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8830549U - 耳机及其换能装置 - Google Patents

耳机及其换能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8830549U
CN218830549U CN202222495390.7U CN202222495390U CN218830549U CN 218830549 U CN218830549 U CN 218830549U CN 202222495390 U CN202222495390 U CN 202222495390U CN 218830549 U CN218830549 U CN 218830549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oil
vibration
reference direction
magnet assembly
magnetic conducto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22495390.7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付峻江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enzhen Voxtech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henzhen Voxtech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enzhen Voxtech Co Ltd filed Critical Shenzhen Voxtech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22495390.7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8830549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8830549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8830549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Audible-Bandwidth Dynamoelectric Transducers Other Than Pickup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主要是涉及耳机及其换能装置,换能装置包括第一导磁体、线圈和磁体组件,线圈在一参考平面上的正投影环绕在至少部分第一导磁体在参考平面上的正投影的外围,磁体组件在参考平面上的正投影环绕在线圈在参考平面上的正投影的外围,第一导磁体和磁体组件中的一者与线圈连接,磁体组件包括沿第一参考方向层叠设置的磁体和转接件,磁体由硬磁性材料制成,转接件不是由硬磁性材料制成,线圈输入激励信号后产生的磁场与磁体组件形成的磁场相互作用使得第一导磁体与磁体组件发生相对运动。如此,磁体组件设置成单磁体结构,组装过程中不存在排斥力,组装难度更低。

Description

耳机及其换能装置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电子设备的技术领域,具体是涉及耳机及其换能装置。
背景技术
随着电子设备的不断普及,电子设备已经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社交、娱乐工具,人们对于电子设备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耳机这类电子设备,也已广泛地应用于人们的日常生活,它可以与手机、电脑等终端设备配合使用,以便于为用户提供听觉盛宴。其中,按照耳机的工作原理,一般可以分为气导式耳机和骨导式耳机;按照用户佩戴耳机的方式,一般又可以分为头戴式耳机、耳挂式耳机和入耳式耳机;按照耳机与电子设备之间的交互方式,一般还可以分为有线式耳机和无线式耳机。
实用新型内容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换能装置,换能装置包括第一导磁体、线圈和磁体组件,线圈在一垂直于第一参考方向的参考平面上的正投影环绕在至少部分第一导磁体在参考平面上的正投影的外围,磁体组件在参考平面上的正投影环绕在线圈在参考平面上的正投影的外围,第一导磁体和磁体组件中的一者与线圈连接,磁体组件包括沿第一参考方向层叠设置的磁体和转接件,磁体由硬磁性材料制成,转接件不是由硬磁性材料制成,线圈输入激励信号后产生的磁场与磁体组件形成的磁场相互作用使得第一导磁体与磁体组件发生相对运动。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耳机,耳机包括支撑组件和与支撑组件连接的机芯模组,支撑组件用于支撑机芯模组佩戴至佩戴位,机芯模组包括机芯壳体和上述实施例所述的换能装置,机芯壳体与支撑组件连接,换能装置设置在机芯壳体的容置腔内。
本申请的有益效果是:本申请提供的换能装置中,线圈与第一导磁体和磁体组件中的一者连接,有利于减小第一导磁体与磁体组件之间的磁间隙,使得换能装置的灵敏度更高。进一步地,磁体组件设置成单磁体结构,不存在相关技术中双磁体结构在组装过程中的排斥力,使之组装难度更低、更加便捷。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是本申请提供的换能装置一实施例的截面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申请提供的换能装置一实施例的俯视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申请提供的换能装置一实施例的截面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申请提供的第一传振片一实施例的俯视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申请提供的第二传振片一实施例的俯视结构示意图;
图6是本申请提供的第一传振片一实施例的俯视结构示意图;
图7是本申请提供的第二传振片一实施例的俯视结构示意图;
图8是本申请提供的换能装置一实施例的截面结构示意图;
图9是本申请提供的换能装置一实施例的截面结构示意图;
图10是本申请提供的换能装置一实施例的截面结构示意图;
图11是本申请提供的换能装置一实施例的截面结构示意图;
图12中(a)至(c)是本申请提供的耳机各种实施例在佩戴状态下的结构示意图;
图13是本申请提供的耳机一实施例的截面结构示意图;
图14是本申请提供的耳机一实施例的截面结构示意图;
图15是本申请提供的耳机一实施例的截面结构示意图;
图16是本申请提供的耳机一实施例的截面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申请作进一步的详细描述。特别指出的是,以下实施例仅用于说明本申请,但不对本申请的范围进行限定。同样的,以下实施例仅为本申请的部分实施例而非全部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申请保护的范围。
