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20865280U - 一种座椅靠背及车辆 - Google Patents

一种座椅靠背及车辆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20865280U
CN220865280U CN202322668759.4U CN202322668759U CN220865280U CN 220865280 U CN220865280 U CN 220865280U CN 202322668759 U CN202322668759 U CN 202322668759U CN 220865280 U CN220865280 U CN 220865280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ub
framework
headrest
seat back
connecting rod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22668759.4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姚衍东
沈军
赵海英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BAIC Group ORV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BAIC Group ORV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BAIC Group ORV Co ltd filed Critical BAIC Group ORV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322668759.4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20865280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20865280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20865280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Chair Legs, Seat Parts, And Backrest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座椅靠背及车辆,包括座椅靠背骨架、头枕导管总成、顶推组件、感应织带、杠杆支架和拉线,杠杆支架有连接部、背对连接部延伸第一臂杆和背对连接部延伸第二臂杆,第一臂杆比第二臂杆长,连接部连座椅靠背骨架,感应织带一端连第二臂杆一端连座椅靠背骨架,拉线一端连第一臂杆一端连顶推组件;第一子骨架和第二子骨架呈夹角且第一端相连,内有顶推组件,第一端连第二子骨架,第二端抵接第一子骨架,第一子骨架与第二子骨架距离缩小,头枕导管总成在第一子骨架;后碰时感应织带形变,带动杠杆支架转动,拉线带动顶推组件运动,推动第一子骨架远离第二子骨架。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方案,可以解决现有技术中影响乘坐舒适性问题。

Description

一种座椅靠背及车辆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汽车座椅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座椅靠背及车辆。
背景技术
随着汽车安全技术的发展,对于车内乘员安全保护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基于对后排乘员的安全保护要求,增加了二排座椅的鞭打性能要求,以提升在低速后碰情况下后排乘员的颈部保护。在现有技术中,后排座椅设计时没有相关的鞭打性能要求,影响舒适度。
实用新型内容
本申请实施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座椅靠背及车辆,可以解决现有技术中影响乘坐舒适性的问题。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申请是这样实现的:
