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20786958U - 一种无二次污染型垃圾处理清运车 - Google Patents

一种无二次污染型垃圾处理清运车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20786958U
CN220786958U CN202322442403.9U CN202322442403U CN220786958U CN 220786958 U CN220786958 U CN 220786958U CN 202322442403 U CN202322442403 U CN 202322442403U CN 220786958 U CN220786958 U CN 220786958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hydraulic cylinder
carriage
plate
driving
secondary pollut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22442403.9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刘俊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ichuan Changkong Intelligent Equipment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ichuan Changkong Intelligent Equipment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ichuan Changkong Intelligent Equipment Co ltd filed Critical Sichuan Changkong Intelligent Equipment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322442403.9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20786958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20786958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20786958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W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WASTEWATER TREATMENT OR WASTE MANAGEMENT
    • Y02W30/00Technologies for solid waste management
    • Y02W30/10Waste collection, transportation, transfer or storage, e.g. segregated refuse collecting, electric or hybrid propulsion

Landscapes

  • Refuse-Collection Vehicl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无二次污染型垃圾处理清运车,涉及垃圾处理技术领域,包括驱动车;设置在所述驱动车上表面的储存组件;设置在所述储存组件外表面的驱动组件;设置在所述储存组件外表面的收集组件;以及设置在所述储存组件外表面的驱动单元,所述储存组件包括有车厢、密封门、限位槽体、推动板、清理板和液压气缸四,所述驱动组件包括有液压气缸一、卡接底座和液压气缸二,所述收集组件包括有集水箱、过滤板和过滤网,所述驱动单元包括动力组件和升降组件。本实用新型通过采用支架、升降板、传动杆、驱动板和液压气缸三的配合,可方便将垃圾箱中的垃圾转移到车厢的内部,从而增加垃圾处理清运车的功能性。