本申请中提及“实施例”意味着,结合实施例描述的特定特征、结构或特性可以包含在本申请的至少一个实施例中。本领域技术人员显式地和隐式地理解的是,本申请所描述的实施例可以与其他实施例相结合。
结合图1及图2,换能装置10可以包括第一导磁体11、线圈12和磁体组件13,线圈12在一垂直于第一参考方向(例如图1中RD1所示)的参考平面(例如图2中RP所示)上的正投影环绕在第一导磁体11在前述参考平面上的正投影的外围,磁体组件13在前述参考平面上的正投影环绕在线圈12在前述参考平面上的正投影的外围。换言之,沿前述第一参考方向观察,第一导磁体11可以设置成柱状结构,线圈12和磁体组件13可以分别设置成环状结构;并在垂直于前述第一参考方向的第二参考方向(例如图1中RD2所示)上,线圈12位于第一导磁体11与磁体组件13之间的磁间隙内。其中,第一导磁体11可以设置成圆柱体,线圈12和磁体组件13可以分别设置成圆环。此时,前述第一参考方向即可为圆柱体的轴向,前述第二参考方向即可为圆柱体的径向。
进一步地,磁体组件13可以用于形成一磁场,第一导磁体11及其他具有导磁能力的结构件(例如后文中提及的第三导磁体151和第四导磁体152)可以用于调整磁体组件13所形成的磁场在三维空间中的分布,也即磁体组件13、第一导磁体11及其他具有导磁能力的结构件共同构成换能装置10的磁路系统;线圈12可以用于在输入激励信号之后产生另一(变化的)磁场。基于此,第一导磁体11和磁体组件13中的至少一者可以与线圈12连接,线圈12输入激励信号后产生的磁场与磁体组件13形成的磁场相互作用,使得第一导磁体11与磁体组件13发生相对运动,从而使得换能装置10将激励信号转换为机械振动。其中,第一导磁体11和磁体组件13中的一者可以作为换能装置10的输出端而与其他结构件(例如后文中提及的机芯壳体23或者振动面板25)连接,以输出换能装置10产生的机械振动。如此,相较于相关技术中线圈12伸入由磁体和导磁罩所构成的磁路系统的磁间隙内而导致相应的磁间隙较大,本申请中线圈12与第一导磁体11和磁体组件13中的至少一者连接,有利于减小第一导磁体11与磁体组件13之间的磁间隙,使得换能装置10的灵敏度更高。
需要说明的是:本申请实施例中所有方向性指示(诸如上、下、左、右、前、后……)仅用于解释在某一特定姿态(如图1及图2所示)下各部件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运动情况等,如果该特定姿态发生改变时,则该方向性指示也相应地随之改变。基于此,在没有其他特殊说明的情况下,后文中提及第一参考和第二参考分别对应于图1所示的RD1和图1所示的RD2。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第一导磁体11和磁体组件13中的一者可以与线圈12刚性连接,第一导磁体11和磁体组件13中的另一者可以与线圈12在第二参考方向上间隔设置。其中,在具体的连接方式上,前述刚性连接可以指:线圈12缠绕在第一导磁体11上,且两者可以通过诸如环氧树脂胶、结构胶的硬胶水进行进一步地固定;或者,线圈12通过诸如环氧树脂胶、结构胶的硬胶水固定在磁体组件13朝向第一导磁体11的内侧。进一步地,在线圈12输入激励信号之后,前述刚性连接可以指:在诸如20Hz至2kHz的频率范围内,优选地在诸如20Hz至20kHz的目标频率范围内,第一导磁体11和磁体组件13中与线圈12刚性连接的一者与线圈12保持随动,两者之间的相对运动可以忽略不计。其中,本申请所述的保持随动可以定义为:测量两个结构件振动的频响曲线,该频响曲线的横坐标和纵坐标分别为频率(单位为Hz)和振幅(单位为dB),两个结构件振动的最大振幅之差小于或者等于3dB,且两个结构振动的相位之差小于或者等于90°。
作为示例性地,结合图1,线圈12可以缠绕在第一导磁体11上,且两者可以通过诸如环氧树脂胶、结构胶的硬胶水进行进一步地固定,也即线圈12与第一导磁体11刚性连接;线圈12与磁体组件13可以在第二参考方向上间隔设置。此时,第一导磁体11可以作为换能装置10的输出端。如此,由于第一导磁体11会带着线圈12与之一起振动,导致换能装置10的输出端的总质量增大,虽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使得换能装置10的输出端的谐振峰往频率较低的频率范围偏移,但也会一定程度上影响换能装置10的灵敏度。除此之外,由于线圈12跟随第一导磁体11一起振动,导致线圈12的位移量较大,一定程度上增加了线圈12的出线被扯断的风险。其中,线圈12的出线可以指:线圈12中向换能装置10的外侧延伸并用于接收激励信号的那部分导线。
作为示例性地,结合图3,线圈12可以通过诸如环氧树脂胶、结构胶的硬胶水固定在磁体组件13朝向第一导磁体11的内侧,也即线圈12与磁体组件13刚性连接;线圈12与第一导磁体11可以在第二参考方向上间隔设置。此时,第一导磁体11可以作为换能装置10的输出端。如此,由于第一导磁体11无需带着线圈12与之一起振动,一定程度上减小了换能装置10的输出端的总质量,有利于提高换能装置10的灵敏度。除此之外,由于线圈12不跟随第一导磁体11一起振动,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线圈12的位移量,有利于降低线圈12的出线被扯断的风险,从而提高线圈12的可靠性。
需要说明的是:当第一导磁体11和磁体组件13中的一者与线圈12刚性连接时,第一导磁体11和磁体组件13中的另一者可以作为换能装置10的输出端。如此,在同等条件下,有利于降低换能装置10的输出端的总质量,从而提高换能装置10的灵敏度。进一步地,当第一导磁体11和磁体组件13中的一者作为换能装置10的输出端时,相较于线圈12与换能装置10的输出端刚性连接,线圈12与第一导磁体11和磁体组件13中的另一者刚性连接,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降低线圈12的位移量,有利于降低线圈12的出线端被扯断的风险,从而提高线圈12的可靠性。除此之外,当第一导磁体11和磁体组件13中的一者与线圈12刚性连接时,第一导磁体11和磁体组件13中与线圈12的一者还可以兼作线圈12的短路环,有利于减小线圈12的电感。
进一步地,磁体组件13可以包括沿第一参考方向层叠设置的第一磁体131和第二磁体132,两者可以用于为磁体组件13提供稳定的磁场。其中,第一磁体131的磁场方向和第二磁体132的磁场方向不同,以使得磁体组件13所形成的磁场更加向磁体组件13在第一参考方向上的半厚处集中,从而提高磁体组件13所形成的磁场的利用率。进一步地,线圈12沿第二参考方向正投影至磁体组件13的内周面时可以和第一磁体131与第二磁体132之间的交界处重叠,以使得磁体组件13所形成的磁场的磁感线更多地穿过线圈12,从而提高磁体组件13所形成的磁场的利用率。作为示例性地,第一磁体131的磁场方向和第二磁体132的磁场方向互为反向,且均平行于第一参考方向。其中,第一磁体131在第一参考方向上的厚度和第二磁体132在第一参考方向上的厚度可以大小相等,例如两者关于一垂直于第一参考方向的对称面镜像设置。此时,线圈12在第一参考方向上的半高处可以平齐于第一磁体131与第二磁体132之间的交界处。
进一步地,磁体组件13可以包括第二导磁体133,第二导磁体133可以至少部分位于第一磁体131和第二磁体132朝向第一导磁体11的内侧。其中,第二导磁体133可以用于调整第一磁体131和第二磁体132所提供的磁场的磁感线,使得前述磁感线尽可能地沿第二参考方向。例如:前述磁感线以垂直于第二导磁体133朝向第一导磁体11的内环面的方式由磁体组件13出发或者回到磁体组件13。此时,线圈12可以固定在第二导磁体133朝向第一导磁体11的内侧。如此,以允许前述磁感线沿线圈12的径向穿过线圈12,从而使得换能装置10产生足够强烈的机械振动。
