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20981544U - 均流装置及具有该均流装置的均流系统 - Google Patents

均流装置及具有该均流装置的均流系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20981544U
CN220981544U CN202323012358.XU CN202323012358U CN220981544U CN 220981544 U CN220981544 U CN 220981544U CN 202323012358 U CN202323012358 U CN 202323012358U CN 220981544 U CN220981544 U CN 220981544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flow
flow equalizing
plate
air
grat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23012358.X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刘华钧
张红涛
吴剑波
李明远
孙宇宸
张宏
乔庆辉
于胜智
任纪坤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Beijing Yunxingyu Traffic Science &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Beijing Yunxingyu Traffic Science &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Beijing Yunxingyu Traffic Science &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Beijing Yunxingyu Traffic Science &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323012358.X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20981544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20981544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20981544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Air-Flow Control Member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均流装置及具有该均流装置的均流系统。均流装置包括:安装装置、均流板、第一均流机构和第二均流机构;其中,安装装置用于设置于风道内;均流板设置于安装装置,并且,均流板上开设有多个开孔;第一均流机构设置于安装装置且与均流板相邻设置;第二均流机构设置于安装装置且与第一均流机构远离均流板的一侧相邻设置;均流板远离第一均流机构的一面为迎风面。本实用新型中,气流经过均流板、第一均流机构和第二均流机构后,不仅能够对气流进行导向,并能对气流进行均匀分配,使得气流均匀分布,还能降低气流的风速,当该均流装置应用于旁通式空气净化站时,能够有效确保行车安全,降低气流对行车的影响。

Description

均流装置及具有该均流装置的均流系统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空气净化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均流装置及具有该均流装置的均流系统。
背景技术
公路隧道是一个半封闭空间,通风条件并不好,汽车在行驶时在隧道内散发出的有害气体(烟煤、CO、SO2等)较难排至外界,当聚集到一定程度时,便会影响人们的健康和行车安全。为了减少有害气体,需要对隧道内的空气进行净化。因此,在隧道内设置空气净化站,是目前解决隧道内污染空气排放的最有效治理措施。
经空气净化站净化后的空气在送入主隧道时,由于风机出风口动压过高(通常大于800Pa),从风机出风口至主隧道的通风风道长度不足以消耗气流的动能,这样进入主隧道的高速气流会影响行车安全。并且,一般情况下,净化站配置两台并联风机,一台运行,一台备用。不论哪台风机运行,高速气流总是集中出现在运行风机所处的流道,这种高速气流直接进入主隧道,会产生行车隐患。而备用风机所处流道对应的隧道送风口的风速则很低,这样,进入主隧道的气流没有达到均匀分配的状态,不能发挥主隧道进风口全部通流面积的充分作用。
实用新型内容
鉴于此,本实用新型提出了一种均流装置,旨在解决现有技术中净化后的空气的风速较大易影响行车安全且气流无法均匀分配的问题。本实用新型还提出了一种具有该均流装置的均流系统。