Description

一种无二次污染型垃圾处理清运车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垃圾处理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无二次污染型垃圾处理清运车。
背景技术
垃圾清运是指垃圾的收集和运输。清运各种垃圾,如社区生活垃圾清运、建筑垃圾清运、渣土清运,同时对公司、企业、工厂、商场、酒店、建筑工地、学校、娱乐场所、培训中心等场所进行垃圾清运,因此在垃圾进行处理时,通常需要借助清运车进行辅助转运。
现有技术中,公开号为CN110745428B的专利文件中,提出一种无二次污染型垃圾处理清运车,包括支撑装置、压缩装置和收集装置,所述的支撑装置内部右侧安装有压缩装置,支撑装置内部左侧安装有收集装置,上述的支撑装置包括底盘、车厢、车厢门、转辊和把手,所述的底盘上端面上安装有车厢,车厢右端面上通过轴承对称安装有转辊,转辊上安装有车厢门,车厢门上安装有把手;人工带动把手,通过转辊打开车厢门,所述的压缩装置包括储存槽、液压缸、往复杆、横板、支撑架、限位板、连杆一、连杆二和压缩板机构,所述的车厢内部右侧设置有储存槽,储存槽右端面上侧安装有液压缸,液压缸活动端上安装有往复杆,往复杆端头上安装有横板,横板前后两侧通过销轴安装有连杆一。
为了解决现有的垃圾清运车在垃圾收集车厢内会产生垃圾渗滤液,由于没有垃圾渗滤液收集措施,容易污染地底面的问题,现有技术是采用设置收集孔槽对垃圾产生的渗滤液进行收集的方式进行处理,但是还会出现该装置在使用过程中不方便对清运车内部的垃圾及时排出的情况,同时不方便将垃圾箱内的垃圾收集至清运车的内部,进而导致降低了清运车的实用性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无二次污染型垃圾处理清运车,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问题。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无二次污染型垃圾处理清运车,包括驱动车;设置在所述驱动车上表面的储存组件;设置在所述储存组件外表面的驱动组件;设置在所述储存组件外表面的收集组件;以及设置在所述储存组件外表面的驱动单元,所述储存组件包括有车厢、密封门、限位槽体、推动板、清理板和液压气缸四,所述驱动组件包括有液压气缸一、卡接底座和液压气缸二,所述收集组件包括有集水箱、过滤板和过滤网,所述驱动单元包括动力组件和升降组件。
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在于:所述车厢的一侧与驱动车的上表面固定连接,所述车厢的上表面开设有通槽,所述车厢的一侧与密封门的一端转动连接,所述密封门的外表面固定连接有卡接扣,所述车厢的内壁与限位槽体的一侧固定连接。
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在于:所述限位槽体的外表面与推动板的内壁滑动连接,所述推动板的外表面与车厢的内壁滑动连接,所述推动板的正面与清理板的一侧固定连接,所述清理板的底面与车厢的内壁底面滑动连接,所述清理板的一端与液压气缸四的伸缩端固定连接,所述液压气缸四的一侧与车厢的外表面可拆卸式连接。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采用车厢、密封门、限位槽体、推动板、清理板和液压气缸四的配合,可辅助对垃圾进行收集,同时方便将垃圾排出,从而增加垃圾清运车的实用性。
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在于:所述液压气缸一的一端与密封门的外表面转动连接,所述液压气缸一的底部与卡接底座的上表面转动连接,所述卡接底座的一侧与车厢的外表面固定连接,所述卡接底座的底面与液压气缸二的上表面可拆卸式连接。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采用液压气缸一、卡接底座和液压气缸二的配合,可方便带动密封门进行开合,同时方便将密封门固定在车厢的一侧。
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在于:所述集水箱的一侧与车厢的底面固定连接,所述集水箱的上表面开设有凹槽,所述凹槽的内壁与过滤板的外表面可拆卸式连接,所述过滤网设置于过滤板的内部。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采用集水箱、过滤板和过滤网的配合,可方便对污水进行收集,从而防止清运车使用过程中,发生滴落,从而造成二次污染的现象。
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在于:所述升降组件包括有支架,所述支架的外表面与车厢的外表面固定连接,所述支架的内壁滑动连接有升降板,所述升降板的外表面固定连接有挂钩。
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在于:所述动力组件包括有传动杆、驱动板和液压气缸三,所述液压气缸三的一端与支架的一侧转动连接,所述液压气缸三的一端用于驱动板的一侧转动连接,所述驱动板的外表面与传动杆的一端转动连接,所述传动杆的另一端与升降板的外表面转动连接。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采用支架、升降板、传动杆、驱动板和液压气缸三的配合,可方便将垃圾箱中的垃圾转移到车厢的内部,从而增加垃圾处理清运车的功能性。
由于采用了上述技术方案,本实用新型相对现有技术来说,取得的技术进步是:
1、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无二次污染型垃圾处理清运车,采用车厢、密封门、限位槽体、推动板、清理板和液压气缸四的配合,可辅助对垃圾进行收集,同时方便将垃圾排出,从而增加垃圾清运车的实用性。
2、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无二次污染型垃圾处理清运车,采用液压气缸一、卡接底座和液压气缸二的配合,可方便带动密封门进行开合,同时方便将密封门固定在车厢的一侧。
3、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无二次污染型垃圾处理清运车,采用集水箱、过滤板和过滤网的配合,可方便对污水进行收集,从而防止清运车使用过程中,发生滴落,从而造成二次污染的现象。
4、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无二次污染型垃圾处理清运车,采用支架、升降板、传动杆、驱动板和液压气缸三的配合,可方便将垃圾箱中的垃圾转移到车厢的内部,从而增加垃圾处理清运车的功能性。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正面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驱动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的车厢内部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的收集组件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的驱动单元结构示意图。
图中:1、驱动车;2、储存组件;21、车厢;211、通槽;22、密封门;221、卡接扣;23、限位槽体;24、推动板;25、清理板;26、液压气缸四;3、驱动组件;31、液压气缸一;32、卡接底座;33、液压气缸二;4、收集组件;41、集水箱;411、凹槽;42、过滤板;43、过滤网;5、驱动单元;51、支架;52、升降板;53、传动杆;54、驱动板;55、液压气缸三。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详细说明:
实施例1
如图1-6所示,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无二次污染型垃圾处理清运车,包括驱动车1;设置在驱动车1上表面的储存组件2;设置在储存组件2外表面的驱动组件3;设置在储存组件2外表面的收集组件4;以及设置在储存组件2外表面的驱动单元5,储存组件2包括有车厢21、密封门22、限位槽体23、推动板24、清理板25和液压气缸四26,驱动组件3包括有液压气缸一31、卡接底座32和液压气缸二33,收集组件4包括有集水箱41、过滤板42和过滤网43,驱动单元5包括动力组件和升降组件,车厢21的一侧与驱动车1的上表面固定连接,车厢21的上表面开设有通槽211,车厢21的一侧与密封门22的一端转动连接,密封门22的外表面固定连接有卡接扣221,车厢21的内壁与限位槽体23的一侧固定连接,限位槽体23的外表面与推动板24的内壁滑动连接,推动板24的外表面与车厢21的内壁滑动连接,推动板24的正面与清理板25的一侧固定连接,清理板25的底面与车厢21的内壁底面滑动连接,清理板25的一端与液压气缸四26的伸缩端固定连接,液压气缸四26的一侧与车厢21的外表面可拆卸式连接,在使用清运车时,需要对车厢21内部的垃圾进行排出时,通过启动液压气缸四26,由液压气缸四26的伸缩端带动推动板24在限位槽体23的限位下进行水平方向上的移动,进而方便将车厢21内部的垃圾及时排出,同时在清运车使用过程中,通过密封门22可对车厢21的内部进行密封,在车厢21和密封门22的接触部位设置有密封橡胶垫,从而防止车厢21的内部发生泄漏。
实施例2
如图1-6所示,在实施例1的基础上,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技术方案:优选的,液压气缸一31的一端与密封门22的外表面转动连接,液压气缸一31的底部与卡接底座32的上表面转动连接,卡接底座32的一侧与车厢21的外表面固定连接,卡接底座32的底面与液压气缸二33的上表面可拆卸式连接,在需要控制密封门22进行开合时,通过启动液压气缸一31,由液压气缸一31的伸缩端带动密封门22围绕车厢21的一侧进行转动,从而可方便带动密封门22进行开合,同时在密封门22关闭过程中,通过启动液压气缸二33,由液压气缸二33的伸缩端与卡接扣221进行卡接,从而对密封门22进行固定,集水箱41的一侧与车厢21的底面固定连接,集水箱41的上表面开设有凹槽411,凹槽411的内壁与过滤板42的外表面可拆卸式连接,过滤网43设置于过滤板42的内部,当垃圾处理清运车在使用过程中,如果车厢21中的污水渗出时,会滴落到集水箱41中,从而完成对污水的收集,进而防止清运车使用过程中,发生滴落,从而造成二次污染的现象。
实施例3
如图1-6所示,在实施例1的基础上,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技术方案:优选的,升降组件包括有支架51,支架51的外表面与车厢21的外表面固定连接,支架51的内壁滑动连接有升降板52,升降板52的外表面固定连接有挂钩,动力组件包括有传动杆53、驱动板54和液压气缸三55,液压气缸三55的一端与支架51的一侧转动连接,液压气缸三55的一端用于驱动板54的一侧转动连接,驱动板54的外表面与传动杆53的一端转动连接,传动杆53的另一端与升降板52的外表面转动连接,在需要将垃圾箱中的垃圾转移到车厢21中时,通过将垃圾箱挂到升降板52上方的挂钩,再通过启动液压气缸三55,由液压气缸三55带动驱动板54进行转动,从而配合传动杆53带动升降板52进行上升,从而方便将垃圾箱中的垃圾转移到车厢21中。
下面具体说一下该无二次污染型垃圾处理清运车的工作原理。
如图1-6所示,在使用清运车时,需要对车厢21内部的垃圾进行排出时,通过启动液压气缸四26,由液压气缸四26的伸缩端带动推动板24在限位槽体23的限位下进行水平方向上的移动,进而方便将车厢21内部的垃圾及时排出,同时在清运车使用过程中,通过密封门22可对车厢21的内部进行密封,在车厢21和密封门22的接触部位设置有密封橡胶垫,从而防止车厢21的内部发生泄漏,在需要控制密封门22进行开合时,通过启动液压气缸一31,由液压气缸一31的伸缩端带动密封门22围绕车厢21的一侧进行转动,从而可方便带动密封门22进行开合,同时在密封门22关闭过程中,通过启动液压气缸二33,由液压气缸二33的伸缩端与卡接扣221进行卡接,从而对密封门22进行固定,在需要将垃圾箱中的垃圾转移到车厢21中时,通过将垃圾箱挂到升降板52上方的挂钩,再通过启动液压气缸三55,由液压气缸三55带动驱动板54进行转动,从而配合传动杆53带动升降板52进行上升,从而方便将垃圾箱中的垃圾转移到车厢21中,如果车厢21中的污水渗出时,会滴落到集水箱41中,从而完成对污水的收集,进而防止清运车使用过程中,发生滴落,从而造成二次污染的现象。
上文一般性的对本实用新型做了详尽的描述,但在本实用新型基础上,可以对之做一些修改或改进,这对于技术领域的一般技术人员是显而易见的。因此,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思想精神的修改或改进,均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7)

