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20904601U - 一种车辆 - Google Patents
一种车辆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20904601U CN220904601U CN202322349620.3U CN202322349620U CN220904601U CN 220904601 U CN220904601 U CN 220904601U CN 202322349620 U CN202322349620 U CN 202322349620U CN 220904601 U CN220904601 U CN 220904601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vehicle
- cavity
- shock absorber
- damper
- projection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 230000035939 shock Effect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51
- 239000006096 absorbing agent Substance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49
- 238000009434 installation Method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12
- 239000003381 stabilizer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5
- 239000003351 stiffener Substances 0.000 claims 1
- 238000005457 optimiz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5
- 230000008093 support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5
- 238000005266 cast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4
- 230000000694 effect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29920006934 PMI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5540 biological transmiss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6378 damage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10586 diagram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1125 extrus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10354 integr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00463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29920007790 polymethacrylimide foam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3014 reinforc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08000027418 Wounds and injury Diseas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0521 absorption re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0853 adhesiv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4026 adhesive bond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1070 adhesive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9826 distribu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14509 gene express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08000014674 injury Diseas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2986 modif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4048 modific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0465 mould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Landscapes
- Body Structure For Vehicle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公开了一种车辆,包括:减震器;转接支架,所述转接支架包括主体部和设于所述主体部周向的翼状部;所述主体部连接所述减震器,所述翼状部连接车身上的减震器安装部,螺杆由下向上依次穿过所述翼状部、所述减震器安装部后锁紧。本申请提供的技术方案,便于将减震器安装在车身上,而不受前挡风玻璃的影响。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汽车技术领域,更具体地,涉及一种车辆。
背景技术
在现有技术中,传统车型的减震器在Z向布置车身应对方案中在减震器安装到车身的过程中,拧紧工具可正常从前轮罩上方拧紧减震器与前轮罩上的安装螺母,减震器的安装较为方便;而在部分车型中,由于车型结构设计限制,拧紧工具不容易从上方拧紧螺杆,导致减震器安装不便。
实用新型内容
本申请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车辆,能够解决减震器与车身不方便安装的问题。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车辆,包括:
减震器;
转接支架,所述转接支架包括主体部和设于所述主体部周向的翼状部;
所述主体部连接所述减震器,所述翼状部连接车身上的减震器安装部,螺杆由下向上依次穿过所述翼状部、所述减震器安装部后锁紧。
可选地,所述主体部在车辆前后方向上的两侧分别设置有所述翼状部。
可选地,所述翼状部上设置有加强筋。
可选地,所述车辆还包括风窗前横梁,所述风窗前横梁在车辆高度方向的投影与所述减震器安装部在车辆高度方向的投影至少部分重叠。
可选地,所述减震器安装部上设置有减震器过孔,所述风窗前横梁在车辆高度方向的投影与所述减震器过孔在车辆高度方向上的至少部分投影重叠。
可选地,所述减震器安装部位于所述车身的前轮罩上;
所述车辆还包括前围板,所述前围板上设置有前围上空腔;
其中,所述前轮罩与所述前围板连接,且所述减震器安装部在车辆前后方向上的投影与所述前围上空腔在车辆前后方向上的投影至少部分重叠。
可选地,所述前围板还设置有纵梁门槛连接空腔,所述前围上空腔与车辆的A柱总成上端连接,所述纵梁门槛连接空腔与所述A柱总成下端连接,使得所述前围上空腔、所述纵梁门槛连接空腔、所述A柱总成形成封闭的环形结构。
可选地,所述前轮罩与所述前围板下段之间通过X向搭接面和Y向搭接面搭接。
可选地,还包括前舱稳定杆,所述前舱稳定杆的端部安装有连接板,所述连接板具有相对设置的两个凸出部,所述凸出部与所述前轮罩连接。
可选地,每个所述凸出部均存在一个连接点,两个所述凸出部之间存在一个连接点,三个所述连接点之间成三角形布局。
可选地,所述转接支架为铸造件。
本申请提供的技术方案,通过将转接支架,将减震器安装在车身上,通过转接支架的翼状部,使得螺杆由下向上穿过翼状部、减震器安装部后安装在车身上,可以避免前挡风玻璃对减震器安装在车身上的影响。
通过以下参照附图对本申请的示例性实施例的详细描述,本申请的其它特征及其优点将会变得清楚。
附图说明
被结合在说明书中并构成说明书的一部分的附图示出了本申请的实施例,并且连同其说明一起用于解释本申请的原理。
图1为本申请实施例的转接支架与减震器安装后与车身安装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申请实施例的转接支架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申请实施例的转接支架与减震器安装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申请实施例的转接支架与减震器安装的分解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申请实施例的减震器与车身安装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申请实施例的封闭环形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申请实施例的三叉戟空腔结构组成示零件结构示意图一;
图8为本申请实施例的三叉戟空腔结构组成示零件结构示意图二;
图9为本申请实施例的前舱稳定杆的结构示意图;
图10为本申请实施例的前舱稳定杆与前轮罩安装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减震器1;转接支架2;主体部21;安装孔211;减震器过孔212;翼状部22;螺纹孔221;横梁空腔3;纵梁门槛连接空腔4;前围上空腔5;X向搭接面51;Y向搭接面52;前围板上段6;前围板下段7;地板8;A柱总成9;环形结构10;前舱稳定杆11;连接板111;凸出部1111;前挡风玻璃12;前轮罩13;拧紧工具14;风窗前横梁15。
具体实施方式
现在将参照附图来详细描述本申请的各种示例性实施例。应注意到:除非另外具体说明,否则在这些实施例中阐述的部件和步骤的相对布置、数字表达式和数值不限制本申请的范围。
以下对至少一个示例性实施例的描述实际上仅仅是说明性的,决不作为对本申请及其应用或使用的任何限制。
对于相关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已知的技术、方法和设备可能不作详细讨论,但在适当情况下,所述技术、方法和设备应当被视为说明书的一部分。
在这里示出和讨论的所有例子中,任何具体值应被解释为仅仅是示例性的,而不是作为限制。因此,示例性实施例的其它例子可以具有不同的值。
