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21023477U - 一种无边框汽车防眩目后视镜 - Google Patents

一种无边框汽车防眩目后视镜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21023477U
CN221023477U CN202322722946.6U CN202322722946U CN221023477U CN 221023477 U CN221023477 U CN 221023477U CN 202322722946 U CN202322722946 U CN 202322722946U CN 221023477 U CN221023477 U CN 221023477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glass
rearview mirror
rear surface
conductive
suppor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22722946.6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邓小辉
曹贞虎
胡克银
胡珊珊
郁向东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Ningbo Mi Ruo Electronic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Ningbo Mi Ruo Electronic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Ningbo Mi Ruo Electronic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Ningbo Mi Ruo Electronic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322722946.6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21023477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21023477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21023477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Electrochromic Elements, Electrophoresis, Or Variable Reflection Or Absorption Element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无边框汽车防眩目后视镜,包括电致变色镜片元件、载板以及后壳;电致变色镜片元件包括第一玻璃和第二玻璃,第一玻璃的外周边缘超出第二玻璃的外周边缘,且在第一玻璃的后表面形成一环形的悬空区域;载板包括支撑背板及分别设置在两侧的支撑环和卡腿,支撑背板的前表面与第二玻璃的后表面通过双面胶进行粘结,支撑环在悬空区域朝第一玻璃的后表面延伸;后壳包括由本体侧壁形成的环形开口,用以容纳和承载载板,后壳与卡腿卡扣连接;其中,当观察者正面观察第一玻璃时,无法观察到支撑环的侧壁外表面。本实用新型的无边框汽车防眩目后视镜,具有防眩目功能,同时提高了驾乘人员的视野范围和后视镜总成件在美学上的感官度。

Description

一种无边框汽车防眩目后视镜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后视镜的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无边框汽车防眩目后视镜。
背景技术
夜晚驾车时,由于后方车辆的强光照射,驾驶员通过常规普通汽车后视镜观察时,容易造成夜盲现象,给驾驶带来严重的安全隐患。电致变色技术在汽车后视镜中的应用逐渐得以推广,通过电压的施加,后视镜玻璃在正向通电时呈着色状态,起到防眩目的作用,断电或者反向通电时呈褪色状态,表现为常规镜片。但是,现有电致变色后视镜出于安全考虑,往往设置有边框,该边框覆盖了后视镜镜片玻璃的前表面或者侧边缘表面,从而限制了后视镜镜片的视野范围和美观度。
发明内容
