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4505950U - 反向连接器 - Google Patents

反向连接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4505950U
CN214505950U CN202120584161.5U CN202120584161U CN214505950U CN 214505950 U CN214505950 U CN 214505950U CN 202120584161 U CN202120584161 U CN 202120584161U CN 214505950 U CN214505950 U CN 214505950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lug
socket
terminal
receptacle
nu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20584161.5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刘清弘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Jess Link Products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Jess Link Products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Jess Link Products Co Ltd filed Critical Jess Link Products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120584161.5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4505950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4505950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4505950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Details Of Connecting Devices For Male And Female Coupling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反向连接器,包含插头和插座。插头包含插头壳体以及插头端子。插头端子设置于插头壳体中。插座连接插头,并且进一步包含壳体、插座端子以及螺母。壳体具有容置空间以及连通容置空间的开口。开口用以接收插头。插座端子设置于容置空间中并且用以连接插头的插头端子。螺母设置于壳体上并且包含导引结构。螺母位于容置空间中。其中,于插头插入插座的过程中,插头壳体接触螺母,并且螺母的导引结构引导插头壳体抬升,以防止插头壳体与螺母互相干涉,由此,本实用新型能防止插座与插头之间的干涉并提高组装效率,提高稳定性,降低组装工时。

Description

反向连接器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关于一种连接器,并且特别地,关于一种可防止插头与插座互相干涉的反向连接器。
背景技术
连接器系指用于电子讯号的连接元件及附属配件。各电子装置之间藉由线缆以及连接器转换与传输讯号,换言之,连接器也是讯号之间的桥梁。连接器广泛运用在汽车和电脑周边应用通讯数据应用、工业、军事航太、运输、消费性电子、医疗、仪器、商业设备等,因此在多种领域中皆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连接器通常包含一个插头以及一个配合插头的插座,并且藉由插头及插座互相插接以实现电子产品的电连接。一般来说,插座会先设置于电路板上并且位于电路板的上方,再将插头插入插座以进行电连接。如图1、图2A及图2B所示,在习知的连接器9中,插座92的底部包含螺母925以透过螺丝固定于电路板上,并且连接插座92的插头壳体911的底部具有凹陷结构915。因此,当插头91连接插座92时,插头91的凹陷结构915可避免插头壳体911与插座92的螺母925互相干涉。此外,插座92的底部包含突出结构927并且插头壳体911的底部具有对应突出结构927的孔洞917,以作为连接器的防呆机制。因此,当插头91连接插座92时,插座92的突出结构927可嵌入插头91的孔洞917,以确保插头91与插座92之间的连接。
随着电子装置的体积微小化以及功能多样化的趋势,设置于电子装置的主电路板的电子元件的数量越来越多,并且电子元件的设置及组装空间也越来越小。当电路板的上方因设置过多电子元件而导致设置空间不足时,连接器的插座有可能需设置于电路板的下方以节省空间。然而,当连接器的插座直接反向设置于电路板的下方时,插座的螺母及突出结构皆会位于插座的顶部。因此,插头必须反向插入插座以避免互相干涉,进而降低了安装便利性。进一步地,若插头无法转向插入插座时,由于插头的顶部未包含凹陷结构及孔洞,因此,当插头插入插座时,插头有可能会干涉到螺母及突出结构而无法顺利插入插座中,进而降低便利性并提高组装工时。