第一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座椅靠背,包括:
包括座椅靠背骨架、头枕导管总成、顶推组件、感应织带、杠杆支架和拉线,所述杠杆支架包括连接部、从所述连接部向背对所述连接部延伸的第一臂杆和从所述连接部向背对所述连接部延伸的第二臂杆,所述第一臂杆的长度大于所述第二臂杆的长度,所述杠杆支架通过所述连接部与所述座椅靠背骨架转动连接,所述感应织带的一端与所述第二臂杆远离所述连接部的一端连接,所述感应织带的另一端与所述座椅靠背骨架连接,所述杠杆支架设置在所述座椅靠背骨架远离所述头枕导管总成的一端;
所述头枕导管总成设置在所述座椅靠背骨架上,所述头枕导管总成包括头枕、头枕导管和导管旋转支架,所述头枕导管和所述导管旋转支架分别设置在所述座椅靠背骨架内,所述头枕设置在所述座椅靠背骨架远离所述杠杆支架的一端;
所述拉线的一端与所述第一臂杆远离所述连接部的一端连接,且所述拉线的另一端与所述顶推组件连接;所述拉线设置在所述顶推组件与所述导管旋转支架之间;
所述座椅靠背骨架包括第一子骨架和第二子骨架,所述第一子骨架与所述第二子骨架呈夹角设置,所述第一子骨架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二子骨架的第一端转动连接,所述座椅靠背骨架沿远离所述头枕的方向,所述第一子骨架与所述第二子骨架之间的距离逐渐减小,所述头枕导管总成设置在所述第一子骨架;
所述顶推组件设置于所述第一子骨架与所述第二子骨架之间,所述顶推组件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二子骨架滑动连接,且所述顶推组件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二子骨架抵接;
在乘员挤压所述座椅靠背的情况下,所述感应织带形变,且所述感应织带带动所述杠杆支架相对于所述座椅靠背骨架转动,所述拉线带动所述顶推组件朝远离所述头枕一侧的方向运动,以推动所述第一子骨架远离所述第二子骨架转动。
第二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车辆,包括上述第一方面所述的座椅靠背。
本申请实施例中,在座椅靠背骨架上设置了杠杆支架、头枕导管总成、顶推组件、感应织带和拉线,在杠杆支架上设置了连接部、从连接部向背对连接部延伸的第一臂杆和从连接部向背对连接部延伸的第二臂杆,且第一臂杆的长度大于第二臂杆的长度,杠杆支架通过连接部与座椅靠背骨架是转动连接的,感应织带的一端是与第二臂杆远离连接部的一端连接,感应织带的另一端与座椅靠背骨架连接,杠杆支架设置在座椅靠背骨架远离头枕导管总成的一端;头枕导管总成设置在座椅靠背骨架上,头枕导管总成包括了头枕、头枕导管和导管旋转支架,头枕导管和导管旋转支架分别设置在座椅靠背骨架内,头枕是设置在座椅靠背骨架远离杠杆支架的一端;拉线的一端是与第一臂杆远离连接部的一端连接,且拉线的另一端与顶推组件连接;拉线设置在顶推组件与导管旋转支架之间;座椅靠背骨架包括第一子骨架和第二子骨架,第一子骨架与第二子骨架呈夹角设置,第一子骨架的第一端与第二子骨架的第一端是转动连接,座椅靠背骨架是沿远离头枕的方向,第一子骨架与第二子骨架之间的距离是逐渐减小,头枕导管总成设置在第一子骨架上;顶推组件设置于第一子骨架与第二子骨架之间,且顶推组件的第一端与第二子骨架是滑动连接,且顶推组件的第二端与第二子骨架抵接;在乘员挤压座椅靠背的情况下,感应织带发生形变,且感应织带带动杠杆支架相对于座椅靠背骨架转动,拉线带动顶推组件朝远离头枕一侧的方向运动,以推动第一子骨架远离第二子骨架转动,通过这样的设置,可以将变形量通过拉线传递到靠背头枕导管上,并推动头枕导管前倾,达到主动式头枕效果,减小乘客头部与头枕间隙,进而进一步减小颈部伤害值NIC,提高鞭打得分。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
图1为本公开提供的一种座椅靠背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公开提供的一种座椅靠背局部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公开提供的一种座椅靠背旋转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申请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申请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申请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申请保护的范围。
