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20884615U - 整车制造岛区 - Google Patents

整车制造岛区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20884615U
CN220884615U CN202322641915.8U CN202322641915U CN220884615U CN 220884615 U CN220884615 U CN 220884615U CN 202322641915 U CN202322641915 U CN 202322641915U CN 220884615 U CN220884615 U CN 220884615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vehicle
main body
accessory
work table
fitt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22641915.8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车明峰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Beijing Kaiyun Ener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Beijing Kaiyun Automobile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Beijing Kaiyun Automobile Co ltd filed Critical Beijing Kaiyun Automobile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322641915.8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20884615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20884615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20884615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Automatic Assembly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整车制造岛区,所述整车制造岛区用于将车主体和配件装配成车辆,并包括装配岛、主体运输装置和配件运输装置,装配岛包括固定作业台和安装在所述固定作业台上的装配工具,主体运输装置用于将车主体运输到固定作业台的邻近位置处并且固定作业台能够支撑所述车主体,配件运输装置用于将所述配件运输到所述固定作业台的邻近位置处,并且装配工具用于将配件从配件运输装置移动并装配到车主体上的相应位置。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整车制造岛区可减少空中吊具布置,减少输送辅助工装的开发,减少工具数量和工位数量的投入,减少现场作业人员数量,降低运营能耗。整车制造岛区容易改造,可根据所产车型变化快速调整。

