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21055068U - 一种防干烧装置以及应用其的灶具 - Google Patents

一种防干烧装置以及应用其的灶具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21055068U
CN221055068U CN202322546568.0U CN202322546568U CN221055068U CN 221055068 U CN221055068 U CN 221055068U CN 202322546568 U CN202322546568 U CN 202322546568U CN 221055068 U CN221055068 U CN 221055068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temperature
temperature measuring
measuring mechanism
temperature sensing
dry combust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22546568.0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任富佳
柳发威
熊苗东
颜运宇
阮华平
吴伟良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angzhou Robam Appliances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angzhou Robam Appliances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angzhou Robam Appliances Co Ltd filed Critical Hangzhou Robam Appliances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322546568.0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21055068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21055068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21055068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Measuring Temperature Or Quantity Of Heat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家用电器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防干烧装置以及应用其的灶具。该防干烧装置包括支撑件、感温组件以及非接触测温机构,支撑件设置有容纳腔,容纳腔具有位于其上端的开口,感温组件设置于支撑件且将开口覆盖,感温组件能与锅具直接接触,非接触测温机构设置于容纳腔中且位于感温组件的下方,非接触测温机构发出的测温射线能穿过开口以检测感温组件的温度。因支撑件和感温组件的阻挡,避免非接触测温机构的表面受脏污,非接触测温机构受外界干扰小,从而实现非接触测温机构精准探温。应用该防干烧装置的灶具,能够实现对锅底温度快速且精准的检测,能够实现对锅内温度的精准控制。

Description

一种防干烧装置以及应用其的灶具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家用电器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防干烧装置以及应用其的灶具。
背景技术
灶具作为家庭日常生活中烹饪所需的厨房器具,现有技术中,通常在灶具燃烧器的中部设置防干烧装置,防干烧装置上设有感温探头,在使用灶具燃烧器进行烹饪的过程中,感温探头与锅底接触,当锅底温度达到预设的防干烧温度时,灶具燃烧器会停止燃烧。
现有防干烧装置上的感温探头大多采用NTC温度传感器,通过NTC电阻值的变化,转换为相应的温度值,因NTC温度传感器为机械式结构,NTC温度传感器存在升温及降温都比较慢的特性,故而不能及时准确探测出锅内温度。此外,NTC温度传感器可以精准识别金属材质锅具的温度,但是对陶瓷锅、砂锅、玻璃锅等非金属锅具的探温识别效果较差,基本不能满足实际使用要求,用户体验较差。
为解决上述问题,一些防干烧装置采用非接触测温机构来检测锅底的温度,非接触测温机构发射出的激光能够直接到达锅底并对锅底的温度进行检测,非接触测温机构的响应速度快,能够实现对锅底温度的快速检测。
但是,现有的非接触测温机构位于锅底的正下方且直接对锅底的温度进行检测,锅具在长期使用下会产生杂质或者锅灰,杂质或锅灰会对非接触测温机构造成污染,非接触测温机构受外部干扰大,影响非接触测温机构的精准探温。
因此,亟待设计一种新的防干烧装置以及应用其的灶具来改善上述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一个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防干烧装置,能够实现对锅底温度快速且精准的检测。
为达此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一种防干烧装置,包括:
