通过换向阀30连接膜头10,以回收膜头10吸气时流出的油液,并进行存储,再将存储的油液提供给开式泵20。通过油箱70可以对回收的油液进行冷却,降低油温,使得系统内的油温更易控制。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该压缩机还包括:补油系统。
其中,补油系统连接膜头10。
这里的补油系统配置为向膜头10补充油液。
应理解,由于膜头10内油液全部回流到油箱70,增大了油路混入空气的可能。通过增加补油系统,能够保证膜头10内油液维持一定压力,不会完全回流至油箱70,避免油路进入空气,增加了系统运行的稳定性。
在上述实现过程中,由于膜头内油液全部回流到油箱,增大了油路混入空气的可能。通过增加补油系统,能够保证膜头内油液维持一定压力,不会完全回流至油箱,避免油路进入空气,增加了系统运行的稳定性。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如图2、图3所示,补油系统包括补油泵61。
这里的补油泵61的一端连接油箱70,补油泵61的另一端连接膜头10。
应理解,该补油泵61设置在油箱70与膜头10之间,在需要向膜头10提供补充油液时,该补油泵61用于将油箱70中的油液传输到膜头10中。
在上述实现过程中,通过在补油系统中设置补油泵61,在需要向膜头10提供补充油液时,即使在油箱70侧的压力较低时也可以通过补油泵61将油箱70中的有传输到膜头10中,使得该补油系统的使用不受限制,增加了补油系统的使用场景。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如图4所示,该压缩机还包括主溢流阀90。
这里的主溢流阀90的一端连接第一油路80a,主溢流阀90的另一端连接膜头10。
上述的补油系统利用主溢流阀90的溢流作为油液来源为膜头10补充油液。
可以理解地,通过在第一油路80a连接主溢流阀90,当开式泵20出油口的油压大于主溢流阀90的第一油压阈值时,开式泵20出油口流出的油液会将主溢流阀90顶开,从开式泵20出油口流出的部分油液经主溢流阀90所在的支路进行溢流,进而流入膜头10,为膜头10进行补油。
在上述实现过程中,通过该主溢流阀90将开式泵20出油口溢出的油液传输到膜头10进行补液。一方面可以对压缩机的油液路实现超高压保护,防止油压过高而泄露或管路破裂。另一方面,由于主溢流阀90相对于补油泵61价格更低、结构更简单,且易于安装和维修,通过主溢流阀90替代补油泵61,不仅可以降低补油系统的成本,还可以简化补油系统的结构。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该补油系统还包括:补油蓄能器63、补油溢流阀64、单向阀62。
其中,补油溢流阀64连接膜头10,补油蓄能器63连接补油溢流阀64,单向阀62的一端连接膜头10,单向阀62的另一端连接补油系统。
这里的补油蓄能器63配置为稳定补油系统中的油压。
应理解,该补油蓄能器63中设置有一容器,该容器中存储有部分油液,另一部分为带压氮气。当补油系统的补油管道中的油液较高时,补油管道中的油液就会进入该补油蓄能器63的容器中,通过压缩容器内部的气体,达到降低补油管道中的油压的目的。当补油管道中的油液较低时,该补油蓄能器63的容器中的油液会进入补油管道,通过压缩容器内部的油液,达到增加补油管道中的油压的目的。
上述的补油溢流阀64配置为调整补油系统中的油压。
具体地,当补油系统的补油管道的油压大于补油溢流阀64的第二油压阈值时,补油管道中的油液会将补油溢流阀64顶开,进而将补油管道中溢流的油液排出。其中,通过改变补油溢流阀64的第二油压阈值,可以改变补油系统承受的油压。
这里的单向阀62可以用于限制油液的流向,以使油液的流向始终为正确流向,防止膜头10中的油液回流到补油系统。
在上述实现过程中,通过在补油系统中设置补油蓄能器63,可以稳定补油系统中的油压,使得补油系统中的油压相对比较稳定,提高补油系统补油稳定性。通过在补油系统中设置补油溢流阀64,可以对补油系统中的油压进行调整,使得补油系统的油压可以适应不同的使用场景,增加补油系统的应用场景。另外,通过在膜头10和补油系统之间设置单向阀62,可以使得油液的流向始终是从补油系统流入膜头10,防止膜头10中的油液回流到补油系统,提高膜头10中油液的稳定性。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该膜头10包括两个膜头10,第三油路80c包括第一子油路和第二子油路。
其中,一个膜头10通过第一子油路连接换向阀30,另一个膜头10通过第二子油路连接换向阀30。
这里的每个膜头10配置为在换向阀30的作用下交替进行吸气和排气。
应理解,由于第二油路80b和第三油路80c分别连接换向阀30的两个不同接口,该换向阀30用于控制第三油路80c与第二油路80b或第一油路80a连通。当第三油路80c与第一油路80a连通时,开式泵20通过该第一油路80a、换向阀30和第三油路80c向膜头10供油,进而推动膜头10压缩气体。此时,膜头10气体压力逐渐升高,随后向外排气。当第三油路80c与第二油路80b连通时,膜头10通过该第二油路80b、换向阀30和第三油路80c与油箱70连通。此时,膜头10气体压力逐渐降低,开始吸气,并将膜头10中多余的油液通过第二油路80b、换向阀30和第三油路80c传输到油箱70中。
