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7691943U - 一种连接器及电子设备 - Google Patents

一种连接器及电子设备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7691943U
CN217691943U CN202221815993.4U CN202221815993U CN217691943U CN 217691943 U CN217691943 U CN 217691943U CN 202221815993 U CN202221815993 U CN 202221815993U CN 217691943 U CN217691943 U CN 217691943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onnector
plug
wall
groove
protrus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21815993.4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叶文劲
齐奇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Ubtech Robotics Corp
Original Assignee
Ubtech Robotics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Ubtech Robotics Corp filed Critical Ubtech Robotics Corp
Priority to CN202221815993.4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7691943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7691943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7691943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Abstract

本申请公开了一种连接器及电子设备,涉及电子设备技术领域。连接器包括连接器母座、壳体和连接器公头。连接器母座开设有插口;壳体开设有具有开口的安装腔,连接器母座设置于壳体上背离开口的一侧,且插口与安装腔连通,安装腔的内壁上至少一相对两侧壁分别设置有第一凹槽;接器公头包括连接器插芯和插头,插芯的一端穿设于插头与连接导线电连接,插头的外壁上至少一相对两侧壁分别设有第一凸起,插芯的另一端能够插接于插口。本申请提供的连接器,当连接器公头与连接器母座连接时,插芯插入插口内,第一凸起与第一凹槽插接配合,实现防呆作用,以及通过壳体的保护作用,使连接器的连接更加可靠,不易受到外力干扰,提高了产品的可靠性。

Description

一种连接器及电子设备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电子设备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连接器及电子设备。
背景技术
随着科技的发展,手机、平板电脑等终端设备已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种电子设备。
电子设备上通常都会设置一个或者多个功能接口,例如,充电接口、耳机接口或者传输接口等,每一接口可以通过连接器、数据线与外部设备之间实现连接,从而实现电子设备的对应功能。而连接器作为电子设备中功能模块和电子设备的电路板电连接的关键配件,在电子设备中占据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目前,Type-C连接器的接口标准,是一种USB(Universal Serial Bus,通用串行总线)的接口形式,可以满足正反两个方向的插入。然而,Type-C连接器如果受到较大外力冲击,容易导致接口损坏,甚至导致电路板损坏,降低了产品的可靠性。
实用新型内容
有鉴于此,本申请的目的是为了克服现有技术中的不足,本申请提供了一种连接器,以解决现有技术中Type-C连接器容易造成接口损坏的技术问题。
本申请提供了:
一种连接器,该连接器包括:
连接器母座,与电路板连接,且所述连接器母座上开设有插口;
壳体,所述壳体开设有具有开口的安装腔,所述连接器母座设置于所述壳体上背离所述开口的一侧,且所述插口与所述安装腔连通,所述安装腔的内壁上至少一相对两侧壁分别设置有第一凹槽;
连接器公头,包括插芯和插头,所述插芯的一端穿设于所述插头与连接导线电连接,所述插头的外壁上至少一相对两侧壁分别设置有与所述第一凹槽相配合的第一凸起,且所述插芯的另一端能够插接于所述插口。
另外,根据本申请的连接器,还可具有如下附加的技术特征:
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凸起沿所述插头靠近所述插口的一端向远离所述插口的一端延伸设置。
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凸起靠近所述插头远离所述插口的一端设置有斜面。
