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21048350U - 用于动力工具的减振结构和带有减振结构的动力工具 - Google Patents

用于动力工具的减振结构和带有减振结构的动力工具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21048350U
CN221048350U CN202322498536.8U CN202322498536U CN221048350U CN 221048350 U CN221048350 U CN 221048350U CN 202322498536 U CN202322498536 U CN 202322498536U CN 221048350 U CN221048350 U CN 221048350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vibration damping
power tool
handle
damping element
vibrat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22498536.8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胡广
黄亮坚
梁炜
陆凤昆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Milwaukee Electric Tool Corp
Original Assignee
Milwaukee Electric Tool Corp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Milwaukee Electric Tool Corp filed Critical Milwaukee Electric Tool Corp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21048350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21048350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用于动力工具的减振结构和带有减振结构的动力工具。动力工具包括作业部分、手柄部分以及连接在作业部分与手柄部分之间的连接件,其中,减振结构包括套设在连接件上的至少一个减振元件,所述至少一个减振元件具有与作业部分以及手柄部分适配的形状。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动力工具,通过在动力工具的手柄壳体、马达壳体以及提手与连接件之间设置减振元件,可以增加它们彼此之间的连接强度,并衰减了振动,大大减少了振动对动力工具的零部件本身的损坏,并减少了零部件之间因振动引起的连接松动。

Description

用于动力工具的减振结构和带有减振结构的动力工具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动力工具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电动冲击工具。
背景技术
一些动力工具包括连续或者断续施力/扭矩构件,不可避免地导致振动。比如电动冲击工具包括锤,锤进行平移和/或旋转以冲击砧座而向工件(例如紧固件)提供撞击旋转力或间歇性施加扭矩,以拧紧或松开紧固件。再比如电动冲击扳手可以用于进行轨道加工,例如拧紧和松开轨道上的螺栓。其中,高扭矩冲击扳手能够向紧固件传递非常大的扭矩量。在工作过程中,冲击扳手产生振动,这些振动会遍及整个扳手并传递到操作者,例如使操作者的双手震颤以至于不能长时间作业,给操作者带来不好的使用体验;而且这些振动和冲击能够损坏工具的各个部件之间的连接,例如使各个部件之间的连接产生松动,甚至损坏部件本身。
因此,需要一种适于上述动力工具的减振结构以及带有减振结构的动力工具,以避免振动导致的零部件松动,带给用户更好的体验等。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改进的动力工具,通过设置减振结构避免振动导致的零部件松动,带给用户更好的体验等。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用于动力工具的减振结构,所述动力工具包括作业部分、手柄部分以及连接在所述作业部分与所述手柄部分之间的连接件,其中,所述减振结构包括套设在所述连接件上的至少一个减振元件,所述至少一个减振元件具有与所述作业部分以及所述手柄部分适配的形状。