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21041746U - 一种外接设备 - Google Patents

一种外接设备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21041746U
CN221041746U CN202322662609.2U CN202322662609U CN221041746U CN 221041746 U CN221041746 U CN 221041746U CN 202322662609 U CN202322662609 U CN 202322662609U CN 221041746 U CN221041746 U CN 221041746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lug
cable
external device
connecting piece
plugging port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22662609.2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刘晓庆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Lenovo Beijing Ltd
Original Assignee
Lenovo Beijing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Lenovo Beijing Ltd filed Critical Lenovo Beijing Ltd
Priority to CN202322662609.2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21041746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21041746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21041746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Connector Housings Or Holding Contact Member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提供了一种外接设备,通过在本体设置布置线缆的第一线缆通道,并将用于与目标设备的第二插接部配合进行插接的第一插接部与本体可转动连接,线缆与第一插接部电连接,并使第一线缆通道与第一插接部相接,且第一插接部呈第一预设角度绕第一线缆通道转动。

Description

一种外接设备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设备外接领域,具体为一种外接设备。
背景技术
外接设备是一种可插接在设备的设备,例如接口拓展器、U盘、蓝牙接收器等,以接口拓展器为例,目标设备连接接口拓展器后,接口拓展器通过复制甚至扩展端口,可使使目标设备与多个配件或外置设备(如电源适配器、网线、鼠标、外置键盘、打印机及外置显示器)方便的一站式连接。
当前,外接设备的插接部一般使通过线缆与外接设备的本体相连,而线缆易弯折导致外接设备不可用。
实用新型内容
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外接设备,包括:
本体,本体设有布置线缆的第一线缆通道;
第一插接部,第一插接部与本体可转动连接,线缆与第一插接部电连接,第一插接部用于与目标设备的第二插接部配合进行插接;其中,第一线缆通道与第一插接部相接,且第一插接部呈第一预设角度绕第一线缆通道转动。
优选的,本体设有若干个第三插接部,第三插接部通过线缆与第一插接部相连。
优选的,本体设有用于收纳第一插接部的收纳腔。
优选的,本体具有连接件,连接件可转动设置于本体的第一侧;
第一插接部设置于连接件;
第一线缆通道设置于连接件内。
优选的,连接件为转轴或铰链。
优选的,第一插接部可转动设置于连接件。
优选的,本体的第一侧设有第一固定件和第二固定件;
连接件设置于第一固定件与第二固定件之间,且连接件的两端分别与第一固定件和第二固定件转动连接。
优选的,第一固定件和/或第二固定件开设有用于线缆穿过的第二线缆通道,且第一线缆通道与第二线缆通道连通。
优选的,第一插接部位于本体的第二侧;外接设备还包括:
吸附件,设置于本体第三侧,用于在第一插接部相对本体转动至第二预设角度时,将外接设备吸附至目标设备;其中,第二侧与第三侧为相邻侧。
优选的,吸附件为磁性件。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提供的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外接设备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第一插接部收纳于收纳腔的结构示意图。
