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21009020U - 一种电控型可充电电池 - Google Patents

一种电控型可充电电池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21009020U
CN221009020U CN202322981158.9U CN202322981158U CN221009020U CN 221009020 U CN221009020 U CN 221009020U CN 202322981158 U CN202322981158 U CN 202322981158U CN 221009020 U CN221009020 U CN 221009020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hell
end cover
liquid injection
winding core
rechargeable battery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22981158.9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张燕丽
黄春生
程华超
曾夏凤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uizhou Qianfeng New Ener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uizhou Qianfeng New Ener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uizhou Qianfeng New Ener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Huizhou Qianfeng New Ener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322981158.9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21009020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21009020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21009020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Sealing Battery Cases Or Jacket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揭示一种电控型可充电电池,包括电池体及控制端盖,电池体包括外壳及卷芯,外壳一端具有开口,控制端盖盖合于外壳的开口处,卷芯设置于外壳内,卷芯两端具有极耳,其中一端的极耳连接于外壳底部,另一端的极耳连接控制端盖,控制端盖包括至少一个封堵件,控制端盖设有注液孔,注液孔由控制端盖外壁贯穿至控制端盖内,使外壳内部与控制端盖外部连通,封堵件封堵于注液孔。本申请通过在控制端盖设置注液孔,生产时,可通过注液孔向卷芯注液,注液后将封堵件装入注液孔内即可从而完成电池的生产,无需另外对卷芯进行注液封装,极大地简化了电池的生产步骤,提高生产效率,同时,亦省去了现有技术中卷芯所需的电芯壳,缩小了电池的体积。

