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20936802U - 一种发热体及气溶胶生成装置 - Google Patents

一种发热体及气溶胶生成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20936802U
CN220936802U CN202322393750.7U CN202322393750U CN220936802U CN 220936802 U CN220936802 U CN 220936802U CN 202322393750 U CN202322393750 U CN 202322393750U CN 220936802 U CN220936802 U CN 220936802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heat
heating
generating
aerosol
heating elemen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22393750.7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莫和臣
杨扬彬
刘才学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enzhen Geekvape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henzhen Geekvape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enzhen Geekvape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Shenzhen Geekvape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322393750.7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20936802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20936802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20936802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Resistance Heating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雾化装置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发热体及气溶胶生成装置。第一发热区的加热区域和第二发热区的加热区域在导热基体的周向上分布,并且第一发热区的加热区域靠近第一端,第二发热区的加热区域靠近第二端,这样无论是第一弧形段上的加热件和第二弧形段上的加热件同时工作或者单独工作,均是对导热基体非整周加热,使导热基体具有较低的温度,生成的气溶胶温度也较低,开始抽吸气溶胶时不容易烫嘴。可以通过控制第一电加热件和/或第二电加热件进行加热调控导热基体温度的高低,以能够获得合适温度的气溶胶。

Description

一种发热体及气溶胶生成装置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雾化装置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发热体及气溶胶生成装置。
背景技术
气溶胶生成装置用于生成气溶胶,供使用者吸食。目前用气溶胶生成装置大致分为两大类,其中一类是对气溶胶生成油加热,通过向气溶胶生成装置中加入气溶胶生成油,采用电加热件对气溶胶生成油加热雾化,生成气溶胶。另一类是对气溶胶生成棒进行加热,具体是将气溶胶生成棒插入气溶胶生成装置的发热体中,通过发热体对气溶胶生成棒加热,生成气溶胶。发热体在加热气溶胶生成棒时通常需要控制温度,使气溶胶生成棒中用于生成气溶胶的材料在不燃烧的状态下生成气溶胶。