其中,本体1,第一线缆通道11,收纳腔12,连接件13,第一固定件14,第二固定件15,第二线缆通道16;第一插接部2;第三插接部3。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本实施例提供一种外接设备,参见图1至图2,图1为外接设备的结构示意图,外接设备包括:
本体1,本体1设有布置线缆的第一线缆通道11;
第一插接部2,第一插接部2与本体1可转动连接,线缆与第一插接部2电连接,第一插接部2用于与目标设备的第二插接部配合进行插接;其中,第一线缆通道11与第一插接部2相接,且第一插接部2呈第一预设角度绕第一线缆通道11转动。
需要说明的是,外接设备可以是接口拓展器(如拓展坞)、外接存储器(如U盘)、蓝牙接收器、接口转换器等。由于外接设备中用于与目标设备连接的插接部与实现功能的功能模块之间有线缆,所以需要降低线缆的折损,提出了本申请的方案。
本实施例将第一插接部2与本体1可转动连接,可在携带外出时,通过转动第一插接部2,使第一插接部2能够与本体1折叠,方便使用者外出携带。
还需要说明的是,由于本申请的第一线缆通道11与第一插接部2相接,且第一插接部2呈第一预设角度绕第一线缆通道11转动,因此,在转动第一插接部2过程中,第一插接部2能够始终与第一线缆通道11保持第一预设角度,故而设置在第一线缆通道11的线缆与第一插接部2段不会因第一插接部2转动而发生弯折,进而避免线缆因弯折而导致线缆内部线束折断。
本申请的第一预设角度是第一线缆通道11与第一插接部2的角度,可以为90°,也可以为70°,还可以为其他角度,本申请不做具体限定。
值得注意的是,目标设备可以是电脑、手机等电子设备,也可以为其他如电线插板等电器设备,还可以是如本申请这样的外接设备,而当目标设备为本申请的外接设备时,本申请的第一插接部2通过与目标设备的第二插接部配合插接,还能实现多个外接设备的堆叠,方便运输和存储。
本实施例通过在本体1设置布置线缆的第一线缆通道11,并将用于与目标设备的第二插接部配合进行插接的第一插接部2与本体1可转动连接,线缆与第一插接部2电连接,并使第一线缆通道11与第一插接部2相接,且第一插接部2呈第一预设角度绕第一线缆通道11转动。通过上述公开的外接设备,由于本申请的第一插接部2能够呈第一预设角度绕与第一插接部2相接的第一线缆通道11转动,因此,第一插接部2相对本体1转动时,能够避免位于第一线缆通道11与第一插接部2相连的线缆段发生弯折,进而避免线缆因弯折而导致线缆内部线束折断,有效保证外接设备的使用寿命。
在本实施例中,当外接设备为接口拓展器(包含与计算机连接的拓展坞)时,本体1设有若干个第三插接部3,第三插接部3通过线缆与第一插接部2相连。
需要说明的是,当外接设备为接口拓展器时,通过在本体1设置若干个第三插接部3,并将第三插接部3通过线缆与第一插接部2相连,能够有效拓展接口数量,使多个外部设备能够通过外接设备与目标设备进行连接。
还需要说明的是,当本申请的第三插接部3的数量可以为单个,也可以为多个,当第三插接部3的数量为单个时,本申请的外接设备所起到的作用可以是转接,也可以是目标设备的接口延伸作用,本领域技术人员均可进行不同场景应用。
进一步,本体1设有用于收纳第一插接部2的收纳腔。
需要说明的是,通过在本体1开设用于收纳第一插接部2的收纳腔,能够在外出携带时,通过转动第一插接部2,并将第一插接部2收纳于收纳腔内,能够避免第一插接部2在携带过程中相对本体1出现晃动(可以为第一插接部2相对本体1转动),并能提升外接设备整体美观度。
还需要说明的是,收纳腔可以设置在本体1的第一表面,也可以设置在本体1的第二表面,其中,本体1的第一表面是第一插接部2绕本体1转动后与本体1接触的一面,而本体1的第一表面是第一插接部2朝相反方向绕本体1转动后与本体1接触的另一面,因此,收纳腔可以设置在本体1的第一表面和/或第二表面均可以,本领域技术人员可根据需求进行选择。
值得注意的是,收纳腔的深度可以是大于第一插接部2的厚度,进而第一插接部2在收纳于收纳腔时,第一插接部2不会外露;收纳腔的深度也可以是小于第一插接部2的厚度,进而第一插接部2在收纳于收纳腔时,第一插接部2则会部分外露。
优选的,收纳腔内设有用于限制第一插接部2脱出的限位结构。
需要说明的是,限位结构可以是限位凸点,也可以为其他能够限制第一插接部2从收纳腔内脱出的限位件,本领域技术人员可根据需求进行选择。
还需要说明的是,限位结构为限位凸点时,可以将限位凸点设置于收纳腔的腔口相对的两侧,即收纳腔设置于本体的第一表面时,则收纳腔的腔口为靠近第一表面位置的腔壁相邻的两侧,当收纳腔设置于本体的第二表面时,则收纳腔的腔口为靠近第二表面位置的腔壁相邻的两侧。
值得注意的是,收纳腔内可以通过设置多个限位凸点,能够进一步提升对第一插接部2的限位能力。
优选的,第一插接部2的两侧开设有与限位凸点配合的限位凹槽。