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实施方式,所述手柄部分包括手柄壳体,所述作业部分包括马达壳体,所述连接件包括连接在所述手柄壳体与所述马达壳体之间的连接件,其中,所述连接件的第一端延伸到所述手柄壳体中,第二端延伸到所述马达壳体中,在所述连接件的第一端与所述手柄壳体之间设置第一减振元件,在所述连接件的第二端与所述马达壳体之间设置第二减振元件。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实施方式,所述连接件的第一端设置有至少一个第一横向贯通端孔,所述连接件的第二端设置有至少一个第二横向贯通端孔,紧固件穿过所述至少一个第一横向贯通端孔以将所述连接件与所述手柄壳体连接在一起,并穿过所述至少一个第二横向贯通端孔以将所述连接件与所述马达壳体连接在一起。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实施方式,所述第二减振元件与所述第一减振元件具有相同的形状。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实施方式,所述第二减振元件为圆筒形形状。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实施方式,所述第二减振元件具有至少一个横向贯通连接孔,所述至少一个横向贯通连接孔与所述至少一个第二横向贯通端孔对准。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实施方式,所述第二减振元件的一端设置有从外周径向向内延伸的环形边沿。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实施方式,所述第二减振元件的所述一端设置有从所述环形边沿的内周沿所述第二减振元件的长度方向朝向所述第二减振元件的内部延伸的周向突壁,所述周向突壁与所述第二减振元件的内周壁之间形成环形空间,所述连接件的第二端插入所述环形空间中。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实施方式,所述动力工具还包括提手,所述提手的至少一端设置在所述连接件上而位于所述手柄壳体与所述马达壳体之间。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实施方式,在所述提手的所述至少一端与所述连接件之间设置第三减振元件。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实施方式,所述第一减振元件、所述第二减振元件以及所述第三减振元件由弹性材料制成。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带有减振结构的动力工具,所述动力工具包括作业部分、手柄部分以及连接在所述作业部分与所述手柄部分之间的连接件,其中,所述减振结构是上述用于动力工具的减振结构。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实施方式,至少一个照明器件设置在所述作业部分的前端的凹部中。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实施方式,所述手柄部分的后侧设置有电池包,所述电池包偏离所述动力工具的中心纵向轴线。
本实用新型的动力工具,通过在动力工具的手柄壳体、马达壳体以及提手与连接件之间设置减振元件,可以增加它们彼此之间的连接强度,并衰减了振动,大大减少了振动对动力工具的零部件本身的损坏,并减少了零部件之间因振动引起的连接松动。
附图说明
图1A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种示例性动力工具的立体图。
图1B示出了电池包在动力工具中的布置。
图1C以局部截面图示出了动力工具的马达、齿轮组件以及驱动组件。
图2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示例性动力工具的立体图,其中移除了手柄壳体的一部分、马达壳体的一部分以及提手以露出减振结构。
图3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示例性动力工具的提手以及部分减振结构的详细视图。
图4为减振结构的分解视图。
图5为第二减振元件的立体图。
图6为第二减振元件在安装状态下的截面视图。
图7为第二减振元件的另一立体图。
图8为照明器件安装在马达壳体上的立体图。
