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20872622U - 转动设备及具有其的电机测试系统 - Google Patents

转动设备及具有其的电机测试系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20872622U
CN220872622U CN202322423483.3U CN202322423483U CN220872622U CN 220872622 U CN220872622 U CN 220872622U CN 202322423483 U CN202322423483 U CN 202322423483U CN 220872622 U CN220872622 U CN 220872622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motor
ring body
bearing structure
rotating
driving devic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22423483.3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王渊
郭俊义
于德君
皇甫利峰
张超
张雷
陈浩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China Shenhua Ener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China Shenhua Ener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China Shenhua Ener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China Shenhua Ener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322423483.3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20872622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20872622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20872622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转动设备及具有其的电机测试系统。其中,转动设备用于转动电机,转动设备包括:转动装置包括底座、承载结构及驱动装置,底座设置在工作面上,承载结构可转动地设置在底座上,驱动装置用于驱动承载结构转动,承载结构用于承载电机并带动电机转动;线缆保护装置的第二圈体位于第一圈体的外侧,转动装置位于第一圈体中,第一圈体与承载结构连接且与承载结构同步转动,第二圈体设置在工作面上,拖链的一端与第一圈体连接,拖链的另一端与第二圈体连接;其中,拖链具有安装腔,驱动装置的线缆;和/或,电机的线缆穿设在安装腔内。本实用新型有效地解决了现有技术中矿用设备电机的测试效率较低的问题。

Description

转动设备及具有其的电机测试系统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机测试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转动设备及具有其的电机测试系统。
背景技术
目前,在煤炭开采的过程中通常会使用到大量的矿用设备,由于矿用设备长期在高振动、高温及高粉尘的恶劣环境中运行,而导致矿用设备的电机容易出现故障,进而导致工作人员需经常对矿用设备的电机进行检修、维护。
在现有技术中,为了确保检修、维护完成后的电机能够安全、可靠地运行,通常需使用电机测试设备对上述电机的运行性能进行测试,电机测试设备内通常会设置有多个测试工位以对不同类型的电机和电机的多项性能指标进行测试,工作人员在电机的实际测试过程中需多次将电机转动至的不同的角度,以对准不同的工位。
然而,由于矿用设备的电机体积、质量通常均较大,而导致工作人员在转动电机时需使用额外的设备(如起吊车、起吊龙门等)进行辅助,整体转动过程较为缓慢,严重影响电机的测试效率。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转动设备及具有其的电机测试系统,以解决现有技术中矿用设备电机的测试效率较低的问题。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转动设备,用于转动电机,转动设备包括:转动装置,包括底座、承载结构及驱动装置,底座设置在工作面上,承载结构可转动地设置在底座上,驱动装置与承载结构驱动连接,以用于驱动承载结构转动,承载结构用于承载电机并带动电机转动;线缆保护装置,包括第一圈体、第二圈体及拖链,第二圈体位于第一圈体的外侧,转动装置位于第一圈体中,第一圈体与承载结构连接且与承载结构同步转动,第二圈体设置在工作面上,拖链设置在第一圈体和第二圈体之间,拖链的一端与第一圈体连接,拖链的另一端与第二圈体连接;其中,拖链具有安装腔,驱动装置的线缆;和/或,电机的线缆穿设在安装腔内。