需要说明的是,通过在第一插接部2的两侧开设有与限位凸点配合的限位凹槽,可在收纳第一插接部2时,使用者可通过限位凹槽与限位凸点配合所发出的咔哒声音来判断第一插接部2是否被牢固固定在收纳腔内,并能进一步提升限位凸点对第一插接部2的限位能力。
具体的,本体1具有连接件13,连接件13可转动设置于本体1的第一侧;
第一插接部2设置于连接件13;
第一线缆通道11设置于连接件13内。
需要说明的是,通过在本体1设置连接件13,并将连接件13可转动设置于本体1的第一侧,第一插接部2设置在连接件13,第一线缆通道11设置在连接件13内,进而在第一插接部2带动连接件13相对本体1转动时,能够有效保证第一插接部2与第一线缆通道11的线缆不会弯折。
还需要说明的是,将连接件13可转动设置于本体1的第一侧,进而在连接件13相对于本体1转动时,能够实现第一插接部2相对于本体1的第一侧转动,能增大第一插接部2相对于本体1的第一侧的转动角度,保证第一插接部2能够收纳于收纳腔内。
值得注意的是,连接件13可以转动设置于本体1未设置第三插接部一侧的任意一侧,即本体1的周向具有四个侧面时,第一侧与第二侧为本体1相对的两侧,第三侧和第四侧为本体1另外的两侧,若第一侧与第三侧未设置第二插接部时,连接件13可以设置在本体1的第一侧,也可以设置在本体1的第三侧;若第一侧与第二侧未设置第三插接部时,连接件13可以设置在本体1的第一侧,也可以设置在本体1的第二侧,因此,在本实施例中,连接件13的设置位置并不仅限于本体1的第一侧,故而本领域技术人员可根据需求进行选择。
进一步,连接件13为转轴或铰链。
需要说明的是,连接件13可以为转轴,也可以为铰链,还可以其他能够实现第一插接部2相对本体1转动的结构,本领域技术人员可根据需求进行选择。
还需要说明的是,由于连接件13相对于本体1转动过程中,第一插接部2与本体1的夹角一直变化,若要保证第一插接部2能够完全收纳于本体1的第一表面的收纳腔时,需要在第一插接部2转动至本体1的第一表面时,保证第一插接部2与本体1的第一表面平行,且第一插接部2在进入至收纳腔过程中,也需要与收纳腔的腔底保持平行,因此,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具有对称的双转轴的铰链,具体的铰链包括第一连接板、固定板和第二连接板,第一连接板和第二连接板均通过转轴可转动设置于固定板的两侧,铰链安装固定时,铰链的第一连接板固定于本体1的第一侧,铰链的第二连接板与第一插接部2固定,进而第一插接部2相对本体1的第一侧转动时,能够实现第一插接部2与本体1的第二表面接触并贴合(前提是本体1的第二表面未设置收纳腔),并能将第一插接部2收纳于本体1的第一表面设置的收纳腔内。
具体的,连接件13为转轴时,第一插接部2可转动设置于连接件13。
需要说明的是,将连接件13设置为转轴,并将第一插接部2可转动设置于连接件13,能够进一步提升连接件13相对本体1的转动幅度,并能改变连接件13相对本体1转动过程中的相对位置关系,使第一插接部2转动至本体1的第一表面时,保证第一插接部2与本体1的第一表面平行,且第一插接部2在进入至收纳腔过程中,也需要与收纳腔的腔底保持平行,进而能够使第一插接部2转动至与本体1的第二表面接触贴合(前提是本体1的第二表面未设置收纳腔)。
下面以外接设备为拓展坞,目标设备为笔记本进行实例说明。
拓展坞的第一插接部2插接于笔记本的侧边后,朝笔记本的底部转动本体1,即本体1相对于连接件13转动一定角度,然后朝笔记本的底部继续转动连接件13,使连接件13相对第一插接部2转动一定角度,即可使本体1与笔记本的底部接触贴合,若本体1未与笔记本的底部接触贴合,可通过再次相对于连接件13转动本体1,和/或连接件13相对于第一插接部2转动,直至本体1能够与笔记本的底部接触贴合,通过上述实例,能够避免外接设备凸出而影响使用者使用体验。
值得注意的是,第一插接部2可转动设置在连接件13的转动轴与连接件和本体1可转动连接的转动轴的轴心不共线,且互相平行。
具体的,本体1的第一侧设有第一固定件14和第二固定件15;
连接件13设置于第一固定件14与第二固定件15之间,且连接件13的两端分别与第一固定件14和第二固定件15转动连接。
需要说明的是,本申请可以通过在本体1的第一侧设置第一固定件14和第二固定件15,并将连接件13设置于第一固定件14与第二固定件15之间,且连接件13的两端分别与第一固定件14和第二固定件15转动连接,也可以通过其他方式实现连接件13与本体1的可转动连接,本领域技术人员可根据实际需求进行适当调整。
具体的,第一固定件14和/或第二固定件15开设有用于线缆穿过的第二线缆通道16,且第一线缆通道11与第二线缆通道16连通。
需要说明的是,通过在第一固定件14和/或第二固定件15开设有用于线缆穿过的第二线缆通道16,且第一线缆通道11与第二线缆通道16连通,进而能够保证连接件13相对本体1转动时,第一线缆通道11与第二线缆通道16过渡段铺设的线缆不会因连接件13相对本体1转动而发生弯折,进而避免线缆的内部线束折断。
进一步,第一插接部2位于本体1的第二侧;外接设备还包括:
吸附件,设置于本体1第三侧,用于在第一插接部2相对本体1转动至第二预设角度时,将外接设备吸附至目标设备;其中,第二侧与第三侧为相邻侧。