Description

整车制造岛区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车辆制造领域,具体地讲,涉及一种整车制造岛区。
背景技术
从1913年发明整车装配制造流水线至今,因整车市场销量需求不断提升,各品牌车企产能投入不断增加。随着市场整车保有量递增及多样化客户需求,导致单一车型市场空间不断变窄,各品牌整车企业都面临车辆销量下滑产能闲置,同时新车型导入改造费用高,导致各品牌车企的新车型开发成本压力增加。新技术及新工艺的适用以降本增效成为主题。
在车辆销量减少的情况下流水线装配存在以下问题。第一,新产线一次性投入较高,就算是分期投入,初期的输送线、举升机、吊具等硬件设施仍然需要在初期施工时进行投入,导致第一款车型设备折旧分摊成本过高,且边际贡献评估偏差大。第二,在原有装配线导入时,需对整条流水线适应性改造,工程量相对较大,且需要停产改造。第三,在原有装配线导入时,因产线机械条件限制,对产品设计限制较多,为满足装配流水线通过性,整车造型及部件设计往往要进行取舍,影响整车部分性能。第四,整车装配流水线配置人员相对较多,当销量下滑后出现大量人员闲置。第五,现有整车流水线柔性化兼容一般在4-5个车型,当再出现新车型情况下就需要舍弃在产相应车型,导致该在产相应车型无法生产。
现有的流水线设备数量庞大,单一车型配备人员较多,存在设计限制及兼容改造等诸多问题,在市场需求下降、快速提产等情况下,应对相对缓慢。同时,现有的流水线产线设计采用各系统通过输送线机械性连接,零部件供应充足时在当前工序未完成的情况下对后工序产生直接影响,而且在首台车投入时,整个产线输送线需要全部启动,以满足循环要求,由此会产生大量能源浪费。
实用新型内容
鉴于上述问题而提出本实用新型。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降低运营能耗、容易改造、可根据所产车型变化快速调整的整车制造岛区。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整车制造岛区,所述整车制造岛区用于将车主体和配件装配成车辆,并包括装配岛、主体运输装置和配件运输装置,所述装配岛包括固定作业台和安装在所述固定作业台上的装配工具,其中,所述主体运输装置用于将所述车主体运输到所述固定作业台的邻近位置处并且所述固定作业台能够支撑所述车主体,所述配件运输装置用于将所述配件运输到所述固定作业台的邻近位置处,并且所述装配工具用于将所述配件从所述配件运输装置移动并装配到所述车主体上的相应位置。
所述主体运输装置用于将所述车主体运输到所述固定作业台的第一侧的邻近位置处,并且所述配件运输装置用于将所述配件运输到所述固定作业台的第二侧的邻近位置处,所述第二侧与所述第一侧相对。
所述固定作业台具有能够从所述固定作业台的第一侧向外伸出的可伸缩结构。所述主体运输装置包括能够使所述车主体升高的第一举升机构,所述可伸缩结构用于从所述固定作业台的第一侧向外伸出,以支撑由所述主体运输装置运输到所述固定作业台的第一侧的邻近位置并由所述第一举升机构升高的所述车主体。
所述固定作业台包括在第一方向上彼此间隔开的第一固定作业台和第二固定作业台,所述第一固定作业台的第一侧和所述第二固定作业台的第一侧彼此相对并限定容纳空间,并且所述第一固定作业台和所述第二固定作业台分别具有能够伸出到所述容纳空间中的第一可伸缩结构和第二可伸缩结构。所述主体运输装置用于将所述车主体运输到所述容纳空间中,所述第一可伸缩结构和所述第二可伸缩结构用于朝向所述容纳空间中伸出,以支撑由所述主体运输装置运输到所述容纳空间中并由所述第一举升机构升高的所述车主体。
所述配件包括第一组配件和第二组配件,所述配件运输装置包括第一配件运输装置和第二配件运输装置,所述第一配件运输装置用于将所述第一组配件运输到所述第一固定作业台的第二侧的邻近位置处,并且所述第二配件运输装置用于将所述第二组配件运输到所述第二固定作业台的第二侧的邻近位置处。所述装配工具包括安装在所述第一固定作业台的第一平台面上的第一装配工具和安装在所述第二固定作业台的第二平台面上的第二装配工具,所述第一装配工具用于将所述第一组配件从所述第一配件运输装置移动并装配到所述车主体上的相应位置,并且所述第二装配工具用于将所述第二组配件从所述第二配件运输装置移动并装配到所述车主体上的相应位置。
所述配件还包括第三组配件和第四组配件,所述第一配件运输装置还用于将所述第三组配件运输到所述第一固定作业台的第二侧的邻近位置处,并且所述第二配件运输装置还用于将所述第四组配件运输到所述第二固定作业台的第二侧的邻近位置处。所述装配工具还包括安装在所述第一平台面上的第三装配工具和安装在所述第二平台面上的第四装配工具,所述第三装配工具用于将所述第三组配件从所述第一配件运输装置移动并装配到所述车主体上的相应位置,并且所述第四装配工具用于将所述第四组配件从所述第二配件运输装置移动并装配到所述车主体上的相应位置。
所述第一装配工具与所述第三装配工具在所述第一平台面上沿着与所述第一方向垂直的第二方向彼此间隔开,所述第二装配工具与所述第四装配工具在所述第二平台面上沿着所述第二平方向彼此间隔开,并且所述车主体的前后方向与所述第二方向平行。
