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20914608U - 端子、连接器和电路板模组 - Google Patents

端子、连接器和电路板模组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20914608U
CN220914608U CN202322599702.3U CN202322599702U CN220914608U CN 220914608 U CN220914608 U CN 220914608U CN 202322599702 U CN202322599702 U CN 202322599702U CN 220914608 U CN220914608 U CN 220914608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terminal
electronic device
plugging
arm
arms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22599702.3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彭梦杰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BYD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BYD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BYD Co Ltd filed Critical BYD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322599702.3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20914608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20914608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20914608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Connections Effected By Soldering, Adhesion, Or Permanent Deformation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端子、连接器和电路板模组,所述端子包括:接线部;压接部,所述压接部连接于所述接线部,所述压接部适于插入电子器件的接电孔中,所述压接部包括至少两个插接臂,所述插接臂的内侧面构造有挤压凸起;其中,所述压接部插入所述接电孔时,所述至少两个插接臂相互靠近且所述至少两个插接臂的挤压凸起相互止抵,所述至少两个插接臂的外侧面与所述接电孔的内周面配合以将所述端子与所述电子器件电连接。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端子能够避免在插接挤压过程中出现歪针或者断针等现象,端子的加工精度要求低且连接可靠,电连接稳定性更高。

Description

端子、连接器和电路板模组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气连接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端子、连接器和电路板模组。
背景技术
相关技术中的端子通常可以和电子器件进行插接,以实现端子和电子器件的电连接,并且,为了使端子与电子器件保持良好且持久的接触效果,端子与电子器件板间通常采用无焊接的连接形式,例如有使用较为广泛的鱼眼端子等,鱼眼端子插入电子器件后可以补偿公差且对印刷电子器件的接电孔破坏小。
但是,在端子和电子器件进行插接时,若挤压力过大,可能会导致端子被挤压破裂而出现歪针或者断针的现象,若端子和电子器件之间的挤压力不足,会导致端子和电子器件间的电连接稳定性较差,而且,为了保证端子和电子器件的连接稳定性,通常对端子的加工精度要求较高,导致端子的生产效率以及良品率较低。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旨在至少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之一。为此,本实用新型的一个目的在于提出一种端子,该端子能够避免在插接挤压过程中出现歪针或者断针等现象,端子的加工精度要求低且连接可靠,电连接稳定性更高。
本实用新型还提出了一种具有上述端子的连接器。
本实用新型还提出了一种具有上述端子的电路板模组。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一方面实施例提出了一种端子,包括:接线部;压接部,所述压接部连接于所述接线部,所述压接部适于插入电子器件的接电孔中,所述压接部包括至少两个插接臂,所述插接臂的内侧面构造有挤压凸起;其中,所述压接部插入所述接电孔时,所述至少两个插接臂相互靠近且所述至少两个插接臂的挤压凸起相互止抵,所述至少两个插接臂的外侧面与所述接电孔的内周面配合以将所述端子与所述电子器件电连接。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端子能够避免在插接挤压过程中出现歪针或者断针等现象,端子的加工精度要求低且连接可靠,电连接稳定性更高。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至少两个所述插接臂包括第一插接臂和第二插接臂,所述第一插接臂和所述第二插接臂相对设置,所述第一插接臂的远离所述接线部的一端和所述第二插接臂的远离所述接线部的一端分离设置。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第一插接臂和所述第二插接臂关于所述压接部的中心轴线对称设置。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插接臂的内侧面向所述压接部的外侧凹陷形成凹槽,所述挤压凸起设于所述凹槽内。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插接臂的外侧面的最高点、所述凹槽的最低点和所述挤压凸起的最高点位于同一直线,且该直线垂直于所述压接部的轴向。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挤压凸起构造为半球形。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插接臂包括:插接段,所述挤压凸起构造于所述插接段,所述插接段的外侧面与所述接电孔的内周面配合;铆接段,所述铆接段连接于所述插接段的背向所述接线部的一端;其中,所述压接部插入电子器件的接电孔后,所述铆接段伸出所述接电孔且通过折弯而钩挂于所述电子器件。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插接臂还包括:导向段,所述导向段连接于所述铆接段的背向所述插接段的一端,所述导向段的厚度沿远离所述接线部的方向逐渐减小。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压接部还包括:过渡段,所述过渡段的一端与所述至少两个插接臂连接,所述过渡段的另一端与所述接线部连接。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端子还包括:止挡部,所述止挡部设于所述接线部的外周面和/或所述压接部的外周面,所述止挡部用于与所述电子器件止挡配合。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压接部的中心轴线和所述接线部的中心轴线重合。