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20856963U - 连接端子 - Google Patents

连接端子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20856963U
CN220856963U CN202322748924.7U CN202322748924U CN220856963U CN 220856963 U CN220856963 U CN 220856963U CN 202322748924 U CN202322748924 U CN 202322748924U CN 220856963 U CN220856963 U CN 220856963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onnector
limiting block
reed
limiting
terminal accord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22748924.7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倪泉
许公杰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uizhou Nisoco Connection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uizhou Nisoco Connection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uizhou Nisoco Connection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Huizhou Nisoco Connection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322748924.7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20856963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20856963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20856963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Details Of Connecting Devices For Male And Female Coupling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揭示一种连接端子,包括:上连接体、下连接体、簧片及限位体,上连接体与下连接体连接,上连接体及下连接体均设置有簧片,且两个簧片相对设置,限位体套设于上连接体及下连接体的一端,限位体、上连接体及下连接体共同构成连接区,簧片位于连接区内。通过限位体的设置,当插片插入至连接区,并且连接区内的簧片与插片接触,限位体对上连接体与下连接体的位置进行固定,避免插片插入连接区后将上连接体与下连接体之间的间距撑大,对连接端子起到保护作用,进而避免连接器使用时载流能力降低以及所带来的温升影响。

Description

连接端子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连接器技术领域,具体地,涉及一种连接端子。
背景技术
连接端子作为连接器的重要部件,在电连接上也是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随着当下电子产品广泛使用,连接器的作用也逐渐得到重视,尤其在电子产品需要实现电流传导时,连接器的载流能力和电流转换率等等性能就尤为重要。
扁平结构的端子是也是常见的端子结构之一,当下的扁平端子在长期使用后,容易出现端子变形,或者是插片与端子存在制造误差,二者配合后出现端子被过渡撑大现象,进而影响端子与插片的连接,降低连接器的载流能力以及提高了连接器的温升。
实用新型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连接端子。
本实用新型公开的一种连接端子,包括:上连接体、下连接体、簧片及限位体,上连接体与下连接体连接,上连接体及下连接体均设置有簧片,且两个簧片相对设置,限位体套设于上连接体及下连接体的一端,限位体、上连接体及下连接体共同构成连接区,簧片位于连接区内。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方式,上连接体包括上限位块,下连接体包括与上限位块相对设置的下限位块,限位体套设于上限位块及下限位块。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方式,上限位块设有第一挡条,第一挡条与限位体抵接,用于固定限位体。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方式,限位体具有两个上安装槽及一个上限位槽,两个安装槽分别卡入上限位块的两端,上限位槽卡入第一挡条。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方式,限位体还具有两个下安装槽及一个下限位槽,两个下安装槽分别连接下限位块的两端,下限位槽连接下限位块的第二挡条。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方式,上安装槽与下安装槽之间具有避位区。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方式,限位体具有插口,插口与连接区相通。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方式,簧片包括承载件以及多个第一接触件,承载件设置于上连接体或下连接体,承载件开设有第一容纳口,多个第一接触件间隔环绕设置于第一容纳口的内壁;第一接触件包括延展体及接触体,延展体的一端连接第一容纳口的内壁,延展体的另一端连接接触体;