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安装腔的内壁上一相对两侧壁分别设置有第一凹槽,另一相对两侧壁分别设置有第二凸起;所述插头的外壁与所述第一凹槽对应的一侧壁设置有所述第一凸起,所述插头的外壁与所述第二凸起对应的一侧壁设置有第二凹槽,所述第二凸起能够插接于所述第二凹槽。
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插头呈方形,所述安装腔的形状与所述插头的形状相匹配。
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方式中,沿所述插头的外壁周向的每一侧壁分别设置有所述第一凸起,且所述插头的外壁的相对两侧壁的所述第一凸起均相对所述插头的轴线对称设置,所述安装腔的内壁对应所述第一凸起的位置分别设置有所述第一凹槽。
本申请提供了一种连接器,该连接器包括:
连接器母座,与电路板连接,且所述连接器母座上开设有插口;
壳体,所述壳体开设有具有开口的安装腔,所述连接器母座设置于所述壳体上背离所述开口的一侧,且所述插口与所述安装腔连通,所述安装腔的内壁上至少一相对两侧壁上分别设置有第一凸起;
连接器公头,包括插芯和插头,所述插芯的一端穿设于所述插头与连接导线电连接,所述插头的外壁上至少一相对两侧壁分别设置有与所述第一凸起相配合的第一凹槽,且所述插芯的另一端能够插接于所述插口。
本申请还提供了一种连接器,该连接器包括:
连接器母座,与电路板连接,且所述连接器母座上开设有插口;
壳体,所述壳体开设有具有开口的安装腔,所述连接器母座设置于所述壳体上背离所述开口的一侧,且所述插口与所述安装腔连通,所述安装腔的内壁上至少一相对两侧壁的一侧设置有第一凹槽,另一侧壁设置有第三凸起;
连接器公头,包括插芯和插头,所述插芯的一端穿设于所述插头与连接导线电连接,所述插头的外壁上至少一相对两侧壁的一侧壁设置有与所述第一凹槽相配合的第一凸起,另一侧壁设置有与所述第三凸起相配合的第三凹槽,且所述插芯的另一端能够插接于所述插口。
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安装腔的内壁上一相对两侧壁的一侧壁设置有所述第一凹槽,另一侧壁设置有所述第三凸起,所述安装腔的内壁上另一相对两侧壁分别设置有第四凸起;所述插头的外壁上一相对两侧壁的一侧壁设置有与所述第一凹槽相配合的所述第一凸起,另一侧壁设置有与所述第三凸起相配合的所述第三凹槽,所述插头的外壁上另一相对两侧壁分别设置有与所述第四凸起相配合的第四凹槽。
本申请还提供了一种电子设备,所述电子设备包括上述任一实施例中所述的连接器。
相对于现有技术,本申请的有益效果是:本申请提出一种连接器,所述连接器包括连接器母座、壳体和连接器公头。通过在壳体的安装腔的内壁上的两相对侧壁设置第一凹槽,在连接器公头的插头外壁的两相对侧壁设置第一凸起,这样当连接器公头与连接器母座连接时,插芯插入连接器母座的插口内,第一凸起与第一凹槽插接配合,实现防呆作用,以及通过壳体的保护作用,使连接器的连接更加可靠,连接器的电路板接触不易受到外力干扰,提高了产品的可靠性,避免了连接器如果受到较大外力冲击容易导致接口损坏的情况发生。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应当理解,以下附图仅示出了本申请的某些实施例,因此不应被看作是对范围的限定,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相关的附图。
图1示出了本申请一些实施例提供的连接器的使用前结构示意图;
图2示出了本申请一些实施例提供的连接器的使用后示意图;
图3示出了本申请一些实施例提供的连接器公头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4示出了本申请一些实施例提供的连接器公头的结构示意图一;
图5示出了本申请一些实施例提供的连接器公头的结构示意图二;
图6示出了本申请一些实施例提供的连接器公头的结构示意图三;
图7示出了本申请一些实施例提供的连接器公头的结构示意图四;
图8示出了本申请一些实施例提供的连接器公头的结构示意图五;
图9示出了本申请一些实施例提供的连接器公头的结构示意图六;
图10示出了本申请一些实施例提供的连接器公头的结构示意图七;
图11示出了本申请一些实施例提供的连接器母座的一视角结构示意图;
图12示出了本申请一些实施例提供的壳体的结构示意图一;
图13示出了本申请一些实施例提供的壳体的结构示意图二;
图14示出了本申请一些实施例提供的壳体的结构示意图三;
图15示出了本申请一些实施例提供的壳体的结构示意图四;
图16示出了本申请一些实施例提供的壳体的结构示意图五;
图17示出了本申请一些实施例提供的电子设备的结构示意图。
主要元件符号说明:
100-连接器;10-连接器母座;11-插口;20-电路板;30-壳体;31-安装腔;311-开口;40-连接器公头;41-插芯;42-插头;50-连接导线;60-第一凹槽;61-第二凹槽;62-第三凹槽;63-第四凹槽;70-第一凸起;701-斜面;71-第二凸起;72-第三凸起;73-第四凸起;200-电子设备。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详细描述本申请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仅用于解释本申请,而不能理解为对本申请的限制。