目前采用气溶胶生成棒生成气溶胶时,开始加热时气溶胶温度过高,使用者吸食时容易被烫到。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气溶胶生成装置,用于改善目前的气溶胶生成装置开始加热时气溶胶温度过高造成使用者吸食时容易被烫到的技术问题。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还在于提供一种上述气溶胶生成装置所使用的发热体。
根据第一方面,一种实施例中提供一种发热体,发热体包括导热基体和加热件;
所述导热基体的侧壁至少包括第一弧形段和第二弧形段,所述第一弧形段与所述第二弧形段沿所述导热基体周向布置,所述加热件至少包括第一电加热件和第二电加热件,所述第一电加热件配置在所述第一弧形段上,所述第二电加热件配置在第二弧形段上,所述第一电加热件和所述第二电加热件均可独立工作产生热量;
所述第一弧形段包括第一发热区和第一空置区,所述第一发热区与所述第一空置区在所述导热基体轴向上布置,所述第二弧形段包括第二发热区和第二空置区,所述第二发热区和所述第二空置区在所述导热基体轴向上布置;
所述导热基体轴向上的两端分别为第一端和第二端;所述第一发热区靠近所述第一端且远离所述第二端,所述第一空置区靠近所述第二端且远离所述第一端,所述第二发热区靠近所述第二端且远离所述第一端,所述第二空置区靠近所述第一端且远离所述第二端;所述第一电加热件设于所述第一发热区,所述第二电加热件设于所述第二发热区。
进一步的,一种实施例中,所述第一电加热件的发热功率小于所述第二电加热件的发热功率。
进一步的,一种实施例中,所述导热基体呈管状,所述第一端设置有供气溶胶生成棒插入所述导热基体的插入口。
更进一步的,一种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发热区在所述导热基体轴向上的长度小于所述第二发热区在所述导热基体轴向上的长度。
进一步的,一种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发热区中被所述第一电加热件覆盖的面积小于所述第二发热区中被所述第二电加热件所覆盖的面积。
进一步的,一种实施例中,所述导热基体包括气流加热段和生成棒加热段,所述导热基体形成有用于加热气溶胶生成棒的加热腔,所述加热腔处于所述生成棒加热段中,所述气流加热段与所述生成棒加热段在所述导热基体的轴向上布置,且所述气流加热段靠近所述第二端设置,所述气流加热段用于对进入所述气溶胶生成棒内的气流进行加热;所述气流加热段内设有生成棒挡止结构,所述生成棒挡止结构用于与所述气溶胶生成棒的进气端端面挡止,以限制所述气溶胶生成棒插入所述加热腔的深度。
更进一步的,一种实施例中,所述气流加热段内设有换热器,所述气流加热段与所述换热器导热接触,所述换热器中有多个气流通道,所述气流通道供气流通过以对通过的气流加热。
更进一步的,一种实施例中,所述生成棒挡止结构为处于所述换热器一侧的引流座,所述引流座具有用于与所述气溶胶生成棒挡止配合的生成棒挡止面,所述生成棒挡止面处于所述引流座背向所述换热器的一侧,所述引流座具有引流孔,所述引流孔用于引导气流从所述进气端端面进入所述气溶胶生成棒。
第二方面,一种实施例中提供一种气溶胶生成装置,包括外壳、电源和发热体,所述电源为所述发热体供电;发热体包括导热基体和加热件;
所述导热基体的侧壁至少包括第一弧形段和第二弧形段,所述第一弧形段与所述第二弧形段沿所述导热基体周向布置,所述加热件至少包括第一电加热件和第二电加热件,所述第一电加热件配置在所述第一弧形段上,所述第二电加热件配置在第二弧形段上,所述第一电加热件和所述第二电加热件均可独立工作产生热量;
所述第一弧形段包括第一发热区和第一空置区,所述第一发热区与所述第一空置区在所述导热基体轴向上布置,所述第二弧形段包括第二发热区和第二空置区,所述第二发热区和所述第二空置区在所述导热基体轴向上布置;
所述导热基体轴向上的两端分别为第一端和第二端;所述第一发热区靠近所述第一端且远离所述第二端,所述第一空置区靠近所述第二端且远离所述第一端,所述第二发热区靠近所述第二端且远离所述第一端,所述第二空置区靠近所述第一端且远离所述第二端;所述第一电加热件设于所述第一发热区,所述第二电加热件设于所述第二发热区。
进一步的,一种实施例中,所述第一电加热件的发热功率小于所述第二电加热件的发热功率。
进一步的,一种实施例中,所述导热基体呈管状,所述第一端设置有供气溶胶生成棒插入所述导热基体的插入口。
更进一步的,一种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发热区在所述导热基体轴向上的长度小于所述第二发热区在所述导热基体轴向上的长度。
