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21069454U - 一种运车箱 - Google Patents

一种运车箱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21069454U
CN221069454U CN202322850478.0U CN202322850478U CN221069454U CN 221069454 U CN221069454 U CN 221069454U CN 202322850478 U CN202322850478 U CN 202322850478U CN 221069454 U CN221069454 U CN 221069454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rail
lifting
hub
lifting slide
carriag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22850478.0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李金冠
梁嘉津
李崇桂
杨静秋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uizhou Shengshi Energy Equipment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uizhou Shengshi Energy Equipment Co lt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uizhou Shengshi Energy Equipment Co ltd filed Critical Huizhou Shengshi Energy Equipment Co ltd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21069454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21069454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Abstract

本申请涉及一种运车箱,包括:两个上导轨,两个所述上导轨相对设置在运车箱两个侧板内表面的上部且所述上导轨沿运车箱的长度方向延伸;两个下导轨,两个所述下导轨相对设置在运车箱两个侧板内表面的下部且所述下导轨沿运车箱的长度方向延伸;滑轨组,所述滑轨组包括两个升降滑轨,两个所述升降滑轨相对设置在运车箱两个侧板内表面,且每个所述升降滑轨的上端与对应的上导轨相连,所述升降滑轨的下端与对应的下导轨相连;轮毂支撑结构,所述轮毂支撑结构跨设在所述两个升降滑轨之间,且与所述升降滑轨配合连接,所述轮毂支撑结构在移动至预设高度时通过限位结构固定于所述升降滑轨。

Description

一种运车箱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集装箱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运车箱。
背景技术
目前,汽车的远途运输多采用集装箱运载。以40’HC标准集装箱为例,如运输约5米长的家用小型汽车,一个箱内最多只能运输两辆小汽车,运输成本很高。因此,如何更紧密地规划汽车在集装箱内的放置方式,实现在集装箱内装载运输更多数量的汽车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同时,汽车的长度、轴距也有所不同,如何利用一套支撑装置适应不同长度和轴距的汽车是一个难点,同时使汽车支撑装置尽量少的占用运车箱内部空间也是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基于此,有必要针对以上提出的至少部分问题,提供一种运车箱。
一种运车箱,包括:
两个上导轨,两个所述上导轨相对设置在运车箱两个侧板内表面的上部且所述上导轨沿运车箱的长度方向延伸;
两个下导轨,两个所述下导轨相对设置在运车箱两个侧板内表面的下部且所述下导轨沿运车箱的长度方向延伸;
滑轨组,所述滑轨组包括两个升降滑轨,两个所述升降滑轨相对设置在运车箱两个侧板内表面,且每个所述升降滑轨的上端与对应的上导轨相连,所述升降滑轨的下端与对应的下导轨相连;
轮毂支撑结构,所述轮毂支撑结构跨设在所述两个升降滑轨之间,且与所述升降滑轨可固定连接,所述轮毂支撑结构在移动至预设高度时通过限位结构固定于所述升降滑轨。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限位结构包括:
多个第一连接孔,沿升降滑轨的长度方向间隔分布设于所述升降滑轨;
第三连接孔,分别设在所述轮毂支撑结构的两端;