因此,有必要研发一种新式的连接器,以解决先前技术的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反向连接器,其结构简单,操作方便,能解决先前技术的问题,防止插座与插头之间的干涉并提高组装效率,提高稳定性,降低组装工时。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反向连接器,其特征在于包含:
一插头,包含一插头壳体以及一插头端子,该插头端子设置于该插头壳体中;以及
一用以连接该插头的插座,该插座进一步包含:
一壳体,具有一容置空间以及连通该容置空间的一接收该插头的开口;
一插座端子,设置于该容置空间中且用以电连接该插头的该插头端子;以及
一螺母,设置于该壳体上并且包含一导引结构,该螺母位于容置空间中从而该插头插入该插座的过程中该插头壳体接触该螺母且该螺母的导引结构引导该插头壳体抬升以防止该插头壳体与该螺母互相干涉。
其中,该导引结构的形状选自梯形及圆弧形的其中之一。
其中,该插座的该壳体进一步包含一固定孔以及设置于该固定孔周围的一固定结构,该固定孔的位置对应该螺母的位置且该固定结构固定该螺母于该固定孔处。
其中,该插座通过一螺丝穿过一基板的一通孔以及该壳体的该固定孔从而锁附于该螺母而被固定于该基板上。
其中,该插座端子包含多个插座端子,每一插座端子包含一接触部、一折弯部及一固定部,该折弯部连接该接触部以及该固定部,该接触部连接该插头的该插头端子且该些插座端子的固定部固定于该基板上。
其中,该插座端子包含一第一插座端子以及一第二插座端子,该第一插座端子以及该第二插座端子互相相对设置并形成一凹槽从而当该插头连接该插座时该插头端子插入该凹槽中并接触该第一插座端子以及该第二插座端子。
其中,该插头包含一插头电路板,并且该插头端子设置于该插头电路板上从而当该插头连接该插座时该插头电路板插入该凹槽中。
其中,该插头包含一设置于该插头壳体上的锁附扣件,并且该插座的该壳体包含一锁附孔从而当该插头连接该插座时该锁附扣件扣合于该锁附孔。
其中,该插座包含一插座本体,该插座本体设置于该容置空间中,并且该插座端子设置于该插座本体中从而当该插头连接该插座时该螺母的导引结构引导该插头壳体上抬以使该插头壳体套设于该插座本体的一端。
其中,该插座的该壳体包含一第一侧边、一第二侧边及一突出结构,并且该插头壳体包含一孔洞,该第一侧边与该第二侧边互相相对,该螺母设置于该第一侧边并且该突出结构设置于该第二侧边从而当该插头连接该插座时该突出结构嵌入于该孔洞。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的反向连接器可透过插座的螺母的导引结构防止插座与插头之间的干涉,以提高组装效率。并且,本实用新型的反向连接器也可藉由螺母将插头的插头壳体限制于螺母与插座本体之间,以使插头不易摆动,进而提高稳定性。此外,本实用新型的反向连接器可使插头不需转向即可插入至插座中,并且也可藉由插座的突出结构及插头的孔洞确保插头与插座之间的连接,不仅提升便利性,也可降低组装工时。
附图说明
图1系绘示先前技术的连接器的组合图。
图2A系绘示图1的连接器的插头于另一视角的示意图。
图2B系绘示图1的连接器的插座于另一视角的示意图。
图3系绘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具体实施例的反向连接器的组合图。
图4系绘示根据图3的反向连接器的插头及插座的分解示意图。
图5系绘示根据图3的反向连接器设置于基板上的组合图。
图6A系绘示根据图5的反向连接器的插头于另一视角的示意图。
图6B系绘示根据图5的反向连接器的插座以及基板的分解示意图。
图7A系绘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具体实施例的反向连接器的插头插入插座的结构剖面示意图。
图7B系绘示图7A的反向连接器的插头插入插座后的结构剖面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让本实用新型的优点,精神与特征可以更容易且明确地了解,后续将以具体实施例并参照所附图式进行详述与讨论。值得注意的是,这些具体实施例仅为本实用新型代表性的具体实施例,其中所举例的特定方法、装置、条件、材质等并非用以限定本实用新型或对应的具体实施例。又,图中各装置仅系用于表达其相对位置且未按其实际比例绘述,合先叙明。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纵向、横向、上、下、前、后、左、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所述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此外,本实用新型装置或元件前的不定冠词“一”、“一种”和“一个”对装置或元件的数量要求(即出现次数)无限制性。因此“一”应被解读为包括一或至少一,并且单数形式的装置或元件也包括多形式,除非所述数量明显指单数形式。
请参考图3及图4。图3系绘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具体实施例的反向连接器1的组合图。图4系绘示根据图3的反向连接器1的插头11及插座12的分解示意图。在本具体实施例中,反向连接器1包含插头11以及插座12。插头包含插头壳体111以及插头端子114,并且插头端子114设置于插头壳体111中。插座12用以连接插头11,并且插座12进一步包含壳体121以及插座端子123。壳体121具有容置空间1211以及连通容置空间1211的开口1212。开口1212用以接收插头11。插座端子123设置于容置空间1211中,并且用以连接插头11的插头端子114。