Description

一种电控型可充电电池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锂电池技术领域,具体地,涉及一种电控型可充电电池。
背景技术
可充电电池,是一种将锂离子电池与锂电池充电控制技术结合的新型电池,由于其通常具有较长的使用寿命,可以进行多次的充放电循环,相比起一次性干电池更加的经济环保,且其能量密度、放电率等性能皆高于一次性干电池,因此被广泛应用于各种电子设备和移动设备中。
可充电电池通常由锂电池及控制端盖组成,在控制端盖内设置有控制电路板,安装时通常将锂电池的正极端连接控制电路,再由控制电路向控制端盖外部引出正极端子,最后采用机械压合的方式将端盖压合去锂电池的正极端外,其中,锂电池则是由电芯与钢壳组成,而电芯则是有电芯壳与卷芯组成,在生产时通常是将卷芯放入电芯壳后向电芯壳内注液并封装,形成电芯,再将电芯放入钢壳后将控制端盖连接于钢壳,从而完成电池的组装,这种方式在生产时步骤非常繁琐,且电池体积相对较大。
实用新型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电控型可充电电池,包括:
电池体,包括外壳及卷芯,外壳一端具有开口,卷芯设置于外壳内,卷芯两端具有极耳,其中一端的极耳连接于外壳底部;以及
控制端盖,包括端盖壳体、控制电路组件及正极端子,控制电路组件设于端盖壳体内,正极端子一端电性连接于控制电路组件,其另一端穿过端盖壳体露出于端盖壳体外,端盖壳体盖合于外壳的开口处,卷芯另一端的极耳连接于控制电路组件;
控制端盖还包括至少一个封堵件,控制端盖设有注液孔,注液孔由控制端盖外壁贯穿至控制端盖内,使外壳内部与控制端盖外部连通,封堵件封堵于注液孔。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方式,端盖壳体背向电池体的一端开设有第一通孔,正极端子另一端由第一通孔露出于端盖壳体外。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方式,注液孔与第一通孔相邻设于端盖壳体的一端,其依次贯穿于端盖壳体及控制电路组件。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方式,端盖壳体还设有第二通孔,控制电路组件具有充电接口,充电接口露出于第二通孔。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方式,控制电路组件还具有连接端子,连接端子设于控制电路组件背向正极端子的一面,卷芯其中一端的极耳连接于连接端子。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方式,注液孔为圆孔状,封堵件为圆球状,封堵件的外径大于注液孔的内径。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方式,卷芯两端的极耳分别采用激光焊接于外壳底部及连接端子。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方式,外壳包括变径段及外壳本部,变径段的外径D1小于外壳本部的外径D2,端盖壳体套设于变径段外,其外径D3大于变径段的外径等于外壳本部的外径D2,开口开设于变径段背向外壳本部的一端。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方式,端盖壳体的一端与外壳本部靠近变径段的一端采用激光焊接连接。
本实用新型有益效果在于:通过在控制端盖设置注液孔,使得在生产时,可通过注液孔向外壳内的卷芯注液,完成注液后将封堵件装入注液孔内以封堵注液孔,从而完成电池的生产,无需另外对卷芯进行注液封装,如此,不仅极大地简化了电池的生产步骤,提高生产效率,同时,将卷芯直接安装至电池的外壳中,亦省去了现有技术中的电芯壳,有效地缩小了电池的体积。
附图说明
此处所说明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申请的进一步理解,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本申请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申请,并不构成对本申请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图1为实施例中电控型可充电电池的爆炸结构示意图之一;
图2为实施例中控制端盖结构示意图;
图3为实施例中控制端盖与封堵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实施例中电控型可充电电池的爆炸结构示意图之二。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将以图式揭露本实用新型的多个实施方式,为明确说明起见,许多实务上的细节将在以下叙述中一并说明。然而,应了解到,这些实务上的细节不应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也就是说,在本实用新型的部分实施方式中,这些实务上的细节是非必要的。此外,为简化图式起见,一些习知惯用的结构与组件在图式中将以简单的示意的方式绘示之。
