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20764354U - 进给机构周向限位的电子机械制动装置和车辆 - Google Patents

进给机构周向限位的电子机械制动装置和车辆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20764354U
CN220764354U CN202322180632.8U CN202322180632U CN220764354U CN 220764354 U CN220764354 U CN 220764354U CN 202322180632 U CN202322180632 U CN 202322180632U CN 220764354 U CN220764354 U CN 220764354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ushing
rotation
rotating
radial
axial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22180632.8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雒悦豪
何浴辉
倪辉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uawei Digital Power Technologies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uawei Digital Power Technologies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uawei Digital Power Technologies Co Ltd filed Critical Huawei Digital Power Technologies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322180632.8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20764354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20764354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20764354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Braking Arrangement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提供一种进给机构周向限位的电子机械制动装置和车辆。电子机械制动装置包括制动电机和进给机构,进给机构包括旋转部和推动部,旋转部用于传动连接制动电机,推动部用于推动至少一个摩擦片以制动车轮,旋转部设有径向凸起,推动部设有轴向凸台,轴向凸台沿旋转部的轴向朝向径向凸起延伸,径向凸起用于随旋转部旋转并沿旋转部的周向朝向轴向凸台移动,其中:径向凸起与轴向凸台接触前,旋转部带动推动部沿旋转部的轴向移动;径向凸起与轴向凸台接触后,推动部的轴向凸台抵持于径向凸起以限制旋转部的旋转。本申请电子机械制动装置在相对旋转的推动部和旋转部之间设置周向限位结构,以避免两个组件直接接触造成预紧力过大的现象。