进一步地,转动设备还包括:检测装置,检测装置设置在转动装置上,以用于检测电机的转动角度;控制模块,与驱动装置和检测装置均连接,以通过检测装置的检测值控制驱动装置的转速、转向及转动角度中的至少一种。
进一步地,转动装置还包括:过渡连接结构,设置在底座上;回转支承轴承,回转支承轴承的外圈与承载结构连接,回转支承轴承的内圈与过渡连接结构连接,以使承载结构与底座可转动地连接;其中,驱动装置设置在承载结构上且与内圈的齿部相配合,在驱动装置运行时,驱动装置沿着内圈齿部运动以带动承载结构转动。
进一步地,承载结构呈板状且具有安装凹部,安装凹部的底壁上设置有第一通孔;驱动装置包括驱动装置主体和贯穿驱动装置主体的输出轴,驱动装置主体设置在安装凹部内,输出轴的第一端通过第一通孔伸入至内圈中;其中,转动装置还包括齿轮,齿轮套设在输出轴的第一端上且与设置在内圈上的齿部相互啮合。
进一步地,检测装置为编码器,编码器套设在输出轴的第二端上,以用于检测输出轴的转动角度,根据输出轴的转动角度获取电机的转动角度。
进一步地,转动装置还包括:多个安装结构,各安装结构均设置在承载结构远离底座的板面上且围绕形成电机安装空间,电机安装空间用于安装电机;其中,多个安装结构沿承载结构的长度方向和/或宽度方向间隔设置。
进一步地,转动装置还包括:定位结构,定位结构设置在底座上且具有凹部,承载结构上设置有第二通孔;其中,在承载结构转动至第二通孔与至少部分凹部相对时,通过将销轴穿设至第二通孔和凹部内,以对承载结构进行定位。
进一步地,第一圈体包括:第一筒状结构,第一筒状结构的中心轴线与承载结构的转动轴线重合;第一环形底板,设置在第一筒状结构靠近工作面的一端上,第一环形底板用于对至少部分拖链进行支撑;第一连接件,第一连接件的一端与第一筒状结构连接,第一连接件的另一端与第一环形底板连接;连接结构,设置在第一筒状结构远离工作面的一端上,通过将紧固件穿设在连接结构和承载结构上,以连接第一圈体和承载结构。
进一步地,第二圈体包括:第二筒状结构,与第一筒状结构同轴设置;第二环形底板,设置在第二筒状结构靠近工作面的一端上,第二环形底板用于对至少部分拖链进行支撑;第二连接件,第二连接件的一端与第二筒状结构连接,第二连接件的另一端与第二环形底板连接;其中,第一环形底板和第二环形底板之间具有预设距离。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另一方面,提供了一种电机测试系统,电机测试系统包括电机测试设备和转动设备,转动设备为上述的转动设备
应用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转动设备用于转动电机,转动设备的转动装置包括底座、承载结构及驱动装置,底座设置在工作面上,承载结构可转动地设置在底座上,驱动装置与承载结构驱动连接,以用于驱动承载结构转动,承载结构用于承载电机并带动电机转动。线缆保护装置包括第一圈体、第二圈体及拖链,第二圈体位于第一圈体的外侧,转动装置位于第一圈体中,第一圈体与承载结构连接且与承载结构同步转动,第二圈体设置在工作面上,拖链设置在第一圈体和第二圈体之间,拖链的一端与第一圈体连接,拖链的另一端与第二圈体连接。其中,拖链具有安装腔,驱动装置的线缆;和/或,电机的线缆穿设在安装腔内。这样,在对电机进行测试的过程中,工作人员通过操作驱动装置启动,驱动装置驱动承载结构带动电机转动至不同的工位,即可对电机进行相应的测试,使得工作人员无需使用辅助设备对电机进行手动转动,较大程度地提升了转动电机的效率,从而提升了电机的测试效率,进而解决了现有技术中矿用设备电机的测试效率较低的问题,降低了工作人员的劳动强度。同时,在电机转动的过程中,线缆保护装置内的拖链能够对电机的线缆进行保护,以避免线缆被卷入至转动装置内而被压坏,进而提升了转动设备的运行可靠性。
附图说明
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的说明书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理解,本实用新型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图1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转动设备的实施例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2示出了图1中的转动设备的转动装置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3示出了图2中的转动装置的俯视图;
图4示出了图2中的转动装置的侧视图;
