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20962149U - 一种处理盒 - Google Patents
一种处理盒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20962149U CN220962149U CN202322624826.2U CN202322624826U CN220962149U CN 220962149 U CN220962149 U CN 220962149U CN 202322624826 U CN202322624826 U CN 202322624826U CN 220962149 U CN220962149 U CN 220962149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developing
- sheath
- driving
- developing unit
- process cartridge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 238000012545 processing Methods 0.000 title abstract description 5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65
- 230000008569 process Effect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65
- 238000000926 separation method Method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44
- 230000000149 penetrating effect Effect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37
- 238000010168 coupl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90
- 238000005859 coupling reaction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90
- 230000008878 coupling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63
- 230000007246 mechanism Effect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8
- 238000011161 development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2
- 230000002093 peripher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9
- 238000013459 approach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5
- 239000000463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5
- 230000005489 elastic deform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XEEYBQQBJWHFJM-UHFFFAOYSA-N Iron Chemical compound [Fe] XEEYBQQBJWHFJM-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9471 ac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5540 biological transmiss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4891 commun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13016 damp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0694 effect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00843 powde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12546 transfer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OKTJSMMVPCPJKN-UHFFFAOYSA-N Carbon Chemical compound [C] OKTJSMMVPCPJKN-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9286 benefici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8859 change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6835 compress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7906 compress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7599 