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二方面实施例提出了一种连接器,包括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一方面实施例所述的端子。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二方面实施例的连接器,通过利用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一方面实施例所述的端子,能够避免端子在插接挤压过程中出现歪针或者断针等现象,端子的加工精度要求低且连接可靠,电连接稳定性更高。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三方面实施例提出了一种电路板模组,包括: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一方面实施例所述的端子;电路板,所述电路板构成具有所述接电孔的所述电子器件。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三方面实施例的电路板模组,通过利用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一方面实施例所述的端子,能够避免端子在插接挤压过程中出现歪针或者断针等现象,端子的加工精度要求低且和连接可靠,电连接稳定性更高。
本实用新型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中部分给出,部分将从下面的描述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实用新型的实践了解到。
附图说明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和/或附加的方面和优点从结合下面附图对实施例的描述中将变得明显和容易理解,其中:
图1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端子和电子器件的连接示意图;
图2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端子和电子器件的另一连接示意图;
图3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端子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另一实施例的端子和电子器件的连接示意图;
图5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另一实施例的端子的结构示意图;
图6是图5的A处的详细视图;
图7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另一实施例的端子的结构示意图;
图8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又一实施例的端子和电子器件的连接示意图;
图9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又一实施例的端子的结构示意图;
图10是图9的B处的详细示意图。
附图标记:
1、端子;
100、接线部;
200、压接部;210、插接臂;211、第一插接臂;212、第二插接臂;213、插接段;214、铆接段;215、导向段;216、钩挂段;217、凸台;220、挤压凸起;230、凹槽;240、过渡段;250、主体;251、第一压接面;252、第二压接面;260、压接凸台;261、过渡面;262、凸起面;263、导向面;280、钩挂凸起;281、导向斜面;282、抵接面;283、过渡弧面;
300、止挡部;
400、电子器件;410、接电孔;
500、导向部。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仅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而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轴向”、“径向”、“周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第一特征”、“第二特征”可以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若干”的含义是一个或多个。
下面参考附图描述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端子1。
如图1-图3所示,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端子1包括接线部100和压接部200。
压接部200连接于接线部100,压接部200适于插入电子器件400的接电孔410中,压接部200包括至少两个插接臂210,插接臂210的内侧面构造有挤压凸起220。其中,压接部200插入接电孔410时,至少两个插接臂210相互靠近且至少两个插接臂210的挤压凸起220相互止抵,至少两个插接臂210的外侧面与接电孔410的内周面配合以将端子1与电子器件400电连接;其中电子器件400可以为电路板。
其中,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端子1可以采用铜合金冲压制造。其中,接线部100可以用于和连接器内部的线束或者导电板电连接。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端子1,通过将接部插入电子器件400的接电孔410中,这样压接部200的外周面可以和接电孔410的内周壁接触,进而实现端子1和电子器件400之间的电连接。
具体地,压接部200包括至少两个插接臂210,插接臂210的内侧面构造有挤压凸起220,压接部200插入接电孔410时,至少两个插接臂210相互靠近且至少两个插接臂210的挤压凸起220相互止抵,至少两个插接臂210的外侧面与接电孔410的内周面配合以将端子1与电子器件400电连接。
可以理解的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两个插接臂210的远离接线部100的一端可以为自由端,两个插接臂210在压接部200和接电孔410插接时相互靠近,且两个插接臂210的可变形量较大,通过两个插接臂210的自由端可以吸收插接臂210的变形,进而可以避免插接臂210在插接时出现断裂,从而可以避免压接部200出现断裂现象,有效地避免了端子1在和电子器件400的插接过程中出现歪针或者端子1等现象。并且,端子1不易被挤压破裂,在加工时对压接部200的精度要求可以更低,这样有利于简化端子1的加工工艺,使端子1的生产效率更高且良品率更高。
另外,通过在插接臂210的内侧面设置挤压凸起220,挤压凸起220可以凸出于插接臂210的内侧面,当压接部200插入接电孔410且至少连个插接臂210相互靠近时,至少两个插接臂210上的挤压凸起220可以相互止抵,进而可以保证至少两个插接臂210之间的相互挤压力较大,从而使至少两个插接臂210的外侧面可以和接电孔410的内周壁之间的挤压力较大,压接部200和接电孔410之间的连接更加稳定,端子1和电子器件400插接连接后不易分离,端子1和电子器件400之间的电连接稳定性更高。
如此,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端子1能够避免在插接挤压过程中出现歪针或者断针等现象,端子1的加工精度要求低且和电子器件400的连接可靠,电连接稳定性更高。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具体实施例中,如图3所示,至少两个插接臂210包括第一插接臂211和第二插接臂212。