一个方面,本实用新型提出了一种均流装置,该装置包括:安装装置、均流板、第一均流机构和第二均流机构;其中,安装装置用于设置于风道内;均流板设置于安装装置,并且,均流板上开设有多个开孔;第一均流机构设置于安装装置且与均流板相邻设置;第二均流机构设置于安装装置且与第一均流机构远离均流板的一侧相邻设置;均流板远离第一均流机构的一面为迎风面。
进一步地,上述均流装置中,第一均流机构包括:多个第一格栅板;其中,各第一格栅板并列且间隔地设置于安装装置,并且,各第一格栅板的延伸方向均与风道的横向相平行;每个第一格栅板均为倾斜设置,并且,每个第一格栅板的位置均为从垂直于均流板的方向沿第一方向旋转预设夹角后所处的位置。
进一步地,上述均流装置中,预设夹角为30°~60°。
进一步地,上述均流装置中,第二均流机构包括:多个第二格栅板;其中,各第二格栅板并列且间隔地设置于安装装置,并且,各第二格栅板的延伸方向均与风道的横向相平行;每个第二格栅板均为倾斜设置,并且,每个第二格栅板的位置均为从垂直于均流板的方向沿第二方向旋转预设夹角后所处的位置,第二方向与第一方向为相反的方向。
进一步地,上述均流装置中,均流板上的开孔具有预设孔隙率,并且,各开孔均匀分布。
进一步地,上述均流装置中,安装装置为截面呈四边形且内部中空的框架;均流板、第一均流机构和第二均流机构均设置于框架的内部。
进一步地,上述均流装置中,第一均流机构和第二均流机构形成一个均流单元,均流单元为至少两个,各均流单元依次设置于均流板远离迎风面的一侧。
本实用新型中,均流板上开设有多个开孔,不仅能够保证风道内的气流通过,并且能够对气流进行阻挡,进而降低气流的风速,还能起到对气流进行均匀分配,气流经过均流板后再依次经过第一均流机构和第二均流机构的均流,不仅能够对气流进行导向,并能进一步对气流进行均匀分配,使得气流均匀分布,还能进一步降低气流的风速,解决了现有技术中净化后的空气的风速较大易影响行车安全且气流无法均匀分配的问题,当该均流装置应用于旁通式空气净化站时,能够有效确保行车安全,降低气流对行车的影响。
另一方面,本实用新型还提出了一种均流系统,该系统包括:多个上述任一种均流装置;其中,各均流装置中的安装装置相连接,以形成支撑结构,支撑结构横设于风道内。
进一步地,上述均流系统还包括:支撑机构;其中,支撑机构设置于各均流装置远离迎风面的一侧。
进一步地,上述均流系统中,支撑机构包括:多个支撑体;其中,各支撑体的第一端分别设置于各均流装置的连接处,各支撑体的第二端均与风道的地面相连接。
本实用新型中,各均流装置中的安装装置相连接在一起形成支撑结构,支撑结构横设于风道内,则风道内的气流在输出风道之前必须经过各均流装置,各均流装置中的均流板、第一均流机构和第二均流机构对气流进行导向,并能对气流进行均匀分配,使得气流均匀分布,还能降低气流的风速,当该均流系统应用于旁通式空气净化站时,能够有效确保行车安全,降低气流对行车的影响。
附图说明
通过阅读下文优选实施方式的详细描述,各种其他的优点和益处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将变得清楚明了。附图仅用于示出优选实施方式的目的,而并不认为是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而且在整个附图中,用相同的参考符号表示相同的部件。在附图中: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均流装置的侧式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均流装置中,均流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均流装置中,第一格栅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均流装置中,第一格栅板的夹角处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均流装置中,第二格栅板的夹角处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均流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均流系统的主视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参照附图更详细地描述本公开的示例性实施例。虽然附图中显示了本公开的示例性实施例,然而应当理解,可以以各种形式实现本公开而不应被这里阐述的实施例所限制。相反,提供这些实施例是为了能够更透彻地理解本公开,并且能够将本公开的范围完整的传达给本领域的技术人员。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下面将参考附图并结合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
均流装置实施例:
参见图1至图5,图中示出了本实施例中该均流装置的优选结构。如图所示,均流装置包括:安装装置1、均流板2、第一均流机构和第二均流机构。其中,安装装置1用于设置于风道5内,安装装置1沿风道5的横向设置,风道5从进风口至出风口的走向为纵向,那垂直于纵向的方向即为风道5的横向。
均流板2设置于安装装置1,并且,均流板2上开设有多个开孔21,用于对风道5内的气流进行分流分配和气流减速。具体地,均流板2上的开孔21具有预设孔隙率,该预设孔隙率可以根据实际情况来确定,本实施例对此不作任何限制。优选的,均流板2上的各开孔21为均匀分布。