本申请的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书中的术语“第一”、“第二”等是用于区别类似的对象,而不用于描述特定的顺序或先后次序。应该理解这样使用的数据在适当情况下可以互换,以便本申请的实施例能够以除了在这里图示或描述的那些以外的顺序实施,且“第一”、“第二”等所区分的对象通常为一类,并不限定对象的个数,例如第一对象可以是一个,也可以是多个。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座椅靠背及车辆,请参考图1、图2和图3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座椅靠背及车辆,包括:
座椅靠背骨架8、头枕导管总成4、顶推组件6、感应织带1、杠杆支架2和拉线3,所述杠杆支架2包括连接部2-3、从所述连接部2-3向背对所述连接部2-3延伸的第一臂杆2-2和从所述连接部2-3向背对所述连接部2-3延伸的第二臂杆2-1,所述第一臂杆2-2的长度大于所述第二臂杆2-1的长度,所述杠杆支架2通过所述连接部2-3与所述座椅靠背骨架8转动连接,所述感应织带1的一端与所述第二臂杆2-1远离所述连接部2-3的一端连接,所述感应织带1的另一端与所述座椅靠背骨架8连接,所述杠杆支架2设置在所述座椅靠背骨架8远离所述头枕导管总成4的一端;
所述头枕导管总成4设置在所述座椅靠背骨架8上,所述头枕导管总成4包括头枕12、头枕导管410和导管旋转支架420,所述头枕导管410和所述导管旋转支架420分别设置在所述座椅靠背骨架8内,所述头枕12设置在所述座椅靠背骨架8远离所述杠杆支架2的一端;
所述拉线3的一端与所述第一臂杆2-2远离所述连接部2-3的一端连接,且所述拉线3的另一端与所述顶推组件6连接;所述拉线3设置在所述顶推组件6与所述导管旋转支架420之间;
所述座椅靠背骨架8包括第一子骨架11和第二子骨架10,所述第一子骨架11与所述第二子骨架10呈夹角设置,所述第一子骨架11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二子骨架10的第一端转动连接,所述座椅靠背骨架8沿远离所述头枕12的方向,所述第一子骨架11与所述第二子骨架10之间的距离逐渐减小,所述头枕导管总成4设置在所述第一子骨架11;
所述顶推组件6设置于所述第一子骨架11与所述第二子骨架10之间,所述顶推组件6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二子骨架10滑动连接,且所述顶推组件6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二子骨架10抵接;
在乘员挤压所述座椅靠背的情况下,所述感应织带1形变,且所述感应织带1带动所述杠杆支架2相对于所述座椅靠背骨架8转动,所述拉线3带动所述顶推组件6朝远离所述头枕12一侧的方向运动,以推动所述第一子骨架11远离所述第二子骨架10转动。
第一子骨架11是指在座椅靠背插设头枕导管410的位置,第二子骨架10是指座椅靠背板,第一臂杆是从连接部2-3向背对连接部2-3延伸的臂杆,第二臂杆是从连接部2-3向背对连接部2-3延伸的臂杆,第一子骨架11是安装头枕12的骨架,第二子骨架10是顶推组件6一端与其滑动连接的骨架,第一端是顶推组件6的底部与第二子骨架10接触的一端,第二端是与第一子骨架11抵接的一端,座椅靠背骨架8中有头枕导管总成4、顶推组件6、感应织带1、杠杆支架2和拉线3,杠杆支架2包括连接部2-3、从连接部2-3向背对连接部2-3延伸的第一臂杆2-2和从连接部2-3向背对连接部2-3延伸的第二臂杆2-1,第一臂杆2-2的长度大于第二臂杆2-1的长度,杠杆支架2是通过连接部2-3与座椅靠背骨架8转动连接,感应织带1的一端与第二臂杆2-1远离连接部2-3的一端连接,感应织带1的另一端与座椅靠背骨架8连接,杠杆支架2是设置在座椅靠背骨架8远离头枕导管总成4的一端;头枕导管总成4设置在座椅靠背骨架8上,头枕导管总成4包括头枕12、头枕导管410和导