discharg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5484 gravity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3780 inser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37431 inser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3993 interac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10052742 iron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4519 manufactu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2986 modif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4048 modific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3825 press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4044 response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0126 substanc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Landscapes
- Electrophotography Configuration And Component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一种处理盒,包括:感光单元,可旋转地支撑有感光部件;显影单元,可旋转地支撑有显影部件,显影单元能够在接触位置和分离位置之间运动;显影单元一端设有显影联接部件,另一端设有非驱动侧轴承;显影单元上设有贯穿连轴,贯穿连轴一端与显影联接部件连接,另一端与非驱动侧轴承抵接,显影联接部件接收驱动力旋转时带动贯穿连轴旋转,贯穿连轴旋转时对非驱动侧轴承产生的作用力使显影单元从分离位置运动至接触位置;还包括分离弹性件,设置于感光单元和显影单元之间,用于使显影单元从接触位置运动至分离位置。处理盒无需与图像形成装置的分离控制机构配合,结构更简单,且能适用于不同类型的图像形成装置,兼容性更强。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图像形成装置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处理盒。
背景技术
图像形成装置利用电子照相成像处理在记录材料(如纸张)上形成图像。图像形成装置的示例包括电子照相复印机、电子照相打印机、传真机、文字处理机等。盒包括作为感光构件的电子照相感光部件(如感光鼓)和能够作用在感光鼓上的显影部件(如显影辊)中的至少一种,感光构件和显影构件也可以一体化构造为可拆卸安装至图像形成装置中的盒(可称为处理盒)。
中国专利申请CN113574468A中,处理盒通过一力接收件与图像形成装置的分离控制机构配合,实现感光鼓和显影辊的接触或分离。当力接收件接收到图像形成装置的分离控制机构的分离力时,处理盒中的感光鼓和显影辊分离,并由一活动设置的保持构件保持将感光鼓和显影辊保持在分离状态;当力接收件接收到图像形成装置的分离控制机构的接触力时,保持构件失效,处理盒中的感光部件和显影部件接触。中国专利申请CN113574468A中,力接收件和保持构件的结构和运行模式复杂,生产成本较高;且不同型号的图像形成装置的分离控制机构的位置不同,使得处理盒无法通用,兼容性较差。
实用新型内容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处理盒,可拆卸地安装于图像形成装置中,包括:
感光单元,可旋转地支撑有感光部件;
显影单元,可旋转地支撑有显影部件,所述显影单元能够相对于所述感光单元在所述显影部件与感光部件接触的接触位置和所述显影部件与感光部件分离的分离位置之间运动;
所述显影单元一端设有用于接收所述图像形成装置的驱动力的显影联接部件,另一端设有非驱动侧轴承;
所述显影单元上设有贯穿连轴,所述贯穿连轴一端与所述显影联接部件连接,另一端与所述非驱动侧轴承抵接,所述显影联接部件接收驱动力旋转时带动所述贯穿连轴旋转,所述贯穿连轴旋转时对所述非驱动侧轴承产生的作用力使所述显影单元从所述分离位置运动至接触位置;
还包括分离弹性件,设置于所述感光单元和显影单元之间,用于使所述显影单元从所述接触位置运动至分离位置。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非驱动侧轴承上设有供所述贯穿连轴插入的孔部,所述贯穿连轴的另一端套设有护套,所述护套至少部分插入到所述孔部内,所述贯穿连轴旋转时带动所述护套旋转,所述护套与所述孔部内壁摩擦产生的作用力,使所述显影单元从所述分离位置运动至接触位置。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护套与所述贯穿连轴之间设有第一弹性件,所述贯穿连轴旋转时,所述第一弹性件被扭紧,并带动所述护套旋转。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护套的外侧设置有抵接凸起。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显影单元包括显影框架,所述非驱动侧轴承设置在所述显影框架的端部,所述显影框架与所述护套之间设有第二弹性件,所述第二弹性件一端抵接所述显影框架,另一端抵接所述抵接凸起,所述第二弹性件对所述护套施加使其至少一部分抵紧所述孔部的力。