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20888850U - 一种蹲便器冲水感应器 - Google Patents

一种蹲便器冲水感应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20888850U
CN220888850U CN202322321460.1U CN202322321460U CN220888850U CN 220888850 U CN220888850 U CN 220888850U CN 202322321460 U CN202322321460 U CN 202322321460U CN 220888850 U CN220888850 U CN 220888850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apacitor
electrically connected
resistor
detection
inducto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22321460.1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关汉昌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Individual
Original Assignee
Individual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Individual filed Critical Individual
Priority to CN202322321460.1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20888850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20888850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20888850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ATECHNOLOGIES FOR ADAPTATION TO CLIMATE CHANGE
    • Y02A20/00Water conservation; Efficient water supply; Efficient water use
    • Y02A20/40Protecting water resources

Landscapes

  • Geophysics And Detection Of Object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卫生间冲水系统技术领域,特别是一种蹲便器冲水感应器,装设于水箱,在水箱的前表面设置有多个探测窗口,冲水感应器与水箱内的驱动电机电联接,水箱装设在蹲便器的后上方;探测窗口相对于水箱的前表面呈平行或倾斜设置;从而达到装设自由,有针对性地解决识别问题,并支持功能拓展。

Description

一种蹲便器冲水感应器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卫生间冲水系统技术领域,特别是一种蹲便器冲水感应器。
背景技术
目前的蹲便器广泛应用冲水感应器进行自动冲水,一是在卫生方面可免去接触性开启蹲便器冲水,有效避免接触性感染,也可防止使用人员忘记冲水导致排泄物滞留;二是在设计方面可使冲水箱设计更加简洁,可进行小型化设计或嵌入式设计;三是可通过冲水感应器进行多功能拓展设计,是冲水箱或卫生间智能化的核心探测装置。
而目前的蹲便器通常采用红外探测的方式来检测使用人员的活动情况,冲水感应装置为了避免红外探测出现识别死角,将冲水感应器安装在蹲便器四周的卫生间墙面上进行水平探测,通过拉开冲水感应器和蹲便器的距离达到扩大识别区的目的,从而探测使用人员是否离开进行自动化冲水。
但是上述的安装方式会导致红外探测器的接收端和发射端距离过远,灵敏度降低,受到更多的外界干扰;且红外感应一般都有距离限制,红外探测窗口距离蹲便器较远的话会出现无法识别或识别不稳定的情况,这又需要严格地按照红外感应的有效距离选择安装的卫生间墙面,但是不是所有的卫生间墙面均满足要求,因此识别区会存在识别死角,识别范围和准确性问题没有得到最优的解决方案。
实用新型内容
针对上述缺陷,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出一种蹲便器冲水感应器,装设自由,有针对性地解决识别问题,并支持功能拓展。
为达此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一种蹲便器冲水感应器,装设于水箱,在所述水箱的前表面设置有多个探测窗口,所述冲水感应器与所述水箱内的驱动电机电联接,所述水箱装设在蹲便器的后上方;
所述探测窗口相对于所述水箱的前表面呈平行或倾斜设置。
进一步的,所述探测窗口的数量设为两个,分别为第一探测窗口和第二探测窗口;所述水箱的前表面设有探测端子盒,所述第一探测窗口设置于所述探测端子盒的前顶面,所述第二探测窗口设置于所述探测端子盒的下斜面,所述探测端子盒的前顶面和所述水箱的前表面平行,所述探测端子盒的前顶面延长线与所述探测端子盒的下斜面延长线成锐角。
