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20963642U - 一种bms安装结构 - Google Patents

一种bms安装结构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20963642U
CN220963642U CN202322493163.5U CN202322493163U CN220963642U CN 220963642 U CN220963642 U CN 220963642U CN 202322493163 U CN202322493163 U CN 202322493163U CN 220963642 U CN220963642 U CN 220963642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bms
wire
connection
terminal
mounting structur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22493163.5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李玉成
秦东年
郑国伟
路耀岩
高建成
单辉
梁月宇
杨昌银
朱凯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enzhen Kunyu Power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henzhen Kunyu Power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enzhen Kunyu Power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Shenzhen Kunyu Power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322493163.5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20963642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20963642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20963642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Battery Mounting, Suspending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属于储能电池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BMS安装结构,安装于电池箱体的前盖板,包括BMS组件、安装组件和连接组件,所述安装组件固定安装于所述前盖板的内侧,所述BMS组件与所述安装组件固定连接,所述连接组件分别与所述电池箱体、所述BMS组件和电芯连接,所述安装组件包括连接柱,四个所述连接柱分别固定安装于所述BMS组件的背侧四周,所述前盖板设有安装螺孔,所述连接柱配合所述安装螺孔固定于所述前盖板,本实用新型通过在所述BMS组件的背侧四周固定连接柱,使BMS组件能够稳定安装于前盖板的中部,从而提高BMS组件的结构强度,使连接组件能够将线材收束在前盖板内,从而节约安装空间,走线更整洁。