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非驱动侧轴承上设置有阻尼器,所述贯穿连轴的另一端连接所述阻尼器的旋转轴承,所述贯穿连轴旋转时带动所述旋转轴承旋转从而与阻尼器产生阻力,使所述显影单元从所述分离位置运动至接触位置。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贯穿连轴通过护套与所述旋转轴承连接,所述贯穿连轴的另一端与所述护套的一端传动连接,所述护套的另一端与所述旋转轴承传动连接,所述贯穿连轴旋转时带动所述护套旋转,所述护套带动所述旋转轴承旋转。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显影联接部件包括驱动部、延时部和齿轮部,所述驱动部与所述齿轮部可拆卸连接,所述延时部设置于所述驱动部和齿轮部之间,所述驱动部与所述延时部传动连接,所述延时部能够驱动所述齿轮部旋转。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延时部上设有旋转凸起,所述齿轮部设有与所述旋转凸起相配合的平面和螺旋斜面,所述螺旋斜面的一端为最低端,另一端为最高端,所述平面与所述螺旋斜面的最低端相连接,所述旋转凸起能够在所述平面和螺旋斜面之间运动。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齿轮部上设有抵接部,所述延时部被驱动部带动旋转时,所述旋转凸起从平面运动至螺旋斜面,并沿着螺旋斜面从靠近最高端的方向运动至所述旋转凸起与所述抵接部抵接,所述旋转凸起与所述抵接部抵接后能够驱动所述齿轮部旋转。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延时部和驱动部之间还设有第三弹性件,所述旋转凸起沿着所述螺旋斜面向靠近最高端的方向运动时,所述第三弹性件被压缩形变;
当所述驱动部停止旋转时,所述第三弹性件形变恢复,带动所述旋转凸起运动至所述平面上。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本实用新型的处理盒在显影联接部件接收驱动力旋转时带动贯穿连轴旋转,贯穿连轴旋转时对非驱动侧轴承产生的作用力使显影单元从分离位置运动至接触位置,并设置分离弹性件使显影单元从接触位置运动至分离位置;无需与图像形成装置的分离控制机构配合实现显影部件和感光部件的接触/分离,结构更简单,且能适用于不同类型的图像形成装置,兼容性更强。
附图说明
图1为图像形成装置的截面图;
图2和图3为图像形成装置的示意图;
图4为实施例一的处理盒的示意图;
图5为实施例一的处理盒的截面图;
图6为实施例一的处理盒的分解示意图;
图7为实施例一的处理盒另一方向上的分解示意图;
图8为实施例一的处理盒的另一方向上的示意图;
图9为实施例一的处理盒另一方向上的截面图;
图10为图9中A处的放大示意图;
图11为实施例二的处理盒的分解示意图;
图12为实施例二的处理盒的截面图;
图13为图12中B处的放大示意图;
图14为实施例三的处理盒的分解示意图;
图15为实施例三的阻尼器部件的分解图;
图16为实施例三的阻尼器部件的另一方向上的分解图;
图17为实施例三的处理盒的截面图;
图18为图17中的C处的放大示意图;
图19为实施例四的处理盒的示意图;
图20为实施例五的处理盒的分解示意图;
图21为实施例五的处理盒另一方向上的分解示意图;
图22为实施例五的显影联接部件的分解示意图;
图23为实施例五的显影联接部件的另一方向上的分解示意图;
图24为实施例五的显影联接部件的截面图;
图25为实施例五的显影联接部件上的齿轮部的示意图;
图26为实施例五的显影联接部件上的齿轮部的截面图;
图27为实施例五的显影联接部件上的齿轮部与延时部第一状态下的示意图;
图28为实施例五的显影联接部件上的齿轮部与延时部第二状态下的示意图;
图29为实施例五的显影联接部件上的齿轮部与延时部第三状态下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需要说明的是,术语“第一”、“第二”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至少两个,例如两个,三个等,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或彼此可通讯;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上”或“下”可以是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或第一和第二特征通过中间媒介间接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可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或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可以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或斜下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
在以上描述中,参考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示例”、“具体示例”、或“一些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实用新型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必须针对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此外,在不相互矛盾的情况下,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将本说明书中描述的不同实施例或示例以及不同实施例或示例的特征进行结合和组合。