进一步的,包括探测模块和驱动模块;所述探测模块和所述驱动模块无线通讯连接;
所述探测模块装设于所述探测端子盒内,所述探测模块包括多个探测单元,所述探测单元分别设置于所述探测窗口;
所述驱动模块装设于所述驱动电机处,所述驱动模块的输出端和所述驱动电机电连接;
所述探测模块用于通过所述探测窗口发射识别信号及接收反馈信号,生成无线通讯信号;
所述驱动模块用于接收所述无线通讯信号,生成驱动信号。
进一步的,所述探测模块还包括晶振Y1、电容C2、电容C3、电容C4、电容C5、电容C6、电容C7、电容C8、电容C9、电感L1、电感L2、电阻R1、电阻R2、发光二极管D1和红外发射芯片IC1;所述红外发射芯片IC1的振荡器端OSC1和所述晶振Y1的一端电连接,所述红外发射芯片IC1的振荡器端OSC2和所述晶振Y1的另一端电连接,所述红外发射芯片IC1的VDD端、所述电容C3的一端和所述电容C2的一端均接VDD电源,所述电容C3的另一端和所述电容C2的另一端接地,所述红外发射芯片IC1的VDDRF端、所述电容C5的一端均和所述电阻R2的一端电连接,所述电容C5的另一端接地,所述电阻R2的另一端接VDD电源,所述红外发射芯片IC1的V150端和所述电容C4的一端电连接,所述电容C4的另一端接地,所述红外发射芯片IC1的VSS端和所述红外发射芯片IC1的VSSRF_PA端接地;
所述红外发射芯片IC1的射频输出端RFOUT、所述电感L1的一端、所述电容C8的一端均和所述电容C7的一端电连接,所述电容C8的另一端接地,所述电感L1的另一端和所述电容C6的一端电连接,所述电感L1的另一端接VDD电源,所述电容C6的另一端接地,所述电容C7的另一端和所述电感L2的一端电连接,所述电感L2的另一端和所述电容C9的一端电连接,所述电感L2的另一端接天线,所述电容C9的另一端接地;
所述红外发射芯片IC1的输出端PB5和所述发光二极管D1的阴极电连接,所述发光二极管D1的阳极和所述电阻R2的一端电连接,所述电阻R2的另一端接VDD电源;
所述红外发射芯片IC1的输出端PA2和多个所述探测单元61的输入端电连接,所述红外发射芯片IC1的输入端PA1和多个所述探测单元61的输出端电连接,所述红外发射芯片IC1的输出端PA0和多个所述探测单元61的电源端电连接。
进一步的,所述驱动模块包括晶振Y2、电容C1、电容C10、电容C11、电容C12、电容C13、电容C14、电容C15、电容C16、电容C17、电容C18、电容C19、电容C20、电容C21、电感L3、电感L4、电阻R3、电阻R4、电阻R5、电阻R6、电阻R7、发光二极管D2、红外接收芯片IC2、电机驱动芯片IC3和输出端子MOTO;所述红外接收芯片IC2的振荡器端XO、所述电容C1的一端均和所述晶振Y2的一端电连接,所述红外接收芯片IC2的振荡器端XI、所述电容C110的一端均和所述晶振Y2的另一端电连接,所述电容C1的另一端和所述电容C10的另一端接地,所述红外接收芯片IC2的VDD端、所述电容C16的一端和所述电容C17的一端均接VDD电源,所述电容C16的另一端和所述电容C17的另一端接地,所述红外接收芯片IC2的VDDRF端、所述电容C18的一端均和所述电阻R4的一端电连接,所述电容C18的另一端接地,所述电阻R4的另一端接VDD电源,所述红外接收芯片IC2的DVDDRF端、所述电容C11的一端均和所述电阻R3的一端电连接,所述电容C11的另一端接地,所述电阻R3的另一端接VDD电源,所述红外接收芯片IC2的VSS端接地;
所述红外接收芯片IC2的射频输入端RFIN和所述电容C19的一端电连接,所述电容C19的另一端、所述电感L3的一端均和所述电容C20的一端电连接,所述电容C20的另一端、所述电感L4的一端均和所述电容C21的一端电连接,所述电容C21的一端接天线,所述电感L3的另一端、所述电感L4的另一端和所述电容C21的另一端均接地;
所述红外接收芯片IC2的输出端PA6和所述发光二极管D2的阴极电连接,所述发光二极管D2的阳极和所述电阻R5的一端电连接,所述电阻R5的另一端接VDD电源;
所述电机驱动芯片IC3的VDD端和所述电容C12的一端电连接,所述电容C12的一端接VDD电源,所述电容C12的另一端接地,所述电机驱动芯片IC3的VM端和所述电容C13的一端电连接,所述电容C13的一端接BAT电源,所述电容C13的另一端接地,所述电机驱动芯片IC3的GND端接地;
所述红外接收芯片IC2的输入端PA0和所述电机驱动芯片IC3的第一输入端IN1电连接,所述红外接收芯片IC2的输出端PA2和所述电机驱动芯片IC3的第二输入端IN2电连接,所述红外接收芯片IC2的反馈端PA1、所述电阻R7的一端均和所述电容C14的一端电连接,所述电容C14的另一端和所述电阻R6的一端电连接,所述电阻R6的一端接地,所述电阻R6的另一端、所述电阻R7的另一端均和所述电机驱动芯片IC3的PGND端电连接,所述电机驱动芯片IC3的第一输出端OUT1、所述电容C15的一端均和所述输出端子MOTO的引脚2电连接,所述电机驱动芯片IC3的第二输出端OUT2、所述电容C15的另一端均和所述输出端子MOTO的引脚1电连接,所述输出端子MOTO用作所述驱动模块的输出端。