管旋转支架420,头枕导管410和导管旋转支架420分别设置在座椅靠背骨架8内,头枕12设置在座椅靠背骨架8远离杠杆支架2的一端;拉线3的一端与第一臂杆2-2远离连接部2-3的一端连接,且拉线3的另一端与顶推组件6连接;拉线3设置在顶推组件6与导管旋转支架420之间;所述座椅靠背骨架8包括第一子骨架11和第二子骨架10,所述第一子骨架11与所述第二子骨架10呈夹角设置,所述第一子骨架11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二子骨架10的第一端转动连接,座椅靠背骨架8沿远离头枕12的方向,第一子骨架11与第二子骨架10之间的距离是逐渐减小的,头枕导管总成4是设置在第一子骨架11上;顶推组件6设置于第一子骨架11与第二子骨架10之间,顶推组件6的第一端与第二子骨架10滑动连接,且顶推组件6的第二端与第二子骨架10抵接;在乘员挤压座椅靠背的情况下,感应织带1发生形变,且感应织带1带动杠杆支架2相对于座椅靠背骨架8转动,拉线3带动顶推组件6朝远离头枕12一侧的方向运动,以推动第一子骨架11远离第二子骨架10转动。
该实施方式中,当车辆发生追尾时,由于乘员躯干先行受车辆影响向前加速度运动,而头部由于惯性相对滞后,使得乘员头部向后转动而造成颈部伤害,这类受伤的方式类似甩鞭的动作,故称为“挥鞭伤”。挥鞭伤是交通事故汇总最为严重的次要性伤害,其并发症多,潜伏期长,不仅伤者会造成巨大痛苦,还会带来较大的财产损失。为了降低这种受伤的风险,C-NCAP在2012年版规则中正式导入了鞭打试验,并经过几年发展,车辆的被动安全技术日益精细化,C-NCAP于2020年8月发布了2021年版管理规则,将鞭打试验延伸到第二排乘员保护。通过靠背一连锁机构,在后碰过程中,乘员靠背由于惯性,会侵入靠背发泡,导致发泡内部挤压变形,将变形量通过拉线3传递到靠背头枕导管410附件,并推动头枕导管410前倾,达到主动式头枕12效果,减小乘客头部与头枕12间隙,进而进一步减小颈部伤害值NIC,提高鞭打得分。
可选地,顶推组件6包括可移动支架610和转换销620,所述头枕导管410插设在所述第一子骨架11上,所述导管旋转支架420的一端与所述第一子骨架11连接,所述导管旋转支架420的另一端与所述头枕导管410连接,所述可移动支架610朝向所述导管旋转支架420的一侧伸出连接杆13,所述连接杆13包括第一连接杆13-1、第二连接杆13-2和第三连接杆13-3,所述第一连接杆13-1和所述第三连接杆13-3为直线型的连接杆,所述第一连接杆13-1平行于所述第三连接杆13-3,且所述第一连接杆13-1和所述第三连接杆13-3平行于所述第二子骨架10,所述第二连接杆13-2为曲线型的连接杆,所述第二连接杆13-2的第三端与所述第一连接杆13-1连接,所述第二连接杆13-2的第四端与所述第三连接杆13-3连接,且所述第二连接杆13-2设置在所述第一连接杆13-1与所述第三连接杆13-3之间。
请参考图1,连接杆13、第一连接杆13-1、第二连接杆13-2和第三连接杆13-3如图所示,第三端是指第二连接杆13-2的上接头,第四端是指第二连接杆13-2的下接头,顶推组件6包括可移动支架610和转换销620,头枕导管410是插设在第一子骨架11上,导管旋转支架420的一端与第一子骨架11连接,导管旋转支架420的另一端与头枕导管410连接,可移动支架610朝向导管旋转支架420的一侧伸出连接杆13,连接杆13包括第一连接杆13-1、第二连接杆13-2和第三连接杆13-3,第一连接杆13-1和第三连接杆13-3为直线型的连接杆,第一连接杆13-1平行于第三连接杆13-3,且第一连接杆13-1和第三连接杆13-3平行于第二子骨架10,第二连接杆13-2为曲线型的连接杆,第二连接杆13-2的第三端与第一连接杆13-1连接,第二连接杆13-2的第四端与第三连接杆13-3连接,且第二连接杆13-2是设置在第一连接杆13-1与第三连接杆13-3之间。
该实施方式中,顶推组件6包括可移动支架610和转换销620,通过导管旋转支架420的一端与第一子骨架11连接,导管旋转支架420的另一端与头枕导管410连接,可移动支架610朝向导管旋转支架420的一侧伸出连接杆13,第一连接杆和第三连接杆平行,第二连接杆是在第一连接杆和第三连接杆之间,这样设置可以放置拉线3,在后碰过程中,乘员靠背由于惯性,会侵入靠背发泡,导致发泡内部挤压变形,将变形量通过拉线3传递到靠背头枕导管410附件,并推动头枕导管410前倾,达到主动式头枕12效果,减小乘客头部与头枕12间隙,进而进一步减小颈部伤害值NIC,提高鞭打得分。