在本申请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轴向”、“径向”、“周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申请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申请的限制。
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申请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在本申请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申请中的具体含义。
在本申请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上”或“下”可以是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或第一和第二特征通过中间媒介间接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可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或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可以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或斜下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
实施例一
如图1和图2所示,本申请的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连接器100,用于电子设备200上,主要用于电子设备200上的充电接口、耳机接口或者传输接口与外部设备的连接。该连接器100包括:连接器母座10、壳体30和连接器公头40。
具体地,连接器母座10与电路板20连接,且所述连接器母座10上开设有插口11,所述插口11用于插接连接器公头40的插芯41。
一并参阅图5、图8、图12和图13,所述壳体30开设有具有开口311的安装腔31,所述连接器母座10设置于所述壳体30上背离所述开口311的一侧,也就是连接器母座10位于所述壳体30的一侧,连接器公头40位于壳体30上与所述连接器母座10相对的一侧。所述插口11与所述安装腔31连通,所述安装腔31的内壁上至少一相对两侧壁分别设置有第一凹槽60。
连接器公头40包括插芯41和插头42,所述插芯41的一端穿设于所述插头42与连接导线50电连接,所述插头42的外壁上至少一相对两侧壁分别设置有与所述第一凹槽60相配合的第一凸起70,且所述插芯41的另一端能够插接于所述插口11。
需要说明的是,所述安装腔31的内壁上任意一组相对的两侧壁均可设置有所述第一凹槽60,对应的,在插头42的外壁上任意一组相对的两侧壁设置与第一凹槽60相配合的第一凸起70。
本申请的实施例提供的连接器100,通过在壳体30的安装腔31的内壁上的两相对侧壁设置第一凹槽60,在连接器公头40的插头42外壁的两相对侧壁设置第一凸起70,这样当连接器公头40与连接器母座10连接时,插芯41插入连接器母座10的插口11内,第一凸起70与第一凹槽60插接配合,实现防呆作用,这样的设计还可以实现连接器公头40正反两个方向可以与连接器母座10插接。同时,通过壳体30的保护作用,使连接器100的连接更加可靠,连接器100的电路板20接触不易受到外力干扰,提高了产品的可靠性,避免了连接器100因受到较大外力冲击容易导致接口损坏的情况发生。
另外,现有技术中还有一些连接器100,将防呆结构设置在了母座外壳上,这样会占用更多的电路板的安装空间,使产品的整体体积更大,不利于产品的小型化。而本申请的实施例提供的连接器100,通过所述第一凸起70和第一凹槽60的设计,连接器母座10不需要额外增加防呆结构设计,因此使连接器母座10的体积和所占电路板20面积可以保持较小的设计状态,有利于产品的小型化。
如图3所示,在本申请的一个实施方式中,可选地,所述第一凸起70沿所述插头42靠近所述插口11的一端向远离所述插口11的一端延伸设置。这样使第一凸起70形成条形状凸起结构,同时,第一凹槽60的形状与第一凸起70的形状相匹配,这样可以增加第一凸起70与第一凹槽60之间的接触面积。
如图3所示,在本申请的上述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凸起70靠近所述插头42远离所述插口11的一端设置有斜面701。
在本实施方式中,所述斜面701沿第一凸起70的底部向其顶部倾斜设置,倾斜方向为向插头42插入安装腔31的方向,这样当连接器公头40插入壳体30和连接器母座10时,操作者的手指可以抵接在该斜面701上,便于操作者操作,不易对操作者手指造成压痕。
另外,需要说明的是,第一凸起70沿连接导线50轴线方向的长度与第一凹槽60沿连接导线50轴线方向的长度相匹配。
可选地,第一凸起70的宽度与第一凹槽60的槽宽相匹配,其中,第一凸起70与第一凹槽60过盈配合,这样在连接器公头40与壳体30连接时更加可靠,避免第一凸起70与第一凹槽60之间插接时容易松动脱落的情况发生,从而提高了连接器100的连接可靠性,提高了客户的使用感受。