进一步的,一种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发热区中被所述第一电加热件覆盖的面积小于所述第二发热区中被所述第二电加热件所覆盖的面积。
进一步的,一种实施例中,所述导热基体包括气流加热段和生成棒加热段,所述导热基体形成有用于加热气溶胶生成棒的加热腔,所述加热腔处于所述生成棒加热段中,所述气流加热段与所述生成棒加热段在所述导热基体的轴向上布置,且所述气流加热段靠近所述第二端设置,所述气流加热段用于对进入所述气溶胶生成棒内的气流进行加热;所述气流加热段内设有生成棒挡止结构,所述生成棒挡止结构用于与所述气溶胶生成棒的进气端端面挡止,以限制所述气溶胶生成棒插入所述加热腔的深度。
更进一步的,一种实施例中,所述气流加热段内设有换热器,所述气流加热段与所述换热器导热接触,所述换热器中有多个气流通道,所述气流通道供气流通过以对通过的气流加热。
更进一步的,一种实施例中,所述生成棒挡止结构为处于所述换热器一侧的引流座,所述引流座具有用于与所述气溶胶生成棒挡止配合的生成棒挡止面,所述生成棒挡止面处于所述引流座背向所述换热器的一侧,所述引流座具有引流孔,所述引流孔用于引导气流从所述进气端端面进入所述气溶胶生成棒。
进一步的,一种实施例中,气溶胶生成装置还包括第一导热基体座和第二导热基体座,所述导热基体夹装在所述第一导热基体座与所述第二导热基体座之间,所述第一导热基体座具有供所述气溶胶生成棒穿过插入所述加热腔的第一管座孔,所述第二导热基体座具有供进入所述气溶胶生成棒的气流通过的第二管座孔。
根据上述实施例的发热体,通过将第一弧形段上的加热件配置在第一发热区,将第二弧形段上的加热件配置在第二发热区,第一发热区的加热区域和第二发热区的加热区域在导热基体的周向上分布,并且第一发热区的加热区域靠近第一端,第二发热区的加热区域靠近第二端,这样无论是第一弧形段上的加热件和第二弧形段上的加热件同时工作或者单独工作,均是对导热基体非整周加热,在开始启动加热阶段,导热基体升温较慢,使导热基体具有较低的温度,气溶胶生成棒的温度较低,生成的气溶胶温度也较低,开始抽吸气溶胶时,即使气溶胶中的水气较多,也不容易烫嘴。另外,由于第一电加热件和第二电加热件能够对独立工作产生热量,可以通过控制第一电加热件和/或第二电加热件进行加热调控导热基体温度的高低,以能够获得合适温度的气溶胶。
附图说明
图1为一种实施例中气溶胶生成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沿图1中A-A的剖视图;
图3为一种实施例中气溶胶生成装置的局部剖视图;
图4为一种实施例中导热基体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一种实施例中导热基体的另一个结构示意图;
图6为一种实施例中引流座的结构示意图;
图7为一种实施例中换热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8为一种实施例中导热基体展开后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附图标记对应的特征名称列表:1、气溶胶生成棒;11、抽吸端;12、进气端;2、导热基体;21、第一弧形段;211、第一发热区;212、第一空置区;22、第二弧形段;221、第二发热区;222、第二空置区;23、加热腔;24、第一端;25、第二端;26、气流加热段;27、生成棒加热段;3、第一电加热件;4、第二电加热件;5、换热器;51、气流通道;52、壳筒;53、挡沿;54、定位凸起;6、引流座;61、生成棒挡止面;62、引流孔;63、定位槽;7、第一导热基体座;71、第一管座孔;72、第一座体;73、护套;8、第二导热基体座;81、第二管座孔;9、环形间隔;10、反射膜;101、电源;102、外壳。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通过具体实施方式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说明。其中不同实施方式中类似元件采用了相关联的类似的元件标号。在以下的实施方式中,很多细节描述是为了使得本申请能被更好的理解。然而,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毫不费力的认识到,其中部分特征在不同情况下是可以省略的,或者可以由其他元件、材料、方法所替代。在某些情况下,本申请相关的一些操作并没有在说明书中显示或者描述,这是为了避免本申请的核心部分被过多的描述所淹没,而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详细描述这些相关操作并不是必要的,他们根据说明书中的描述以及本领域的一般技术知识即可完整了解相关操作。