可选地,头枕导管总成还包括导管复位簧,在乘员正常倚靠所述座椅靠背的情况下,所述导管复位簧拉伸;所述导管复位簧的一端与所述第二子骨架连接,所述导管复位簧另一端与所述头枕导管连接,在乘员挤压所述座椅靠背的情况下,所述感应织带形变,且所述感应织带带动所述杠杆支架相对于所述座椅靠背骨架转动,所述导管复位簧压缩,所述拉线带动所述顶推组件朝远离所述头枕一侧的方向运动,以推动所述第一子骨架远离所述第二子骨架转动。
请参考图1、图2和图3,头枕导管总成4还包括导管复位簧430,在乘员正常倚靠座椅靠背的情况下,导管复位簧430处于拉伸的状态;导管复位簧430的一端与第二子骨架10连接,导管复位簧430另一端与头枕导管410连接,在乘员挤压座椅靠背的情况下,感应织带1发生形变,且感应织带1带动杠杆支架2相对于座椅靠背骨架8转动,导管复位簧430处于压缩的状态,拉线3带动顶推组件6朝远离头枕12一侧的方向运动,以推动第一子骨架11远离第二子骨架10转动。
该实施方式中,头枕导管总成4还包括导管复位簧430,在乘员正常倚靠座椅靠背的情况下,导管复位簧430处于拉伸的状态;导管复位簧430的一端与第二子骨架10连接,导管复位簧430另一端与头枕导管410连接,在乘员挤压座椅靠背的情况下,感应织带1发生形变,且感应织带1带动杠杆支架2相对于座椅靠背骨架8转动,导管复位簧430处于压缩的状态,拉线3带动顶推组件6朝远离头枕12一侧的方向运动,以推动第一子骨架11远离第二子骨架10转动,正常使用时,乘员正常倚靠,靠背发泡变形量较小,不触发头枕12调节角度功能,满足座椅的正常使用功能,且导管复位簧430处于拉伸状态;且正碰过程或行李箱碰撞:乘员前倾,对座椅靠背压力变小,不触发头枕12调节角度功能,满足座椅的正常使用功能,且导管复位簧430处于拉伸状态;碰撞时乘员受惯性向后移动将压力施加到靠背上,发泡受力变形,靠背发泡感应织带1受力移动,带动杠杆支架2转动,同步拉线3将位移量传到顶推组件6;拉线3受力,拉动头枕导管410后部可移动支架610,在力的作用下,向下移动;导管复位簧处于压缩的状态,通过斜面推动转换销620前移,在最大拉力下,斜面支架位移达到最大,支柱的两侧支架落入斜面支架的槽内,使得支柱固定无法后移;此时支柱前移的位移量达到最大,顶住头枕导管410绕导管旋转支架420转动一定角度,进而带动头枕12前移,从而实现减小乘客头部与头枕12间隙,进而进一步减小颈部伤害值NIC,提高鞭打得分。
可选地,座椅靠背包括倚靠面和与所述倚靠面相背对的背面,所述座椅靠背骨架包括第一子骨架和第二子骨架,所述第一子骨架和所述第二子骨架间隔设置,所述第一子骨架设置于所述倚靠面,所述第二子骨架设置于所述背面,所述导管复位簧设置于所述第一子骨架和所述第二子骨架之间,且所述导管复位簧的一端与所述第一子骨架固定连接,所述导管复位簧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二子骨架固定连接。
请参考图1,座椅靠背包括倚靠面和与所倚靠面相背对的背面,座椅靠背骨架8包括第一子骨架11和第二子骨架10,第一子骨架11和第二子骨架10是间隔设置的,第一子骨架设置于倚靠面,第二子骨架设置于背面,导管复位簧430设置于第一子骨架11和第二子骨架10之间,且导管复位簧430的一端与第一子骨架11固定连接,导管复位簧430的另一端与第二子骨架10固定连接。
该实施方式中,通过导管复位簧430设置在第一子骨架11和第二子骨架10之间,一端与第一子骨架11连接,另一端与第二子骨架10连接,更好的连接第一子骨架11和第二子骨架10。
可选地,座椅靠背还包括复位簧,所述复位簧设置在所述转换销上,所述可移动支架中间设置有凹槽,所述转换销安装在所述可移动支架的所述凹槽上,在乘员正常倚靠所述座椅靠背的情况下,所述复位簧拉伸;在乘员挤压所述座椅靠背的情况下,所述感应织带形变,且所述感应织带带动所述杠杆支架相对于所述座椅靠背骨架转动,所述复位簧压缩,所述拉线带动所述顶推组件朝远离所述头枕一侧的方向运动,以推动所述第一子骨架远离所述第二子骨架转动。
请参考图1,座椅靠背还包括复位簧630,复位簧630设置在转换销620上,可移动支架610中间设置有凹槽,转换销620安装在可移动支架610的凹槽上,在乘员正常倚靠座椅靠背的情况下,复位簧630拉伸;在乘员挤压座椅靠背的情况下,感应织带1形变,且感应织带1带动杠杆支架2相对于座椅靠背骨架8转动,复位簧630压缩,拉线3带动顶推组件6朝远离头枕12一侧的方向运动,以推动第一子骨架11远离第二子骨架10转动。