所述装配工具能够相对于所述固定作业台旋转和平移;并且/或者,所述装配工具为协同机器人,用于辅助操作人员将所述配件移动并装配到所述车主体的相应位置上。
所述车主体包括底盘和上车身,所述主体运输装置包括自动拧紧机,所述自动拧紧机用于将穿过所述底盘的螺栓从下向上拧紧到所述上车身;并且/或者,所述配件运输装置包括第二举升机构,用于将所述配件升高。
所述主体运输装置包括至少一个第一自动导向车;并且/或者,所述配件运输装置包括多个第二自动导向车或多个C型吊具。
通过采用本实用新型,可减少空中吊具布置,减少输送辅助工装的开发,减少工具数量和工位数量的投入,减少现场作业人员数量,降低运营能耗。
通过采用本实用新型,相比于传统的流水线式整车装配线,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整车制造岛区容易改造,可根据所产车型变化快速调整,不会像流水线那样存在人员闲置问题。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整车制造岛区可用于小产量的车型,可以解决新车型上市初期销量少、量产整车销量下降导致的产能过剩的问题。还可复制和布置多个整车制造岛区以适应产量增长的需求,以解决新车型预估销量不足产能提升迫切、需快速提产的问题。
附图说明
通过下面结合附图对示例性实施例进行的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以上和其他方面、特点及其他优点将会变得清楚和更加容易理解,在附图中:
图1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的整车制造岛区的示意图;
图2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的整车制造岛区的局部俯视图;
图3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的整车制造岛区的布局/物流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10:装配岛
11:固定作业台
111:可伸缩结构
111a:第一可伸缩结构
111b:第二可伸缩结构
11a:第一固定作业台
11b:第二固定作业台
12:装配工具
12a:第一装配工具
12b:第二装配工具
12c:第三装配工具
12d:第四装配工具
100:整车制造岛区
20:主体运输装置
21:第一举升机构
30:配件运输装置
31:第一配件运输装置
32:第二配件运输装置
33:第二举升机构
40:容纳空间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领域技术人员能够更好地理解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构思,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例进行详细描述。应清楚的是,在下面对实施例的说明和附图中,以相同的附图标记指示相同或相似的组件,并省略重复的说明。
本实用新型提出了一种整车制造岛区(也叫“太阳岛”),将解决新车型开发一次性投入高、后续车型导入停产改造、柔性兼容、员工数量适应性差等问题。通过独立区域模块分装将传统流水线前后工序相互牵制的要素进行消除,让产线对应更加灵活,能够有效解决流水线装配在快速提产及产能下降期间的问题。
在本实用新型中,按整车装配工艺特点进行划分,将整车制造装配的流水线机械性连接进行分割,设置独立的整车制造岛区,可采用柔性更强的自动导向车(AutomatedGuided Vehicle,AGV)向整车制造岛区按顺序输送分装完成的配件和车主体,替代现有的输送线、滑板以及吊具等。采用机器人辅助和人工装配模式,将整车制造装备及作业人员数量简化。在车辆装配完成后,AGV可装载已装配完成车辆通过下线落位台,即可完成该整车制造的全工序装配。
图1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的整车制造岛区的示意图,图2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的整车制造岛区的局部俯视图,图3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的整车制造岛区的布局/物流示意图。
参照图1至图3,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的整车制造岛区100用于将车主体和相应的配件装配成车辆。配件可以是例如(但不限于)车门、轮胎、顶棚、外饰部件、侧围部件、内饰部件、仪表部件等。整车制造岛区100可包括装配岛10、主体运输装置20和配件运输装置30。
装配岛10可包括固定作业台11和安装在固定作业台11上的装配工具12。
主体运输装置20可将车主体运输到固定作业台11的邻近位置处,固定作业台11能够支撑车主体。配件运输装置30可将配件运输到固定作业台11的邻近位置处。装配工具12可将配件从配件运输装置30移动并装配到车主体上的相应位置,以完成车辆装配。