附图标记:100-动力工具;1-手柄壳体;1a-第一手柄壳体半部,1b-第二手柄壳体半部;1c-手柄;1d-致动器;1e-握持部分;2-马达壳体;2a-第一马达壳体半部,2b-第二马达壳体半部;201-凹部;21-马达;210-马达输出轴;22-齿轮组件;23-驱动组件;231-凸轮轴;232-锤;233-砧座;3-连接件;301-第一端孔;302-第二端孔;31-第一减振元件;311、321-连接孔;32-第二减振元件;322-边沿;323-周向突壁;324-间隙;4-提手;4a-第一提手半部,4b-第二提手半部;401-肋;41-第三减振元件;5-照明器件。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说明书附图,进一步对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进行详细描述,以下的描述为示例性的,并非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任何的其他类似情形也都落入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中。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动力工具100,其包括连续或者断续施力/扭矩构件(即作业部分或振动源部分)、手柄部分以及连接在作业部分与手柄部分之间的连接件,其中作业部分产生的振动传递遍及作业部分并通过连接件传递到手柄部分。本文中以电动冲击工具(如冲击扳手)等为例描述本实用新型的构思,但是不限于此,动力工具也可以是本领域已知或常见的其他类型的动力工具,例如钻机、钻锤、冲击钻、角磨机、振动磨光机等,相应地,本文的发明构思同样适用于这些动力工具。
图1A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动力工具100的立体图。动力工具100可以是长型高扭矩冲击扳手,包括手柄壳体1(即手柄部分)、马达壳体2(即作业部分或作业部分的一部分)以及连接在手柄壳体1和马达壳体2之间的连接件3,连接件可以例如为连接管。其中,手柄壳体1上设置有供操作者握持进行作业的手柄1c,并设置有致动器1d(诸如扳机等)以触发动力工具100的操作。在所示实施例中,手柄1c包括沿相反方向延伸的两个握持部分1e,使得手柄1c为大体T形,以便于对动力工具100执行双手使用和操作。
在一个操作应用中,比如轨道维护的紧固应用,动力工具100为竖直定向,即手柄壳体1位于上部,而马达壳体2位于下部。因此,在这种情况下,手柄壳体1可以称为顶部壳体,马达壳体2可以称为底部壳体。
参见图1A和图1B,动力工具的中心纵向轴线L延伸穿过手柄壳体1、连接件3以及马达壳体2。手柄壳体1的后侧设置有电池包B,而向动力工具100供电。电池包B可移除地连接到手柄壳体1的后侧的电池座。如此,在动力工具100的操作期间,电池包B通常可以面向使用者,这在动力工具100意外倒落并跌离使用者时保护电池包B免受冲击。另外,电池包B和电池座居中地位于手柄1c的两个握持部分1e之间以提供平衡。在一些实施例中,电池包B可以是标称输出电压为18伏的可再充电的动力工具电池包。所示的电池包B沿平行于中心纵向轴线L的电池包轴线C可滑动地联接至手柄壳体1的电池座。在所示的实施例中,中心纵向轴线L不与电池包B相交。通过使电池包B偏离中心纵向轴线L,手柄壳体1的转动惯量增加,从而可以在动力工具100在操作期间更加稳定。然而,在其他实施例中,电池座和电池包B可以位于动力工具100上的其他地方,例如马达壳体2上。
参见图1C和图2,马达壳体2中设置有马达21,马达21的输出轴210与齿轮组件22(例如行星齿轮组)连接,齿轮组件22的输出与驱动组件23(或冲击机构)连接,驱动组件23可以包括凸轮轴231、锤232以及砧座233,锤232支撑在凸轮轴231上,齿轮组件22和驱动组件23可以设置在齿轮箱中,齿轮箱连接在马达壳体2的前方,齿轮箱与马达壳体2可以共同形成作业部分。其中,作业元件(例如套筒)可以连接到砧座233,以在工件(例如紧固件)上进行作业。在作业时,马达21以及齿轮组件22向驱动组件23提供旋转力和/或扭矩,由此,锤232平移和/或旋转以向砧座233递送撞击旋转力和/或扭矩。在此过程中,驱动组件23产生振动,如下详细描述的,这些振动被减振元件衰减;否则这些振动将反向传递到马达壳体2、连接件3以及手柄壳体1并进而传递到手握手柄的操作者的双手,引发操作者双手震颤。在这种情况下可能损坏马达壳体2、连接件3以及手柄壳体1以及使得它们之间的连接松动。
参考图1A和图2,为了便于参考、展示和描述,图中绘制了XYZ坐标系,其中,将工具的纵向延伸方向或轴线定义为Z轴,将手柄壳体1的一对手柄的延伸方向定义为Y轴,与Y轴和Z轴正交的方向定义为X轴。手柄壳体1由两个壳体半部组合而成,即第一手柄壳体半部1a和第二手柄壳体半部1b,它们沿X轴组装在一起或彼此拆卸分离,这两个手柄壳体半部1a和1b在安装时首先彼此对齐,然后使用紧固件(例如螺栓)而彼此连接在一起。类似地,马达壳体2由两个壳体半部组合而成,即第一马达壳体半部2a和第二马达壳体半部2b,它们沿Y轴组装在一起或彼此拆卸分离,这两个马达壳体半部2a和2b在安装时首先彼此对齐,然后使用紧固件(例如螺栓)而彼此连接在一起。手柄壳体1和马达壳体2由两个壳体半部组合而成便于制造和组装,它们可以通过注塑成型工艺由塑料制成并且通过常见的机械连接方法(例如紧固件)可拆卸地组装,可拆卸的组装便于在工具的后期维护中快速地打开壳体,从而更换或维修壳体内部的零部件。虽然图中示出了手柄壳体1和马达壳体2分别沿不同的方向X和Y分半,但这仅是示例,它们可以沿同一方向分半。
