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参照附图更详细地描述本公开的示例性实施例。虽然附图中显示了本公开的示例性实施例,然而应当理解,可以以各种形式实现本公开而不应被这里阐述的实施例所限制。相反,提供这些实施例是为了能够更透彻地理解本公开,并且能够将本公开的范围完整的传达给本领域的技术人员。
如图1至图7所示,根据本公开实施例的第一方面提出了一种排液组件100,包括:壳体部110,形成有相连通的进液腔1101和排液腔1102,用于设置于衣物处理设备的基座210;第一排液管160,第一排液管160的第一端连通于排液腔,第一排液管160的第二端向远离壳体部110的方向延伸;泵送部130,设置于壳体部110,用于将排液腔1102内的液体泵送至壳体部110外;其中,沿第一端至第二端的方向,第一排液管160的水平高度增大或不变。
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排液组件100包括有壳体部110、第一排液管160和泵送部130,其中,壳体部110具有进液腔1101和排液腔1102,在实际应用中,进液腔1101可以用于接入液体,排液腔1102与进液腔1101相连通,从而进入到进液腔1101内的液体亦可以流动至排液腔1102;泵送部130用于将排液腔1102内的液体泵送至壳体部110外,从而为能够液体流经壳体部110提供动力,以使液体由进液腔1101至排液腔1102的方向流动,第一排液管160的第一端连通于排液腔,第一排液管160的第二端向远离壳体部110的方向延伸,从而可以延长排液组件100的液体排放管线长度,有利于降低排液组件100对于安装位置的要求,提高排液组件100及衣物处理设备的安装便利性,可以理解的是,泵送部130排出的液体可以进一步通过第一排液管进行排放。
同时,沿前述第一端至前述第二端的方向,可以设置第一排液管160的水平高度距离增大或不变,也即在排液组件100的壳体部110设置在衣物处理设备的基座210的情况下,可以设置第一排液管160至基座210的距离增大或不变,从而基于前述设置,一方面,便于衣物处理设备采取上排水的排水方式,进一步提高衣物处理设备的安装便利性;另一方面,可以令第一排液管160沿第一端至第二端方向上的各个部分保持上升或水平状态,也即沿第一端至第二端方向上,令第一排液管160的任意管段均背离重力方向或沿水平面方向延伸,避免第一排液管160沿程上出现下降管段或U形管段,进而在泵送部130停止泵送后,第一排液管160内存留的液体可以在重力作用下回流至壳体部110内或与壳体部110内的液体保持连续,避免第一排液管160或壳体部110内出现困气现象,有利于提高排液组件100的排液性能,并降低排液组件100的运行噪声。
可以理解的是,前述第一排液管160的水平高度也即第一排液管160相对于水平面的高度,或者说是第一排液管160沿重力方向上的高度。
可以理解的是,以壳体部110设置在衣物处理设备的基座210的情况为例,如前述第一端至第二端的方向上,第一排液管160存在先靠近基座210后远离基座210的U形管段,则泵送部130停止泵送后,前述U形管段内会存在无法在重力作用下回流至壳体部110内的积水,相应地,壳体部110与前述U形管段之间会存在一段空气残留,从而引起困气现象,同时前述残留气体部不易于在泵送部130后续的运行过程中排出,影响液体的稳顺排放,并容易引起较大的排液噪声。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排液组件100基于前述设置,则能够避免第一排液管160沿程上出现U形管段,进而在泵送部130停止泵送后,第一排液管160内存留的液体可以在重力作用下回流至壳体部110内或与壳体部110内的液体保持连续,避免第一排液管160或壳体部110内出现困气现象,有利于提高排液组件100的排液性能,并降低排液组件100的运行噪声。