如图1和图2所示,图像形成装置主组件170设有四个处理盒100(100Y、100M、100C、100K),即第一处理盒100Y、第二处理盒100M、第三处理盒100C和第四处理盒100K。它基本水平地布置。旋转驱动力分别从图像形成装置主组件170的驱动输出部分,图像形成装置主组件170向第一至第四处理盒100(100Y、100M、100C、100K)分别提供偏置电压(充电偏压、显影偏压等)。处理盒是通过一个托盘171安装到图像形成装置主组件内的。具体是托盘171构造成能够在图像形成装置主组件170安装于水平表面上的状态下沿着大致水平的方向移动(如图1的X1和X2方向),4个处理盒分别安装到托盘的每个定位部。当托盘171移动到图像形成装置主组件170中,多个处理盒100一并随托盘171移动到图像形成装置主组件内。当处理盒需要更换时候,多个处理盒可以一起随托盘171移动到图像形成装置主组件170外部。
从图2中可以看出,在驱动侧,关闭前门,用于将驱动力传递到处理盒的主组件侧鼓驱动联接件180和主组件侧显影驱动联接件185通过连杆机构(未示出)在箭头Y1方向上突出。此外,通过打开前门,鼓驱动联接件180和显影驱动联接件185在箭头Y2的方向缩回。这样做目的,一方面可以是主组件侧鼓驱动联接件180和主组件侧显影驱动联接件185分别与处理盒100的感光联接部件和显影联接部件更好的联结,从而接收驱动力。另一方面,防止托盘171的插入/移除不受阻碍。
实施例一
如图4至图8所示,本实施例提供一种处理盒,显影单元109包括显影框架125、显影部件106、送粉部件和出粉刀。感光单元108包括感光框架115、感光部件104和充电装置。
如图4至图8所示,显影框架125围成存储碳粉的粉仓,显影框架125大致为长条盒子形状,显影框架125在长度方向的两端分别设有驱动侧轴承126和非驱动侧轴承127,送粉部件、显影部件106可旋转的支撑在显影框架125长度方向两端的驱动侧轴承126和非驱动侧轴承127上,送粉部件、显影部件106可在驱动组件的作用下旋转,送粉部件和显影部件106的轴向均沿显影框架125的长度方向设置,送粉部件将碳粉输送到显影部件106且被带电的显影部件106吸附。
如图4至图8所示,感光框架115也具有长度方向,其长度方向与显影框架125的长度方向一致,感光框架115长度方向的两端分别设有驱动侧盒盖部件116和非驱动侧盒盖部件117。感光部件104由驱动侧盒盖部件116和非驱动侧盒盖部件117围绕其轴线可旋转地支撑。感光部件104设置在感光框架115高度方向上的下端侧。显影部件106吸附的碳粉通过与感光部件104之间的电势差将碳粉转移给感光部件104,感光部件104上的碳粉再经过图像形成装置的转印带转印后,在记录材料(例如纸)上形成图像。充电装置用于对感光部件104表面充上均匀电荷,从而使感光部件104能够吸附碳粉。
如图4、图6和图8所示,驱动组件可以设置于处理盒100在长度方向上的一端或两端,本实施例中,驱动组件设置于处理盒100的驱动端。驱动组件包括感光联接部件143、显影联接部件132、显影辊齿轮和送粉辊齿轮。感光联接部件143设置在感光部件104长度方向上的一端,感光联接部件143用于与图像形成装置的鼓驱动联接件180啮合,从而接收图像形成装置的旋转驱动力,带动感光部件104旋转;显影联接部件132、显影辊齿轮和送粉辊齿轮设置驱动侧轴承126外侧,显影联接部件132用于与图像形成装置的显影驱动联接件185啮合,从而接收图像形成装置的旋转驱动力,驱动侧轴承126上设有支撑显影联接部件132的支撑孔,显影辊齿轮同轴设置在显影部件106的轴的一端,送粉辊齿轮同轴设置在送粉部件的轴的一端,显影辊齿轮和送粉辊齿轮直接或间接地与显影联接部件132啮合,从而将显影联接部件132接收到的驱动力传递,进而带动显影部件106和送粉部件旋转。
如图6至图8所示,驱动侧轴承126的外侧还设有显影盖部件128,显影盖部件128遮蔽显影辊齿轮、送粉辊齿轮以及显影联接部件132的一部分,能够起到保护驱动组件的作用。具体的,显影盖部件128上设有圆筒部,圆筒部沿远离显影框架125的方向突起,圆筒部内部中空,其轴向沿显影框架125的长度方向延伸,显影联接部件132的一部分沿轴向向外伸出到显影盖部件128之外从而便于显影联接部件132与显影驱动联接件185接合。
如图6至图8所示,非驱动侧盒盖部件117罩设在非驱动侧轴承127外侧,驱动侧盒盖部件116罩设在显影盖部件128外侧,沿处理盒100的长度方向观察,驱动侧盒盖部件116与显影盖部件128至少部分重合。驱动侧盒盖部件116和非驱动侧盒盖部件117均分别遮盖感光框架115和显影框架125端部的至少一部分。
本实施例中,驱动侧盒盖部件116上设有第一通孔和第二通孔,在驱动侧盒盖部件116安装在显影框架125和感光框架115端部时,感光联接部件143的一部分通过第一通孔暴露,显影联接部件132的一部分通过第二通孔暴露,以便与图像形成装置的驱动联接件啮合接收驱动力。
图像形成装置工作过程中,显影部件106与感光部件104需要抵紧接触,当图像形成装置不工作时,显影部件106需要与感光部件104分隔开一定距离,避让显影部件106与感光部件104长时间接触而导致感光部件104被显影部件106上附着的多余显影剂(碳粉)污染、显影部分106变形以及感光部件104磨损等问题。
基于此,本实施例的处理盒的显影单元109被设置为能够相对于感光单元108运动,从而使显影部件106和感光部件104能够在图像形成装置工作时接触,不工作时分离。当处理盒100安装到图像形成装置中,感光单元108被图像形成装置中的按压部件按压,感光框架115不可移动,显影单元109能够相对于感光单元108在接触位置和分离位置之间运动,显影单元109在接触位置时,显影部件106与感光部件104接触,显影单元109在分离位置时,显影部件106与感光部件104分离。
本实施例中,显影单元109的运动方式为以显影联接部件132的旋转中心K为旋转中心摆动,即显影单元109可围绕旋转中心K在V1和V2方向上旋转,围绕旋转中心K在V2方向上旋转时,显影单元109的下单靠近感光单元108的下端,显影部件106与感光部件104接触,反之,围绕旋转中心K在V1方向上旋转时,显影单元109的下端远离感光单元108的下端,显影部件106与感光部件104分离。