主体运输装置20可将车主体运输到固定作业台11的第一侧的邻近位置处。配件运输装置30可将配件运输到固定作业台11的第二侧的邻近位置处,第二侧可与第一侧相对。
固定作业台11可具有能够从固定作业台11的第一侧向外伸出的可伸缩结构111。主体运输装置20包括能够使车主体升高的第一举升机构21。可伸缩结构111可从固定作业台11的第一侧向外伸出,以支撑由主体运输装置20运输到固定作业台11的第一侧的邻近位置并由第一举升机构21升高的车主体。例如,可伸缩结构111可抵住车主体下侧的车身裙边支撑点,以支撑车主体。可伸缩结构111的数量可以是多个,以多点支撑车主体。
考虑到车辆装配效率和车主体支撑稳定性,可设置两个固定作业台。具体地,固定作业台11可包括在第一方向上彼此间隔开的第一固定作业台11a和第二固定作业台11b。第一固定作业台11a的第一侧和第二固定作业台11b的第一侧彼此相对,并可限定容纳空间40。第一固定作业台11a和第二固定作业台11b可分别具有能够伸出到容纳空间40中的第一可伸缩结构111a和第二可伸缩结构111b。
主体运输装置20可将车主体运输到容纳空间40中。第一可伸缩结构111a和第二可伸缩结构111b均可朝向容纳空间40中伸出,以支撑由主体运输装置20运输到容纳空间40中并由第一举升机构21升高的车主体。例如,在第一举升机构21将车主体升高到预定高度之后保持静止状态,第一可伸缩结构111a和第二可伸缩结构111b伸出到容纳空间40中并位于车主体的下侧,接着第一举升机构21可下降,在第一可伸缩结构111a和第二可伸缩结构111b与车主体接触并支撑住车主体后,第一举升机构21可继续下降与车主体脱离接触,由此主体运输装置20可卸下车主体并且随后可移出容纳空间40。此后,可进行车主体和配件的装配。
配件可包括第一组配件和第二组配件。例如,配件可以是车门,第一组配件可以是左侧前车门,第二组配件可以是右侧前车门。配件运输装置30可包括第一配件运输装置31和第二配件运输装置32。第一配件运输装置31可将第一组配件运输到第一固定作业台11a的第二侧的邻近位置处。第二配件运输装置32可将第二组配件运输到第二固定作业台11b的第二侧的邻近位置处。
装配工具12可包括安装在第一固定作业台11a的第一平台面上的第一装配工具12a和安装在第二固定作业台11b的第二平台面上的第二装配工具12b。第一装配工具12a可将第一组配件(例如左侧前车门)从第一配件运输装置31移动并装配到车主体上的相应位置。第二装配工具12b可将第二组配件(例如右侧前车门)从第二配件运输装置32移动并装配到车主体上的相应位置。
参照图2,为了提高车辆装配效率,配件还可包括第三组配件和第四组配件(例如,第三组配件可以是左侧后车门,第四组配件可以是右侧后车门);第一配件运输装置31还可将第三组配件运输到第一固定作业台11a的第二侧的邻近位置处,并且第二配件运输装置32还可将第四组配件运输到第二固定作业台11b的第二侧的邻近位置处;装配工具12还可包括安装在第一固定作业台11a的第一平台面上的第三装配工具12c和安装在第二固定作业台11b的第二平台面上的第四装配工具12d。第三装配工具12c可将第三组配件(例如左侧后车门)从第一配件运输装置31移动并装配到车主体上的相应位置。第四装配工具12d可将第四组配件(例如右侧后车门)从第二配件运输装置32移动并装配到车主体上的相应位置。
第一装配工具12a与第三装配工具12c可在第一固定作业台11a的第一平台面上沿着与第一方向垂直的第二方向彼此间隔开。第二装配工具12b与第四装配工具12d可在第二固定作业台11b的第二平台面上沿着第二平方向彼此间隔开,并且车主体的前后/纵向方向可与第二方向平行。
装配工具12能够相对于固定作业台11旋转和平移(例如,装配工具12可按照坦克链式装配到固定作业台11上,图2中的标记A简略表示装配工具12的移动轨道及坦克链),以便于将配件运输装置30移动并装配到车主体上的相应位置。装配工具12可以是协同机器人,可用于辅助操作人员(参见图1至图3所示的人形图案)将配件移动并装配到车主体的相应位置上。
此外,配件运输装置30可将配件运输到固定作业台11的第二侧,装配工具12可扫描配件的编码,然后基于扫描的编码调取运动路径程序,基于运动路径程序将配件从配件运输装置30上搬运到车主体的预定位置,操作人员可调节配件相对于车主体的位置,然后再进行装配作业。
可从车主体的两侧同时进行多个配件的装配,以提高车辆装配效率。例如,在图1和图2中示出了四个装配工具(第一装配工具12a至第四装配工具12d)和四个操作人员。在容纳空间40的左侧布置两个装配工具(第一装配工具12a和第三装配工具12c),在容纳空间40的右侧布置两个装配工具(第二装配工具12b和第四装配工具12d),在容纳空间40左侧布置的两个装配工具(第一装配工具12a和第三装配工具12c)前后布置,在容纳空间40的右侧布置的两个装配工具(第二装配工具12b和第四装配工具12d)前后布置。因此,可同时从车主体的左右两侧进行装配,并且可同时对于车主体的前侧和后侧进行装配,提高了车辆装配效率。
车主体可包括底盘和上车身。主体运输装置20可包括自动拧紧机,自动拧紧机可将穿过底盘的螺栓从下向上拧紧到上车身,从而将上车身固定到底盘。第一可伸缩结构111a和第二可伸缩结构111b可与底盘底表面接触以支撑车主体。