作为示例性地,第二导磁体133可以包括筒状部1331和与筒状部1331的外周面连接的环状部1332,筒状部1331在第一参考方向上的厚度可以大于环状部1332在第一参考方向上的厚度。其中,环状部1332可以夹设在第一磁体131与第二磁体132之间。此时,线圈12可以固定在筒状部1331朝向第一导磁体11的内侧。进一步地,线圈12在第一参考方向上的高度可以小于或者等于筒状部1331在第一参考方向上的厚度,筒状部1331在第一参考方向上的厚度可以小于或者等于第一磁体131、第二磁体132和环状部1332在第一参考方向上的厚度之和。如此,以使得磁体组件13为线圈12提供足够磁场强度的磁场。
进一步地,第二导磁体133可以包括与筒状部1331连接的第一限位部1333和第二限位部1334,第一限位部1333和第二限位部1334在第一参考方向上分别位于线圈12的两侧,以在第一参考方向上对线圈12进行限位,从而阻止线圈12与第二导磁体133发生相对运动,进而使得磁体组件13与线圈12保持随动。其中,第一限位部1333和第二限位部1334中的至少一者可以为独立于筒状部1331的结构件,以便于装设线圈12。例如:先通过诸如环氧树脂胶、结构胶的硬胶水将线圈12固定在筒状部1331朝向第一导磁体11的内侧,再通过胶接、卡接、螺纹连接等组装方式中的一者或其组合将第一限位部1333和第二限位部1334中独立于筒状部1331的一者固定在筒状部1331上。
进一步地,换能装置10可以包括第一传振片141和第二传振片142,第一传振片141和第二传振片142在第一参考方向上分别位于线圈12的两侧,第一传振片141连接第一导磁体11的一端和磁体组件13的一端,第二传振片142连接第一导磁体11的另一端和磁体组件13的另一端。例如:第一传振片141连接第一导磁体11的一端和第一磁体131背向第二磁体132的外侧,第二传振片142连接第一导磁体11的另一端和第二磁体132背向第一磁体131的外侧。如此,相较于第一导磁体11仅通过一个传振片与磁体组件13连接,第一导磁体11通过两个彼此间隔的传振片与磁体组件13连接,更有利于避免第一导磁体11与磁体组件13因磁力的作用而彼此吸引,从而有效地维持第一导磁体11与磁体组件13之间的磁间隙。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结合图4及图5,第一传振片141可以包括第一辐状部1411,以及与第一辐状部1411连接的第一内固定部1412和第一外固定部1413,以允许第一传振片141通过第一内固定部1412和第一外固定部1413分别与第一导磁体11和磁体组件13连接;第二传振片142可以包括第二辐状部1421,以及与第二辐状部1421连接的第二内固定部1422和第二外固定部1423,以允许第二传振片142通过第二内固定部1422和第二外固定部1423分别与第一导磁体11和磁体组件13连接。其中,第一辐状部1411可以包括从第一传振片141的中心向外螺旋状展开的多个第一辐条,例如图4所示的三个第一辐条,以使得第一内固定部1412与第一外固定部1413之间的区域呈镂空结构,从而使得第一传振片141具有预设大小的刚度(也即弹性系数);第二辐状部1421可以包括从第二传振片142的中心向外螺旋状展开的多个第二辐条,例如图5所示的三个第二辐条,以使得第二内固定部1422与第二外固定部1423之间的区域呈镂空结构,从而使得第二传振片142具有预设大小的刚度(也即弹性系数)。进一步地,沿第一参考方向观察,第一传振片141和第二传振片142在同一位置处的第一辐条的螺旋方向和第二辐条的螺旋方向互为反向,例如图4中第一辐条的螺旋方向为顺时针而图5中第二辐条的螺旋方向为逆时针。如此,当第一导磁体11和磁体组件13在换能装置10的振动过程中绕第一参考方向出现扭转趋势时,第一传振片141和第二传振片142中的一者可以阻碍这种扭转趋势,从而避免不必要的碰撞,这样有利于进一步缩小第一导磁体11与磁体组件13之间的磁间隙。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结合图6,第一传振片141可以包括第一辐状部1411,以及与第一辐状部1411连接的第一内固定部1412和第一外固定部1413,以允许第一传振片141通过第一内固定部1412和第一外固定部1413分别与第一导磁体11和磁体组件13连接。其中,第一辐状部1411沿第一传振片141的径向(也即第二参考方向)可以进一步划分为彼此嵌套的第一子区域141A和第二子区域141B,第一子区域141A和第二子区域141B内的第一辐条的螺旋方向互为反向,例如图6中位于内侧的第一子区域141A内的第一辐条的螺旋方向为顺时针而位于外侧的第二子区域141B内的第一辐条的螺旋方向为逆时针。如此,当第一导磁体11和磁体组件13在换能装置10的振动过程中绕第一参考方向出现扭转趋势时,第一传振片141因具有内外螺旋方向互为反向的第一辐条,自身即可阻碍这种扭转趋势,从而避免不必要的碰撞,同样有利于进一步缩小第一导磁体11与磁体组件13之间的磁间隙。其中,第一传振片141还可以包括第一过渡部1414,第一子区域141A内的第一辐条和第二子区域141B内的第一辐条通过第一过渡部1414连接。进一步地,在第一传振片141的周向上,第一子区域141A内的任意一个第一辐条与第一过渡部1414之间的连接点可以位于第二子区域141B内的相邻两个第一辐条与第一过渡部1414之间的连接点之间,以使得所有的连接点在第一传振片141的周向上彼此间隔设置,有利于第一传振片141更加均匀地、稳定地发生形变。
类似地,结合图7,第二传振片142可以包括第二辐状部1421,以及与第二辐状部1421连接的第二内固定部1422和第二外固定部1423,以允许第二传振片142通过第二内固定部1422和第二外固定部1423分别与第一导磁体11和磁体组件13连接。其中,第二辐状部1421沿第二传振片142的径向(也即第二参考方向)可以进一步划分为彼此嵌套的第三子区域142C和第四子区域142D,第三子区域142C和第四子区域142D内的第二辐条的螺旋方向互为反向,例如图7中位于内侧的第三子区域142C内的第二辐条的螺旋方向为逆时针而位于外侧的第四子区域142D内的第二辐条的螺旋方向为顺时针。如此,当第一导磁体11和磁体组件13在换能装置10的振动过程中绕第一参考方向出现扭转趋势时,第二传振片142因具有内外螺旋方向互为反向的第一辐条,自身即可阻碍这种扭转趋势,从而避免不必要的碰撞,同样有利于进一步缩小第一导磁体11与磁体组件13之间的磁间隙。其中,第二传振片142还可以包括第二过渡部1424,第三子区域142C内的第二辐条和第四子区域142D内的第二辐条通过第二过渡部1424连接。进一步地,在第二传振片142的周向上,第三子区域142C内的任意一个第二辐条与第二过渡部1424之间的连接点可以位于第四子区域142D内的相邻两个第二辐条与第二过渡部1424之间的连接点之间,以使得所有的连接点在第二传振片142的周向上彼此间隔设置,有利于第二传振片142更加均匀地、稳定地发生形变。
需要说明的是:对于第一传振片141而言,第一传振片141的第一内固定部1412和第一外固定部1413所在区域可以分别简单地视作第一传振片141的中心区域和边缘区域;对于第二传振片142而言,第二传振片142的第二内固定部1422和第二外固定部1423所在区域可以分别简单地视作第二传振片142的中心区域和边缘区域。进一步地,沿第一参考方向观察,第一传振片141和第二传振片142的外轮廓可以分别呈圆角矩形、圆形等形状中的一种。