第一插接臂211和第二插接臂212相对设置,第一插接臂211的远离接线部100的一端和第二插接臂212的远离接线部100的一端分离设置。
其中,第一插接臂211的远离接线部100的一端和第二插接臂212的远离接线部100的一端分离设置,是指,第一插接臂211的远离接线部100的一端和第二插接臂212的远离接线部100的一端不连接成一体,即,第一插接臂211和第二插接臂212可以分别与接线部100连接,且第一插接臂211的远离接线部100的一端和第二插接臂212的远离接线部100的一端均为自由端。
这样,当端子1和电子器件400未插接时,第一插接臂211和第二插接臂212可以相互分离,当压接部200插入接电孔410时,第一插接臂211和第二插接臂212可以相互靠近并止抵,由于第一插接臂211和第二插接臂212都具有自由端,在第一插接臂211和第二插接臂212被挤压变形时,第一插接臂211和第二插接臂212可以利用自由端充分变形,从而可以避免压接部200出现断裂现象,第一插接臂211和第二插接臂212的可变形量更大,从而可以保证压接部200和接电孔410连接稳定。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具体实施例中,如图3所示,第一插接臂211和第二插接臂212关于压接部200的中心轴线对称设置。这样,一方面可以简化第一插接臂211和第二插接臂212的结构,便于加工,另一方面可以保证第一插接臂211和第二插接臂212的受力状态相接近,第一插接臂211的变形量和第二插接臂212的变形量可以相同,从而可以避免第一插接臂211和第二插接臂212中的一个变形量过大而导致损坏,进一步提高了压接部200和接电孔410的连接可靠性,端子1和电子器件400电连接更加稳定。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具体实施例中,如图3所示,插接臂210的内侧面向压接部200的外侧凹陷形成凹槽230,挤压凸起220设于凹槽230内。
具体地,插接臂210的外侧面向外凸出形成凸起,这样插接臂210的外侧面可以和接电孔410的内侧面过盈配合,以使压接部200和接电孔410连接更加稳定。
并且,插接臂210的内侧面向外凹陷形成凹槽230,挤压凸起220设于凹槽230内,这样一方面可以使插接臂210的内侧面的凹槽230和插接臂210的外侧面的凸起相对应,避免插接臂210的厚度过厚,以使插接臂210较易形变,便于压接部200和接电孔410进行插接,另一方面可以使压接部200和接电孔410未进行插接时,两个插接臂210上的挤压凸起220可以相互分离,以使压接部200和接电孔410进行插接时,两个插接臂210可以相互靠近,进而便于压接部200插入接电孔410中。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具体实施例中,如图3所示,插接臂210的外侧面的最高点、凹槽230的最低点和挤压凸起220的最高点位于同一直线,且该直线垂直于压接部200的轴向。
换言之,插接臂210的外侧面的最高点、凹槽230的最低点和挤压凸起220的最高点沿压接部200的径向排布,这样,当插接臂210的外侧面和接电孔410的内周壁相互挤压时,便于插接臂210形变而带动两个挤压凸起220相互靠近并抵接,以对插接臂210的变形量进行限制,从而使两个插接臂210的外侧面能够和接电孔410的内周壁挤压力较大,以使压接部200和接电孔410连接更加稳定。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具体实施例中,如图3所示,挤压凸起220构造为半球形,这样挤压凸起220在相互挤压时不易出现应力集中,即挤压凸起220不易被挤压损坏,进一步提高了插接臂210的结构强度,使压接部200和接电孔410配合可以更加稳定可靠。
需要说明的是,每一个插接臂210的内侧面也可以设有多个挤压凸起220,且挤压凸起220的形状和数量不进行具体限定,只要满足挤压凸起220之间可以相互抵接接触即可。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具体实施例中,如图2和图3所示,插接臂210包括插接段213和铆接段214。
挤压凸起220构造于插接段213,插接段213的外侧面与接电孔410的内周面配合,铆接段214连接于插接段213的背向接线部100的一端。其中,压接部200插入电子器件400的接电孔410后,铆接段214伸出接电孔410且通过折弯而钩挂于电子器件400。
具体地,在端子1和接电孔410进行插接时,铆接段214和插接段213可以依次插入接电孔410,且铆接段214可以从接电孔410伸出并延伸到电子器件400的背向接线部100的一侧,此时可以将铆接段214沿压接部200的径向向外折弯,即两个插接臂210的铆接段214分别向远离彼此的方向折弯,从而使铆接段214可以钩挂于电子器件400的背向接线部100的一侧,更有效地避免了端子1从电子器件400上脱离,端子1和电子器件400连接更加稳定可靠。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具体实施例中,如图3所示,插接臂210还包括导向段215。
导向段215连接于铆接段214的背向插接段213的一端,导向段215的厚度沿远离接线部100的方向逐渐减小。通过设置导向段215,插接臂210在插入接电孔410的过程中,导向段215可以进行插接导向,以使端子1的插接定位更加简单,端子1和接电孔410的插接更加顺畅,装配更加方便,装配效率更高。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具体实施例中,如图1-图3所示,压接部200还包括过渡段240。
过渡段240的一端与至少两个插接臂210连接,过渡段240的另一端与接线部100连接。其中,在压接部200和过渡段240进行插接时,过渡段240的朝向插接臂210的一端的部分也可以插入接电孔410中。
通过设置过渡段240,不仅便于压接部200和接线部100连接,以及便于固定至少两个插接臂210,而且过渡段240的部分也可以插入接电孔410中,以保证插接臂210能够完全插入接电孔410中,以使压接部200和接电孔410插接更加稳定可靠,端子1不易脱离电子器件400,端子1和电子器件400间的电连接更加可靠。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具体实施例中,如图1-图3所示,端子1还包括止挡部300。
止挡部300设于接线部100的外周面和/或压接部200的外周面,止挡部300用于与电子器件400止挡配合。
例如,止挡部300可以设于接线部100的外周面且位于接线部100的靠近压接部200的一端;或者,止挡部300可以设于压接部200的外周面且位于压接部200的靠近接线部100的一端;再或者,止挡部300的一部分可以设于接线部100的外周面且另一部分设于压接部200的外周面。
并且,止挡部300的外直径大于接电孔410的内直径,这样当压接部200插入接电孔410时,止挡部300可以止挡于接电孔410外,进而可以对端子1和电子器件400的插接进行限位,以使端子1和电子器件400电连接更加稳定。
其中,端子1可以一体成型设置,也就是说,接线部100、止挡部300和压接部200可以一体加工成型,这样可以使端子1的整体结构强度更高,端子1更不易出现歪针或者断针现象。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具体实施例中,如图1-图3所示,压接部200的中心轴线和接线部100的中心轴线重合,即,压接部200和接线部100可以同轴设置,这样端子1的结构更加规整,且沿端子1的轴向施加作用力使端子1插入接电孔410时,端子1更不易受力出现弯折,进一步避免了端子1在插接过程中出现歪针或者断针现象。
