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20874314U - 泵浦马达的机壳散热结构 - Google Patents

泵浦马达的机壳散热结构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20874314U
CN220874314U CN202322401897.6U CN202322401897U CN220874314U CN 220874314 U CN220874314 U CN 220874314U CN 202322401897 U CN202322401897 U CN 202322401897U CN 220874314 U CN220874314 U CN 220874314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fin
section
shell
casing
hous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22401897.6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沈明寿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New Youxing Co ltd
Hard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New Youxing Co ltd
Hard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New Youxing Co ltd, Hardy Co Ltd filed Critical New Youxing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322401897.6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20874314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20874314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20874314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Cooling Or The Like Of Electrical Apparatu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泵浦马达的机壳散热结构,其包括机壳及位于机壳后方且能被驱动旋转的风扇,机壳于其机壳本体的外周面间隔设置多个散热鳍片,每一散热鳍片皆具有位于机壳本体前、后段的鳍片前段及鳍片后段,鳍片前段与鳍片后段平行于轴向且呈偏位设置,鳍片前段及鳍片后段之间具有鳍片斜向段,每两相邻散热鳍片之间皆形成曲折状的气流信道,气流信道平行排列且独立设置,风扇产生的散热气流通过每一独立的气流通道时能平顺地流动,且利用曲折状气流通道延长对机壳本体的热交换路径及扩大散热表面积,增进散热效能。

Description

泵浦马达的机壳散热结构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泵浦马达,尤指该泵浦马达的机壳散热结构。
背景技术
目前已知的泵浦是用以对管路中的流体加压,使流体能沿着管路朝向预定的方向、位置或高处输送。现有泵浦的组成构造是包括泵浦机构以及连接泵浦机构的泵浦马达,借由泵浦马达驱动泵浦机构运动对流体提供加压的作用。
由于泵浦马达连续驱动泵浦机构运转的过程中,泵浦马达伴随产生热,为了避免泵浦马达过热而损坏的情形,现有的泵浦马达于机壳上皆设有多个散热鳍片,借由散热鳍片扩大散热表面积,搭配连接于马达心轴的风扇产生散热气流构造的机壳散热结构,使泵浦马达运转时所产生的高温得以快速散发,以维持泵浦马达的正常运转效能。
前述机壳散热结构应用于泵浦马达中,虽能提供气流冷却的散热效果,但是,设于机壳上的多个散热鳍片的设置型态,易使散热气流发生冲接或分岐流散的情形,难以使散热气流在散热鳍片之间平顺流动,且难使散热气流将传导至散热鳍片上的热有效散发于外等问题,实有进一步加以改善的必要。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泵浦马达的机壳散热结构,改善现有泵浦马达的机壳散热性能不足的问题。
本实用新型所提出的技术解决方案是:提供一种泵浦马达的机壳散热结构,其包括一导热性材料制成的机壳,以及装设于该机壳的后端且能被驱动的一风扇,所述机壳包括:
一机壳本体,其轴向两端分别为一机壳前端及一机壳后端,位于该机壳前与该机壳后端之间具有一机壳中段,该机壳中段对应于该泵浦马达的一重点发热区;以及
多个散热鳍片,其形成于该机壳本体的外周面且间隔设置,每两相邻所述散热鳍片之间皆于该机壳本体外周面形成独立的一气流通道,该风扇被驱动旋转产生的散热气流能通过每一所述气流通道;其中,每一所述散热鳍片具有一鳍片前段、一鳍片后段以及一鳍片斜向段,所述鳍片前段及所述鳍片后段分别形成于该机壳前端的外周面及机壳后端的外周面,所述鳍片前段与所述鳍片后段皆平行于所述机壳本体的轴线方向设置,且所述鳍片后段相对于所述鳍片前段呈位置偏移,所述鳍片斜向段形成于所述机壳中段的外周面,且所述鳍片斜向段连接于所述鳍片前段的后端与所述鳍片后段的前端之间,位于每两相邻的所述散热鳍片之间的所述气流通道的中段形成一斜向区段,使每一所述气流信道为曲折状的信道。
如上所述的泵浦马达的机壳散热结构中,所述散热鳍片的鳍片斜向段凸出该机壳本体的高度大于所述散热鳍片的前端高度,且所述散热鳍片的鳍片斜向段凸出该机壳本体的高度大于所述散热鳍片的后端高度。
如上所述的泵浦马达的机壳散热结构中,所述鳍片前段凸出该机壳本体的高度是由前往后递增,所述鳍片后段凸出该机壳本体的高度是由前往后递减。
如上所述的泵浦马达的机壳散热结构中,所述机壳本体的一侧一体成形一接线盒座。
如上所述的泵浦马达的机壳散热结构中,成形于该机壳本体一侧的该接线盒座的背部邻近该机壳后端的区段与该机壳本体之间具有一通风间距,于该通风间距中设有间隔排列的多个辅助散热片,两相邻的所述辅助散热片之间具有一通风道,该多个通风道自该机壳本体邻近该风扇的一端朝另一侧方向延伸,并汇集至该接线盒座的两侧分别形成通风口。
如上所述的泵浦马达的机壳散热结构中,该风扇为轴流式风扇,该机壳本体的后端设有一罩壳,该罩壳罩设于该风扇的外侧,该罩壳的前端与该机壳本体的后端之间具有连通每一所述气流通道后端的一出风口,该罩壳的后侧壁具有至少一个进风口。
本实用新型可达成的有益功效是,所述机壳散热结构利用机壳于其机壳本体的外周面间隔设置多个散热鳍片,每一散热鳍片皆具有分别位于机壳本体的前段及后段的鳍片前段及鳍片后段,鳍片前段与鳍片后段平行于轴向且偏位设置,并在鳍片前段及鳍片后段之间形成鳍片斜向段,每两相邻散热鳍片之间皆于机壳本体外周面形成曲折状的气流信道,所述气流信道平行排列且独立设置,借以风扇旋转产生的散热气流分别通过每一独立设置的气流通道时能平顺地流动,且借由曲折状气流通道延长对机壳本体的热交换路径且扩大散热表面积,增进散热效能。
本实用新型机壳散热结构还可进一步令散热鳍片的鳍片斜向段凸出机壳本体的高度大于所述散热鳍片的前端高度,且所述散热鳍片的鳍片斜向段凸出该机壳本体的高度大于所述散热鳍片的后端高度。借由加大鳍片斜向段凸出的高度而进一步扩大散热表面积。
本实用新型机壳散热结构还可进一步令机壳本体的一侧一体成形提供接续一接线盒座,使接线盒座兼具扩大散热表面积的功能。此外,成形于该机壳本体一侧的该接线盒座的背部邻近该机壳后端的区段与该机壳本体之间具有一通风间距,于该通风间距中设有间隔排列的多个辅助散热片,两相邻的所述辅助散热片之间具有一通风道,该多个通风道自该机壳本体邻近该风扇的一端朝另一侧方向延伸,并汇集至该接线盒座的两侧分别形成通风口。借此,使散热气流能通过接线盒座与机壳本体之间的每一通风道,再自接线盒座两侧排出,增进其散热效果。
本实用新型机壳散热结构还可令该风扇为轴流式风扇,该机壳本体的后端设有一罩壳,该罩壳罩设于该风扇的外侧,该罩壳的前端与该机壳本体的后端之间具有连通每一所述气流通道后端的一出风口,该罩壳的后侧壁具有至少一个进风口,借由罩壳于风扇旋转时能产生增压作用而生成高压的散热气流,再通过罩壳与机壳本体之间的出风口进入每一个独立的气流通道,利用加压的散热气流快速通过气流通道,将热传导至散热鳍片上的热散发于外。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泵浦马达的机壳散热结构的一实施例应用于泵浦中的立体示意图。
图2是图1所示机壳散热结构实施例设于泵浦马达中且于机壳一侧装设接线盒及盒盖的立体分解示意图。
图3是图1及图2所示机壳散热结构实施例的侧视局部剖面示意图。
图4是图1及图2所示机壳散热结构实施例的另一视角立体示意图。
图5是图1至图2所示机壳散热结构实施例增设罩盖的立体分解示意图。
图6是图5所示机壳散热结构实施例增设罩盖后的侧视局部剖面示意图。
图7是图4所示机壳散热结构实施例有关接线盒座的散热状态的平面示意图。
其中,附图标号简单说明:
1:机壳
10:机壳本体
101:机壳前端
102:机壳后端
103机壳中段
11:散热鳍片
110:气流通道
111:鳍片前段
112:鳍片后段
113:鳍片斜向段
12:接线盒座
121:通风口
13:辅助鳍片
130:通风道
2:泵浦机构
3:心轴
4:底座
5:风扇
6:接线盒
61:盒盖
7:罩壳
71:出风口