图5示出了图1中的转动设备的线缆保护装置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6示出了图5中的线缆保护装置的俯视图。
其中,上述附图包括以下附图标记:
1、电机;10、转动装置;11、底座;12、承载结构;121、安装凹部;122、通孔;13、驱动装置;131、驱动装置主体;132、输出轴;14、过渡连接结构;15、回转支承轴承;151、外圈;152、内圈;16、安装结构;17、定位结构;18、齿轮;20、线缆保护装置;21、第一圈体;211、第一筒状结构;212、第一环形底板;213、第一连接件;214、连接结构;22、第二圈体;221、第二筒状结构;222、第二环形底板;223、第二连接件;23、拖链;30、检测装置。
具体实施方式
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申请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下面将参考附图并结合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
需要指出的是,除非另有指明,本申请使用的所有技术和科学术语具有与本申请所属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相同含义。
在本实用新型中,在未作相反说明的情况下,使用的方位词如“上、下”通常是针对附图所示的方向而言的,或者是针对竖直、垂直或重力方向上而言的;同样地,为便于理解和描述,“左、右”通常是针对附图所示的左、右;“内、外”是指相对于各部件本身的轮廓的内、外,但上述方位词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
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矿用设备电机的测试效率较低的问题,本申请提供了一种转动设备及具有其的电机测试系统。
如图1至图6所示,转动设备用于转动电机1,转动设备包括转动装置10和线缆保护装置20,转动装置10包括底座11、承载结构12及驱动装置13,底座11设置在工作面上,承载结构12可转动地设置在底座11上,驱动装置13与承载结构12驱动连接,以用于驱动承载结构12转动,承载结构12用于承载电机1并带动电机1转动。线缆保护装置20包括第一圈体21、第二圈体22及拖链23,第二圈体22位于第一圈体21的外侧,转动装置10位于第一圈体21中,第一圈体21与承载结构12连接且与承载结构12同步转动,第二圈体22设置在工作面上,拖链23设置在第一圈体21和第二圈体22之间,拖链23的一端与第一圈体21连接,拖链23的另一端与第二圈体22连接。其中,拖链23具有安装腔,驱动装置13的线缆;和/或,电机1的线缆穿设在安装腔内。
应用本实施例的技术方案,转动设备用于转动电机,转动设备的转动装置10包括底座11、承载结构12及驱动装置13,底座11设置在工作面上,承载结构12可转动地设置在底座11上,驱动装置13与承载结构12驱动连接,以用于驱动承载结构12转动,承载结构12用于承载电机1并带动电机1转动。线缆保护装置20包括第一圈体21、第二圈体22及拖链23,第二圈体22位于第一圈体21的外侧,转动装置10位于第一圈体21中,第一圈体21与承载结构12连接且与承载结构12同步转动,第二圈体22设置在工作面上,拖链23设置在第一圈体21和第二圈体22之间,拖链23的一端与第一圈体21连接,拖链23的另一端与第二圈体22连接。其中,拖链23具有安装腔,驱动装置13的线缆;和/或,电机1的线缆穿设在安装腔内。这样,在对电机1进行测试的过程中,工作人员通过操作驱动装置13启动,驱动装置13驱动承载结构12带动电机1转动至不同的工位,即可对电机1进行相应的测试,使得工作人员无需使用辅助设备对电机1进行手动转动,较大程度地提升了转动电机1的效率,从而提升了电机1的测试效率,进而解决了现有技术中矿用设备电机的测试效率较低的问题,降低了工作人员的劳动强度。同时,在电机1转动的过程中,线缆保护装置20内的拖链23能够对电机的线缆进行保护,以避免线缆被卷入至转动装置10内而被压坏,进而提升了转动设备的运行可靠性。
在本实施例中,电机1的线缆穿设在拖链23内,由于电机1的线缆会跟随电机1转动,而导致线缆容易被卷入至转动装置10内,通过设置拖链23以对线缆进行保护,能够较大程度地提升转动设备的运行可靠性。
需要说明的是,电机1的油管也可穿设在拖链23内。
如图1至图4所示,转动设备还包括检测装置30和控制模块,检测装置30设置在转动装置10上,以用于检测电机1的转动角度。控制模块,与驱动装置13和检测装置30均连接,以通过检测装置30的检测值控制驱动装置13的转速、转向及转动角度中的至少一种。这样,当检测装置30检测到电机1转动至预设角度时,控制模块控制驱动装置13停止运动,上述设置一方面提升了转动设备的自动化程度,降低了工作人员的劳动强度;另一方面使得电机1能够准确地转动至不同的测试工位,进而提升了转动设备的转动准确性。