下面参考附图描述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连接器,连接器包括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实施例所述的端子1。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连接器,通过利用根据本实用新型上述实施例的端子1,能够避免端子1在插接挤压过程中出现歪针或者断针等现象,端子1的加工精度要求低且和电子器件400的连接可靠,电连接稳定性更高。
下面参考附图描述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电路板模组,电路板模组包括根据本实用新型上述实施例的端子1和电路板,电路板构成具有接电孔410的电子器件400。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电路板模组,通过利用根据本实用新型上述实施例的端子1,能够避免端子1在插接挤压过程中出现歪针或者断针等现象,端子1的加工精度要求低且和电子器件400的连接可靠,电连接稳定性更高。
根据本实用新型另一些实施例,如图4-图7所示,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端子1包括接线部100和压接部200。
压接部200连接于接线部100,压接部200适于插入电子器件400的接电孔410中,压接部200包括主体250和至少一个压接凸台260,主体250具有完整的外周面,至少一个压接凸台260连接于主体250的外周面且凸出于主体250的外周面,压接凸台260用于与接电孔410的内周壁配合以将端子1与电子器件400电连接;其中电子器件400为电路板。
其中,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端子1可以采用铜合金冲压制造。其中,接线部100可以用于和连接器内部的线束或者导电板电连接。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端子1,通过将压接部200插入电子器件400的接电孔410中,这样压接部200的外周面可以和接电孔410的内周壁接触,进而实现端子1和电子器件400之间的电连接。
具体地,压接部200包括主体250和至少一个压接凸台260,主体250具有完整的外周面,至少一个压接凸台260连接于主体250的外周面且凸出于主体250的外周面,压接凸台260用于与接电孔410的内周壁配合以将端子1与电子器件400电连接,即压接凸台260可以过盈配合于接电孔410,以使压接部200插入接电孔410后不易和电子器件400分离。
其中,主体250具有完整的外周面是指,主体250的外周面不开孔或者槽,这样有利于提高主体250的整体结构强度,主体250和压接凸台260之间的连接强度也会更高,当压接部200插入接电孔410而受到挤压时,主体250也不易被挤压而出现断裂现象。
由此,相对于现有技术中的端子,例如鱼眼端子,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端子1的整体结构强度更高,即便端子1和接电孔410之间的挤压力较大也不易导致端子1断裂,进而可以避免端子1和电子器件400的连接过程中出现歪针或断针等异常现象,以保证端子1和电子器件400的电连接稳定,同时,这样设置还可以简化端子1的结构,有利于简化生产加工工艺,进而可以提高端子1的生产加工效率。
并且,端子1可以通过压接部200上的压接凸台260和接电孔410的内周壁之间形成硬干涉,以实现端子1与电子器件400的电连接,且在插接完成后压接凸台260会受到接电孔410的内周壁的持续挤压力,从而可以保证端子1与电子器件400之间的位置连接稳定,避免端子1脱离接电孔410,以使端子1和电子器件400之间的电连接更加可靠。
如此,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端子1能够避免在挤压过程中出现歪针或者断针等现象,具有结构强度高和电连接稳定可靠等优点。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具体实施例中,如图2和图4所示,压接凸台260为多个,多个压接凸台260沿主体250的轴向间隔排布。
举例而言,沿主体250的轴向方向,压接部200可以设置有两个、三个甚至三个以上的压接凸台260,这样多个压接凸台260可以同时和接电孔410的内周壁过盈配合,有利于提高压接部200和接电孔410的连接可靠性,以使端子1和电子器件400的电连接更加稳定。
需要说明的是,在实际生产中,考虑到加工效率以及端子1和电子器件400的装配效率,通常沿主体250的轴向方向上压接凸台260设置不超过三个。
进一步地,如图2所示,多个压接凸台260的最大高度沿远离接线部100的方向递减。其中,压接凸台260的高度是指压接凸台260沿压接部200的径向的延伸尺寸。
换言之,沿压接部200的轴向逐渐远离接线部100,距离接线部100越远的压接凸台260的最大高度越小。
可以理解的的,在端子1和电子器件400进行插接时,压接部200的远离接线部100的一端先插入到接电孔410中,由此,高度较小的压接凸台260可以先插入接电孔410中,高度较高的压接凸台260可以后插入到插接孔中,高度较小的压接凸台260和接电孔410的内周壁的挤压力较小,而高度较大的压接凸台260和接电孔410的内壁的挤压力较大,这样设置,在将端子1和电子器件400进行插接时,插接过程中的阻力会逐渐增大,进而可以避免直接用力过大而导致端子1或者电子器件400损坏,并且,高度较高的压接凸台260和接电孔410的内周壁之间的挤压力较大,进而可以避免插接完成后压接部200脱离接电孔410,以保证端子1能够和电子器件400稳定连接。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具体实施例中,如图5所示,压接凸台260构造为沿主体250的周向延伸的环状。
举例而言,压接部200的主体250可以设置成圆柱体形状,多个压接凸台260可以沿主体250的轴向间隔排布,且每个压接凸台260沿主体250的轴向环绕一周,这样压接凸台260在主体250的周向上的分布更加均匀,且压接凸台260的整体性更高,结构强度可以更高,并且,相对于单侧设置压接凸台260,这样在主体250的相对两侧都可以设有压接凸台260,压接凸台260的高度可以设置较小,进一步提高了压接凸台260的结构强度,压接凸台260更不易变形损坏,端子1和电子器件400之间的电连接更加稳定可靠。
其中,在本实施例中,端子1不适合冲压制造,此时可以采用磨具铸造或者机械加工制造。
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具体实施例中,如图5所示,压接凸台260为多个,且多个压接凸台260沿主体250的周向间隔排布。
举例而言,沿主体250的周向延伸,压接部200可以设置有两个、三个甚至三个以上的压接凸台260,这样多个压接凸台260可以从主体250上的多个部位同时和接电孔410的内周壁配合,有利于提高压接部200和接电孔410的连接可靠性,以使端子1和电子器件400的电连接更加稳定。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具体实施例中,如图5和图7所示,主体250的外周面包括第一压接面251和第二压接面252。
第一压接面251和第二压接面252相对设置且沿主体250的轴向延伸,压接凸台260成对设置,每对压接凸台260分设于第一压接面251和第二压接面252。
也就是说,主体250的径向相对两侧分为了第一压接面251和第二压接面252,通过将压接凸台260成对地设置在第一压接面251和第二压接面252上,接电孔410对压接凸台260的挤压力在主体250的轴向以及周向上分布可以更加均匀,进而可以避免主体250的某一处的挤压力过大,更有效地避免端子1出现断针或者歪针现象,端子1和电子器件400的连接固定以及电连接都更加可靠。