该实施方式中,座椅靠背还包括复位簧630,复位簧630是设置在转换销620上,可移动支架610中间设置有凹槽,转换销620安装在可移动支架610的凹槽上,在乘员正常倚靠座椅靠背的情况下,复位簧630处于拉伸的状态;在乘员挤压座椅靠背的情况下,感应织带1发生形变,且感应织带1带动杠杆支架2相对于座椅靠背骨架8转动,复位簧630处于压缩的状态,拉线3带动顶推组件6朝远离头枕12一侧的方向运动,以推动第一子骨架11远离第二子骨架10转动。在正常使用时,乘员正常倚靠,靠背发泡变形量较小,不触发头枕调节角度功能,满足座椅的正常使用功能,且复位簧630处于拉伸状态;且正碰过程或行李箱碰撞:乘员前倾,对座椅靠背压力变小,不触发头枕调节角度功能,满足座椅的正常使用功能,且导管复位簧630处于拉伸状态;碰撞时乘员受惯性向后移动将压力施加到靠背上,发泡受力变形,靠背发泡感应织带1受力移动,带动杠杆支架2转动,同步拉线3将位移量传到顶推组件6;拉线3受力,拉动头枕导管410后部可移动支架610,在力的作用下,向下移动;通过斜面推动转换销620前移,复位簧处于压缩的状态,在最大拉力下,斜面支架位移达到最大,支柱的两侧支架落入斜面支架的槽内,使得支柱固定无法后移;此时支柱前移的位移量达到最大,顶住头枕导管410绕导管旋转支架420转动一定角度,进而带动头枕12前移,从而实现减小乘客头部与头枕12间隙,进而进一步减小颈部伤害值NIC,提高鞭打得分。
可选地,第二子骨架还包括条形导轨,所述导轨的一端紧贴在所述第二子骨架的一侧,且所述可移动支架通过所述导轨朝向所述导管旋转支架的一端运动。
请参考图1,第二子骨架10还包括条形导轨640,导轨640的一端紧贴在第二子骨架10的一侧,且可移动支架610通过导轨640朝向导管旋转支架420的一端运动。
该实施方式中,通过第二子骨架10还包括条形导轨640,导轨640的一端紧贴在第二子骨架10的一侧,且可移动支架610通过导轨640朝向导管旋转支架420的一端运动这样设置,导轨640可以更好的限制可移动支架610的移动,达到顶推第一子骨架11的作用。
可选地,座椅靠背骨架内填充有发泡填充体,且所述感应织带嵌设于所述发泡填充体内。
请参考图2,座椅靠背骨架8内填充有发泡填充体,且感应织带1嵌设于发泡填充体内。
该实施方式中,通过在座椅靠背骨架8内填充有发泡填充体,且感应织带1嵌设于发泡填充体内这样设置,可以缓解乘员后碰背部有缓冲的作用且,感应织带设置在发泡填充体内,感应织带可以更好的感应到背部受力,发生一系列的连锁反应。
可选地,导管旋转支架包括第一导管支架、第二导管支架和第三导管支架,所述第一导管支架呈倒L型,所述第三导管支架呈直线型,所述第二导管支架呈圆环型,所述第二导管支架设置在所述第一导管支架和所述第三导管支架之间,且所述第二导管支架的第五端与所述第一导管支架连接,所述第二导管支架的第六端与所述第三导管支架连接,所述拉线穿过所述第二导管支架,所述第一导管支架所在平面和所述第三导管支架所在平面平行。
请参考图1,第五端是指第二导管支架的左端,第六端是指第二导管支架的右端,导管旋转支架420包括第一导管支架、第二导管支架和第三导管支架,第一导管支架呈倒L型,第三导管支架呈直线型,第二导管支架呈圆环型,第二导管支架设置在第一导管支架和第三导管支架之间,且第二导管支架的第五端与第一导管支架连接,第二导管支架的第六端与第三导管支架连接,拉线穿过第二导管支架,第一导管支架所在平面和第三导管支架所在平面平行。
该实施方式中,通过第一导管支架、第二导管支架和第三导管支架,第一导管支架与第三导管支架所在平面平行,第二导管支架呈圆环形,拉线3从第二导管支架穿过,可以更好的带动顶推组件推动第一子骨架。
本实用新型还包括一种车辆,包括上述实施例中所述的座椅靠背。
本申请实施例所提供的车辆,由于采用了上述实施例所述的座椅靠,因此,能够实现上述实施例中座椅靠所能实现的全部有益效果,为避免重复,在此不再予以赘述。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应以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为准。

Claims (9)

1.一种座椅靠背,其特征在于,包括座椅靠背骨架、头枕导管总成、顶推组件、感应织带、杠杆支架和拉线,所述杠杆支架包括连接部、从所述连接部向背对所述连接部延伸的第一臂杆和从所述连接部向背对所述连接部延伸的第二臂杆,所述第一臂杆的长度大于所述第二臂杆的长度,所述杠杆支架通过所述连接部与所述座椅靠背骨架转动连接,所述感应织带的一端与所述第二臂杆远离所述连接部的一端连接,所述感应织带的另一端与所述座椅靠背骨架连接,所述杠杆支架设置在所述座椅靠背骨架远离所述头枕导管总成的一端;
