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20815633U - 同一始发井内顶管双向顶进后背体系 - Google Patents

同一始发井内顶管双向顶进后背体系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20815633U
CN220815633U CN202322658335.XU CN202322658335U CN220815633U CN 220815633 U CN220815633 U CN 220815633U CN 202322658335 U CN202322658335 U CN 202322658335U CN 220815633 U CN220815633 U CN 220815633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back wall
jacking
plate type
rib plate
type back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22658335.X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陈旺
谭际鸣
逯长清
刘维正
彭焱锋
左志鹏
张兆军
黄鹏
鲜斌琪
陈常辉
张毅
殷松
姚树春
白海龙
王宁
于景阳
梁振
张如平
邹景成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China Railway Tunnel Group Erchu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China Railway Tunnel Group Erchu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China Railway Tunnel Group Erchu Co Ltd filed Critical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Priority to CN202322658335.X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20815633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20815633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20815633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Bulkheads Adapted To Foundation Construction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一种同一始发井内顶管双向顶进后背体系,采用肋板式后背墙作为顶管后背支撑,可同时进行双向的顶管作业,加快了工期,同时也减小了工期受工程条件等各方因素的影响,底座采用现有顶管工作井靠背墙,可较大限度地利用现有资源、减少人力财力的浪费,后背墙结构与顶管井主体结构同时施工,始发顶管工作井采用围护结构地下连续墙配合内支撑的支护,且兼做后续管廊运维的通风口,在保证结构整体性、加快工期的同时充分利用了结构,降低了造价。