可以理解的是,前述沿前述第一端至前述第二端的方向,第一排液管160的水平高度增大或不变,可以是前述水平高度在前述方向上连续增大或保持不变或阶段性增大,其中,前述连续增大也即第一排液管160在沿程上保持背离于重力方向的延伸状态,前述保持不变也即第一排液管160在沿程上均沿水平面方向延伸,前述阶段性增大也即第一排液管160在沿程上同时存在有沿水平面方向延伸的管段和背离于重力方向延伸的管段。
可以理解的是,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排液组件100可以作为衣物处理设备的一个部件使用。示例性地,进液腔1101可以连通于衣物处理设备的衣物处理腔,从而排液组件100可以利用泵送部130为衣物处理腔内的污水排放提供动力,以使衣物处理腔内的污水流入进液腔1101,并经由排液组件100排出,便于衣物处理设备采取上排水的排水方式,有利于提高衣物处理设备的安装便利性。
可以理解的是,如图5至图7所示,在排液组件100应用于衣物处理设备的情况下,壳体部110可以设置在衣物处理设备的底部,例如,可以设置在衣物处理设备的基座210上,并位于衣物处理腔和基座210之间,从而一方面可以提高衣物处理设备的底部空间利用率,有利于提高衣物处理设备的小型化水平,并提升排液组件100对小型衣物处理设备的适应性;另一方面,由于排液组件100能够为液体的流动提供动力,从而也便于衣物处理设备采取上排水的排水方式,有利于进一步提高衣物处理设备的安装便利性。在衣物处理设备具有用于投放清洗剂的投放组件的情况下,壳体部110亦可以设置于投放组件的一侧,且壳体部110和投放组件可以均设置在前述基座210上,并位于衣物处理腔和基座210之间,从而提高衣物处理设备的结构紧凑性,提升衣物处理设备的内部空间利用率。
可以理解的是,前述衣物处理设备可以是但不限于洗衣机、洗烘一体机等。
如图1和图6所示,在一些示例中,第一排液管160包括:第一管段161,具有第一端,在壳体部110设置于基座210的情况下,第一管段161相对于基座210倾斜布置;第二管段162,具有第二端,在壳体部110设置于基座210的情况下,第一管段161相对于基座210倾斜布置;第三管段163,连接于第一管段161和第二管段162之间,在壳体部110设置于基座210的情况下,第三管段163平行于基座。
在该技术方案中,第一排液管160可以包括有第一管段161、第二管段162和第三管段163,其中,第一管段161和第二管段162均相对于基座210倾斜布置,第三管段163位于第一管段161和第二管段162之间,并相对于基座210平行布置,从而基于前述设置,一方面,可以避免第一排液管160沿第一端至第二端的方向相对于基座210连续上升,有利于提高第一排液管160的平缓性,进而利于液体的稳顺排放,提高排液组件100的排液性能;另一方面,也可以令第一排液管160具有折弯结构,有利于在实际应用中避让其它部件,提高第一排液管160的安装便利性。
如图1和图6所示,在一些示例中,排液组件还包括:第二排液管180,用于设置于衣物处理设备的机壳组件外;排液连接件190,连接于第一排液管160和第二排液管180之间,用于设置于机壳组件。
在该技术方案中,排液组件100还可以包括有第二排液管180和排液连接件190,在实际应用中,第二排液管180可以设置在衣物处理设备的机壳组件200之外,从而作为衣物处理设备的外排液管使用,以便于提高衣物处理设备的排液便利性和安装便利性,相应地,第一排液管160可以布置在机壳组件200的内侧,以作为衣物处理设备的内排液管使用;排液连接件190设置在机壳组件200上,并用于连接第一排液管160和第二排液管180,从而第一排液管160内的液体可以进一步通过第二排液管180排出,且第一排液管160和第二排液管180均可以通过排液连接件190固定于机壳组件200上,以保证排液组件100的安装稳定性,并降低第一排液管160或第二排液管180松脱的几率,降低排液组价漏液风险,为排液过程的稳顺进行提供保障。
可以理解的是,前述排液连接件190可以是管型结构且连接于第一排液管160的第二端。
在一些可行的示例中,第一排液管160的第一端和第二端分别箍接于泵送部130和排液连接件190,从而第一排液管160的两端可以被卡箍卡紧于相应的结构上,降低第一排液管160松脱漏液的可能性。