进一步的,所述探测单元包括NPN型三极管Q1、电阻R8、电阻R9、电阻R10、电容C22、红外发射器IR1和红外接收器IR2;所述电阻R8的一端用作所述探测单元的输入端,所述电阻R10的一端用作所述探测单元的电源端,所述红外接收器IR2的输出端OUT用作所述探测单元的输出端;
所述电阻R8的另一端和所述NPN型三极管Q1的基极电连接,所述NPN型三极管Q1的集电极和所述电阻R9的一端电连接,所述电阻R9的另一端接VDD电源,所述NPN型三极管Q1的发射极和所述红外发射器IR1的阳极电连接,所述红外发射器IR1的阴极接地;
所述电阻R10的另一端、所述电容C22的一端均和所述红外接收器IR2的VCC端电连接,所述电容C22的另一端接地,所述红外接收器IR2的GND端接地。
进一步的,所述探测端子盒的前顶面还设有状态提示窗口,所述发光二极管D设置在所述状态提示窗口处。
进一步的,所述锐角为20~70度。
进一步的,所述探测端子盒离地面距离为70~90厘米。
进一步的,所述探测端子盒采用红外线穿透性高分子材料PC一体成型。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技术方案可以包括以下有益效果:将冲水感应器装设于水箱,使其不受卫生间墙面限制及立体空间限制,且便于安装、维修和更换;然后感应器通过在水箱的前表面设置多个探测窗口,且探测窗口相对于水箱的前表面呈平行或倾斜设置,使感应器无论从探测窗口发射出来的是线型探测信号还是扇形探测信号,均可在水箱前方区域形成多角度或大范围的识别区域;在水箱装设在蹲便器的后上方时,可对蹲便器及其四周进行大范围地立体探测,且探测距离近、多探测窗口交叉探测、识别灵敏度高;最后冲水感应器与水箱内的驱动电机电联接,对蹲便器冲水动作进行控制,从而使用人员无论是在小便站立时还是在大便蹲下时,或者其它活动,都能识别到有人在使用蹲便器,当使用人员离开时即进行冲水,进而解决常规感应器只有一个水平探测窗口或卫生间墙面安装造成识别死角导致识别不够精准的问题。
更重要的是,由于该冲水感应器的人体活动识别区域的全面和准确性,在水箱安装在靠近墙面时,识别区域几乎可覆盖整个卫生间,因此冲水感应器可更进一步进行功能拓展,利用输出端对不同设备进行控制,实现更多功能,可达到卫生间智能化。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其中一个实施例的一种蹲便器冲水感应器的安装示意图。
图2是如图1所示的探测端子盒的立体图。
图3是如图2所示的探测端子盒的左视图。
图4是如图1所示的一种蹲便器冲水感应器的探测模块部分电路图。
图5是如图4所示的探测模块的探测单元电路图。
图6是如图1所示的一种蹲便器冲水感应器的驱动模块电路图。
其中:探测端子盒1,探测窗口2,锐角3,水箱4,蹲便器5,探测模块6,驱动模块7,状态提示窗口8,第一探测窗口21,第二探测窗口22,探测单元61,晶振Y1,电容C2,电容C3,电容C4,电容C5,电容C6,电容C7,电容C8,电容C9,电感L1,电感L2,电阻R1,电阻R2,发光二极管D1,红外发射芯片IC1,晶振Y2,电容C1,电容C10,电容C11,电容C12,电容C13,电容C14,电容C15,电容C16,电容C17,电容C18,电容C19,电容C20,电容C21,电感L3,电感L4,电阻R3,电阻R4,电阻R5,电阻R6,电阻R7,发光二极管D2,红外接收芯片IC2,电机驱动芯片IC3,输出端子MOTO,NPN型三极管Q1,电阻R8,电阻R9,电阻R10,电容C22,红外发射器IR1,红外接收器IR2。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仅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而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上”、“下”、“前”、“后”、“左”、“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在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的描述中,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所述特征。在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在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中的具体含义。
下面结合图1至图6,描述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一种蹲便器冲水感应器。
一种蹲便器冲水感应器,装设于水箱4,在水箱4的前表面设置有多个探测窗口2,冲水感应器与水箱4内的驱动电机电联接,水箱4装设在蹲便器5的后上方;
探测窗口2相对于水箱4的前表面呈平行或倾斜设置。
