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20776077U - 传音组件、耳机装置和核磁共振设备 - Google Patents

传音组件、耳机装置和核磁共振设备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20776077U
CN220776077U CN202322518760.9U CN202322518760U CN220776077U CN 220776077 U CN220776077 U CN 220776077U CN 202322518760 U CN202322518760 U CN 202322518760U CN 220776077 U CN220776077 U CN 220776077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ound
assembly
housing
shell
sound transmiss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22518760.9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吴世超
史建华
陈锡荣
张启东
周洪利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Neusoft Medical Systems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Neusoft Medical Systems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Neusoft Medical Systems Co Ltd filed Critical Neusoft Medical Systems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322518760.9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20776077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20776077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20776077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Headphones And Earphone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涉及扬声器技术领域,公开了一种传音组件、耳机装置和核磁共振设备。该传音组件包括:扬声器,扬声器包括壳体和置于壳体内的发声组件,壳体包括安装口;连接管,连接管包括传音通道,连接管通过安装口安装至壳体,连接管伸入壳体的端部抵接于发声组件,传音通道与所述发声组件的传音孔连通。如此,发声组件产生的声波能够直接传输至连接管内,极大地降低了声波在传输过程中产生的损耗,优化了传音组件的传音效果。

Description

传音组件、耳机装置和核磁共振设备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扬声器技术领域,例如涉及一种传音组件、耳机装置和核磁共振设备。
背景技术
相关技术中,扬声器中的发声组件与连接管之间形成有声腔,该声腔通常情况下为喇叭型,位于扬声器外部的连接管接收到的是经过该喇叭型声腔传播的声波。
在已公开的实施过程中,上述传音组件存在以下问题:连接管和发声组件之间的声腔的壁面对发声组件产生的声波具有反射作用,从而使得连接管获取到的声波能量低于发声组件发出的声波,造成了声波传输过程中的损耗,影响了传音组件的传音效果。
需要说明的是,在上述背景技术部分公开的信息仅用于加强对本申请的背景的理解,因此可以包括不构成对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已知的现有技术的信息。
实用新型内容
为了对披露的实施例的一些方面有基本的理解,下面给出了简单的概括。概括不是泛泛评述,也不是要确定关键/重要组成元素或描绘这些实施例的保护范围,而是作为后面的详细说明的序言。
本申请旨在提供一种传音组件、耳机装置和核磁共振设备,能够解决相关技术中,由于扬声器中的声波传输至连接管的过程中产生的声波损耗的技术问题。
第一方面,本申请提供了一种传音组件,该传音组件包括:扬声器,扬声器包括壳体和置于壳体内的发声组件,壳体包括安装口;连接管,连接管包括传音通道,连接管通过安装口安装至壳体,连接管伸入壳体的端部抵接于发声组件,传音通道与发声组件的传音孔连通。
可选地,传音孔位于连接管围合的区域内。