如图1至图4所示,转动装置10还包括过渡连接结构14和回转支承轴承15,过渡连接结构14设置在底座11上。回转支承轴承15的外圈151与承载结构12连接,回转支承轴承15的内圈152与过渡连接结构14连接,以使承载结构12与底座11可转动地连接。其中,驱动装置13设置在承载结构12上且与内圈152的齿部相配合,在驱动装置13运行时,驱动装置13沿着内圈152齿部运动以带动承载结构12转动。这样,上述设置一方面使得实现承载结构12转动的结构更加简单,容易加工、实现,进而降低了转动装置10的加工难度和加工成本;另一方面,工作人员可通过调整过渡连接结构14的尺寸,以调整承载结构12的高度,进而调整设置在承载结构12上的电机1的高度,以确保不同规格、尺寸的电机1均能够与测试工位对齐,进而提升了转动设备的通用性。
在本实施例中,回转支承轴承15为内齿式回转支承轴承。
如图1至图4所示,承载结构12呈板状且具有安装凹部121,安装凹部121的底壁上设置有第一通孔122。驱动装置13包括驱动装置主体131和贯穿驱动装置主体131的输出轴132,驱动装置主体131设置在安装凹部121内,输出轴132的第一端通过第一通孔122伸入至内圈152中。其中,转动装置10还包括齿轮18,齿轮18套设在输出轴132的第一端上且与设置在内圈152上的齿部相互啮合。这样,在驱动装置13的输出轴132带动齿轮18转动时,齿轮18和内圈152上的齿部啮合并带动驱动装置13沿内圈152的延伸方向转动,进而带动承载结构12转动,以实现驱动装置13的驱动功能。同时,通过设置安装凹部121使得驱动装置13能够安装至承载结构12上,以确保驱动装置13能够带动承载结构12转动。
在本实施例中,驱动装置13为双出轴伺服电机。
如图1至图4所示,检测装置30为编码器,编码器套设在输出轴132的第二端上,以用于检测输出轴132的转动角度,根据输出轴132的转动角度获取电机1的转动角度。这样,控制模块能够根据检测装置30的检测值以控制驱动装置13的转动角度,进而控制电机1的转动角度,以确保电机1能够转动至各个测试工位,进而实现了转动设备的自动化运行。同时,上述设置使得检测装置30的结构更加简单,容易加工、实现,进而降低了检测装置30的加工成本。
具体地,编码器能够检输出轴132的旋转角度,并通过齿轮18和内圈152之间的传动比计算承载结构12的转动角度,进而检测电机1的转动角度。
可选地,转动装置10还包括多个安装结构16,各安装结构16均设置在承载结构12远离底座11的板面上且围绕形成电机安装空间,电机安装空间用于安装电机1。其中,多个安装结构16沿承载结构12的长度方向和/或宽度方向间隔设置。这样,工作人员可通过安装结构16对设置在承载结构12上的电机1进行安装、固定,以确保电机1能够跟随承载结构12转动。同时,上述设置使得安装结构16的设置个数和排布方式更加灵活、多样,以适应不同的工况和使用需求,也提升了工作人员的加工灵活性。
在本实施例中,安装结构16为五个,五个安装结构16中的三个为第一组安装结构,其余两个为第二组安装结构,第一组安装结构和第二组安装结构沿承载结构12的宽度方向间隔设置,第一组安装结构中的三个安装结构16沿承载结构12的长度方向间隔设置,第二安装结构中的两个安装结构16沿承载结构12的长度方向间隔设置,五个安装结构16之间围绕形成电机安装空间。
需要说明的是,安装结构16的设置个数不限于此,可根据工况和使用需求进行调整。可选地,安装结构16为两个、或三个、或四个、或六个、或七个、或多个。
在附图中未示出的其他实施方式中,多个安装结构沿承载结构的长度方向间隔设置。
在附图中未示出的其他实施方式中,多个安装结构沿承载结构的宽度方向间隔设置。
具体地,各安装结构16上均设置有紧固件,通过旋拧紧固件以对位于电机安装空间内的电机1进行固定。
在本实施例中,承载结构12上还设置有限位块,以通过限位块和电机1之间的限位止挡,以确保电机1安装位置的准确性。
如图1至图4所示,转动装置10还包括定位结构17,定位结构17设置在底座11上且具有凹部,承载结构12上设置有第二通孔。其中,在承载结构12转动至第二通孔与至少部分凹部相对时,通过将销轴穿设至第二通孔和凹部内,以对承载结构12进行定位。这样,在工作人员对电机1进行安装时,定位结构17对承载结构12进行定位,以避免承载结构12转动而影响工作人员对电机1的安装。同时,上述设置使得定位结构17的操作方式更加简单,进而降低了工作人员的操作难度。
在本实施例中,定位结构17为两个,两个定位结构17沿底座11的宽度方向间隔设置。
需要说明的是,定位结构17的设置个数不限于此,可根据工况和使用需求进行调整。可选地,定位结构17为一个、或三个、或四个、或五个、或六个、或七个、或多个。
具体的,定位结构17为筒状结构。