本实用新型提出了一种蹲便器冲水感应器的优选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将冲水感应器装设于水箱4,使其不受卫生间墙面限制及立体空间限制,且便于安装、维修和更换;然后感应器通过在水箱4的前表面设置多个探测窗口2,且探测窗口2相对于水箱4的前表面呈平行或倾斜设置,使感应器无论从探测窗口2发射出来的是线型探测信号还是扇形探测信号,均可在水箱前方区域形成多角度或大范围的识别区域;在水箱4装设在蹲便器5的后上方时,可对蹲便器5及其四周进行大范围地立体探测,且探测距离近、多探测窗口2交叉探测、识别灵敏度高;最后冲水感应器与水箱4内的驱动电机电联接,对蹲便器冲水动作进行控制,从而使用人员无论是在小便站立时还是在大便蹲下时,或者其它活动,都能识别到有人在使用蹲便器,当使用人员离开时即进行冲水,进而解决常规感应器只有一个水平探测窗口或卫生间墙面安装造成识别死角导致识别不够精准的问题。
更重要的是,由于该冲水感应器的人体活动识别区域的全面和准确性,在水箱4安装在靠近墙面时,识别区域几乎可覆盖整个卫生间,因此冲水感应器可更进一步进行功能拓展,利用输出端对不同设备进行控制,实现更多功能,可达到卫生间智能化。
进一步的,探测窗口2的数量设为两个,分别为第一探测窗口21和第二探测窗口22;水箱4的前表面设有探测端子盒1,第一探测窗口21设置于探测端子盒1的前顶面,第二探测窗口22设置于探测端子盒1的下斜面,探测端子盒1的前顶面和水箱4的前表面平行,探测端子盒1的前顶面延长线与探测端子盒1的下斜面延长线成锐角3。
本实施例中,如图1、2、3所示,根据蹲便器的人员使用习惯,一般就站立和蹲下两个动作,其实针对这两个动作,专门设计对应的探测窗口2即可达到准确识别的目的,因此探测窗口2的数量设为两个;其中第一探测窗口21和水箱4的前表面平行即可水平发射线型或扇形探测信号,对站立动作进行识别;而第二探测窗口22则与第一探测窗口21成锐角3设置在第一探测窗口21的下方,即使探测信号倾斜,对准蹲便器位置,对下蹲动作进行准确识别。因此,为了方便第一探测窗口21和第二探测窗口22的安装及更换,通过在水箱4的前表面设置探测端子盒1,将第一探测窗口21设置在探测端子盒1的前顶面,第二探测窗口22设置在探测端子盒1的下斜面,使探测端子盒1的前顶面和水箱4的前表面平行,探测端子盒1的前顶面延长线与探测端子盒1的下斜面延长线成锐角3,来实现探测窗口2设置的便捷性。
进一步的,包括探测模块6和驱动模块7;探测模块6和驱动模块7无线通讯连接;
探测模块6装设于探测端子盒1内,探测模块6包括多个探测单元61,探测单元61分别设置于探测窗口2;
驱动模块7装设于驱动电机处,驱动模块7的输出端和驱动电机电连接;
探测模块6用于通过探测窗口2发射识别信号及接收反馈信号,生成无线通讯信号;
驱动模块7用于接收无线通讯信号,生成驱动信号。
本实施例中,冲水感应器完成人体活动感应到驱动驱动电机动作冲水主要由探测模块6和驱动模块7配合完成。由于水箱4的安装环境比较潮湿,探测模块6和驱动模块7通过导线连接比较困难,容易造成漏电,且连接距离会受到导线的限制,因此探测模块6和驱动模块7采用无线通讯连接的方式,使得探测模块6和驱动模块7实现分离,可在两个模块自由选择安装位置的同时保持信息交流;其中探测模块6装设于探测端子盒1内,探测模块6通过将多个探测单元61分别设置于探测窗口2,从而从探测窗口2发射识别信号,进而识别信号捕抓到人体活动信息时,以反馈信号的形式反馈到探测窗口2,且由于探测模块6装设于探测端子盒1内,可随探测端子盒1移动,无论将探测端子盒1设置在哪里,都可将反馈信号的信息生成无线通讯信号与驱动模块7进行通讯;而驱动模块7则装设于驱动电机处,驱动模块7的输出端和驱动电机电连接,实现根据探测模块6的检测结果,生成驱动信号控制驱动电机相应动作,达到冲水的目的。
需要说明的是,识别信号是持续发射的,而反馈信号则是识别信号检测到使用人员在蹲便器区域活动时反馈给探测窗口2的探测单元6,由探测模块6对反馈信号进行程序控制,比如:当反馈信号持续七秒以上时,才确认为有人在使用蹲便器5,当使用人员离开后,反馈信号消失,则认为蹲便器5使用完毕,可冲水,与驱动模块7进行通讯,将这些信息提供给驱动模块7;同时驱动模块7也可相应进行程序控制,对应生成驱动信号使能驱动电机进行冲水。
进一步的,探测模块6还包括晶振Y1、电容C2、电容C3、电容C4、电容C5、电容C6、电容C7、电容C8、电容C9、电感L1、电感L2、电阻R1、电阻R2、发光二极管D1和红外发射芯片IC1;红外发射芯片IC1的振荡器端OSC1和晶振Y1的一端电连接,红外发射芯片IC1的振荡器端OSC2和晶振Y1的另一端电连接,红外发射芯片IC1的VDD端、电容C3的一端和电容C2的一端均接VDD电源,电容C3的另一端和电容C2的另一端接地,红外发射芯片IC1的VDDRF端、电容C5的一端均和电阻R2的一端电连接,电容C5的另一端接地,电阻R2的另一端接VDD电源,红外发射芯片IC1的V150端和电容C4的一端电连接,电容C4的另一端接地,红外发射芯片IC1的VSS端和红外发射芯片IC1的VSSRF_PA端接地;
红外发射芯片IC1的射频输出端RFOUT、电感L1的一端、电容C8的一端均和电容C7的一端电连接,电容C8的另一端接地,电感L1的另一端和电容C6的一端电连接,电感L1的另一端接VDD电源,电容C6的另一端接地,电容C7的另一端和电感L2的一端电连接,电感L2的另一端和电容C9的一端电连接,电感L2的另一端接天线,电容C9的另一端接地;
红外发射芯片IC1的输出端PB5和发光二极管D1的阴极电连接,发光二极管D1的阳极和电阻R2的一端电连接,电阻R2的另一端接VDD电源;
红外发射芯片IC1的输出端PA2和多个探测单元61的输入端电连接,红外发射芯片IC1的输入端PA1和多个探测单元61的输出端电连接,红外发射芯片IC1的输出端PA0和多个探测单元61的电源端电连接。