其中,延展体朝第一容纳口的中心方向凸出于承载件,且延展体呈弯曲设置。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方式,承载件具有上平面,接触体远离延展体的一端朝靠近上平面的方向延伸。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方式,承载件还包括第二容纳口,第二容纳口与第一容纳口同心设置;簧片还包括多个第二接触件,多个第二接触件间隔设置于第二容纳口的内壁面。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通过限位体的设置,当插片插入至连接区,并且连接区内的簧片与插片接触,限位体对上连接体与下连接体的位置进行固定,避免插片插入连接区后将上连接体与下连接体之间的间距撑大,对连接端子起到保护作用,进而避免连接器使用时载流能力降低以及所带来的温升影响。
附图说明
此处所说明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申请的进一步理解,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本申请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申请,并不构成对本申请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图1为连接端子的使用场景图;
图2为连接端子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3为限位体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4为限位体的另一立体结构示意;
图5为簧片的立体结构示意图之一;
图6为簧片的立体结构示意图之二;
图7为簧片的立体结构示意图之三;
图8为簧片的立体结构示意图之四;
图9为簧片的立体结构示意图之五;
图10为连接端子的另一使用场景图;
图11为连接端子的另一立体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1-上连接体; 11-上限位块; 111-第一挡条;
2-下连接体; 21-下限位块; 211-第二挡条;
3-簧片;31-承载件;311-第一容纳口;312-上平面;313-第二容纳口;314-安装孔;32-第一接触件;321-延展体;3211-第一接触面;3212-弯折口;322-接触体;3221-第二接触面;33-第二接触件;
4-限位体;41-上安装槽;42-上限位槽;43-下安装槽;44-下限位槽;45-避位区;46-插口;47-支撑块;
5-连接区;
6-插片。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将以图式揭露本实用新型的多个实施方式,为明确说明起见,许多实务上的细节将在以下叙述中一并说明。然而,应了解到,这些实务上的细节不应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也就是说,在本实用新型的部分实施方式中,这些实务上的细节是非必要的。此外,为简化图式起见,一些习知惯用的结构与组件在图式中将以简单的示意的方式绘示之。
另外,在本实用新型中如涉及“第一”、“第二”等的描述仅用于描述目的,并非特别指称次序或顺位的意思,亦非用以限定本实用新型,其仅仅是为了区别以相同技术用语描述的组件或操作而已,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其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另外,各个实施例之间的技术方案可以相互结合,但是必须是以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为基础,当技术方案的结合出现相互矛盾或无法实现时应当认为这种技术方案的结合不存在,也不在本实用新型要求的保护范围之内。
实施例一
本实施例的使用场景为插片6侧插的情况,因此,以下将以该场景为例对连接端子的结构展开阐述。如图1及图2所示,图1为连接端子的使用场景图;图2为连接端子的立体结构示意图。本申请的连接端子包括上连接体1、下连接体2、簧片3及限位体4,上连接体1与下连接体2连接,同时,上连接体1、下连接体2以及限位体4共同形成了连接区5,在上连接体1与下连接体2的一端部均设置有簧片3,且两个簧片3呈相对设置,两个簧片3均位于连接区5内,限位体4套设于上连接体1与下连接体2的一端,使用时,插片6插入至连接区5,并与连接区5内的两个簧片3接触,实现电流导通。