如图1、图5及图6所示,第一圈体21包括第一筒状结构211、第一环形底板212、第一连接件213及连接结构214,第一筒状结构211的中心轴线与承载结构12的转动轴线重合;第一环形底板212设置在第一筒状结构211靠近工作面的一端上,第一环形底板212用于对至少部分拖链23进行支撑。第一连接件213的一端与第一筒状结构211连接,第一连接件213的另一端与第一环形底板212连接。连接结构214设置在第一筒状结构211远离工作面的一端上,通过将紧固件穿设在连接结构214和承载结构12上,以连接第一圈体21和承载结构12。这样,上述设置一方面通过连接结构214连接第一筒状结构211和承载结构12,以确保承载结构12能够带动第一筒状结构211转动,进而带动拖链23转动,进而确保设置在拖链23内线缆能够跟随电机1转动;另一方面使得第一圈体21的结构更加简单,容易加工、实现,进而降低了工作人员的加工难度和第一圈体21的加工成本。
如图1、图5及图6所示,第二圈体22包括第二筒状结构221、第二环形底板222及第二连接件223,第二筒状结构221与第一筒状结构211同轴设置。第二环形底板222设置在第二筒状结构221靠近工作面的一端上,第二环形底板222用于对至少部分拖链23进行支撑。第二连接件223,第二连接件223的一端与第二筒状结构221连接,第二连接件223的另一端与第二环形底板222连接。其中,第一环形底板212和第二环形底板222之间具有预设距离。这样,上述设置一方面能够避免第一环形底板212和第二环形底板222之间干涉,而影响第一圈体21的转动,进而确保了第一圈体21的转动可靠性;另一方面使得第二圈体22的结构更加简单,容易加工、实现,进而降低了工作人员的加工难度和第二圈体22的加工成本。
在本实施例中,工作人员还可通过将螺栓穿设在第二连接件223和工作面上,以固定第二圈体22。
在本实施例中,第一环形底板212和第二环形底板222上均设置有减磨件,减磨件与拖链23接触,以减少拖链23在运动过程中与第一环形底板212和第二环形底板222之间的摩擦力,进而延长了拖链23的使用寿命。
本申请还提供了一种电机测试系统,电机测试系统包括电机测试设备和转动设备,转动设备为上述的的转动设备。
从以上的描述中,可以看出,本实用新型上述的实施例实现了如下技术效果:
转动设备用于转动电机,转动设备的转动装置包括底座、承载结构及驱动装置,底座设置在工作面上,承载结构可转动地设置在底座上,驱动装置与承载结构驱动连接,以用于驱动承载结构转动,承载结构用于承载电机并带动电机转动。线缆保护装置包括第一圈体、第二圈体及拖链,第二圈体位于第一圈体的外侧,转动装置位于第一圈体中,第一圈体与承载结构连接且与承载结构同步转动,第二圈体设置在工作面上,拖链设置在第一圈体和第二圈体之间,拖链的一端与第一圈体连接,拖链的另一端与第二圈体连接。其中,拖链具有安装腔,驱动装置的线缆;和/或,电机的线缆穿设在安装腔内。这样,在对电机进行测试的过程中,工作人员通过操作驱动装置启动,驱动装置驱动承载结构带动电机转动至不同的工位,即可对电机进行相应的测试,使得工作人员无需使用辅助设备对电机进行手动转动,较大程度地提升了转动电机的效率,从而提升了电机的测试效率,进而解决了现有技术中矿用设备电机的测试效率较低的问题,降低了工作人员的劳动强度。同时,在电机转动的过程中,线缆保护装置内的拖链能够对电机的线缆进行保护,以避免线缆被卷入至转动装置内而被压坏,进而提升了转动设备的运行可靠性。
显然,上述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的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应当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需要注意的是,这里所使用的术语仅是为了描述具体实施方式,而非意图限制根据本申请的示例性实施方式。如在这里所使用的,除非上下文另外明确指出,否则单数形式也意图包括复数形式,此外,还应当理解的是,当在本说明书中使用术语“包含”和/或“包括”时,其指明存在特征、步骤、工作、器件、组件和/或它们的组合。
需要说明的是,本申请的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书及上述附图中的术语“第一”、“第二”等是用于区别类似的对象,而不必用于描述特定的顺序或先后次序。应该理解这样使用的数据在适当情况下可以互换,以便这里描述的本申请的实施方式能够以除了在这里图示或描述的那些以外的顺序实施。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实用新型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0)

1.一种转动设备,用于转动电机,其特征在于,所述转动设备包括:
转动装置(10),包括底座(11)、承载结构(12)及驱动装置(13),所述底座(11)设置在工作面上,所述承载结构(12)可转动地设置在所述底座(11)上,所述驱动装置(13)与所述承载结构(12)驱动连接,以用于驱动所述承载结构(12)转动,所述承载结构(12)用于承载电机(1)并带动所述电机(1)转动;