本实施例中,如图4所示,由于红外探测技术具有实时监控、易于集成、灵敏度高、无接触测量和节能环保等特点,十分适合卫生间的使用环境,所以探测模块6采用红外探测的方式实现人体活动识别,因此使用红外发射芯片IC1及外围电路为核心;由电感L1、电感L2、电容C6、电容C7、电容C8和电容C9组成红外探测发射端的天线电路与驱动模块7进行无线通讯;由发光二极管D1和电阻R1组成识别状态提示电路,可通过红外发射芯片IC1编程实现发光二极管D1以多种发光方式进行点亮,来反应探测模块6实时的识别情况。最后则是红外发射芯片IC1通过输出端PA2和多个探测单元61的输入端电连接,实现识别信号的发送,使能多个探测单元61发射识别信号;红外发射芯片IC1通过输入端PA1和多个探测单元61的输出端电连接,接收来自多个探测单元61的反馈信号,无论哪个探测器61反馈信号都说明有人在使用蹲便器5,扩大了识别范围;红外发射芯片IC1通过输出端PA0和多个探测单元61的电源端电连接,为多个探测单元61供电,
进一步的,驱动模块7包括晶振Y2、电容C1、电容C10、电容C11、电容C12、电容C13、电容C14、电容C15、电容C16、电容C17、电容C18、电容C19、电容C20、电容C21、电感L3、电感L4、电阻R3、电阻R4、电阻R5、电阻R6、电阻R7、发光二极管D2、红外接收芯片IC2、电机驱动芯片IC3和输出端子MOTO;红外接收芯片IC2的振荡器端XO、电容C1的一端均和晶振Y2的一端电连接,红外接收芯片IC2的振荡器端XI、电容C110的一端均和晶振Y2的另一端电连接,电容C1的另一端和电容C10的另一端接地,红外接收芯片IC2的VDD端、电容C16的一端和电容C17的一端均接VDD电源,电容C16的另一端和电容C17的另一端接地,红外接收芯片IC2的VDDRF端、电容C18的一端均和电阻R4的一端电连接,电容C18的另一端接地,电阻R4的另一端接VDD电源,红外接收芯片IC2的DVDDRF端、电容C11的一端均和电阻R3的一端电连接,电容C11的另一端接地,电阻R3的另一端接VDD电源,红外接收芯片IC2的VSS端接地;
红外接收芯片IC2的射频输入端RFIN和电容C19的一端电连接,电容C19的另一端、电感L3的一端均和电容C20的一端电连接,电容C20的另一端、电感L4的一端均和电容C21的一端电连接,电容C21的一端接天线,电感L3的另一端、电感L4的另一端和电容C21的另一端均接地;
红外接收芯片IC2的输出端PA6和发光二极管D2的阴极电连接,发光二极管D2的阳极和电阻R5的一端电连接,电阻R5的另一端接VDD电源;
电机驱动芯片IC3的VDD端和电容C12的一端电连接,电容C12的一端接VDD电源,电容C12的另一端接地,电机驱动芯片IC3的VM端和电容C13的一端电连接,电容C13的一端接BAT电源,电容C13的另一端接地,电机驱动芯片IC3的GND端接地;
红外接收芯片IC2的输入端PA0和电机驱动芯片IC3的第一输入端IN1电连接,红外接收芯片IC2的输出端PA2和电机驱动芯片IC3的第二输入端IN2电连接,红外接收芯片IC2的反馈端PA1、电阻R7的一端均和电容C14的一端电连接,电容C14的另一端和电阻R6的一端电连接,电阻R6的一端接地,电阻R6的另一端、电阻R7的另一端均和电机驱动芯片IC3的PGND端电连接,电机驱动芯片IC3的第一输出端OUT1、电容C15的一端均和输出端子MOTO的引脚2电连接,电机驱动芯片IC3的第二输出端OUT2、电容C15的另一端均和输出端子MOTO的引脚1电连接,输出端子MOTO用作驱动模块7的输出端。
本实施例中,如图6所示,驱动模块7则是配套探测模块6,用作红外探测的接收端。其中采用红外接收芯片IC2及外围电路为核心;由电感L3、电感L4、电容C19、电容C20和电容C21组成接收端的天线电路,与探测模块6进行无线通讯;由电机驱动芯片IC3及外围电路组成电机驱动电路,通过输出端子MOTO实现与驱动电机的电联接(可通过输出端子MOTO实现多种连接方式的拓展,因此不对具体连接方式加以限定),输出驱动信号;由发光二极管D2和电阻R5组成电机驱动状态提示电路,可通过编程反应电机驱动情况,供工作人员参考。
进一步的,探测单元61包括NPN型三极管Q1、电阻R8、电阻R9、电阻R10、电容C22、红外发射器IR1和红外接收器IR2;电阻R8的一端用作探测单元61的输入端,电阻R10的一端用作探测单元61的电源端,红外接收器IR2的输出端OUT用作探测单元61的输出端;
电阻R8的另一端和NPN型三极管Q1的基极电连接,NPN型三极管Q1的集电极和电阻R9的一端电连接,电阻R9的另一端接VDD电源,NPN型三极管Q1的发射极和红外发射器IR1的阳极电连接,红外发射器IR1的阴极接地;
电阻R10的另一端、电容C22的一端均和红外接收器IR2的VCC端电连接,电容C22的另一端接地,红外接收器IR2的GND端接地。
本实施例中,如图5所示,探测单元61主要是实现探测模块6的红外发射功能和接收红外反射功能,其中红外发射功能由电阻R8、电阻R9和红外发射器IR1组成红外发射电路实现,由红外发射芯片IC1的识别信号使能红外发射器IR1发射红外线;而接收红外反射功能则由红外接收器IR2、电阻R10和电容C22组成接收红外反射电路实现,由红外接收器IR2接收红外线发射光生成反馈信号传回给红外发射芯片IC1。
进一步的,探测端子盒1的前顶面还设有状态提示窗口8,发光二极管D1设置在状态提示窗口8处。