如图4至图8所示,本实施例中,处理盒100还设有分离弹性件16,设置于感光单元108和显影单元109之间,用于使显影单元109从接触位置运动至分离位置。分离弹性件16可以设置在处理盒长度方向的一端或两端,具体的,分离弹性件16选用拉簧,显影框架125靠近驱动侧轴承126和非驱动侧轴承127的端部上分别设置有第一钩部125a,感光框架115靠近驱动侧盒盖部件116和非驱动侧盒盖部件117的端部上分别设置有第二钩部115a,分离弹性件16的两端分别钩在第一钩部125a和第二钩部115a上,保证感光单元108和显影单元109之间的稳定支撑,分离弹性件16的作用力使显影单元109的下端具有绕旋转中心K向远离感光部件106的方向旋转的趋势,在显影单元109未收到其他外力作用的情况下,分离弹性件16使显影单元109运动至分离位置并保持在分离位置。
如图9和图10所示,显影单元109的显影框架125内还设置有贯穿连轴15,即贯穿连轴15贯穿显影框架125并突出设置,一端与显影联接部件132连接,会随着显影联接部件132的旋转而旋转;另一端与非驱动侧轴承127上的孔部127a(优选为圆孔)抵接,其中贯穿连轴15的另一端的外侧设置有护套18,贯穿连轴15与护套18配合,护套18会随着贯穿连轴15的旋转而旋转,护套18插入非驱动侧轴承127上的孔部127a内,与孔部127a的内壁紧密抵接,当护套18和贯穿连轴15一起旋转时,护套18的外侧不断与孔部127a的内侧摩擦而形成一个旋转力,促使显影单元109的下部向感光单元108的下部靠近,显影部件106会与感光部件104接触。优选地,护套18与贯穿连轴15之间还设置有第一弹性件19,第一弹性件19优选为扭簧,随着贯穿连轴15的旋转,第一弹性件19被扭紧,并与护套18紧密的配合,带动护套18一起稳定地旋转。护套18可以是采用摩擦力较大的材料制成,例如护套可以采用橡胶套。
在一些其他的实施方式中,也可以不设置护套,贯穿连轴15的另一端直接与非驱动侧轴承127的孔部127a摩擦产生旋转力,也能达到相同的效果。
当图像形成装置未接收到工作指令时,显影联接部件132和显影部件106处于静止状态,这时贯穿连轴15也处于静止状态,分离弹性件16处于自由状态,感光单元108与显影单元109之间的支撑也处于自由状态,分别处于两者下部的感光部件104与显影部件106则优选处于分离状态。
当图像形成装置接到工作指令后,显影联接部件132以旋转中心K旋转时,即贯穿连轴15旋转,贯穿连轴15的另一端的护套18会不断地与非驱动侧轴承127上的孔部127a摩擦,产生的作用力(旋转力)使显影单元109沿V2方向从分离位置旋转至接触位置,即显影单元109的下端向靠近感光单元108的下端移动,使显影部件106与感光部件104接触,能够进行显影工作;同时,显影单元109的上端向远离感光单元108的上端的方向移动,使分离弹性件16发生弹性变形而被拉长。
当工作指令完成后,显影工作结束,显影联接部件132停止旋转,贯穿连轴15停止旋转,护套18与非驱动侧轴承127上的孔部127a之间的摩擦消失,分离弹性件16弹性形变恢复,在分离弹性件16的弹性力下,显影单元109与感光单元108之间的支撑恢复,即显影单元109沿V1方向从接触位置旋转至分离位置,显影单元109的上端再次向感光单元108的上端靠近,分别处于两者下端的显影部件106与感光部件104则分离并在分离弹性件16的作用下保持分离状态,等待图像形成装置再次接收到工作指令时,将继续重复以上的动作。
本实施例的处理盒在显影联接部件132接收驱动力旋转时带动贯穿连轴15旋转,贯穿连轴15旋转时对非驱动侧轴承127产生的作用力使显影单元109从分离位置运动至接触位置,并在显影单元109和感光单元108之间设置分离弹性件6,用于使显影单元109在显影联接部件132停止旋转后从接触位置运动至分离位置;处理盒无需与图像形成装置的分离控制机构配合实现显影部件106和感光部件104的接触/分离,结构更简单易实施,且能适用于不同类型的图像形成装置,兼容性更强。
实施例二
本实施例提供另一种处理盒,与实施例一相比,不同之处在于护套的结构不同,省略第一弹性件,设置第二弹性件。
如图11至图13所示,本实施例中,贯穿连轴15的另一端的外侧设置有护套18,护套18与贯穿连轴15卡合连接,护套18的外侧设置有抵接凸起181,抵接凸起181可以是设置于护套18圆周外表面上的环形凸缘,抵接凸起181与非驱动侧轴承127上的孔部127a的外端部(即孔部127a开口一端)抵接,护套18的顶端部与孔部127a的内端部抵接;也可以是抵接凸起181与非驱动侧轴承127上的孔部127a的外端部抵接,护套18的顶端部不与孔部127a的内端部抵接;或者抵接凸起181不与非驱动侧轴承127上的孔部127a的外端部抵接,护套18的顶端部与孔部127a的内端部抵接。
如图11至图13所示,护套18的抵接凸起181与显影框架125之间还设置有第二弹性件19b,第二弹性件19b优选为压缩弹簧,第二弹性件19b一端与护套18的抵接凸起181抵接,另一端与显影框架125抵接,第二弹性件19b可以设置为压缩状态,对护套18施加使其至少一部分抵紧孔部127a的力,使得护套18与非驱动侧轴承127上的孔部127a紧密抵接。当护套18和贯穿连轴15一起旋转时,护套18不断与孔部127a摩擦而形成一个旋转力,促使显影单元109的下端向感光单元108的下端靠近,显影部件106与感光部件104接触。
本实施例的处理盒的其他结构与实施例一相同,在此不再赘述。
实施例三
本实施例提供有一种处理盒,与前述实施例相比,不同之处在于,还设置有阻尼器。
如图14至图18所示,显影单元109的显影框架125内还设置有贯穿连轴15,即贯穿连轴15贯穿显影框架125并突出设置,一端与显影联接部件132连接,会随着显影联接部件132的旋转而旋转;另一端与非驱动侧轴承127上的阻尼器部件抵接。