另外,说明书中所描述的特点、操作或者特征可以以任意适当的方式结合形成各种实施方式。同时,方法描述中的各步骤或者动作也可以按照本领域技术人员所能显而易见的方式进行顺序调换或调整。因此,说明书和附图中的各种顺序只是为了清楚描述某一个实施例,并不意味着是必须的顺序,除非另有说明其中某个顺序是必须遵循的。
本文中为部件所编序号本身,例如“第一”、“第二”等,仅用于区分所描述的对象,不具有任何顺序或技术含义。而本申请所说“连接”、“联接”,如无特别说明,均包括直接和间接连接(联接)。
申请人经过大量的试验分析发现,目前采用气溶胶生成棒开始生成气溶胶时,由于气溶胶生成棒中含有少量水分,被加热后产生水蒸气,水蒸气的温度较高,因此抽吸气溶胶生成棒的前几口时容易烫嘴。加热一段时间后,水蒸气排出后则不容易出现烫嘴的问题。
本申请的发热体中,由于第一电加热件处于第一发热区,第二电加热件处于第二发热区,第一发热区和第二发热区均为非整周发热区,并且第一发热区靠近第一端,第二发热区靠近第二端,相比传统的发热体,本申请中导热基体的受热面积小,能够降低对导热基体开始加热时气溶胶生成棒的加热温度。同时,第一电加热件和第二电加热件能够单独对导热基体加热,在开始加热时,能够使第一电加热件或者第二电加热件单独对导热基体加热,降低气溶胶生成棒开始生成气溶胶时的温度,这样前几口气溶胶的温度降低,不容易烫嘴。气溶胶生成棒中的水气减少后,可以使第一电加热件和第二电加热件同时对气溶胶生成棒加热。由于能够根据使用需求选择第一电加热件和第二电加热件中的至少一个工作,气溶胶生成装置的加热模式更丰富。
本申请中非整周发热区即是指在导热基体的周向上仅有一段用于配置加热件。
当然,也可以在开始对气溶胶生成棒加热时,使第一电加热件和第二电加热件同时工作,由于导热基体的受热面积小,相比传统的发热体,也能够降低开始生成气溶胶时气溶胶的温度。
请参考图1至图2,在对发热体详细介绍之前,首先对发热体的加热对象即气溶胶生成棒1进行说明,气溶胶生成棒1一端为供抽吸气溶胶的抽吸端11,另一端为进气端12,进气端12用于在抽吸气溶胶生成棒1时供气体进入气溶胶生成棒1。抽吸端11有过滤件(图中未示出)。过滤件(图中未示出)材质可以采用各种现有的或者未来可行的方式,比如可以采用海绵、烟嘴纸等。气溶胶生成棒1内有气溶胶生成基质,气溶胶生成棒1的抽吸端11有过滤棉。气溶胶生成基质为用于生成气溶胶的气溶胶丝或者气溶胶片材。一些实施例中,气溶胶生成基质为加热不燃烧基质,即被加热后不燃烧状态下即可生成气溶胶。
一些实施例中,请参考图1和图2,气溶胶生成装置包括发热体、电源101和外壳102,电源101为发热体供电。电源101和发热体均装在外壳102中。一种实施例中,电源101为电池。
请参考图1至图5,发热体包括导热基体2和加热件,加热件至少包括第一电加热件3和第二电加热件4。
导热基体2的侧壁包括第一弧形段21和第二弧形段22,第一弧形段21和第二弧形段22沿周向布置,第一电加热件3配置在第一弧形段21上,第二电加热件4配置在第二弧形段22上,第一电加热件3和第二电加热件4均可独立工作产生热量,进而能够实现对导热基体2单独加热。
导热基体2能够将第一电加热件3和第二电加热件4的热量传递至气溶胶生成棒1,对气溶胶生成棒1加热,导热基体2可以采用任意可行的导热材料制成,既可以是金属材质,也可以是导热的非金属材质。
第一弧形段21与第二弧形段22在导热基体2的周向上布置。一种实施例中,请参考图4、图5和图8,第一弧形段21和第二弧形段22均为半圆弧形段,此时,导热基体2由第一弧形段21和第二弧形段22拼成。一些其他的实施例中,第一弧形段和第二弧形段具体可以是多种可行的排布方式,比如,一种实施例中,第一弧形段21对应的圆心角大于180度,第二弧形段22对应的圆心角小于180度;再比如,一种实施例中,第一弧形段21对应的圆心角和第二弧形段22对应的圆心角均小于180度,此时导热基体2还包括第三弧形段,第一弧形段21、第二弧形段22和第三弧形段沿导热基体2周向布置共同拼成导热基体2。一些实施例中,发热体也可以包括两个周向间隔布置的弧形板,两个弧形板均沿发热体轴向延伸,第一弧形段处于一个弧形板上,第二弧形段处于另一个弧形板上。