可选地,两个膜头10的进气口以及排气口相互独立,不进行连通,以实现两个膜头10的气路并联设置。两个膜头10中前一膜头10的排气口与后一膜头10的进气口连通,以实现两个膜头10的气路串联设置。
在上述实现过程中,通过设置两个膜头10,且两个膜头10均通过第三油路80c与换向阀30连接,当两个膜头10的气路并联设置时,两个膜头10的气路相互独立工作,可以使得压缩机整体的排量翻倍,提高压缩机的供气量。另外,当两个膜头10的气路串联设置时,两个膜头10可以同时工作,一个膜头10吸气时,另一膜头10排气,提高压缩压力和压缩效率。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如图5所示,该压缩机还包括:能量利用装置50。
其中,能量利用装置50的一端连接一个膜头10的油腔,能量利用装置50的另一端连接另一个膜头10的油腔;能量利用装置50通过第三油路80c连接换向阀30。
可以理解地,第一油路80a中的油液通过第三油路80c进入能量利用装置50,并通过能量利用装置50推动膜头10的油液压缩气体。膜头10中油液通过该能量利用装置50推动油液经第三油路80c,并经换向阀30和第二油路80b进入油箱70。
这里的能量利用装置50配置为通过吸气侧膜头10的吸气气压辅助推动排气侧膜头10进行排气。
应理解,当其中一个膜头10进行吸气时,会产生吸气气压,该吸气气压会推动膜头10中的油液向能量利用装置50侧移动,在吸气侧膜头10油液的作用下,能量利用装置50压缩排气侧膜头10的油液,以使能量利用装置50在排气侧膜头10产生高压,以对排气侧膜头10的气体进行压缩。被压缩气体经过排气通道排出排气侧膜头10,该侧膜头10压力较高。换向阀30切换油路的连通位置后,该排气侧膜头10中的气体压力相对较大,从而驱动能量利用装置50中的油液向另一侧膜头10运动,能量利用装置50另一侧的油液通过第三油路80c,流经换向阀30和第二油路80b进入油箱70。
在上述实现过程中,通过设置能量利用装置50,该能量利用装置50利用吸气侧膜头10的吸气气压推动排气侧膜头10进行排气,以在开式泵20向排气侧膜头10提供油液的基础上进行补充,进而可以减少开式泵20需要提供的油液压力,以及减少开式泵20需要提供的油液驱动能量。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该能量利用装置50包括:活塞。
其中,活塞设置在能量利用装置50内部,活塞在与该能量利用装置50连接的两个膜头10之间往返运动。
这里的活塞配置为在吸气气压的推动下向排气侧膜头10移动,活塞还配置为在移动过程中将能量利用装置50中靠近吸气侧膜头10的油液通过第三油路80c、换向阀30和第二油路80b排入油箱70。
应理解,当一侧膜头10通过第三油路80c与第二油路80b相连,该侧膜头10吸气时,在油液作用下,活塞压缩另一侧膜头10的油液,使得能量利用装置50在另一侧膜头10产生高压,从而对气体进行压缩,被压缩的气体经过排气通道排出膜头10。此时,排气侧的压力相对较大,从而驱动能量利用装置50高压侧的油液推动活塞向相对压力较低的一侧运动。驱动能量利用装置50中相对压力较低的一侧的油液通过第三油路80c,流经换向阀30、第二油路80b进入油箱70。
在上述实现过程中,通过在能量利用装置50中设置活塞,在两侧膜头10之间的油压存在差异时,该活塞可以在两个膜头10之间灵活移动,辅助开式泵20向排气膜头10输入油液,以减少开式泵20需要提供的油液压力,以及减少开式泵20需要提供的油液驱动能量。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该膜头10分别为一级膜头和二级膜头。
其中,一级膜头连接第一子油路,所述二级膜头连接第二子油路;一级膜头的排气口连接二级膜头的吸气口,二级膜头的吸气来自一级膜头的排气。
这里的每个膜头10在进行排气后会进行吸气。即排气与吸气交替进行。
应理解,膜头10分为一级膜头和二级膜头后,该一级膜头和二级膜头的工作过程可以如下所示:
当第一子油路与第一油路80a连通时,油液通过第一油路80a和第一子油路流入一级膜头,以对一级膜头中的气体进行压缩,被压缩的气体通过排气口排出该一级膜头并进入二级膜头。然后,换向阀30控制第一子油路与第二油路80b连通,一级膜头的压力降低,气体通过一级膜头的吸气口进入一级膜头。一级膜头中的油液在吸气压力的作用下通过第一子油路与第二油路80b进入油箱70。
同时,在一级膜头吸气时,换向阀30控制第二子油路与第一油路80a连通,油液通过第一油路80a和第二子油路流入二级膜头,以对二级膜头中的气体进行压缩,被压缩的气体通过排气口排出该二级膜头。然后,换向阀30控制第二子油路与第二油路80b连通,二级膜头的压力降低,一级膜头排出的气体通过二级膜头的吸气口进入二级膜头。二级膜头中的油液在吸气压力的作用下通过第二子油路与第二油路80b进入油箱70。
在一种实施例中,当该膜头10为一级膜头和二级膜头,且该压缩机中设置有能量利用装置50,则一级膜头和二级膜头的具体工作过程可以如下所示:
一级膜头吸气时,在油液作用下,能量利用装置50中的活塞压缩二级膜头的油液,使能量回收装置在二级膜头产生高压,从而对二级膜头中的气体进行压缩,被压缩气体经过二级膜头的排气口排出膜头10。换向阀30切换第二子油路与第二油路80b连通后,二级膜头通过吸气口吸入气体,从而驱动能量回收装中靠近二级膜头侧的油液推动活塞向靠近一级膜头侧运动,进而使油液通过第二子油路,流经换向阀30和第二油路80b进入油箱70。同时,在油液作用下,能量利用装置50中的活塞压缩一级膜头的油液,使能量回收装置在一级膜头产生高压,从而对一级膜头中的气体进行压缩,被压缩气体经过一级膜头的排气口排出膜头10。