另外,在本实用新型中如涉及“第一”、“第二”等的描述仅用于描述目的,并非特别指称次序或顺位的意思,亦非用以限定本实用新型,其仅仅是为了区别以相同技术用语描述的组件或操作而已,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其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另外,各个实施例之间的技术方案可以相互结合,但是必须是以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为基础,当技术方案的结合出现相互矛盾或无法实现时应当认为这种技术方案的结合不存在,也不在本实用新型要求的保护范围之内。
参阅图1-图3,图1为实施例中电控型可充电电池的爆炸结构示意图之一,图2为实施例中控制端盖结构示意图,图3为实施例中控制端盖与封堵件的结构示意图。本例中的一种电控型可充电电池,包括电池体1及控制端盖2,其中,电池体1包括外壳11及卷芯12,外壳11一端具有开口1111,卷芯12设置于外壳11内,卷芯12两端具有极耳,其中一端的极耳连接于外壳11底部,控制端盖2包括端盖壳体21、控制电路组件22及正极端子23,控制电路组件22设于端盖壳体21内,正极端子23一端电性连接于控制电路组件22,其另一端穿过端盖壳体21露出于端盖壳体21外,端盖壳体21盖合于外壳11的开口1111处,卷芯12另一端的极耳连接于控制电路组件22,正极端子23与外壳11的底端分别形成电池的正负极,进一步地,控制端盖2还包括至少一个封堵件24,控制端盖2设有注液孔25,注液孔25由控制端盖2外壁贯穿至控制端盖2内,使外壳11内部与控制端盖2外部连通,封堵件24封堵于注液孔25,本例中,封堵件24设有一个。
生产时,将卷芯12安装于壳体11后,将控制端盖2盖设于外壳11的开口1111处,此时,可通过注液孔25向外壳11内的卷芯12注液,完成注液后,将封堵件24装入注液孔25内以封堵注液孔25,从而完成电池的生产,无需另外对卷芯进行注液封装,如此,不仅极大地简化了电池的生产步骤,提高生产效率,同时,将卷芯12直接安装至电池的外壳11中,亦省去了现有技术中的电芯壳,有效地缩小了电池的体积。
具体实施时,可采用密封材料将控制电路组件22与卷芯12之间进行隔离,并在密封材料之间预留孔位与注液孔25连通即可,可以理解的是,注液孔25内可设置管状内壁,进一步实现外壳11内部与电池控制组件的密封。
进一步地,端盖壳体21背向电池体1的一端开设有第一通孔211,正极端子23另一端由第一通孔211露出于端盖壳体21外。
其中,注液孔25与第一通孔211相邻设于端盖壳体21的一端,其依次贯穿于端盖壳体21及控制电路组件22。
具体地,本例中,注液孔25为圆孔状,封堵件24为圆球状,且封堵件24的外径大于柱液孔25的内径,以提高封堵件封堵的稳定性,其中,封堵件24为钢珠。
优选地,端盖壳体21还设有第二通孔212,控制电路组件22具有充电接口(图未示),充电接口(图未示)露出于第二通孔212,本例中,充电接口(图未示)可采用TYPE-C接口,提高电池充电的便捷性,进而提高产品使用的便捷性。
进一步地,所述控制电路组件22还具有连接端子222,所述连接端子222设于所述控制电路组件22背向所述正极端子23的一面,所述卷芯12其中一端的极耳连接于所述连接端子222,从而实现卷芯12与控制电路组件22的连接,当采用密封材料密封于控制电路组件22与外壳11内部隔离时,可将连接端子222朝卷芯12露出,使得卷芯12的极耳能够连接于连接端子222。
参阅图4,复阅图1-图3,图4为实施例中电控型可充电电池的爆炸结构示意图之二。优选地,本例中,外壳11包括变径段111及外壳本部112,变径段111的外径D1小于外壳本部112的外径D2,端盖壳体21套设于变径段111外,其外径D3大于变径段111的外径等于外壳本部112的外径D2,开口1111开设于变径段111背向外壳本部112的一端,当端盖壳体21套设于变径段111外时,可有效地保持电池外部的平整度,从而保持电池整体的美观度,同时,防止电池表面出现凸起而影响电池的使用。
具体实施时,外壳11长度L的范围值可以为25mm-65mm,其中:
当外壳本部112的外径D2为10.1mm时,则变径段111的外径D1为9.7mm;
当外壳本部112的外径D2为12.9mm时,变径段111的外径D1为12.5mm;
当外壳本部112的外径D2为13.7mm时,变径段111的外径D1为13.3mm;
当外壳本部112的外径D2为14.0mm时,变径段111的外径D1为13.6mm;
当外壳本部112的外径D2为16.4mm时,变径段111的外径D1为16.0mm;
当外壳本部112的外径D2为18.1mm时,变径段111的外径D1为17.7mm。
更进一步地,每组参数中,外壳本部112外径D2误差范围为±0.1mm,变径段111外径D1的误差范围为±0.4mm。
本例中,卷芯12两端的极耳采用激光焊接的方式分别焊接于外壳11底部及连接端子222,端盖壳体21的一端亦采用激光焊接的方式焊接于外壳本部112靠近变径段111的一端。
综上,本例中,通过在控制端盖设置注液孔,使得在生产时,将卷芯安装于壳体后,将控制端盖盖设于外壳的开口处,此时,可通过注液孔向外壳内的卷芯注液,完成注液后将封堵件装入注液孔内以封堵注液孔,从而完成电池的生产,无需另外对卷芯进行注液封装,如此,不仅极大地简化了电池的生产步骤,提高生产效率,同时,将卷芯直接安装至电池的外壳中,亦省去了现有技术中的电芯壳,有效地缩小了电池的体积。
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本实用新型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理的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括在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范围之内。