线缆保护装置(20),包括第一圈体(21)、第二圈体(22)及拖链(23),所述第二圈体(22)位于所述第一圈体(21)的外侧,所述转动装置(10)位于所述第一圈体(21)中,所述第一圈体(21)与所述承载结构(12)连接且与所述承载结构(12)同步转动,所述第二圈体(22)设置在所述工作面上,所述拖链(23)设置在所述第一圈体(21)和所述第二圈体(22)之间,所述拖链(23)的一端与所述第一圈体(21)连接,所述拖链(23)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二圈体(22)连接;
其中,所述拖链(23)具有安装腔,所述驱动装置(13)的线缆;和/或,所述电机(1)的线缆穿设在所述安装腔内。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转动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转动设备还包括:
检测装置(30),所述检测装置(30)设置在所述转动装置(10)上,以用于检测所述电机(1)的转动角度;
控制模块,与所述驱动装置(13)和所述检测装置(30)均连接,以通过所述检测装置(30)的检测值控制所述驱动装置(13)的转速、转向及转动角度中的至少一种。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转动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转动装置(10)还包括:
过渡连接结构(14),设置在所述底座(11)上;
回转支承轴承(15),所述回转支承轴承(15)的外圈(151)与所述承载结构(12)连接,所述回转支承轴承(15)的内圈(152)与所述过渡连接结构(14)连接,以使所述承载结构(12)与所述底座(11)可转动地连接;
其中,所述驱动装置(13)设置在所述承载结构(12)上且与所述内圈(152)的齿部相配合,在所述驱动装置(13)运行时,所述驱动装置(13)沿着所述内圈(152)齿部运动以带动所述承载结构(12)转动。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转动设备,其特征在于,
所述承载结构(12)呈板状且具有安装凹部(121),所述安装凹部(121)的底壁上设置有第一通孔(122);
所述驱动装置(13)包括驱动装置主体(131)和贯穿所述驱动装置主体(131)的输出轴(132),所述驱动装置主体(131)设置在所述安装凹部(121)内,所述输出轴(132)的第一端通过所述第一通孔(122)伸入至所述内圈(152)中;
其中,所述转动装置(10)还包括齿轮(18),所述齿轮(18)套设在所述输出轴(132)的第一端上且与设置在所述内圈(152)上的齿部相互啮合。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转动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检测装置(30)为编码器,所述编码器套设在所述输出轴(132)的第二端上,以用于检测所述输出轴(132)的转动角度,根据所述输出轴(132)的转动角度获取所述电机(1)的转动角度。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转动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转动装置(10)还包括:
多个安装结构(16),各所述安装结构(16)均设置在所述承载结构(12)远离所述底座(11)的板面上且围绕形成电机安装空间,所述电机安装空间用于安装所述电机(1);
其中,多个所述安装结构(16)沿所述承载结构(12)的长度方向和/或宽度方向间隔设置。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转动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转动装置(10)还包括:
定位结构(17),所述定位结构(17)设置在所述底座(11)上且具有凹部,所述承载结构(12)上设置有第二通孔;
其中,在所述承载结构(12)转动至所述第二通孔与至少部分所述凹部相对时,通过将销轴穿设至所述第二通孔和所述凹部内,以对所述承载结构(12)进行定位。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转动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圈体(21)包括:
第一筒状结构(211),所述第一筒状结构(211)的中心轴线与所述承载结构(12)的转动轴线重合;
第一环形底板(212),设置在所述第一筒状结构(211)靠近所述工作面的一端上,所述第一环形底板(212)用于对至少部分所述拖链(23)进行支撑;
第一连接件(213),所述第一连接件(213)的一端与所述第一筒状结构(211)连接,所述第一连接件(213)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一环形底板(212)连接;