进一步地,如图5和图7所示,在压接部200的轴向上,每对压接凸台260与接线部100的距离相同或不同。换言之,每对压接凸台260中的多个压接凸台260可以在压接部200的轴向上重合设置或者交错分布。
具体地,每对压接凸台260中的多个压接凸台260可以和接线部100距离相同,这样,每对压接凸台260受到的挤压力可以相互平衡,更有效地避免压接部200发生弯折,以使压接部200和接电孔410的连接更加可靠。
或者,每对压接凸台260中的多个压接凸台260可以和接线部100距离不相同,这样可以简化压接凸台260的结构,每对压接凸台260的加工可允许误差可以较大,生产效率更高,并且,多个压接凸台260受力可以作用于主体250的轴向上的不同部位,主体250受到的挤压力更加均匀。
另外,多对的压接凸台260的设置也可以不一样,例如,一对压接凸台260中的多个压接凸台260可以和接线部100距离相同,而另一对压接凸台260中的多个压接凸台260可以和接线部100距离不相同。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具体实施例中,如图5和图6所示,压接凸台260的外周面包括过渡面261、凸起面262和导向面263。
过渡面261、凸起面262和导向面263在压接部200的轴向上向远离接线部100的方向依次连接,凸起面262用于与接电孔410的内周壁挤压配合。其中,过渡面261的高度沿远离接线部100的方向递增,导向面263的高度沿远离接线部100的方向递减。
通过设置导向面263,压接凸台260在插入接电孔410的过程中,导向面263可以进行插接导向,以使端子1和接电孔410的插接更加顺畅,装配更加方便。另外,凸起面262和接电孔410的内周壁之间的挤压力可以较大,进而可以保证压接凸台260能够和接电孔410配合稳定,避免压接部200脱离接电孔410。此外,通过设置过渡面261,压接凸台260的朝向接线部100的一侧可以和主体250之间平滑过渡,这样有利于提高压接凸台260和主体250之间的连接强度,压接凸台260不易被挤压损坏,端子1的整体结构强度更高,更进一步地提高了端子1和电子器件400的电连接稳定性。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具体实施例中,如图5和图6所示,过渡面261和主体250的中心轴线之间的夹角为A,导向面263和主体250的中心轴线之间的夹角为B。其中,夹角A>夹角B。
可以理解的是,通过将导向面263和主体250的中心轴线之间的夹角B设置较小,这样导向面263的坡度可以较小,导向面263在压接部200和接电孔410的插接过程中的导向效果更好,端子1和电子器件400的插接更加省力,装配更加便捷。
另外,通过将过渡面261和主体250的中心轴线之间的夹角A设置较大,这样过渡面261在主体250的轴向方向的延伸尺寸可以较小,从而可以减小压接凸台260在主体250的轴向上的尺寸,加工更加方便且便于在主体250的轴向上布置多个压接凸台260,而且,当压接部200有退出接电孔410的趋势时,过渡面261能够和接电孔410的内周壁配合以形成“倒刺”的效果,进而可以增大端子1与电子器件400的分离阻力,以保证端子1能够和电子器件400稳定连接。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具体实施例中,如图6所示,在压接部200轴向上,过渡面261构造成中部相对于两侧凹陷的弧形面,这样可以避免过渡面261出现应力集中,有利于提高压接凸台260的结构强度,避免压接凸台260损坏,并且,过渡面261能够更稳定地和接电孔410的内周壁配合,以使端子1不易和电子器件400分离。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具体实施例中,如图6所示,在压接部200轴向上,凸起面262构造成中部相对于两侧凸起的弧形面,这样也可以减小凸起面262出现应力集中的几率,且凸起面262能够和接电孔410的内周壁止抵,以实现压接凸台260和接电孔410之间的过盈配合,使压接凸台260能够稳定连接于接电孔410内。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具体实施例中,如图6所示,在压接部200轴向上,导向面263构造成平面,这样可以简化导向面263的结构,不仅便于导向面263的加工,而且构造为平面的导向面263在端子1插入接电孔410的过程中的导向效果更好,端子1的插接更加省力。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具体实施例中,端子1还包括导向部500。
导向部500连接于压接部200的远离接线部100的一端,导向部500的至少一部分的横截面积小于主体250的横截面积,导向部500用于引导压接部200插入接电孔410。
举例而言,沿导向部500的轴向逐渐远离压接部200,导向部500的径向尺寸可以逐渐减小,且导向部500的背向压接部200的一端的外直径可以小于接电孔410的内直径,这样导向部500在端子1插入接电孔410时,可以对端子1的插入位置进行导向,以使端子1的插接定位更加简单,插接更加省力,装配效率更高。
另外,导向部500的中心轴线、压接部200的中心轴线和接线部100的中心轴线可以重合,也就是说,导向部500、压接部200和接线部100可以同轴设置,这样端子1的结构更加规整,且沿端子1的轴向施加作用力使端子1插入接电孔410时,端子1更不易受力出现弯折,进一步避免了端子1在插接过程中出现歪针或者断针现象。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具体实施例中,如图4、图5和图7所示,端子1还包括止挡部300。
止挡部300设于接线部100的外周面和/或压接部200的外周面,止挡部300用于与电子器件400止挡配合。
例如,止挡部300可以设于接线部100的外周面且位于接线部100的靠近压接部200的一端;或者,止挡部300可以设于压接部200的外周面且位于压接部200的靠近接线部100的一端;再或者,止挡部300的一部分可以设于接线部100的外周面且另一部分设于压接部200的外周面。
并且,止挡部300的外直径大于接电孔410的内直径,这样当压接部200插入接电孔410时,止挡部300可以止挡于接电孔410外,进而可以对端子1和电子器件400的插接进行限位,以使端子1和电子器件400电连接更加稳定。
其中,端子1可以一体成型设置,也就是说,接线部100、止挡部300、压接部200和导向部500可以一体加工成型,这样可以使端子1的整体结构强度更高,端子1更不易出现歪针或者断针现象。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具体实施例中,如图4、图5和图7所示,主体250构造成实心柱体,这样,主体250的整体结构强度可以更高,在压接部200插入接电孔410时即便压接部200受到的挤压力较大,主体250也不易出现断裂或者弯折,进而可以有效避免端子1出现歪针或者断针现象,更有效地保证了端子1和电子器件400的稳定电连接。
下面参考附图描述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连接器,连接器包括根据本实用新型上述实施例的端子1。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连接器,通过利用根据本实用新型上述实施例的端子1,能够避免端子1在插接挤压过程中出现歪针或者断针等现象,具有结构强度高和电连接稳定可靠等优点。
下面参考附图描述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电路板模组,电路板模组包括根据本实用新型上述实施例的端子1和电路板,电路板构成具有接电孔410的电子器件400。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电路板模组,通过利用根据本实用新型上述实施例的端子1,能够避免端子1在插接挤压过程中出现歪针或者断针等现象,具有结构强度高和电连接稳定可靠等优点。
