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20984999U - 电连接结构、板端和线端连接器、转接线及连接组件 - Google Patents

电连接结构、板端和线端连接器、转接线及连接组件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20984999U
CN220984999U CN202322991831.7U CN202322991831U CN220984999U CN 220984999 U CN220984999 U CN 220984999U CN 202322991831 U CN202322991831 U CN 202322991831U CN 220984999 U CN220984999 U CN 220984999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onnection structure
electrical connection
conductive
end connector
insulat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22991831.7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陈明华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Cloudminds Shanghai Robotics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Cloudminds Shanghai Robotics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Cloudminds Shanghai Robotics Co Ltd filed Critical Cloudminds Shanghai Robotics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322991831.7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20984999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20984999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20984999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Coupling Device And Connection With Printed Circuit (AREA)

Abstract

本公开涉及一种电连接结构、板端和线端连接器、转接线及连接组件,该电连接结构应用在连接器上,两具有相同的电连接结构的连接器能够相互对接,电连接结构包括组装而成的分体式结构以及通过分体式结构固定的导电结构,电连接结构构造为能够与另一电连接结构对接,以使得两电连接结构的两导电结构电连接。通过上述技术方案,本公开提供的电连接结构,能够解决相关技术中连接器内部结构存在差异性造成使用较为不便以及生产制造成本较高的问题,且具有结构简单、可靠性高以及能够减少用户对选择连接器的困扰,适用范围广的优点。

Description

电连接结构、板端和线端连接器、转接线及连接组件
技术领域
本公开涉及连接器技术领域,具体地,涉及一种电连接结构、板端和线端连接器、转接线及连接组件。
背景技术
连接器通常分为板端连接器和线端连接器,相关技术中,板端连接器与线端连接器的型号种类较多,使得相应的连接器内部结构存在差异性,为此在板端连接器与线端连接器对接安装时,需要满足同种型号结构才能够实现对接安装,适用性较低,并且连接器结构种类差异较大也会使得生产成本较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公开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电连接结构、板端和线端连接器、转接线及连接组件,该电连接结构能够解决相关技术中连接器内部结构存在差异性造成使用较为不便以及生产制造成本较高的问题。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公开的第一方面提供一种电连接结构,应用在连接器上,两具有相同的所述电连接结构的连接器能够相互对接,所述电连接结构包括组装而成的分体式结构以及通过所述分体式结构固定的导电结构,所述电连接结构构造为能够与另一电连接结构对接,以使得两所述电连接结构的两导电结构电连接。
可选地,所述分体式结构包括至少两个绝缘分体,每个所述绝缘分体连接有至少一个导电件,所述至少两个绝缘分体组装以使得所有的所述导电件形成所述导电结构。
可选地,所述电连接结构还包括罩壳,所述罩壳套接在所述分体式结构上,以使得至少两所述绝缘分体通过所述罩壳的约束而相连,所述罩壳具有避让以显露至少部分所述导电结构的避让区域。
可选地,所述至少两个绝缘分体包括相连接的第一绝缘分体和第二绝缘分体,所述第一绝缘分体具有对接面,所述对接面用于在两所述电连接结构对接时与另一所述电连接结构的对接面相对布置,所述导电结构部分暴露于所述对接面以与所述另一电连接结构的导电结构电连接,所述罩壳包括套接在所述第一绝缘分体和所述第二绝缘分体上的第一壳体部,以约束所述第一绝缘分体和所述第二绝缘分体的连接。
可选地,所述第一绝缘分体的一端连接于所述第二绝缘分体,另一端沿两所述连接器的对接方向延伸至所述第一壳体部的外部,所述对接面平行于所述对接方向,所述导电结构包括连接于所述第一绝缘分体的第一导电件和连接于所述第二绝缘分体的第二导电件,所述第一导电件和所述第二导电件均部分暴露于所述第一绝缘分体的对接面,以使得所述第一导电件与所述另一电连接结构的第二导电件电连接,所述第二导电件与所述另一电连接结构的第一导电件连接。
可选地,所述第一导电件部分内置于所述第一绝缘分体且具有暴露于所述对接面的第一导电部;和/或所述第一绝缘分体上具有内凹于所述对接面的沉槽,所述沉槽沿所述对接方向延伸,所述第二导电件部分内置于所述第二绝缘分体,所述第二导电件自所述第二绝缘分体延伸至所述沉槽中且具有凸出于所述沉槽及所述对接面之外的第二导电部。
可选地,所述沉槽内具有第一止挡部,所述第二导电件的朝向所述沉槽延伸的一端通过所述第一止挡部止挡在所述沉槽中。
可选地,所述第一止挡部包括第一凸起或第一凹槽,所述第一凸起或第一凹槽的与所述沉槽的底壁相对的内壁面形成用于止挡所述第二导电件的端部的第一止挡面。