72:进风口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配合附图及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进一步阐述本实用新型为达成预定实用新型目的所采取的技术手段。
如图1及图2所示,其揭示本实用新型泵浦马达的机壳散热结构的一实施例,所述泵浦马达包括一机壳1,以及装设于该机壳1中的一电动机组,所述电动机组包括一定子及一转子,所述定子及所述转子皆为已知的部件,于此不再赘述。该转子具有一心轴3,该心轴3的一端伸出该机壳1的前端外,并能连接该泵浦机构2,使该泵浦马达能驱动该泵浦机构2作动。机壳1的底部还可设置一底座4,借由底座4支撑固定机壳1。
如图1至图4所示,本实用新型泵浦马达的机壳散热结构包括所述机壳1以及一风扇5,所述机壳1是导热性材料制成的部件,所述机壳1包括一机壳本体10以及多个散热鳍片11。该机壳本体10为中空体,其内部能容置该定子及该转子。该机壳本体10定义其轴向两端分别为一机壳前端101及一机壳后端102,以及位于机壳1前与机壳后端102之间的一机壳中段103,所述机壳中段103对应于所述定子与转子主要装配区,为泵浦马达的重点发热区。装设于机壳本体10内的转子的心轴3一端伸出该机壳前端101外侧,心轴3的另一端伸出该机壳后端102的外侧。该多个散热鳍片11是形成于该机壳本体10的外周面且间隔设置,每两相邻所述散热鳍片11之间皆于该机壳本体10外周面形成一气流通道110。
如图1至图3所示,该风扇5设于机壳本体10的机壳后端102外侧且组接该心轴3,使该风扇5的与转子一同旋转而产生朝向机壳本体10的散热气流,且所述散热气流能通过每一所述气流通道110。于本实施例中,该风扇5可以选用轴流式风扇5。
如图3及图5所示,每一所述散热鳍片11具有一鳍片前段111、一鳍片后段112以及一鳍片斜向段113,所述鳍片前段111及所述鳍片后段112分别形成于该机壳前端101的外周面及机壳后端102的外周面,所述鳍片前段111与所述鳍片后段112皆平行于机壳本体10的中心轴线方向设置,且所述鳍片后段112相对于所述鳍片前段111呈位置偏移,所述鳍片斜向段113形成于机壳中段103的外周面,且所述鳍片斜向段113连接于所述鳍片前段111的后端与所述鳍片后段112的前端之间,每两相邻的散热鳍片11皆平行排列,位于每两相邻的散热鳍片11之间的气流通道110的中段具有斜向区段,每一所述气流通道110为曲折状的信道而能延长气流信道110的长度,且每两相邻的气流信道110为平行排列,使每一所述气流信道110皆独立地自机壳后端102经过机壳1的中段而延伸至机壳前端101。借此,该风扇5产生的散热气流分别通过每一所述气流通道110平顺地流动,不会因气流通道110汇集而产生气流冲撞,或气流通道110分叉而产生气流分流等情况。
如图3及图5所示,所述散热鳍片11的鳍片斜向段113凸出机壳本体10的高度大于所述散热鳍片11的前端高度,且所述散热鳍片11的鳍片斜向段113凸出机壳本体10的高度大于所述散热鳍片11的后端高度,使鳍片斜向段113还能进一步借由高度的增加而加大散热表面积。其中,鳍片前段111凸出机壳本体10的高度是由前往后递增,鳍片后段112凸出机壳本体10的高度是由前往后递减。
如图1、图2及图4所示,所述机壳1还可进一步于机壳本体10的一侧一体成形一接线盒座12,并以该接线盒座12提供组设一接线盒6,借以提供泵浦马达的接线组件装设于接线盒6中,待接线组件装设于接线盒6后,再装设一盒盖61,使接线组件位于接线盒座12与盒盖61之间,并借由成形于该机壳本体10一侧的接线盒座12兼具散热功能。
如图2至图4及图7所示,成形于该机壳本体10一侧的接线盒座12的背部邻近机壳后端102的区段与该机壳本体10之间具有一通风间距,于通风间距中设有间隔排列的多个辅助散热片13,相邻的辅助散热片13之间具有一通风道130,该多个通风道130自机壳本体10邻近风扇5的一端朝另一侧方向延伸,并汇集至接线盒座12的两侧分别形成通风口121。
如图5及图6所示,所述机壳本体10的外侧还可进一步包括一罩壳7,该罩壳7装设于该机壳本体10的机壳后端102的后方且罩设于该风扇5的外侧,该罩壳7的前端与该机壳本体10的后端之间具有连通每一所述气流通道110后端的一出风口71,该罩壳7的后侧壁具有一个或多个进风口72,借以使该风扇5旋转时,外部空气能通过进风口72进入罩壳7内,借由罩壳7内的风扇5旋转增压作用而产生高压的散热气流,再通过罩壳7与机壳本体10之间的出风口71进入每一个独立的气流通道110,利用通过气流通道110的气流将热传导至散热鳍片11上的热散发于外。