根据本实用新型另外一些实施例,如图8-图10所示,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端子1包括接线部100和压接部200。
压接部200连接于接线部100,压接部200适于插入电子器件400的接电孔410中,压接部200包括至少两个插接臂210,且插接臂210的外侧面构造有钩挂凸起280。其中,压接部200插入电子器件400的接电孔410时,至少两个插接臂210相互靠近且至少两个插接臂210的外侧面与接电孔410的内周面配合,以将端子1与电子器件400电连接,钩挂凸起280从接电孔410伸出且钩挂于电子器件400的背向接线部100的一侧,以将压接部200和电子器件400卡接;其中,电子器件400为电路板。
其中,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端子1可以采用铜合金冲压制造。其中,接线部100可以用于和连接器内部的线束或者导电板电连接。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端子1,通过将压接部200插入电子器件400的接电孔410中,这样压接部200的外周面可以和接电孔410的内周壁接触,进而实现端子1和电子器件400之间的电连接。
具体地,压接部200包括至少两个插接臂210,插接臂210的外侧面构造有钩挂凸起280,压接部200插入接电孔410时,至少两个插接臂210相互靠近且至少两个插接臂210的外侧面与接电孔410的内周面配合,以将端子1与电子器件400电连接。
可以理解的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两个插接臂210的远离接线部100的一端可以为自由端,两个插接臂210在压接部200和接电孔410插接时相互靠近,且两个插接臂210的可变形量较大,通过两个插接臂210的自由端可以吸收插接臂210的变形,进而可以避免插接臂210在插接时出现断裂,从而可以避免压接部200出现断裂现象,有效地避免了端子1在和电子器件400的插接过程中出现歪针或者断针等现象,从而可以避免钩挂凸起280和电子器件400分离,钩挂凸起280不易失效,钩挂凸起280可以更稳定地钩挂于电子器件400,避免端子1脱离电子器件400。
并且,端子1不易被挤压破裂,在加工时对压接部200的精度要求可以更低,这样有利于简化端子1的加工工艺,使端子1的生产效率更高且良品率更高。
另外,通过设置钩挂凸起280,钩挂凸起280从接电孔410伸出且钩挂于电子器件400的背向接线部100的一侧,以将压接部200和电子器件400卡接,具体地,当压接部200和接电孔410插接时,两个插接臂210相互靠近,插接臂210上的钩挂凸起280穿过接电孔410后,两个插接臂210由于弹性形变而相互远离,从而使钩挂凸起280可以钩挂止挡于电子器件400的背向接线部100的一侧,也就是说,钩挂凸起280可以卡接于电子器件400的背向接线部100的一侧,这样,端子1的外周面可以和电子器件400的背向接线部100的一侧卡接,更有效地防止了端子1脱离电子器件400,端子1和电子器件400插接连接更加稳定,进而可以保证端子1和电子器件400之间的稳定的电连接。
如此,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端子1能够避免在插接挤压过程中出现破裂且不易脱离电子器件400,端子1的加工精度要求低且连接更加稳定可靠。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具体实施例中,如图10所示,钩挂凸起280包括导向斜面281和抵接面282。
导向斜面281沿远离接线部100的方向逐渐靠近压接部200的中心轴线,抵接面282位于导向斜面281的朝向接线部100的一侧,压接部200插入接电孔410时,抵接面282止抵于电子器件400的背向接线部100的一侧。
通过设置导向斜面281,插接臂210在插入接电孔410的过程中,导向斜面281可以进行插接导向,从而可以避免钩挂凸起280止挡在电子器件400的朝向接线部100的一侧,以使端子1的插接阻力较小,端子1的插接定位更加简单,端子1和接电孔410的插接更加顺畅,装配更加方便,装配效率更高。
并且,通过设置抵接面282,当钩挂凸起280穿过接电孔410后,抵接面282可以止挡于电子器件400的背向接线部100的一侧,从而可以起到钩挂卡接作用,有效地避免了钩挂凸起280再次进入接电孔410中,从而可以避免钩挂凸起280向插入的反方向脱离电子器件400,即避免了端子1和电子器件400分离。
进一步地,如图3所示,抵接面282垂直于压接部200的轴向,这样,抵接面282可以和电子器件400的背向接线部100的一侧侧面平行,抵接面282与电子器件400的背向接线部100的一侧的接触面积可以更大,且能够更有效地起到防脱作用,钩挂凸起280和电子器件400的卡接更加稳定可靠,从而能够避免钩挂凸起280向插入的反方向脱离电子器件400,端子1和电子器件400的连接更加稳定可靠。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具体实施例中,如图10所示,钩挂凸起280还具有过渡弧面283。
过渡弧面283连接于导向斜面281和抵接面282之间,在压接部200的轴向上,过渡弧面283构造成中部相对于两侧凸起的弧形面。
可以理解的是,在压接部200插入接电孔410的过程中,导向斜面281、过渡弧面283和抵接面282会依次穿过接电孔410,通过将过渡弧面283设置为弧形面,一方面可以减小过渡弧面283和接电孔410的内周壁之间的接触面积,从而减小过渡弧面283和接电孔410的内周壁间的摩擦力,以使压接部200和接电孔410插接更加方便,另一方面可以避免过渡弧面283出现应力集中,有利于提高钩挂凸起280的结构强度,避免钩挂凸起280被挤压损坏。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具体实施例中,如图9所示,插接臂210的外侧面向外凸出形成凸台217,压接部200插入接电孔410时,凸台217和接电孔410的内周面配合。这样,凸台217可以凸出于插接臂210的外侧面,从而可以通过凸台217和接电孔410的内周壁过盈配合,以提高插接臂210和接电孔410之间的过盈量,使压接部200和接电孔410之间的连接更加稳定可靠,端子1更不易脱离电子器件400,电连接更加稳定。
另外,钩挂凸起280位于凸台217的背向接线部100的一侧,这样,当钩挂凸起280穿过接电孔410后,凸台217可以位于接电孔410内,进而可以通过钩挂凸起280钩挂于电子器件400的背向接线部100的一侧,且凸台217可以过盈配合于接电孔410内,压接部200可以同时实现和电子器件400的过盈配合以及卡接配合,端子1和电子器件400的连接更加稳定可靠。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具体实施例中,如图8和图9所示,插接臂210的内侧面构造有挤压凸起220,压接部200插入接电孔410时,至少两个插接臂210相互靠近且至少两个插接臂210的挤压凸起220相互止抵。
通过在插接臂210的内侧面设置挤压凸起220,挤压凸起220可以凸出于插接臂210的内侧面,当压接部200插入接电孔410且至少连个插接臂210相互靠近时,至少两个插接臂210上的挤压凸起220可以相互止抵,进而可以保证至少两个插接臂210之间的相互挤压力较大,从而使至少两个插接臂210的外侧面可以和接电孔410的内周壁之间的挤压力较大,压接部200的凸台217和接电孔410之间的连接更加稳定,端子1和电子器件400插接连接后更不易分离,端子1和电子器件400之间的电连接稳定性更高。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具体实施例中,如图8和图9所示,凸台217的最高点和挤压凸起220的最高点位于同一直线,且该直线垂直于压接部200的轴向。