如图1至图4所示,在一些示例中,壳体部110包括:壳体本体111,形成有排液腔1102,用于设置于基座210;进液接头112,设置于壳体本体111,连通于进液腔1101;排液接头113,设置于壳体本体111,连通于排液腔1102,第一端连接于排液接头113;其中,在壳体本体111设置于基座210的情况下,排液接头113相对于基座210倾斜布置,且排液接头113至基座210的最小距离,大于排液腔1102至基座210的最小距离。
在该技术方案中,壳体部110可以包括有壳体本体111、进液接头112和排液接头113,其中,壳体本体111作为壳体部110的主体部分并形成有前述进液腔1101和排液腔1102,以为液体的流通提供空间,进液接头112和排液接头113均设置在壳体本体111上,并分别连通于进液腔1101和排液腔1102,从而壳体部110可以通过进液接头112对接液体排放路径上的上游设备或管件,并可以通过排液接头113对接液体排放路径上的下游设备或管件,进而提高壳体部110与外部部件连接时的便利性,相应地,第一排液管160的第一端与前述排液接头113相连接,从而第一排液管160可以通过排液接头113连通于排液腔1102。
在壳体本体111设置于基座210的情况下,可以令排液接头113相对于基座210倾斜布置,并设置排液接头113至基座210的最小距离大于排液腔1102至基座210的最小距离,从而一方面,可以令排液接头113处于相对较高的位置,便于衣物处理设备采取上排水的排水方式,有利于进一步提高衣物处理设备的安装便利性;另一方面,也能够提高排液接头113对于第一排液管160的适应性,避免排液结构与第一排液管160之间形成易于积存液体的折弯结构,且利于第一排液管160内的积液回流至排液腔1102,进一步降低排液组件100发生困气现象的可能性,有利于进一步减小排液组件100的运行噪声,并为排液组件100的排液性能提供进一步的保障。
可以理解的是,在壳体部110包括有前述排液接头113的情况下,泵送部130可以将排液腔1102内的液体通过排液接头113排出至壳体部110外。
在一些可行的示例中,壳体本体111、进液接头112和排液接头113可以为一体式结构,从而可以提高进液接头112和排液接头113与壳体本体111之间的连接可靠性,并便于通过一体成型的方式制作壳体部110,有利于简化壳体部110的制作工艺,降低壳体部110的组装难度,同时也有利于减少连接缝隙,降低壳体部110发生液体泄漏现象的几率。
需要说明的是,图2至图4中隐去了第一排液管160、第二排液管180、排液连接件190等管类部件,以便于示意排液组件其余部分的结构。
如图1至图4所示,在一些示例中,排液组件100还包括:过滤部120,设置于壳体本体111内;盖体部140,设置于壳体本体111,壳体本体111形成有清理口,盖体部140用于敞开或覆盖清理口。
在该技术方案中,排液组件100还可以包括有过滤部120和盖体部140,其中,过滤部120位于壳体本体111内部,从而在实际应用中,当泵送部130运行时,能够液体流经壳体部110提供动力,以使液体由进液腔1101至排液腔1102的方向流动,并相应地可以令液体流经壳体本体111内部的过滤部120,以滤除液体携带的污物,防止前述污物跟随液体进一步流动,降低污物进一步污染或堵塞与排液组件100存在流体连通关系的设备或管件的可能性。盖体部140设置在壳体部110上,并用于敞开或覆盖清理口,清理口与进液腔1101相连通,从而在盖体部140敞开前述清理口的情况下,能够提高壳体部110内部空间的清理便利性,相应地,也便于进行过滤部120的清理或更换,进而有利于降低排液组件100的堵塞几率,并且在盖体部140覆盖清理口的情况下,有利于提高壳体部110内部空间相对于外部环境的密闭性,有利于降低排液组件100的泄露几率,提高排液组件100的清洁性。
可以理解的是,基于前述设置,在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排液组件100作为衣物处理设备的一个部件使用的情况下,排液组件100在污水排放的过程中,亦可以利用过滤部120滤除污水携带的线屑、棉绒、毛发等污物,降低前述污物进一步跟随污水留出排液腔1102或因污水回流进入到衣物处理腔的可能性,有利于降低衣物处理腔的清理难度,并降低排液组件100下游的排水管道堵塞的可能性;同时,在排液组件100使用后,也便于用户通过开启清理口的方式,进行壳体部110内部的清理,有助于降低排液组件100发生堵塞现象的几率,进而降低排液组件100及衣物处理设备的故障率和使用成本。