如图14至图18所示,贯穿连轴15的另一端的外侧卡合抵接有阻尼器部件,其中阻尼器部件包括阻尼器17和护套18,阻尼器17的一端固定设置在非驱动侧轴承127上,另一端设置有与护套18的一端18a卡合抵接的旋转轴承17a,阻尼器17内设有阻尼物质(如阻尼油),旋转轴承17a相对于阻尼器17旋转时,能与阻尼器17之间产生阻力。在旋转外力的作用下,旋转轴承17a可围绕阻尼器17旋转,这里的旋转轴承17a呈“U”形,即护套18的一端18a也呈“U”形,即护套18的一端18a的形状与旋转轴承17a的形状相适配。护套18的另一端18b与贯穿连轴15卡合连接,其形状跟随贯穿连轴15的端部的形状变化而变化,这里贯穿连轴15的端部设置成“D”形,即护套18的另一端18b也呈“D”形。护套18的一端18a与另一端18b同轴设置。
在一些其他的实施例中,也可以取消护套18,直接将贯穿连轴15与阻尼器17连接。如果贯穿连轴15的结构不变的话,阻尼器17上的旋转轴承17a就需要设置一个可以与贯穿连轴15相卡合抵接的凹部,使贯穿连轴15能够带动旋转轴承17a旋转,并与阻尼器17产生阻力。阻尼器17上的结构设置将不被限定,只要满足其与贯穿连轴相互卡合旋转即可。
当贯穿连轴15旋转时,带动护套18旋转,进而带动阻尼器17上的旋转轴承17a旋转,从而与阻尼器17产生阻力而形成一个旋转力,促使显影单元109的下端向感光单元108的下端靠近,显影部件106会与感光部件104接触。
当图像形成装置接到工作指令后,显影联接部件132以旋转中心K旋转时,贯穿连轴15旋转,护套18也旋转,进而带动阻尼器17上的旋转轴承17a旋转,并与阻尼器17产生阻力,该阻力形成一个旋转力使显影单元109从分离位置旋转至接触位置,显影部件106与感光部件104接触,同时,分离弹性件16发生弹性形变而被拉长。
当工作指令完成后,显影工作结束,显影联接部件132停止旋转,贯穿连轴15停止旋转,护套18也停止旋转,进而带动阻尼器17上的旋转轴承17a停止旋转,与阻尼器17产生阻力的消失,分离弹性件16弹性形变恢复,使显影单元109从接触位置旋转至分离位置,显影部件106与感光部件104分离并保持分离状态,等待图像形成装置再次接收到工作指令时,重复以上过程。
本实施例的处理盒的其他结构与实施例一相同,在此不再赘述。
实施例四
本实施例提供一种处理盒,与实施例一相比,不同之处在于,如图19所示,取消分离弹性件16的设置,在显影框架125靠近感光单元108的端部设置配重件26,配重件26可以采用铁块。
配重件26可以分别设置在靠近驱动端和非驱动端的两侧,同时为了达到两边的平衡,需要在两侧各设置一个配重件26;另外也可以只设置在显影框架125的中间,则只需要设置一个配重件26。
当图像形成装置接收到工作指令后,显影联接部件132开始旋转,其产生的旋转力足以抵消配重件26本身的重力,使得在不断旋转的情况下,显影部件106向感光部件104靠近接触,实现显影。
当图像形成装置工作完成后,显影联接部件132停止旋转,在配重件26自身重力的情况下,显影单元109的上部会向感光单元108的上部靠近,则处于两者下部的显影部件106与感光部件104则会分离,显影工作结束。
本实施例的处理盒的其他结构与实施例一相同,在此不再赘述。
实施例五
本实施例提供另一种处理盒,与前述实施例相比,不同之处在于显影联接部件的结构不同。
如图20至图29所示,显影联接部件132不是一体设置,而是分体设置,其包括驱动部132a、第三弹性件132b、延时部132c和齿轮部132d,其中驱动部132a与齿轮部132d可拆卸地连接,第三弹性件132b和延时部132c设置在驱动部132a和齿轮部132d之间,具体地第三弹性件132b设置在驱动部132a与延时部132c之间,延时部132c设置在驱动部132a与齿轮部132d之间。
如图22和图23所示,延时部132c呈圆柱形形状,具有第一圆柱部和第二圆柱部,第一圆柱部的直径小于第二圆柱部的直径,第一圆柱部比第二圆柱部更靠近驱动部132a设置,且第一圆柱部与第二圆柱部的内部不互通,第一圆柱部内设置有第一中空部132c1,第一中空部132c1与第二圆柱部的端部连接,用以容纳与支撑第三弹性件132b,第一圆柱部的外周壁上间隔设置有卡合凸部132c2,其凸出设置在外周壁上并沿第一圆柱部的轴向方向延伸,并且卡合凸部132c2靠近驱动部132a的端部上设置有引导部132c21,其上具有引导面;第二圆柱部靠近第一圆柱部的外周壁的端部上间隔设置有旋转凸起132c3,其沿垂直于第二圆柱部的轴向方向延伸;在这里卡合凸部132c2和旋转凸起132c3分别设置有三个,但并限于三个,可以设置两个,四个或更多。
如图22至图24所示,驱动部132a靠近延时部132c的一端也设置有能够容纳和支撑第三弹性件132b的第二中空部132a1,第二中空部132a1与延时部132c上的第一中空部132c1连通,第三弹性件132b一端抵接驱动部132a上的第二中空部132a1的顶端,一端抵接延时部132c上的第一中空部132c1的底端,并且可以在两者之间发生弹性形变,即第三弹性件132b会被压缩和在压缩状态下恢复;第二中空部132a1的周壁上设置有竖直凹槽132a2,其与延时部132c上卡合凸部132c2配合,并且竖直凹槽132a2靠近延时部132c的端部还设置有引导斜面132a21,当驱动部132a与延时部132c配合时,竖直凹槽132a2上的引导斜面132a21最先与卡合凸部132c2前端的引导部132c21接触,引导卡合凸部132c2正确地与竖直凹槽132a2卡合。驱动部132a的最大外周壁与第二中空部132a1之间还设置有卡合凹部,当与齿轮部132d连接时,其与齿轮部132d靠近驱动部132a的顶端部紧密抵接配合,如图24所示。