可选地,传音组件还包括安装接头,套设于连接管的外部,并与安装口连接,安装接头抵接于发声组件。
可选地,发声组件设置有传音孔的表面与壳体设置有安装口的内壁贴合。
可选地,壳体包括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第一壳体设置有安装口;第二壳体与第一壳体围合出容置腔,发声组件设于容置腔内,并夹持在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之间。
可选地,第一壳体包括安装槽,安装口位于安装槽的槽底;
可选地,发声组件置于安装槽内,第二壳体盖设于发声组件。
可选地,第二壳体朝向发声组件的一侧设有限位件,限位件抵接于发声组件,限位件伸入安装槽并与安装槽的槽壁密封连接。
可选地,发声组件包括:发声片;外壳,发声片置于外壳内,外壳上设置有传音孔。
可选地,外壳包括:第一外壳和第二外壳,第一外壳和第二外壳夹持发声片,并分别与发声片密封连接。
第二方面,本申请提供了一种耳机装置,该耳机装置包括如本申请第一方面提供的传音组件和气导耳机,气导耳机与传音组件的连接管连通。
第三方面,本申请提供了一种核磁共振设备,该核磁共振设备包括如本申请第一方面提供的传音组件,或者本申请第二方面提供的耳机装置。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传音组件,可以实现以下技术效果:
本申请提供的传音组件,将连接管通过扬声器的壳体上的安装口伸入至壳体,其伸入壳体一段的端口抵接于发声组件,且发声片的传音孔与连接管的管口相对。如此,发声组件产生的声波能够直接传输至连接管内,极大地降低了声波在传输过程中产生的损耗,优化了传音组件的传音效果。此外,由于部分连接管伸入壳体,减小了传音组件的整体体积,缩减了传音组件占用的空间。
以上的总体描述和下文中的描述仅是示例性和解释性的,不用于限制本申请。
附图说明
一个或多个实施例通过与之对应的附图进行示例性说明,这些示例性说明和附图并不构成对实施例的限定,附图中具有相同参考数字标号的元件示为类似的元件,附图不构成比例限制,并且其中:
图1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传音组件的结构示意图之一;
图2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传音组件的结构示意图之二。
附图标记:
10传音组件,100扬声器,102壳体,104发声组件,106安装口,108传音孔,110容置腔,112第一壳体,114第二壳体,116安装槽,118限位件,120发声片,122外壳,124第一外壳,126第二外壳,200连接管,202传音通道,300安装接头。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能够更加详尽地了解本申请实施例的特点与技术内容,下面结合附图对本申请实施例的实现进行详细阐述,所附附图仅供参考说明之用,并非用来限定本申请实施例。在以下的技术描述中,为方便解释起见,通过多个细节以提供对所披露实施例的充分理解。然而,在没有这些细节的情况下,一个或多个实施例仍然可以实施。在其它情况下,为简化附图,熟知的结构和装置可以简化展示。
本申请实施例的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书及上述附图中的术语“第一”、“第二”等是用于区别类似的对象,而不必用于描述特定的顺序或先后次序。应该理解这样使用的数据在适当情况下可以互换,以便这里描述的本申请实施例的实施例。此外,术语“包括”和“具有”以及他们的任何变形,意图在于覆盖不排他的包含。
本申请实施例中,术语“上”、“下”、“内”、“中”、“外”、“前”、“后”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这些术语主要是为了更好地描述本申请实施例及其实施例,并非用于限定所指示的装置、元件或组成部分必须具有特定方位,或以特定方位进行构造和操作。并且,上述部分术语除了可以用于表示方位或位置关系以外,还可能用于表示其他含义,例如术语“上”在某些情况下也可能用于表示某种依附关系或连接关系。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这些术语在本申请实施例中的具体含义。
另外,术语“设置”、“连接”、“固定”应做广义理解。例如,“连接”可以是固定连接,可拆卸连接,或整体式构造;可以是机械连接,或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或者是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又或者是两个装置、元件或组成部分之间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申请实施例中的具体含义。