支撑件,设置有容纳腔,所述容纳腔具有位于其上端的开口;
感温组件,设置于所述支撑件且将所述开口覆盖,所述感温组件能与锅具直接接触;以及
非接触测温机构,设置于所述容纳腔中且位于所述感温组件的下方,所述非接触测温机构发出的测温射线能穿过所述开口以检测所述感温组件的温度。
作为优选方案,所述非接触测温机构包括:
发射器,用于发出所述测温射线;
接收器,用于接收被所述感温组件反射的所述测温射线;以及
电路板,分别与所述发射器、所述接收器以及灶具的控制器电连接。
作为优选方案,所述非接触测温机构还包括:
第一支撑管,设置于所述容纳腔内且围设在所述发射器的外周,所述第一支撑管的上端具有上敞口,所述感温组件、所述开口、所述上敞口以及所述发射器由上至下排布;以及
透镜,将所述上敞口覆盖,所述透镜用于将所述非接触测温机构发出的所述测温射线发散。
作为优选方案,所述感温组件包括:
滑动件,与所述支撑件沿上下方向滑动连接;
热量采集件,与所述滑动件固定连接且位于所述开口的上方;以及
弹性件,设置在所述热量采集件与所述支撑件之间。
作为优选方案,所述支撑件包括安装座以及固定设置于其上的第二支撑管,所述容纳腔沿上下方向贯通所述第二支撑管和安装座,所述非接触测温机构与所述安装座固定连接,所述安装座与灶具的底盘固定连接。
作为优选方案,所述支撑件还包括:
限位件,设置于所述第二支撑管,所述滑动件包括第一限位部,所述第一限位部与所述限位件相配合以限制所述滑动件的上极限位置。
作为优选方案,所述弹性件的上端与所述热量采集件相抵接,所述弹性件的下端与所述限位件的上端相抵接。
作为优选方案,所述热量采集件上开设有限位槽,所述弹性件的上端容置于所述限位槽中。
作为优选方案,所述感温组件还包括:
隔热罩,与所述滑动件相连接且围设在所述滑动件的外周。
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灶具,能够实现对锅底温度快速且精准的检测,能够实现对锅内温度的精准控制。
为达此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一种灶具,所述灶具包括燃烧器,所述灶具还包括如上所述的防干烧装置,所述防干烧装置设置于所述燃烧器的中部。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防干烧装置包括支撑件、感温组件以及非接触测温机构,支撑件设置有容纳腔,容纳腔具有位于其上端的开口,感温组件设置于支撑件且将开口覆盖,感温组件能与锅具直接接触,非接触测温机构设置于容纳腔中且位于感温组件的下方,非接触测温机构发出的测温射线能穿过开口以检测感温组件的温度。
非接触测温机构发出的测温射线沿容纳腔向上呈一定夹角散开,测温射线接触感温组件后被反射,重新被非接触测温机构接收,实现对感温组件温度的测量,等同于直接检测到锅底温度,非接触测温机构的响应速度快,能够实现对锅底温度的快速检测;此外,因支撑件和感温组件的阻挡,避免非接触测温机构的表面受脏污,非接触测温机构受外界干扰小,从而实现非接触测温机构精准探温;此外,感温组件与锅底接触,非接触测温机构不受锅具的材质限制可以精准检测到锅底温度,实现实时精准的探温。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灶具,通过如上的防干烧装置,能够实现对锅底温度快速且精准的检测,能够实现对锅内温度的精准控制。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灶具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灶具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防干烧装置的剖视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防干烧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
100、灶具;200、锅具;
10、燃烧器;20、旋钮;30、面板;40、燃气阀;41、第一接头;42、第二接头;60、分气管;70、防干烧装置;80、底盘;81、容置空间;90、锅架;
71、支撑件;711、第二支撑管;7111、支撑管主体;71111、导向槽;7112、第一法兰;712、安装座;7121、第二法兰;713、容纳腔;7131、开口;714、限位件;72、感温组件;721、滑动件;7211、第一限位部;7212、第一滑动管;7213、第二滑动管;72131、导向块;722、热量采集件;7221、第二限位部;7222、插接部;72221、限位槽;7223、抵接部;723、弹性件;724、隔热罩;725、密封件;73、非接触测温机构;731、发射器;7311、测温射线;732、电路板;733、第一支撑管;7331、上敞口;734、透镜。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方式进一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可以理解的是,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而非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定。另外还需要说明的是,为了便于描述,附图中仅示出了与本实用新型相关的部分而非全部。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相连”、“连接”、“固定”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或之“下”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也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不是直接接触而是通过它们之间的另外的特征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和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和斜下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