第一弧形段21包括第一发热区211和第一空置区212,第一发热区211与第一空置区212在导热基体2轴向上布置,第二弧形段22包括第二发热区221和第二空置区222,第二发热区221和第二空置区222在导热基体2轴向上布置。导热基体2轴向上的两端分别为第一端24和第二端25。第一发热区211靠近第一端24且远离第二端25,第一空置区212靠近第二端25且远离第一端24,第二发热区221靠近第二端25且远离第一端24,第二空置区222靠近第一端24且远离第二端25。第一电加热件3设于第一发热区211,第二电加热件4设于第二发热区221。
本申请所描述的加热区即加热件所在的安装区,空置区即没有安装加热件的区域。需要说明的是,加热区和空置区应当从整体上考虑,比如,加热区布置的加热件为往复弯曲的加热带,加热带包括多段平行间隔布置的平行段,相邻平行段之间的区域虽然没有布置加热带,但是该区域属于加热区的一部分。
通过将第一弧形段21上的加热件配置在第一发热区211,将第二弧形段22上的加热件配置在第二发热区221,第一发热区211的加热区域和第二发热区221的加热区域在导热基体的周向上分布,并且第一发热区211的加热区域靠近第一端24,第二发热区221的加热区域靠近第二端25,这样无论是第一弧形段21上的加热件和第二弧形段22上的加热件同时工作还是单独工作,均是对导热基体2非整周加热,在开始启动加热阶段,导热基体2升温较慢,气溶胶生成棒1的温度较低,生成的气溶胶温度也较低,开始抽吸气溶胶时,即使气溶胶中的水气较多,也不容易烫嘴。
一种实施例中,导热基体2呈管状,导热基体2形成有用于加热气溶胶生成棒1的加热腔23,第一端24设置有供气溶胶生成棒1插入导热基体2的插入口。具体的,一种实施例中,加热腔供气溶胶生成棒1的进气端12插入。
一些其他的实施例中,导热基体2除了呈管状之外,还可以呈其他任意可行的形状,比如筒状、多瓣形状等。
当然,为了进一步降低气溶胶的温度,一种实施例中,在开始加热时选择第一电加热件3和第二电加热件4中的其中一个进行加热,然后气溶胶中水气含量减少后再使第一电加热件3和第二电加热件4同时工作进行加热。第一电加热件3和第二电加热件4分别具有单独控制的电路。当然,一些实施例中,第一电加热件3和第二电加热件4也可以并联在同一个电路中,电路中设置有分别与第一电加热件3和第二电加热件4一一对应的开关,通过开关控制所对应的电加热件是否接通电源工作。
请参考图4、图5和图8,第一电加热件3和第二电加热件4均安装在导热基体2上。具体的,一种实施例中,第一电加热件3和第二电加热件4采用电阻发热片。一些其他的实施例中,加热件与导热基体2可以采用任意可行的方案,比如,一些实施例中,加热件可以是嵌入导热基体2中的电阻丝;再比如,一些实施例中,加热件还可以是印刷在导热基体2外周面上的加热膜,此时加热件与导热基体2共同形成厚膜管,加热膜外有绝缘层,此时导热基体2可以采用导热性能较好的金属管;再比如,一些实施例中,加热件还可以是绕在导热基体2外壁上的电阻丝。
一种实施例中,为了能够使加热结构具有更多的加热模式,第一电加热件3的发热功率小于第二电加热件4的发热功率。这样可以根据发热功率的需求选择第一电加热件3和第二电加热件4的工作模式,能够满足更多种类的加热需求。在对气溶胶生成棒1加热的初始阶段,可以仅开启第一电加热件3,这样生成的气溶胶温度较低,初始阶段气溶胶中水气的温度低,更不容易烫嘴。当然,也可以在加热的初始阶段仅开启第二电加热件4。
当然,一些其他的实施例中,第一电加热件3与第二电加热件4也可以发热功率相同。当然,一些其他的实施例中,第一电加热件3的发热功率也可以大于第二电加热件4的发热功率。
进一步的,一种实施例中,请参考图2至图5,插入口供气溶胶生成棒1的进气端12插入加热腔23。由于第一电加热件3靠近第一端24远离第二端25,第二电加热件4靠近第二端25远离第一端24,第二电加热件4对气溶胶生成棒1加热后,热量从气溶胶生成棒1的进气端12向抽吸端11流动,在流动过程中同时也会对气溶胶生成棒1加热,经过第一电加热件3所对应的加热区时也会对气溶胶生成棒1加热。第一电加热件3的加热功率小于第二电加热件4的加热功率能够平衡气溶胶生成棒1长度方向上的温度,避免靠近抽吸端的部分温度过高。
一种实施例中,请参考图2至图5,第一发热区211在导热基体2轴向上的长度小于第二发热区221在导热基体2轴向上的长度。这样可以使第二电加热件4对导热基体有较长的加热区域,有利于对气溶胶生成棒充分加热。一些其他的实施例中,第一发热区211在导热基体2轴向上的长度也可以等于或者大于第二发热区221在导热基体2轴向上的长度。