可选地,所述罩壳还包括用于容纳所述第一绝缘分体的延伸至所述第一壳体部之外的部分的第二壳体部,所述第二壳体部上形成所述避让区域,所述对接面至少部分暴露于所述避让区域;所述第一壳体部的背离所述第二壳体部的一侧具有供所述第一绝缘分体和所述第二绝缘分体插入所述罩壳内的开口。
可选地,所述第一绝缘分体和所述第二绝缘分体插接配合。
本公开的第二方面还提供一种线端连接器,包括:如上所述的电连接结构;和第一壳体,所述电连接结构自所述第一壳体的内部延伸至所述第一壳体之外,所述电连接结构与所述第一壳体之间共同围成第一插槽,所述第一插槽用于供另一连接器的电连接结构插入。
可选地,所述电连接结构的导电结构包括并排布置的多个第一导电件和并排布置的多个第二导电件,多个所述第一导电件中包括相邻布置的第一识别引脚和电源供电引脚,所述第一识别引脚和所述电源供电引脚之间连接有上拉电阻,多个所述第二导电件中包括芯片供电引脚和第一接地引脚,所述芯片供电引脚和所述第一接地引脚之间连接有第一下拉电阻。
可选地,所述电连接结构的远离所述第一插槽的壁面上设置有锁止件,所述第一壳体的与所述第一插槽相邻且与所述电连接结构相对的壁上设置有锁止配合部,所述锁止配合部用于在所述线端连接器与相同的另一线端连接器插接时与所述另一线端连接器的锁止件相配合,以可解锁地锁止两个所述线端连接器。
本公开的第三方面还提供一种转接线,包括线体和如上所述的线端连接器,所述线体的至少一端设置有所述线端连接器。
本公开的第四方面还提供一种板端连接器,包括:如上所述的电连接结构;和第二壳体,套设在所述电连接结构之外且用于连接第一电路板,所述电连接结构与所述第二壳体之间共同围成第二插槽,所述第二插槽用于供另一连接器的电连接结构插入。
可选地,所述电连接结构的导电结构包括并排布置的多个第一导电件和并排布置的多个第二导电件,多个所述第一导电件中包括第二识别引脚和第二接地引脚,多个所述第二导电件中包括第三识别引脚和第三接地引脚,所述第二识别引脚和所述第二接地引脚,以及所述第三识别引脚和所述第三接地引脚之间均连接有第二下拉电阻。
可选地,所述第二壳体的与所述第二插槽相邻且与所述电连接结构相对的壁上设置有锁止配合部,所述锁止配合部用于在板端连接器与线端连接器插接时与线端连接器的锁止件相配合,以实现所述板端连接器与所述线端连接器的电性连接。
本公开的第五方面还提供一种连接组件,包括能够实现电性连接的两连接器,两所述连接器均采用如上所述的线端连接器,或者,两所述连接器中的一者采用如上所述的线端连接器,另一者采用如上所述的板端连接器。
通过上述技术方案,即本公开提供的电连接结构,通过将该电连接结构分别应用在两个能够互相对接的连接器上,如此能够通过该电连接结构实现两个连接器的电性连接,使得连接器不用再区分相应的型号结构,例如不用区分是线端连接器或板端连接器,也不用在对接时区分公头和母头,带来使用上的极大便利性,并且由于两个电连接结构相同,也能够实现有效地降低连接器的种类,便于现场安装制造以及降低生产成本。另外,每个电连接结构均包括组装而成的分体式结构以及通过分体式结构固定连接的导电结构,结构简单且可靠性高,有利于保证两个连接器之间实现稳定的电性连接。因此,本公开提供的电连接结构能够解决相关技术中连接器内部结构存在差异性造成使用较为不便以及生产制造成本较高的问题,且具有结构简单、可靠性高以及能够减少用户对选择连接器的困扰,适用范围广的优点。
本公开的其他特征和优点将在随后的具体实施方式部分予以详细说明。
附图说明
附图是用来提供对本公开的进一步理解,并且构成说明书的一部分,与下面的具体实施方式一起用于解释本公开,但并不构成对本公开的限制。在附图中:
图1是本公开第一种实施方式中提供的电连接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公开第一种实施方式中提供的电连接结构的截面图;
图3是本公开第一种实施方式中提供的电连接结构的罩壳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公开第一种实施方式中提供的电连接结构移除罩壳后的爆炸示意图;
图5是本公开第一种实施方式中提供的电连接结构的分体式结构的爆炸示意图;
图6是本公开示例性实施方式中提供的线端连接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7是本公开示例性实施方式中提供的线端连接器的爆炸示意图;
图8是本公开示例性实施方式中提供的线端连接器的第一壳体的结构示意图;
图9是本公开示例性实施方式中提供的两个线端连接器对接,同时移除部分第一壳体的结构示意图;
图10是本公开示例性实施方式中提供的板端连接器的爆炸示意图;
图11是本公开示例性实施方式中提供的板端连接器的第二壳体的结构示意图;
图12是本公开示例性实施方式中提供的板端连接器移除第二壳体后的结构示意图;
图13是本公开第二种实施方式中提供的电连接结构的分体式结构的爆炸示意图;
图14是本公开示例性实施方式中提供的线端连接器与板端连接器对接的结构示意图;
图15是本公开示例性实施方式中提供的线端连接器与板端连接器对接,同时板端连接器移除部分第二壳体后的结构示意图;
图16是本公开示例性实施方式中提供的线端连接器与板端连接器未完全对接时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1-分体式结构;110-绝缘分体;111-第一绝缘分体;1111-第三插槽;1112-止挡凸台;112-第二绝缘分体;1121-插头;113-对接面;114-沉槽;115-第一止挡部;116-第一凸起;117-第一凹槽;118-第一止挡面;2-导电结构;210-导电件;211-第一导电件;2111-第一识别引脚;2112-电源供电引脚;2113-第二识别引脚;2114-第二接地引脚;212-第二导电件;2121-芯片供电引脚;2122-第一接地引脚;2123-第三识别引脚;2124-第三接地引脚;213-第一导电部;214-第二导电部;3-罩壳;310-避让区域;320-第一壳体部;330-第二壳体部;340-开口;350-安装槽;4-第一壳体;410-锁止槽;420-内壳体;430-外壳体;5-第一插槽;6-锁止件;610-锁止弹片;620-锁止部;621-第一止挡面;7-锁止配合部;710-限位部;711-第二止挡面;8-第二壳体;9-第一电路板;10-第二插槽;11-线体;12-第二电路板;13-致动件;1310-按压弹片;14-限位凸起;15-限位槽;16-第二电路板。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公开的具体实施方式进行详细说明。应当理解的是,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方式仅用于说明和解释本公开,并不用于限制本公开。
需要说明的是,本公开中所有获取信号、信息或数据的动作都是在遵照所在地国家相应的数据保护法规政策的前提下,并获得由相应装置所有者给予授权的情况下进行的。