在本实施例的描述中,术语“上”、“下”、“左”、“右”、等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和简化操作,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仅用于在描述上加以区分,并没有特殊的含义。
如图1和图2所示,本公开实施例提供一种灶具100,该灶具100包括面板30以及底盘80,底盘80具有容置空间81,面板30设置在底盘80上且位于容置空间81的敞口处。此外,如图1和图2所示,灶具100还包括燃烧器10以及锅架90,燃烧器10以及锅架90均位于面板30上,燃烧器10用于对锅具200进行加热,锅架90位于燃烧器10的外周且用于对锅具200进行稳固的支撑。
此外,如图2所示,灶具100还包括燃气阀40、主气管以及至少两根分气管60,至少两根分气管60以及主气管均与燃气阀40相连通,分气管60与燃烧器10上对应的通气通道相连通,通过调整燃气阀40以调整每根分气管60的进气量,从而实现燃烧器10以不同的模式对锅具200进行烹饪,从而实现对不同类型食物较好的烹饪方式。
具体而言,如图2所示,燃气阀40包括阀轴,至少部分阀轴伸出容置空间81的外部,灶具100还包括旋钮20,旋钮20与阀轴相连接,通过操作旋钮20能够实现对燃气阀40的调整。本公开中的分气管60为两条,燃气阀40包括第一接头41和第二接头42,第一接头41和第二接头42分别与对应的分气管60相连接,分气管60能够实现气体从燃气阀40向燃烧器10的传输。
此外,如图2所示,燃气阀40的主体、主气管以及分气管60设置在容置空间81中,能够实现对燃气阀40的主体、主气管以及分气管60的遮挡,使得灶具100的整体造型较美观。
如图2所示,灶具100包括防干烧装置70,防干烧装置70安装在燃烧器10的中心以进行锅底的温度检测,实现干烧自动熄火的目的,保障灶具100的使用安全。如图1和图2所示,防干烧装置70凸出于锅架90上表面,锅具200放置于锅架90上,锅具200底部紧贴于防干烧装置70的头部,防干烧装置70的头部可实时感应到锅底温度,并将温度信息实时发送到灶具100的控制器,控制器对温度数据进行解析并结合智能菜谱,控制器将信号传递给燃气阀40,燃气阀40调节相应的火力档位,燃烧器10匹配到相应的火焰大小,达到精准控制锅内温度的作用。
当防干烧装置70检测到锅底温度达到限定值时,控制器解析后发出指令给燃气阀40,燃气阀40关闭,切断燃气,火焰全部熄灭,同时燃气阀40自动复位,达到智能防干烧目的。其中,控制器可以是集中式或分布式的控制器,比如,控制器可以是一个单独的单片机,也可以是分布的多块单片机构成,单片机中可以运行控制程序。
现有防干烧装置70上感温探头大部分采用NTC温度传感器,NTC电阻值的变化转换为相应的温度值,因NTC温度传感器为机械式结构,NTC温度传感器存在升温及降温都比较慢的特性,故而不能及时准确探测出锅内温度。NTC温度传感器可以精准识别金属材质锅具的温度,但是对陶瓷锅、砂锅、玻璃锅等非金属锅具的探温识别效果较差,基本不能满足实际使用要求,用户体验较差。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现有的一些防干烧装置70采用非接触测温机构73来检测锅底的温度,示例性的,非接触测温机构73可以为红外测温传感器等激光测温传感器,激光测温传感器发射出的激光能够直接到达锅底并对锅底的温度进行检测,激光测温传感器的响应速度快,能够实现对锅底温度的快速检测。但是现有的激光测温传感器位于锅底的正下方且直接对锅底的温度进行检测,锅具200在长期使用下会产生杂质或者锅灰,杂质或锅灰会对激光测温传感器造成污染,激光测温传感器受外部干扰大,影响激光测温传感器的精准探温。
为解决上述问题,如图3所示,本公开实施例的防干烧装置70包括支撑件71、感温组件72以及非接触测温机构73,支撑件71设置有容纳腔713,容纳腔713具有位于支撑件71的上端的开口7131,感温组件72设置于支撑件71且将开口7131覆盖,感温组件72能与锅具200直接接触,非接触测温机构73设置于容纳腔713中且位于感温组件72的下方,非接触测温机构73发出的测温射线7311能穿过开口7131并检测感温组件72的温度。非接触测温机构73发出的测温射线7311沿容纳腔713向上呈一定夹角散开,测温射线7311接触感温组件72后被反射,重新被非接触测温机构73接收,实现对感温组件72温度的测量,感温组件72的温度与锅底的温度基本相同,等同于直接检测到锅底温度,非接触测温机构73的响应速度快,能够实现对锅底温度的快速检测。此外,因支撑件71和感温组件72对杂质或者锅灰的阻挡作用,避免非接触测温机构73的表面受脏污,非接触测温机构73受外界干扰小,从而实现非接触测温机构73精准探温。此外,感温组件72与锅底接触,非接触测温机构73不受锅具200的材质限制可以精准检测到锅底温度,实现实时精准的探温。具体而言,感温组件72可以为非透明的导热材料制成,感温组件72的具体构成在后文进行详细介绍。