于实务中,如图4所示,插头壳体111可包含本体部1111以及自本体部1111延伸的插入部1112。插头壳体111形成一腔体。本体部1111及插入部1112分别具有开口互相相对,并且本体部1111及插入部1112的开口连通腔体。插头端子1114设置于腔体中并且位于插头壳体111的插入部1112。插座12进一步包含插座本体122,设置于壳体121的容置空间1211中。插座本体122具有连接部1221朝向壳体111的开口1212。而插座端子123设置于插座本体122的连接部1221。当插头11连接插座12时,插头11的插入部1112通过插座12的壳体121的开口1212并套设于插座本体122的连接部1221。进一步地,插头11的插头端子114的位置对应插座12的插座端子123的位置,并且插头11的插头端子114的尺寸及数量可对应插座12的插座端子123的尺寸及数量。当插头11连接插座12时,位于插头11的插入部1112的插头端子114接触位于插座本体122的连接部1221的插座端子123以进行电连接。
在本具体实施例中,插头11进一步包含插头电路板113,并且插头端子114设置于插头电路板113上。而插座端子123可包含第一插座端子123A以及第二插座端子123B。第一插座端子123A以及第二插座端子123B互相相对设置并且形成凹槽1235。于实务中,插头端子114可为设置于插头电路板113两侧的焊垫,并且插座端子123可为双排式的端子。进一步地,同时参见图6B,插座端子123包含接触部1231,并且插座端子123的接触部1231设置于插座本体122的连接部1221。而插座端子123的接触部1231可具有弯曲的弹性结构。当插头11连接插座12时,插头11的插头电路板113插入至凹槽1235并且撑开第一插座端子123A及第二插座端子123B的接触部1231,接着,第一插座端子123A及第二插座端子123B的接触部1231藉由被插头电路板113撑开所产生的恢复力靠附于插头电路板113上的焊垫,以使插头端子114与插座端子123电连接。
于实务中,插头端子及插座端子的型态及其连接方式不限于此,插头端子及插座端子也可为对接型的端子。插座可包含单排式的插座端子,并且插头也可包含单排式的插头端子。当插头连接插座时,插头的插入端套设于插座的连接端,并且插头的插头端子分别插入插座的插座端子,以进行电连接。此外,在本具体实施例中,插头11包含二组插头端子114,并且插座12包含2组插座端子123,但实务中不限于此,插头端子及插座端子也可为1组或3组以上。
请参考图3至图6B。图5系绘示根据图3的反向连接器1设置于基板5上的组合图。图6A系绘示根据图5的反向连接器的插头于另一视角的示意图。图6B系绘示根据图5的反向连接器1的插座12以及基板5的分解示意图。在本具体实施例中,插座12进一步包含螺母125,其设置于壳体121的容置空间1211中,并且插座12的壳体121进一步包含固定孔1213以及固定结构1214。固定结构1214设置于固定孔1213的周围并且通过固定螺母125于固定孔1213处。如图3及图6B所示,固定结构1214可为自固定孔1213周围向外延伸的多爪结构,并且以夹扣的方式将螺母125固定于固定孔1213处。但于实务中不限于此,螺母125也可以压接、铆接等式被固定于固定孔1213处。而基板5可为电路板,并且基板5可包含通孔51。而反向连接器1的插座12可藉由螺丝7被固定于基板5的下方。螺丝7可先自基板5的上方依序穿过基板5的通孔51以及插座12的壳体121上的固定孔1213,接着再附锁于螺母125上,以将插座12固定于基板5上。而当插座12设置于基板5上时,螺母125位于基板5与插座本体122的连接部1221之间。
进一步地,插座12的插座端子123包含折弯部1232及固定部1233。折弯部1232连接该接触部1231以及固定部1233,并且接触部1231及固定部1233分别位于插座端子123的两端部。当插座12设置于基板5上时,插座端子123的固定部1233亦固定于基板5上。如图6B所示,插座端子123的固定部1233可突出于插座本体122,并且插座12的壳体121可进一步包含接脚开口1216。当插座12设置于基板5上时,插座端子123的固定部1233可穿过接脚开口1216并固定于基板5上。于实务中,基板5上可再包含多个焊垫分别对应插座端子123的固定部1233,而插座端子123可电连接与基板上。
此外,如图6A及图6B所示,插座12的壳体121包含第一侧边1218及第二侧边1219。第一侧边1218与该第二侧边1219互相相对,并且螺母125设置于第一侧边1218。进一步地,插座12的壳体121包含突出结构1217设置于第二侧边1219。而插头11的插头壳体111的插入部1112包含孔洞1117,并且孔洞1117的位置对应插座12的壳体121的突出结构1217。于实务中,第一侧边1218为插座12的壳体121靠近基板5的位置,并且第二侧边1219为远离基板5的位置。换句话说,当插座12设置于基板5的下方后,第一侧边1218位于插座12的壳体121的顶部,并且第二侧边位于插座12的壳体121的底部。插座12的突出结构1217及插头11的孔洞1117可为连接器1的防呆机制。而突出结构1217位于插座12的壳体121的底部,并且孔洞1117亦位于插头11的插头壳体111的底部。因此,当插头11及插座12互相连接时,插头11不需转向即可插入至插座12中,并且插座12的突出结构1217也可嵌入至插头11的孔洞1117,以确保插头11与插座12之间的连接,进而提高安装便利性并降低组装工时。