Description

一种BMS安装结构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储能电池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BMS安装结构。
背景技术
当代汽车产业正在发生革命性的变化,即传统燃油汽车正在逐步被新能源汽车所代替;其中,纯电动汽车作为新能源汽车的一种正在兴起,许多传动燃油车平台直接通过将发动机结构更换为动力电池包结构,造成了动力电池包的内部空间十分有限,且并不规整。
现有BMS管理系统安装结构通常通过支架和螺栓进行固定,BMS与接线端子及电芯之间的连接线材摆放杂乱,存在结构强度较差、结构复杂、安装繁琐等问题。因而,实有必要设计一种BMS安装结构,以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BMS安装结构,旨在解决现有技术中BMS安装结构存在结构强度差,连接线材摆放走线杂乱而导致安装繁琐的技术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一种BMS安装结构,安装于电池箱体的前盖板,包括BMS组件、安装组件和连接组件,所述安装组件固定安装于所述前盖板的内侧,所述BMS组件与所述安装组件固定连接,所述连接组件分别与所述电池箱体、所述BMS组件和电芯连接,所述安装组件包括连接柱,四个所述连接柱分别固定安装于所述BMS组件的背侧四周,所述前盖板设有安装螺孔,所述连接柱配合所述安装螺孔固定于所述前盖板。
可选地,所述BMS组件包括BMS控制板,所述BMS控制板的正侧焊接有若干个电子元器件,所述BMS控制板的上下侧还分别设置有第一接线柱和第二接线柱,所述第一接线柱和所述第二接线柱分别与所述连接组件连接。
可选地,所述BMS控制板的背侧设置有网线接口与散热板,所述散热板螺接于所述BMS控制板的背侧,所述散热板上设置有若干个散热鳍片。
可选地,所述连接组件包括充放电连接大线、正极连接大线和负极连接大线,所述充放电连接大线的一端与设于所述前盖板的负极端子连接,所述充放电连接大线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二接线柱固定连接,所述正极连接大线的一端与电芯的正极连接,所述正极连接大线的另一端与设于所述前盖板的正极端子连接,所述负极连接大线的一端与所述第一接线柱连接,所述负极连接大线的另一端与所述电芯的负极连接。
可选地,所述充放电连接大线包括第一线材和分别固定连接于所述第一线材两端的第一直型铜接线鼻,一第一直型铜接线鼻与所述负极端子连接,另一第一直型铜接线鼻与所述第二接线柱连接。
可选地,所述负极连接大线包括第二线材和分别固定在第二线材两端的第二直型铜接线鼻,一第二直型铜接线鼻与所述第一接线柱连接,另一第二直型铜接线鼻与电芯的负极连接。
可选地,所述正极连接大线包括第三线材、第三直型铜接线鼻和L型铜接线鼻,所述第三直型铜接线鼻固定于所述第三线材的一端,所述第三直型铜接线鼻与电芯的正极连接,所述L型铜接线鼻的一端与所述第三线材的另一端连接,所述L型铜接线鼻的另一端与正极端子固定连接。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BMS安装结构中的上述一个或多个技术方案至少具有如下技术效果之一:
本实用新型通过在所述BMS组件的背侧四周固定连接柱,使BMS组件能够稳定安装于前盖板的中部,从而提高BMS组件的结构强度,使连接组件能够将线材收束在前盖板内,从而节约安装空间,走线更加整洁,防止多跟线材导致内部杂乱而影响后续步骤的安装,提高工人的安装效率。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电池箱体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BMS安装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BMS组件的背侧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BMS组件的正侧的结构示意图;
其中,图中各附图标记:
1、电池箱体; 11、前盖板; 12、负极端子;
13、正极端子; 14、电芯; 2、BMS组件;
21、BMS控制板; 22、电子元器件; 23、第一接线柱;
24、第二接线柱; 25、网线接口; 26、散热板;
261、散热鳍片; 3、安装组件; 31、连接柱;
4、连接组件; 41、充放电连接大线; 411、第一线材;
412、第一直型铜接线鼻; 42、正极连接大线; 421、第三线材;
422、第三直型铜接线鼻; 423、L型铜接线鼻; 43、负极连接大线;
431、第二线材; 432、第二直型铜接线鼻。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旨在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而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长度”、“宽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具体含义。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如图1至图4所示,提供一种BMS安装结构,安装于电池箱体1的前盖板11,包括BMS组件2、安装组件3和连接组件4,安装组件3固定安装于前盖板11的内侧,BMS组件2与安装组件3固定连接,连接组件4分别与电池箱体1、BMS组件2和电芯14连接,安装组件3包括连接柱31,四个连接柱31分别固定安装于BMS组件2的背侧四周,前盖板11设有安装螺孔,连接柱31配合安装螺孔固定于前盖板11。
本实用新型通过在BMS组件2的背侧四周固定连接柱31,使BMS组件2能够稳定安装于前盖板11的中部,从而提高BMS组件2的结构强度,使连接组件4能够将线材收束在前盖板11内,从而节约安装空间,走线更加整洁,防止多跟线材导致内部杂乱而影响后续步骤的安装,提高工人的安装效率。
具体地,在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实施例中,如图1至图4所示,BMS组件2包括BMS控制板21,BMS控制板21的正侧焊接有若干个电子元器件22,BMS控制板21的上下侧还分别设置有第一接线柱23和第二接线柱24,第一接线柱23和第二接线柱24分别与连接组件4连接。通过将第一接线柱23和第二接线柱24分别设置在BMS控制板21的上下侧,避免连接不同接线柱的线材之间交错,使箱体内部的走线更加整洁。
具体地,在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实施例中,如图1至图4所示,BMS控制板21的背侧设置有网线接口25与散热板26,散热板26螺接于BMS控制板21的背侧,散热板26上设置有若干个散热鳍片261。通过在BMS控制板21的背侧设置散热板26,能够将BMS控制板21运行过程中产生的热量经散热板26沿散热鳍片261向外扩散排出,防止热量堆积在BMS控制板21而影响正常的管理使用。
具体地,在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实施例中,如图1至图4所示,连接组件4包括充放电连接大线41、正极连接大线42和负极连接大线43。充放电连接大线41的一端与设于前盖板11的负极端子12连接,充放电连接大线41的另一端与第二接线柱24固定连接,正极连接大线42的一端与电芯14的正极连接,正极连接大线42的另一端与设于前盖板11的正极端子13连接,负极连接大线43的一端与第一接线柱23连接,负极连接大线43的另一端与电芯14的负极连接。进一步地,充放电连接大线41包括第一线材411和分别固定连接于第一线材411两端的第一直型铜接线鼻412,一第一直型铜接线鼻412与负极端子12连接,另一第一直型铜接线鼻412与第二接线柱24连接进一步地,负极连接大线43包括第二线材431和分别固定在第二线材431两端的第二直型铜接线鼻432,一第二直型铜接线鼻432与第一接线柱23连接,另一第二直型铜接线鼻432与电芯14的负极连接。通过将第一接线柱23和第二接线柱24分别设置在BMS控制板21的上下侧,避免连接不同接线柱的线材之间交错,使箱体内部的走线更加整洁。
更进一步地,正极连接大线42包括第三线材421、第三直型铜接线鼻422和L型铜接线鼻423,第三直型铜接线鼻422固定于第三线材421的一端,第三直型铜接线鼻422与电芯14的正极连接,L型铜接线鼻423的一端与第三线材421的另一端连接,L型铜接线鼻423的另一端与正极端子13固定连接,通过使用L型铜接线鼻423连接正极端子13,使连接高度不一致的正极端子13和电芯14的正极能够平稳连接,能够避免第三线材421弯曲折弯的弧度过大影响使用空间,提高电池箱体1内部的空间利用率,使电池箱体1内部的设计更简洁明了。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较佳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揭露的技术范围内,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及其实用新型构思加以等同替换或改变,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7)