应注意到:相似的标号和字母在下面的附图中表示类似项,因此,一旦某一项在一个附图中被定义,则在随后的附图中不需要对其进行进一步讨论。
首先说明,本申请中,文中“上下”所指的是图6中的Z方向,“前后”所指的是图6中的X方向,“左右”所指的是图6中的Y方向。
如图1-10所示,本申请实施例的第一方面,提供一种车辆,包括:
减震器1和转接支架2,所述转接支架2包括主体部21和设置于所述主体部21周向的翼状部22;所述主体部21连接所述减震器1,所述翼状部22连接车身上的减震器1安装部,螺杆由下向上依次穿过所述翼状部22、所述减震器1安装部后锁紧。
进一步说明,如图2和图3所示,转接支架2包括主体部21和翼状部22,主体部21与翼状部22的组合呈“帽子状”。其中主体部21上开设有安装孔211,安装孔211为三个,分别为第一安装点、第二安装点和第三安装点,第一安装点、第二安装点和第三安装点为与减震器1的安装点,通过第一安装点、第二安装点和第三安装点与减震器1连接,使其构成减震器总成。在翼状部22上开设有通孔221,其中通孔221可以为光孔或者螺纹孔,当为光孔时,车身上具有固定螺母,便于转接支架2与车身连接;当为螺纹孔时,车身上具有与之相对应的螺纹孔,便于转接支架2与车身通过螺杆连接。通孔221为四个,分别为第四安装点、第五安装点、第六安装点和第七安装点,通过第一安装点、第二安装点和第三安装点连接到一起的减震器1和转接支架2形成的减震器总成,螺杆从下往上安装到车身上,此时通过拧紧工具14从下往上拧紧第四安装点、第五安装点、第六安装点和第七安装点的螺杆,从而能够避免减震器1直接安装在车身上会被前挡风玻璃12遮挡,拧紧工具14无法从前挡风玻璃12下方拧紧螺杆,从而影响减震器1的安装的问题。
进一步说明,如图1所示,转接支架2先与减震器1连接,也就是转接支架2的主体部21与减震器1可拆卸连接。减震器1与安装孔211通过螺栓连接,从而使得减震器1与转接支架2固定。转接支架2通过通孔221固定在车身上,螺杆是从翼状部22的下方向上拧紧到车身上。由于减震器1是位于车身前挡风玻璃12的下方,在车身的上方拧紧工具14不便于将减震器1安装在车身上,所以需要从翼状部22的下方向车身上拧紧,从而能够避免减震器1直接安装在车身上会被前挡风玻璃12遮挡,拧紧工具无法从前挡风玻璃12下方拧紧螺杆,从而影响减震器1的安装的问题。
可选地,所述主体部21在车辆前后方向上的两侧分别设置有所述翼状部22。
如图2所示,主体部21在车辆的前后方向上的两侧设置有翼状部22,通过翼状部22的下方向车声上拧紧,其中将翼状部设置在车辆的前后方向,可以提高减震器与车身的安装强度。
可选地,所述翼状部22上设置有加强筋,从而能够提高翼状部22的结构强度,提高减震效果。
可选地,所述车辆还包括风窗前横梁15,所述风窗前横梁15在车辆高度方向的投影与所述减震器安装部在车辆高度方向的投影至少部分重叠。
如图5所示,车辆还包括风窗前横梁15,其中风窗前横梁15用于安装前挡风玻璃12。
进一步说明,由于前挡风玻璃12的车辆长度方向的长度较长,所以风窗前横梁15在高度方向的投影会与减震器安装部在车辆高度方向的投影至少部分重叠,可以提高减振器1安装的集成度,并且从翼状部22的下方向车身上拧紧,从而能够避免减震器1直接安装在车身上会被前挡风玻璃12遮挡。
可选地,所述减震器安装部上设置有减震器过孔212,所述风窗前横梁15在车辆高度方向的投影与所述减震器过孔212在车辆高度方向上的至少部分投影重叠。
如图4所示,减震器安装部上设置有减震器过孔212,其中减震器过孔212为减震器1安装后从减震器过孔212穿过。
进一步说明,风窗前横梁15在车辆高度方向的投影与减震器过孔212在车辆高度方向的投影重叠,可以提高减振器1安装的集成度,并且从翼状部22的下方向车身上拧紧,从而能够避免减震器1直接安装在车身上会被前挡风玻璃12遮挡。
可选地,所述减震器安装部位于所述车身的前轮罩13上;所述车辆还包括前围板,所述前围板上设置有前围上空腔5;其中,所述前轮罩13与所述前围板连接,且所述减震器安装部在车辆前后方向上的投影与所述前围上空腔5在车辆前后方向上的投影至少部分重叠。
如图1所示,具体的说,减震器安装部位于前轮罩13上,也就是减震器1通过转接支架2安装在了前轮罩13上,在前轮罩13上具有与通孔221位置相对应的螺纹孔或者固定螺母,以通过螺杆将转接支架2和减震器1安装在前轮罩13上。
进一步说明,减振器安装部在车辆前后方向的投影与前围上空腔5在车辆前后方向的投影至少部分重叠,前围上空腔5能够吸收减震器1的冲击力,避免车身受到严重损坏,进一步避免驾驶者受到伤害。
可选地,所述前围板还设置有纵梁门槛连接空腔4,所述前围上空腔5与车辆的A柱总成9上端连接,所述纵梁门槛连接空腔4与所述A柱总成9下端连接,使得所述前围上空腔5、所述纵梁门槛连接空腔4、所述A柱总成9形成封闭的环形结构10。
前围板包括前围板上段6和前围板下段7,前围板下段7和地板8对扣组成了横梁空腔3和纵梁门槛连接空腔4,并且横梁空腔3与纵梁门槛连接空腔4贯通,当减震器1受到外界力挤压的时候,减震器1向横梁空腔3或者纵梁门槛连接空腔4的方向挤压时,横梁空腔3或者纵梁门槛连接空腔4会吸收来自减震器1的冲击力,避免车身受到严重损坏,进一步避免驾驶者受到伤害。
如图6-图8所示,前围上空腔5、横梁空腔3和纵梁门槛连接空腔4组成了三叉戟空腔结构,如图6所示,三叉戟为图中三个箭头所指的三个方向,三叉戟结构空腔就是前围上空腔5、横梁空腔3和纵梁门槛连接空腔4所组成的空腔的总称。三叉戟空腔结构有前围板上段6、前围板下段7和地板8通过前后X向重叠搭接组成的前围上空腔5,前围板下段7和地板8对扣成横梁空腔3以及纵梁门槛连接空腔4。三叉戟空腔结构不仅能够满足减震器1的刚度需求,还能够为减震器1提供强有力的结构支撑作用。当减震器1受到外界冲击力时,如图6所示,三叉戟空腔结构分别朝向多个方向,三叉戟结构空腔能够吸收来个各个方向的冲击力,从而避免车身受到损坏。