一种实施例中,请参考图2至图5,第一发热区211中被第一电加热件3覆盖的面积小于第二发热区221中被第二电加热件4所覆盖的面积。第二电加热件4的覆盖面积大,对导热基体2的加热效率较高。
一些其他的实施例中,第一发热区211中被第一电加热件3覆盖的面积也可以等于或大于第二发热区221中被第二电加热件4所覆盖的面积。
具体的,一种实施例中,请参考图4、图5和图8,第一电加热件3和第二电加热4均往复折弯布置。其中第一电加热件3的一端与第二电加热4的一端连在一起共用一个电极接线端,这样方便外接导线。
一种实施例中,请参考图2和图3,导热基体2包括气流加热段26和生成棒加热段27,气流加热段26与生成棒加热段27在导热基体2的轴向上布置,且气流加热段26靠近第二端25设置。气流加热段26用于在气流进入气溶胶生成棒1之前对气流进行加热。气流加热段26内设有生成棒挡止结构,生成棒挡止结构用于与气溶胶生成棒1插入加热腔23的端面挡止,以限制气溶胶生成棒1插入加热腔23的深度。第一发热区211均处于生成棒加热段27上。通过气流加热段26预先对进入气溶胶生成棒1内的气流加热,使气溶胶生成棒1内外受热,整体受热更均匀。
进一步的,一种实施例中,请参考图2、图3、图6和图7,气流加热段26内设有换热器5,气流加热段26与换热器5导热接触,换热器5中有多个气流通道51,气流通道51供气流通过以对通过的气流加热。通过换热器5对气流均匀加热,提高对气流加热效率。
具体的,一种实施例中,请参考图2、图3、图6和图7,换热器5的气流通道51沿导热基体2的轴向延伸,气流通道51均匀间隔布置有多个。一些其他的实施例中,也可以不设置换热器5,此时气流经过气流加热段26后,直接对气流加热。
为了进一步提高对气溶胶生成棒1加热的均匀性,请参考图2、图3、图6和图7,生成棒挡止结构为处于换热器5一侧的引流座6,引流座6具有用于与气溶胶生成棒1挡止配合的生成棒挡止面61,生成棒挡止面61处于引流座6背向换热器5的一侧,引流座6上设有多个引流孔62,引流孔62用于引导气流从气溶胶生成棒1端面的中部进入气溶胶生成棒1。一个引流孔62处于引流座6中心位置,其余引流孔62均匀分布在中心线外围。一些其他的实施例中,也可以在导热基体2中设置环形凸起对气溶胶生成棒1的端面进行挡止;换热器5也可以形成生成棒挡止结构,换热器5对气溶胶生成棒1的端面挡止。
具体的,一种实施例中,请参考图2、图3、图6和图7,引流座6和换热器5均过盈装配在导热基体2中。换热器5包括壳筒52和处于壳筒52一端的挡沿53。挡沿53与导热基体2的第二端25挡止,限制壳筒52插入深度。为了方便引流座6的定位,换热器5的壳筒52设有定位凸起54,引流座5上设有与定位凸起54定位配合的定位槽63,换热器5与引流座6定位后叠装在一起。
为了方便导热基体2的安装,一种实施例中,请参考图2和图3,气溶胶生成装置包括第一导热基体座7和第二导热基体座8,导热基体2夹装在第一导热基体座7与第二导热基体座8之间,第一导热基体座7具有供气溶胶生成棒1穿过插入加热腔23的第一管座孔71,第二导热基体座8具有供进入气溶胶生成棒1的气流通过的第二管座孔81。
具体的,一种实施例中,请参考图2和图3,导热基体2的第一端24插入第一管座孔71中并与第一管座孔71过盈配合,第二端25插入第二管座孔81中并与第二管座孔81过盈配合。第一导热基体座7包括第一座体72和护套73,第一座体72与护套73一体成型。护套73的一端与第一座体72连接,另一端与第二导热基体座8过盈配合。护套73与导热基体2之间形成有环形间隔9,环形间隔9能够阻挡热量向护套73传递,进而减少热量的外溢。为了进一步减少热量向外传导,护套73内壁上覆有反射膜10,通过反射膜10能够将红外光反射至导热基体2,减少护套73吸收红外光,降低护套73的温度。
除此之外,导热基体2可以采用任意可行的方式进行装配,比如导热基体2直接与气溶胶生成装置的外壳102固定;再比如,采用导热基体2的第一端24固定在气溶胶生成装置的外壳102上,第二端25固定在第二导热基体座8上,此时无需使用第一导热基体座8。
本申请的一种实施例中,请参考3至图5,导热基体2上配置加热件的第一发热区211和第二发热区221分别只加热周向上的并非整周区域。当开始预热气溶胶生成棒1时,第一电加热件3发热,加热气溶胶生成棒1的上半段,因为加热面积较小,加热汽化的水分子相对较少,能够前几口气溶胶的温度。当预热结束之后,第二电加热件4开始加热,第一电加热件3辅助加热,此时导热基体2下半段温度高于上半段,加热气溶胶生成棒1的其余部分。本实施例中所描述的上下仅以图示中的方位关系为基准,并不限定导热基体实际使用时的状态。