换言之,凸台217的最高点和挤压凸起220的最高点沿压接部200的径向排布,这样,当凸台217和接电孔410的内周壁相互挤压时,便于插接臂210形变而带动两个挤压凸起220相互靠近并抵接,以通过两个挤压凸起220抵接对插接臂210的变形量进行限制,从而使凸台217和接电孔410的内周壁之间的挤压力较大,以使压接部200和接电孔410连接更加稳定。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具体实施例中,如图8和图9所示,至少两个插接臂210包括第一插接臂211和第二插接臂212,第一插接臂211和第二插接臂212相对设置,且第一插接臂211的远离接线部100的一端和第二插接臂212的远离接线部100的一端分离设置。
其中,第一插接臂211的远离接线部100的一端和第二插接臂212的远离接线部100的一端分离设置,是指,第一插接臂211的远离接线部100的一端和第二插接臂212的远离接线部100的一端不连接成一体,即,第一插接臂211和第二插接臂212可以分别与接线部100连接,且第一插接臂211的远离接线部100的一端和第二插接臂212的远离接线部100的一端均为自由端。
这样,当端子1和电子器件400未插接时,第一插接臂211和第二插接臂212可以相互分离,当压接部200插入接电孔410时,第一插接臂211和第二插接臂212可以相互靠近并止抵,由于第一插接臂211和第二插接臂212都具有自由端,在第一插接臂211和第二插接臂212被挤压变形时,第一插接臂211和第二插接臂212可以利用自由端充分变形,第一插接臂211和第二插接臂212的可变形量更大,从而可以避免压接部200出现断裂现象,以保证压接部200和接电孔410连接稳定。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具体实施例中,如图8和图9所示,第一插接臂211和第二插接臂212关于压接部200的中心轴线对称设置。这样,一方面可以简化第一插接臂211和第二插接臂212的结构,便于加工,另一方面可以保证第一插接臂211和第二插接臂212的受力状态相接近,第一插接臂211的变形量和第二插接臂212的变形量可以相同,从而可以避免第一插接臂211和第二插接臂212中的一个变形量过大而导致损坏,进一步提高了压接部200和接电孔410的连接可靠性,端子1和电子器件400电连接更加稳定。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具体实施例中,如图8和图9所示,插接臂210包括插接段213和钩挂段216。
插接段213的外侧面与接电孔410的内周面配合,钩挂段216连接于插接段213的背向接线部100的一端,钩挂段216的外侧面构造有钩挂凸起280。
其中,挤压凸起220可以设置于插接段213的内侧面,凸台217可以设置于插接段213的外侧面。
具体地,在端子1和接电孔410进行插接时,钩挂段216和插接段213可以依次插入接电孔410,且钩挂段216可以从接电孔410伸出并延伸到电子器件400的背向接线部100的一侧,此时钩挂凸起280可以钩挂于电子器件400的背向接电孔410的一侧,即两个插接臂210的钩挂凸起280可以分别钩挂于电子器件400的背向接线部100的一侧,更有效地避免了端子1从电子器件400上脱离,端子1和电子器件400连接更加稳定可靠。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具体实施例中,如图8和图9所示,插接臂210还包括导向段215。
导向段215连接于钩挂段216的背向插接段213的一端,导向段215的厚度沿远离接线部100的方向逐渐减小。通过设置导向段215,插接臂210在插入接电孔410的过程中,导向段215可以进行插接导向,以使端子1的插接定位更加简单,端子1和接电孔410的插接更加顺畅,装配更加方便,装配效率更高。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具体实施例中,如图8和图9所示,压接部200还包括过渡段240。
过渡段240的一端与至少两个插接臂210连接,过渡段240的另一端与接线部100连接。其中,在压接部200和接电孔410进行插接时,过渡段240的朝向插接臂210的一端的部分也可以插入接电孔410中。
通过设置过渡段240,不仅便于压接部200和接线部100连接,以及便于固定至少两个插接臂210,而且过渡段240的部分也可以插入接电孔410中,以保证插接臂210能够完全插入接电孔410中,以使压接部200和接电孔410的插接更加稳定可靠,端子1不易脱离电子器件400,端子1和电子器件400间的电连接更加可靠。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具体实施例中,如图8和图9所示,端子1还包括止挡部300。
止挡部300设于接线部100的外周面和/或压接部200的外周面,止挡部300用于与电子器件400止挡配合。
例如,止挡部300可以设于接线部100的外周面且位于接线部100的靠近压接部200的一端;或者,止挡部300可以设于压接部200的外周面且位于压接部200的靠近接线部100的一端;再或者,止挡部300的一部分可以设于接线部100的外周面且另一部分设于压接部200的外周面。
并且,止挡部300的外直径大于接电孔410的内直径,这样,当压接部200插入接电孔410时,止挡部300可以止挡于接电孔410外,进而可以对端子1和电子器件400的插接进行限位,以使端子1和电子器件400电连接更加稳定。
其中,端子1可以一体成型设置,也就是说,接线部100、止挡部300和压接部200可以一体加工成型,这样可以使端子1的整体结构强度更高,端子1更不易出现歪针或者断针现象。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具体实施例中,如图8和图9所示,压接部200的中心轴线和接线部100的中心轴线重合,即,压接部200和接线部100可以同轴设置,这样端子1的结构更加规整,且沿端子1的轴向施加作用力使端子1插入接电孔410时,端子1更不易受力出现弯折,进一步避免了端子1在插接过程中出现歪针或者断针现象。
下面参考附图描述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连接器,连接器包括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实施例的端子1。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连接器,通过利用根据本实用新型上述实施例的端子1,能够避免端子1在插接挤压过程中出现破裂且不易脱离电子器件400,端子1的加工精度要求低且连接更加稳定可靠。
下面参考附图描述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电路板模组,电路板模组包括根据本实用新型上述实施例的端子1和电路板,电路板构成具有接电孔410的电子器件。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电路板模组,通过利用根据本实用新型上述实施例的端子1,能够避免端子1在插接挤压过程中出现破裂且不易脱离电子器件400,端子1的加工精度要求低且连接更加稳定可靠。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端子1、连接器和电路板模组的其他构成以及操作对于本域普通技术人员而言都是已知的,这里不再详细描述。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具体实施例”、“具体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实用新型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一定指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