限位连接件,在所述轮毂支撑结构移动至预设高度时,所述限位连接件穿过所述第三连接孔和所在高度的所述第一连接孔,从而将所述轮毂支撑结构限位固定于所述升降滑轨。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升降滑轨包括并排设置的两根滑轨件,所述轮毂支撑结构的每端设有两个第三连接孔;
在所述轮毂支撑结构移动至预设高度时,两个第三连接孔分别与两根滑轨件上处于不同高度的第一连接孔相连,以使所述轮毂支撑结构倾斜固定。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升降滑轨包括并排设置的两根滑轨件,在所述滑轨组和轮毂支撑结构处于收纳状态时,所述升降滑轨沿上导轨、下导轨滑动至运车箱的端门,且所述轮毂支撑结构的第三连接孔皆连接至更靠近所述端门的一个所述滑轨件上的第一连接孔。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上导轨、所述下导轨沿长度方向间隔分布设有第二连接孔,所述升降滑轨的上端、下端分别设有第四连接孔;
其中,当所述升降滑轨沿所述上导轨、所述下导轨移动至预设位置时,所述升降滑轨上端的第四连接孔通过固定连接件与所述上导轨表面的第二连接孔相连,所述升降滑轨下端的第四连接孔通过固定连接件与所述下导轨表面的第二连接孔相连。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上导轨设于所述侧板与所述运车箱的顶板相交的部位,所述下导轨设于所述侧板与所述运车箱的底板相交的部位。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滑轨组及所述轮毂支撑结构分别有多个,每两个所述滑轨组及所述轮毂支撑结构被配置共同支撑一辆汽车。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轮毂支撑结构包括轮毂支撑件及一对连接板;
所述轮毂支撑件跨设在所述两个升降滑轨之间,两个所述连接板分别固定在所述轮毂支撑件的两端且所述连接板与所述升降滑轨贴合设置。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连接板朝向所述运车箱内部的一侧板面设有吊耳。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轮毂支撑件包括两根轮毂支撑杆,两根所述轮毂支撑杆在沿运车箱的纵向上间隔设置,用于在所述两根轮毂支撑杆之间限位支撑车轮。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轮毂支撑件在沿运车箱纵向的一侧边沿设有导向斜坡。
上述运车箱,至少具有以下有益的技术效果:
本实施例中,可使车辆一端倾斜提升,车辆倾斜放置后沿运车箱长度方向的放置长度大大缩短,使得运车箱内能装载更多数量的汽车。
本实施例中,根据汽车长度和轴距,升降滑轨在运车箱内的空间位置可自由调节,以适配不同汽车的运输要求;轮毂支撑结构在升降滑轨上的高度也可以根据需要自由调节,操作方便。
上导轨、下导轨分别设于侧板内表面的上、下部,占用运车箱内的空间较小;且上导轨、下导轨还可直接置于侧板的上、下边沿,占用空间会进一步缩小。
附图说明
图1为本申请一实施例提供的运车箱示意图;
图2为图1的立体视图;
图3为图2中的运车箱内部结构的局部立体视图;
图4为图2中的运车箱内部结构的局部主视图;
图5为图4中的轮毂支撑结构置于底板时的示意图;
图6为升降滑轨和轮毂支撑结构收纳于运车箱中的示意图;
图中,
1、运车箱;1-1、侧板;1-2、顶板、1-3、底板;1-4、端门;
2、车辆;2-1、前轮;2-2、后轮;
10、上导轨;
20、下导轨;
30、滑轨组;300、升降滑轨;310、滑轨件;
40、轮毂支撑结构;400、轮毂支撑件;400a、导向斜坡;401、连接板;401a、吊耳;
51、第一连接孔;52、第三连接孔;
61、第二连接孔;62、第四连接孔。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申请作进一步说明。
为了便于理解本申请,下面将参照相关附图对本申请权利要求所限定的各种实施例进行更全面的描述。附图中给出了本申请的较佳实施例,其包含各种特定的细节以助于该理解,但这些细节应当被视为仅是示范性的。但是,本申请可以以许多不同的形式来实现,并不限于本文所描述的实施例。相应地,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将认识到,在不背离由随附的权利要求所限定的本申请的范围的情况下,可以对本文所描述的各种实施例作出变化和改进。此外,为了清楚和简洁起见,可能省略对熟知的功能和构造的描述。
对本领域技术人员显而易见的是,提供对本申请的各种实施例的下列描述,仅是为了解释的目的,而不是为了限制由随附的权利要求所限定的本申请。
贯穿本申请文件的说明书和权利要求,词语“包括”和“包含”以及词语的变型,例如“包括有”和“包括”意味着“包含但不限于”,而不意在(且不会)排除其他部件、整体或步骤。结合本申请的特定的方面、实施例或示例所描述的特征、整体或特性将被理解为可应用于本文所描述的任意其他方面、实施例或示例,除非与其不兼容。