进一步地,结合图8及图9,换能装置10在线圈12没有输入激励信号的非工作状态下,第一传振片141的边缘区域与第一传振片141的中心区域可以不共面,也即第一外固定部1413与第一内固定部1412可以不共面;第二传振片142的边缘区域与第二传振片142的中心区域可以不共面,也即第二外固定部1423与第二内固定部1422可以不共面。如此,第一传振片141和第二传振片142连接至第一导磁体11和磁体组件13之后,自身具有一定的预紧力。此时,由于预紧力的存在,第一传振片141和第二传振片142在换能装置10振动的过程中不会同时出现弹力为零的情况,这样有利于提高换能装置10振动的稳定性和线性。除此之外,相较于装配之后,第一传振片141和第二传振片142在装配于换能装置10之前可以呈平面状,以便于加工。
作为示例性地,在上述非工作状态下,第一传振片141的边缘区域与第一传振片141的中心区域在第一参考方向上的第一间距可以大于或者等于0.4mm,第二传振片142的边缘区域与第二传振片142的中心区域在第一参考方向上的第二间距可以大于或者等于0.4mm。其中,如果前述第一间距和第二间距太小,容易导致第一传振片141和第二传振片142提供的预紧力太小而难以满足实际的使用需求。进一步地,前述第一间距和第二间距可以大小相等。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结合图8,在第一参考方向上,第一传振片141的中心区域可以相较于第一传振片141的边缘区域更加靠近磁体组件13,第二传振片142的中心区域可以相较于第二传振片142的边缘区域更加靠近磁体组件13。例如:第一导磁体11在第一参考方向上的长度可以小于或者等于磁体组件13在第一参考方向上的厚度;第一传振片141和第二传振片142的边缘区域分别与磁体组件13的两端连接,第一传振片141和第二传振片142的中心区域分别被诸如螺母、卡环的紧固件压持在第一导磁体11的两端。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结合图9,在第一参考方向上,第一传振片141的中心区域可以相较于第一传振片141的边缘区域更加远离磁体组件13,第二传振片142的中心区域可以相较于第二传振片142的边缘区域更加远离磁体组件13。例如:第一导磁体11在第一参考方向上的长度可以大于磁体组件13在第一参考方向上的厚度;第一传振片141和第二传振片142的边缘区域分别与磁体组件13的两端连接,第一传振片141和第二传振片142的中心区域分别与第一导磁体11的两端连接。如此,第一导磁体11可以将第一传振片141和第二传振片142沿第一参考方向撑开。值得注意的是:相较于图8,图9所示的实施方式中第一传振片141和第二传振片142的装配方式更加简单。
进一步地,换能装置10可以包括与第一导磁体11的两端分别连接的第三导磁体151和第四导磁体152,第三导磁体151和第四导磁体152在第一参考方向上分别位于线圈12的两侧,并分别在第一参考方向上覆盖第一导磁体11与磁体组件13之间的磁间隙,以使得磁体组件13所形成的磁场更多地集中在第一导磁体11与磁体组件13之间的磁间隙内,从而使得磁体组件13所形成的磁场的磁感线更多地穿过线圈12,进而提高磁体组件13所形成的磁场的利用率。其中,第三导磁体151和第四导磁体152可以分别设置成板状。进一步地,第三导磁体151和第四导磁体152分别与第二导磁体133(例如筒状部1331)在第一参考方向上投影重叠。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结合图8,第三导磁体151可以位于第一传振片141背向第二传振片142的外侧,第四导磁体152可以位于第二传振片142背向第一传振片141的外侧。例如:第一导磁体11设置成径向尺寸大小不一的五段式结构,线圈12环绕第一导磁体11中径向尺寸最大的第一段,第一传振片141和第二传振片142分别固定在第一导磁体11中径向尺寸次之的第二段和第三段,第三导磁体151和第四导磁体152分别固定在第一导磁体11中径向尺寸最小的第四段和第五段。如此,不仅有利于避免第一传振片141和第二传振片142分别与对应的第三导磁体151和第四导磁体152发生碰撞,还有利于避免第一导磁体11与第三导磁体151和第四导磁体152发生碰撞。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结合图9,第三导磁体151和第四导磁体152可以分别与第一导磁体11的两端连接。此时,第三导磁体151可以位于第一传振片141朝向第二传振片142的内侧,第四导磁体152位于第二传振片142朝向第一传振片141的内侧。例如:第一导磁体11设置成径向尺寸大小不一的五段式结构,线圈12环绕第一导磁体11中径向尺寸最大的第一段,第三导磁体151和第四导磁体152分别固定在第一导磁体11中径向尺寸次之的第二段和第三段,第一传振片141和第二传振片142分别固定在第一导磁体11中径向尺寸最小的第四段和第五段。如此,同样有利于避免第一传振片141和第二传振片142分别与对应的第三导磁体151和第四导磁体152发生碰撞。值得注意的是:相较于图8,图9所示的实施方式还有利于减小第三导磁体151与第二导磁体133在第一方向上的间隙以及第四导磁体152与第二导磁体133在第一方向上的间隙,从而提高换能装置10的灵敏度。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线圈12可以通过弹性件16与第一导磁体11和磁体组件13中的至少一者弹性连接,线圈12与第一导磁体11和磁体组件13中的至少一者在第二参考方向上间隔设置。其中,弹性件16可以为固化后的诸如硅胶或者热熔胶的胶水。除此之外,弹性件16也可以由前文中提及第一传振片141和第二传振片142中的至少一者兼作。例如:线圈12固定在第一传振片141的第一过渡部1414或者第二传振片142的第二过渡部1424上,此时相当于线圈12通过弹性件16与第一导磁体11和磁体组件13中的至少一者弹性连接且线圈12与第一导磁体11和磁体组件13中的至少一者在第二参考方向上间隔设置。进一步地,在线圈12输入激励信号之后,前述弹性连接可以指:在频率范围为20Hz至200Hz的第一目标频率范围内,优选地在诸如20Hz至2kHz的第一目标频率范围内,线圈12通过弹性件16跟随第一导磁体11和磁体组件13中的一者运动;在频率范围为2kHz至20kHz的第二目标频率范围内,第一导磁体11和磁体组件13中通过弹性件16与线圈12弹性连接的一者与线圈12产生相对运动。如此,相较于第一导磁体11和磁体组件13中的一者与线圈12刚性连接,线圈12通过弹性件16与第一导磁体11和磁体组件13中的至少一者弹性连接,使得第一导磁体11和磁体组件13中通过弹性件16与线圈12弹性连接的一者与线圈12在频率较低的频率范围内保持随动,相当于增大上述总质量,相应的谐振峰也往频率较低的频率范围偏移,有利于改善换能装置10的低频表现力,并在频率较高的频率范围内产生相对运动,相当于减小上述总质量,有利于提高换能装置10的灵敏度。
作为示例性地,结合图10,线圈12可以通过弹性件16与第一导磁体11和磁体组件13中的一者弹性连接,线圈12与第一导磁体11和磁体组件13中的另一者在第二参考方向上间隔设置。其中,为了便于描述,下面以线圈12通过弹性件16与第一导磁体11弹性连接,线圈12与磁体组件13在第二参考方向上间隔设置为例进行示例性的说明。此时,第一导磁体11可以作为换能装置10的输出端。如此,在频率范围为50Hz至200Hz的第一目标频率范围内,由于线圈12可以通过弹性件16跟随第一导磁体11运动,相当于增大换能装置10的输出端的总质量,使得换能装置10的输出端的谐振峰往频率较低的频率范围偏移,有利于改善换能装置10的低频表现力,以及在频率范围为2kHz至20kHz的第二目标频率范围内,由于第一导磁体11与线圈12产生相对运动,允许线圈12不跟随第一导磁体11运动,相当于减小换能装置10的输出端的总质量,有利于提高换能装置10的灵敏度。除此之外,由于线圈12可以在频率较高的频率范围(例如前述第二目标频率范围)内不跟随第一导磁体11运动,在一定程度上了降低线圈12的位移量,有利于降低线圈12的出线被扯断的风险,从而提高线圈12的可靠性。