Claims (9)

1.一种电控型可充电电池,其特征在于,包括:
电池体(1),包括外壳(11)及卷芯(12),所述外壳(11)一端具有开口(1111),卷芯(12)设置于所述外壳(11)内,所述卷芯(12)两端具有极耳,其中一端的极耳连接于外壳(11)底部;以及
控制端盖(2),包括端盖壳体(21)、控制电路组件(22)及正极端子(23),所述控制电路组件(22)设于所述端盖壳体(21)内,正极端子(23)一端电性连接于所述控制电路组件(22),其另一端穿过所述端盖壳体(21)露出于所述端盖壳体(21)外,端盖壳体(21)盖合于所述外壳(11)的开口(1111)处,卷芯(12)另一端的极耳连接于所述控制电路组件(22);
所述控制端盖(2)还包括至少一个封堵件(24),所述控制端盖(2)设有注液孔(25),注液孔(25)由所述控制端盖(2)外壁贯穿至所述控制端盖(2)内,使外壳(11)内部与控制端盖(2)外部连通,所述封堵件(24)封堵于所述注液孔(25)。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控型可充电电池,其特征在于,所述端盖壳体(21)背向所述电池体(1)的一端开设有第一通孔(211),所述正极端子(23)另一端由所述第一通孔(211)露出于所述端盖壳体(21)外。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控型可充电电池,其特征在于,所述注液孔(25)与所述第一通孔(211)相邻设于所述端盖壳体(21)的一端,其依次贯穿于所述端盖壳体(21)及所述控制电路组件(22)。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控型可充电电池,其特征在于,所述端盖壳体(21)还设有第二通孔(212),所述控制电路组件(22)具有充电接口,充电接口露出于所述第二通孔(212)。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控型可充电电池,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电路组件(22)还具有连接端子(222),所述连接端子(222)设于所述控制电路组件(22)背向所述正极端子(23)的一面,所述卷芯(12)其中一端的极耳连接于所述连接端子(222)。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控型可充电电池,其特征在于,所述注液孔(25)为圆孔状,所述封堵件(24)为圆球状,所述封堵件(24)的外径大于所述注液孔(25)的内径。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电控型可充电电池,其特征在于,所述卷芯(12)两端的极耳分别采用激光焊接于所述外壳(11)底部及所述连接端子(222)。
8.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控型可充电电池,其特征在于,所述外壳(11)包括变径段(111)及外壳本部(112),所述变径段(111)的外径D1小于外壳本部(112)的外径D2,所述端盖壳体(21)套设于所述变径段(111)外,其外径D3大于所述变径段(111)的外径等于所述外壳本部(112)的外径D2,所述开口(1111)开设于所述变径段(111)背向所述外壳本部(112)的一端。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电控型可充电电池,其特征在于,所述端盖壳体(21)的一端与所述外壳本部(112)靠近所述变径段(111)的一端采用激光焊接连接。
CN202322981158.9U 2023-11-03 2023-11-03 一种电控型可充电电池 Active CN221009020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2981158.9U CN221009020U (zh) 2023-11-03 2023-11-03 一种电控型可充电电池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2981158.9U CN221009020U (zh) 2023-11-03 2023-11-03 一种电控型可充电电池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21009020U true CN221009020U (zh) 2024-05-24

Family

ID=9111611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22981158.9U Active CN221009020U (zh) 2023-11-03 2023-11-03 一种电控型可充电电池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21009020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KR100467703B1 (ko) 캡 조립체 및 이를 채용한 이차전지
JP4180574B2 (ja) リードプレートが付着された角形二次電池
KR100537539B1 (ko) 리드 플레이트가 부착된 각형 이차 전지
US8852795B2 (en) Secondary battery
CN114678662A (zh) 一种电池
JP4769780B2 (ja) 二次電池
KR101222301B1 (ko) 이차 전지
EP3716391B1 (en) Safe and high-energy usb rechargeable battery
CN221009020U (zh) 一种电控型可充电电池
CN113013526A (zh) 电池盖板、电池以及电池的制备方法
CN114792836B (zh) 电池及用电装置
KR20080087345A (ko) 이차 전지
CN214625192U (zh) 电池盖板以及电池
KR100760786B1 (ko) 이차 전지 및 이를 이용한 제조 방법
KR100686831B1 (ko) 이차 전지 및 이를 이용한 이차 전지의 제조방법
CN117352861A (zh) 一种电控型可充电电池制备方法
CN217158389U (zh) 一种方形扣式电池
CN206650106U (zh) 一种柱型电池
CN218569177U (zh) 一种电芯及电芯模组
CN219937296U (zh) 一种密封与爆破结构一体的二次电池顶盖结构及二次电池
CN220042211U (zh) 一种钢壳电池
CN221009015U (zh) 一种口部变径电池
CN218182414U (zh) 一种电池
CN215680918U (zh) 电池壳、电池以及用电设备
CN217214897U (zh) 一种新型纽扣电池外壳组件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