可以理解的是,如图5至图7所示,在衣物处理设备具有用于投放清洗剂的投放组件的情况下,投放组件包括有储液盒和饰板部510,其中,饰板部510设置在储液盒上,储液盒用于容纳前述清洗剂并可以伸出或缩入衣物处理设备的机壳组件200,以便于进行清洗剂的添加,衣物处理设备的机壳组件200上可以开设有对应于前述清理口的操作口,在储液盒缩入机壳组件200的情况下,前述饰板部510可以覆盖前述操作口,从而可以避免为前述操作口增设独立的覆盖件,有利于提高衣物处理设备的美观性。
可以理解的是,前述污物可以是但不限于线屑、棉绒、毛发等固态污物。
需要说明的是,本公开实施例提供排液组件100基于前述设置,可以兼具泵送和过滤功能,且具有较高的结构紧凑性,从而更利于应用在小型的衣物处理设备中。
如图4所示,在一些可行的示例中,前述过滤部120设置在进液腔1101内,从而可以令过滤部120相对靠近于清理口,以便于用户清理。
如图1至图4所示,在一些示例中,壳体本体111为筒状结构,沿壳体本体111的轴向,进液腔1101位于排液腔1102和清理口之间,且壳体本体111轴向上的一端开设有清理口;其中,进液接头112和排液接头113设置于壳体本体111的周侧。
在该技术方案中,壳体本体111可以为筒状结构,清理口开设于壳体本体111轴向上的一端,且沿壳体本体111的轴向可以设置进液腔1101位于排液腔1102和清理口之间,从而一方面,可以提高壳体本体111对液体流动的导向作用,利于进液腔1101内的液体在泵送部130的驱动下沿壳体本体111的轴向流向排液腔1102并进一步通过排液接头113排出;另一方面,也能够令进液腔1101极大程度上靠近清理口,以便于用户开启清理口进行进液腔1101内部的清理,可以理解的是,相比于排液腔1102而言,沿液体的流动方向进液腔1101处于相对上游的位置,从而在排液组件100使用过程中,进液腔1101内滞留的污物数量往往要多于排液腔1102,进而基于前述设置,也有利于进一步提高排放组件的清理便利性,进而降低排液组件100堵塞的可能性。同时,进液接头112和排液接头113均设置于壳体本体111的周侧,从而利于缩小壳体部110沿壳体本体111轴向上的尺寸,有利于提高壳体部110的结构紧凑性和小型化水平,进一步提升排液组件100对小型衣物处理设备的适应性。
可以理解的是,基于前述进液腔1101和排液腔1102之间的位置关系,进液接头112和排液接头113之间也存在沿壳体本体111周向上的间隔。
如图4所示,在一些示例中,壳体部110还包括:隔板114,设置于壳体本体111内,隔板114将壳体本体111的内部分隔出进液腔1101和排液腔1102,隔板114开设有过液孔,进液腔1101通过过液孔连通于排液腔1102;其中,至少部分的过滤部120位于进液接头112和过液孔之间。
在该技术方案中,壳体部110还可以包括有设置在壳体本体111内的隔板114,进液腔1101和排液腔1102分别位于隔板114两侧,且隔板114上开设有过液孔,以使进液腔1101和排液腔1102相互连通,以便于进液腔1101内的液体经排液腔1102排出,过滤部120的至少部分设置在进液接头112和过液孔之间,从而可以令液体在由进液腔1101流向排液腔1102的过程中接触过滤部120,以便过滤部120在排液过程中滤除液体携带的污物,进而降低污物堵塞排液组件100的几率,并降低污物进一步污染或堵塞与排液组件100存在流体连通关系的设备或管件的可能性,有利于减少排液组件100的维修维护成本。
可以理解的是,前述隔板114可以为网孔结构,也即隔板114可以开设有多个前述过液孔且多个过液孔阵列布置于隔板114上,从而在排液过程中,亦可以利用前述隔板114进行污物的进一步过滤,提高排液组件100的过滤性能。