如图5及图7所示,本实用新型机壳散热结构应用于泵浦马达时,当泵浦马达被启动而驱动其连接泵浦机构2时,泵浦马达运转产生的热传导至机壳1中,并通过每一散热鳍片11及以接线盒座12扩大散热表面积而分别散热;另一方面,借由设于机壳1后端的散热风风扇5一同被驱动旋转,该风扇5产生朝向机壳本体10的散热气流通过每两散热鳍片11之间独立的气流通道110,利用通过气流通道110的气流将热传导至散热鳍片11上的热散发于外。其中,借由每两相邻的散热鳍片11平行排列,以及散热鳍片11的中段为斜向的鳍片斜向段113,且鳍片斜向段113的高度较高,扩大散热鳍片11的散热表面积,并使位于每两相邻的散热鳍片11之间的气流通道110的中段形成斜向区段而延长气流通道110的长度,进而增进散热效果。
此外,如图7所示,该风扇5产生的散热气流吹向机壳本体10时,散热气流也会通过位于该机壳本体10与接线盒座12之间的多个通风道130,借由每一通风道130侧边的辅助散热片13及接线盒座12扩大散热表面积,同时散热气流通过机壳本体10与接线盒座12之间的每一通风道130朝另一侧方向吹送,接续汇集由接线盒座12的两侧的通风口121排出,使其具有更佳的散热效果。
如图6及图7所示,当机壳1后端相对于风扇5外侧装设有罩壳7时,能使风扇5运转过程中,外部空气能通过罩壳7后端的进风口72进入罩壳7内,借由罩壳7内的风扇5旋转增压作用而产生高压的散热气流,再通过罩壳7与机壳本体10之间的出风口71进入每一个独立的气流通道110、通风道130,利用加压的散热气流快速通过气流通道110及通风道130,将热传导至散热鳍片11、辅助鳍片13及接线盒座12上的热散发于外。
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而已,并非对本实用新型做任何形式上的限制,虽然本实用新型已以实施例揭露如上,然而并非用以限定本实用新型,任何熟悉本专业的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范围内,当可利用上述揭示的技术内容作出些许更动或修饰为等同变化的等效实施例,但凡是未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内容,依据本实用新型的技术实质对以上实施例所作的任何简单修改、等同变化与修饰,均仍属于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范围内。

Claims (8)

1.一种泵浦马达的机壳散热结构,其包括一导热性材料制成的机壳,以及装设于该机壳的后端且能被驱动的一风扇,其特征在于,所述机壳包括:
一机壳本体,其轴向两端分别为一机壳前端及一机壳后端,位于该机壳前端与该机壳后端之间具有一机壳中段,该机壳中段对应于该泵浦马达的一重点发热区;以及
多个散热鳍片,其形成于该机壳本体的外周面且间隔设置,每两相邻所述散热鳍片之间皆于该机壳本体外周面形成独立的一气流通道,该风扇被驱动旋转产生的散热气流能通过每一所述气流通道;其中,每一所述散热鳍片具有一鳍片前段、一鳍片后段以及一鳍片斜向段,所述鳍片前段及所述鳍片后段分别形成于该机壳前端的外周面及机壳后端的外周面,所述鳍片前段与所述鳍片后段皆平行于所述机壳本体的轴线方向设置,且所述鳍片后段相对于所述鳍片前段呈位置偏移,所述鳍片斜向段形成于所述机壳中段的外周面,且所述鳍片斜向段连接于所述鳍片前段的后端与所述鳍片后段的前端之间,位于每两相邻的所述散热鳍片之间的所述气流通道的中段形成一斜向区段,使每一所述气流信道为曲折状的信道。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泵浦马达的机壳散热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散热鳍片的鳍片斜向段凸出该机壳本体的高度大于所述散热鳍片的前端高度,且所述散热鳍片的鳍片斜向段凸出该机壳本体的高度大于所述散热鳍片的后端高度。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泵浦马达的机壳散热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鳍片前段凸出该机壳本体的高度是由前往后递增,所述鳍片后段凸出该机壳本体的高度是由前往后递减。
4.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泵浦马达的机壳散热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机壳本体的一侧一体成形一接线盒座。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泵浦马达的机壳散热结构,其特征在于,成形于该机壳本体一侧的该接线盒座的背部邻近该机壳后端的区段与该机壳本体之间具有一通风间距,于该通风间距中设有间隔排列的多个辅助散热片,两相邻的所述辅助散热片之间具有一通风道,该多个通风道自该机壳本体邻近该风扇的一端朝另一侧方向延伸,并汇集至该接线盒座的两侧分别形成通风口。