鉴于以上现有技术的不足之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无边框汽车防眩目后视镜,以解决现有电致变色后视镜视野范围所限及美观度低等问题。
为达到以上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为:
一种无边框汽车防眩目后视镜,所述后视镜包括:
电致变色镜片元件,所述电致变色镜片元件包括第一玻璃和第二玻璃,所述第一玻璃的外周边缘超出第二玻璃的外周边缘,且两外周边缘之间在第一玻璃的后表面形成一环形的悬空区域,所述第一玻璃的前表面朝向观察者,所述第二玻璃的后表面背向观察者;
载板,所述载板包括支撑背板及分别设置在所述支撑背板两侧的支撑环和卡腿,所述支撑背板的前表面与第二玻璃的后表面通过双面胶进行粘结,所述支撑环在悬空区域朝第一玻璃的后表面延伸;以及
后壳,所述后壳包括由本体侧壁形成的环形开口,用以容纳和承载载板,所述后壳与所述载板的卡腿卡扣连接;
其中,当观察者正面观察第一玻璃时,无法观察到所述支撑环的侧壁外表面。
作为进一步的技术方案,所述电致变色镜片元件还包括密封件、电致变色介质、第一导电夹和第二导电夹;所述密封件沿周向设置在所述第一玻璃和第二玻璃的外周区域之间,以将所述第一玻璃和第二玻璃密封地相互结合并限定一空腔;所述电致变色介质设置在所述空腔中;所述第一玻璃后表面设有透明导电膜层,所述第二玻璃前表面设有导电反射膜层,所述透明导电膜层和导电反射膜层与电致变色介质接触;所述第一导电夹和第二导电夹设置在第二玻璃的边缘上,并分别与第一玻璃和第二玻璃建立电连接关系。
作为进一步的技术方案,所述第一玻璃厚度为2.8~3.2mm,所述第二玻璃厚度为1.6~2.0mm。
作为进一步的技术方案,所述第一玻璃的外周边缘靠近第一玻璃前表面的至少部分区域为倒圆角后的第一边缘表面。该倒圆角后的第一边缘表面为后视镜总成件提供了美学上的好感度,并且避免了尖锐的边缘表面对驾乘人员造成伤害。
作为进一步的技术方案,所述第一边缘表面的曲率半径为2.5~3.2mm。
作为进一步的技术方案,所述第一玻璃的外周边缘靠近第一玻璃后表面的至少部分区域为斜切或倒圆角后的第二边缘表面。
作为进一步的技术方案,所述第一玻璃后表面靠近外周区域设有一层遮蔽层。
作为进一步的技术方案,所述第一导电夹一端延伸至第一玻璃后表面与透明导电膜层接触,另一端延伸至第二玻璃后表面;所述第二导电夹一端延伸至第二玻璃前表面与导电反射膜层接触,另一端延伸至第二玻璃后表面。
作为进一步的技术方案,所述导电反射膜层靠近第一导电夹位置的至少部分区域设有电隔离区域。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为:
本实用新型的无边框汽车防眩目后视镜,具有防眩目功能,同时提高了驾乘人员的视野范围和后视镜总成件在美学上的感官度。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无边框汽车防眩目后视镜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中A处的局部放大图。
图3为图1中B处的局部放大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2无边框汽车防眩目后视镜的结构示意图。
其中,电致变色镜片元件1,双面胶2,载板3,后壳4,第一玻璃11,第二玻璃12,电致变色介质13,密封件14,第一导电夹15,第二导电夹16,透明导电膜层111,遮蔽层112,导电反射膜层121,电隔离区域121a,第一边缘表面11a,第二边缘表面11b,悬空区域11c,支撑背板301,支撑环302,卡腿303,侧壁外表面302a,侧壁弧形表面302b。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描述用于揭露本实用新型以使本领域技术人员能够实现本实用新型。以下描述中的优选实施例只作为举例,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想到其他显而易见的变型。
实施例1