一些发热体的实施例中,发热体的结构与上述气溶胶生成装置的任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的发热体的结构相同,不再赘述。
以上应用了具体个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阐述,只是用于帮助理解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对于本实用新型所属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依据本实用新型的思想,还可以做出若干简单推演、变形或替换。

Claims (10)

1.一种发热体,其特征在于,包括导热基体和加热件;
所述导热基体的侧壁至少包括第一弧形段和第二弧形段,所述第一弧形段与所述第二弧形段沿所述导热基体周向布置,所述加热件至少包括第一电加热件和第二电加热件,所述第一电加热件配置在所述第一弧形段上,所述第二电加热件配置在第二弧形段上,所述第一电加热件和所述第二电加热件均可独立工作产生热量;
所述第一弧形段包括第一发热区和第一空置区,所述第一发热区与所述第一空置区在所述导热基体轴向上布置,所述第二弧形段包括第二发热区和第二空置区,所述第二发热区和所述第二空置区在所述导热基体轴向上布置;
所述导热基体轴向上的两端分别为第一端和第二端;所述第一发热区靠近所述第一端且远离所述第二端,所述第一空置区靠近所述第二端且远离所述第一端,所述第二发热区靠近所述第二端且远离所述第一端,所述第二空置区靠近所述第一端且远离所述第二端;所述第一电加热件设于所述第一发热区,所述第二电加热件设于所述第二发热区。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发热体,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电加热件的发热功率小于所述第二电加热件的发热功率。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发热体,其特征在于,所述导热基体呈管状,所述第一端设置有供气溶胶生成棒插入所述导热基体的插入口。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发热体,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发热区在所述导热基体轴向上的长度小于所述第二发热区在所述导热基体轴向上的长度。
5.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发热体,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发热区中被所述第一电加热件覆盖的面积小于所述第二发热区中被所述第二电加热件所覆盖的面积。
6.如权利要求3-5任意一项所述的发热体,其特征在于,所述导热基体包括气流加热段和生成棒加热段,所述导热基体形成有用于加热气溶胶生成棒的加热腔,所述加热腔处于所述生成棒加热段中,所述气流加热段与所述生成棒加热段在所述导热基体的轴向上布置,且所述气流加热段靠近所述第二端设置,所述气流加热段用于对进入所述气溶胶生成棒内的气流进行加热;所述气流加热段内设有生成棒挡止结构,所述生成棒挡止结构用于与所述气溶胶生成棒的进气端端面挡止,以限制所述气溶胶生成棒插入所述加热腔的深度。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发热体,其特征在于,所述气流加热段内设有换热器,所述气流加热段与所述换热器导热接触,所述换热器中有多个气流通道,所述气流通道供气流通过以对通过的气流加热。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发热体,其特征在于,所述生成棒挡止结构为处于所述换热器一侧的引流座,所述引流座具有用于与所述气溶胶生成棒挡止配合的生成棒挡止面,所述生成棒挡止面处于所述引流座背向所述换热器的一侧,所述引流座具有引流孔,所述引流孔用于引导气流从所述进气端端面进入所述气溶胶生成棒。