应当理解的是,单数形式“一”、“一个”和“该”包含复数的指代,除非上下文明确地另有其他规定。在本申请中所使用的表述“包含”和/或“可以包含”意在表示相对应的功能、操作或元件的存在,而非意在限制一个或多个功能、操作和/或元件的存在。此外,在本申请中,术语“包含”和/或“具有”意在表示申请文件中公开的特性、数量、操作、元件和部件,或它们的组合的存在。因此,术语“包含”和/或“具有”应当被理解为,存在一个或多个其他特性、数量、操作、元件和部件、或它们的组合的额外的可能性。
在本申请中,表述“或”包含一起列举的词语的任意或所有的组合。例如,“A或B”可以包含A或者B,或可以包含A和B两者。
应当理解的是,当元件被称为“固定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也可以存在居中的元件;当一个元件被认为是“连接”或“耦合”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或耦合到另一个元件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元件。
文中提到的“上”、“下”、“左”、“右”等仅用于表示相对位置关系,当被描述对象的绝对位置改变后,则该相对位置关系也可能相应地改变。
除非另有定义,本文所使用的所有的技术术语和科学术语与属于本申请的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所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还应理解的是,术语(比如常用词典中限定的那些术语),应解释为具有与相关领域和本说明书的上下文中一致的含义,并且不应以理想化或过于形式化的意义来解释,除非在本文中明确地这样限定。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及/或”包括一个或多个相关的所列项目的任意的和所有的组合。
如图1-图4所示,本申请一实施例中,提供一种运车箱,包括:
两个上导轨10,两个所述上导轨10相对设置在运车箱两个侧板1-1内表面的上部且所述上导轨10沿运车箱1的长度方向延伸;
两个下导轨20,两个所述下导轨20相对设置在运车箱两个侧板1-1内表面的下部且所述下导轨20沿运车箱1的长度方向延伸;
滑轨组30,所述滑轨组30包括两个升降滑轨300,两个所述升降滑轨300相对设置在运车箱两个侧板1-1内表面,且每个所述升降滑轨300的上端与对应的上导轨10相连,所述升降滑轨300的下端与对应的下导轨20相连;
轮毂支撑结构40,所述轮毂支撑结构40跨设在所述两个升降滑轨300之间,所述轮毂支撑结构40与所述升降滑轨300可固定连接,且在移动至预设高度时通过限位结构固定于所述升降滑轨300。
具体的,装车时,先将轮毂支撑结构40平放到箱内地面上;操作车辆2进入运车箱1,使车辆2的两个前轮2-1或两个后轮2-2分别落在轮毂支撑结构40上,将车轮与轮毂支撑结构40固定到一起;利用起吊设备将轮毂支撑结构40吊起,此时前轮2-1(或后轮2-2)提升,车头或车尾被提升起来;使轮毂支撑结构40的两端分别沿彼此相对的两个升降滑轨300滑动至上部,限位结构固定所述轮毂支撑结构40,即可固定吊起的车头或车尾、使车辆2整体处于倾斜状态,此时倾斜的车辆2的车轮下方能留出足够的空间容纳一个车辆2。本实施例中,起吊设备可以为葫芦吊,如在运车箱1内顶设置葫芦吊支座。
上述方案使车辆一端倾斜,车辆2倾斜放置后沿运车箱1长度方向的放置长度大大缩短,且倾斜车辆2的底盘下方还可插入一辆车,使得运车箱1内能装载更多数量的汽车。
本实施例中,根据汽车长度和轴距,升降滑轨300在运车箱内的空间位置可自由调节,以适配不同汽车的运输要求;轮毂支撑结构40在升降滑轨300上的高度也可以根据需要自由调节,操作方便。
上导轨10、下导轨20设于侧板1-1内表面的上、下部,占用运车箱1内的空间较小;且上导轨10、下导轨20还可直接置于侧板1-1的上、下边沿,占用空间会进一步缩小。
本实施例中,限位结构可在轮毂支撑结构40移动到位时对其牢固限位避免其意外掉落发生事故,操作方便。
参考图4,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限位结构包括:
多个第一连接孔51,沿升降滑轨300的长度方向间隔分布设于所述升降滑轨300;
第三连接孔52,分别设在所述轮毂支撑结构40的两端;
限位连接件,在所述轮毂支撑结构40移动至预设高度时,所述限位连接件穿过所述第三连接孔52和所在高度的所述第一连接孔51,从而将所述轮毂支撑结构40限位固定于所述升降滑轨300。
具体来说,第一连接孔51、第三连接孔52通过限位连接件相连,可以将轮毂支撑结构40牢固地固定于升降滑轨300的预定高度的位置;限位连接件将第一连接孔51、第三连接孔52连在一起,便于轮毂支撑结构40的快速安装拆卸,也便于收纳。进一步的,所述限位连接件可以包括但不限于连接螺栓、销钉等,此处不做限制。