所述头枕导管总成设置在所述座椅靠背骨架上,所述头枕导管总成包括头枕、头枕导管和导管旋转支架,所述头枕导管和所述导管旋转支架分别设置在所述座椅靠背骨架内,所述头枕设置在所述座椅靠背骨架远离所述杠杆支架的一端;
所述拉线的一端与所述第一臂杆远离所述连接部的一端连接,且所述拉线的另一端与所述顶推组件连接;所述拉线设置在所述顶推组件与所述导管旋转支架之间;
所述座椅靠背骨架包括第一子骨架和第二子骨架,所述第一子骨架与所述第二子骨架呈夹角设置,所述第一子骨架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二子骨架的第一端转动连接,所述座椅靠背骨架沿远离所述头枕的方向,所述第一子骨架与所述第二子骨架之间的距离逐渐减小,所述头枕导管总成设置在所述第一子骨架;
所述顶推组件设置于所述第一子骨架与所述第二子骨架之间,所述顶推组件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二子骨架滑动连接,且所述顶推组件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一子骨架抵接;
在乘员挤压所述座椅靠背的情况下,所述感应织带形变,且所述感应织带带动所述杠杆支架相对于所述座椅靠背骨架转动,所述拉线带动所述顶推组件朝远离所述头枕一侧的方向运动,以推动所述第一子骨架远离所述第二子骨架转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座椅靠背,其特征在于,所述顶推组件包括可移动支架和转换销,所述头枕导管插设在所述第一子骨架上,所述导管旋转支架的一端与所述第一子骨架连接,所述导管旋转支架的另一端与所述头枕导管连接,所述可移动支架朝向所述导管旋转支架的一侧伸出连接杆,所述连接杆包括第一连接杆、第二连接杆和第三连接杆,所述第一连接杆和所述第三连接杆为直线型的连接杆,所述第一连接杆平行于所述第三连接杆,且所述第一连接杆和所述第三连接杆平行于所述第二子骨架,所述第二连接杆为曲线型的连接杆,所述第二连接杆的第三端与所述第一连接杆连接,所述第二连接杆的第四端与所述第三连接杆连接,且所述第二连接杆设置在所述第一连接杆与所述第三连接杆之间。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座椅靠背,其特征在于,所述头枕导管总成还包括导管复位簧,在乘员正常倚靠所述座椅靠背的情况下,所述导管复位簧拉伸;所述导管复位簧的一端与所述第二子骨架连接,所述导管复位簧另一端与所述头枕导管连接,在乘员挤压所述座椅靠背的情况下,所述感应织带形变,且所述感应织带带动所述杠杆支架相对于所述座椅靠背骨架转动,所述导管复位簧压缩,所述拉线带动所述顶推组件朝远离所述头枕一侧的方向运动,以推动所述第一子骨架远离所述第二子骨架转动。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座椅靠背,其特征在于,所述座椅靠背包括倚靠面和与所述倚靠面相背对的背面,所述座椅靠背骨架包括第一子骨架和第二子骨架,所述第一子骨架和所述第二子骨架间隔设置,所述第一子骨架设置于所述倚靠面,所述第二子骨架设置于所述背面,所述导管复位簧设置于所述第一子骨架和所述第二子骨架之间,且所述导管复位簧的一端与所述第一子骨架固定连接,所述导管复位簧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二子骨架固定连接。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座椅靠背,其特征在于,所述座椅靠背还包括复位簧,所述复位簧设置在所述转换销上,所述可移动支架中间设置有凹槽,所述转换销安装在所述可移动支架的所述凹槽上,在乘员正常倚靠所述座椅靠背的情况下,所述复位簧拉伸;在乘员挤压所述座椅靠背的情况下,所述感应织带形变,且所述感应织带带动所述杠杆支架相对于所述座椅靠背骨架转动,所述复位簧压缩,所述拉线带动所述顶推组件朝远离所述头枕一侧的方向运动,以推动所述第一子骨架远离所述第二子骨架转动。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座椅靠背,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子骨架还包括条形导轨,所述导轨的一端紧贴在所述第二子骨架的一侧,且所述可移动支架通过所述导轨朝向所述导管旋转支架的一端运动。