如图4所示,在一些可行的示例中,壳体本体111轴向上远离清理口的一端开设有安装口,安装口连通于排液腔1102,泵送部130的输出端通过安装口穿设于排液腔1102内。
在该技术方案中,壳体本体111轴向上的一端可以开设有安装口,安装口与前述清理口分别位于壳体本体111轴向上相对的两端,且安装口与前述排液腔1102相连通,前述泵送部130的输出端通过安装口穿设于排液腔1102内,从而在泵送部130运行时,泵送部130的输出端可以为排液腔1102内的液体提供流动所需的动力,以促使排液腔1102内的液体通过排液接头113流出壳体部110,同时也能够令泵送部130的输出端相对远离于进液腔1101和过滤部120,进而避免污物影响泵送部130输出端的运行,有利于提高泵送部130的运行稳定性和可靠性。
如图4所示,在一些示例中,盖体部140可拆卸地设置于壳体本体111,过滤部120连接于盖体部140,且连接部适于通过清理口进入或退出进液腔1101。
在该技术方案中,盖体部140与壳体本体111之间为可拆卸的连接关系,从而便于盖体部140敞开或覆盖清理口,过滤部120与盖体部140相互连接,且过滤部120适于通过清理口进入或退出进液腔1101,从而基于前述设置,在进行排液组件100的清理时,可以便于用户在拆下盖体部140的同时,令过滤部120由壳体本体111的内部取出,进而减少壳体本体111内部的部件数量,进一步便于用户进行壳体本体111的内部清理,同时也能够便于用户进行过滤部120的清理或更换,有利于进一步降低排液组件100的清理和维护难度,防止排液组件100堵塞,保证排液组件100的排液性能和过滤性能。
如图4所示,在一些示例中,过滤部120包括:连接板121,连接板121的一侧连接于盖体部140;滤芯122,设置于连接板121背离于盖体部140的一侧;其中,盖体部140螺纹连接于壳体本体111,在盖体部140旋合于壳体本体111的情况下,滤芯122位于进液腔1101内,且在垂直于盖体部140的螺纹轴向的平面中,过滤部120的正投影位于清理口的正投影内。
在该技术方案中,过滤部120可以包括有连接板121和滤芯122,其中,连接板121的两侧分别连接于盖体部140和滤芯122,盖体部140与壳体本体111之间螺纹连接,从而便于用户通过旋转盖体部140的方式,进行盖体部140相对于壳体本体111的拆装,有利于提高排液组件100的操作便利性;在盖体部140旋合于壳体本体111的情况下,盖体部140覆盖前述清理口,且滤芯122位于进液腔1101内,从而排液组件100可以进行液体的排放和过滤;同时,在盖体部140旋合于壳体本体111的情况下,在垂直于盖体部140的螺纹轴向的平面中,过滤部120的正投影位于清理口的正投影内,从而能够令过滤部120适于通过清理口进入或退出进液腔1101,且基于连接板121与盖体部140之间的连接关系,也便于用户在取下盖体部140的同时,将过滤部120取出壳体本体111,减少过滤部120的拆装操作,进而提高过滤部120和壳体本体111的清理便利性。
可以理解的是,前述过滤部120的正投影,也即过滤部120在垂直于盖体部140的螺纹轴向的平面中,由平行于前述螺纹轴向的投射线产生的投影;相应地,前述清理口的正投影,也即清理口在垂直于盖体部140的螺纹轴向的平面中,由平行于前述螺纹轴向的投射线产生的投影。
如图4所示,在一些示例中,过滤部120还包括:密封圈123,连接板121的周侧开设有安装槽,密封圈123嵌设于安装槽;其中,在滤芯122位于进液腔1101内的情况下,密封圈123的外周壁抵接于壳体本体111的内周壁,且密封圈123位于进液口和清理口之间。
在该技术方案中,过滤部120还可以包括有密封圈123,密封圈123嵌设于连接板121周侧的安装槽内,在滤芯122位于进液腔1101内的情况下,密封圈123的外周壁抵接壳体本体111的内周壁,且密封圈123位于进液口和清理口之间,从而基于前述设置,排液组件100可以利用密封圈123封堵过滤部120与壳体部110本体之间的周向间隙,防止进液腔1101内的液体通过前述周向间隙流向清理口,进而进一步降低排液组件100泄露的可能性,提高排液组件100的清洁性和卫生性。