连接结构(214),设置在所述第一筒状结构(211)远离所述工作面的一端上,通过将紧固件穿设在所述连接结构(214)和所述承载结构(12)上,以连接所述第一圈体(21)和所述承载结构(12)。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转动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圈体(22)包括:
第二筒状结构(221),与所述第一筒状结构(211)同轴设置;
第二环形底板(222),设置在所述第二筒状结构(221)靠近所述工作面的一端上,所述第二环形底板(222)用于对至少部分所述拖链(23)进行支撑;
第二连接件(223),所述第二连接件(223)的一端与所述第二筒状结构(221)连接,所述第二连接件(223)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二环形底板(222)连接;
其中,所述第一环形底板(212)和所述第二环形底板(222)之间具有预设距离。
10.一种电机测试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机测试系统包括电机测试设备和转动设备,所述转动设备为权利要求1至9中任一项所述的转动设备。
CN202322423483.3U 2023-09-06 2023-09-06 转动设备及具有其的电机测试系统 Active CN220872622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2423483.3U CN220872622U (zh) 2023-09-06 2023-09-06 转动设备及具有其的电机测试系统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2423483.3U CN220872622U (zh) 2023-09-06 2023-09-06 转动设备及具有其的电机测试系统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20872622U true CN220872622U (zh) 2024-04-30

Family

ID=9081418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22423483.3U Active CN220872622U (zh) 2023-09-06 2023-09-06 转动设备及具有其的电机测试系统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20872622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1921930B (zh) 一种斜拉索或者吊索表面清理装置
CN107202222A (zh) 一种自适应式管内机器人及其管径自适应、断电保护和爬行方法
CN103465014B (zh) 一种螺栓拆卸与安装装置
CN220872622U (zh) 转动设备及具有其的电机测试系统
JP2023021003A (ja) 自動車ハブのインテリジェント生産ライン用の全自動ハブ3次元走査システム
CN204004251U (zh) 模块化线性驱动单元
CN111663511B (zh) 桩腿行程测量装置
CN116551651A (zh) 面向非结构环境的刚柔耦合动态检测机器人
KR101235895B1 (ko) 풍력 발전용 대형 베어링 조립 장치
CN205087808U (zh) 提升机构及具有该提升机构的运输设备
CN112499500B (zh) 一种用于回转平台限位锁止控制机构
CN113735001A (zh) 燃气轮机的安装辅具和安装方法及移动式发电机组
CN209514391U (zh) 一种流水线精确定位及移动距离反馈装置
CN209671541U (zh) 一种用于工业机器人上的皮带张紧装置
CN220516824U (zh) 一种风电塔筒螺栓维护机器人的紧固机构
CN218138169U (zh) 一种工业机器人的智能工具库
CN105397801A (zh) 一种大直角坐标机器人
CN111843722A (zh) 一种斜拉/吊索表面打磨装置
CN214879698U (zh) 一种工件可自转的吊装设备
CN221517587U (zh) 一种起重机配件生产制造用定位设备
CN219714420U (zh) 应用于rtg的绝对值编码器的高精度检测传动装置
CN112408195A (zh) 一种可调节重物姿态的动力吊梁
CN220552414U (zh) 一种回转轴外径检测装置
CN218023686U (zh) 一种带式输送机传动装置
CN215854779U (zh) 燃气轮机的安装辅具及移动式发电机组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