如图1至图4所示,本实施例的无边框汽车防眩目后视镜,其包括:电致变色镜片元件1、载板3以及后壳4;所述电致变色镜片元件1包括第一玻璃11和第二玻璃12,所述第一玻璃11的外周边缘超出第二玻璃12的外周边缘,且两外周边缘之间在第一玻璃11的后表面形成一环形的悬空区域11c,所述第一玻璃11的前表面朝向观察者,所述第二玻璃12的后表面背向观察者;所述载板3包括支撑背板301及分别设置在所述支撑背板301两侧的支撑环302和卡腿303,所述支撑背板301的前表面与第二玻璃12的后表面通过双面胶2进行粘结,所述支撑环302在悬空区域11c朝第一玻璃11的后表面延伸;所述后壳4包括由本体侧壁形成的环形开口,用以容纳和承载载板3,所述后壳4与所述载板3的卡腿303卡扣连接;其中,当观察者正面观察第一玻璃11时,无法观察到所述支撑环302的侧壁外表面302a。本申请支撑环302的侧壁外表面302a未延伸超出第一玻璃11外周边缘的最外侧表面,即当观察者正面观察第一玻璃11时,无法观察到所述支撑环302的侧壁外表面302a;应当理解的是,此处所指的正面观察是指观察者视线垂直于第一玻璃11前表面(即正视方向观察),而不是斜视,由此可获得侧壁无外露的支撑环302,使得由电致变色镜片元件1、载板3以及后壳4装配后形成的后视镜总成件,玻璃周边无传统黑色塑料件外露,整体外观简约美观。本申请支撑背板301、支撑环302和卡腿303可以一体模塑得到,也可以是分体式的;作为优选,采用一体模塑得到。其中,支撑环302一端连接在平面形状的支撑背板301上,另一端为自由环形端面,其朝向第一玻璃11后表面延伸;所述支撑环302可以是刚性的,也可以是带柔性特性的塑料件构成;其与第二玻璃12的外周边缘可以是紧贴的布置,也可以是带有间隔空隙的布置关系。
本申请后壳4与载板3的卡腿303卡扣连接方式,没有具体限制,作为举例,具体可以参考中国专利CN212220074U所公开的专利文献内容,此处不在赘述。
如图1所示,所述电致变色镜片元件1还包括密封件14、电致变色介质13、第一导电夹15和第二导电夹16;所述密封件14沿周向设置在所述第一玻璃11和第二玻璃12的外周区域之间,以将所述第一玻璃11和第二玻璃12密封地相互结合并限定一空腔;所述电致变色介质13设置在所述空腔中;所述第一玻璃11后表面设有透明导电膜层111,所述第二玻璃12前表面设有导电反射膜层121,所述透明导电膜层111和导电反射膜层121与电致变色介质13接触;所述第一导电夹15和第二导电夹16设置在第二玻璃12的边缘上,并分别与第一玻璃11和第二玻璃12建立电连接关系。
所述透明导电层111可选用掺杂铟的氧化锡、掺杂氟的氧化锡、掺杂铝的氧化锌或、氧化铟锌或石墨烯中的至少一种;所述导电反射层121包括反射层和导电层。所述反射层为金属膜层或金属氧化物膜层中的至少一种。所述金属膜层为Al,Ag,Cr,Cu,Ir,Ni,Ti,Pb,Pt,Ru,Rh中的一种或一种以上的合金材料;所述金属氧化物膜层结构为高折射率膜层/低折射率膜层/高折射率膜层;其中高折射率膜层材料为Nb2O5,Ta2O5,TiO2,ZrO2中的一种材料,低折射率为SiO2或MgF2。所述导电层可选用金属离子掺杂的ZnO、SnO2、In2O3、TiO2、HfO2、CuO或氟掺杂的SnO2中的至少一种。其中金属离子为Mg2+,Al3+,Ga3+,Sb3+,Nb4+,Ge3+,Zr4+中的至少一种;也可以采用金属氧化物/金属/金属氧化物膜层形式的复合膜层结构,所述金属氧化物为Nb2O5,Ta2O5,TiO2,WO3,ZnO,Al2O3,SnO2,SiO2,ZrO2中的至少一种,所述金属为Al,Ag,Cu,Ir,Ni,Ti,Pb,Pt,Ru,Rh中的一种或一种以上的合金材料。所述透明导电层111和导电反射层121可采用真空蒸镀或磁控溅射等物理气相沉积方法制备得到。
在至少一个具体的实施例中,所述第一玻璃11厚度为2.8~3.2mm,所述第二玻璃12厚度为1.6~2.0mm。作为优选,如图2所示,本实施例第一玻璃11厚度H1选用3.0mm,所述第二玻璃12厚度H2选用1.6mm。所述第一玻璃11的外周边缘靠近第一玻璃11前表面区域为倒圆角后的第一边缘表面11a。所述第一边缘表面11a的曲率半径为2.5~3.2mm,包括但不限于2.5mm、2.6mm、2.7mm、2.8mm、2.9mm、3.0mm、3.1mm和3.2mm;作为举例说明,所述第一边缘表面11a的曲率半径为2.5mm,此时所述第一玻璃11的外周边缘靠近第一玻璃11后表面的区域为垂直于第一玻璃11的前表面的第二边缘表面11b。作为一个可替代的实施例,如图4所示,所述第一玻璃11的外周边缘靠近第一玻璃11后表面的区域为斜切后的第二边缘表面11b,或采用倒圆角后的第二边缘表面11b;此时,支撑环302远离支撑背板301的环形端面上设有侧壁弧形表面302b,所述支撑环302环形端面在悬空区域11c朝第一玻璃11的后表面延伸。支撑环302环形端面的其他相应形状的设计亦在本申请的保护范围内,在此不再赘述。
在至少一个具体的实施例中,所述第一玻璃11后表面靠近外周区域设有一层遮蔽层112。该遮蔽层112选用铬、铝、铑、钼、铂、钌、钯、不锈钢、银和金中的至少一种。本申请采用金属或金属合金作为遮蔽层112,其对入射的光线具有良好的反射特性,其不仅可以起到隐藏密封件14和导电夹的作用,即当从后视镜总成件的外表面朝里面观察时,后视镜总成件中的密封件14和导电夹不易被察觉到;而且,金属镀层的反射特征,使其与镜片中心区域的反射光线相匹配,从而在美学上带来好感度,使其具有更加强的吸引力。