如图4所示,在一些示例中,盖体部140开设有外螺纹,壳体本体111靠近于连接口的部分开设有内螺纹;和/或盖体部140背离于连接板121的一侧设置有操作板,操作板形成有防滑纹。
在该技术方案中,盖体部140可以开设有外螺纹,相应地,壳体本体111靠近于连接口的部分可以开设有内螺纹,从而一方面,可以令盖体部140与壳体本体111螺纹配合,便于用户进行盖体部140的拆装;另一方面,也有利于令盖体部140的径向尺寸小于壳体本体111的径向尺寸,进而降低盖体部140的体积,提高排液组件100的结构紧凑性和小型化水平,有利于进一步提升排液组件100对小型衣物处理设备的适应性。
可以理解的是,在排液组件100应用于衣物处理设备的情况下,衣物处理设备的机壳组件200会开设有对应于前述清理口的操作口,以便于用户通过前述操作口进行盖体部140的拆装操作,从而通过该技术方案的前述设置,排液组件100可以具有体积相对较小的盖体部140,进而也有利于缩减操作口的尺寸,减少机壳组件200的开口面积,在有利于提高机壳组件200的结构可靠性的同时,也能够提升机壳组件200的美观性。
在该技术方案中,盖体部140背离于连接板121的一侧可以设置有操作板,且操作板形成有防滑纹,从而基于前述设置,可以进一步便于用户进行盖体部140的转动操作,有利于进一步提高排液组件100的操作及清理的便利性,为降低排液组件100的堵塞几率提供有利条件。
如图1所示,在一些示例中,排液组件100还包括:进液管150,进液管150的一端连通于进液腔1101,另一端用于连通衣物处理设备的衣物处理腔;气室连接管170,气室连接管170的一端连通于进液管150,另一端用于连通衣物处理设备的气室。
在该技术方案中,排液组件100还可以包括有进液管150和气室连接管170,其中,进液管150用于与衣物处理设备的衣物处理腔连通,从而在使用过程中,排液组件100可以通过进液管150接入衣物处理过程产生的污水,以为前述污水的排放提供动力,并可以在排放过程中对前述污水进行过滤,有利于减少衣物处理腔中的污物残留,并降低污水排放路径上发生堵塞现象的可能性;气室连接管170的两端分别连接衣物处理设备的气室和进液管150,从而便于排液组件100进一步接收前述气室内的液体,以便于衣物处理设备的气室排液,有利于进一步提高衣物处理设备的运行稳定性和可靠性。
如图1所示,在一些可行的示例中,进液管150可以为C形管,也即进液管150的两端管口同侧布置,从而可以在壳体部110位于衣物处理腔和基座210之间的情况下,使排水组件具有较小的横向安装尺寸。
如图5至图7所示,根据本公开实施例的第二方面提出了一种衣物处理设备,包括:机壳组件200,包括有基座210;处理组件,设置于机壳组件200,处理组件形成有衣物处理腔;如上述第一方面中任一项提出的排液组件100,设置于处理组件和基座210之间,进液腔1101连通于处理组件的排液端;其中,沿第一端至第二端的方向,第一排液管160至基座的距离增大或不变。
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衣物处理设备包括有机壳组件200、处理组件和如上述第一方面中任一项提出的排液组件100,其中,机壳组件200可以包括有基座210,基座210可以作为衣物处理的底部支撑件使用,以为衣物处理设备的其它部件提供可靠的支撑;处理组件设置在机壳组件200上,且形成有衣物处理腔,可以理解的是,在实际应用中,处理组件可以用于承装并处理待处理的衣物,前述处理可以是但不限于清洗、脱水、烘干等等;前述排液组件100设置在基座210和处理组件之间,从而可以提高衣物处理设备的底部空间利用率,提高衣物处理设备的结构紧凑性和小型化水平,进一步便于衣物处理设备的安装,相应地,排液组件100的进液腔1101与衣物处理腔相连通,从而排液组件100可以利用泵送部130为衣物处理腔内的污水排放提供动力,以使衣物处理腔内的污水流入进液腔1101,并经由排液组件100排出,便于衣物处理设备采取上排水的排水方式,有利于提高衣物处理设备的安装便利性。