在本公开中,在未作相反说明的情况下,“内、外”是指相对于部件或结构本身轮廓的内、外。此外,需要说明的是,所使用的术语如“第一、第二”等是为了区别一个要素和另一个要素,不具有顺序性和重要性。另外,在参考附图的描述中,不同附图中的同一标记表示相同的要素。
根据本公开的第一方面,提供一种电连接结构,参考图1至图16所示,该电连接结构应用在连接器上,两具有相同的电连接结构的连接器能够相互对接,电连接结构包括组装而成的分体式结构1以及通过分体式结构1固定的导电结构2,电连接结构构造为能够与另一电连接结构对接,以使得两电连接结构的两导电结构2电连接。
通过上述技术方案,即本公开提供的电连接结构,通过将该电连接结构分别应用在两个能够互相对接的连接器上,如此能够通过该电连接结构实现两个连接器的电性连接,使得连接器不用再区分相应的型号结构,例如不用区分是线端连接器或板端连接器,也不用在对接时区分公头和母头,带来使用上的极大便利性,并且由于两个电连接结构相同,也能够实现有效地降低连接器的种类,便于现场安装制造以及降低生产成本。另外,每个电连接结构均包括组装而成的分体式结构1以及通过分体式结构1固定连接的导电结构2,结构简单且可靠性高,有利于保证两个连接器之间实现稳定的电性连接。因此,本公开提供的电连接结构能够解决相关技术中连接器内部结构存在差异性造成使用较为不便以及生产制造成本较高的问题,且具有结构简单、可靠性高以及能够减少用户对选择连接器的困扰,适用范围广的优点。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参考图1至图5所示,分体式结构1可以包括至少两个绝缘分体110,每个绝缘分体110连接有至少一个导电件210,至少两个绝缘分体110组装以使得所有的导电件210形成导电结构2,结构简单且可靠性高,并且通过两个绝缘分体110组装的方式形成上述电连接结构也便于现场安装制造,降低制造成本。另外,两个绝缘分体110的材质可以是例如橡胶或塑胶等绝缘材料,本公开对此类变形方式不作具体限定,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根据实际应用需求适应性地设计,其目的是能够实现电连接结构稳定的工作即可。
上述至少两个绝缘分体110可以以任意合适的方式连接,例如,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参考图1至图3所示,电连接结构还可以包括罩壳3,罩壳3套接在分体式结构1上,以使得至少两绝缘分体110通过罩壳3的约束而相连,如此,通过罩壳3约束在分体式结构1的外部能够进一步地提高两个绝缘分体110连接的稳定性,有利于保证电连接结构稳定的工作。另外,如图1和图3所示,罩壳3可以具有避让以显露至少部分导电结构2的避让区域310,从而能够当例如两个具有相同电连接结构的连接器对接时,能够通过上述避让区域310避让导电结构2,使得两连接器的两电连接结构能够通过两导电结构2实现电连接。在另外的未图示的实施方式中,上述至少两个绝缘分体110也可以通过例如紧固件连接、卡接、粘接等方式,本公开不限于此。
另外,需要说明的是,上述罩壳3的材质可以是例如锌合金或者铝合金等材质,从而能够保证罩壳3具有较高的结构强度,进而保证电连接结构能够稳定的工作。本公开不限于此。
可选地,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参考图1至图5所示,至少两个绝缘分体110可以包括相连接的第一绝缘分体111和第二绝缘分体112,第一绝缘分体111具有对接面113,对接面113用于在两电连接结构对接时与另一电连接结构的对接面113相对布置,导电结构2部分暴露于对接面113以与另一电连接结构的导电结构2电连接,罩壳3包括套接在第一绝缘分体111和第二绝缘分体112上的第一壳体部320,以约束第一绝缘分体111和所述第二绝缘分体112的连接。由此,通过第一壳体部320可以约束连接第一绝缘分体111和第二绝缘分体112,并通过第一绝缘分体111实现两电连接结构的对接。
另外,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参考图1至图5所示,第一绝缘分体111的一端连接于所述第二绝缘分体112,另一端沿两连接器的对接方向延伸至第一壳体部320的外部,对接面113平行于所述对接方向,导电结构2包括连接于第一绝缘分体111的第一导电件211和连接于第二绝缘分体112的第二导电件212,第一导电件211和第二导电件212均部分暴露于第一绝缘分体111的对接面113,以使得第一导电件211与另一电连接结构的第二导电件212电连接,第二导电件212与另一电连接结构的第一导电件211连接,如此,能够实现当例如两个具有相同电连接结构的连接器对接时,能够通过两导电结构2实现电连接。另外,对接面113平行于对接方向,在两连接器对接时,可以以相互倒置的姿态对接,以增大对接区域的面积,增加稳定性。
为了保证两个具有相同电连接结构的连接器之间实现稳定地电连接,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参考图2和图4所示,第一导电件211可以部分内置于第一绝缘分体111且具有暴露于对接面113的第一导电部213,如此,保证第一导电件211具有较高稳定性的同时,还能够通过第一导电部213与另一连接器上的例如第二导电部214电连接,并且第一导电件211构造为部分内置于第一绝缘分体111且具有暴露于对接面113的第一导电部213的方式,也使得能够降低整个连接器的空间占用面积,便于连接器轻量化设计。
另外,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参考图2和图4所示,第一绝缘分体111上可以具有内凹于对接面113的沉槽114,沉槽114沿对接方向延伸,第二导电件212部分内置于第二绝缘分体112,第二导电件212自第二绝缘分体112延伸至沉槽114中且具有凸出于沉槽114及对接面113之外的第二导电部214,如此,保证第二导电件212具有较高稳定性的同时,还能够通过第二导电部214与另一连接器上的例如第一导电部213电连接,并且第二导电件212部分位于沉槽114内也能够进一步地降低整个连接器的空间占用面积,便于连接器轻量化设计。
其中,需要说明的是,上述第一导电件211和第二导电件212可以采用例如压焊或者注塑等方式固定在相应的第一绝缘分体111和第二绝缘分体112上,并且图4中示例性地示出第一导电件211和第二导电件212均部分内置于相应的第一绝缘分体111和第二绝缘分体112上且具有沿两连接器的对接方向分别外露于绝缘分体110的第一端和第二端,如此,能够通过例如第一端实现两电连接结构的电连接,同时,同时通过第二端实现与例如电路板电连接,以使得能够实现例如两连接器之间的电流或信号的传输。