第一均流机构设置于安装装置1,并且,第一均流机构与均流板2相邻设置。
第二均流机构设置于安装装置1,并且,第二均流机构与第一均流机构远离均流板2的一侧相邻设置,则均流板2、第一均流机构和第二均流机构依次相邻设置,第一均流机构夹设于均流板2与第二均流机构之间。均流板2远离第一均流机构的一面为迎风面。
优选的,安装装置1为截面呈四边形且内部中空的框架,即安装装置1为一个安装框架。均流板2、第一均流机构和第二均流机构均设置于框架的内部。
具体实施时,安装装置1可以为角钢制作而成的框架。均流板2可以为2mm厚的不锈钢板制成。
可以看出,本实施例中,均流板2上开设有多个开孔21,不仅能够保证风道5内的气流通过,并且能够对气流进行阻挡,进而降低气流的风速,还能起到对气流进行均匀分配,气流经过均流板2后再依次经过第一均流机构和第二均流机构的均流,不仅能够对气流进行导向,并能进一步对气流进行均匀分配,使得气流均匀分布,还能进一步降低气流的风速,解决了现有技术中净化后的空气的风速较大易影响行车安全且气流无法均匀分配的问题,当该均流装置应用于旁通式空气净化站时,能够有效确保行车安全,降低气流对行车的影响。
参见图1、图3和图4,上述实施例中,第一均流机构可以包括:多个第一格栅板3。其中,各第一格栅板3并列且间隔地设置于安装装置1,具体地,各第一格栅板3相平行,并且,相邻两个第一格栅板3之间具有一定的间隙,该间隙的大小可以根据实际情况来确定,本实施例对此不作任何限制。各第一格栅板3置于均流板2的下方且与均流板2为相邻设置。各第一格栅板3的延伸方向均与风道5的横向相平行。
每个第一格栅板3均为倾斜设置,并且,每个第一格栅板3的位置均为从垂直于均流板2的方向沿第一方向旋转预设夹角β后所处的位置。具体地,垂直于均流板2的方向即为风道5内气流的风向,以垂直于均流板2的方向为基准线,从该基准线处沿第一方向旋转预设夹角β后的位置即为第一格栅板3的倾斜位置,第一方向为顺时针方向或者逆时针方向。
优选的,预设夹角β为30°~60°。更为优选的,预设夹角β为45°。
可以看出,本实施例中,各第一格栅板3为间隔设置,则气流可从相邻两个第一格栅板3之间的间隙内输出,并且,各第一格栅板3为倾斜设置,能够对气流进行导向,并使气流均匀分布,还能够延长气流的流动路程,降低了气流的风速。
参见图1、图3和图5,上述实施例中,第二均流机构可以包括:多个第二格栅板4。其中,各第二格栅板4并列且间隔地设置于安装装置1,具体地,各第二格栅板4相平行,并且,相邻两个第二格栅板4之间具有一定的间隙,该间隙的大小可以根据实际情况来确定,本实施例对此不作任何限制。各第二格栅板4置于各第一格栅板3的下方且与各第一格栅板3为相邻设置。各第二格栅板4的延伸方向均与风道5的横向相平行。
每个第二格栅板4均为倾斜设置,并且,每个第二格栅板4的位置均为从垂直于均流板2的方向沿第二方向旋转预设夹角β后所处的位置。具体地,以垂直于均流板2的方向为基准线,从该基准线处沿第二方向旋转预设夹角β后的位置即为第二格栅板4的倾斜位置,第二方向与第一方向为相反的方向,则当第一方向为顺时针时,第二方向为逆时针方向;当第一方向为逆时针时,第二方向为顺时针方向。
优选的,预设夹角β为30°~60°。更为优选的,预设夹角β为45°。
具体地,在沿垂直于均流板2的方向上,在安装装置的框架内,均流板2处于第一层且为迎风面,各第一格栅板3处于第二层,各第二格栅板4处于第三层。
优选的,均流板2、各第一格栅板3和各第二格栅板4与框架之间为可拆卸连接。更为优选的为卡接连接,具体地,框架的内壁上在沿其厚度方向开设有三个卡接槽,均流板2卡设于最边侧的一个卡接槽内,各第一格栅板3卡设于位于中间的卡接槽内,各第二格栅板4卡设于另一个卡接槽内。
可以看出,本实施例中,各第二格栅板4为间隔设置,则气流可从相邻两个第二格栅板4之间的间隙内输出,并且,各第二格栅板4为倾斜设置,加强了对气流的导向作用,并对气流均匀分布,还能延长气流的流动路程,降低了气流的风速。各第二格栅板4的倾斜方向与各第一格栅板3的倾斜方向均是以垂直于均流板2的方向为基准向相反方向倾斜预设夹角后确定的,大大延长了气流的流动路程,降低了气流的风速,并能使气流在各第一格栅板3和各第二格栅板4之间流动的过程中均匀分布,确保气流经过各第一格栅板3和各第二格栅板4之后能够达到均匀分配的状态。
优选的,第一均流机构和第二均流机构形成一个均流单元,均流单元为至少两个,各均流单元依次设置于均流板2远离迎风面的一侧。具体地,在安装装置1的框架内,均流板2作为第一层,各第一格栅板3处于第二层,各第二格栅板4处于第三层,各第一格栅板3处于第四层,各第二格栅板4处于第五层…按照此方式依次对各均流单元进行安装。
综上,本实施例中,均流板2上开设有多个开孔21,不仅能够保证风道5内的气流通过,并且能够对气流进行阻挡,进而降低气流的风速,还能起到对气流进行均匀分配,气流经过均流板2后再依次经过第一均流机构和第二均流机构的均流,不仅能够对气流进行导向,并能进一步对气流进行均匀分配,使得气流均匀分布,还能进一步降低气流的风速,当该均流装置应用于旁通式空气净化站时,能够有效确保行车安全,降低气流对行车的影响。
均流系统实施例:
本实施例还提出了一种均流系统,参见图6和图7,该均流系统包括:多个上述任意一种均流装置6。其中,各均流装置6中的安装装置1相连接,以形成支撑结构,支撑结构横设于风道5内。具体地,支撑结构为多个安装装置1依次连接而成,支撑结构沿风道5的横向横设于风道5内,则支撑结构从风道5的横向上对风道5进行封堵,使得气流必须通过该支撑结构。每个安装装置1内均设置有均流板2、第一均流机构和第二均流机构,则气流经过均流板2、第一均流机构和第二均流机构的均流、降速后再从风道5输出。其中,均流装置的具体实施过程参见上述说明即可,本实施例在此不再赘述。
优选的,相邻两个安装装置1之间为可拆卸连接。
优选的,均流系统还包括:支撑机构。其中,支撑机构设置于各均流装置6远离迎风面的一侧,用于对各均流装置6的背风面进行支撑,确保各均流装置6的稳定。
支撑机构包括:多个支撑体7。其中,各支撑体7的第一端分别设置于各均流装置6的连接处,各支撑体7的第二端均与风道5的地面相连接。通过多个支撑体7对各均流装置6进行支撑,不仅结构简单,还能保证各均流装置6连接处的稳定性。具体地,每个支撑体7的第一端与相邻两个均流装置6的连接处均为焊接连接,每个支撑体7的第二端与风道5的地面之间可通过膨胀螺栓连接。
具体实施时,相邻两个安装装置1之间通过膨胀螺栓固定。每个支撑体7均可以为方管。
可以看出,本实施例中,各均流装置6中的安装装置1相连接在一起形成支撑结构,支撑结构横设于风道5内,则风道内的气流在输出风道之前必须经过各均流装置6,各均流装置6中的均流板2、第一均流机构和第二均流机构对气流进行导向,并能对气流进行均匀分配,使得气流均匀分布,还能降低气流的风速,当该均流系统应用于旁通式空气净化站时,能够有效确保行车安全,降低气流对行车的影响。
需要说明的是,本实用新型中的均流装置及均流系统的原理相同,相关之处可以相互参照。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术语“上”、“下”、“左”、“右”、“内”、“外”等指示的方向或位置关系的术语是基于附图所示的方向或位置关系,这仅仅是为了便于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此外,还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可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显然,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对本实用新型进行各种改动和变型而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范围。这样,倘若本实用新型的这些修改和变型属于本实用新型权利要求及其等同技术的范围之内,则本实用新型也意图包含这些改动和变型在内。

Claims (10)

1.一种均流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安装装置(1)、均流板(2)、第一均流机构和第二均流机构;其中,
所述安装装置(1)用于设置于风道(5)内;
所述均流板(2)设置于所述安装装置(1),并且,所述均流板(2)上开设有多个开孔(21);
所述第一均流机构设置于所述安装装置(1)且与所述均流板(2)相邻设置;
所述第二均流机构设置于所述安装装置(1)且与所述第一均流机构远离所述均流板(2)的一侧相邻设置;
所述均流板(2)远离所述第一均流机构的一面为迎风面。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均流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均流机构包括:多个第一格栅板(3);其中,
各所述第一格栅板(3)并列且间隔地设置于所述安装装置(1),并且,各所述第一格栅板(3)的延伸方向均与所述风道(5)的横向相平行;
每个所述第一格栅板(3)均为倾斜设置,并且,每个所述第一格栅板(3)的位置均为从垂直于所述均流板(2)的方向沿第一方向旋转预设夹角后所处的位置。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均流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预设夹角为30°~60°。
4.根据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均流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均流机构包括:多个第二格栅板(4);其中,
各所述第二格栅板(4)并列且间隔地设置于所述安装装置(1),并且,各所述第二格栅板(4)的延伸方向均与所述风道(5)的横向相平行;
每个所述第二格栅板(4)均为倾斜设置,并且,每个所述第二格栅板(4)的位置均为从垂直于所述均流板(2)的方向沿第二方向旋转预设夹角后所处的位置,所述第二方向与所述第一方向为相反的方向。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均流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均流板(2)上的开孔(21)具有预设孔隙率,并且,各所述开孔(21)均匀分布。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均流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安装装置(1)为截面呈四边形且内部中空的框架;