请继续复阅图1和图2,同时,参照图3及图4,图3为限位体4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图4为限位体4的另一立体结构示意图。上连接体1设有上限位块11,上限位块11位于上连接体1的一端,限位体4套设于上限位块11。相对应的,限位体4具有两个上安装槽41,两个上安装槽41分别与上限位块11的两端部对应,同时,两个上安装槽41分别套入至上限位块11的两端。具体应用是,上限位块11的长度小于上连接体1的整体长度,当上安装槽41套入至上限位块11后,上安装槽41的两侧面与上连接体1的两侧面平齐,使得整体一致性更佳,更为美观。进一步的,上限位块11还具有第一挡条111,限位体4还具有上限位槽42,第一挡条111位于上限位槽42内,并且通过第一挡条111与上限位槽42的配合,使得限位体4套入后更为牢固。
下连接体2设有下限位块21,限位体4套设于下限位块21,相对应的,限位体4还具有两个下安装槽43,两个下安装槽43与下限位块21的两端相对应。此外,下限位块21具有第二挡条211,限位体4具有下限位槽44,第二挡条211位于下限位槽44内,实现对限位体4的固定。具体应用是,下限位块21的长度小于下连接体2的整体长度,当下安装槽43套入至下限位块21后,下安装槽43的两侧面与下连接体2的两侧面平齐,使得整体一致性更佳,更为美观。
更进一步的,由于插片6的两侧为绝缘材料,起到防触的效果,因此,限位体4还具有避位区45,避位区45位于上安装槽41与下安装槽43之间,避位区45沿长度方向开设,即插片6插入的方向,避位区45主要用于为插片6侧边的绝缘材料避位。
再一并参照图5及图6所示,图5为簧片3的立体结构示意图之一;图6为簧片3的立体结构示意图之二。簧片3包括承载件31及多个第一接触件32,承载件31设置于上连接体1或下连接体2,上连接体1上的簧片3其承载件31则设置于上连接体1,同理,下连接体2上的簧片3其承载件31则设置于下连接体2;多个第一接触件32设置于承载件31上,插片6插入后,插片6与第一接触件32接触。具体应用时,承载件31开设有第一容纳口311,多个第一接触件32间隔分布于第一容纳口311的内壁面。具体的,第一容纳口311的截面为圆形,且第一容纳口311位于承载件31的中部。
第一接触件32包括延展体321及接触体322,延展体321的一端连接于第一容纳口311的内壁面,延展体321的另一端连接接触体322。进一步的,延展体321朝第一容纳口311的中心位置延伸,同时延展体321凸出于承载件31的上平面312;接触体322远离延展体321的一端朝靠近上平面312的方向延伸;此处需要说明的是,上平面312指的是承载件31上表面所在的水平面。更进一步的,延展体321呈弯曲设置,有利于延展体321的长度;延展体321、第一容纳口311二者的连接处存在夹角θ,且夹角θ为锐角,实际使用过程中,根据第一接触件32的分布数量确定夹角θ具体的取值,本实施例中夹角θ的取值范围为0°<θ≤60°,由于夹角θ的存在进而使得多个延展体321呈弯曲状设置,在相同距离条件下,延展体321的弯曲设置方式有利于增加其长度,使用时可提供较长的力臂,由于力臂的增加,使得整个第一接触件32所受的外力减小,不易超过其自身的屈服强度值,进而延长其使用寿命。
进一步的,延展体321具有第一接触面2111,接触体322具有第二接触面3221,在同一个第一接触件32中,第一接触面2111与第二接触面3221连接,并且第一接触与第二接触面3221均朝一侧倾斜,进而减少延展体321与接触体322在使用过程中的接触导通面积,达到提升压强的效果。延展体321还具有弯折口3212,弯折口3212朝远离上平面312的方向弯折,通过弯折口3212的设置有利于增加第一接触件32的接触点。
具体应用时,承载件31及第一接触件32均是由高导电率和高屈服强度材料制成。
本实施例中承载件31还设有安装孔314,通过安装孔314将簧片3安装于指定位置。
通过将第一容纳口311内的多个延展体321进行弯曲设置,大大增加了第一接触件32的力臂,当插片6插入时,施加较小的外力即可带动延展体321和接触体322,达到省力的效果,同时避免延展体321因受力过大而造成损坏的现象,进而提高第一接触件32的使用寿命,增强连接器使用的稳定性。
实施例二
如图7及图8所示,图7为簧片3的立体结构示意图之三;图8为簧片3的立体结构示意图之四。本实施例与实施例一的区别在于:承载件31还包括第二容纳口313,簧片3还包括多个第二接触件33,第二容纳口313与第一容纳口311为同心设置,且第一容纳口311与第二容纳口313并不相通,多个第二接触件33间隔分布于第二容纳口313的内壁面。进一步的,第二接触件33与第二容纳口313连接处同样存在夹角θ,进而使得第二接触件33呈弯曲设置,以增加其力臂。第二接触件33的中部凸出于承载件31的上平面312,进而增加使用时的触点,提高载流能力。本实施例中第二接触件33凸起的高度要高于第一接触件32凸出的高度。
实施例三
如图9所示,图9为簧片3的立体结构示意图之五。本实施例与实施例一的区别在于:本实施例承载件31的截面形状为矩形,实施例一中承载件31的截面形状为类圆形。
实施例四
本实施例与实施例二的区别在于:本实施例承载件31的截面形状为矩形,实施例二中承载件31的截面形状为类圆形。
实施例五
如图10及图11所示,图10为连接端子的另一使用场景图;图11为连接端子的另一立体结构示意图。本实施例与实施例一的区别在于:本实施例所使用的场景为插片6正插的情况。本实施例中的限位体4没有上安装槽41、上限位槽42、下安装槽43及下限位槽44,本实施例中的限位体4具有插口46,插口46与连接区5相连通,即插片6由插口46插入,而后进入到连接区5中与簧片3连接。此外,本实施例的限位体4还具有两个支撑块47,两个支撑块47分别设置于限位体4的两侧,其沿插片6插入的路径延伸,同时,支撑块47位于上限位块11及下限位块21之间,当限位体4套入至上限位块11及下限位块21后,由于限位体4将对上限位块11和下限位块21产生使二者(上限位块11和下限位块21)相互靠近的力,为了避免将上限位块11和下限位块21之间的间距压的过小导致插片6无法插入的情况,当上限位块11和下限位块21受力过大而靠拢时,上限位块11和下限位块21均与支撑块47接触,停止继续靠拢,进而确保插片6可正常插入。