参考图3和图4,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升降滑轨300包括并排设置的两根滑轨件310,所述轮毂支撑结构40的每端设有两个第三连接孔52;
在所述轮毂支撑结构40移动至预设高度时,两个第三连接孔52分别与两根滑轨件310上处于不同高度的第一连接孔51相连,以使所述轮毂支撑结构40倾斜固定。
具体来说,由于本申请的车辆2倾斜放置以在车辆2的下方留足空间使车辆2叠放更紧凑,在这种情况下使所述轮毂支撑结构40倾斜固定能与车辆2的放置状态更好地适配,这是由于轮毂支撑结构40水平放置时容易与车辆2的底板发生相互干涉。
参考图6,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升降滑轨300包括并排设置的两根滑轨件310,在所述滑轨组30和轮毂支撑结构40处于收纳状态时,所述升降滑轨300沿上导轨10、下导轨20滑动至运车箱1的端门1-4,且所述轮毂支撑结构40的第三连接孔52皆连接至更靠近所述端门1-4的一个所述滑轨件310上的第一连接孔51。
具体的,收纳状态时,升降滑轨300沿上导轨10、下导轨20滑动至运车箱1的端门1-4,能减少对于内部空间的占用;并且,轮毂支撑结构40的第三连接孔52皆连接至更靠近所述端门1-4的一个滑轨件310上的第一连接孔51,即轮毂支撑结构40只连接更靠近端门1-4的一个所述滑轨件310而不与另一个滑轨件310相接触,收纳后基本不会占用运车箱1的内部空间,更利于装运干货。
参考图3和图4,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上导轨10、所述下导轨20沿长度方向间隔分布设有第二连接孔61,所述升降滑轨300的上端、下端分别设有第四连接孔62;
其中,当所述升降滑轨300沿所述上导轨10、所述下导轨20移动至预设位置时,所述升降滑轨300上端的第四连接孔62通过固定连接件如螺栓等与所述上导轨10表面的第二连接孔61相连,所述升降滑轨300下端的第四连接孔62通过固定连接件与所述下导轨20表面的第二连接孔61相连。
本实施例中,所述上导轨10、所述下导轨20间隔分布多个第二连接孔61。根据所运输车辆的轴距,工作人员可操作分别与车辆2的前、后轮相对应的两个升降滑轨300沿上导轨10、下导轨20的长度方向移动,当分别设在两个升降滑轨300上的两个轮毂支撑结构40刚好到达可对应支撑车辆2的前、后轮的位置时,操作升降滑轨300上端的第四连接孔62通过螺栓与上导轨10表面的第二连接孔61固定相连,同时使升降滑轨300下端的第四连接孔62与所述下导轨20表面的第二连接孔61固定相连,此时即可对车辆2进行提升操作。本实施例便于根据车辆的轴距灵活调整相邻升降滑轨300之间的间距,操作方便灵活。
参考图3和图4,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上导轨10设于所述侧板1-1与所述运车箱1的顶板相交的部位,所述下导轨20设于所述侧板1-1与所述运车箱1的底板相交的部位。
本实施例中,上导轨10设于所述侧板1-1与所述运车箱1的顶板相交的部位,下导轨20设于所述侧板1-1与所述运车箱1的底板相交的部位,即上导轨10、下导轨20靠近侧板1-1的上、下边沿设置,占用运车箱1的内部空间得以进一步缩小。
参考图1和图2,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滑轨组30及所述轮毂支撑结构40分别有多个,每两个所述滑轨组30及所述轮毂支撑结构40被配置共同支撑一辆汽车。
本申请中,两个滑轨组30相配合将一个车辆2提升至上层。操作方式如下:首先倒车操作驶入车辆2,使车辆2的两个前轮2-1、两个后轮2-2分别到达两个滑轨组30所在的位置并分别与对应的轮毂支撑结构40固定到一起;利用起吊设备将车辆2前轮2-1、后轮2-2所在的轮毂支撑结构40同时向上抬升,抬升到预设高度时,后轮2-2不动、操作提升前轮2-1、使前轮2-1以后轮2-2的轮轴为中心向上旋转,使整个车体到达倾斜提升状态,最后再将滑轨组30与上导轨10、下导轨20固定到一起。上层的车辆2倾斜提升到位之后,下层的车辆2直接开进运车箱1内,插入上层的车辆2底盘下方,并分别与所述轮毂支撑结构40、所述滑轨组30固定到一起。
通过两个所述滑轨组30这种高低配置,一个滑轨组30限制了车辆2的一端车轮被抬升的高度,另一滑轨组30限制了车辆2的另一端车轮被抬升的高度,进而影响车辆2的倾斜角度,从而能够确保车辆2在抬高倾斜时,高度及倾斜角度均较为合适,不易出现高度过高造成车辆2刮伤挤压的情况。
本实施例中,车辆2后轮2-2被抬升起来,后轮2-2下方有较大的空间,下层的车辆2驶入后刚好插入上层的车辆2的车底且贴近上层的车辆2的后轮2-2,节省了空间。采用“前轮2-1、后轮2-2分别固定→前后同时抬升→前轮2-1向上倾斜提升”的方式,操作步骤少、工作效率高;车辆2进入运车箱1后,使车辆2整体抬升再倾斜前轮2-1的方式,这个过程中车辆2的后轮2-2完全固定、不会发生向前滚动,即这个过程中后轮2-2与其靠近的运车箱1门板之间的距离不会增大,能为后续依次进入运车箱1的车辆2预留出更大的空间,以便容纳更多数量的车辆2。