如图4和图11所示,在本申请的一个具体实施方式中,具体地,所述安装腔31的内壁上一相对两侧壁分别设置有第一凹槽60,另一相对两侧壁分别设置有第二凸起71。所述插头42的外壁与所述第一凹槽60对应的一侧壁设置有所述第一凸起70,所述插头42的外壁与所述第二凸起71对应的一侧壁设置有第二凹槽61,所述第二凸起71能够插接于所述第二凹槽61。
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第二凸起71和第二凹槽61的设计,使插头42与壳体30通过两个凸起和两个凹槽交错的配合进行防呆,不同于上述安装腔31的内壁任一两个相对侧壁都设置第一凹槽60的方案,同样可以起到防呆作用,以及通过壳体30的保护作用,使连接器100的连接更加可靠,连接器100的电路板20接触不易受到外力干扰,提高了产品的可靠性。
如图1至图3所示,在本申请的上述实施方式中,可选地,所述插头42呈方形,所述安装腔31的形状与所述插头42的形状相匹配。可以理解的是,插头42也可以呈圆柱形,在圆柱形的插头42两相对侧设置第一凹槽60或第二凸起71或第二凹槽61等,对应的,安装腔31也呈圆柱形腔体。
如图5、图6、图12和图14所示,在本申请的一个实施方式中,对于只在插头42的一相对侧壁设置第一凸起70的方案,还可以在插头42的每一侧壁都设置第一凸起70。具体地,沿所述插头42的外壁周向的每一侧壁分别设置有所述第一凸起70,且所述插头42的外壁的相对两侧壁的所述第一凸起70均相对所述插头42的轴线O对称设置,所述安装腔31的内壁对应所述第一凸起70的位置分别设置有所述第一凹槽60。本实施方式中,可以通过多个第一凸起70与多个第一凹槽60一一对应的配合,实现连接器公头40与壳体30之间的防呆作用,进而提高连接器100的可靠性。
实施例二
如图7和图14所示,本申请的实施例二提供了一种连接器100,该连接器100包括:连接器母座10、壳体30和连接器公头40。
连接器母座10与电路板20连接,且所述连接器母座10上开设有插口11。
所述壳体30开设有具有开口311的安装腔31,所述连接器母座10设置于所述壳体30上背离所述开口311的一侧,且所述插口11与所述安装腔31连通,所述安装腔31的内壁上至少一相对两侧壁上分别设置有第一凸起70。
所述连接器公头40包括插芯41和插头42,所述插芯41的一端穿设于所述插头42与连接导线50电连接,所述插头42的外壁上至少一相对两侧壁分别设置有与所述第一凸起70相配合的第一凹槽60,且所述插芯41的另一端能够插接于所述插口11。
在本实施例中,不同于实施例一方案的部分在于,将第一凸起70设置在了安装腔31内壁上,将第一凹槽60设置在了插头42上,其起到的有益效果与实施例一的有益效果相同,在此就不重复说明。
实施例三
如图9和图15所示,本申请的实施例二提供了一种连接器100,该连接器100包括:连接器母座10、壳体30和连接器公头40。
连接器母座10与电路板20连接,且所述连接器母座10上开设有插口11。
所述壳体30开设有具有开口311的安装腔31,所述连接器母座10设置于所述壳体30上背离所述开口311的一侧,且所述插口11与所述安装腔31连通,所述安装腔31的内壁上至少一相对两侧壁的一侧壁设置有第一凹槽60,另一侧壁设置有第三凸起72。
连接器公头40包括插芯41和插头42,所述插芯41的一端穿设于所述插头42与连接导线50电连接,所述插头42的外壁上至少一相对两侧壁的一侧壁设置有与所述第一凹槽60相配合的第一凸起70,另一侧壁设置有与所述第三凸起72相配合的第三凹槽62,且所述插芯41的另一端能够插接于所述插口11。
在本实施例中,不同于实施例一和实施例二方案的部分在于,将第一凸起70设置在了插头42的一相对两侧壁上,在另一相对两侧壁上设置第三凸起72,将第一凹槽60设置在了安装腔31的一相对两侧壁上,在另一相对两侧壁上设置第三凹槽62,其起到的有益效果与实施例一的有益效果相同,在此就不重复说明。
例如,插头42和安装腔31都呈方形结构,在插头42的上侧和下侧设置第一凹槽60,在插头42的左侧和右侧设置第三凹槽62,同理,安装腔31上的第一凸起70和第三凸起72与第一凹槽60和第三凹槽62一一对应设置。
如图10和图16所示,在本申请的另一个实施方式中,可选地,所述安装腔31的内壁上一相对两侧壁的一侧壁设置有所述第一凹槽60,另一侧壁设置有所述第三凸起72,所述安装腔31的内壁上另一相对两侧壁分别设置有第四凸起73;所述插头42的外壁上一相对两侧壁的一侧壁设置有与所述第一凹槽60相配合的所述第一凸起70,另一侧壁设置有与所述第三凸起72相配合的所述第三凹槽62,所述插头42的外壁上另一相对两侧壁分别设置有与所述第四凸起73相配合的第四凹槽63。
本实施方式中,通过在插头42不同侧上设置第一凸起70、第三凹槽62和第四凹槽63,进而与安装腔31上的第一凹槽60、第三凸起72和第四凸起73一一对应配合,从而实现壳体30与连接器公头40的防呆作用。
需要说明的是,上述任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凸起70、第二凸起71、第三凸起72和第四凸起73,以及于各个凸起对应的凹槽的形状优选为相同,这样便于使连接器公头40与连接器母座10在正反两个方向均可以插接。当然各个凸起和凹槽的形状也可以各不相同。
实施例四
如图17所示,本申请的实施例四还提供了一种电子设备200,所述电子设备200包括上述任一实施例中所述的连接器100。
本申请的实施例四提供的电子设备200包括上述任一实施例中的所述连接器100,因此具有上述任一实施例中所述连接器100的全部有益效果,在此就不一一赘述。