请参考图6B、图7A及图7B。图7A系绘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具体实施例的反向连接器1的插头11插入插座12的结构剖面示意图。图7B系绘示图7A的反向连接器11的插头11插入插座12后的结构剖面示意图。如图6B、图7A及图7B所示,在本具体实施例中,插座12的螺母125进一步包含导引结构1251。于插头11插入插座12的过程中,螺母125的导引结构1251引导插头11的插头壳体111抬升,以防止插头壳体111与螺母125互相干涉。于实务中,螺母125的导引结构1251的形状可为梯形或圆弧形。如图7A及图7B所示,当插头11插入插座12时,插头11的插入部1112先插入插座12的壳体121;接着,插头壳体111的插入部1112套设插座本体122的连接部1221,并且插头11的插头电路板113接触并撑开第一插座端子及第二插座端子的接触部。此时,插头壳体111的插入部1112位于插座12的壳体121与插座本体122的连接部1221之间。进一步地,当插头11再插入插座12时,插头11的插头壳体111接触插座12的螺母125。此时,螺母125的导引结构1251引导插头壳体111抬升。也就是说,插头12的插头壳体111沿着导引结构1251朝向插座端子123的方向移动,使得插头壳体111与螺母125不会互相干涉。于实务中,当插座因产品空间不足而需反向地设置于电路板的下方时,插头11不会受到螺母的限制而仍能够顺利地插入插座12。因此,本实用新型的反向连接器可藉由插座的结构有效地提升便利性以及组装效率。
在本具体实施例中,虽然插头11的插头壳体111接触到螺母125之前,插头11的插头端子114已插入插座12的插座端子123。然而,于实务中,插头11有可能仍会上下摇晃及摆动,进而降低组装效率及稳定性。而本实用新型的反向连接器也可藉由螺母125将插头11的插头壳体111限制于螺母125与插座本体122之间,以使插头11不易摆动,进而提高稳定性。进一步地,由于插座的螺母能够防止插头壳体与插座之间的干涉,因此,无论插头系以正向或反向插入插座时,插头皆能够顺利地插入插座,不仅提升便利性,也可降低组装工时。
于实务中,插头及插座中的元件的连接顺序不限于此,也可为其他样态。在一具体实施例中,于插头插入插座的过程中,插头的插头壳体先接触插座的螺母并且螺母的导引结构引导插头壳体抬升后,插头壳体的插入部再套设插座本体的连接部,并且插头的插头端子再连接插座的插座端子。在另一具体实施例中,于插头插入插座的过程中,插头壳体的插入部再套设插座本体的连接部的同时,插头的插头壳体接触插座的螺母;接着,螺母的导引结构引导插头壳体抬升的同时,插头的插头端子连接插座的插座端子。
请再次参考图3及图4。在本具体实施例中,插头11进一步包含锁附扣件115设置于插头壳体111的本体部1111上,并且锁附扣件115自本体部1111朝向插入部1112的方向延伸。而插座12的壳体121进一步包含对应锁附扣件115的锁附孔1215。于实务中,锁附扣件115延伸至插入部1112的一端可包含卡扣或卡勾结构。当插头11插入插座12后,锁附扣件115可以扣合或勾合的方式连接于插座12的壳体121的锁附孔1215上,以固定插头11及插座12。而插头可结合弹性结构以按压的方式抬升锁附扣件或直接抬升锁附扣件,以使锁附扣件脱离插座的锁附孔,进而将插头自插座上拆卸。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的反向连接器可透过插座的螺母的导引结构防止插座与插头之间的干涉,以提高组装效率。并且,本实用新型的反向连接器也可藉由螺母将插头的插头壳体限制于螺母与插座本体之间,以使插头不易摆动,进而提高稳定性。此外,本实用新型的反向连接器可使插头不需转向即可插入至插座中,并且也可藉由插座的突出结构及插头的孔洞确保插头与插座之间的连接,不仅提升便利性,也可降低组装工时。
藉由以上较佳具体实施例的详述,系希望能更加清楚描述本实用新型的特征与精神,而并非以上述所揭露的较佳具体实施例来对本实用新型的范畴加以限制。相反地,其目的是希望能涵盖各种改变及具相等性的安排于本实用新型所欲申请的专利范围的范畴内。因此,本实用新型所申请的专利范围的范畴应根据上述的说明作最宽广的解释,以致使其涵盖所有可能的改变以及具相等性的安排。

Claims (10)

1.一种反向连接器,其特征在于包含:
一插头,包含一插头壳体以及一插头端子,该插头端子设置于该插头壳体中;以及
一用以连接该插头的插座,该插座进一步包含:
一壳体,具有一容置空间以及连通该容置空间的一接收该插头的开口;
一插座端子,设置于该容置空间中且用以电连接该插头的该插头端子;以及
一螺母,设置于该壳体上并且包含一导引结构,该螺母位于容置空间中从而该插头插入该插座的过程中该插头壳体接触该螺母且该螺母的导引结构引导该插头壳体抬升以防止该插头壳体与该螺母互相干涉。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反向连接器,其特征在于,该导引结构的形状选自梯形及圆弧形的其中之一。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反向连接器,其特征在于,该插座的该壳体进一步包含一固定孔以及设置于该固定孔周围的一固定结构,该固定孔的位置对应该螺母的位置且该固定结构固定该螺母于该固定孔处。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反向连接器,其特征在于,该插座通过一螺丝穿过一基板的一通孔以及该壳体的该固定孔从而锁附于该螺母而被固定于该基板上。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反向连接器,其特征在于,该插座端子包含多个插座端子,每一插座端子包含一接触部、一折弯部及一固定部,该折弯部连接该接触部以及该固定部,该接触部连接该插头的该插头端子且该些插座端子的固定部固定于该基板上。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反向连接器,其特征在于,该插座端子包含一第一插座端子以及一第二插座端子,该第一插座端子以及该第二插座端子互相相对设置并形成一凹槽从而当该插头连接该插座时该插头端子插入该凹槽中并接触该第一插座端子以及该第二插座端子。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反向连接器,其特征在于,该插头包含一插头电路板,并且该插头端子设置于该插头电路板上从而当该插头连接该插座时该插头电路板插入该凹槽中。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反向连接器,其特征在于,该插头包含一设置于该插头壳体上的锁附扣件,并且该插座的该壳体包含一锁附孔从而当该插头连接该插座时该锁附扣件扣合于该锁附孔。