另外,需要说明的是,图1和图2中均示例性地示出第一导电部213和第二导电部214沿连接器的对接方向间隔地布置且第一导电部213位于远离罩壳3的第一壳体部320的一端布置,而第二导电部214靠近第一壳体部320布置,可以理解的是,由于形成第二导电部214的第二导电件212位于第二绝缘分体112上,并且第二绝缘分体112是连接于所述第一绝缘分体111的沿对接方向的一端且通过第一壳体部320固定,如此,第二导电部214靠近第一壳体部320布置也使得便于第二绝缘分体112的安装操作,同时更进一步地利于降低整个连接器的空间占用面积,便于连接器轻量化设计。
可选择地,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参考图4和图5所示,沉槽114的数量可以为多个且沿垂直于对接方向的第一方向并排布置,每个沉槽114内均单独容纳有一个第二导电件212,如此,能够避免多个第二导电件212之间发生短接,并且可靠性高,另外,由于第二导电件212具有较高的稳定性,也有利于保证第二绝缘分体112稳定地连接于第一绝缘分体111。
另外,为了更好的保证第二导电件212能够稳定地布置在第一绝缘分体111的沉槽114中,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参考图2至图5所示,沉槽114内可以具有第一止挡部115,第二导电件212的朝向沉槽114延伸的一端通过第一止挡部115止挡在沉槽114中,提升结构稳定性。
其中,第一止挡部115可以以任意合适的方式构造,例如,如图2所示,第一止挡部115可以包括第一凸起116,第一凸起116的与沉槽114的底壁相对的内壁面形成用于止挡第二导电件212的端部的第一止挡面118,如此,能够保证第二导电件212稳定地布置相应的沉槽114中,并且第一凸起115是基于第一绝缘分体111的自身结构形成的,结构较为简单且便于电连接结构整体轻量化设计。
当然,需要说明的是,上述第一止挡部115构造为包括第一凸起116的实施例是示例性地,在另一些实施方式中,如图2所示,第一止挡部115也可以包括第一凹槽117,第一凹槽117的与沉槽114的底壁相对的内壁面形成用于止挡第二导电件212的端部的第一止挡面118,如此,也能够保证第二导电件212稳定布置在相应的沉槽114中,且便于电连接结构整体轻量化设计,本公开对此类变形方式不作具体限定,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根据实际应用需求适应性地设计。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参考图1至图5所示,罩壳3还可以包括用于容纳第一绝缘分体111的延伸至第一壳体部320之外的部分的的第二壳体部330,第二壳体部330上形成上述避让区域310,对接面113至少部分暴露于避让区域310,通过第二壳体部330进一步稳定连接第一绝缘分体111和第二绝缘分体112,增强结构的稳定性。
可选地,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参考图2和图3所示,第一壳体部320的背离第二壳体部330的一侧可以具有供第一绝缘分体111和第二绝缘分体112插入罩壳3内的开口340,这样,在电连接结构的具体组装过程中,例如操作人员可以首先将安装有第二导电件212的第二绝缘分体112采用例如插接的方式(将在下文描述)装配于安装有第一导电件211的第一绝缘分体111,待将第二绝缘分体112插接于第一绝缘分体111后,便能够将组装好的第二绝缘分体112和第一绝缘分体111沿罩壳3的开口340将第二绝缘分体112和第一绝缘分体111推入罩壳3内,使得第一绝缘分体111和第二绝缘分体112容置在罩壳3的第一壳体部320和第二壳体部330内,如此,便实现了绝缘分体110与罩壳3的组装,组装过程较为便捷。
另外,图1、图3、图10以及图12均示例性地示出罩壳3的第一壳体部320与第二壳体部330呈L形布置,使得将上述罩壳3应用在例如线端连接器或者板端连接器中时,能够通过呈L形结构的罩壳3的第一壳体部320稳定地连接于线端连接器的第一壳体4或者板端连接器的第二壳体8,提高结构强度以及利于两个连接器之间稳定的电连接。当然,需要说明的是,上述罩壳3呈L形结构的实施例是示例性地,在另一些未图示的实施方式中,罩壳3也可以呈例如矩形状,这样,通过例如呈矩形状的罩壳3直接固定连接于线端连接器的第一壳体4或板端连接器的第二壳体8即可,本公开对此类变形方式不作具体限定,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根据实际应用需求适应性地设计罩壳3的具体结构。本公开不限于此。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参考图5和图13所示,第一绝缘分体111和第二绝缘分体112可以插接配合,便于安装操作。其中,图5示例性地示出,第一绝缘分体111的与第二绝缘分体112连接的一端可以设置有第三插槽1111,相应地第二绝缘分体112上形成有插头1121,如此,通过插头1121插接于第三插槽1111,不仅结构简单也便于安装制造。当然,需要说明的是,上述第一绝缘分体111上设置有第三插槽1111,第二绝缘分体112上形成有插头1121的实施例是示例性地,在另一些未图示的实施方式中,第一绝缘分体111上也可以设置有插头1121,相应的第二绝缘分体112上可以形成有与插头1121插接配合的第三插槽1111,本公开对此类变形方式不作具体限定,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根据实际应用需求适应性地设计,其目的是能够保证第一绝缘分体111和第二绝缘分体112两者之间稳定的连接即可。本公开不限于此。
另外,需要说明的是,第一绝缘分体111和第二绝缘分体112的具体外形结构本公开不作具体限定,例如,可以将第一绝缘分体111和第二绝缘分体112构造呈如图5所示的外形结构,或者,也可以将第一绝缘分体111和第二绝缘分体112构造呈如图13所示的外形结构,本公开对此类变形方式不作具体限定,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根据实际应用需求适应性地设计。本公开不限于此。
此外,图5和图13均示例性地示出,第一绝缘分体111的位于第三插槽1111的两端还可以形成有向外延伸的止挡凸台1112,如此,通过两个止挡凸台1112止挡于第二绝缘分体112的两端,提高第二绝缘分体112与第一绝缘分体111连接的稳定性,并且通过两个止挡凸台1112也能够起到定位安装的作用,以便于将第二绝缘分体112连接于第一绝缘分体111,便于安装操作。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参考图5和图13所示,沉槽114可以构造为连通于第三插槽1111,如此,便于将第二绝缘分体112和第二导电件212安插于第一绝缘分体111。