第一排液管160的第一端与排液腔1102相连通,第一排液管160的第二端向远离壳体部110的方向延伸,且沿第一端至第二端的方向,第一排液管160至基座210的距离增大或不变,从而基于前述设置,一方面,便于衣物处理设备采取上排水的排水方式,进一步提高衣物处理设备的安装便利性;另一方面,可以令第一排液管160沿第一端至第二端方向上的各个部分保持上升或水平状态,也即沿第一端至第二端方向上,令第一排液管160的任意管段均背离重力方向或沿水平面方向延伸,避免第一排液管160沿程上出现下降管段或U形管段,进而在泵送部130停止泵送后,第一排液管160内存留的液体可以在重力作用下回流至壳体部110内或与壳体部110内的液体保持连续,避免第一排液管160或壳体部110内出现困气现象,有利于提高排液组件100的排液性能,并降低排液组件100的运行噪声。
可以理解的是,如前述第一端至第二端的方向上,第一排液管160存在先靠近基座210后远离基座210的U形管段,则泵送部130停止泵送后,前述U形管段内会存在无法在重力作用下回流至壳体部110内的积水,相应地,壳体部110与前述U形管段之间会存在一段空气残留,从而引起困气现象,同时前述残留气体部不易于在泵送部130后续的运行过程中排出,影响液体的稳顺排放,并容易引起较大的排液噪声。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排液组件100基于前述设置,则能够避免第一排液管160沿程上出现U形管段,进而在泵送部130停止泵送后,第一排液管160内存留的液体可以在重力作用下回流至壳体部110内或与壳体部110内的液体保持连续,避免第一排液管160或壳体部110内出现困气现象,有利于提高排液组件100的排液性能,并降低排液组件100的运行噪声。
可以理解的是,前述沿前述第一端至前述第二端的方向,第一排液管160至基座210的距离增大或不变,可以是前述距离在前述方向上连续增大或保持不变或阶段性增大,其中,前述连续增大也即第一排液管160在沿程上保持背离于重力方向的延伸状态,前述保持不变也即第一排液管160在沿程上均沿水平面方向延伸,前述阶段性增大也即第一排液管160在沿程上同时存在有沿水平面方向延伸的管段和背离于重力方向延伸的管段。
如图5至图7所示,在一些可行的示例中,在排液组件100包括有过滤部120和盖体部140的情况下,机壳组件200还可以包括有面板220,面板220形成有衣物投放口和操作口,其中,衣物投放口与衣物处理腔相连通,操作口与排液组件100的清理口对应布置,从而基于前述设置,一方面便于用户在使用过程中通过衣物投放口向衣物处理腔内投放待处理的衣物,或在处理后取出衣物处理腔内的衣物;另一方面,也能够便于用户通过操作口进行盖体部140的操作,以实现清理口的开启或覆盖,进而能够提高排液组件100的清理便利性,降低排液组件100的堵塞风险,有利于控制衣物处理设备的使用成本。
可以理解的是,由于面板220具有衣物投放口,从而面板220通常会在实际应用中朝向于较为开阔的空间布置,以便于提高衣物处理设备的操作便利性,从而通过将前述操作口开设于前述面板220的方式,操作口和排液组件100的盖体部140也可以具有较高的操作便利性,进而便于用户进行排液组件100的清理作业。
如图5至图7所示,在一些示例中,衣物处理设备还包括:门体组件400,设置于面板220,用于敞开或覆盖衣物投放口;其中,在门体组件400覆盖衣物投放口的情况下,门体组件400覆盖操作口。
在该技术方案中,衣物处理设备还可以包括有设置在面板220上的门体组件400,门体组件400用于敞开或覆盖前述衣物投放口,可以理解的是,在衣物处理过程中,门体组件400可以覆盖前述衣物投放口,以使衣物处理腔具有良好的密闭性,提高衣物处理过程的稳定性和可靠性,相应地,在门体组件400敞开衣物投放口的情况下,可以便于用户取放衣物。在门体组件400覆盖衣物投放口的情况下,可以设置门体组件400同时覆盖前述操作口,从而衣物处理设备可以利用前述门体组件400同步进行衣物投放口和操作口的敞开或覆盖,避免为操作口配置独立的覆盖件,能够在提高衣物处理设备的美观性的同时,减少衣物处理设备的零部件数量,进一步降低衣物处理设备的生产成本和使用成本。
如图5至图7所示,在一些示例中,衣物处理设备还包括:投放组件,包括有储液盒和饰板部510,储液盒连通于衣物投放腔且用于容纳清洗剂,饰板部510设置于储液盒;其中,储液盒可伸出或缩入机壳组件200,在储液盒缩入机壳组件200的情况下,饰板部510覆盖操作口。