在上述实现过程中,通过设置一级膜头和二级膜头,且该一级膜头的排气口与二级膜头的吸气口连接,使得二级膜头的吸气来自一级膜头的排气。由于一级膜头在排气时,排气压力通常较大,若此时直接将一级膜头排出的气体通过二级膜头的吸入口吸入二级膜头,再经过二级膜头压缩,能够获得更高的气体压力。另外,在该压缩机设置有能量利用装置50时,较大的吸气其他可以推动能量利用装置50中的活塞快速的向一级膜头移动,提高一级膜头的压缩效率。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当第三油路80c与第一油路80a连通的情况下,开式泵20配置为向膜头10输送油液;当第三油路80c与第二油路80b连通的情况下,膜头10的油液在膜头10的吸气压力作用下流向油箱70。
应理解,膜头10需要压缩气体时,第一油路80a与第三油路80c连通。此时,开式泵20向膜头10输送油液,通过油液推动膜头10的增压缸对气体进行压缩,被压缩的气体经过排气口排出该膜头10。当气体压缩完成后,换向阀30切换至第二油路80b与第三油路80c连通。此时,膜头10通过吸气口吸气,膜头10中产生相应的吸气气压,在吸气气压的作用下,将膜头10中的油液通过第三油路80c和第二油路80b输入到油箱70中。
在上述实现过程中,通过设置第一油路80a与第三油路80c连通,向膜头10输送油液,第二油路80b与第三油路80c连通时将膜头10中的油液流向油箱70,以实现膜头10中的油液不断输入和流出,从而实现膜头10内气体吸入、排出,达到压缩气体的作用。
以上所述仅为本申请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申请,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申请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申请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申请的保护范围之内。应注意到:相似的标号和字母在下面的附图中表示类似项,因此,一旦某一项在一个附图中被定义,则在随后的附图中不需要对其进行进一步定义和解释。
以上所述,仅为本申请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申请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申请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申请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申请的保护范围应以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为准。

Claims (10)

1.一种压缩机,其特征在于,包括:开式泵、换向阀、膜头以及油箱;
所述开式泵的进油口连接所述油箱,所述开式泵的出油口通过第一油路连接所述换向阀;
所述换向阀通过第二油路连接所述油箱,所述换向阀通过第三油路连接所述膜头,所述换向阀配置为控制所述第三油路交替连通于所述第一油路和所述第二油路。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压缩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压缩机还包括:补油系统;
所述补油系统连接所述膜头,所述补油系统配置为向所述膜头补充油液。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压缩机,其特征在于,所述补油系统包括补油泵;
所述补油泵的一端连接所述油箱,所述补油泵的另一端连接所述膜头。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压缩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压缩机还包括主溢流阀;
所述主溢流阀的一端连接所述第一油路,所述主溢流阀的另一端连接所述膜头;
其中,所述补油系统利用所述主溢流阀的溢流作为油液来源为所述膜头补充油液。
5.根据权利要求3或4所述的压缩机,其特征在于,所述补油系统还包括:补油蓄能器、补油溢流阀、补油单向阀;
所述补油溢流阀连接所述膜头;其中,所述补油溢流阀配置为调整所述补油系统中的油压;
所述补油蓄能器连接所述补油溢流阀;其中,所述补油蓄能器配置为稳定所述补油系统中的油压;
所述单向阀的一端连接所述膜头,所述单向阀的另一端连接所述补油系统。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压缩机,其特征在于,所述膜头包括两个膜头,所述第三油路包括第一子油路和第二子油路;
一个所述膜头通过所述第一子油路连接所述换向阀,另一个所述膜头通过所述第二子油路连接所述换向阀;