结合图3对非接触测温机构73的结构进行说明,如图3所示,非接触测温机构73包括发射器731、接收器以及电路板732,发射器731用于发出测温射线7311,接收器用于接收被感温组件72反射的测温射线7311,电路板732分别与发射器731、接收器以及灶具100的控制器电连接,发射器731发出的测温射线7311沿容纳腔713向上呈一定夹角散开,测温射线7311接触感温组件72后被反射,反射后的测温射线7311重新被接收器接收,实现对感温组件72的温度进行测量,接收器再将测量到的感温组件72的温度数据传输给电路板732,电路板732再将感温组件72的温度数据传输实时发送到控制器,控制器对温度数据进行解析,结合智能菜谱,控制器将信号传递给燃气阀40,燃气阀40调节相应的火力档位,燃烧器10匹配到相应的火焰大小,达到精准控制锅内温度。具体而言,发射器731以及接收器均固定在电路板732上,电路板732能够实现对发射器731以及接收器的稳固支撑效果。
如图3所示,非接触测温机构73还包括第一支撑管733以及透镜734,第一支撑管733设置于容纳腔713中且围设在发射器731的外周,第一支撑管733的上端具有上敞口7331,感温组件72、开口7131、上敞口7331以及发射器731由上至下布置,透镜734设置于上敞口7331且将上敞口7331覆盖,透镜734用于将非接触测温机构73发出的测温射线7311发散,增大测温射线7311的检测面积,实现对锅底温度的精准检测。需要说明的是,本公开实施例的透镜734可以为单个凹透镜或者为多个透镜的组合,只要能够实现对非接触测温机构73发出的测温射线7311进行发散的透镜734均在本公开实施例的保护范围之内。具体而言,第一支撑管733与透镜734可以通过光学黏胶固定连接,从而实现透镜734与第一支撑管733的稳固连接。
结合图3和图4对感温组件72的结构进行说明,如图3和图4所示,感温组件72包括滑动件721、热量采集件722以及弹性件723,滑动件721与支撑件71沿上下方向滑动连接,热量采集件722与滑动件721固定连接且位于开口7131的上方,弹性件723设置在热量采集件722与支撑件71之间。通过滑动件721以及弹性件723的设置,热量采集件722与锅底抵接的位置可以随不同型号或造型的锅具200适应性匹配,能够实现感温组件72对不同型号或造型锅具200的适配,提高感温组件72对不同类型锅具200的适配度,感温组件72的通用性更好。其中,如图3和图4所示,滑动件721与支撑件71相套接,滑动件721与支撑件71间隙配合,从而实现滑动件721相对支撑件71沿上下方向的相对运动。
示例性的,热量采集件722具体为非透明的导热结构,热量采集件722的材质可以为铝合金、铝、铁、银等,锅底热量能较好传递至热量采集件722,从而实现非接触测温机构73对热量采集件722温度(或者锅底温度)的精准测量。示例性的,弹性件723可以为弹簧、橡胶等能够实现弹性变形的结构。
结合图3和图4对热量采集件722的结构进行说明,如图3和图4所示,包括抵接部7223、插接部7222以及第二限位部7221,抵接部7223与插接部7222由上至下依次相连接,第二限位部7221由抵接部7223的外周向外延伸形成;滑动件721的上端开设有插接口,插接部7222插接在插接口中,第二限位部7221与滑动件721的上端抵接,从而能够实现热量采集件722与滑动件721的快速组装。
如图3所示,插接部7222与插接口的内壁过盈配合,从而实现热量采集件722与滑动件721的稳固连接,插接部7222与插接口的内壁形成密封,避免锅底的杂质或者锅灰从热量采集件722与滑动件721的缝隙中掉入容纳腔713中,避免非接触测温机构73的表面受脏污,非接触测温机构73受外界干扰小,从而实现非接触测温机构73精准探温。
如图3所示,插接部7222与插接口的内壁之间设置有密封件725,从而避免锅底的杂质或者锅灰从热量采集件722与滑动件721的缝隙中掉入容纳腔713中,避免非接触测温机构73的表面受脏污,非接触测温机构73受外界干扰小,从而实现非接触测温机构73精准探温。具体而言,密封件725可以为密封圈等。
如图4所示,滑动件721包括导向块72131,支撑管主体7111上开设有沿上下方向延伸的导向槽71111,导向块72131插接在导向槽71111中且能沿导向槽71111滑动,从而能够保证滑动件721较好的沿上下方向运动不发生偏斜或者转动。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支撑管主体7111包括导向块72131,滑动件721上开设有沿上下方向延伸的导向槽71111,导向块72131插接在导向槽71111中且能沿导向槽71111滑动,也能够达到上述效果。
如图3和图4所示,感温组件72还包括隔热罩724,隔热罩724与滑动件721相连接且围设在滑动件721的外周,隔热罩724能减少火焰对防干烧装置70的影响,保证防干烧装置70的测温精准度。具体而言,隔热罩724可以为玻璃纤维、石棉、岩棉、硅酸盐、气凝胶毡、真空板、合金等。
结合图3和图4对支撑件71的结构进行说明,如图3和图4所示,支撑件71包括第二支撑管711以及安装座712,第二支撑管711固定设置在安装座712上,非接触测温机构73与安装座712固定连接,安装座712与灶具100的底盘80固定连接,防干烧装置70穿设于燃烧器10预设的中心孔内且固定在底盘80上,防干烧装置70不与燃烧器10关联,使得燃烧器10的结构简单,成本更低。具体而言,非接触测温机构73与安装座712可以通过螺钉、销钉、焊接、卡扣、粘接等方式实现固定,所有形式的固定方式均在本公开实施例的保护范围之内。