参考图1A至图4,连接件3沿Z轴延伸并将手柄壳体1和马达壳体2连接在一起,连接件3的第一端延伸到手柄壳体1中,第二端延伸到马达壳体2中,并且第一端和第二端分别在手柄壳体1中和马达壳体2中延伸一定长度,这样可以增加第一端和第二端与这些壳体之间的接触长度和面积,进而增加连接件3与手柄壳体1和马达壳体2的连接强度。连接件3可以为连接框架或者连接管的形式,优选为连接管,内部中空,可以用来走线,例如电力线缆和信号线等导线可以穿过连接管的内部空间连接在手柄壳体1与马达壳体2之间,以传递功率、控制信号或数据信号灯。连接管可以为圆筒形状,也可以为其他形状,例如方管或其他多边形管以及各种规则和不规则形状的管。连接管可以由金属制成。
图中示例的连接件3为连接管,具体为圆筒形管。连接件3可以具有一定的壁厚或增加的壁厚,以增加连接件本身的刚度和强度以及与壳体之间的连接强度。为了便于将连接件3连接到壳体,手柄壳体1与马达壳体2的内壁分别具有与连接件3的外周壁的形状适配的形状,例如内壁可以是圆筒形或者框架,或者内壁上设置多个弧形肋,这些肋的整体组合具有总体圆柱形形状。当在组装时将连接件3插入到壳体中时,连接件3与壳体具有形状配合的接合。此外,为了增加连接件3与壳体的连接强度,连接件3在第一端设置有至少一个第一端孔301并在第二端设置有至少一个第二端孔302,这些端孔为贯通孔并横向于连接件3的延伸轴线设置;端孔的数量可以根据实际应用设置,没有特别的限制,图中示出了第一端孔301和第二端孔302分别设置有两个,但这仅是示例。在手柄壳体1与马达壳体2的内壁上与第一端孔301和第二端孔302对应的位置处,分别设置有突柱,突柱的尺寸与第一端孔301和第二端孔302相当,由此这些突柱可以延伸并插入到第一端孔301和第二端孔302中。
借助于壳体的内壁与连接件3的外壁的形状配合以及内壁上的突柱与端孔的卡扣配合,可以将连接件3牢靠地保持在壳体中。然后,紧固件可以穿过这些壳体以及突柱,从而连接件3的第一端被稳固地夹持在手柄壳体1的两个壳体半部之间,连接件3的第二端被稳固地夹持在马达壳体2的两个壳体半部之间,进而,连接件3被牢固地连接在手柄壳体1与马达壳体2之间。
为了衰减从马达壳体2经过连接件3传递到手柄壳体1的振动、防止它们之间的连接松动以及增加它们之间的连接强度,设置了减振结构。具体地,减振结构包括设置在连接件3和手柄壳体1以及马达壳体2之间的多个减振元件,并且还包括设置在连接件3和提手4之间的减振元件,如下文所述。例如,在连接件3的第一端与手柄壳体1之间设置第一减振元件31,连接件3的第二端与马达壳体2之间设置第二减振元件32。减振元件(包括下文所述的第三减振元件)可以由弹性材料制成,例如橡胶或其他具有弹性的材料;此外,减振元件也可以实施为软胶等形式。为此,连接件3与手柄壳体1的内壁以及与马达壳体2的内壁之间可以留出一定的间隙空间,减振元件可以填充在该间隙空间中,一方面,减振元件的弹性可以使得减振元件自由地变形以密实地填充在间隙空间中,从而紧密地贴合在连接件3的外壁以及壳体的内壁上,使得连接件3与壳体之间的接触面积和接触空间增加,进而连接件3与壳体的连接更加牢靠而使得因为空隙引起的连接松动最小化;另一方面,在工具操作时,减振元件衰减了振动,大大减少了振动对工具的零部件本身的损坏,并减少了零部件之间因振动引起的连接松动。
第一减振元件31和第二减振元件32套设在连接件3上,因此它们的形状与连接件3的形状适配,具体地,第一减振元件31套设在连接件3的第一端,第二减振元件32套设在连接件3的第二端;另外,由于如上文所述,连接件3分别与手柄壳体1以及马达壳体2具有形状配合的接合,因此第一减振元件31和第二减振元件32也分别具有与手柄壳体1以及马达壳体2适配的形状。下文中同样以圆管形的连接件3为例进行描述。参考图4至图7,示出了第一减振元件31和第二减振元件32的各种视图,其中第一减振元件31和第二减振元件32在构造和形状方面完全相同,因此下文将仅描述第二减振元件32,并且其描述同样适用于第一减振元件31。
第二减振元件32整体为圆筒形,但是不限于此,其形状可以如上所述根据连接件3的形状相应地变化。第二减振元件32的长度(即纵向尺寸)可以与连接件3的第二端延伸到马达壳体2中的长度相同,即第二减振元件32完全位于马达壳体2中,其一端与马达壳体2齐平。相应地,第二减振元件32具有与第二端孔302对应设置的连接孔321,连接孔321同样是贯通孔并横向于第二减振元件32的延伸轴线设置,其数量与第二端孔302相同。图中示出了两个连接孔321,这两个连接孔321的位置以及尺寸与第二端孔302相同,通过如此设置,在连接件3与马达壳体2连接时,马达壳体2上的突柱依次插入穿过连接孔321、第二端孔302,然后紧固件穿过壳体以及突柱,从而将马达壳体2、第二减振元件32以及连接件3牢固地保持在一起。