实施例例六
本实施例与实施例二的区别在于:本实施例所使用的场景为插片6正插的情况。本实施例中的限位体4没有上安装槽41、上限位槽42、下安装槽43及下限位槽44,本实施例中的限位体4具有插口46,插口46与连接区5相连通,即插片6由插口46插入,而后进入到连接区5中与簧片3连接。此外,本实施例的限位体4还具有两个支撑块47,两个支撑块47分别设置于限位体4的两侧,其沿插片6插入的路径延伸,同时,支撑块47位于上限位块11及下限位块21之间,当限位体4套入至上限位块11及下限位块21后,由于限位体4将对上限位块11和下限位块21产生使二者(上限位块11和下限位块21)相互靠近的力,为了避免将上限位块11和下限位块21之间的间距压的过小导致插片6无法插入的情况,当上限位块11和下限位块21受力过大而靠拢时,上限位块11和下限位块21均与支撑块47接触,停止继续靠拢,进而确保插片6可正常插入。
实施例七
本实施例与实施例三的区别在于:本实施例所使用的场景为插片6正插的情况。本实施例中的限位体4没有上安装槽41、上限位槽42、下安装槽43及下限位槽44,本实施例中的限位体4具有插口46,插口46与连接区5相连通,即插片6由插口46插入,而后进入到连接区5中与簧片3连接。此外,本实施例的限位体4还具有两个支撑块47,两个支撑块47分别设置于限位体4的两侧,其沿插片6插入的路径延伸,同时,支撑块47位于上限位块11及下限位块21之间,当限位体4套入至上限位块11及下限位块21后,由于限位体4将对上限位块11和下限位块21产生使二者(上限位块11和下限位块21)相互靠近的力,为了避免将上限位块11和下限位块21之间的间距压的过小导致插片6无法插入的情况,当上限位块11和下限位块21受力过大而靠拢时,上限位块11和下限位块21均与支撑块47接触,停止继续靠拢,进而确保插片6可正常插入。
实施例八
本实施例与实施例四的区别在于:本实施例所使用的场景为插片6正插的情况。本实施例中的限位体4没有上安装槽41、上限位槽42、下安装槽43及下限位槽44,本实施例中的限位体4具有插口46,插口46与连接区5相连通,即插片6由插口46插入,而后进入到连接区5中与簧片3连接。此外,本实施例的限位体4还具有两个支撑块47,两个支撑块47分别设置于限位体4的两侧,其沿插片6插入的路径延伸,同时,支撑块47位于上限位块11及下限位块21之间,当限位体4套入至上限位块11及下限位块21后,由于限位体4将对上限位块11和下限位块21产生使二者(上限位块11和下限位块21)相互靠近的力,为了避免将上限位块11和下限位块21之间的间距压的过小导致插片6无法插入的情况,当上限位块11和下限位块21受力过大而靠拢时,上限位块11和下限位块21均与支撑块47接触,停止继续靠拢,进而确保插片6可正常插入。
综上所述,通过限位体4的设置,当插片6插入至连接区5,并且连接区5内的簧片3与插片6接触,限位体4对上连接体1与下连接体2的位置进行固定,避免插片6插入连接区5后将上连接体1与下连接体2之间的间距撑大,对连接端子起到保护作用,进而避免连接器使用时载流能力降低以及所带来的温升影响。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本实用新型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理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括在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范围之内。

Claims (10)

1.一种连接端子,其特征在于,包括:上连接体(1)、下连接体(2)、簧片(3)及限位体(4),所述上连接体(1)与所述下连接体(2)连接,所述上连接体(1)及所述下连接体(2)均设置有所述簧片(3),且两个所述簧片(3)相对设置,所述限位体(4)套设于所述上连接体(1)及所述下连接体(2)的一端,所述限位体(4)、所述上连接体(1)及所述下连接体(2)共同构成连接区(5),所述簧片(3)位于所述连接区(5)内。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连接端子,其特征在于,所述上连接体(1)包括上限位块(11),所述下连接体(2)包括与所述上限位块(11)相对设置的下限位块(21),所述限位体(4)套设于所述上限位块(11)及所述下限位块(21)。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连接端子,其特征在于,所述上限位块(11)设有第一挡条(111),所述第一挡条(111)与所述限位体(4)抵接,用于固定所述限位体(4)。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连接端子,其特征在于,所述限位体(4)具有两个上安装槽(41)及一个上限位槽(42),两个所述安装槽(41)分别卡入所述上限位块(11)的两端,所述上限位槽(42)卡入所述第一挡条(111)。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连接端子,其特征在于,所述限位体(4)还具有两个下安装槽(43)及一个下限位槽(44),两个所述下安装槽(43)分别连接所述下限位块(21)的两端,所述下限位槽(44)连接所述下限位块(21)的第二挡条(211)。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连接端子,其特征在于,所述上安装槽(41)与所述下安装槽(43)之间具有避位区(45)。
