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20789821U - 一种逆作法加固型基础底板 - Google Patents
一种逆作法加固型基础底板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20789821U CN220789821U CN202322416643.1U CN202322416643U CN220789821U CN 220789821 U CN220789821 U CN 220789821U CN 202322416643 U CN202322416643 U CN 202322416643U CN 220789821 U CN220789821 U CN 220789821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original
- foundation
- bearing
- foundation slab
- supporting plate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 238000010276 construction Methods 0.000 title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18
- 229910000831 Steel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48
- 239000010959 steel Substance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48
- 230000002787 reinforcement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22
- 230000003014 reinforcing effect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3
- 239000012790 adhesive layer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5
- 239000004567 concrete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5
- 238000003466 welding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2
- 238000009435 building construction Method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2
- 238000004062 sediment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4
- 238000010586 diagram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1133 acceler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5516 enginee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5484 gravity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11150 reinforced concret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9466 transform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Landscapes
- Foundation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逆作法加固型基础底板,属于建筑施工技术领域,基础底板本体的底部粘结有原有基础底板,原有基础底板的内部粘结有原有承重柱,原有承重柱的一端设有第二承重钢筋,基础底板本体的表面设有坑槽,坑槽的内部预设有第一支撑板和第二支撑板,第一支撑板和第二支撑板的表面固定粘结有新承重柱,该逆作法加固型基础底板,通过坑槽内部设置的第一支撑板和第二支撑板,可以增加基础底板坑槽处的支撑强度,大大的提高了新承重柱的防沉降性能,并且通过设置的第一承重钢筋、第二承重钢筋和预埋件,可以提高基础底板坑槽处与新承重柱的连接牢固性,保证了基础底板与新承重柱底部的支撑稳定性。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建筑施工技术领域,更具体地说,涉及一种逆作法加固型基础底板。
背景技术
随着城市建设更新速度加快,部分旧建筑物已经不能满足功能需求,地下空间改造、基础加固工程越来越多,逆作法施工技术的应用越来越广泛。
目前,采用逆作法加固形成的基础底板设置的坑槽处支撑强度不足,在对新承重柱进行支撑时,可能会因为与原有承重柱重心不处于同一直线而导致支撑强度不足,可能会导致新承重柱下沉,并且由于坑槽深度有限,与新承重柱底部连接牢固性可能不足,降低了基础底板与新承重柱底部的支撑稳定性,为此,我们设计了一种逆作法加固型基础底板,来解决上述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中存在的问题,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逆作法加固型基础底板,该逆作法加固型基础底板,通过坑槽内部设置的第一支撑板和第二支撑板,可以增加基础底板坑槽处的支撑强度,大大的提高了新承重柱的防沉降性能,并且通过设置的第一承重钢筋、第二承重钢筋和预埋件,可以提高基础底板坑槽处与新承重柱的连接牢固性,保证了基础底板与新承重柱底部的支撑稳定性。
为解决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的技术方案。