此外,第二减振元件32的一端设置有从第二减振元件32的外周径向向内延伸的边沿322,边沿322呈环形,即边沿322的外周端与第二减振元件32的外周边缘连接(例如形成为一体),而内周形成孔用来走线,类似于连接件3的中空内部。周向突壁323从边沿322的内周沿第二减振元件32的长度(即纵向尺寸)方向朝向元件32的内部延伸,周向突壁323呈圆筒形状,其外周壁与第二减振元件32的内周壁之间形成间隙324,间隙324为环形空间。通过如此设置,当第二减振元件32套设在连接件3上时,连接件3的第二端插入在间隙324中,由此,边沿322和间隙324可以起到定位作用而便于第二减振元件32的安装,即,在将第二减振元件32套装在连接件3上时,当连接件3的第二端插入并抵接在间隙324中时,即可确定第二减振元件32的安装完成,如图6所示。此外,边沿322以及周向突壁323可以保护连接件3中的线缆,例如线缆可以与弹性的第二减振元件32接触而不与连接件3的第二端接触,防止连接件3的第二端的锋利边缘对线缆造成损坏,而且线缆在安置于连接件3中时,即使工具操作时产生剧烈振动,线缆只是与第二减振元件32以及连接件3的内周表面接触,防止被锋利边缘损坏。
另外,动力工具1还包括提手4,又称为辅助手柄,提手可以用于在工具被运输时便于携带,例如,操作者可以手持把手将动力工具从一个位置携带到另一个位置;又例如,在动力工具操作时,动力工具呈竖直取向而作业,操作者可以握持提手4,以辅助动力工具作业。如图所示,提手的第一端设置在连接件3上,第二端设置在马达壳体上,即提手设置在第二减振元件32的两端。在替代实施例中,提手的两端均连接在连接件3上、位于手柄壳体1与马达壳体2之间。类似于手柄壳体以及马达壳体,提手4也可以一分为二,包括两个半部,即第一提手半部4a以及第二提手半部4b,这两个提手半部通过紧固件(例如螺栓)彼此紧固在一起。参见图3,提手的第一端分成两个半部,每个半部具有半圆形截面,这两个半部在组装时合二为一形成圆形截面、与圆形的连接件3的形状适配,从而提手的第一端夹持在圆形的连接件3的外周。类似地,提手的第二端连接到马达壳体2上,马达壳体上的对应连接位置设置有突起,提手的第二端分成两个半部,每个半部的内部轮廓与突起一致,从而这两个半部在组装时卡接在突起上,并通过紧固件紧固在一起。
类似地,为了衰减提手4与连接件3之间的振动、防止它们之间的连接松动以及增加它们之间的连接强度,设置了第三减振元件41,类似于第一减振元件和第二减振元件,第三减振元件与提手以及连接件的形状适配。第三减振元件41例如为环形,套设在连接件3上,设置在提手的第一端,设置在提手与连接件之间。为了增强提手、第三减振元件与连接件之间的连接,提手的第一端的内壁设置有多个肋401,这些肋的组合具有与连接件3的形状适配的形状,例如总体圆柱形形状,从而将提手连接到连接件时,肋401将第三减振元件压紧在连接件3上。类似于上述第一减振元件以及第二减振元件,第三减振元件使得连接件3与提手的连接更加牢靠,二者之间的连接松动最小化;另一方面,在工具操作时,第三减振元件衰减了振动,大大减少了振动对提手本身的损坏,并减少了提手与连接件之间因振动引起的连接松动。
另外,参见图8,为了在动力工具作业时(例如光线较暗或者夜晚),操作者更清楚地看到作业元件的周围环境以及作业情况,在作业部分的前端设置至少一个照明器件5,例如LED。具体地,在马达壳体2的下端靠近齿轮箱的位置设置有至少一个照明器件5,照明器件5可以照亮作业元件周围。照明器件5可以设置在马达壳体2的两个马达壳体半部2a和2b之间,具体地,每个马达壳体半部2a和2b靠近齿轮箱的一端均设置有两个凹部201,这两个凹部201相对于Z轴对称,即两个马达壳体半部2a和2b一共具有4个凹部201,图8中仅示出了其中一个凹部201。当两个马达壳体半部2a和2b组装成马达壳体2时,相应两个凹部201组合成一个凹槽,则4个凹部201一共形成两个凹槽,这两个凹槽相对于Z轴对称。每个凹槽中设置一个照明器件5,一共两个照明器件5,照明器件5设置在两个马达壳体半部2a和2b之间的接口中,即设置在作业部分的前端的凹部201中,这两个照明器件5设置在齿轮箱的前面和后面,从而在动力工具操作时,能够从前后两个方向照亮作业元件以及周围的工作区域。这两个照明器件5与马达共享一个开关,当开关接通时,LED被点亮,而当开关被关断时,LED仍然保持点亮持续预定时间(例如9秒),然后熄灭,从而为LED的熄灭留出缓冲时间,便于操作者在此时间内对动力工具进行进一步的处理。