尽管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宗旨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实施例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本实用新型的范围由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

Claims (13)

1.一种端子,其特征在于,包括:
接线部;
压接部,所述压接部连接于所述接线部,所述压接部适于插入电子器件的接电孔中,所述压接部包括至少两个插接臂,所述插接臂的内侧面构造有挤压凸起;
其中,所述压接部插入所述接电孔时,所述至少两个插接臂相互靠近且所述至少两个插接臂的挤压凸起相互止抵,所述至少两个插接臂的外侧面与所述接电孔的内周面配合以将所述端子与所述电子器件电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端子,其特征在于,至少两个所述插接臂包括第一插接臂和第二插接臂,所述第一插接臂和所述第二插接臂相对设置,所述第一插接臂的远离所述接线部的一端和所述第二插接臂的远离所述接线部的一端分离设置。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端子,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插接臂和所述第二插接臂关于所述压接部的中心轴线对称设置。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端子,其特征在于,所述插接臂的内侧面向所述压接部的外侧凹陷形成凹槽,所述挤压凸起设于所述凹槽内。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端子,其特征在于,所述插接臂的外侧面的最高点、所述凹槽的最低点和所述挤压凸起的最高点位于同一直线,且该直线垂直于所述压接部的轴向。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端子,其特征在于,所述挤压凸起构造为半球形。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端子,其特征在于,所述插接臂包括:
插接段,所述挤压凸起构造于所述插接段,所述插接段的外侧面与所述接电孔的内周面配合;
铆接段,所述铆接段连接于所述插接段的背向所述接线部的一端;
其中,所述压接部插入电子器件的接电孔后,所述铆接段伸出所述接电孔且通过折弯而钩挂于所述电子器件。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端子,其特征在于,所述插接臂还包括:
导向段,所述导向段连接于所述铆接段的背向所述插接段的一端,所述导向段的厚度沿远离所述接线部的方向逐渐减小。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端子,其特征在于,所述压接部还包括:
过渡段,所述过渡段的一端与所述至少两个插接臂连接,所述过渡段的另一端与所述接线部连接。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端子,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止挡部,所述止挡部设于所述接线部的外周面和/或所述压接部的外周面,所述止挡部用于与所述电子器件止挡配合。
11.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端子,其特征在于,所述压接部的中心轴线和所述接线部的中心轴线重合。
12.一种连接器,其特征在于,包括根据权利要求1-11中任一项所述的端子。
13.一种电路板模组,其特征在于,包括:
权利要求1-11中任一项所述的端子;
电路板,所述电路板构成具有所述接电孔的所述电子器件。
CN202322599702.3U 2023-09-22 2023-09-22 端子、连接器和电路板模组 Active CN220914608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2599702.3U CN220914608U (zh) 2023-09-22 2023-09-22 端子、连接器和电路板模组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2599702.3U CN220914608U (zh) 2023-09-22 2023-09-22 端子、连接器和电路板模组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20914608U true CN220914608U (zh) 2024-05-07

Family

ID=9092024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22599702.3U Active CN220914608U (zh) 2023-09-22 2023-09-22 端子、连接器和电路板模组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20914608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0011100B (zh) 电连接器矩形簧片插孔端子
CN202772303U (zh) 电连接器和电连接器组件
US11211734B2 (en) Electrical connector
US9666962B1 (en) Power terminal with compliant pin for electrical power connector
US11581687B2 (en) PCIE/SAS female electrical connector
CN101000984A (zh) 用于电连接器的接触件
US6905371B2 (en) Terminal and connector using same
CN101662081A (zh) 端子接头和与端子接头连接的导线
CN201112786Y (zh) 电连接器及其组件
CN220914608U (zh) 端子、连接器和电路板模组
US11081825B1 (en) Double-pole butting connector
CN220914609U (zh) 端子、连接器和电路板模组
CN220914607U (zh) 端子、连接器和电路板模组
CN108879149B (zh) 易于装配的电连接器
CN108321345B (zh) 电池连接器
CN214411599U (zh) 一种信号传输连接器
CN218472313U (zh) 一种大电流接触件及具有该大电流接触件的电连接器
CN219226661U (zh) 一种鱼眼端子及鱼眼端子pcb组件
CN217062629U (zh) Type-c电连接器
CN219760029U (zh) 接线端子及断路器
US20230299533A1 (en) Electrical connector and connector assembly including the same
CN220172406U (zh) 一种电连接器
CN220821939U (zh) 一种接线端子压接部及接线端子
CN217788842U (zh) 一种改进的电连接器用金属插套
CN217642063U (zh) 连接器、连接器模块和连接器组件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