Description

同一始发井内顶管双向顶进后背体系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土木工程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同一始发井内顶管双向顶进后背体系。
背景技术
在道路综合管廊工程建设中,当需要进行两段及以上的顶管作业时,通常情况下采取的方式是分段先后进行,这种传统方式下的顶管设备的后背体系具有较大空间,且可以利用工作井后壁安装后背体系,设计施工均较为简便。目前一般的后背结构形式主要有:板桩式、重力式和拼装式,拼装式后背需要现成的预制件;而桩板式后背的稳定性和抗扭性没有重力式好,但重力式后背存在结构尺寸大的缺点;分步分段施工存在工期长、闲置工作面的问题,对于资源充足、工期紧迫的工程项目而言尤为不利,此外,若其中一段顶管作业出现问题,将直接影响到后续作业的进行,使工期受工程条件等各方因素影响较大。
基于现有技术存在的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同一始发井内顶管双向顶进后背体系。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同一始发井内顶管双向顶进后背体系。
本实用新型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同一始发井内顶管双向顶进后背体系包括:底板和固定在所述底板上的第一肋板式后背墙及第二肋板式后背墙、固定在所述底板上的第一钢筋混凝土斜撑及第二钢筋混凝土斜撑,其中,所述第一钢筋混凝土斜撑及所述第二钢筋混凝土斜撑位于所述第一肋板式后背墙及所述第二肋板式后背墙之间。
进一步地,所述底板上设有混凝土找平层,所述混凝土找平层采用C20素混凝土。
进一步地,所述同一始发井内顶管双向顶进后背体系还包括钢套箱,所述钢套箱固定设置在所述第一肋板式后背墙及所述第二肋板式后背墙上,其中,所述第一肋板式后背墙及所述第二肋板式后背墙上预埋有与所述钢套箱相焊接的钢筋,所述第一肋板式后背墙及所述第二肋板式后背墙和所述钢套箱的缝隙处采用C25细石混凝土层填充密实。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钢筋混凝土斜撑及所述第二钢筋混凝土斜撑的高度与所述第一肋板式后背墙及所述第二肋板式后背墙平齐。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1、本实用新型所述同一始发井内顶管双向顶进后背体系,采用肋板式后背墙作为顶管后背支撑,可同时进行双向的顶管作业,加快了工期,同时也减小了工期受工程条件等各方因素的影响,底座采用现有顶管工作井靠背墙,可较大限度地利用现有资源、减少人力财力的浪费,降低工程造价;每段顶管采用钢套箱后靠背对主顶油缸反力进行分配,可防止竖井壁由于局部反力超过承载力造成破坏,确保顶管施工安全。
2、本实用新型所述同一始发井内顶管双向顶进后背体系,后背墙结构与顶管井主体结构同时施工,始发顶管工作井采用围护结构地下连续墙配合内支撑的支护,且兼做后续管廊运维的通风口,在保证结构整体性、加快工期的同时充分利用了结构,降低了造价,顶管后背墙体系钢筋混凝土肋板及斜撑采用绳锯切割机分块切割拆除的方式,遵循由外至内,由上至下的顺序,加快施工工期,避免机械或人工破除造成的工作井结构开裂的风险,同时有利于环境保护。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所述同一始发井内顶管双向顶进后背体系的平面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所述同一始发井内顶管双向顶进后背体系的立面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所述板式后背墙及所述斜撑结构的配筋图;
图中,1-底板、21-第一肋板式后背墙、22-第二肋板式后背墙、31-第一钢筋混凝土斜撑、32-第二钢筋混凝土斜撑、4-钢套箱、5-C25细石混凝土层、6-水平主筋、7-竖向主筋、8-斜线主筋。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能够更清楚地理解本实用新型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的详细描述,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申请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提供一种同一始发井内顶管双向顶进后背体系、一种同一始发井内顶管双向顶进后背体系的施工和拆除方法。
实施例
如图1-2所示,所述同一始发井内顶管双向顶进后背体系包括:底板1和固定在所述底板1上的第一肋板式后背墙21及第二肋板式后背墙22、固定在所述底板1上的第一钢筋混凝土斜撑31及第二钢筋混凝土斜撑32,其中,所述第一钢筋混凝土斜撑31及所述第二钢筋混凝土斜撑32位于所述第一肋板式后背墙21及所述第二肋板式后背墙21之间;