需要说明的是:不同于图10,线圈12也可以通过弹性件16与磁体组件13弹性连接,线圈12与第一导磁体11在第二参考方向上间隔设置。此时,第一导磁体11可以作为换能装置10的输出端,同样可以实现相同或者相似的技术效果,在此不再赘述。进一步地,磁体组件13、第一传振片141、第二传振片142、第三导磁体151和第四导磁体152等结构件的具体结构及其连接关系,以及相应的技术效果,上文中均有详细的描述,在此不再赘述。其中,当线圈12通过弹性件16与磁体组件13弹性连接时,线圈12可以固定在第二导磁体133(具体可以为筒状部1331)朝向第一导磁体11的内侧。此时,考虑到线圈12与磁体组件13产生相对运动对于空间的需求,第二导磁体133可以不包括与筒状部1331连接的第一限位部1333和第二限位部1334。
基于上述的相关描述,磁体组件13中的第一磁体131和第二磁体132可以用于为磁体组件13提供稳定的磁场,也即磁体组件13设置成双磁体结构。因此,磁体组件13也可以设置成单磁体结构,也即仅设置第一磁体131和第二磁体132中的一者,同样可以为磁体组件13提供稳定的磁场。值得注意的是:由于第一磁体131和第二磁体132在组装的过程中会产生较大的排斥力,导致双磁体结构的组装难度较大;而单磁体结构在组装的过程中不存在排斥力,使之组装难度更低、更加便捷。
作为示例性地,结合图11,磁体组件13可以包括沿第一参考方向层叠设置的第三磁体134和转接件135,第三磁体134由硬磁性材料制成,转接件135不是由硬磁性材料制成,以形成单磁体结构。此时,第一传振片141和第二传振片142在第一参考方向上分别位于线圈12的两侧,第一传振片141可以连接第一导磁体11的一端和第三磁体134,第二传振片142连接第一导磁体11的另一端和转接件135。
需要说明的是:本申请中,第一磁体131、第二磁体132和第三磁体134可以分别由诸如高碳钢、铝镍钴合金和钛钴合金的硬磁性材料制成,第一导磁体11、第二导磁体133、第三导磁体151和第四导磁体152可以分别由诸如硅钢和铁镍合金的软磁性材料制成。进一步地,转接件135不是由硬磁性材料制成是指:转接件135由除硬磁性材料之外的其他材料制成,例如转接件135由软磁性材料制成,再例如转接件135由塑料和陶瓷等非磁性材料制成。其中,当转接件135由软磁性材料制成时,结合图11,转接件135可以与第二导磁体133为一体成型结构件;或者,结合图8,第三导磁体151和第四导磁体152中与转接件135连接的一者也可以与转接件135和第二导磁体133为一体成型结构件。
进一步地,线圈12沿第二参考方向正投影至磁体组件13的内周面时和第三磁体134与转接件135之间的交界处重叠,以使得磁体组件13所形成的磁场的磁感线更多地穿过线圈12,从而提高磁体组件13所形成的磁场的利用率。其中,线圈12在第一参考方向上的半高处可以平齐于第三磁体134与转接件135之间的交界处。
进一步地,第二导磁体133可以至少部分位于第三磁体134和转接件135朝向第一导磁体11的内侧。其中,第二导磁体133可以用于调整第三磁体134所提供的磁场的磁感线,使得前述磁感线尽可能地沿第二参考方向。例如:前述磁感线以垂直于第二导磁体133朝向第一导磁体11的内环面的方式由磁体组件13出发或者回到磁体组件13。如此,以允许前述磁感线沿线圈12的径向穿过线圈12,从而使得换能装置10产生足够强烈的机械振动。进一步地,线圈12和第三磁体134沿第二参考方向正投影形成第一重叠区域,线圈12和第二导磁体133沿第二参考方向正投影形成第二重叠区域。其中,前述第二重叠区域在第一参考方向上的高度大于前述第一重叠区域在第一参考方向上的高度,以使得前述磁感线更多地沿线圈12的径向穿过线圈12。
作为示例性地,第二导磁体133可以包括筒状部1331和与筒状部1331的外周面连接的环状部1332,筒状部1331在第一参考方向上的厚度可以大于环状部1332在第一参考方向上的厚度。其中,环状部1332可以夹设在第三磁体134与转接件135之间。此时,线圈12和筒状部1331沿第二参考方向正投影形成上述第二重叠区域。进一步地,线圈12在第一参考方向上的高度可以小于或者等于筒状部1331在第一参考方向上的厚度,筒状部1331在第一参考方向上的厚度可以小于或者等于第三磁体134、转接件135和环状部1332在第一参考方向上的厚度之和。基于此,线圈12以刚性连接或者弹性连接的方式固定在筒状部1331朝向第一导磁体11的内侧,或者线圈12以刚性连接或者弹性连接的方式固定在第一导磁体11上。其中,关于刚性连接或者弹性连接的方式,以及相应的技术效果,上文中均有详细的描述,在此不再赘述。
由上述的详细描述可知:对于磁体组件13而言,将双磁体结构中的第一磁体131和第二磁体132分别替换成第三磁体134和转接件135即可得到单磁体结构,而其他诸如第一导磁体11、线圈12、第一传振片141、第二传振片142、第三导磁体151和第四导磁体152等结构件的具体结构及其连接关系,可以保持不变。因此,设有单磁体结构的换能装置10可以实现与设有单磁体结构的换能装置10相同或者相似的技术效果,在此不再赘述。
结合图12,耳机20可以包括支撑组件21和与支撑组件21连接的机芯模组22,支撑组件21可以用于支撑机芯模组22佩戴至佩戴位,机芯模组22可以用于将激励信号转换为机械振动,以便于用户通过耳机20听到声音。其中,支撑组件21可以呈环状设置并绕设在用户的耳部上,例如图12中(a)所示;也可以设置成耳挂与后挂配合的结构以挂设在用户的耳部上并绕设在头部的后侧,例如图12中(b)所示;还可以设置成头梁结构并绕设在用户的头顶上,例如图12中(c)所示。相应地,前述佩戴位可以为用户的耳部背离头部的前侧,前述佩戴位也可以为用户的脸颊靠近耳部的位置。进一步地,机芯模组22可以包括与支撑组件21连接的机芯壳体23和换能装置10,换能装置10设置在机芯壳体23的容置腔内。其中,关于换能装置10的具体结构,以及相应的技术效果,上文中均有详细的描述,在此不再赘述。为了便于描述,下面以图9所示的换能装置10为例进行示例性的说明。
需要说明的是:本申请所述的机芯模组22可以设置两个,两个机芯模组22均可以将激励信号转化为机芯振动,主要是为了便于耳机20实现立体声音效。因此,在其他一些对立体声要求并不是特别高的应用场景下,例如听力患者助听、主持人直播提词等,耳机20也可以仅设置一个机芯模组22。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机芯壳体23可以包括内筒壁231,以及与内筒壁231的两端分别连接的第一端壁232和第二端壁233,第一端壁232和第二端壁233可以在第一参考方向上分别位于换能装置10的相背两侧,并与内筒壁231围设形成机芯壳体23的容置腔。其中,内筒壁231、第一端壁232和第二端壁233可以为彼此独立的结构件,第一端壁232和第二端壁233中的一者也可以与内筒壁231为一体成型结构件。如此,以便于将换能装置10或者其他结构件装配在机芯壳体23的容置腔内。进一步地,第一端壁232和第二端壁233中的一者可以用于与用户的皮肤接触或者抵靠,以将换能装置10产生的机械振动传递至用户。其中,前述抵靠是指:不与用户的皮肤直接接触。
作为示例性地,结合图13,磁体组件13可以与内筒壁231连接,第一导磁体11可以分别与第一端壁232和第二端壁233间隔设置。此时,磁体组件13可以作为换能装置10的输出端。如此,换能装置10产生的机械振动可以进一步通过第一端壁232和第二端壁233中用于与用户的皮肤接触或者抵靠的一者传递至用户,以便于用户通过耳机20听到声音。值得注意的是:由于耳机20中诸如电池、电路板的结构件一般会与机芯壳体23设置成相对固定,使得线圈12固定在磁体组件13朝向第一导磁体11的内侧时,相对于诸如电池、电路板的结构件的位移量不会太大,线圈12的出线(例如用于与电池和电路板耦接以接收激励信号)也因此不容易被扯断。