1.一种无二次污染型垃圾处理清运车,包括驱动车(1);
设置在所述驱动车(1)上表面的储存组件(2);
设置在所述储存组件(2)外表面的驱动组件(3);
设置在所述储存组件(2)外表面的收集组件(4);
以及设置在所述储存组件(2)外表面的驱动单元(5),其特征在于:所述储存组件(2)包括有车厢(21)、密封门(22)、限位槽体(23)、推动板(24)、清理板(25)和液压气缸四(26),所述驱动组件(3)包括有液压气缸一(31)、卡接底座(32)和液压气缸二(33),所述收集组件(4)包括有集水箱(41)、过滤板(42)和过滤网(43),所述驱动单元(5)包括动力组件和升降组件。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无二次污染型垃圾处理清运车,其特征在于:所述车厢(21)的一侧与驱动车(1)的上表面固定连接,所述车厢(21)的上表面开设有通槽(211),所述车厢(21)的一侧与密封门(22)的一端转动连接,所述密封门(22)的外表面固定连接有卡接扣(221),所述车厢(21)的内壁与限位槽体(23)的一侧固定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无二次污染型垃圾处理清运车,其特征在于:所述限位槽体(23)的外表面与推动板(24)的内壁滑动连接,所述推动板(24)的外表面与车厢(21)的内壁滑动连接,所述推动板(24)的正面与清理板(25)的一侧固定连接,所述清理板(25)的底面与车厢(21)的内壁底面滑动连接,所述清理板(25)的一端与液压气缸四(26)的伸缩端固定连接,所述液压气缸四(26)的一侧与车厢(21)的外表面可拆卸式连接。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无二次污染型垃圾处理清运车,其特征在于:所述液压气缸一(31)的一端与密封门(22)的外表面转动连接,所述液压气缸一(31)的底部与卡接底座(32)的上表面转动连接,所述卡接底座(32)的一侧与车厢(21)的外表面固定连接,所述卡接底座(32)的底面与液压气缸二(33)的上表面可拆卸式连接。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无二次污染型垃圾处理清运车,其特征在于:所述集水箱(41)的一侧与车厢(21)的底面固定连接,所述集水箱(41)的上表面开设有凹槽(411),所述凹槽(411)的内壁与过滤板(42)的外表面可拆卸式连接,所述过滤网(43)设置于过滤板(42)的内部。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无二次污染型垃圾处理清运车,其特征在于:所述升降组件包括有支架(51),所述支架(51)的外表面与车厢(21)的外表面固定连接,所述支架(51)的内壁滑动连接有升降板(52),所述升降板(52)的外表面固定连接有挂钩。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一种无二次污染型垃圾处理清运车,其特征在于:所述动力组件包括有传动杆(53)、驱动板(54)和液压气缸三(55),所述液压气缸三(55)的一端与支架(51)的一侧转动连接,所述液压气缸三(55)的一端用于驱动板(54)的一侧转动连接,所述驱动板(54)的外表面与传动杆(53)的一端转动连接,所述传动杆(53)的另一端与升降板(52)的外表面转动连接。
CN202322442403.9U 2023-09-06 2023-09-06 一种无二次污染型垃圾处理清运车 Active CN220786958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2442403.9U CN220786958U (zh) 2023-09-06 2023-09-06 一种无二次污染型垃圾处理清运车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2442403.9U CN220786958U (zh) 2023-09-06 2023-09-06 一种无二次污染型垃圾处理清运车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20786958U true CN220786958U (zh) 2024-04-16