参考图3,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轮毂支撑结构40包括轮毂支撑件400及一对连接板401;
所述轮毂支撑件400跨设在所述两个升降滑轨300之间,两个所述连接板401分别固定在所述轮毂支撑件400的两端且所述连接板401与所述升降滑轨300贴合设置。
具体的,轮毂支撑件400用于支撑车轮,连接板401的板面与所述升降滑轨300贴合设置能避免对于运车箱1内部空间的占用。
参考图3,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连接板401朝向所述运车箱1内部的一侧板1-1面设有吊耳401a。吊耳401a便于穿设起吊绳索后向上提拉,操作便捷。
参考图3和图5,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轮毂支撑件400包括两根轮毂支撑杆,两根所述轮毂支撑杆在沿运车箱1的纵向上间隔设置,用于在所述两根轮毂支撑杆之间限位支撑车轮。
本实施例设置的两根轮毂支撑杆强度较高,配合限位支撑车轮可提升对于车辆2的承载能力,结构简单,同时,支撑杆在工厂中较为常见,从而提升了通用性。
参考图5,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轮毂支撑件400在沿运车箱1纵向的一侧边沿设有导向斜坡400a。
操作车辆2驶入运车箱1,车辆2的轮胎可沿导向斜坡400a向上滚动至对应的轮毂支撑结构40上,利用起吊设备将轮毂支撑件400及车辆2吊起运输。
本实施例中的轮毂支撑件400一侧的导向斜坡400a可方便驱使车轮平顺地到达所对应的轮毂支撑结构40,装车时车辆2进入轮毂支撑结构40的阻挡力变小,轻踩油门即可到达轮毂支撑结构40表面,车辆移动平稳,避免传统设计中为克服较大的阻挡力猛踩油门冲到轮毂支撑结构40表面从而发生颠簸不稳的情况。
以上描述中,尽管可能使用例如“第一”和“第二”的表述来描述本申请的各个元件,但它们并未意于限定相对应的元件。例如,上述表述并未旨在限定相对应元件的顺序或重要性。上述表述用于将一个部件和另一个部件区分开。
本文中在本申请的说明书中所使用的术语仅是为了描述特定的实施例的目的,而并非意在限制本申请。单数的表述包含复数的表述,除非在其间存在语境、方案上的显著差异。
以上所述仅是本申请的示范性实施方式,而非用于限制本申请的保护范围,本申请的保护范围由所附的权利要求确定。
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的是,以上所述实施例的各技术特征可以相应地省去、添加或者以任意方式组合,为使描述简洁,未对上述实施例中的各个技术特征所有可能的组合都进行描述,然而,只要这些技术特征的组合不存在矛盾,并且,本领域技术人员能够想到的简单变换方式以及对现有技术做出适应性和功能性的结构变换的方案,都应当认为是本说明书记载的范围。
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申请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申请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虽然已经参考各种实施例示出和描述了本申请,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申请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形式和细节上的各种变形和改进,而不背离由随附的权利要求所限定的本申请的范围,这些都属于本申请的保护范围。因此,本申请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Claims (10)

1.一种运车箱,其特征在于,包括:
两个上导轨,两个所述上导轨相对设置在运车箱两个侧板内表面的上部且所述上导轨沿运车箱的长度方向延伸;
两个下导轨,两个所述下导轨相对设置在运车箱两个侧板内表面的下部且所述下导轨沿运车箱的长度方向延伸;
滑轨组,所述滑轨组包括两个升降滑轨,两个所述升降滑轨相对设置在运车箱两个侧板内表面,且每个所述升降滑轨的上端与对应的上导轨相连,所述升降滑轨的下端与对应的下导轨相连;
轮毂支撑结构,所述轮毂支撑结构跨设在所述两个升降滑轨之间,且与所述升降滑轨可固定连接,所述轮毂支撑结构在移动至预设高度时通过限位结构固定于所述升降滑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运车箱,其特征在于,所述限位结构包括:
多个第一连接孔,沿所述升降滑轨的长度方向间隔分布设于所述升降滑轨;
第三连接孔,分别设在所述轮毂支撑结构的两端;
限位连接件,在所述轮毂支撑结构移动至预设高度时,所述限位连接件穿过所述第三连接孔和所在高度的所述第一连接孔,从而将所述轮毂支撑结构限位固定于所述升降滑轨。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运车箱,其特征在于,所述升降滑轨包括并排设置的两根滑轨件,所述轮毂支撑结构的每端设有两个所述第三连接孔;