本实用新型关于减振元件的形状、布置位置、布置取向和数量以及材料组成等方面的描述仅为示例,并不具有限制性,也不仅仅限于在手柄壳体、马达壳体以及提手与连接件之间布置减振元件,而是可以根据动力工具的类型、尺寸、结构以及减振缓冲需要等在不同的位置处相应地布置减振元件,只要能在动力工具内以及不同的部件之间起到减振缓冲效果即可,均在本实用新型的构思和保护范围内。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动力工具,通过在动力工具的手柄壳体、马达壳体以及提手与连接件之间设置减振元件,可以增加它们彼此之间的连接强度,并衰减了振动,大大减少了振动对动力工具的零部件本身的损坏,并减少了零部件之间因振动引起的连接松动。
虽然以上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是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应当理解,这些仅是举例说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是由所附权利要求书限定的。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在不背离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实质的前提下,可以对这些实施方式做出多种组合、变更或修改,但这些组合、变更和修改均落入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Claims (14)

1.一种用于动力工具(100)的减振结构,所述动力工具包括作业部分、手柄部分以及连接在所述作业部分与所述手柄部分之间的连接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减振结构包括套设在所述连接件上的至少一个减振元件,所述至少一个减振元件具有与所述作业部分以及所述手柄部分适配的形状。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动力工具(100)的减振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手柄部分包括手柄壳体(1),所述作业部分包括马达壳体(2),所述连接件包括连接在所述手柄壳体(1)与所述马达壳体(2)之间的连接件(3),其中,所述连接件(3)的第一端延伸到所述手柄壳体(1)中,第二端延伸到所述马达壳体(2)中,在所述连接件(3)的第一端与所述手柄壳体(1)之间设置第一减振元件(31),在所述连接件(3)的第二端与所述马达壳体(2)之间设置第二减振元件(32)。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用于动力工具(100)的减振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件(3)的第一端设置有至少一个第一横向贯通端孔(301),所述连接件(3)的第二端设置有至少一个第二横向贯通端孔(302),紧固件穿过所述至少一个第一横向贯通端孔(301)以将所述连接件(3)与所述手柄壳体(1)连接在一起,并穿过所述至少一个第二横向贯通端孔(302)以将所述连接件(3)与所述马达壳体(2)连接在一起。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用于动力工具(100)的减振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减振元件(32)与所述第一减振元件(31)具有相同的形状。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用于动力工具(100)的减振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减振元件(32)为圆筒形形状。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用于动力工具(100)的减振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减振元件(32)具有至少一个横向贯通连接孔(321),所述至少一个横向贯通连接孔(321)与所述至少一个第二横向贯通端孔(302)对准。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用于动力工具(100)的减振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减振元件(32)的一端设置有从外周径向向内延伸的环形边沿(322)。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用于动力工具(100)的减振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减振元件(32)的所述一端设置有从所述环形边沿(322)的内周沿所述第二减振元件(32)的长度方向朝向所述第二减振元件(32)的内部延伸的周向突壁(323),所述周向突壁(323)与所述第二减振元件(32)的内周壁之间形成环形空间(324),所述连接件(3)的第二端插入所述环形空间(324)中。