6.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泵浦马达的机壳散热结构,其特征在于,该风扇为轴流式风扇,该机壳本体的后端设有一罩壳,该罩壳罩设于该风扇的外侧,该罩壳的前端与该机壳本体的后端之间具有连通每一所述气流通道后端的一出风口,该罩壳的后侧壁具有至少一个进风口。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泵浦马达的机壳散热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机壳本体的一侧一体成形一接线盒座。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泵浦马达的机壳散热结构,其特征在于,成形于该机壳本体一侧的该接线盒座的背部邻近该机壳后端的区段与该机壳本体之间具有一通风间距,于该通风间距中设有间隔排列的多个辅助散热片,两相邻的所述辅助散热片之间具有一通风道,该多个通风道自该机壳本体邻近该风扇的一端朝另一侧方向延伸,并汇集至该接线盒座的两侧分别形成通风口。
CN202322401897.6U 2023-09-05 2023-09-05 泵浦马达的机壳散热结构 Active CN220874314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2401897.6U CN220874314U (zh) 2023-09-05 2023-09-05 泵浦马达的机壳散热结构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2401897.6U CN220874314U (zh) 2023-09-05 2023-09-05 泵浦马达的机壳散热结构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20874314U true CN220874314U (zh) 2024-04-30

Family

ID=9080701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22401897.6U Active CN220874314U (zh) 2023-09-05 2023-09-05 泵浦马达的机壳散热结构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20874314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EP0771394B1 (en) Air cooling system for scroll compressors
EP1933039A1 (en) Centrifugal fan and air conditioner using the same
CN109450151B (zh) 内置散热风道的永磁伺服电机
CN220874314U (zh) 泵浦马达的机壳散热结构
KR101784881B1 (ko) 팬 슈라우드 조립체
CN214837284U (zh) 一种自循环风冷鼓风机
CN215120455U (zh) 一种散热电机转子
CN213655204U (zh) 干湿两用电风机
CN112311118B (zh) 一种利用热管散热的汽车驱动电机
KR101284889B1 (ko) 팬 및 쉬라우드의 조립체
CN212977827U (zh) 一种直驱电动角磨机
US7347252B2 (en) Centrifugal impeller
US7094028B2 (en) Outlet airflow direction control device
CN107394969B (zh) 一种用于洗涤机的新型电机
KR102573356B1 (ko) 팬 슈라우드 조립체
CN221842402U (zh) 一种高效散热型吹风筒电机
JPH09254214A (ja) 電動射出成形機のドライバの冷却構造
CN216390684U (zh) 一种紧凑型电机设备
CN220929726U (zh) 集成式高压风机
CN216278555U (zh) 一种带有散热式电机的轴流风机
CN217282576U (zh) 磁悬浮风机的冷却结构
US20240309887A1 (en) Noise-Optimized Centrifugal Pump
TWM650804U (zh) 泵浦馬達的機殼散熱結構
CN215292946U (zh) 轴流散热风扇
CN218633558U (zh) 外转子风机用散热结构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