一种逆作法加固型基础底板,包括基础底板本体,所述基础底板本体的底部粘结有原有基础底板,所述原有基础底板的内部粘结有原有承重柱,所述原有承重柱的一端设有第二承重钢筋,所述基础底板本体的表面设有坑槽,所述坑槽的内部预设有第一支撑板和第二支撑板,所述第一支撑板和第二支撑板的表面固定粘结有新承重柱,所述新承重柱的内部钢筋通过焊接紧固有第一承重钢筋、第一钢筋接头、第二钢筋接头和预埋件,所述坑槽内浇筑有防水混凝土,该逆作法加固型基础底板,通过坑槽内部设置的第一支撑板和第二支撑板,可以增加基础底板坑槽处的支撑强度,大大的提高了新承重柱的防沉降性能,并且通过设置的第一承重钢筋、第二承重钢筋和预埋件,可以提高基础底板坑槽处与新承重柱的连接牢固性,保证了基础底板与新承重柱底部的支撑稳定性。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承重钢筋的一端与第一支撑板的表面固定连接,所述第二承重钢筋的一端与原有承重柱固定粘结,所述第二承重钢筋和第一承重钢筋通过混凝土粘结一体,可以增加新承重柱的底部的支撑稳定性。
进一步的,所述基础底板本体和所述原有基础底板的内部均设置有钢筋笼,所述钢筋笼的表面分别与新承重柱的内部钢筋固定连接,可以增加新承重柱的底部连接稳定性。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支撑板和第二支撑板的形状和厚度相同,所述第一支撑板和第二支撑板均采用止水钢板制成,可以增加支撑强度。
进一步的,所述预埋件的截面形状为工字型,所述预埋件设有锚板和锚筋,且锚筋与钢筋笼固定连接,可以增加新承重柱的底部支撑稳定性。
进一步的,所述基础底板本体和所述原有基础底板之间设置有粘结层,可以增加基础底板本体和原有基础底板的粘结牢固性。
相比于现有技术,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在于:
(1)本方案通过坑槽内部设置的第一支撑板和第二支撑板,可以增加基础底板坑槽处的支撑强度,大大的提高了新承重柱的防沉降性能。
(2)本方案通过设置的第一承重钢筋、第二承重钢筋和预埋件,可以提高基础底板坑槽处与新承重柱的连接牢固性,保证了基础底板与新承重柱底部的支撑稳定性。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坑槽结构示意图。
图中标号说明:
1基础底板本体、11钢筋笼、12第一钢筋接头、13预埋件、14坑槽、15新承重柱、16第一承重钢筋、17粘结层、2原有基础底板、21原有承重柱、22第二承重钢筋、23第二钢筋接头、3第一支撑板、4第二支撑板。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实施例1
请参阅图1-2,一种逆作法加固型基础底板,包括基础底板本体1,基础底板本体1为在原有基础底板2的表面通过逆作法加固形成的基础底板,其施工原理和方法属于现有技术,在此就不进行详细的描述了,基础底板本体1的底部粘结有原有基础底板2,基础底板本体1和原有基础底板2之间设置有粘结层17,粘结层17通过在原有基础底板2的表面破坏形成的粗糙面,可以增加基础底板本体1和原有基础底板2的粘结牢固性,原有基础底板2的内部粘结有原有承重柱21,原有承重柱21的一端设有第二承重钢筋22,基础底板本体1的表面设有坑槽14,坑槽14用来进行基础底板新承重柱15的施工,坑槽14的内部预设有第一支撑板3和第二支撑板4,第一支撑板3和第二支撑板4的表面固定粘结有新承重柱15,新承重柱15的内部钢筋通过焊接紧固有第一承重钢筋16、第一钢筋接头12、第二钢筋接头23和预埋件13,坑槽14内浇筑有防水混凝土。
第一承重钢筋16的一端与第一支撑板3的表面固定连接,第二承重钢筋22的一端与原有承重柱21固定粘结,第二承重钢筋22和第一承重钢筋16通过混凝土粘结一体,可以增加新承重柱15的底部的支撑稳定性,第一支撑板3和第二支撑板4的形状和厚度相同,第一支撑板3和第二支撑板4均采用止水钢板制成,可以增加支撑强度。
本实施方案中,通过坑槽14内部设置的第一支撑板3和第二支撑板4,可以增加基础底板坑槽14处的支撑强度,大大的提高了新承重柱15的防沉降性能。
实施例2
请参阅图1-2,一种逆作法加固型基础底板,包括基础底板本体1,基础底板本体1为在原有基础底板2的表面通过逆作法加固形成的基础底板,其施工原理和方法属于现有技术,在此就不进行详细的描述了,基础底板本体1的底部粘结有原有基础底板2,基础底板本体1和原有基础底板2之间设置有粘结层17,粘结层17通过在原有基础底板2的表面破坏形成的粗糙面,可以增加基础底板本体1和原有基础底板2的粘结牢固性,原有基础底板2的内部粘结有原有承重柱21,原有承重柱21的一端设有第二承重钢筋22,基础底板本体1的表面设有坑槽14,坑槽14用来进行基础底板新承重柱15的施工,坑槽14的内部预设有第一支撑板3和第二支撑板4,第一支撑板3和第二支撑板4的表面固定粘结有新承重柱15,新承重柱15的内部钢筋通过焊接紧固有第一承重钢筋16、第一钢筋接头12、第二钢筋接头23和预埋件13,坑槽14内浇筑有防水混凝土。
基础底板本体1和原有基础底板2的内部均设置有钢筋笼11,钢筋笼11的表面分别与新承重柱15的内部钢筋固定连接,可以增加新承重柱15的底部连接稳定性,预埋件13的截面形状为工字型,预埋件13设有锚板和锚筋,且锚筋与钢筋笼11固定连接,可以增加新承重柱15的底部支撑稳定性。
本实施方案中,通过设置的第一承重钢筋16、第二承重钢筋22和预埋件13,可以提高基础底板坑槽14处与新承重柱15的连接牢固性,保证了基础底板与新承重柱15底部的支撑稳定性。
该逆作法加固型基础底板在施工时,先将原有承重柱21进行去除,从而形成坑槽14,然后将原有承重柱21钢筋拨出,以及将原有基础底板2的钢筋拨出,然后设置第一支撑板3、第二支撑板4,接着通过钢筋混凝土浇筑出基础底板本体1,接着将新承重柱15的钢筋与第一支撑板3、第二支撑板4固定的第一承重钢筋16和第二承重钢筋22连接,同时与预埋件13以及钢筋笼11裸露出的第一钢筋接头12以及第二钢筋接头23连接,然后通过浇筑形成新承重柱15,通过坑槽14内部设置的第一支撑板3和第二支撑板4,可以增加基础底板坑槽14处的支撑强度,大大的提高了新承重柱15的防沉降性能,并且通过设置的第一承重钢筋16、第二承重钢筋22和预埋件13,可以提高基础底板坑槽14处与新承重柱15的连接牢固性,保证了基础底板与新承重柱15底部的支撑稳定性。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较佳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揭露的技术范围内,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及其改进构思加以等同替换或改变,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内。