作为示例性地,结合图14,第一导磁体11可以与第一端壁232和第二端壁233中的至少一者连接,磁体组件13可以与内筒壁231在第二参考方向上间隔设置。此时,第一导磁体11可以作为换能装置10的输出端。其中,第一端壁232和第二端壁233中用于与用户的皮肤接触或者抵靠的一者可以与第一导磁体11连接,第一端壁232和第二端壁233中不用于与用户的皮肤接触或者抵靠的另一者可以与第一导磁体11间隔设置。例如:第一端壁232用于与用户的皮肤接触或者抵靠,第一导磁体11的一端与第一端壁232连接,第一导磁体11的另一端与第二端壁233间隔设置。如此,换能装置10产生的机械振动可以直接通过第一端壁232传递至用户,有利于降低前述机械振动在传递过程中的损耗,使得用户更好地通过耳机20听到声音,例如提高用户听到的声音的强度。除此之外,由于磁体组件13不与内筒壁231连接,第一导磁体11也不与第二端壁233连接,使得换能装置10产生的机械振动可以较少地传递至第二端壁233,有利于降低耳机20的漏音。进一步地,第一导磁体11不与第一端壁232或者第二端壁233连接的一端可以通过减振片24与机芯壳体23连接,例如第二端壁233将减振片24的边缘区域压持在内筒壁231上,有利于避免换能装置10在振动的过程中出现摇晃、碰撞,从而增加机芯模组22的可靠性。其中,减振片24的具体结构可以与第一传振片141(或者第二传振片142)的相同或者相似,在此不再赘述;只是由于他们分别与不同的结构件连接,以及起到的作用不完全相同,使得他们的刚度存在一定的差异,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根据实际的需求进行合理的设计,在此亦不再赘述。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机芯模组22可以包括减振片24和振动面板25,换能装置10可以通过减振片24悬挂在机芯壳体23的容置腔内。其中,振动面板25与第一导磁体11连接,并用于与用户的皮肤接触或者抵靠,以将换能装置10产生的机械振动传递至用户。此时,第一导磁体11可以作为换能装置10的输出端。如此,相较于相关技术中振动面板25通过一支架(一般为塑胶制件)与线圈12连接,支架在频率较高的频率范围内会出现复杂的高阶模态,导致耳机20的高频表现力不佳;而本实施方式中振动面板25与第一导磁体11连接,由于第一导磁体11的弹性模量可以较支架的大得多,且第一导磁体11可以设置成诸如圆柱体的柱状结构,使得第一导磁体11在频率较高的频率范围内几乎不会出现复杂的高阶模态,有利于改善耳机20的高频表现力。除此之外,相较于相关技术中振动面板25以接插的方式与前述支架连接,例如前述支架上设有用于插入振动面板25的接插柱,前述接插柱可能因其与支架之间的结构强度不足而断裂,导致振动面板25与前述支架之间的连接关系失效;而本实施方式中振动面板25与第一导磁体11连接,不存在所谓的支架及其接插柱,且第一导磁体11的结构强度可以较支架的大得多,使得振动面板25与第一导磁体11之间的连接更加可靠,有利于增加机芯模组22的可靠性。
进一步地,减振片24的数量可以为两个,两个减振片24在第一参考方向上可以分别位于线圈12的两侧。其中,两个减振片24的中心区域可以分别与第一导磁体11在第一参考方向上的两端连接,两个减振片24的边缘区域可以分别与机芯壳体23连接。如此,换能装置10被两个彼此间隔的减振片24悬挂在机芯壳体23的容置腔内,有利于避免换能装置10在振动的过程中出现摇晃、碰撞。
进一步地,机芯模组22可以包括连接振动面板25和第一导磁体11的连接件26。其中,连接件26与振动面板25可以为一体成型的结构件。此时,连接件26可以嵌套在第一导磁体11上。当然,第一导磁体11也可以部分插入连接件26内。
作为示例性地,结合图15,机芯壳体23靠近振动面板25的一端可以设置成敞口结构,例如机芯壳体23不包括第一端壁232,以便于将换能装置10或者其他结构件装配在机芯壳体23的容置腔内。其中,在装配结束之后,机芯壳体23的敞口端还可以罩设一诸如硅胶和纱网的贴脸套,有利于增加机芯模组22的防水防尘性能,以及避免换能装置10在跌落等情况下从机芯壳体23内掉出,并增加机芯模组22的外观表现力,避免用户看到机芯模组22的内部结构。此时,振动面板25与用户的皮肤抵靠,前述贴脸套与用户的皮肤接触。
作为示例性地,结合图16,机芯壳体23可以包括内筒壁231,以及与内筒壁231的两端分别连接的第一端壁232和第二端壁233,第一端壁232和第二端壁233可以在第一参考方向上分别位于换能装置10的相背两侧,并与内筒壁231围设形成机芯壳体23的容置腔。其中,振动面板25位于机芯壳体23外,连接件26的一端与振动面板25连接,另一端经由第一端壁232上的安装孔伸入机芯壳体23内,并与第一导磁体11连接。换言之,相较于图15所示的机芯壳体23为敞口结构,图16所示的机芯壳体23并非敞口结构,也即除了第一端壁232上的安装孔之外其他部分可以为封闭结构。如此,即便换能装置10产生的机械振动部分经由减振片24传递至机芯壳体23,但是第一端壁232和第二端壁233随换能装置10振动分别产生的漏音的相位相反,两者能够在远场反相相消,也即机芯壳体23自身基于声偶极子的原理即可降低耳机20的漏音。因此,机芯壳体23上可以较少甚至不开设降漏音孔,有利于改善耳机20的防水防尘性能。
进一步地,沿第一参考方向观察,振动面板25的面积大于上述安装孔的面积,上述安装孔的面积大于连接件26的面积。如此,以避免换能装置10产生的机械振动经由连接件26传递至机芯壳体23,有利于进一步降低耳机20的漏音。
在一些实施例中,机芯壳体23的容置腔可以仅通过第一通道与耳机20的外部连通,前述第一通道为连接件26与上述安装孔的壁面之间的间隙。换言之,机芯壳体23上不开设降漏音孔。此时,耳机20通过第一端壁232和第二端壁233产生的漏音在远场反相相消进行降漏音。
在一些实施例中,机芯壳体23的容置腔可以仅通过第一通道和第二通道与耳机20的外部连通,前述第一通道为连接件26与上述安装孔的壁面之间的间隙,前述第二通道的开口面积与前述第一通道的开口面积之间的比值可以小于或者等于10%。其中,前述第二通道可以用作降漏音孔,以在声偶极子降漏音的方式之上进一步调节或者优化耳机20的漏音。此时,由于机芯壳体23自身基于声偶极子即可降低耳机20的漏音,使得耳机20的漏音能够处于一个用户易于接收的水平,前述第二通道的开口面积也因此可以比相关技术仅通过打孔降漏音的方式而开设的降漏音孔的开口面积要小得多,有利于满足耳机20的防水防尘需求。当然,前述第二通道也可以不用作诸如降漏音孔的声学孔;而是用作外观孔,例如在耳机20包括两个机芯模组22的实施例中,其中一个机芯模组22内设有麦克风且其机芯壳体23上设有麦克风孔,另一个机芯模组22内未设有麦克风但其机芯壳体23上设有与前述麦克风孔对应的外观孔;抑或仅仅是机芯壳体23上开设的别无他用的通孔。
需要说明的是:在与图13所示的实施例相同或者相似的实施方式中,第一传振片141和第二传振片142的边缘区域可以与机芯壳体23连接,例如第一端壁232将第一传振片141的边缘区域压持在内筒壁231上而第二端壁233将第二传振片142的边缘区域压持在内筒壁231上,以将第一导磁体11及与之连接的结构件(例如线圈12,再例如第三导磁体151和第四导磁体152)悬挂在机芯壳体23的容置腔内。类似地,在与图14至图16任一所示的实施例相同或者相似的实施方式中,第一传振片141和第二传振片142的中心区域可以与磁体组件13连接,例如分别与磁体组件13在第一参考方向上的两侧连接,第一传振片141和第二传振片142的边缘区域可以与机芯壳体23连接,例如第一端壁232将第一传振片141的边缘区域压持在内筒壁231上而第二端壁233将第二传振片142的边缘区域压持在内筒壁231上,以将磁体组件13及与之连接的结构件(例如线圈12,再例如第三导磁体151和第四导磁体152)悬挂在机芯壳体23的容置腔内。