1.一种BMS安装结构,其特征在于,安装于电池箱体的前盖板,包括BMS组件、安装组件和连接组件,所述安装组件固定安装于所述前盖板的内侧,所述BMS组件与所述安装组件固定连接,所述连接组件分别与所述电池箱体、所述BMS组件和电芯连接,所述安装组件包括连接柱,四个所述连接柱分别固定安装于所述BMS组件的背侧四周,所述前盖板设有安装螺孔,所述连接柱配合所述安装螺孔固定于所述前盖板。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BMS安装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BMS组件包括BMS控制板,所述BMS控制板的正侧焊接有若干个电子元器件,所述BMS控制板的上下侧还分别设置有第一接线柱和第二接线柱,所述第一接线柱和所述第二接线柱分别与所述连接组件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BMS安装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BMS控制板的背侧设置有网线接口与散热板,所述散热板螺接于所述BMS控制板的背侧,所述散热板上设置有若干个散热鳍片。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BMS安装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组件包括充放电连接大线、正极连接大线和负极连接大线,所述充放电连接大线的一端与设于所述前盖板的负极端子连接,所述充放电连接大线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二接线柱固定连接,所述正极连接大线的一端与电芯的正极连接,所述正极连接大线的另一端与设于所述前盖板的正极端子连接,所述负极连接大线的一端与所述第一接线柱连接,所述负极连接大线的另一端与所述电芯的负极连接。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BMS安装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充放电连接大线包括第一线材和分别固定连接于所述第一线材两端的第一直型铜接线鼻,一第一直型铜接线鼻与所述负极端子连接,另一第一直型铜接线鼻与所述第二接线柱连接。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BMS安装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负极连接大线包括第二线材和分别固定在第二线材两端的第二直型铜接线鼻,一第二直型铜接线鼻与所述第一接线柱连接,另一第二直型铜接线鼻与电芯的负极连接。
7.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BMS安装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正极连接大线包括第三线材、第三直型铜接线鼻和L型铜接线鼻,所述第三直型铜接线鼻固定于所述第三线材的一端,所述第三直型铜接线鼻与电芯的正极连接,所述L型铜接线鼻的一端与所述第三线材的另一端连接,所述L型铜接线鼻的另一端与正极端子固定连接。
CN202322493163.5U 2023-09-13 2023-09-13 一种bms安装结构 Active CN220963642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2493163.5U CN220963642U (zh) 2023-09-13 2023-09-13 一种bms安装结构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2493163.5U CN220963642U (zh) 2023-09-13 2023-09-13 一种bms安装结构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20963642U true CN220963642U (zh) 2024-05-14

Family

ID=9097494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22493163.5U Active CN220963642U (zh) 2023-09-13 2023-09-13 一种bms安装结构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20963642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10349920U (zh) 一种软包锂电池模组结构
WO2021098805A1 (zh) 电池包和车辆
CN109950448B (zh) 软包锂电池模组
CN212848715U (zh) 一种电芯模组
CN109742304A (zh) 一种动力电池模组及电动车
CN214505696U (zh) 一种用于车辆的电池模组
CN215418325U (zh) 一种启停电池结构
CN214898766U (zh) 一种电芯模块及电池包
CN108232079B (zh) 一种软包锂离子启停电池系统
CN211828986U (zh) 电池箱
CN220963642U (zh) 一种bms安装结构
CN209947918U (zh) 一种动力电池风冷模组
CN211350749U (zh) 一种电芯单体串并组合的电池pack
CN210325960U (zh) 一种模组极耳支架结构、电池模组和车辆
CN215184417U (zh) 一种电池模组
CN219476774U (zh) 集成式ccs组件及电池包
CN215816222U (zh) 电芯组件、电池包及电动汽车
CN212085067U (zh) 一种高能质比的电池组结构
CN221102306U (zh) 电池模组
CN220585408U (zh) 一种电池模组安装结构及电池模组
CN220856756U (zh) 一种运用于摩托车的智能化平躺电芯模组
CN215896627U (zh) 一种大圆柱电芯模组
CN218896789U (zh) 电池模组、电池包和车辆
CN218070024U (zh) 电池模组及具有其的电池装置
CN216903230U (zh) 动力电池及汽车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