除非另有说明,术语“多个”表示两个或两个以上。
本申请实施例中,字符“/”表示前后对象是一种“或”的关系。例如,A/B表示:A或B。
术语“和/或”是一种描述对象的关联关系,表示可以存在三种关系。例如,A和/或B,表示:A或B,或,A和B这三种关系。
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申请实施例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传音组件可以用于核磁共振技术成像的场景中。核磁共振成像是一种人体内部结构成像技术,利用强磁场来生成患者身体的图像。核磁共振成像设备的噪声范围通常在65dB至130dB之间,如此强烈的噪声会使患者产生极度的不适感,故核磁共振成像设备上通常配置耳机装置。令人放松的音乐通常是减少患者焦虑和幽闭恐惧的有效方法,但是由于核磁共振成像设备工作过程中会产生强磁场,传统的耳机无法在此场景中佩戴。目前,核磁共振成像设备通常使用气导耳机,与气导耳机连接的扬声器可以放置于核磁共振成像设备的外部,通过连接管将扬声器与气导耳机连通,从而用户(患者)得以通过佩戴气导耳机听到令人愉悦的音乐,从而缓解用户在进行核磁共振成像过程中因巨大噪声产生的焦虑感。更为重要的是,气导耳机可以用于在核磁共振成像过程中,医生与用户间的对讲沟通,以使用户清楚、及时的得到医生的指导意见,从而使核磁共振成像顺利进行。
结合图1和图2,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传音组件10,该传音组件10包括:扬声器100,扬声器100包括壳体102和置于壳体102内的发声组件104,壳体102包括安装口106;连接管200,连接管200包括传音通道202,连接管200通过安装口106安装至壳体102,连接管200伸入壳体102的端部抵接于发声组件,传音通道与发声组件的传音孔连通。
在该实施例中,传音组件10包括扬声器100和与扬声器100连接并连通的连接管200,连接管200用于将扬声器100中传出的声波进行传输。
扬声器100中产生声波的主要元件是发声组件104,发声组件104中不需要磁铁,从而发声组件104不会受强核磁环境的干扰和影响,也不会从周围空间吸纳尘粒。此外,发声组件104的厚度较薄,相比其他的发声元器件,发声组件104适于安装于更为扁平空间中,以降低扬声器100的整体体积。
发声组件104通常具有一个小型音腔,发声组件104中的发声片120能够通过振动,在小型音腔中产生空气扰动,从而产生声波。发声片120可以是压电片,压电片在电信号的作用下产生振动,进一步地,压电片可以是压电陶瓷片。
发声组件104还包括传音孔108,该传音孔108开设于发声组件104的外壳122上,声波通过该传音孔108向外部发散。
扬声器100还包括壳体102,发声组件104设置于壳体102中,该壳体102可以保护发声组件104,并且为连接管200与扬声器100的连接及连通提供了安装基础。
壳体102上设置有安装口106,置于壳体102内的发声组件104在置入壳体102内的过程中,可以将发声组件104的传音孔108正对安装口106设置,因便于连接管200插入壳体102的安装口106后即可以正对该传音孔。
具体地,该壳体102可以为塑胶壳体102。塑胶壳体102的强度优良、材质轻薄且便于塑性。从而在加工壳体102的过程中,能够便捷地在具有一定厚度的壳体102上加工出安装口106,以使连接管200能够稳定地设置于壳体102中。
连接管200可以为具有中空的传音通道202的柔性管体,该传音通道202可以贯穿于连接管200始终,以保证声波传输。
连接管200的管体部分可以为塑料或者塑胶等软质材质,以便于用户在使用具有该传音组件10的耳机装置时,连接管200能够随用户所处的位置而改变形态。该连接管200的端部可以具有一定结构强度,以使连接管200的端部能够顺利地伸入壳体102的安装口106并与壳体102形成稳定地插接关系。
在保证结构强度的情况下,该连接管200的端部可以采用与连接管200的管体相同或者不同的材质制作。在连接管200的端部与管体使用同一种材质一体成型制作的情况下,由于不会产生不同材质之间连接的接缝,传音的密性条件更好。
连接管200伸入壳体102内的端部抵接于发声组件104。可以通过连接管200的端部对发声组件104的传音孔形成密封。发声组件104经传音孔传出的声波能够全部进入连接管200的传音通道202,避免了声波散发至连接管200之外造成的损耗,提高了声波的有效传输效率。本申请实施例中的传音组件10可以省去相关技术中发声组件104和连接管200之间的腔体,该声波通常为喇叭型,而该腔体的腔壁对声波具有反射作用,在声波到达连接管200之前就经过多次反射,造成了声波能量的损耗。因此,将连接管200伸入壳体102一段的端口抵接于发声组件104,使发声组件104的传音孔108与连接管200的管口抵接,极大地减少了上述声波能领损耗的情况。