在至少一个具体的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导电夹15一端延伸至第一玻璃11后表面与透明导电膜层111接触,另一端延伸至第二玻璃12后表面;所述第二导电夹16一端延伸至第二玻璃12前表面与导电反射膜层121接触,另一端延伸至第二玻璃12后表面。第一导电夹15和第二导电夹16的另一端均延伸至第二玻璃12后表面,方便导电引线(未示出)的焊接和引出。
在至少一个具体的实施例中,所述导电反射膜层121靠近第一导电夹15位置的至少部分区域设有电隔离区域121a。由此避免第一玻璃11上的透明导电膜层111与第二玻璃12上的导电反射膜层121短路,造成后视镜功能失效。
本实施例的后视镜作为总成件还包括本领域技术人员公知的镜脚(未示出),此处不在赘述,其主要用于将后视镜后壳4与车体连接,所述镜脚一端设有球头,该球头可旋转地连接在后壳4内,以调节后视镜组合件的角度;另外,后视镜后壳4内还安装有电路板(即PCB板,未示出),所述电路板与第一导电夹15和第二导电夹16通过导电引线建立电连接关系,所述PCB板用于控制无边框汽车防眩目后视镜的驱动电路。
由此可见,本实用新型专利相比目前使用的技术具有相当大的优势。以上显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基本原理、主要特征和本实用新型的优点。本行业的技术人员应该了解,本实用新型不受上述实施例的限制,上述实施例和说明书中描述的只是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精神和范围的前提下本实用新型还会有各种变化和改进,这些变化和改进都落入要求保护的本实用新型的范围内。

Claims (9)

1.一种无边框汽车防眩目后视镜,其特征在于,所述后视镜包括:
电致变色镜片元件,所述电致变色镜片元件包括第一玻璃和第二玻璃,所述第一玻璃的外周边缘超出第二玻璃的外周边缘,且两外周边缘之间在第一玻璃的后表面形成一环形的悬空区域,所述第一玻璃的前表面朝向观察者,所述第二玻璃的后表面背向观察者;
载板,所述载板包括支撑背板及分别设置在所述支撑背板两侧的支撑环和卡腿,所述支撑背板的前表面与第二玻璃的后表面通过双面胶进行粘结,所述支撑环在悬空区域朝第一玻璃的后表面延伸;以及
后壳,所述后壳包括由本体侧壁形成的环形开口,用以容纳和承载载板,所述后壳与所述载板的卡腿卡扣连接;
其中,当观察者正面观察第一玻璃时,无法观察到所述支撑环的侧壁外表面。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无边框汽车防眩目后视镜,其特征在于,所述电致变色镜片元件还包括密封件、电致变色介质、第一导电夹和第二导电夹;所述密封件沿周向设置在所述第一玻璃和第二玻璃的外周区域之间,以将所述第一玻璃和第二玻璃密封地相互结合并限定一空腔;所述电致变色介质设置在所述空腔中;所述第一玻璃后表面设有透明导电膜层,所述第二玻璃前表面设有导电反射膜层,所述透明导电膜层和导电反射膜层与电致变色介质接触;所述第一导电夹和第二导电夹设置在第二玻璃的边缘上,并分别与第一玻璃和第二玻璃建立电连接关系。
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无边框汽车防眩目后视镜,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玻璃厚度为2.8~3.2mm,所述第二玻璃厚度为1.6~2.0mm。
4.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无边框汽车防眩目后视镜,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玻璃的外周边缘靠近第一玻璃前表面的至少部分区域为倒圆角后的第一边缘表面。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无边框汽车防眩目后视镜,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边缘表面的曲率半径为2.5~3.2mm。
6.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无边框汽车防眩目后视镜,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玻璃的外周边缘靠近第一玻璃后表面的至少部分区域为斜切或倒圆角后的第二边缘表面。