配件运输装置30还可包括第二举升机构33,用于将运输的配件升高,以便于装配工具12拾取配件。
主体运输装置20可包括至少一个第一自动导向车,第一自动导向车可将车主体自主运输到固定作业台11的第一侧的邻近位置处。配件运输装置30包括多个第二自动导向车或多个C型吊具,第二自动导向车可将配件自主运输到固定作业台11的第二侧的邻近位置处。其中,C型吊具可以是C型EMS(electrical monorail system,电动单轨系统)吊具。
制造执行系统(MES)可根据企业资源计划(ERP)系统下发排序结果进行配置下达,物流系统接到排序指令后根据配置信息将车主体或配件配置到指定的自动导向车。在确认车主体或配件配齐后,自动导向车可按照程序设定,依次自主进入整车制造岛区100中。自动导向车可自带红外测距功能,当判定为有碰撞风险时自动导向车自动停止前进。当自动导向车完成车主体或配件配送任务后,可通过承载重量变化判定是否放行自动导向车(重量变轻就可判断车主体或配件配送完成),也可通过人工控制方式判定是否放行自动导向车。
图3示出了整车制造岛区的布局/物流示意图。参照图3,整车制造岛区的布局/物流包括3条并行的动线/流水线,即,位于中间的主体运输装置20的车主体运输路线以及位于两侧的第一配件运输装置31的第一配件运输路线和第二配件运输装置32的第二配件运输路线。车主体运输路线上可设置多个主体运输装置20,第一配件运输路线上可设置多个第一配件运输装置31,第二配件运输路线上可设置多个第二配件运输装置32。多个主体运输装置20在物料分拣区接收到车主体之后可按顺序依次朝向装配岛10运动,多个第一配件运输装置31以及多个第二配件运输装置32在物料分拣区接收到相应的配件之后可按顺序依次朝向装配岛10运动。主体运输装置20以及第一配件运输装置31和多个第二配件运输装置32在到达指定位置之后,基于指令或基于前方是否检测到物体而前进或停止。
具体地,第一配件运输装置31可将第一配件和第三配件运输到第一固定作业台11a的第二侧的邻近位置处,由第一固定作业台11a的第一装配工具12a和第三装配工具12c分别抓取第一配件和第三配件,随后第一配件运输装置31可返回物料分拣区进行后续的第一配件和第三配件的分拣。第二配件运输装置32可将第二配件和第四配件运输到第二固定作业台11b的第二侧的邻近位置处,由第二固定作业台11b的第二装配工具12b和第四装配工具12d分别抓取第二配件和第四配件,随后第二配件运输装置32可返回物料分拣区进行后续的第二配件和第四配件的分拣。主体运输装置20可将车主体运输到在第一固定作业台11a和第二固定作业台11b之间限定的容纳空间40,主体运输装置的第一举升机构将车主体升高并由第一固定作业台11a的第一可伸缩结构111a和第二固定作业台11b的第二可伸缩结构111b支撑住车主体之后,主体运输装置20可返回物料分拣区进行后续的车主体的分拣。第一固定作业台11a和第二固定作业台11b可对当前抓取的配件和支撑的车主体进行装配,当前车辆装配完成后可以进行下一车辆的配件和车主体的采集和装配。多个主体运输装置20可顺序作业,多个第一配件运输装置31可顺序作业,多个第二配件运输装置32可顺序作业。车主体运输路线以及第一配件运输路线和第二配件运输路线可以协同运行,以提高车辆装配效率。
在车辆装配完成后,主体运输装置20还可将装配已完成的车辆运输至下线落位台,在下线落位台处卸下装配已完成的车辆,由此完成该整车制造的全工序装配。
在制造车间中可布置一个或多个整车制造岛区100。从多个整车制造岛区100装配完的车辆可使用同一条检测线进行质量检测。
通过采用本实用新型,可减少空中吊具布置,减少输送辅助工装的开发,减少工具数量和工位数量的投入,减少现场作业人员数量,降低运营能耗。
通过采用本实用新型,相比于传统的流水线式整车装配线,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整车制造岛区容易改造,可根据所产车型变化快速调整,不会像流水线那样存在人员闲置问题。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整车制造岛区可用于小产量的车型(例如该整车制造岛区可适用于产量约1万台车/年),可以解决新车型上市初期销量少、量产整车销量下降导致的产能过剩的问题。还可复制和布置多个整车制造岛区以适应产量增长的需求,以解决新车型预估销量不足产能提升迫切、需快速提产的问题。
当共平台车型导入时,可共用分装及部件供应,在整车制造岛区的同一坐标系定位前提下可减少产线机械部分开发投入,降低新车型开发投资成本。
上面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进行了详细描述,虽然已表示和描述了一些实施例,但本领域技术人员应该理解,在不脱离由权利要求限定其范围的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精神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实施例进行组合、修改和完善。这些组合、修改和完善也应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内。