此外,本申请实施例的传音组件10在省去相关技术中发声组件104和连接管200之间的腔体,还可以进一步地压缩扬声器100的体积,进而使得传音组件10更符合小型化的设计要求。
如此,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传音组件10中的发声组件104产生的声波能够直接传输至连接管200内,连极大地地减少从发声组件104传出的声波散发出连接管200之外的情况,减小了声波在传输过程中的能量损失,连接管200的声波传输的效率高,最终用户通过气导耳机听到的声音就更为浑厚有力、低音感强。此外,由于部分连接管200伸入壳体102,减小了传音组件10的整体体积,缩减了传音组件10占用的空间。
可选地,传音孔108位于连接管200围合的区域内。
如图2所示,传音孔108位于连接管200围合的区域内,可以理解为连接管200的端部向发声组件104进行投影,传音孔108位于该投影范围内。也即传音孔108的开口面积小于连接管200的传音通道202的开口面积,且传音孔108的开口位于传音通道202限定的范围内。
可以理解,为了保证声波传输效果,上述传音孔108的开口面积也不宜过小,以免声波无法的到有效发散和传播,只需要传音孔108的开孔面积小于传音通道202的内壁面在发声组件104上限定的区域即可。
如此,传音孔108位于连接管200围合的区域内,可以使发声组件你104传出的声波完全传输至连接管200,以避免在发声组件104产生的声波散失在连接管200之外。
可选地,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传音组件10还包括:安装接头300,套设在连接管200的外部,并与安装口106连接,安装接头300抵接于发声组件104。
在该实施例中,在壳体102的安装口106和连接管200之间还可以设置有安装接头300,连接管200套设在安装接头300内,进一步地保证了连接管200与扬声器100之间的安装稳定性。
安装接头300可以为不锈钢材质的安装接头300,不锈钢材质的安装接头300不受核磁共振的强磁场环境影响,提高了传音组件10的使用安全性。此外,不锈钢材质的安装接头300强度高,安装稳定性优良。
由于壳体102上设置有用于设置安装接头300的安装口106,安装接头300不需要与壳体102一体加工成型。因此,安装接头300可以采用通用的标准件,因而不需要专门定制加工安装接头300,降低了制造成本,也提高了装配过程中的生产效率。
安装接头300可以与安装口106过盈配合,进而提高安装接头300与安装口106之间的安装稳定性。
安装接头300还可以通过设置于安装接头300上的螺纹结构与安装口106内壁之间的螺纹结构之间形成固定连接。
安装接头300可以与安装口106之间还可以通过粘接件粘接,粘接件在保证安装接头300与安装口106之间连接稳定的同时,还可以密封安装口106与安装接头300之间的间隙,防止声波在传输过程中产生损耗。
安装接头300伸入壳体102的端面抵接于发声组件104,以保证连接管20、安装接头300和发声组件104之间配合的稳定性。
安装接头300可以部分置于壳体102之外,置于外部的部分安装接头300可以对连接管200进行保护,以保证连接管200与壳体102的安装稳定性。
需要说明的是,将连接管200套设在安装接头300的内部,连接管200的内径则小于安装接头300的内径和安装口106的口径。因此,连接管200的内径得以进一步地降低,相对较小的内径可以使得声波在连接管200中传输的过程中具有更低的能量损耗。此外,得以进一步减小内径的连接管200也降低了传音组件10整体的体积,便于收纳在较小的存储空间内。
如此,通过在安装口106和连接管200之间设置安装接头300,不但提高了连接管200与扬声器100之间安装的稳定性,还进一步地缩小了连接管200的传音通道202的管径,提高了连接管200的传音效率。此外,还进一步地减小了连接管200的体积,使耳机装置便于收纳。
可选地,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发声组件104设置有传音孔108的表面与壳体102设置有安装口106的内壁贴合。
在该实施例中,发声组件104置于与之适配的壳体102内可以降低声波泄露风险。
发声组件104和壳体102的内壁之间还可以涂覆粘接件,通过粘接件连接壳体102和发声组件104,能够对发声组件104进行组装定位,提高发声组件104中的发声片120的振动效果。
在发声组件104和壳体102的内壁之间涂覆粘接件还可以密封发声组件104和壳体102之间的间隙,降低发声组件104产生的声波通过与壳体102之间因安装或加工误差形成的间隙而外散的风险。
如图2所示,发声组件104可以具有多个表面,其中,至少有设置有传音孔108的表面与壳体102的内壁贴合。可以保证传音孔108稳定地定位于外漏于安装口106的位置,还可以防止声波外露。当然,发声组件104的其他表面同时于壳体102设置有安装口106的内壁贴合,可以进一步地提高壳体102对发声组件104的夹持效果。