7.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座椅靠背,其特征在于,所述座椅靠背骨架内填充有发泡填充体,且所述感应织带嵌设于所述发泡填充体内。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座椅靠背,其特征在于,所述导管旋转支架包括第一导管支架、第二导管支架和第三导管支架,所述第一导管支架呈倒L型,所述第三导管支架呈直线型,所述第二导管支架呈圆环型,所述第二导管支架设置在所述第一导管支架和所述第三导管支架之间,且所述第二导管支架的第五端与所述第一导管支架连接,所述第二导管支架的第六端与所述第三导管支架连接,所述拉线穿过所述第二导管支架,所述第一导管支架所在平面和所述第三导管支架所在平面平行。
9.一种车辆,其特征在于,包括权利要求1至8中任意一项所述的座椅靠背。
CN202322668759.4U 2023-10-07 2023-10-07 一种座椅靠背及车辆 Active CN220865280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2668759.4U CN220865280U (zh) 2023-10-07 2023-10-07 一种座椅靠背及车辆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2668759.4U CN220865280U (zh) 2023-10-07 2023-10-07 一种座椅靠背及车辆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20865280U true CN220865280U (zh) 2024-04-30

Family

ID=9080732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22668759.4U Active CN220865280U (zh) 2023-10-07 2023-10-07 一种座椅靠背及车辆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20865280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EP0725740B1 (en) A vehicle seat
KR100473724B1 (ko) 차량시트
US6416126B1 (en) Vehicle seat
CN203854537U (zh) 适于车辆正面碰撞的座椅坐垫结构
CN103568899A (zh) 一种汽车座椅及具有该汽车座椅的保护装置
CN220865280U (zh) 一种座椅靠背及车辆
EP1636065B1 (en) A vehicle seat
CN103448584B (zh) 一种用于追尾碰撞下自适应的智能型平动吸能座椅
CN110281823A (zh) 一种防止挥鞭伤的吸能装置
CN101875322B (zh) 一种汽车座椅的吸能装置
CN103192749B (zh) 一种汽车座椅主动头枕装置
CN112537329A (zh) 一种轨道车辆商务区可调节坐卧姿状态的座椅
CN204077435U (zh) 一种防挥鞭伤座椅骨架结构
CN202294373U (zh) 汽车座椅
CN205768833U (zh) 头枕最低位置锁止结构
CN201338547Y (zh) 防撞缓冲式座椅头枕
CN204488582U (zh) 一种汽车座椅防鞭打装置、汽车座椅及汽车
CN202378733U (zh) 机动车碰撞安全座椅
CN103303170B (zh) 机动车多功能碰撞安全座椅
CN216359925U (zh) 一种用于汽车座椅滑轨的锁止装置
CN101905664B (zh) 一种防后碰颈部保护座椅
CN111775786A (zh) 一种缓冲后移式汽车座椅
CN202753811U (zh) 一种改良结构的汽车座椅总成
CN214189414U (zh) 一种汽车座椅主动防护头枕装置的调节机构
KR200420690Y1 (ko) 차량용 시트의 안전장치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