本公开第一方面提供的电连接结构可以应用于能够相互对接的两连接器,例如,电连接结构可以应用于线端连接器,也可以应用于板端连接器。
例如,根据本公开的第二方面,提供一种线端连接器,参考图1至图9所示,包括上述的电连接结构和第一壳体4,电连接结构自第一壳体4的内部延伸至第一壳体4之外,电连接结构与第一壳体4之间共同围成第一插槽5,第一插槽5用于供另一连接器的电连接结构插入。其中,该另一连接器可以是相同的另一线端连接器,以实现两个相同的线端连接器的对接,或者,该另一连接器也可以是板端连接器,以实现线端连接器和板端连接器的对接。该线端连接器通过设置有上述电连接结构,能够解决相关技术中连接器内部结构存在差异性造成使用较为不便以及生产制造成本较高的问题。此外,该线端连接器具有上述电连接结构的所有有益效果,本公开对此不再赘述。
此外,根据本公开的第四方面,提供一种板端连接器,参考图10至图15所示,该板端连接器包括上述的电连接结构和第二壳体8,第二壳体8套设在电连接结构之外且用于连接第一电路板9,电连接结构与第二壳体8之间共同围成第二插槽10,第二插槽10用于供另一连接器的电连接结构插入。其中,该另一连接器可以是线端连接器,以实现线端连接器和板端连接器的对接,该板端连接器通过设置有上述电连接结构,能够解决相关技术中连接器内部结构存在差异性造成使用较为不便以及生产制造成本较高的问题。此外,该板端连接器具有上述电连接结构的所有有益效果,本公开对此不再赘述。
电连接结构应用于线端连接器和板端连接器,导电结构2均可以包括并排布置的多个第一导电件211和并排布置的多个第二导电件212。
其中,表1示例性地描述了在电连接结构应用于线端连接器时,导电结构2的各个导电件的功能示意。
表1-线端连接器的导电结构2的各个导电件的功能示意表
A12 A11 A10 A9 A8 A7 A6 A5 A4 A3 A2 A1
GND RX2+ RX2- VBUS SBU1 D- D+ CC VBUS TX1- TX1+ GND
GND TX2+ TX2- VBUS VCONN SBU2 VBUS RX1- RX1+ GND
B1 B2 B3 B4 B5 B6 B7 B8 B9 B10 B11 B12
其中,在表1示例性示出的实施方式中,导电结构2包括24个引脚,即,包括12个第一导电件211和12个第二导电件212。参考图4所示,A1至A12表示12个第一导电件211,且A1至A12在图4中沿第一方向从右至左依次排列,B1至B12表示12个第二导电件212,且B1至B12在图4中沿第一方向从左至右依次排列。
另外,表2示例性地描述了在电连接结构应用于板端连接器时,导电结构2的各个导电件的功能示意。
表2-板端连接器的导电结构2的各个导电件的功能示意表
A1’ A2’ A3’ A4’ A5’ A6’ A7’ A8’ A9’ A10’ A11’ A12’
GND TX1+ TX1- VBUS CC1 D+ D- SBU1 VBUS RX2- RX2+ GND
GND RX1+ RX1- VBUS SBU2 D- D+ CC2 VBUS TX2- TX2+ GND
B12’ B11’ B10’ B9’ B8’ B7’ B6’ B5’ B4’ B3’ B2’ B1’
其中,在表2示例性示出的实施方式中,导电结构2包括24个引脚,即,包括12个第一导电件211和12个第二导电件212。参考图12所示,A1’至A12’表示12个第一导电件211,且A1’至A12’在图12中沿第一方向从左至右依次排列,B1’至B12’表示12个第二导电件212,且B1’至B12’在图12中沿第一方向从右至左依次排列。
其中,在线端连接器和板端连接器对接时,线端连接器的引脚A1至A12连接于板端连接器的引脚B1’至B12’,同时,线端连接器的引脚B1至B12连接于板端连接器的引脚A1’至A12’,如此,便能够实现线端连接器和板端连接器的电连接。
在相关技术中,在线端连接器和板端连接器对接过程中,即,在线端连接器未完全插入板端连接器内时,如图6和图16所示,线端连接器的导电结构2会与板端连接器的导电结构2出现偏移的问题,例如,在线端连接器刚插入板端连接器时,可能会使得线端连接器的引脚A1与板端连接器的引脚A9’,以及线端连接器的引脚A9与板端连接器的引脚A1’之间出现误接触的问题,如此便会造成由于导电引脚之间的误接触使得两个对接的连接器出现短接的问题,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
因此,为了避免出现由于线端连接器与板端连接器的偏移造成短接的问题,可选地,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参考图4所示,本公开第二方面提供的线端连接器的多个第一导电件211中可以包括相邻布置的第一识别引脚2111(A5)和电源供电引脚2112(A4),第一识别引脚2111和电源供电引脚2112之间连接有上拉电阻,多个第二导电件212中包括芯片供电引脚2121(B5)和第一接地引脚2122(B1),芯片供电引脚2121和第一接地引脚2122之间连接有第一下拉电阻;
进一步地,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参考图12所示,本公开第四方面提供的板端连接器的多个第一导电件211中可以包括第二识别引脚2113(A5’)和第二接地引脚2114(A1’),多个第二导电件212中包括第三识别引脚2123(B5’)和第三接地引脚2124(B12’),第二识别引脚2113和第二接地引脚2114,以及第三识别引脚2123和第三接地引脚2124之间均连接有第二下拉电阻,如此,在线端连接器与板端连接器对接时,当线端连接器完全插入后,由于线端连接器的第一识别引脚2111(A5)电连接于板端连接器的第三识别引脚2123(B5’),同时,线端连接器的芯片供电引脚2121(B5)电连接于板端连接器的第二识别引脚2113(A5’),如此,由于线端连接器的第一识别引脚2111与板端连接器的第三识别引脚2123导通后,在板端连接器的第二下拉电阻的作用下使得第一识别引脚2111上的电压值发生变化,同时,线端连接器的芯片供电引脚2121与板端连接器的第二识别引脚2113导通,芯片供电引脚2121给例如该线端连接器的芯片(图中未示出)进行供电,如此,便能够通过该芯片监测第一识别引脚2111上的电压值是否发生变化,如果芯片监测第一识别引脚2111上的电压值发生变化,线端连接器与板端连接器将导通,开始供电,反之,如果电压值未发生变化,线端连接器与板端连接器将不导通,进而能够避免发生由于多个导电引脚之间的误接触使得两个对接的连接器出现短接的问题。