Claims (10)

1.一种整车制造岛区(100),其特征在于,所述整车制造岛区(100)用于将车主体和配件装配成车辆,并包括装配岛(10)、主体运输装置(20)和配件运输装置(30),所述装配岛(10)包括固定作业台(11)和安装在所述固定作业台(11)上的装配工具(12),
其中,所述主体运输装置(20)用于将所述车主体运输到所述固定作业台(11)的邻近位置处并且所述固定作业台(11)能够支撑所述车主体,所述配件运输装置(30)用于将所述配件运输到所述固定作业台(11)的邻近位置处,并且所述装配工具(12)用于将所述配件从所述配件运输装置(30)移动并装配到所述车主体上的相应位置。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整车制造岛区(100),其特征在于,所述主体运输装置(20)用于将所述车主体运输到所述固定作业台(11)的第一侧的邻近位置处,并且所述配件运输装置(30)用于将所述配件运输到所述固定作业台(11)的第二侧的邻近位置处,所述第二侧与所述第一侧相对。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整车制造岛区(100),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作业台(11)具有能够从所述固定作业台(11)的第一侧向外伸出的可伸缩结构(111),
其中,所述主体运输装置(20)包括能够使所述车主体升高的第一举升机构(21),所述可伸缩结构(111)用于从所述固定作业台(11)的第一侧向外伸出,以支撑由所述主体运输装置(20)运输到所述固定作业台(11)的第一侧的邻近位置并由所述第一举升机构(21)升高的所述车主体。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整车制造岛区(100),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作业台(11)包括在第一方向上彼此间隔开的第一固定作业台(11a)和第二固定作业台(11b),所述第一固定作业台(11a)的第一侧和所述第二固定作业台(11b)的第一侧彼此相对并限定容纳空间(40),并且所述第一固定作业台(11a)和所述第二固定作业台(11b)分别具有能够伸出到所述容纳空间(40)中的第一可伸缩结构(111a)和第二可伸缩结构(111b),
其中,所述主体运输装置(20)用于将所述车主体运输到所述容纳空间(40)中,所述第一可伸缩结构(111a)和所述第二可伸缩结构(111b)用于朝向所述容纳空间(40)中伸出,以支撑由所述主体运输装置(20)运输到所述容纳空间(40)中并由所述第一举升机构(21)升高的所述车主体。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整车制造岛区(100),其特征在于,所述配件包括第一组配件和第二组配件,所述配件运输装置(30)包括第一配件运输装置(31)和第二配件运输装置(32),所述第一配件运输装置(31)用于将所述第一组配件运输到所述第一固定作业台(11a)的第二侧的邻近位置处,并且所述第二配件运输装置(32)用于将所述第二组配件运输到所述第二固定作业台(11b)的第二侧的邻近位置处,
其中,所述装配工具(12)包括安装在所述第一固定作业台(11a)的第一平台面上的第一装配工具(12a)和安装在所述第二固定作业台(11b)的第二平台面上的第二装配工具(12b),所述第一装配工具(12a)用于将所述第一组配件从所述第一配件运输装置(31)移动并装配到所述车主体上的相应位置,并且所述第二装配工具(12b)用于将所述第二组配件从所述第二配件运输装置(32)移动并装配到所述车主体上的相应位置。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整车制造岛区(100),其特征在于,所述配件还包括第三组配件和第四组配件,所述第一配件运输装置(31)还用于将所述第三组配件运输到所述第一固定作业台(11a)的第二侧的邻近位置处,并且所述第二配件运输装置(32)还用于将所述第四组配件运输到所述第二固定作业台(11b)的第二侧的邻近位置处,所述装配工具(12)还包括安装在所述第一平台面上的第三装配工具(12c)和安装在所述第二平台面上的第四装配工具(12d),所述第三装配工具(12c)用于将所述第三组配件从所述第一配件运输装置(31)移动并装配到所述车主体上的相应位置,并且所述第四装配工具(12d)用于将所述第四组配件从所述第二配件运输装置(32)移动并装配到所述车主体上的相应位置。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整车制造岛区(100),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装配工具(12a)与所述第三装配工具(12c)在所述第一平台面上沿着与所述第一方向垂直的第二方向彼此间隔开,所述第二装配工具(12b)与所述第四装配工具(12d)在所述第二平台面上沿着所述第二方向彼此间隔开,并且所述车主体的前后方向与所述第二方向平行。
8.根据权利要求1至7中任一项所述的整车制造岛区(100),其特征在于,所述装配工具(12)能够相对于所述固定作业台(11)旋转和平移;并且/或者
所述装配工具(12)为协同机器人,用于辅助操作人员将所述配件移动并装配到所述车主体的相应位置上。
9.根据权利要求1至7中任一项所述的整车制造岛区(100),其特征在于,所述车主体包括底盘和上车身,所述主体运输装置(20)包括自动拧紧机,所述自动拧紧机用于将穿过所述底盘的螺栓从下向上拧紧到所述上车身;并且/或者
所述配件运输装置(30)包括第二举升机构(33),用于将所述配件升高。
10.根据权利要求1至7中任一项所述的整车制造岛区(100),其特征在于,所述主体运输装置(20)包括至少一个第一自动导向车;并且/或者
所述配件运输装置(30)包括多个第二自动导向车或多个C型吊具。
CN202322641915.8U 2023-09-27 2023-09-27 整车制造岛区 Active CN220884615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2641915.8U CN220884615U (zh) 2023-09-27 2023-09-27 整车制造岛区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2641915.8U CN220884615U (zh) 2023-09-27 2023-09-27 整车制造岛区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20884615U true CN220884615U (zh) 2024-05-03