所述均流板(2)、所述第一均流机构和所述第二均流机构均设置于所述框架的内部。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均流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均流机构和所述第二均流机构形成一个均流单元,所述均流单元为至少两个,各所述均流单元依次设置于所述均流板远离迎风面的一侧。
8.一种均流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多个如权利要求1至7中任一项所述的均流装置(6);其中,
各所述均流装置(6)中的安装装置(1)相连接,以形成支撑结构,所述支撑结构横设于所述风道(5)内。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均流系统,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支撑机构;其中,
所述支撑机构设置于各所述均流装置(6)远离迎风面的一侧。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均流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机构包括:多个支撑体(7);其中,
各所述支撑体(7)的第一端分别设置于各所述均流装置(6)的连接处,各所述支撑体(7)的第二端均与风道(5)的地面相连接。
CN202323012358.XU 2023-11-08 2023-11-08 均流装置及具有该均流装置的均流系统 Active CN220981544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3012358.XU CN220981544U (zh) 2023-11-08 2023-11-08 均流装置及具有该均流装置的均流系统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3012358.XU CN220981544U (zh) 2023-11-08 2023-11-08 均流装置及具有该均流装置的均流系统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20981544U true CN220981544U (zh) 2024-05-17

Family

ID=9106596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23012358.XU Active CN220981544U (zh) 2023-11-08 2023-11-08 均流装置及具有该均流装置的均流系统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20981544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03907823U (zh) 一种过滤净化风机箱
CN102086773A (zh) 一种隧道空气净化通风装置
CN202946180U (zh) 一种适用于地下公共交通系统的隧道通风系统
CN201108807Y (zh) 水平式scr脱硝反应装置
CN110723157A (zh) 一种地铁车辆复合送风系统
CN220981544U (zh) 均流装置及具有该均流装置的均流系统
CN202382384U (zh) 一种土建风道组合式消声器
EP2325559A1 (de) Anordnung zur Beeinflussung einer Abgasströmung
EP2382425B1 (en) Low profiled air handling unit with tilted rotary heat exchange
CN114104022A (zh) 一种轨道交通换气装置
CN209635682U (zh) 一种自动换气电梯
CN216677634U (zh) 一种活性炭净化装置
CN110978942A (zh) 一种用于客车的蒸发风机及客车空调系统
CN108444028B (zh) 一种双向反弧度免边界层脱离的风机出口导流装置
CN201322008Y (zh) 一种用于地铁车站的新型片式泡沫铝消声器
CN110318799A (zh) 一种大长隧道施工通风方法
CN216432436U (zh) 一种出风均匀的可拆卸风刀
CN210179842U (zh) 一种装配车间用通风装置
CN201818955U (zh) 一种束管式消声器
CN210107438U (zh) 一种存在转角的流场优化结构
JP3354723B2 (ja) アンモニアガス注入装置
CN214898518U (zh) 一种串联式燃料电池增湿器
CN202900772U (zh) 一种一维阵列管道风机
CN215138317U (zh) 一种废气处理风道均风系统
CN212079365U (zh) 一种干燥效果好的隧道通风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