当然,需要说明的是,第一下拉电阻以及第二下拉电阻的布置方式均是示例性地,在另一些实施方式中,第一下拉电阻可以设置在芯片供电引脚2121与该芯片供电引脚2121并排布置的任意一个接地引脚之间;第二下拉电阻可以设置在识别引脚与该识别引脚并排布置的任意一个接地引脚之间,本公开对此类变形方式不作具体限定,只要保证上拉电阻布置在识别引脚与该识别引脚并排布置且相邻的电源供电引脚之间即可。本公开不限于此。
另外,本公开对下拉电阻和上拉电阻的具体电阻阻值大小也不作具体限定,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根据实际应用需求适应性地设计。
回到本公开第二方面提供的线端连接器中,可选地,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参考图1所示,上述上拉电阻以及第一下拉电阻均可以布置在例如图1所示的线端连接器的第二电路板16上,并且线端连接器的第一导电件211和第二导电件212均与该第二电路板16电连接,如此,便于通过第二电路板16与例如线体11(将在下文描述)进行电连接,进而形成例如转接线(将在下文描述)。此外,图1中还示例性地示出第二电路板16固定安装在罩壳3的安装槽350中,可靠性高且便于安装操作。
另外,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参考图6至图9所示,电连接结构的远离第一插槽5的壁面上可以设置有锁止件6,第一壳体4的与第一插槽5相邻且与电连接结构相对的壁上设置有锁止配合部7,锁止配合部7用于在线端连接器与相同的另一线端连接器插接时与另一线端连接器的锁止件6相配合,以可解锁地锁止两个线端连接器,可靠性高且便于安装操作。
锁止件6可以以任意合适的方式构造,其目的是能够通过按压锁止件6,来使得两连接器实现锁止和解锁的切换,例如,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参考图6至图9所示,锁止件6可以包括锁止弹片610,并且锁止弹片610上形成有锁止部620,锁止部620用于在锁止状态止挡于另一连接器的锁止配合部7,以限制连接器与另一连接器分离,锁止部620通过按压能够切换至解锁状态以使得锁止部620与锁止配合部7的限位部710能够分离,由于将锁止件6构造成锁止弹片610,使得结构较为简单,便于安装制造且也便于操作人员按压操作。另外,锁止弹片610由于具有弹性,所以可以通过按压解锁,且在非按压状态时,锁止弹片610能够复位,即能够切换至锁止状态时所处的位置。此外,在另外的未图示的实施方式中,锁止件6也可以构造为其它任意合适的结构,比如可移动地连接于电连接结构的锁止柱、锁止块等,该锁止柱或锁止块上具有与另一连接器能够卡接的卡块等锁止部620,本公开不限于此。
其中,锁止部620可以以任意合适的方式构造,例如锁止部620可以包括第一凸起或第一凹槽,第一凸起或第一凹槽的朝向第一壳体4所在一侧的壁面形成第一止挡面621,进一步地,锁止配合部7的限位部710可以包括形成在第一壳体4的锁止槽410的相对两内侧壁中至少一者上的第二凸起或第二凹槽,第二凸起或第二凹槽的沿插接方向朝向线端连接器内侧的壁面形成第二止挡面711,在锁止状态下,第一止挡面621止挡于第二止挡面711,并在解锁状态脱离止挡,以允许两个连接器分离。如此,通过该第一止挡面621止挡于上述限位部710的第二止挡面711,便能够实现两个连接器的锁止连接,可靠性高且便于安装操作,并且锁止部620和限位部710都是基于锁止弹片610与第一壳体4的自身结构上的改进,不仅结构更加简单也便于安装制造,并且也有利于连接器的轻量化设计。
另外,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参考图6至图9所示,第一壳体4可以包括内壳体420,和套设在内壳体420之外的外壳体430,上述锁止槽410形成在内壳体420上,另外,通过外壳体430起到防护作用,保证连接器内部能够稳定的工作。
此外,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参考图7所示,线端连接器还可以包括连接于外壳体430的致动件13,致动件13用于驱动锁止弹片610相对于电连接结构移动以切换锁止状态和解锁状态,如此,操作人员通过可操作地按压致动件13进而使得锁止弹片610相对于电连接结构移动,从而实现可解锁地锁止两个连接器,操作便捷。
其中,致动件13可以以任意合适的方式构造,例如,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参考图7所示,致动件13可以包括形成在外壳体430上的按压弹片1310,按压弹片1310用于可选择地驱动锁止弹片610相对于电连接结构移动,结构简单且便于按压操作。其中,按压弹片1310与外壳体430的具体连接方式以及自身的结构本公开均不作具体限定,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根据实际应用需求适应性地设计。
另外,图1、图3、图7以及图8中示例性地示出罩壳3的与内壳体420相贴合的外壁面,以及内壳体420的内壁面上中的一者可以设置有限位凸起14,另一者上形成有限位槽15,通过限位凸起14与限位槽15的配合,能够实现将罩壳3稳定地安装在内壳体420内,同时还能够通过限位凸起14和限位槽15起到定位安装的作用。
根据本公开的第三方面,提供一种转接线,参考图6和图7所示,该转接线包括线体11和上述的线端连接器,线体11的至少一端设置有线端连接器,如此,两个具有连接器的转接线可以实现直接串联,进而实现电流或信号的传输,并且能够解决相关技术中连接器内部结构存在差异性造成使用较为不便以及生产制造成本较高的问题。另外,该转接线具有上述线端连接器的所有有益效果,本公开在此不再赘述。
回到本公开第四方面提供的板端连接器中,可选地,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参考图14和图15所示,上述第二下拉电阻可以布置例如图14和图15所示的第一电路板9上,并且板端连接器的第一导电件211和第二导电件212均与该第一电路板9电连接,进一步地,在将该第一电路板9与例如多种类型的电子设备电连接,例如,可以应用在例如终端设备、转接设备和存储设备等,进而实现相应地电流和信号传输。
另外,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参考图10和图11所示,第二壳体8的与第二插槽10相邻且与电连接结构相对的壁上可以设置有上述第二方面提供锁止配合部7,锁止配合部7用于在板端连接器与线端连接器插接时与线端连接器的锁止件6相配合,以实现板端连接器与线端连接器的电性连接,可靠性高且便于安装操作,因此,可以理解的是,板端连接器的第二壳体8可以与上述第二方面提供的线端连接器的第一壳体4构造成同种结构的壳体,或者,也可以构造成不同结构的壳体,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根据实际应用需求适应性地设计,本公开对此不作过多限定。