本实施例中,由于发光二极管D1可通过红外发射芯片IC1编程实现多种发光方式进行点亮,来反应探测模块6实时的识别情况,比如:接收到反馈信号时,发光二极管D1持续闪烁,使用人员可通过发光二极管D1知道冲水感应器已经感应到有人在使用蹲便器5,处于识别状态;当没有收到反馈信号时,则不亮,代表无人状态;当进行冲水时,长亮。所以可将探测端子盒1的前顶面还设置状态提示窗口8,将发光二极管D1设置在状态提示窗口8处,给使用人员、维修人员等支观了解冲水感应器的工作状态,无需拆除探测端子盒1才能清楚具体情况。
进一步的,所述锐角3为20~70度。
本实施例中,当探测端子盒1的前顶面延长线与探测端子盒1的下斜面延长线组成的锐角3小于20度时,第二探测窗口22的识别区域几乎与第一探测窗口21的识别区域重叠,造成识别浪费,没有达到根据使用蹲便器5的人体活动习惯有针对性地设计探测窗口2位置的目的;而锐角3大于70度时,识别区域就会容易落在水箱4的正下方,探测中心偏离了蹲便器5,同样没有满足针对性地设计探测窗口2位置的目的;因此锐角3优选设为20~70度,并根据实际情况试验调整,使第一探测窗口21和第二探测窗口22分别实现其针对目标的准确识别,最后确定锐角3的值。
进一步的,探测端子盒1离地面距离为70~90厘米。
本实施例中,根据人体的高度及蹲便器5使用情况,冲水感应器在进行水平探测发出线型或扇形识别信号时,需要直射于人体在站立时的腰部周围及腰部往上部位才比较有利于形成反馈信号,且在实际中进行多次发射效果试验后,综合得出水平探测的优选高度是距地70~90厘米;且将探测端子盒1设置在距地70~90厘米处时,下斜面的探测窗口2发出的识别信号可直射蹲便器5中部或覆盖整个蹲便器5,对人体下蹲使用蹲便器5时,发射效果同样优越;因此探测端子盒1优选设置在距地70~90厘米处。
进一步的,探测端子盒1采用红外线穿透性高分子材料PC一体成型。
本实施例中,由于探测端子盒1的大小有限,所以探测窗口2开设大小将会受到限制,所以红外线的发射和反射反馈就会受到限制,而红外线穿透性高分子材料PC的近红外线波段透射率高达90%,折射率为1.56,耐高温可达90度不软化,流动性非常好,力学强度高,因此采用红外线穿透性高分子材料PC一体成型制作探测端子盒1可在一定程度上减少红外线的发射和反射反馈的受限。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一种蹲便器冲水感应器的其他构成等以及操作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而言都是已知的,这里不再详细描述。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实施例”、“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实用新型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一定指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何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
尽管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宗旨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实施例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本实用新型的范围由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

Claims (10)

1.一种蹲便器冲水感应器,其特征在于:装设于水箱,在所述水箱的前表面设置有多个探测窗口,所述冲水感应器与所述水箱内的驱动电机电联接,所述水箱装设在蹲便器的后上方;
所述探测窗口相对于所述水箱的前表面呈平行或倾斜设置。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蹲便器冲水感应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探测窗口的数量设为两个,分别为第一探测窗口和第二探测窗口;所述水箱的前表面设有探测端子盒,所述第一探测窗口设置于所述探测端子盒的前顶面,所述第二探测窗口设置于所述探测端子盒的下斜面,所述探测端子盒的前顶面和所述水箱的前表面平行,所述探测端子盒的前顶面延长线与所述探测端子盒的下斜面延长线成锐角。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蹲便器冲水感应器,其特征在于:包括探测模块和驱动模块;所述探测模块和所述驱动模块无线通讯连接;
所述探测模块装设于所述探测端子盒内,所述探测模块包括多个探测单元,所述探测单元分别设置于所述探测窗口;
所述驱动模块装设于所述驱动电机处,所述驱动模块的输出端和所述驱动电机电连接;
所述探测模块用于通过所述探测窗口发射识别信号及接收反馈信号,生成无线通讯信号;