9.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用于动力工具(100)的减振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动力工具还包括提手(4),所述提手(4)的至少一端设置在所述连接件(3)上而位于所述手柄壳体(1)与所述马达壳体(2)之间。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用于动力工具(100)的减振结构,其特征在于,在所述提手(4)的所述至少一端与所述连接件(3)之间设置第三减振元件(41)。
11.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用于动力工具(100)的减振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减振元件(31)、所述第二减振元件(32)以及所述第三减振元件(41)由弹性材料制成。
12.一种带有减振结构的动力工具(100),所述动力工具包括作业部分、手柄部分以及连接在所述作业部分与所述手柄部分之间的连接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减振结构是如权利要求1至11中任一项所述的用于动力工具(100)的减振结构。
13.如权利要求12所述的带有减振结构的动力工具(100),其特征在于,至少一个照明器件(5)设置在所述作业部分的前端的凹部(201)中。
14.如权利要求12所述的带有减振结构的动力工具(100),其特征在于,所述手柄部分的后侧设置有电池包,所述电池包偏离所述动力工具的中心纵向轴线。
CN202322498536.8U 2023-09-14 用于动力工具的减振结构和带有减振结构的动力工具 Active CN221048350U (zh)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21048350U true CN221048350U (zh) 2024-05-31

Family

ID=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8621719B2 (en) Auxiliary handle
JP6158698B2 (ja) 付加ハンドルおよび付加ハンドルを備えた作業工具
JP6501414B2 (ja) 打撃工具
RU2671225C2 (ru) Вспомогательная ручка и совершающий возвратно-поступательное движение приводной инструмент, содержащий ее
EP2517833B1 (en) Structure for prevention of falling-off of socket in motorized tool
EP2891545A1 (en) Power tool housing support structures
JP2012139763A (ja) 動力工具
JP6095460B2 (ja) ハンドルおよび動力工具
CN221048350U (zh) 用于动力工具的减振结构和带有减振结构的动力工具
WO2011001979A1 (ja) 作業工具
JP4872548B2 (ja) 電動工具
JP5029878B2 (ja) 電動工具
TWI804228B (zh) 棘輪工具及用於工具的工具外殼
KR200496923Y1 (ko) 일체형 드라이브 소켓을 구비하는 토크 렌치
JP4000998B2 (ja) 携帯用工具
JP4338469B2 (ja) 携帯型作業機
US11931876B2 (en) Power tool
JP5126596B2 (ja) 電動工具
JP2002337074A (ja) サイドグリップの装着構造
WO2022168700A1 (ja) インパクト回転工具
JPS6246485Y2 (zh)
JP2009167654A (ja) スクレーパ、スクレーパのアタッチメント、及びスクレーパ装置
JP2007283421A (ja) 電動工具装置
JP2011140087A (ja) 複数種対応締結工具及びビット
JP3163635U (ja) 電動回転工具用アタッチメント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