Family

ID=9087689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22641915.8U Active CN220884615U (zh) 2023-09-27 2023-09-27 整车制造岛区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20884615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7758247B (zh) 一种自动化生产产线与自动化生产方法
CN117399968B (zh) 一种电机自动化生产线及电机装配的方法
CN110077365B (zh) 快速换电系统和快速换电方法
CN112041112B (zh) 汽车白车身组件的组焊或拼接生产线
CN111230305A (zh) 一种组合焊接梁自动化柔性生产线及其工作方法
CN113788091A (zh) 柔性化汽车装配系统
KR20150027528A (ko) 차체 용접 장치
CN113843552A (zh) 一种高柔性白车身焊接主拼系统
CN220884615U (zh) 整车制造岛区
CN207293222U (zh) 物流取码系统分拣装置
CN110466962B (zh) 一种agv小车托运载具自动上下料的装置和方法
CN110406884B (zh) 一种多车型柔性化转接系统及其工作方法
CN211135769U (zh) 一种钢板切割系统
CN115533549B (zh) 一种钢板智能下料系统及方法
CN217942380U (zh) 一种货叉架机器人自动装焊系统
US20020100158A1 (en) Method and system for efficient assembly of automotive components
CN109093435A (zh) 一种特殊的机床自动上下料智能生产系统
CN212725261U (zh) 一种适于半导体晶片储蓄花篮的中转输送线
CN212862674U (zh) 穿梭车货物一体化提升机、存取系统和入库存储、存取分拣及入库存储分拣打包一体化系统
CN212051137U (zh) 一种连续自动化负压板材生产线
JP2593236B2 (ja) ヘミングダイ交換装置
RU2489299C2 (ru) Производственная линия для изготовления автомобилей
CN211643476U (zh) 一种机器人智慧立库
CN221190095U (zh) 条状工件的仓储搬运系统
JP2006232022A (ja) 搭載装置及び搭載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CP03 Change of name, title or address

Address after: No. 88 Beiyuan East Road, Chaoyang District, Beijing

Patentee after: Beijing Kaiyun Energy Co.,Ltd.

Country or region after: China

Address before: No. 88 Beiyuan East Road, Chaoyang District, Beijing

Patentee before: Beijing Kaiyun Automobile Co.,Ltd.

Country or region before: China

CP03 Change of name, title or addr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