7.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连接端子,其特征在于,所述限位体(4)具有插口(46),所述插口(46)与所述连接区(5)相通。
8.根据权利要求1-7任一所述的连接端子,其特征在于,所述簧片(3)包括承载件(31)以及多个第一接触件(32),所述承载件(31)设置于所述上连接体(1)或所述下连接体(2),所述承载件(31)开设有第一容纳口(311),多个所述第一接触件(32)间隔环绕设置于所述第一容纳口(311)的内壁;所述第一接触件(32)包括延展体(321)及接触体(322),所述延展体(321)的一端连接所述第一容纳口(311)的内壁,所述延展体(321)的另一端连接所述接触体(322);
其中,所述延展体(321)朝所述第一容纳口(311)的中心方向凸出于所述承载件(31),且所述延展体(321)呈弯曲设置。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连接端子,其特征在于,所述承载件(31)具有上平面(312),所述接触体(322)远离所述延展体(321)的一端朝靠近所述上平面(312)的方向延伸。
10.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连接端子,其特征在于,所述承载件(31)还包括第二容纳口(313),所述第二容纳口(313)与所述第一容纳口(311)同心设置;所述簧片(3)还包括多个第二接触件(33),多个所述第二接触件(33)间隔设置于所述第二容纳口(313)的内壁面。
CN202322748924.7U 2023-10-12 2023-10-12 连接端子 Active CN220856963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2748924.7U CN220856963U (zh) 2023-10-12 2023-10-12 连接端子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2748924.7U CN220856963U (zh) 2023-10-12 2023-10-12 连接端子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20856963U true CN220856963U (zh) 2024-04-26

Family

ID=9078070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22748924.7U Active CN220856963U (zh) 2023-10-12 2023-10-12 连接端子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20856963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A1301875C (en) Floating panel mount for electrical connector
US20180331442A1 (en) Electrical connector
US20160233635A1 (en) Electrical power connector and a terminal assembly
US11862883B2 (en) Electrical connector having conductive terminals with high density and low height
CN220856963U (zh) 连接端子
CN102163783A (zh) 一种继电器插座的夹簧结构
CN100481624C (zh) 连接器
US11276965B2 (en) Electrical connector
US20190052003A1 (en) Assembly including electrical connector for circuit boards and counterpart connector component
CN217086934U (zh) 端子、连接器和连接器组件
CN211700667U (zh) 一种插簧端子及具有插簧端子的电池包
CN210092416U (zh) 一种便于安装的多触点连接器
US20200021050A1 (en) Electrical connector
CN117335191A (zh) 连接器
CN219843238U (zh) 一种高速浮动屏蔽性能连接器
JPH0332062Y2 (zh)
CN219843171U (zh) 一种端子插接结构及电器件
CN213546619U (zh) 一种前入式的两档端子锁定方式的连接器
CN218677662U (zh) 一种插套及其插座
CN215896800U (zh) 电连接器
CN219937410U (zh) 一种电连接器、板对板连接器以及电子设备
CN219267943U (zh) 一种多方向接触端子簧片
CN218940050U (zh) 线对板带扣连接器
CN117353078A (zh) 涡形簧片及端子结构
CN218160878U (zh) 一种连接器用金手指结构及btb连接器母座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