在上述实施例中,所述第一肋板式后背墙21及上述第二肋板式后背墙22采用的肋板式结构,相较于传统的板桩式、重力式和拼装式结构形式具有更好的稳定性和抗扭性,同时不需要预制构件,结构尺寸不大且整体性好;
所述第一肋板式后背墙21及上述第二肋板式后背墙22高度为4.8m;
所述第一肋板式后背墙21及所述第二肋板式后背墙22横向连接于各舱的中隔墙,所述第一肋板式后背墙21及所述第二肋板式后背墙22的墙体厚度为1000mm,主筋深入所述底板1不小于1000mm,所述钢套箱4固定设置在所述第一肋板式后背墙21及所述第二肋板式后背墙22上,其中,所述第一肋板式后背墙21及所述第二肋板式后背墙22上预埋有与所述钢套箱4相焊接的钢筋,所述第一肋板式后背墙21及所述第二肋板式后背墙22和所述钢套箱4的缝隙处采用C25细石混凝土填充密实;
钢套箱4尺寸为4500mm×2000mm×30mm;
所述底板上设有混凝土找平层,所述混凝土找平层采用C20素混凝土;
在上述实施例中,所述混凝土找平层的厚度为1050mm,上方主筋深入不小于1000mm。
所述第一钢筋混凝土斜撑31及所述第二钢筋混凝土斜撑32的高度与所述第一肋板式后背墙21及所述第二肋板式后背墙22平齐;
在上述实施例中,如图3所示,所述第一钢筋混凝土斜撑31及所述第二钢筋混凝土斜撑32的下部伸入所述混凝土找平层,并与始发井底部垫层相接合,所述第一钢筋混凝土斜撑31及所述第二钢筋混凝土斜撑32的板厚600mm,所述第一钢筋混凝土斜撑31及所述第二钢筋混凝土斜撑32布设有水平主筋6、竖向主筋7、和斜线主筋8,所述水平主筋6包括16@100的HRB400级钢筋若干,所述竖向主筋7包括/>10@400的HPB300级勾筋若干,所述斜线主筋8包括板边布设6根/>28的HRB400级钢筋。
所述同一始发井内顶管双向顶进后背体系的施工方法包括:
S1,所述第一肋板式后背墙21及所述第二肋板式后背墙21与顶管井主体结构同时施工;
S2,始发顶管工作井采用围护结构地下连续墙结合内支撑的支护方式,并施作顶管井主体结构;
S3,在盾构始发及接收前对土层进行加固止水,始发井端头加固采用超高压旋喷桩地层加固,布置降水井;
S4,所述第一肋板式后背墙21及所述第二肋板式后背墙22与顶管机接触面采用钢套箱4后靠背对主顶油缸反力进行分配,采用预埋钢筋焊接固定在所述第一肋板式后背墙21及所述第二肋板式后背墙22上,缝隙采用C25细石混凝土层5填充密实,完成所述同一始发井内顶管双向顶进后背体系的施工。
在上述实施例的S3中,包括:
S3.1,在盾构始发及接收前对1.5倍顶管机长度和隧道外边线外侧3m范围的土层进行加固止水。
S3.2,在端头加固边线外侧2m处,每间隔15m布置1口降水井。
所述同一始发井内顶管双向顶进后背体系的拆除方法包括:
S5,始发井吊装孔范围主体结构负一层侧墙施工完成达到强度后,吊组装顶管机,开始顶管顶进;
S6,顶管贯通后采用绳锯切割拆除所述第一肋板式后背墙21及所述第二肋板式后背墙21和所述第一钢筋混凝土斜撑31及所述第二钢筋混凝土斜撑32,现浇恢复孔洞范围主体结构顶板。
在上述实施例的S6中,包括:
S6.1,准备切割施工工具,对切割位置进行放线标识,采用水钻取孔将切割设备固定;
S6.2,切割所述第一肋板式后背墙21及所述第二肋板式后背墙22和所述第一钢筋混凝土斜撑31及所述第二钢筋混凝土斜撑32。
其中,S6.1包括:
S6.1.1,将施工现场通水、通电;在切割区域周围设置临时挡水墙,设置排水设施;
S6.1.2,要切除的混凝土实体进行喷漆标识,将所述混凝土支撑、所述第一肋板式后背墙21及所述第二肋板式后背墙21分块切除;计算切割块的重量,满足起重设备的荷载要求,进行分块;
S6.1.3,采用水钻切割时,搭设门式临时脚手架;将水钻设备固定于待引孔处,水钻的侧边采用膨胀螺栓紧固。
S6.2包括:
切割所述第一肋板式后背墙21及所述第二肋板式后背墙22和所述第一钢筋混凝土斜撑31及所述第二钢筋混凝土斜撑32时,采用钻孔机配合绳锯施工及切割块的吊装孔施工,在切割过程中遇到切割盲点时,采用钻孔机打通盲点,完成整个切割施工;
切割所述第一肋板式后背墙21及所述第二肋板式后背墙22和所述第一钢筋混凝土斜撑31及所述第二钢筋混凝土斜撑32时,遵循由外至内,由上至下的顺序进行切割;
切割所述第一肋板式后背墙21及所述第二肋板式后背墙22和所述第一钢筋混凝土斜撑31及所述第二钢筋混凝土斜撑32时,切割成≤2m的块;
切割所述第一肋板式后背墙21及所述第二肋板式后背墙22和所述第一钢筋混凝土斜撑31及所述第二钢筋混凝土斜撑32时,每一切割块通过起吊孔预先临时起吊固定以防止切割块塌下。
本实用新型不受上述实施例的限制,上述实施例和说明书中描述的只是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精神和范围的前提下,本实用新型还会有各种变化和改进,这些变化和改进都落入要求保护的本实用新型范围内。本实用新型要求保护范围由所附的权利要求书界定。