如图6所示,前围上空腔5与A柱总成9的上端相连,纵梁门槛连接空腔4与A柱总成9的下端相连,三者共同形成了封闭的环形结构10,其中封闭的环形结构10能够提高前围上空腔5对前轮罩13的支撑作用,还能够提升前轮罩13的结构刚度和增强减震器安装部的刚度,将减震器1受到的冲击力传递到封闭的环形结构10处,从而分散来自减震器1的冲击力,进而能够降低减震器1对车辆的影响,提高减震效果。
可选地,所述前围上空腔5内填充有PMI泡沫塑料。
进一步说明,PMI是一种聚甲基丙烯酰亚胺泡沫,具有轻质、高强度、高耐冲击性的特点,将其填充在前围上空腔5内,可以增强空腔的吸能效果。
可选地,所述前轮罩13与所述前围板之间通过X向搭接面和Y向搭接面搭接。
进一步说明,在前轮罩13与前围板的连接处,前轮13在车辆前后方向的投影(即X向)与前围板在车辆前后方向上的投影至少部分重叠,前轮罩13在车辆左右方向的投影(即Y向)与前围板在车辆左右方向上的投影至少部分重叠。
如图6所示,前轮罩13与前围板下段7通过X向搭接面51与Y向搭接面52搭接,并且X向搭接面51与Y向搭接面52相互扣合,两者搭接后如同两个L型结构在Z向重叠咬合,也就是说X向搭接面51与Y向搭接面52呈夹角设置,因此前围上空腔5可以为前轮罩13提供强有力的支撑作用。前轮罩13与前围板下段7通过螺接与胶粘的形式紧紧地连接固定在一起,且将前围上空腔5设计成L型结构,刚好与前轮罩13实现双L型重叠搭接,两者搭接后,前围上空腔5即为前轮罩13提供支撑,同时前轮罩13又是组成前围上空腔5的一部分,通过前围上空腔5可将来自前减震器1的力传递到三叉戟空腔结构及封闭环形结构10中,实现结构力的分散传递又能提升前轮罩13的结构刚度,从而提升减震器1与前轮罩13的第四安装点、第五安装点、第六安装点和第七安装点的动刚度,从而提升整车运动性能及降低路噪传递。
可选地,还包括前舱稳定杆11,所述前舱稳定杆11的端部安装有连接板111,所述连接板111具有相对设置的两个凸出部1111,所述凸出部1111与所述前轮罩13连接。
如图10所示,为提升前轮罩13对减震器1的Y向支撑作用,同时提升整车扭转刚度,提升整车操纵性能,在Y向设置了前舱稳定杆11为前轮罩13提供Y向支撑。前舱稳定杆11的两个端部具有连接板111,前舱稳定杆11与连接板111通过涂胶和抽芯拉铆、螺纹连接等的方式连接在一起。连接板111上具有两个凸出部1111,前轮罩13与前舱稳定杆11通过凸出部1111安装在一起。
可选地,每个所述凸出部1111均存在一个连接点,两个所述凸出部1111之间存在一个连接点,三个所述连接点之间成三角形布局。
每个凸出部1111上都具有一个连接点,在两个凸出部1111之间还具有一个连接点,其中两个凸出部1111之间的连接点与凸出部1111上的连接点不在同一条直线上,从而就能够使得三个连接点构成三角形的布局,前舱稳定杆11通过这三个连接点与前轮罩13螺接,使得前舱稳定杆11与前轮罩13之间具有稳定的连接关系,进一步使得前舱稳定杆11为前轮罩13内侧提供强势的支撑作用,提升Y向刚度及整车扭转刚度。
可选地,所述转接支架2为铸造件。
进一步说明,转接支架2可设计为铸造件,能够满足零件结构的最优化设计以及轻量化设计需求,铸造特性可以带来较大的结构拓扑优化空间,转接支架2通过第四安装点、第五安装点、第六安装点、第七安装点与车身相连,通过提取该四个点作为拓扑优化的受力点可实现零件材料的最佳空间分配方案,从而避免某部分区域的材料空间冗余设计,实现零件最优化设计及轻量化目标。
上述车辆为跑车,上述的减震器安装结构是安装在跑车上,因为跑车的前挡风玻璃12造型相较于普通车型的低,且向前延伸较长,使得乘员舱的前围板也跟着向前布置,从而导致前挡风玻璃12在Y方向上超过了减震器1的布置位置,上述的减震器安装结构便于减震器1安装在前轮罩13上,而不受前挡风玻璃12的影响。
上文实施例中重点描述的是各个实施例之间的不同,各个实施例之间不同的优化特征只要不矛盾,均可以组合形成更优的实施例,考虑到行文简洁,在此则不再赘述。
虽然已经通过例子对本申请的一些特定实施例进行了详细说明,但是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应该理解,以上例子仅是为了进行说明,而不是为了限制本申请的范围。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应该理解,可在不脱离本申请的范围和精神的情况下,对以上实施例进行修改。本申请的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来限定。
Claims (11)
1.一种车辆,其特征在于,包括:
减震器;
转接支架,所述转接支架包括主体部和设置于所述主体部周向的翼状部;
所述主体部连接所述减震器,所述翼状部连接车身上的减震器安装部,螺杆由下向上依次穿过所述翼状部、所述减震器安装部后锁紧。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其特征在于,所述主体部在车辆前后方向上的两侧分别设置有所述翼状部。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其特征在于,所述翼状部上设置有加强筋。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其特征在于,所述车辆还包括风窗前横梁,所述风窗前横梁在车辆高度方向的投影与所述减震器安装部在车辆高度方向的投影至少部分重叠。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车辆,其特征在于,所述减震器安装部上设置有减震器过孔,所述风窗前横梁在车辆高度方向的投影与所述减震器过孔在车辆高度方向上的至少部分投影重叠。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其特征在于,所述减震器安装部位于所述车身的前轮罩上;