如图24至图26所示,齿轮部132d的外周壁上设置有若干个齿轮,其可以与显影部件106上的齿轮相啮合,当显影联接部件132接收力旋转时可以带动显影部件106的旋转。齿轮部132d朝向驱动部132a的内部设置有小凹部132d1,延时部132c的第二圆柱部设置在小凹部132d1内,即第二圆柱部与小凹部132d1的底部抵接;小凹部132d1的周壁呈不规则形状,其上设置有与延时部132c的旋转凸起132c3相同数量的平面132d11和螺旋斜面132d12,螺旋斜面132d12的一端为最低端,另一端为最高端132d122,最低端相较于最高端132d122离驱动部132a更远,平面132d11和螺旋斜面132d12的最低端相连接,1个平面132d11对应1个螺旋斜面132d12,当延时部132c与齿轮部132d连接时,延时部132c上的旋转凸起132c3可以在平面132d11和螺旋斜面132d12之间旋转移动;齿轮部132d靠近其顶端部的内周壁上还设置有抵接部132d2,抵接部132d2沿齿轮部132d的轴向方向向远离其顶端部的方向倾斜延伸,其上具有倾斜最底面132d21,防止与旋转凸起132c3抵接时脱离。倾斜最底面132d21与螺旋斜面132d12上的最高端132d122在高度上没有限制,只要旋转凸起132c3与抵接部132d2能够顺利地抵接就行。当旋转凸起132c3与抵接部132d2抵接时,驱动部132a通过延时部132c带动齿轮部132d一起旋转。
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27至图29所示,延时部132c上的旋转凸起132c3具有三个状态:第一状态(如图27),驱动部132a不旋转,延时部132c上的旋转凸起132c3处于平面132d11上,这时第三弹性件132b处于自由状态;第二状态(如图28),驱动部132a刚接收到驱动力,延时部132c上的旋转凸起132c3沿着螺旋斜面132d12向靠近最高端132d122的方向开始旋转移动时,但尚未与抵接部132d2接触,第三弹性件132b开始被压缩,这时齿轮部132d不旋转;第三状态(如图29),驱动部132a在驱动力下不断旋转,延时部132c上的旋转凸起132c3沿着螺旋斜面132d12旋转至与抵接部132d2紧密抵接,齿轮部132d随着延时部132c同驱动部132a一起旋转,第三弹性件132b被压缩。当图像形成装置停止工作后,驱动部132a停止旋转,这时延时部132c在第三弹性件132b的作用下回到第一状态,与齿轮部132d的抵接部132d2脱离抵接,即延时部132c上的旋转凸起132c3被第三弹性件132b的弹性力带动沿螺旋斜面132d12返回到平面132d11上,等待下一次的工作旋转。
如图23所示,齿轮部132d远离驱动部132a的一端设置有与贯穿连轴15相连接的凹部,凹部的形状与贯穿连轴15的一端的形状相适配(例如均为“U”形或“D”形),从而使得齿轮部132d被驱动旋转时,能够带动贯穿连轴15共同旋转。贯穿连轴15的另一端可以连接如实施例一或实施例二的护套,也可以连接如实施例三的阻尼器部件,在此不作限定。
本实施例的处理盒的其他结构与实施例一相同,在此不再赘述。
以上所述的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方式。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创造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Claims (11)
1.一种处理盒,可拆卸地安装于图像形成装置中,包括:
感光单元,可旋转地支撑有感光部件;
显影单元,可旋转地支撑有显影部件,所述显影单元能够相对于所述感光单元在所述显影部件与感光部件接触的接触位置和所述显影部件与感光部件分离的分离位置之间运动;
所述显影单元一端设有用于接收所述图像形成装置的驱动力的显影联接部件,另一端设有非驱动侧轴承;
其特征在于,所述显影单元上设有贯穿连轴,所述贯穿连轴一端与所述显影联接部件连接,另一端与所述非驱动侧轴承抵接,所述显影联接部件接收驱动力旋转时带动所述贯穿连轴旋转,所述贯穿连轴旋转时对所述非驱动侧轴承产生的作用力使所述显影单元从所述分离位置运动至接触位置;
还包括分离弹性件,设置于所述感光单元和显影单元之间,用于使所述显影单元从所述接触位置运动至分离位置。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处理盒,其特征在于,所述非驱动侧轴承上设有供所述贯穿连轴插入的孔部,所述贯穿连轴的另一端套设有护套,所述护套至少部分插入到所述孔部内,所述贯穿连轴旋转时带动所述护套旋转,所述护套与所述孔部内壁摩擦产生的作用力,使所述显影单元从所述分离位置运动至接触位置。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处理盒,其特征在于,所述护套与所述贯穿连轴之间设有第一弹性件,所述贯穿连轴旋转时,所述第一弹性件被扭紧,并带动所述护套旋转。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处理盒,其特征在于,所述护套的外侧设置有抵接凸起。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处理盒,其特征在于,所述显影单元包括显影框架,所述非驱动侧轴承设置在所述显影框架的端部,所述显影框架与所述护套之间设有第二弹性件,所述第二弹性件一端抵接所述显影框架,另一端抵接所述抵接凸起,所述第二弹性件对所述护套施加使其至少一部分抵紧所述孔部的力。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处理盒,其特征在于,所述非驱动侧轴承上设置有阻尼器,所述贯穿连轴的另一端连接所述阻尼器的旋转轴承,所述贯穿连轴旋转时带动所述旋转轴承旋转从而与阻尼器产生阻力,使所述显影单元从所述分离位置运动至接触位置。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处理盒,其特征在于,所述贯穿连轴通过护套与所述旋转轴承连接,所述贯穿连轴的另一端与所述护套的一端传动连接,所述护套的另一端与所述旋转轴承传动连接,所述贯穿连轴旋转时带动所述护套旋转,所述护套带动所述旋转轴承旋转。