在该技术方案中,衣物处理设备还可以包括有投放组件,投放组件包括有用于容纳清洗剂储液盒,储液盒与衣物投放腔相连通,从而在衣物处理过程中,可以提高清洁剂的投放便利性,储液盒可伸出或缩入机壳组件200,在储液盒伸出机壳组件200的情况下,可以便于用户进行清洁剂的添加,在储液盒缩入机壳组件200的情况下,可以减小衣物处理设备的空间占用量,并提高衣物处理设备的美观性;同时,前述投放组件还可以包括有饰板部510,饰板部510设置在前述储液盒上,在储液盒缩入机壳组件200的情况下,饰板部510可以同时覆盖前述操作口,从而基于前述设置,投放组件与排液组件100可以邻近布置,有利于提高衣物处理设备的结构紧凑性和小型化水平,且在储液盒伸出机壳组件200的情况下,操作口亦可以同步开启,进而能够避免为操作口配置独立的覆盖件,在提高衣物处理设备的美观性的同时,减少衣物处理设备的零部件数量,进一步降低衣物处理设备的生产成本和使用成本。
可以理解的是,前述清洗剂可以为但不限于洗衣液、柔顺剂、洗涤剂、消毒剂等等。
此外,由于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衣物处理设备包括了如上述第一方面中任一项提出的排液组件100,因而具备了该排液组件100的一切有益效果,这里不做赘述。
在本公开中,术语“第一”、“第二”、“第三”仅用于描述的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术语“多个”则指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均应做广义理解,例如,“连接”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相连”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公开中的具体含义。
本公开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上”、“下”、“左”、“右”、“前”、“后”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公开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单元必须具有特定的方向、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公开的限制。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具体实施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特点包含于本公开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一定指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实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特点可以在任何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
以上仅为本公开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公开,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公开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公开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公开的保护范围之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