所述车辆还包括前围板,所述前围板上设置有前围上空腔;
其中,所述前轮罩与所述前围板连接,且所述减震器安装部在车辆前后方向上的投影与所述前围上空腔在车辆前后方向上的投影至少部分重叠。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车辆,其特征在于,所述前围板还设置有纵梁门槛连接空腔,所述前围上空腔与车辆的A柱总成上端连接,所述纵梁门槛连接空腔与所述A柱总成下端连接,使得所述前围上空腔、所述纵梁门槛连接空腔、所述A柱总成形成封闭的环形结构。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车辆,其特征在于,所述前轮罩与所述前围板之间通过X向搭接面和Y向搭接面搭接。
9.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车辆,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前舱稳定杆,所述前舱稳定杆的端部安装有连接板,所述连接板具有相对设置的两个凸出部,所述凸出部与所述前轮罩连接。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车辆,其特征在于,每个所述凸出部均存在一个连接点,两个所述凸出部之间存在一个连接点,三个所述连接点之间成三角形布局。
11.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其特征在于,所述转接支架为铸造件。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322349620.3U CN220904601U (zh) | 2023-08-30 | 2023-08-30 | 一种车辆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322349620.3U CN220904601U (zh) | 2023-08-30 | 2023-08-30 | 一种车辆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20904601U true CN220904601U (zh) | 2024-05-07 |
Family
ID=9091491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322349620.3U Active CN220904601U (zh) | 2023-08-30 | 2023-08-30 | 一种车辆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20904601U (zh) |
-
2023
- 2023-08-30 CN CN202322349620.3U patent/CN220904601U/zh active Active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US9725122B2 (en) | Front vehicle body structure | |
US6382709B1 (en) | Vehicle front part structure | |
US6056337A (en) | Impact energy absorption structure for motor vehicle | |
US20150137558A1 (en) | Fiber-reinforced plastic cabin for vehicle | |
JP4730018B2 (ja) | 車両の衝撃吸収構造 | |
KR102322265B1 (ko) | 전기 자동차용 프레임 | |
US6712426B2 (en) | Motor vehicle front end structure | |
CN111016836B (zh) | 一种越野车保险杠与小纵梁的集成结构 | |
CN212637677U (zh) | 前车体机舱结构 | |
US20190375463A1 (en) | Frame assembly for a vehicle and vehicle having same | |
JP2013220734A (ja) | 自動車の車体前部構造 | |
CN114348118A (zh) | 模块化车身及模块化车身制造方法 | |
CN220904601U (zh) | 一种车辆 | |
JP3363954B2 (ja) | 自動車の前部構造 | |
CN217778747U (zh) | 前副车架及车辆 | |
KR20140039664A (ko) | 차량용 범퍼빔 유닛 | |
CN113942577A (zh) | 一种前副车架总成及包括其的汽车 | |
CN217598684U (zh) | 前副车架及车辆 | |
KR20100095555A (ko) | 서로 부착된 가로 바아, 기술 전방 표면, 및 수렴 요소를 포함하는 자동차 | |
CN219524023U (zh) | 一种副车架和车辆 | |
CN220785929U (zh) | 加强装置和车辆 | |
CN218877409U (zh) | 一种仪表板加强梁总成及车辆 | |
CN217778768U (zh) | 一种汽车前端模块 | |
CN210116561U (zh) | 用于车辆的前舱组件及具有其的车辆 | |
CN217227694U (zh) | 车架和车辆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