综上所述,本申请的实施例提出了一种连接器100,所述连接器100包括连接器母座10、壳体30和连接器公头40。通过在壳体30的安装腔31的内壁上的两相对侧壁设置第一凹槽60,在连接器公头40的插头42外壁的两相对侧壁设置第一凸起70,这样当连接器公头40与连接器母座10连接时,插芯41插入连接器母座10的插口11内,第一凸起70与第一凹槽60插接配合,实现防呆作用,以及通过壳体30的保护作用,使连接器100的连接更加可靠,连接器100的电路板20接触不易受到外力干扰,提高了产品的可靠性,避免了连接器100因受到较大外力冲击容易导致接口损坏的情况发生。另外,连接器母座10不需要额外增加防呆结构设计,因此使连接器母座10的体积和所占电路板20面积可以保持较小的设计状态,有利于产品的小型化。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示例”、“具体示例”、或“一些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申请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必须针对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此外,在不相互矛盾的情况下,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将本说明书中描述的不同实施例或示例以及不同实施例或示例的特征进行结合和组合。
尽管上面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申请的实施例,可以理解的是,上述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不能理解为对本申请的限制,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在本申请的范围内可以对上述实施例进行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

Claims (10)

1.一种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器包括:
连接器母座,与电路板连接,且所述连接器母座上开设有插口;
壳体,所述壳体开设有具有开口的安装腔,所述连接器母座设置于所述壳体上背离所述开口的一侧,且所述插口与所述安装腔连通,所述安装腔的内壁上至少一相对两侧壁分别设置有第一凹槽;
连接器公头,包括插芯和插头,所述插芯的一端穿设于所述插头与连接导线电连接,所述插头的外壁上至少一相对两侧壁分别设置有与所述第一凹槽相配合的第一凸起,且所述插芯的另一端能够插接于所述插口。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凸起沿所述插头靠近所述插口的一端向远离所述插口的一端延伸设置。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凸起靠近所述插头远离所述插口的一端设置有斜面。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安装腔的内壁上一相对两侧壁分别设置有第一凹槽,另一相对两侧壁分别设置有第二凸起;所述插头的外壁与所述第一凹槽对应的一侧壁设置有所述第一凸起,所述插头的外壁与所述第二凸起对应的一侧壁设置有第二凹槽,所述第二凸起能够插接于所述第二凹槽。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插头呈方形,所述安装腔的形状与所述插头的形状相匹配。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沿所述插头的外壁周向的每一侧壁分别设置有所述第一凸起,且所述插头的外壁的相对两侧壁的所述第一凸起均相对所述插头的轴线对称设置,所述安装腔的内壁对应所述第一凸起的位置分别设置有所述第一凹槽。
7.一种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器包括:
连接器母座,与电路板连接,且所述连接器母座上开设有插口;
壳体,所述壳体开设有具有开口的安装腔,所述连接器母座设置于所述壳体上背离所述开口的一侧,且所述插口与所述安装腔连通,所述安装腔的内壁上至少一相对两侧壁上分别设置有第一凸起;
连接器公头,包括插芯和插头,所述插芯的一端穿设于所述插头与连接导线电连接,所述插头的外壁上至少一相对两侧壁分别设置有与所述第一凸起相配合的第一凹槽,且所述插芯的另一端能够插接于所述插口。
8.一种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器包括:
连接器母座,与电路板连接,且所述连接器母座上开设有插口;
壳体,所述壳体开设有具有开口的安装腔,所述连接器母座设置于所述壳体上背离所述开口的一侧,且所述插口与所述安装腔连通,所述安装腔的内壁上至少一相对两侧壁的一侧壁设置有第一凹槽,另一侧壁设置有第三凸起;