需要说明的是,当第一插接部2设置于本体1的第二侧时,可在本体1的第三侧设置吸附件,也可以在本体的其他位置设置吸附件,进而在第一插接部2相对本体1转动至第二预设角度时,能够使第一插接部2与目标设备接触贴合,通过设置的吸附件吸附本体1,就能将外接设备固定于目标设备,避免外接设备处于悬空状态,进而避免外接设备因自身重力导致第一插接部2与目标设备插接不良问题出现。
为了便于理解上述方案,下面以目标设备为笔记本为例进行进一步说明。
当笔记本置于支架时,将外接设备的第一插接部2插接于笔记本的侧部的接口,外接设备的本体此时处于悬空状态,通过转动本体1,使本体1相对第一插接部2转动至第二预设角度时,本体1与笔记本的底部贴合,此时本体1可通过吸附件吸附于笔记本的底部,避免外接设备因自身重力导致第一插接部2与笔记本插接不良问题出现。
需要说明的是,本体1相对第一插接部转动至第二预设角度,是指相较于第一插接部转动本体1,使本体1与第一插接部2呈第二预设角度,就能实现本体1与笔记本的底部贴合,若第一插接部2相对于笔记本为水平插入,第一插接部2与笔记本的底部的距离a,第一插接部2与本体1的间距也为a时,此时的本体1与笔记本的底部处于平行状态,本体1与第一插接部的第二预设角度则为0°,故而本体1能够与笔记本的底部接触并贴合;若第一插接部2与本体1的间距大于a时,则本体1与第一插接部2的第二预设角度则大于0°,本体1能够与笔记本的底部接触,因此,本申请的外接设备的本体需要吸附在不同目标设备的底部时,需要根据第一插接部2与目标设备的底部的距离进行选择不同的第二预设角度,故而本申请在此不对第二预设角度进行具体限定。
还需要说明的是,若目标设备的侧部具备被吸附条件时,可将本体1吸附在目标设备的侧部,此时本体1相对第一插接部2的第二预设角度为90°。
具体的,吸附件为磁性件。
需要说明的是,吸附件可以为磁性件(磁体),也可以其他具体吸附能够的部件(如吸盘,魔术贴等),本领域技术人员可根据需求进行选择。
值得注意的是,吸附件为磁性件时,需保证目标设备的底部具有被磁性件所产生的磁力吸附的部件,如目标设备的底部可以设置与吸附件不同磁极的磁体,也可以为能够被磁性件吸附的金属材质。
由于目标设备通常具有能够被磁体吸附的金属外壳制成,因此,将吸附件设置为磁性件,能够适用于市面上多数设备,具有广泛的应用场景。
对所公开的实施例的上述说明,使本领域专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或使用本实用新型。对这些实施例的多种修改对本领域的专业技术人员来说将是显而易见的,本文中所定义的一般原理可以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或范围的情况下,在其它实施例中实现。因此,本实用新型将不会被限制于本文所示的这些实施例,而是要符合与本文所公开的原理和新颖特点相一致的最宽的范围。

Claims (10)

1.一种外接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
本体,所述本体设有布置线缆的第一线缆通道;
第一插接部,所述第一插接部与所述本体可转动连接,所述线缆与所述第一插接部电连接,所述第一插接部用于与目标设备的第二插接部配合进行插接;其中,所述第一线缆通道与所述第一插接部相接,且所述第一插接部呈第一预设角度绕所述第一线缆通道转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外接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本体设有若干个第三插接部,所述第三插接部通过所述线缆与所述第一插接部相连。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外接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本体设有用于收纳所述第一插接部的收纳腔。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外接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本体具有连接件,所述连接件可转动设置于所述本体的第一侧;
所述第一插接部设置于所述连接件;
所述第一线缆通道设置于所述连接件内。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外接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件为转轴或铰链。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外接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插接部可转动设置于所述连接件。