Claims (6)
1.一种逆作法加固型基础底板,包括基础底板本体(1),所述基础底板本体(1)的底部粘结有原有基础底板(2),其特征在于:所述原有基础底板(2)的内部粘结有原有承重柱(21),所述原有承重柱(21)的一端设有第二承重钢筋(22),所述基础底板本体(1)的表面设有坑槽(14),所述坑槽(14)的内部预设有第一支撑板(3)和第二支撑板(4),所述第一支撑板(3)和第二支撑板(4)的表面固定粘结有新承重柱(15),所述新承重柱(15)的内部钢筋通过焊接紧固有第一承重钢筋(16)、第一钢筋接头(12)、第二钢筋接头(23)和预埋件(13),所述坑槽(14)内浇筑有防水混凝土。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逆作法加固型基础底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承重钢筋(16)的一端与第一支撑板(3)的表面固定连接,所述第二承重钢筋(22)的一端与原有承重柱(21)固定粘结,所述第二承重钢筋(22)和第一承重钢筋(16)通过混凝土粘结一体。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逆作法加固型基础底板,其特征在于:所述基础底板本体(1)和所述原有基础底板(2)的内部均设置有钢筋笼(11),所述钢筋笼(11)的表面分别与新承重柱(15)的内部钢筋固定连接。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逆作法加固型基础底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支撑板(3)和第二支撑板(4)的形状和厚度相同,所述第一支撑板(3)和第二支撑板(4)均采用止水钢板制成。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逆作法加固型基础底板,其特征在于:所述预埋件(13)的截面形状为工字型,所述预埋件(13)设有锚板和锚筋,且锚筋与钢筋笼(11)固定连接。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逆作法加固型基础底板,其特征在于:所述基础底板本体(1)和所述原有基础底板(2)之间设置有粘结层(17)。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322416643.1U CN220789821U (zh) | 2023-09-06 | 2023-09-06 | 一种逆作法加固型基础底板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322416643.1U CN220789821U (zh) | 2023-09-06 | 2023-09-06 | 一种逆作法加固型基础底板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20789821U true CN220789821U (zh) | 2024-04-16 |
Family
ID=9063000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322416643.1U Active CN220789821U (zh) | 2023-09-06 | 2023-09-06 | 一种逆作法加固型基础底板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20789821U (zh) |
-
2023
- 2023-09-06 CN CN202322416643.1U patent/CN220789821U/zh active Active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5735325B (zh) | 一种集约化的永久支护装配式地下室结构体系及施工方法 | |
CN101914925B (zh) | 利用优化复合预制拱墙作外墙的地下室 | |
CN103912011B (zh) | 明挖预制装配式地下结构 | |
CN206070562U (zh) | 局部装配式地下结构 | |
CN103510639B (zh) | 一种可恢复功能的叠合板式剪力墙及其实施方法 | |
CN101418569B (zh) | 预制拱片、支护与主体结构结合的优化复合拱墙 | |
CN109555151A (zh) | 预制混凝土立柱与承台的钢混组合连接构造及施工方法 | |
CN108824818A (zh) | 装配式钢管混凝土框架-剪力墙结构体系的建造方法 | |
CN113322792A (zh) | 一种带再生混凝土节段的预制拼装双柱墩体系 | |
CN112502030A (zh) | 一种预制装配式桥梁下部结构插槽式与承插式组合连接结构 | |
CN211115052U (zh) | 一种井筒式地下立体车库结构 | |
CN220789821U (zh) | 一种逆作法加固型基础底板 | |
CN209798508U (zh) | 组装式预制拼装盖梁结构 | |
CN214940361U (zh) | 一种新型压型钢板与挡土墙连接节点结构 | |
CN214245736U (zh) | 一种后预制桩-墙叠合结构 | |
CN209523217U (zh) | 一种预制混凝土桥墩立柱与承台的钢混组合连接构造 | |
CN212405218U (zh) | 一种预制桥墩与承台的连接构造 | |
CN104047381A (zh) | 装配整体式少筋混凝土剪力墙结构 | |
CN2276953Y (zh) | 预应力混凝土空心底板 | |
CN204326101U (zh) | 明挖预制装配式地下结构 | |
CN210421403U (zh) | 一种框架梁与柱的半干式连接节点 | |
CN210766887U (zh) | 一种永临结合地下槽型结构 | |
CN112064824A (zh) | 组合连接的预制剪力墙体系 | |
CN207048079U (zh) | 嵌入式钢混连接件用防水构造 | |
CN110924446A (zh) | 一种带预制板的综合管廊施工缝处防水结构及施工方法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