9.一种气溶胶生成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外壳、电源和如权利要求1-8任意一项所述的发热体,所述电源为所述发热体供电。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气溶胶生成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第一导热基体座和第二导热基体座,所述导热基体夹装在所述第一导热基体座与所述第二导热基体座之间,所述第一导热基体座具有供所述气溶胶生成棒穿过插入所述加热腔的第一管座孔,所述第二导热基体座具有供进入所述气溶胶生成棒的气流通过的第二管座孔。
CN202322393750.7U 2023-08-31 2023-08-31 一种发热体及气溶胶生成装置 Active CN220936802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2393750.7U CN220936802U (zh) 2023-08-31 2023-08-31 一种发热体及气溶胶生成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2393750.7U CN220936802U (zh) 2023-08-31 2023-08-31 一种发热体及气溶胶生成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20936802U true CN220936802U (zh) 2024-05-14

Family

ID=9098145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22393750.7U Active CN220936802U (zh) 2023-08-31 2023-08-31 一种发热体及气溶胶生成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20936802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7610701B2 (en) Iron with actively cooled soleplate
KR20230058187A (ko) 전자 에어로졸 제공 시스템
JP2022145806A (ja) エアロゾル生成装置
JP5718900B2 (ja) 電気による熱源および燃料による熱源を有する加熱装置
WO2007101298A1 (en) Induction heating system and method for humidifier
US7926208B2 (en) Fast heat/fast cool iron with steam boiler
CN220936802U (zh) 一种发热体及气溶胶生成装置
GB2333466A (en) Electrical heater element
CN210960417U (zh) 一种烟草加热装置
CN220343694U (zh) 一种用于生成气溶胶的雾化装置及加热组件
CN216220206U (zh) 加热组件和气溶胶产生装置
EP3112772B1 (en) Fan device with a preheat circulation channel
JP2023021007A (ja) 霧化本体及びエアロゾル生成装置
KR102264448B1 (ko) 전기밥솥
JP7499968B2 (ja) エアロゾル発生装置
JP6980484B2 (ja) ドライヤー
CN216453387U (zh) 气溶胶产生装置
WO2023123085A1 (zh) 雾化组件及气溶胶产生装置
US20210162087A1 (en) Device for evaporating volatile substances
KR200452868Y1 (ko) 열풍 블로워
JP3229546U (ja) Ptcセラミック加熱ドライヤー
WO2023123086A1 (zh) 雾化组件及气溶胶产生装置
CN218889296U (zh) 一种气溶胶生成装置
CN221104804U (zh) 空气加热器及电子雾化装置
CN220343695U (zh) 气溶胶产生基质加热组件及气溶胶生成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