进一步地,耳机20可以包括与机芯壳体23连接的质量块,前述质量块包括气导扬声器、电池、电路板、功能按键、棍咪中的至少一者,以便于耳机20实现相应的功能。其中,前述质量块可以根据实际的需求选择性地设置在机芯壳体23内或者机芯壳体23外。此时,不论前述质量块是设置在机芯壳体23内,还是设置在机芯壳体23外,前述质量块均可以固定在第一端壁232和第二端壁233中不用于与用户的皮肤接触或者抵靠的一者上,或者固定在内筒壁231上。值得注意的是:当前述质量块为气导扬声器时,前述质量块可以优选地固定在内筒壁231上,以使得前述气导扬声器的振动方向与换能装置10的振动方向不平行,例如两者彼此正交。
以上所述仅为本申请的部分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申请的保护范围,凡是利用本申请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装置或等效流程变换,或直接或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同理包括在本申请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Claims (22)

1.一种换能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换能装置包括第一导磁体、线圈和磁体组件,所述线圈在一垂直于第一参考方向的参考平面上的正投影环绕在至少部分所述第一导磁体在所述参考平面上的正投影的外围,所述磁体组件在所述参考平面上的正投影环绕在所述线圈在所述参考平面上的正投影的外围,所述第一导磁体和所述磁体组件中的一者与所述线圈连接,所述磁体组件包括沿所述第一参考方向层叠设置的磁体和转接件,所述磁体由硬磁性材料制成,所述转接件不是由硬磁性材料制成,所述线圈输入激励信号后产生的磁场与所述磁体组件形成的磁场相互作用使得所述第一导磁体与所述磁体组件发生相对运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换能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线圈沿垂直于所述第一参考方向的第二参考方向正投影至所述磁体组件的内周面时和所述磁体与所述转接件之间的交界处重叠。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换能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磁体组件包括第二导磁体,所述第二导磁体至少部分位于所述磁体和所述转接件朝向所述第一导磁体的内侧,所述线圈和所述磁体沿所述第二参考方向正投影形成第一重叠区域,所述线圈和所述第二导磁体沿所述第二参考方向正投影形成第二重叠区域,所述第二重叠区域在所述第一参考方向上的高度大于所述第一重叠区域在所述第一参考方向上的高度。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换能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导磁体包括筒状部和与所述筒状部的外周面连接的环状部,所述环状部夹设在所述磁体与所述转接件之间,所述线圈和所述筒状部沿所述第二参考方向正投影形成所述第二重叠区域。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换能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线圈固定在所述筒状部朝向所述第一导磁体的内侧,所述线圈与所述第一导磁体在所述第二参考方向上间隔设置。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换能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线圈固定在所述第一导磁体上,所述线圈与所述筒状部在所述第二参考方向上间隔设置。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换能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换能装置包括在所述第一参考方向上分别位于所述线圈两侧的第一传振片和第二传振片,所述第一传振片连接所述第一导磁体的一端和所述磁体,所述第二传振片连接所述第一导磁体的另一端和所述转接件。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换能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换能装置包括与所述第一导磁体的两端分别连接的第三导磁体和第四导磁体。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换能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导磁体位于第一传振片朝向所述第二传振片的内侧,所述第四导磁体位于第二传振片朝向所述第一传振片的内侧。
10.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换能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换能装置在所述线圈没有输入激励信号的非工作状态下,所述第一传振片的边缘区域与所述第一传振片的中心区域不共面,所述第二传振片的边缘区域与所述第二传振片的中心区域不共面,以允许所述第一传振片和所述第二传振片分别提供预紧力。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换能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传振片的边缘区域与所述第一传振片的中心区域在所述第一参考方向上的间距大于或者等于0.4mm,所述第二传振片的边缘区域与所述第二传振片的中心区域在第一参考方向上的间距大于或者等于0.4mm。
12.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换能装置,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第一参考方向上,所述第一导磁体的长度大于所述磁体组件的厚度,以使得所述第一传振片的中心区域相较于所述第一传振片的边缘区域更加远离所述磁体组件,以及所述第二传振片的中心区域相较于所述第二传振片的边缘区域更加远离所述磁体组件。
13.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换能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传振片包括第一辐状部,所述第一辐状部包括从所述第一传振片的中心向外螺旋状展开的多个第一辐条,所述第二传振片包括第二辐状部,所述第二辐状部包括从所述第二传振片的中心向外螺旋状展开的多个第二辐条,沿所述第一参考方向观察,所述第一传振片和所述第二传振片在同一位置处的所述第一辐条的螺旋方向和所述第二辐条的螺旋方向互为反向。