8.根据权利要求1-7任一项所述的处理盒,其特征在于,所述显影联接部件包括驱动部、延时部和齿轮部,所述驱动部与所述齿轮部可拆卸连接,所述延时部设置于所述驱动部和齿轮部之间,所述驱动部与所述延时部传动连接,所述延时部能够驱动所述齿轮部旋转。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处理盒,其特征在于,所述延时部上设有旋转凸起,所述齿轮部设有与所述旋转凸起相配合的平面和螺旋斜面,所述螺旋斜面的一端为最低端,另一端为最高端,所述平面与所述螺旋斜面的最低端相连接,所述旋转凸起能够在所述平面和螺旋斜面之间运动。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处理盒,其特征在于,所述齿轮部上设有抵接部,所述延时部被驱动部带动旋转时,所述旋转凸起从平面运动至螺旋斜面,并沿着螺旋斜面从靠近最高端的方向运动至所述旋转凸起与所述抵接部抵接,所述旋转凸起与所述抵接部抵接后能够驱动所述齿轮部旋转。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处理盒,其特征在于,所述延时部和驱动部之间还设有第三弹性件,所述旋转凸起沿着所述螺旋斜面向靠近最高端的方向运动时,所述第三弹性件被压缩形变;
当所述驱动部停止旋转时,所述第三弹性件形变恢复,带动所述旋转凸起运动至所述平面上。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8)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222584057 | 2022-09-27 | ||
CN2022225840573 | 2022-09-27 | ||
CN202222620338X | 2022-09-30 | ||
CN202222620338 | 2022-09-30 | ||
CN202223089796 | 2022-11-17 | ||
CN2022230897961 | 2022-11-17 | ||
CN2022234295862 | 2022-12-16 | ||
CN202223429586 | 2022-12-16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20962149U true CN220962149U (zh) | 2024-05-14 |
Family
ID=90393345
Famil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311259707.XA Pending CN117784561A (zh) | 2022-09-27 | 2023-09-26 | 一种处理盒 |
CN202322624826.2U Active CN220962149U (zh) | 2022-09-27 | 2023-09-26 | 一种处理盒 |
Family Applications Before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311259707.XA Pending CN117784561A (zh) | 2022-09-27 | 2023-09-26 | 一种处理盒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2) | CN117784561A (zh) |
-
2023
- 2023-09-26 CN CN202311259707.XA patent/CN117784561A/zh active Pending
- 2023-09-26 CN CN202322624826.2U patent/CN220962149U/zh active Active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7784561A (zh) | 2024-03-29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EP3367179B1 (en) | Driving assembly and developing cartridge | |
EP2711782B1 (en) |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toner case and drive transmission mechanism | |
CN109946940B (zh) | 一种处理盒的工作方法、处理盒和成像设备 | |
CN215576122U (zh) | 处理盒 | |
CN210666366U (zh) | 处理盒 | |
CN210666367U (zh) | 处理盒 | |
CN210742682U (zh) | 处理盒 | |
CN108121187B (zh) | 处理盒和电子照相成像设备 | |
CN209606790U (zh) | 处理盒和成像设备 | |
CN214586404U (zh) | 驱动力传递组件、旋转件、碳粉盒及电子成像设备 | |
CN220962149U (zh) | 一种处理盒 | |
CN110647022A (zh) | 处理盒 | |
CN221573024U (zh) | 处理盒 | |
CN113156789A (zh) | 驱动力传递组件、旋转件、碳粉盒及电子成像设备 | |
CN110850697A (zh) | 处理盒 | |
CN208477304U (zh) | 处理盒 | |
CN107357157B (zh) | 一种处理盒的再生方法和处理盒 | |
CN208999773U (zh) | 一种处理盒 | |
CN108957997B (zh) | 处理盒 | |
CN221446464U (zh) | 一种处理盒 | |
CN221225330U (zh) | 一种处理盒 | |
CN113156790A (zh) | 驱动力传递组件、旋转件、碳粉盒及电子成像设备 | |
CN110850698A (zh) | 处理盒 | |
CN220105520U (zh) | 处理盒和成像设备 | |
CN219958076U (zh) | 一种处理盒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