其中,需要说明的是,上述板端连接器的第二壳体8与上述第二方面提供的线端连接器的第一壳体4构造成同种结构的壳体,可以理解的是,可以是壳体上的一些结构特征相同,例如均可以至少包括上文描述的锁止槽410、内壳体420、外壳体430以及限定凸起14等结构,但是第一壳体4和第二壳体8的具体外形轮廓、结构材质以及尺寸大小等均可以根据线端连接器与板端连接器的各自应用场景以及使用需求适应性地设计,本公开对此不作具体限定。
根据本公开的第五方面,提供一种连接组件,该连接组件包括能够实现电性连接的两连接器,两连接器可以均采用上述的线端连接器,或者,两连接器中的一者可以采用上述的线端连接器,另一者采用上述的板端连接器。如此,通过两连接器的可解锁地连接,不仅能够实现例如电子设备之间的电流或信号的传输,还具有结构简单且操作便捷,并且具有锁止可靠、不易损坏以及较为轻量化的优点,使得连接器在具体使用场景下具有极大的便利性。另外,该连接组件还能够解决相关技术中连接器内部结构存在差异性造成使用较为不便以及生产制造成本较高的问题。此外,该连接组件具有上述线端连接器和板端连接器的所有有益效果,本公开在此不再赘述。
以上结合附图详细描述了本公开的优选实施方式,但是,本公开并不限于上述实施方式中的具体细节,在本公开的技术构思范围内,可以对本公开的技术方案进行多种简单变型,这些简单变型均属于本公开的保护范围。
另外需要说明的是,在上述具体实施方式中所描述的各个具体技术特征,在不矛盾的情况下,可以通过任何合适的方式进行组合。为了避免不必要的重复,本公开对各种可能的组合方式不再另行说明。
此外,本公开的各种不同的实施方式之间也可以进行任意组合,只要其不违背本公开的思想,其同样应当视为本公开所公开的内容。

Claims (18)

1.一种电连接结构,其特征在于,应用在连接器上,两具有相同的所述电连接结构的连接器能够相互对接,所述电连接结构包括组装而成的分体式结构以及通过所述分体式结构固定的导电结构,所述电连接结构构造为能够与另一电连接结构对接,以使得两所述电连接结构的两导电结构电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连接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分体式结构包括至少两个绝缘分体,每个所述绝缘分体连接有至少一个导电件,所述至少两个绝缘分体组装以使得所有的所述导电件形成所述导电结构。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连接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电连接结构还包括罩壳,所述罩壳套接在所述分体式结构上,以使得至少两所述绝缘分体通过所述罩壳的约束而相连,所述罩壳具有避让以显露至少部分所述导电结构的避让区域。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电连接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至少两个绝缘分体包括相连接的第一绝缘分体和第二绝缘分体,所述第一绝缘分体具有对接面,所述对接面用于在两所述电连接结构对接时与另一所述电连接结构的对接面相对布置,所述导电结构部分暴露于所述对接面以与所述另一电连接结构的导电结构电连接,所述罩壳包括套接在所述第一绝缘分体和所述第二绝缘分体上的第一壳体部,以约束所述第一绝缘分体和所述第二绝缘分体的连接。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电连接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绝缘分体的一端连接于所述第二绝缘分体,另一端沿两所述连接器的对接方向延伸至所述第一壳体部的外部,所述对接面平行于所述对接方向,所述导电结构包括连接于所述第一绝缘分体的第一导电件和连接于所述第二绝缘分体的第二导电件,所述第一导电件和所述第二导电件均部分暴露于所述第一绝缘分体的对接面,以使得所述第一导电件与所述另一电连接结构的第二导电件电连接,所述第二导电件与所述另一电连接结构的第一导电件连接。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电连接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导电件部分内置于所述第一绝缘分体且具有暴露于所述对接面的第一导电部;和/或
所述第一绝缘分体上具有内凹于所述对接面的沉槽,所述沉槽沿所述对接方向延伸,所述第二导电件部分内置于所述第二绝缘分体,所述第二导电件自所述第二绝缘分体延伸至所述沉槽中且具有凸出于所述沉槽及所述对接面之外的第二导电部。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电连接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沉槽内具有第一止挡部,所述第二导电件的朝向所述沉槽延伸的一端通过所述第一止挡部止挡在所述沉槽中。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电连接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止挡部包括第一凸起或第一凹槽,所述第一凸起或第一凹槽的与所述沉槽的底壁相对的内壁面形成用于止挡所述第二导电件的端部的第一止挡面。
9.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电连接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罩壳还包括用于容纳所述第一绝缘分体的延伸至所述第一壳体部之外的部分的第二壳体部,所述第二壳体部上形成所述避让区域,所述对接面至少部分暴露于所述避让区域;
所述第一壳体部的背离所述第二壳体部的一侧具有供所述第一绝缘分体和所述第二绝缘分体插入所述罩壳内的开口。
10.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电连接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绝缘分体和所述第二绝缘分体插接配合。
11.一种线端连接器,其特征在于,包括:
权利要求1-10中任意一项所述的电连接结构;和