发声组件104设置有传音孔108的表面与壳体102设置有安装口106的内壁贴合,还可以使连接管200伸入壳体102内的端面在与壳体102的内壁平齐的情况下,就可以抵接于发声组件104。
如此,发声组件104设置有传音孔108的表面与壳体102设置有安装口106的内壁贴合,传音孔108外露于安装口106,不但提高了发声组件104整体的定位效果,还可以避免发声组件104产生的声波散发于壳体102内部而无法有效传输至连接管200,从而造成的声波能量损耗。
可选地,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传音组件10的壳体102还包括第一壳体112和第二壳体114。第一壳体112设置有安装口106,第二壳体114与第一壳体112围合出容置腔110,发声组件104设于容置腔110内,并夹持在第一壳体112和第二壳体114之间。
在该实施例中,壳体102包括第一壳体112和第二壳体114,第一壳体112和第二壳体114之间密封连接。通过将壳体102设置为分体的第一壳体112和第二壳体114,可以便于将发声组件104放置入壳体102中,并进行定位,提高了传音组件10的整体装配效率。
第一壳体112和第二壳体114可以为塑胶材质,第一壳体112和第二壳体114均具有开口,第一壳体112和第二壳体114相扣合可以封闭各自的开口,并行形成上述容置腔110。发声组件104设于容置腔110内,并夹持在第一壳体112和第二壳体114之间,可以进一步对发声组件104进行定位,以保证发声组件的振动效果。
发声组件104可以与第一壳体112和第二壳体114之间均涂覆粘接件,以进一步降低声波自发声组件104外泄至壳体102内间隙的风险。
安装口106贯通地设置于第一壳体112,以便于连接管200伸入第一壳体112并能够朝向发声组件104的传音孔108。
如此,将壳体102分为第一壳体112和第二壳体114,有助于快速安装定位发声组件104。发声组件104被与第一壳体112和第二壳体114夹持,可以进一步保证发声组件104的定位稳定性。
可选地,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传音组件10的第一壳体112包括安装槽116,安装口106位于安装槽116的槽底;发声组件104置于安装槽116内,第二壳体114盖设于发声组件104。
在该实施例中,第一壳体112上构造有安装槽116,该安装槽116用于安装发声组件104,该安装槽116的槽底设置有上述安装口106,以使发声组件104稳定地置于安装槽116的同时,发声组件104的传音孔108得以对准安装口106。
由于第一壳体112上形成有安装槽116,形成该安装槽116的槽壁的部分第一壳体112可以用于与第二壳体114进行密封连接,以使第二壳体114紧密地盖设于发声组件104。
如此,第一壳体112上的安装槽116对发声组件104进行了初步定位,第二壳体114对发声组件104进行进一步定位,保证发声组件104的安装稳定性,提高了发声组件104中发声片120的振动效果。
可选地,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传音组件10的第二壳体114朝向发声组件104的一侧设有限位件118,限位件118抵接于发声组件104,限位件118伸入安装槽116并与安装槽116的槽壁密封连接。
在该实施例中,第二壳体114上设置的限位件118可以将发声组件104压紧至安装槽116内,并防止发声组件104发生窜动。
第二壳体114朝向第一壳体112的一侧设置有限位件118,该限位件118凸出于第二壳体114的内表面。该限位件118与第二壳体114的外周具有一定的距离,以使得限位件118的表面与第二壳体114的内表面之间形成阶梯结构,该阶梯结构可以与第一壳体112上安装槽116的槽壁之间形成配合安装。
上述阶梯结构内可以涂覆粘接件,该阶梯结构内的粘接件增加了第一壳体112和第二壳体114之间的粘接面积,以使得第一壳体112与第二壳体114之间形成稳定安装状态。同时,还进一步地保证了第一壳体112和第二壳体114之间的密封效果。
如此,通过在第二壳体114上设置限位件118,并通过限位件118对发声组件104进行限位的同时实现对第一壳体112和第二壳体114的密封,简化了传音组件10的结构。
可选地,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传音组件10的发声组件104包括:发声片120;外壳122,发声片120置于外壳122内,外壳122上设置有传音孔。
在该实施例中,发声片120设置于外壳122内,外壳122上设置有传音孔,发声片120可以在外壳122内振动。
发声组件104内还配置有电路,电路接收到电信号使发声片120发生振动,但其电路连接并非本申请的核心内容,故不再特别描述。