所述驱动模块用于接收所述无线通讯信号,生成驱动信号。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蹲便器冲水感应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探测模块还包括晶振Y1、电容C2、电容C3、电容C4、电容C5、电容C6、电容C7、电容C8、电容C9、电感L1、电感L2、电阻R1、电阻R2、发光二极管D1和红外发射芯片IC1;所述红外发射芯片IC1的振荡器端OSC1和所述晶振Y1的一端电连接,所述红外发射芯片IC1的振荡器端OSC2和所述晶振Y1的另一端电连接,所述红外发射芯片IC1的VDD端、所述电容C3的一端和所述电容C2的一端均接VDD电源,所述电容C3的另一端和所述电容C2的另一端接地,所述红外发射芯片IC1的VDDRF端、所述电容C5的一端均和所述电阻R2的一端电连接,所述电容C5的另一端接地,所述电阻R2的另一端接VDD电源,所述红外发射芯片IC1的V150端和所述电容C4的一端电连接,所述电容C4的另一端接地,所述红外发射芯片IC1的VSS端和所述红外发射芯片IC1的VSSRF_PA端接地;
所述红外发射芯片IC1的射频输出端RFOUT、所述电感L1的一端、所述电容C8的一端均和所述电容C7的一端电连接,所述电容C8的另一端接地,所述电感L1的另一端和所述电容C6的一端电连接,所述电感L1的另一端接VDD电源,所述电容C6的另一端接地,所述电容C7的另一端和所述电感L2的一端电连接,所述电感L2的另一端和所述电容C9的一端电连接,所述电感L2的另一端接天线,所述电容C9的另一端接地;
所述红外发射芯片IC1的输出端PB5和所述发光二极管D1的阴极电连接,所述发光二极管D1的阳极和所述电阻R2的一端电连接,所述电阻R2的另一端接VDD电源;
所述红外发射芯片IC1的输出端PA2和多个所述探测单元(61)的输入端电连接,所述红外发射芯片IC1的输入端PA1和多个所述探测单元(61)的输出端电连接,所述红外发射芯片IC1的输出端PA0和多个所述探测单元(61)的电源端电连接。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蹲便器冲水感应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驱动模块包括晶振Y2、电容C1、电容C10、电容C11、电容C12、电容C13、电容C14、电容C15、电容C16、电容C17、电容C18、电容C19、电容C20、电容C21、电感L3、电感L4、电阻R3、电阻R4、电阻R5、电阻R6、电阻R7、发光二极管D2、红外接收芯片IC2、电机驱动芯片IC3和输出端子MOTO;所述红外接收芯片IC2的振荡器端XO、所述电容C1的一端均和所述晶振Y2的一端电连接,所述红外接收芯片IC2的振荡器端XI、所述电容C110的一端均和所述晶振Y2的另一端电连接,所述电容C1的另一端和所述电容C10的另一端接地,所述红外接收芯片IC2的VDD端、所述电容C16的一端和所述电容C17的一端均接VDD电源,所述电容C16的另一端和所述电容C17的另一端接地,所述红外接收芯片IC2的VDDRF端、所述电容C18的一端均和所述电阻R4的一端电连接,所述电容C18的另一端接地,所述电阻R4的另一端接VDD电源,所述红外接收芯片IC2的DVDDRF端、所述电容C11的一端均和所述电阻R3的一端电连接,所述电容C11的另一端接地,所述电阻R3的另一端接VDD电源,所述红外接收芯片IC2的VSS端接地;
所述红外接收芯片IC2的射频输入端RFIN和所述电容C19的一端电连接,所述电容C19的另一端、所述电感L3的一端均和所述电容C20的一端电连接,所述电容C20的另一端、所述电感L4的一端均和所述电容C21的一端电连接,所述电容C21的一端接天线,所述电感L3的另一端、所述电感L4的另一端和所述电容C21的另一端均接地;
所述红外接收芯片IC2的输出端PA6和所述发光二极管D2的阴极电连接,所述发光二极管D2的阳极和所述电阻R5的一端电连接,所述电阻R5的另一端接VDD电源;
所述电机驱动芯片IC3的VDD端和所述电容C12的一端电连接,所述电容C12的一端接VDD电源,所述电容C12的另一端接地,所述电机驱动芯片IC3的VM端和所述电容C13的一端电连接,所述电容C13的一端接BAT电源,所述电容C13的另一端接地,所述电机驱动芯片IC3的GND端接地;
所述红外接收芯片IC2的输入端PA0和所述电机驱动芯片IC3的第一输入端IN1电连接,所述红外接收芯片IC2的输出端PA2和所述电机驱动芯片IC3的第二输入端IN2电连接,所述红外接收芯片IC2的反馈端PA1、所述电阻R7的一端均和所述电容C14的一端电连接,所述电容C14的另一端和所述电阻R6的一端电连接,所述电阻R6的一端接地,所述电阻R6的另一端、所述电阻R7的另一端均和所述电机驱动芯片IC3的PGND端电连接,所述电机驱动芯片IC3的第一输出端OUT1、所述电容C15的一端均和所述输出端子MOTO的引脚2电连接,所述电机驱动芯片IC3的第二输出端OUT2、所述电容C15的另一端均和所述输出端子MOTO的引脚1电连接,所述输出端子MOTO用作所述驱动模块的输出端。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蹲便器冲水感应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探测单元包括NPN型三极管Q1、电阻R8、电阻R9、电阻R10、电容C22、红外发射器IR1和红外接收器IR2;所述电阻R8的一端用作所述探测单元的输入端,所述电阻R10的一端用作所述探测单元的电源端,所述红外接收器IR2的输出端OUT用作所述探测单元的输出端;