7.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无边框汽车防眩目后视镜,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玻璃后表面靠近外周区域设有一层遮蔽层。
8.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无边框汽车防眩目后视镜,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导电夹一端延伸至第一玻璃后表面与透明导电膜层接触,另一端延伸至第二玻璃后表面;所述第二导电夹一端延伸至第二玻璃前表面与导电反射膜层接触,另一端延伸至第二玻璃后表面。
9.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无边框汽车防眩目后视镜,其特征在于,所述导电反射膜层靠近第一导电夹位置的至少部分区域设有电隔离区域。
CN202322722946.6U 2023-10-09 2023-10-09 一种无边框汽车防眩目后视镜 Active CN221023477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2722946.6U CN221023477U (zh) 2023-10-09 2023-10-09 一种无边框汽车防眩目后视镜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2722946.6U CN221023477U (zh) 2023-10-09 2023-10-09 一种无边框汽车防眩目后视镜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21023477U true CN221023477U (zh) 2024-05-28

Family

ID=9118359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22722946.6U Active CN221023477U (zh) 2023-10-09 2023-10-09 一种无边框汽车防眩目后视镜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21023477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EP4299309A1 (en) Head-up display glass and head-up display system
CN107632479B (zh) 一种改进型电致变色汽车后视镜镜片
CN201383065Y (zh) 一种电致变色器件
KR960031221A (ko) 차량용의 조광식 후방 미러
KR102530960B1 (ko) 전기-광학 장치를 위한 제2 표면 반투과체
EP4014093A1 (en) Anti-reflective electrodes
CN221023477U (zh) 一种无边框汽车防眩目后视镜
CN211893046U (zh) 一种车辆后视镜组件
CN221213724U (zh) 一种电致变色防眩目汽车后视镜组合件
CN214299895U (zh) 一种电致变色防眩目后视镜镜片元件
CN217099836U (zh) 一种电致变色防眩目内后视镜总成
CN210894937U (zh) 电致变色后视镜组件
CN212220074U (zh) 一种汽车后视镜组合件
CN214295775U (zh) 一种流媒体后视镜用的电致变色镜片元件及其组件
CN217099837U (zh) 一种红外高透防眩目汽车后视镜镜片元件
CN212675327U (zh) 一种电致变色后视镜元件及包含该元件的后视镜组件
CN212675328U (zh) 一种电极改进的电致变色后视镜组合件
JPH03114467U (zh)
US20220340080A1 (en) Vehicle rear-view mirror assembly
CN111142303A (zh) 电致变色后视镜的改良结构
CN220171372U (zh) 一种改进型电致变色防眩目后视镜
CN214215624U (zh) 一种电致变色防眩目后视镜组件
KR20230159699A (ko) 프로젝션 어셈블리용 가열 가능 복합 판유리
CN214540318U (zh) 一种高反射率电致变色防眩目后视镜
CN220615657U (zh) 一种电致变色防眩目汽车后视镜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