Claims (4)

1.一种同一始发井内顶管双向顶进后背体系,其特征在于,包括:底板和固定在所述底板上的第一肋板式后背墙及第二肋板式后背墙、固定在所述底板上的第一钢筋混凝土斜撑及第二钢筋混凝土斜撑,其中,所述第一钢筋混凝土斜撑及所述第二钢筋混凝土斜撑位于所述第一肋板式后背墙及所述第二肋板式后背墙之间。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同一始发井内顶管双向顶进后背体系,其特征在于,所述底板上设有混凝土找平层,所述混凝土找平层采用C20素混凝土。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同一始发井内顶管双向顶进后背体系,其特征在于,所述同一始发井内顶管双向顶进后背体系还包括钢套箱,所述钢套箱固定设置在所述第一肋板式后背墙及所述第二肋板式后背墙上,其中,所述第一肋板式后背墙及所述第二肋板式后背墙上预埋有与所述钢套箱相焊接的钢筋,所述第一肋板式后背墙及所述第二肋板式后背墙和所述钢套箱的缝隙处采用C25细石混凝土层填充密实。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同一始发井内顶管双向顶进后背体系,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钢筋混凝土斜撑及所述第二钢筋混凝土斜撑的高度与所述第一肋板式后背墙及所述第二肋板式后背墙平齐。
CN202322658335.XU 2023-09-28 2023-09-28 同一始发井内顶管双向顶进后背体系 Active CN220815633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2658335.XU CN220815633U (zh) 2023-09-28 2023-09-28 同一始发井内顶管双向顶进后背体系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2658335.XU CN220815633U (zh) 2023-09-28 2023-09-28 同一始发井内顶管双向顶进后背体系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20815633U true CN220815633U (zh) 2024-04-19

Family

ID=9071298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22658335.XU Active CN220815633U (zh) 2023-09-28 2023-09-28 同一始发井内顶管双向顶进后背体系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20815633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1092850A (zh) 一种建筑物或古建筑物/群整体顶升的方法和装置
US20140223851A1 (en) Prefabricated reinforced concrete wall panel and installation method
CN108678751B (zh) 先顶进后开挖的盾构刀盘检修井装配式施工方法
CN102286980A (zh) 钢桁架式基坑支护结构
CN107806101B (zh) 条形基坑现浇混凝土对撑预制连系梁的施工方法
CN213836667U (zh) 一种基坑工程预制混凝土非首道支撑体系
CN112177012A (zh) 基坑工程带格构柱预制混凝土非首道支撑体系及施工方法
CN112854813A (zh) 一种古建筑平移用型钢托盘结构及托换方法
CN108035379B (zh) 一种综合管廊及其施工方法
CN211312570U (zh) 一种可周转式钢制沉井支护装置
CN210685444U (zh) 预制外墙板快速调平安装支撑装置
CN114673169A (zh) 一种城市核心区域多层大跨深基坑盖挖顺逆结合施工方法
CN111305218A (zh) 一种基坑开挖的施工方法
CN220815633U (zh) 同一始发井内顶管双向顶进后背体系
CN110607800A (zh) 一种可周转式钢制沉井支护装置及其施工方法
CN111827705A (zh) 既有地下车库内扩建井桶状地下车库的方法
CN108005119B (zh) 支护墙廊一体化的混凝土管廊及其安装方法
CN112610022B (zh) 临近深基坑的老建筑平移施工方法
CN213836666U (zh) 基坑工程带格构柱预制混凝土非首道支撑体系
CN112609966B (zh) 一种利用简易格构柱叠合板体系构筑超厚混凝土顶板的施工方法
CN117231233A (zh) 同一始发井内顶管双向顶进后背体系及其施工和拆除方法
CN111535339B (zh) 垃圾填埋场混凝土坝体的施工工艺
CN113266019A (zh) 一种基坑钢管支撑体系的施工工法
CN111851576A (zh) 一种隧道施工的模板支架系统
CN115492141B (zh) 一种钢吊箱围堰结构及其底板、施工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