在所述轮毂支撑结构移动至预设高度时,两个所述第三连接孔分别与两根所述滑轨件上处于不同高度的所述第一连接孔相连,以使所述轮毂支撑结构倾斜固定。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运车箱,其特征在于,所述升降滑轨包括并排设置的两根滑轨件;在所述滑轨组和轮毂支撑结构处于收纳状态时,所述升降滑轨沿上导轨、下导轨滑动至运车箱的端门,且所述轮毂支撑结构的第三连接孔皆连接至更靠近所述端门的一个所述滑轨件上的第一连接孔。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运车箱,其特征在于,所述上导轨、所述下导轨沿长度方向间隔分布设有第二连接孔,所述升降滑轨的上端、下端分别设有第四连接孔;
其中,当所述升降滑轨沿所述上导轨、所述下导轨移动至预设位置时,所述升降滑轨上端的第四连接孔通过固定连接件与所述上导轨表面的第二连接孔相连,所述升降滑轨下端的第四连接孔通过固定连接件与所述下导轨表面的第二连接孔相连。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运车箱,其特征在于,所述上导轨设于所述侧板与所述运车箱的顶板相交的部位,所述下导轨设于所述侧板与所述运车箱的底板相交的部位。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运车箱,其特征在于,所述滑轨组及所述轮毂支撑结构分别有多个,每两个所述滑轨组及所述轮毂支撑结构被配置共同支撑一辆汽车。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运车箱,其特征在于,所述轮毂支撑结构包括轮毂支撑件及一对连接板;
所述轮毂支撑件跨设在所述两个升降滑轨之间,两个所述连接板分别固定在所述轮毂支撑件的两端且所述连接板与所述升降滑轨贴合设置。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一种运车箱,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板朝向所述运车箱内部的一侧板面设有吊耳。
10.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一种运车箱,其特征在于,所述轮毂支撑件在沿所述运车箱纵向的一侧边沿设有导向斜坡。
CN202322850478.0U 2023-10-24 一种运车箱 Active CN221069454U (zh)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21069454U true CN221069454U (zh) 2024-06-04

Family

ID=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9607014B (zh) 一种车轮调节装置及其四向搬运车
JPH03501106A (ja) 貨物輸送用の一貫輸送コンテナの輸送能力を増大する方法と装置
CN109987421B (zh) 公铁联运的单元货物单元化物流作业系统及方法
CN221069454U (zh) 一种运车箱
CN213565576U (zh) 一种新智能链板式车厢及货车
JP3181618B2 (ja) 駐車装置
CN209797331U (zh) 一种物流节点站的集装器快速转运系统
JP2863705B2 (ja) 機械式立体駐車装置
CN219277658U (zh) 平板半挂车及半挂汽车列车
CN211282251U (zh) 车辆运输架
CN113753509B (zh) 一种具有全自动装卸功能的滑轨系统
CN219488640U (zh) 一种叉轨结构及具有其的输送装置
CN218623585U (zh) 一种车辆搬送装置及立体车库
CN220562620U (zh) 一种车载货物装卸系统
CN213892306U (zh) 预制构件运输车
JP2568947B2 (ja) 立体駐車装置
KR102575540B1 (ko) 셔틀카를 이용한 철도물류 피기백 화차용 이송설비 및 방법
CN220114517U (zh) 便于雏鸡在运雏车厢内转运的轨道装置及运雏车
KR102590808B1 (ko) 무빙트레일러를 이용한 철도물류 피기백 화차용 이송설비 및 방법
CN219115727U (zh) 应用于直升机的地空转载装卸平台
CN220011434U (zh) 一种平板式集装箱装货装置
CN217297169U (zh) 一种适用于载重工业车辆的行走装置和一种载重工业车辆
CN201077629Y (zh) 一种运车箱
JP3011534U (ja) 積載物運搬車輌の積載装置
KR20230015582A (ko) 화물적재박스 착탈형 화물자동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