具体而言,如图3所示,第二支撑管711以及安装座712上开设有沿上下方向贯通的容纳腔713,其中,发射器731、接收器以及电路板732容置在安装座712上的容纳腔713中,第一支撑管733的一部分位于安装座712上的容纳腔713中,第一支撑管733的另一部分位于第二支撑管711上的容纳腔713中。
具体而言,如图3和图4所示,第二支撑管711包括支撑管主体7111以及第一法兰7112,支撑管主体7111沿上下方向延伸,第一法兰7112设置在支撑管主体7111的下端,第一法兰7112与安装座712的上表面固定连接,通过第一法兰7112与安装座712的固定,能够实现第二支撑管711与安装座712的稳固连接。示例性的,第一法兰7112与安装座712可以通过螺钉、销钉、焊接、卡扣、粘接等方式实现固定,所有形式的固定方式均在本公开实施例的保护范围之内。
如图3和图4所示,安装座712包括第二法兰7121,第二法兰7121与底盘80固定连接,从而实现安装座712与底盘80的稳固连接。示例性的,第二法兰7121与底盘80可以通过螺钉、销钉、焊接、卡扣、粘接等方式实现固定,所有形式的固定方式均在本公开实施例的保护范围之内。
如图3所示,支撑件71还包括限位件714,限位件714设置于第二支撑管711,滑动件721包括第一限位部7211,第一限位部7211与限位件714相配合以限制滑动件721的上极限位置,从而避免滑动件721从第二支撑管711上滑出。
具体而言,如图3所示,滑动件721还包括由上至下依次相连接的第一滑动管7212以及第二滑动管7213,第一滑动管7212的直径大于第二滑动管7213的直径,第一滑动管7212与第二滑动管7213的连接位置形成第一限位部7211,限位件714设置于支撑管主体7111的上端且容置于第一滑动管7212中,第二滑动管7213套设在支撑管主体7111的外周,第一限位部7211位于限位件714的下方,当滑动件721运动至上极限位置时,第一限位部7211与限位件714相抵接,以限制滑动件721不再向上运动。
其中,如图3所示,弹性件723的上端与热量采集件722相抵接,弹性件723的下端与限位件714的上端相抵接,限位件714能够实现对弹性件723的稳固支撑。此外,如图3所示,热量采集件722上开设有限位槽72221,弹性件723的上端容置于限位槽72221中,能够避免弹性件723在伸缩的过程中位置跑偏,避免影响弹性件723的伸缩变形。此外,如图3所示,支撑管主体7111向上伸出限位件714一段距离,伸出的支撑管主体7111插接于弹性件723的下端,伸出的支撑管主体7111能够对弹性件723进行限制作用,能够避免弹性件723在伸缩的过程中位置跑偏,避免影响弹性件723的伸缩变形。
具体而言,限位件714的材质可以为柔性材料,能够避免与限位件714接触的弹性件723以及滑动件721发生损坏,具体而言,限位件714的材质可以为橡胶、硅胶等。
显然,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实施例仅仅是为清楚说明本实用新型所作的举例,而并非是对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的限定。对于所属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上述说明的基础上还可以做出其它不同形式的变化或变动。这里无需也无法对所有的实施方式予以穷举。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0)

1.一种防干烧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支撑件(71),设置有容纳腔(713),所述容纳腔(713)具有位于其上端的开口(7131);
感温组件(72),设置于所述支撑件(71)且将所述开口(7131)覆盖,所述感温组件(72)能与锅具(200)直接接触;以及
非接触测温机构(73),设置于所述容纳腔(713)中且位于所述感温组件(72)的下方,所述非接触测温机构(73)发出的测温射线(7311)能穿过所述开口(7131)以检测所述感温组件(72)的温度。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防干烧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非接触测温机构(73)包括:
发射器(731),用于发出所述测温射线(7311);
接收器,用于接收被所述感温组件(72)反射的所述测温射线(7311);以及
电路板(732),分别与所述发射器(731)、所述接收器以及灶具的控制器电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防干烧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非接触测温机构(73)还包括:
第一支撑管(733),设置于所述容纳腔(713)内且围设在所述发射器(731)的外周,所述第一支撑管(733)的上端具有上敞口(7331),所述感温组件(72)、所述开口(7131)、所述上敞口(7331)以及所述发射器(731)由上至下排布;以及
透镜(734),将所述上敞口(7331)覆盖,所述透镜(734)用于将所述非接触测温机构(73)发出的所述测温射线(7311)发散。
4.根据权利要求1~3任一项所述的防干烧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感温组件(72)包括:
滑动件(721),与所述支撑件(71)沿上下方向滑动连接;
热量采集件(722),与所述滑动件(721)固定连接且位于所述开口(7131)的上方;以及