外壳122可以为塑胶外壳122,该外壳122包括密封连接的第一外壳124和第二外壳126,第一外壳124和第二外壳126将发声片120的外周夹持固定,示例性地,发声片120的圆周可以涂覆胶水,不但能够与第一外壳124和第二外壳126形成定位。发声片120被固定并密封在第一外壳124和第二外壳126扣合的空间内。
如图2所示,第一外壳124可以粘接于第一壳体112。
如此,外壳122对发声片120进行保护,第一外壳124和第二外壳126紧密夹持发声片120,也使得发声组件104轻薄并适于安装于更为扁平空间中,以降低扬声器100的整体体积。
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耳机装置,该耳机装置包括本申请上述任一实施例提供的传音组件10和气导耳机,气导耳机与传音组件10的连接管200连接。
气导耳机是通过空气振动进行声音传播的耳机,采用波束成形技术进行定向传音,开放双耳的设计模式。连接管200与气导耳机连通,得以将音频传送到用户耳部。
如此,通过使用连接管200连接气导耳机和传音组件10,可以延长传音组件10的传音距离,以使传音组件10的扬声器100可以远离强磁场环境。
在该实施例中,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耳机装置因包括如上述任一实施例提供的传音组件10。因此,具有如上述任一实施例提供的传音组件10的全部有益效果,在此不再一一陈述。
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核磁共振设备,该核磁共振设备包括本申请上述任一实施例提供的传音组件10;或上述实施例提供的耳机装置。
在该实施例中,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核磁共振设备因包括如上述任一实施例提供的传音组件10,或者如上述任一实施例提供的耳机装置。因此,具有如上述任一实施例提供的传音组件10或者耳机装置的全部有益效果,在此不再一一陈述。
如此,耳机装置可以适配在核磁共振设备上,患者在进行核磁共振成像的过程中,通过佩戴耳机装置可以屏蔽强噪声,并通过柔和的音乐舒缓情绪。此外,气导耳机还可以在核磁共振成像过程中,帮助医生与用户间的对讲沟通,以使用户清楚、及时的得到医生的指导指令,从而使核磁共振成像顺利进行。
以上描述和附图充分地示出了本申请的实施例,以使本领域的技术人员能够实践它们。其他实施例可以包括结构的以及其他的改变。实施例仅代表可能的变化。除非明确要求,否则单独的部件和功能是可选的,并且操作的顺序可以变化。一些实施例的部分和特征可以被包括在或替换其他实施例的部分和特征。本申请的实施例并不局限于上面已经描述并在附图中示出的结构,并且可以在不脱离其范围进行各种修改和改变。本申请的范围仅由所附的权利要求来限制。

Claims (10)

1.一种传音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传音组件包括:
扬声器,所述扬声器包括壳体和置于所述壳体内的发声组件,所述壳体包括安装口;
连接管,所述连接管包括传音通道,所述连接管通过所述安装口安装至所述壳体,所述连接管伸入所述壳体的端部抵接于所述发声组件,所述传音通道与所述发声组件的传音孔连通。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传音组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传音孔位于所述连接管围合的区域内。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传音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传音组件还包括:
安装接头,套设于所述连接管的外部,并与所述安装口连接,所述安装接头抵接于所述发声组件。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传音组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发声组件设置有所述传音孔的表面与所述壳体设置有所述安装口的内壁贴合。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传音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包括:
第一壳体,所述第一壳体设置有所述安装口;
第二壳体,所述第二壳体与所述第一壳体围合出容置腔;
所述发声组件设于所述容置腔内,并夹持在所述第一壳体和所述第二壳体之间。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传音组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壳体包括安装槽,所述安装口位于所述安装槽的槽底;
所述发声组件置于所述安装槽内,所述第二壳体盖设于所述发声组件;