其中,每个所述膜头配置为在所述换向阀的作用下交替进行吸气和排气。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压缩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压缩机还包括:能量利用装置;
所述能量利用装置的一端连接一个所述膜头的油腔,所述能量利用装置的另一端连接另一个所述膜头的油腔;
所述能量利用装置通过所述第三油路连接所述换向阀;
其中,所述能量利用装置配置为通过吸气侧膜头的吸气气压推动排气侧膜头进行排气。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压缩机,其特征在于,所述能量利用装置包括:活塞;
所述活塞设置在所述能量利用装置内部;
其中,所述活塞配置为在所述吸气气压的推动下向所述排气侧膜头移动,所述活塞还配置为在移动过程中将所述能量利用装置中靠近所述吸气侧膜头的油液通过所述第三油路、所述换向阀和所述第二油路排入所述油箱。
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压缩机,其特征在于,所述膜头分别为一级膜头和二级膜头;
所述一级膜头连接所述第一子油路,所述二级膜头连接所述第二子油路;
所述一级膜头的排气口连接所述二级膜头的吸气口;
其中,所述二级膜头的吸气来自所述一级膜头的排气。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压缩机,其特征在于,
当所述第三油路与所述第一油路连通的情况下,所述开式泵配置为向所述膜头输送油液;
当所述第三油路与所述第二油路连通的情况下,所述膜头的油液在所述膜头的吸气压力作用下流向所述油箱。
CN202323210179.7U 2023-11-27 2023-11-27 压缩机 Active CN221096801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3210179.7U CN221096801U (zh) 2023-11-27 2023-11-27 压缩机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3210179.7U CN221096801U (zh) 2023-11-27 2023-11-27 压缩机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21096801U true CN221096801U (zh) 2024-06-07

Family

ID=9131477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23210179.7U Active CN221096801U (zh) 2023-11-27 2023-11-27 压缩机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21096801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EP1839975B1 (en) Hydrogen compressor system
CN113757090A (zh) 一种新型高压隔膜式压缩机
WO1999035400A1 (en) Intensifier apparatus and method for supplying high pressure gaseous fuel to an 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
EP0272137B1 (en) Hydraulic pneumatic power transfer unit
CN1757921A (zh) 轨道运动叶片式压缩机的变容单元
CN103518066B (zh) 制冷循环装置
CN103742381B (zh) 压裂泵系统及压裂车
CN107191372B (zh) 旋转式压缩机和具有其的制冷装置
CN206017110U (zh) 一种多级压缩换向阀式隔膜压缩机
WO2020205689A1 (en) Centrifugal compressor with piston intensifier
CN221096801U (zh) 压缩机
CN110701027A (zh) 隔膜式压缩机
CN220395920U (zh) 液力端总成及液压式注水泵
CN109058107B (zh) 一种密封型旋转压缩机及其控制方法
CN115653879A (zh) 一种液压驱动多级隔膜压缩机
CN213360338U (zh) 一种液压驱动增压器及液压驱动套管气增压装置
CN210686249U (zh) 隔膜式压缩机
CN117489572B (zh) 液驱隔膜式压缩机系统
CN216198873U (zh) 一种新型高压隔膜式压缩机
CN115318072B (zh) 双筒干燥器、气体干燥方法及便携式气体压缩供应装置
CN111075686A (zh) 一种空压机
CN110425199A (zh) 一种节能变频液压站
CN117489573B (zh) 油侧膜头装置及隔膜式压缩机
CN218376812U (zh) 活塞压缩机
CN219888213U (zh) 煤矿用双泵头输气泵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