连接器公头,包括插芯和插头,所述插芯的一端穿设于所述插头与连接导线电连接,所述插头的外壁上至少一相对两侧壁的一侧壁设置有与所述第一凹槽相配合的第一凸起,另一侧壁设置有与所述第三凸起相配合的第三凹槽,且所述插芯的另一端能够插接于所述插口。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安装腔的内壁上一相对两侧壁的一侧壁设置有所述第一凹槽,另一侧壁设置有所述第三凸起,所述安装腔的内壁上另一相对两侧壁分别设置有第四凸起;所述插头的外壁上一相对两侧壁的一侧壁设置有与所述第一凹槽相配合的所述第一凸起,另一侧壁设置有与所述第三凸起相配合的所述第三凹槽,所述插头的外壁上另一相对两侧壁分别设置有与所述第四凸起相配合的第四凹槽。
10.一种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有如权利要求1至9中任一项所述的连接器。
CN202221815993.4U 2022-07-13 2022-07-13 一种连接器及电子设备 Active CN217691943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1815993.4U CN217691943U (zh) 2022-07-13 2022-07-13 一种连接器及电子设备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1815993.4U CN217691943U (zh) 2022-07-13 2022-07-13 一种连接器及电子设备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7691943U true CN217691943U (zh) 2022-10-28

Family

ID=8371820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21815993.4U Active CN217691943U (zh) 2022-07-13 2022-07-13 一种连接器及电子设备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7691943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4879943B2 (ja) ソケットコネクタ
US7572146B1 (en) eSata connector integrated with DC power pins
US7867040B2 (en) Cable assembly with retainer for holding connector
US7607930B1 (en) Cable connector assembly having improved fixing member
US8282414B2 (en) Cable connector assembly
JP2012004124A (ja) 電気コネクタ
US6312293B1 (en) Receptacle connector having an anti-mismating means
US20090042421A1 (en) Electrical connector with improved contacts
US6309255B1 (en) Electrical connector having power contacts for providing high electrical power
JP3150980U (ja) コネクタ
US6830483B1 (en) Cable assembly with power adapter
US20050112952A1 (en) Power jack connector
US8070512B2 (en) Stacked USB 3.0 connector having a length equal to that of stacked USB 2.0 connector
US6383023B1 (en) Electrical connector with power contacts positioned at lateral ends without increasing dimension thereof
US6368160B2 (en) Electrical connector assembly having an anti-mismating mechanism
JP2005071848A (ja) プラグ型コネクタ、レセプタクル型コネクタ及び嵌合型コネクタ
US7128613B1 (en) Memory card connector
JP2012004125A (ja) 電気コネクタ
US6699049B1 (en) Electrical connector with enhanced housing structure
US7614905B2 (en) Modular jack
US6953367B2 (en) Electrical connector
US10992090B2 (en) Cable connector assembly having two plugs for providing a secure connection
CN217691943U (zh) 一种连接器及电子设备
JP3145526U (ja) ソケットコネクタ
US6461200B1 (en) Electrical connector assembly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