所述第二壳体朝向所述发声组件的一侧设有限位件,所述限位件抵接于所述发声组件,所述限位件伸入所述安装槽并与所述安装槽的槽壁密封连接。
7.根据权利要求1至6中任一项所述的传音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发声组件包括:
发声片;
外壳,所述发声片置于所述外壳内,所述外壳上设置有所述传音孔。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传音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外壳包括:
第一外壳;
第二外壳,所述第一外壳和所述第二外壳夹持所述发声片,并分别与所述发声片密封连接。
9.一种耳机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如权利要求1至8中任一项所述的传音组件;
气导耳机,所述气导耳机与所述传音组件的连接管连通。
10.一种核磁共振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核磁共振设备包括:
如权利要求1至8中任一项所述的传音组件;或
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耳机装置。
CN202322518760.9U 2023-09-15 2023-09-15 传音组件、耳机装置和核磁共振设备 Active CN220776077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2518760.9U CN220776077U (zh) 2023-09-15 2023-09-15 传音组件、耳机装置和核磁共振设备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2518760.9U CN220776077U (zh) 2023-09-15 2023-09-15 传音组件、耳机装置和核磁共振设备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20776077U true CN220776077U (zh) 2024-04-12

Family

ID=9061237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22518760.9U Active CN220776077U (zh) 2023-09-15 2023-09-15 传音组件、耳机装置和核磁共振设备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20776077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8548186B2 (en) Earphone assembly
KR102339959B1 (ko) 소음 감소에어도관 마이크, 소음 감소 안전 이어폰 및 소음감소 안전 블루투스 이어폰
WO2019177324A1 (ko) 기압평형수단이 구비된 이어폰
US20080298623A1 (en) Adapter For a Loudspeaker
CN113905304A (zh) 一种耳机及其定向出声的方法
WO2019142375A1 (ja) ワイヤレスイヤホン
WO2023050984A1 (zh) 一种耳机
CN103369423A (zh) 入耳式耳机
US20220312098A1 (en) Acoustic device
CN216357224U (zh) 一种耳机
CN110958509A (zh) 一种发声装置模组和电子产品
KR20220101834A (ko) 마이크로폰 모듈 및 상기 마이크로폰 모듈을 포함하는 전자 장치
CN220776077U (zh) 传音组件、耳机装置和核磁共振设备
WO2018014374A1 (zh) 骨导耳机及其制造方法
JP2007037187A (ja) 耳介装着体及びイヤホン装置
JP3322622B2 (ja) 骨伝導イヤマイクロホンを用いる送受一体形電気音響変換装置
CN112019984A (zh) 电子设备
WO2019042465A1 (zh) 耳机的前腔结构及耳机
JP2007037188A (ja) イヤホン装置
JP3239620U (ja) イヤホン
CN220732972U (zh) 耳机的保持部及改善拾音音质的耳机
CN216122814U (zh) 空导降噪耳机
JP7239152B2 (ja) 挿入式パッシブ・ノイズキャンセル・イヤホン
CN219437134U (zh) 一种一体式换能器的固定装置及骨传导耳机
CN218830549U (zh) 耳机及其换能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