第一壳体,所述电连接结构自所述第一壳体的内部延伸至所述第一壳体之外,所述电连接结构与所述第一壳体之间共同围成第一插槽,所述第一插槽用于供另一连接器的电连接结构插入。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线端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电连接结构的导电结构包括并排布置的多个第一导电件和并排布置的多个第二导电件,多个所述第一导电件中包括相邻布置的第一识别引脚和电源供电引脚,所述第一识别引脚和所述电源供电引脚之间连接有上拉电阻,多个所述第二导电件中包括芯片供电引脚和第一接地引脚,所述芯片供电引脚和所述第一接地引脚之间连接有第一下拉电阻。
13.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线端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电连接结构的远离所述第一插槽的壁面上设置有锁止件,所述第一壳体的与所述第一插槽相邻且与所述电连接结构相对的壁上设置有锁止配合部,所述锁止配合部用于在所述线端连接器与相同的另一线端连接器插接时与所述另一线端连接器的锁止件相配合,以可解锁地锁止两个所述线端连接器。
14.一种转接线,其特征在于,包括线体和权利要求11-13中任意一项所述的线端连接器,所述线体的至少一端设置有所述线端连接器。
15.一种板端连接器,其特征在于,包括:
权利要求1-10中任意一项所述的电连接结构;和
第二壳体,套设在所述电连接结构之外且用于连接第一电路板,所述电连接结构与所述第二壳体之间共同围成第二插槽,所述第二插槽用于供另一连接器的电连接结构插入。
16.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板端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电连接结构的导电结构包括并排布置的多个第一导电件和并排布置的多个第二导电件,多个所述第一导电件中包括第二识别引脚和第二接地引脚,多个所述第二导电件中包括第三识别引脚和第三接地引脚,所述第二识别引脚和所述第二接地引脚,以及所述第三识别引脚和所述第三接地引脚之间均连接有第二下拉电阻。
17.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板端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壳体的与所述第二插槽相邻且与所述电连接结构相对的壁上设置有锁止配合部,所述锁止配合部用于在板端连接器与线端连接器插接时与线端连接器的锁止件相配合,以实现所述板端连接器与所述线端连接器的电性连接。
18.一种连接组件,其特征在于,包括能够实现电性连接的两连接器,两所述连接器均采用权利要求11-13中任意一项所述的线端连接器,或者,两所述连接器中的一者采用权利要求11-13中任意一项所述的线端连接器,另一者采用权利要求15-17中任意一项所述的板端连接器。
CN202322991831.7U 2023-11-06 2023-11-06 电连接结构、板端和线端连接器、转接线及连接组件 Active CN220984999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2991831.7U CN220984999U (zh) 2023-11-06 2023-11-06 电连接结构、板端和线端连接器、转接线及连接组件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2991831.7U CN220984999U (zh) 2023-11-06 2023-11-06 电连接结构、板端和线端连接器、转接线及连接组件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20984999U true CN220984999U (zh) 2024-05-17

Family

ID=9106387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22991831.7U Active CN220984999U (zh) 2023-11-06 2023-11-06 电连接结构、板端和线端连接器、转接线及连接组件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20984999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7357648B2 (en) Electronic device with integral connectors
US7128617B2 (en) Electrical socket assembly and plug connector coupled thereto
US8920185B2 (en) Electronic device assembly structure
US6705891B1 (en) Case for portable storage peripheral equipment
JP4029212B2 (ja) 電気コネクタアッセンブリ
WO2015089893A1 (zh) Usb电连接器的转接模块
US20080057791A1 (en) Jack connector
CN219246994U (zh) 电连接器、底座及电连接器与底座组合
CN218498497U (zh) 电连接器及其底座
CN110998986B (zh) 正反双面电连接器
TWM505078U (zh) 序列匯流排連接器
CN220984999U (zh) 电连接结构、板端和线端连接器、转接线及连接组件
US20050048847A1 (en) Electrical power jack
US6231390B1 (en) Connector for use in portable phone
KR101697067B1 (ko) 멀티 타입 호환 플러그를 구비한 커넥터
CN209844087U (zh) 高稳固性线材连接端子
CN220544428U (zh) 转换器
CN214505950U (zh) 反向连接器
TW202029588A (zh) 配線器具
CN217691943U (zh) 一种连接器及电子设备
CN220456783U (zh) 车规type-c插头连接器
CN216598086U (zh) Usb连接器
CN212725685U (zh) 一种电连接器公端
CN220291189U (zh) 车用插头电连接器及车用插座电连接器
CN216362177U (zh) 可旋转的充电插头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