Family

ID=9066025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22442403.9U Active CN220786958U (zh) 2023-09-06 2023-09-06 一种无二次污染型垃圾处理清运车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20786958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00995895Y (zh) 环保垃圾压缩运输车
CN106742983A (zh) 一种多功能餐厨垃圾运输车
CN207698521U (zh) 无泄漏多功能自卸专用垃圾车
CN201249962Y (zh) 移动式垃圾压缩转运箱
CN220786958U (zh) 一种无二次污染型垃圾处理清运车
CN208545738U (zh) 一种农村公路工程施工用水沟夯实装置
CN213444481U (zh) 一种垃圾清运车
CN110697299A (zh) 一种新型侧装式压缩车
CN206735124U (zh) 一种自动倾倒垃圾桶的医用垃圾车
CN211542479U (zh) 一种环保垃圾处理装置
CN211495499U (zh) 一种垃圾分类运输用装载车
CN113501237A (zh) 一种垃圾车用卸灰刮板
CN208054149U (zh) 一种垃圾桶、垃圾收集车及垃圾运转系统
CN208217585U (zh) 一种餐厨垃圾车车厢装置
CN111470213A (zh) 一种环保节能垃圾桶
CN220536590U (zh) 一种巡查装置
CN216735850U (zh) 一种餐厨垃圾处理工艺用四季全能多用途道路清扫车
CN213919763U (zh) 一种移动式垃圾压缩设备
CN217946404U (zh) 一种密闭式清洗垃圾桶的餐厨垃圾收集转运车
CN219839007U (zh) 一种便于打包垃圾的智能垃圾桶
CN211811424U (zh) 一种液晶屏显示垃圾分类指导功能的垃圾分类桶
CN213728496U (zh) 一种方便对固液分离的垃圾处理用分解装置
CN215624340U (zh) 一种垃圾自动倾倒装置
CN215754477U (zh) 一种垃圾车用卸灰刮板
CN211253942U (zh) 一种新型侧装式压缩车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