所述电阻R8的另一端和所述NPN型三极管Q1的基极电连接,所述NPN型三极管Q1的集电极和所述电阻R9的一端电连接,所述电阻R9的另一端接VDD电源,所述NPN型三极管Q1的发射极和所述红外发射器IR1的阳极电连接,所述红外发射器IR1的阴极接地;
所述电阻R10的另一端、所述电容C22的一端均和所述红外接收器IR2的VCC端电连接,所述电容C22的另一端接地,所述红外接收器IR2的GND端接地。
7.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蹲便器冲水感应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探测端子盒的前顶面还设有状态提示窗口,所述发光二极管D设置在所述状态提示窗口处。
8.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蹲便器冲水感应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锐角为20~70度。
9.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蹲便器冲水感应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探测端子盒离地面距离为70~90厘米。
10.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蹲便器冲水感应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探测端子盒采用红外线穿透性高分子材料PC一体成型。
CN202322321460.1U 2023-08-29 2023-08-29 一种蹲便器冲水感应器 Active CN220888850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2321460.1U CN220888850U (zh) 2023-08-29 2023-08-29 一种蹲便器冲水感应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2321460.1U CN220888850U (zh) 2023-08-29 2023-08-29 一种蹲便器冲水感应器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20888850U true CN220888850U (zh) 2024-05-03

Family

ID=9087602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22321460.1U Active CN220888850U (zh) 2023-08-29 2023-08-29 一种蹲便器冲水感应器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20888850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1387513B (zh) 距离检测感应装置
CN108870645B (zh) 一种过滤网沾堵检测和提醒装置
CN102307417B (zh) 目标跟踪分段供电路灯系统
CN101393262B (zh) 距离检测感应装置及其近距离检测方法
CN105451647A (zh) 红外线体温计
WO2016161971A1 (zh) 自移动机器人及其控制方法
CN101730809B (zh) 自动盥洗室冲洗器
CN102373739A (zh) 坐便器自动排水阀及工作方法
CN109758038B (zh) 清洁机器人及其控制方法
CN111948661A (zh) 一种自移动设备及探测装置
CN220888850U (zh) 一种蹲便器冲水感应器
CN109497889A (zh) 一种悬崖检测方法、装置、设备及机器人
CN108824495B (zh) 一种智能化井盖
CN107524843B (zh) 小便器的检测电路及其检测方法
CN103278862A (zh) 被动式红外探测器及采用被动式红外探测器的探测方法
CN201853311U (zh) 一种消防用无线传感烟雾检测装置
CN210871316U (zh) 一种应用于扫地机器人的地检装置
KR101974383B1 (ko) 마이크로파센서를 사용한 소변감지장치
CN209661526U (zh) 一种扫地机器人的水箱水量检测系统
CN211582930U (zh) 一种扫地机器人
CN205647483U (zh) 一种对射式光电开关
CN209372187U (zh) 一种纸量检测传感采集器
CN210405261U (zh) 一种光电对射开关
CN221241209U (zh) 一种能够自动添加猫砂的猫砂盆
CN220170315U (zh) 一种猫砂余量检测结构及猫厕所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