7.根据权利要求5或6所述的外接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本体的第一侧设有第一固定件和第二固定件;
所述连接件设置于所述第一固定件与所述第二固定件之间,且所述连接件的两端分别与所述第一固定件和所述第二固定件转动连接。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外接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固定件和/或所述第二固定件开设有用于线缆穿过的第二线缆通道,且所述第一线缆通道与所述第二线缆通道连通。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外接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插接部位于所述本体的第二侧;所述外接设备还包括:
吸附件,设置于所述本体第三侧,用于在所述第一插接部相对所述本体转动至第二预设角度时,将所述外接设备吸附至所述目标设备;其中,所述第二侧与所述第三侧为相邻侧。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外接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吸附件为磁性件。
CN202322662609.2U 2023-09-28 2023-09-28 一种外接设备 Active CN221041746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2662609.2U CN221041746U (zh) 2023-09-28 2023-09-28 一种外接设备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2662609.2U CN221041746U (zh) 2023-09-28 2023-09-28 一种外接设备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21041746U true CN221041746U (zh) 2024-05-28

Family

ID=9113543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22662609.2U Active CN221041746U (zh) 2023-09-28 2023-09-28 一种外接设备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21041746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TW417325B (en) Battery connection apparatus
US7014486B1 (en) Recoverable connector structure and cradle having the same
US8971563B2 (en) Docking station for electronic device
EP2060962A2 (en) Cradle for a portable terminal
US9261911B2 (en) Detachable electronic apparatus
JP2020504874A (ja) フレキシブル電子装置
WO2017114463A1 (zh) 一种移动终端
JP2020506458A (ja) フレキシブル電子装置
EP3564790A1 (en) Flexible electronic device
CN205429291U (zh) 可收纳插头及电子装置
WO2015089893A1 (zh) Usb电连接器的转接模块
CN217216645U (zh) 一种支架以及电子装置
US20130137283A1 (en) Receptacle connector
TWM610079U (zh) 一種支架以及電子裝置
CN210007730U (zh) 移动终端
CN221041746U (zh) 一种外接设备
JP2010161742A (ja) 携帯電話機の卓上ホルダ及びその構造
JPH08314865A (ja) 携帯情報機器
US20150138727A1 (en) Connector structure and electronic apparatus using the same
TWM595249U (zh) 集線器
WO2020107158A1 (zh) 集线器
CN213692493U (zh) 电源适配器
CN212084547U (zh) 电子装置
CN109494502B (zh) 一种柔性电缆连接器及电子设备
WO2020107157A1 (zh) 集线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