14.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换能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传振片包括第一辐状部,所述第一辐状部包括从所述第一传振片的中心向外螺旋状展开的多个第一辐条,所述第一辐状部沿所述第一传振片的径向进一步划分为彼此嵌套的第一子区域和第二子区域,所述第一子区域和所述第二子区域内的所述第一辐条的螺旋方向互为反向,所述第二传振片包括第二辐状部,所述第二辐状部包括从所述第二传振片的中心向外螺旋状展开的多个第二辐条,所述第二辐状部沿所述第二传振片的径向进一步划分为彼此嵌套的第三子区域和第四子区域,所述第三子区域和所述第四子区域内的所述第二辐条的螺旋方向互为反向。
15.一种耳机,其特征在于,所述耳机包括支撑组件和与所述支撑组件连接的机芯模组,所述支撑组件用于支撑所述机芯模组佩戴至佩戴位,所述机芯模组包括机芯壳体和权利要求1-14任一项所述的换能装置,所述机芯壳体与所述支撑组件连接,所述换能装置设置在所述机芯壳体的容置腔内。
16.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耳机,其特征在于,所述机芯模组包括减振片和振动面板,所述换能装置通过所述减振片悬挂在所述容置腔内,所述振动面板与所述第一导磁体连接,并用于将所述换能装置产生的机械振动传递至用户。
17.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耳机,其特征在于,所述机芯模组包括连接件,所述机芯壳体包括内筒壁,以及与所述内筒壁的两端分别连接的第一端壁和第二端壁,所述第一端壁和所述第二端壁在所述第一参考方向上分别位于所述换能装置的相背两侧,并与所述内筒壁围设形成所述容置腔,所述第一端壁设有安装孔,所述振动面板位于所述机芯壳体外,所述连接件的一端与所述振动面板连接,另一端经由所述安装孔伸入所述机芯壳体内,并与所述第一导磁体连接;其中,沿所述第一参考方向观察,所述振动面板的面积大于所述安装孔的面积,所述安装孔的面积大于所述连接件的面积。
18.根据权利要求17所述的耳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容置腔仅通过一通道与所述耳机的外部连通,所述通道为所述连接件与所述安装孔的壁面之间的间隙。
19.根据权利要求17所述的耳机,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件与所述振动面板为一体成型的结构件,所述连接件嵌套在所述第一导磁体上。
20.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耳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减振片的数量为两个,两个所述减振片在所述第一参考方向上分别位于所述线圈的两侧,两个所述减振片的中心区域分别与所述第一导磁体在所述第一参考方向上的两端连接,两个所述减振片的边缘区域分别与所述机芯壳体连接。
21.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耳机,其特征在于,所述机芯壳体包括内筒壁,以及与所述内筒壁的两端分别连接的第一端壁和第二端壁,所述第一端壁和所述第二端壁在所述第一参考方向上分别位于所述换能装置的相背两侧,并与所述内筒壁围设形成所述容置腔;其中,
所述磁体组件与所述内筒壁连接,所述第一导磁体分别与所述第一端壁和所述第二端壁间隔设置;
或者,所述第一导磁体与所述第一端壁和所述第二端壁中的至少一者连接,所述磁体组件与所述内筒壁在垂直于所述第一参考方向的第二参考方向上间隔设置。
22.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耳机,其特征在于,所述耳机包括与所述机芯壳体连接的质量块,所述质量块包括气导扬声器、电池、电路板、功能按键、棍咪中的至少一者。
CN202222495390.7U 2022-09-20 2022-09-20 耳机及其换能装置 Active CN218830549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2495390.7U CN218830549U (zh) 2022-09-20 2022-09-20 耳机及其换能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2495390.7U CN218830549U (zh) 2022-09-20 2022-09-20 耳机及其换能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8830549U true CN218830549U (zh) 2023-04-07

Family

ID=8725087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22495390.7U Active CN218830549U (zh) 2022-09-20 2022-09-20 耳机及其换能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8830549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4554369B (zh) 发声装置和电子设备
WO2021036560A1 (zh) 无线耳机
CN114615602A (zh) 一种骨传导扬声器
WO2021063113A1 (zh) 骨传导扬声器、骨传导耳机及骨传导助听器
US20100246861A1 (en) Small-sized sound receiver for producing body-sensing vibration
WO2010143806A1 (ko) 진동형 이어폰
CN109195077B (zh) 扬声器
US20230283938A1 (en) Bone conduction vibrator and bone conduction bluetooth earphone
CN214125513U (zh) 骨传导耳机
CN115767363A (zh) 一种骨传导耳机扩展音箱
WO2023207355A1 (zh) 发声器件和音频设备
CN218830549U (zh) 耳机及其换能装置
CN217985354U (zh) 换能装置及耳机
CN218243813U (zh) 一种骨传导扬声器振子及骨传导耳机
KR102420267B1 (ko) 골전도 이어폰
KR100612217B1 (ko) 체감음향, 골 전도 및 진동모터 특성을 보유한 다기능 양방향 마이크로스피커
JPWO2018042900A1 (ja) 音響出力装置
CN210469730U (zh) 骨传导扬声器、骨传导耳机及骨传导助听器
WO2024060006A1 (zh) 耳机及其换能装置
CN210469688U (zh) 耳机
CN117793590A (zh) 耳机及其换能装置
CN117793589A (zh) 耳机及其换能装置
JP3927782B2 (ja) 電気音響変換装置
CN115278476B (zh) 音频换能器以及可穿戴音频输出装置
CN117459883B (zh) 发声装置和电子设备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