9.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反向连接器,其特征在于,该插座包含一插座本体,该插座本体设置于该容置空间中,并且该插座端子设置于该插座本体中从而当该插头连接该插座时该螺母的导引结构引导该插头壳体上抬以使该插头壳体套设于该插座本体的一端。
10.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反向连接器,其特征在于,该插座的该壳体包含一第一侧边、一第二侧边及一突出结构,并且该插头壳体包含一孔洞,该第一侧边与该第二侧边互相相对,该螺母设置于该第一侧边并且该突出结构设置于该第二侧边从而当该插头连接该插座时该突出结构嵌入于该孔洞。
CN202120584161.5U 2021-03-19 2021-03-19 反向连接器 Active CN214505950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0584161.5U CN214505950U (zh) 2021-03-19 2021-03-19 反向连接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0584161.5U CN214505950U (zh) 2021-03-19 2021-03-19 反向连接器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4505950U true CN214505950U (zh) 2021-10-26

Family

ID=7819967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20584161.5U Active CN214505950U (zh) 2021-03-19 2021-03-19 反向连接器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4505950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6722897B1 (en) Adapter for power connectors
US6123550A (en) Line plug connection
JP4021852B2 (ja) 保持性能が改善された自動車用コネクタ
US6364718B1 (en) Keying system for electrical connector assemblies
US7632126B1 (en) High density circular interconnect with bayonet action
JP2787768B2 (ja) カード受入コネクタのための万能接地クリップ
US4731925A (en) Method for providing a power connector
US20080032553A1 (en) Electrical connector having improved shield
JPH06333632A (ja) 電気コネクタ組立体
US7976342B2 (en) High density rectangular interconnect
US6527564B1 (en) Electrical connector having printed circuit board
JP3109782U (ja) 電気コネクタのラッチ機構
US7527522B2 (en) Connector assembly
TWM575200U (zh) 電連接器組件
CN203367546U (zh) 卡缘连接器
US6733310B2 (en) Electrical connector with improved electrostatic discharge system
CN214505950U (zh) 反向连接器
JP4516938B2 (ja) 電子部品取付用ソケット
US20050032428A1 (en) Electrical connector
US20030236025A1 (en) Electrical connector assembly
TWI761142B (zh) 反向連接器
US6814604B2 (en) Socket connector with resiliently engaged actuator mechanism
US7798818B2 (en) Electrical connector with improved housing
SG181186A1 (en) Electrical connector
TWM615487U (zh) 反向連接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