弹性件(723),设置在所述热量采集件(722)与所述支撑件(71)之间。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防干烧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件(71)包括安装座(712)以及固定设置于其上的第二支撑管(711),所述容纳腔(713)沿上下方向贯通所述第二支撑管(711)和安装座(712),所述非接触测温机构(73)与所述安装座(712)固定连接,所述安装座(712)与灶具的底盘(80)固定连接。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防干烧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件(71)还包括:
限位件(714),设置于所述第二支撑管(711),所述滑动件(721)包括第一限位部(7211),所述第一限位部(7211)与所述限位件(714)相配合以限制所述滑动件(721)的上极限位置。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防干烧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弹性件(723)的上端与所述热量采集件(722)相抵接,所述弹性件(723)的下端与所述限位件(714)的上端相抵接。
8.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防干烧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热量采集件(722)上开设有限位槽(72221),所述弹性件(723)的上端容置于所述限位槽(72221)中。
9.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防干烧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感温组件(72)还包括:
隔热罩(724),与所述滑动件(721)相连接且围设在所述滑动件(721)的外周。
10.一种灶具,所述灶具包括燃烧器(10),其特征在于,所述灶具还包括如权利要求1~9任一项所述的防干烧装置,所述防干烧装置设置于所述燃烧器(10)的中部。
CN202322546568.0U 2023-09-19 2023-09-19 一种防干烧装置以及应用其的灶具 Active CN221055068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2546568.0U CN221055068U (zh) 2023-09-19 2023-09-19 一种防干烧装置以及应用其的灶具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2546568.0U CN221055068U (zh) 2023-09-19 2023-09-19 一种防干烧装置以及应用其的灶具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21055068U true CN221055068U (zh) 2024-05-31

Family

ID=9119993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22546568.0U Active CN221055068U (zh) 2023-09-19 2023-09-19 一种防干烧装置以及应用其的灶具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21055068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7543213B (zh) 燃气灶测温装置、燃气灶及燃气灶温控方法
US6554197B2 (en) Gas cooktop and vessel for the cooktop
CN110107922A (zh) 一种防干烧燃气灶的控制方法及燃气灶
CN221055068U (zh) 一种防干烧装置以及应用其的灶具
CN220471694U (zh) 基于红外热电堆阵列的测温组件、灶具
CN205426356U (zh) 一种新型温度传感器
CN211625340U (zh) 一种燃气灶
CN207486879U (zh) 感温智能燃气灶及控制系统
CN208058931U (zh) 温度传感器及燃气灶
CN211232954U (zh) 集成灶
CN108302564A (zh) 燃气灶及其控制方法
CN219222517U (zh) 一种灶具
CN108266760A (zh) 温度传感器及燃气灶
CN108278638A (zh) 燃气灶及燃气灶的温控方法
CN208058915U (zh) 一种安装在防干烧燃气灶上的火盖结构
CN207945702U (zh) 温度传感器及燃气灶
CN214841000U (zh) 具有红外测温装置的燃气灶具
CN113007748A (zh) 灶具
CN218955935U (zh) 防干烧温度传感器
CN216481114U (zh) 灶具
CN215723367U (zh) 智能燃烧器组件和燃气灶具
CN219103051U (zh) 带风幕的灶具
CN214172311U (zh) 一种用于灶具的点火保护装置
CN205481165U (zh) 燃气灶具防溢锅控制系统
CN219981079U (zh) 一种电磁烹饪器具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