Description

进给机构周向限位的电子机械制动装置和车辆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车辆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进给机构周向限位的电子机械制动装置和一种车辆。
背景技术
电子机械制动装置(electro-mechanical brake,EMB)采用电机和机械传动机构配合以驱动制动器制动,电子机械制动装置的结构简单、反应灵敏、传递载荷平稳且无需设置液压管路等特点,具有较高的传递效率。电子机械制动装置可提升车辆的安全性、操控性和舒适性。
因为电机输出的制动力矩较大,机械传动机构需要在较短的制动行程内实现即停即起。机械传动机构的内部可能在惯性力作用下,形成较大的摩擦预紧力,从而影响到下一次制动时的响应速度。
实用新型内容
本申请提供一种进给机构周向限位的电子机械制动装置和一种车辆,在相对旋转的推动部和旋转部之间设置周向限位结构,以避免两个组件直接接触造成预紧力过大的现象。本申请具体包括如下方案:
第一方面,本申请提供一种进给机构周向限位的电子机械制动装置,电子机械制动装置包括制动电机和进给机构,进给机构包括旋转部和推动部,旋转部用于传动连接制动电机,推动部用于推动至少一个摩擦片以制动车轮,旋转部设有径向凸起,推动部设有轴向凸台,轴向凸台沿旋转部的轴向朝向径向凸起延伸,径向凸起用于随旋转部旋转并沿旋转部的周向朝向轴向凸台移动,其中:
径向凸起与轴向凸台接触前,旋转部带动推动部沿旋转部的轴向移动;
径向凸起与轴向凸台接触后,推动部的轴向凸台抵持于径向凸起以限制旋转部的旋转。
本申请电子机械制动装置在进给机构中相对旋转的推动部和旋转部之间,分别设置轴向凸台和径向凸起。在推动部与旋转部相对滑动、且轴向凸台与径向凸起相对靠近后,径向凸起会与轴向凸台形成接触,并限制推动部与旋转部进一步相对滑动。
一种实现方式,推动部朝向旋转部的另一端的端面设有多个连接孔,轴向凸台可拆卸的通过任一连接孔固定于推动部,其中:
多个连接孔沿推动部的周向间隔排布;各连接孔均沿旋转部的轴向延伸。
在本实现方式中,在推动部上设置多个用于调整轴向凸台位置的连接孔,可以调整轴向凸台与径向凸起之间的相对角度,从而调整到径向凸起与轴向凸台发生接触时的接触面大小,并避免出现径向凸起与轴向凸台的端面相对摩擦的现象。
一种实现方式,沿旋转部的径向,各个连接孔至旋转部的旋转轴线的距离均相等。
在本实现方式中,轴向凸台安装于不同的连接孔时,径向尺寸相对不变,并使得径向凸起与轴向凸台之间的接触面积相对一致,避免二者在接触限位的过程中出现太大的压强波动。
一种实现方式,轴向凸台与径向凸起相接触时的贴合面延长线穿过旋转部的旋转轴线。
在本实现方式中,轴向凸台与径向凸起的贴合面分别沿旋转部的径向延伸,二者相接触时的作用力分别垂直于各自的贴合面,可以改善旋转部和推动部周向限位时的受力条件。
一种实现方式,贴合面相互平行,沿旋转部的径向径向凸起的最大半径大于轴向凸台的最小半径。
在本实现方式中,设置轴向凸台与径向凸起相接触时,轴向凸台朝向径向凸起的贴合面平行于径向凸起朝向轴向凸台的贴合面,并使径向凸起沿径向与轴向凸台至少部分重合,可以增大轴向凸台与径向凸起相接触时的作用面积,改善旋转部和推动部周向限位时的受力条件。
一种实现方式,推动部包括螺套和活塞,沿旋转部的轴向螺套与活塞并排设置,活塞的相对两端分别与螺套和至少一个摩擦片抵持,螺套用于与旋转部啮合并随旋转部的旋转形成滑动,活塞用于随螺套的滑动推动至少一个摩擦片。
在本实现方式中,螺套可以构造为环状并套设于旋转部的外围,便于螺套与旋转部的啮合并简化螺套的结构。活塞则可对摩擦片提供面积更大的接触面,以保证螺套形成的推力更平稳的传递至摩擦片。
一种实现方式,旋转部的外周面设有用于与推动部相啮合的螺旋槽,进给机构包括多个滚珠,多个滚珠嵌设于螺旋槽内,多个滚珠沿旋转部的径向位于旋转部的外周面与推动部的内周面之间。
在本实现方式中,旋转部与推动部之间通过多个滚珠相互啮合,可以利用滚珠在旋转部的外周面与推动部的内周面之间滚动,以减小旋转部与推动部之间的摩擦力,并保证啮合精度。
一种实现方式,沿旋转部的轴向螺旋槽具有螺距d,其中:
轴向凸台相对于推动部的延伸距离L满足条件:0.25d≤L≤0.75d;或,
径向凸起沿旋转部轴向的厚度尺寸H满足条件:H≥0.25d。
在本实现方式中,轴向凸台伸出推动部的距离小于螺旋槽的螺距,可防止径向凸起与轴向凸台提前接触以保证限位效果。对径向凸起的厚度限定则用于保证径向凸起的刚强度,延长径向凸起的使用寿命。
一种实现方式,电子机械制动装置包括钳体,钳体包括套设于推动部的内孔,其中:
旋转部的旋转轴平行于内孔的中心轴;
沿旋转部的径向,轴向凸台的最大半径小于或等于推动部的半径。
在本实现方式中,钳体用于收容进给机构,轴向凸台远离旋转部的表面与推动部平齐或低于推动部,以免轴向凸台的外表面与内孔的内壁摩擦形成制动阻力。
一种实现方式,推动部的外周面与内孔的内周面之间设有至少一对相互配合的止转凸起和止转缺口,止转凸起沿推动部的径向伸入止转缺口中以限制推动部在内孔中旋转,其中:
止转凸起和止转缺口为多对时,多对止转凸起和止转缺口沿推动部的周向间隔排列。
在本实现方式中,推动部与内孔之间设置防止相对转动的结构,以保证推动部仅在内孔中形成滑动位移,避免因推动部与内孔相对旋转而产生摩擦力降低制动效率。
一种实现方式,推动部的外周面设有至少一个止转缺口,沿旋转部的径向,径向凸起的最大半径小于止转缺口的最小半径。
在本实现方式中,径向凸起的径向尺寸小于止转缺口的最小径向尺寸,以避免旋转凸块在随旋转部旋转的过程中与嵌入止转缺口的止转凸起产生接触,保证旋转部在内孔中任意旋转。
一种实现方式,电子机械制动装置包括两个摩擦片,两个摩擦片沿旋转部的轴向分列车轮刹车盘的两侧,推动部用于推动一个摩擦片朝向刹车盘滑动,推动部还用于推动钳体以带动另一个摩擦片朝向刹车盘滑动。
在本实现方式中,进给机构用于推动两个摩擦片相对靠拢以制动刹车盘,旋转部驱动推动部的滑动动作可同时作用于两个摩擦片。
一种实现方式,电子机械制动装置包括制动电机和减速器,制动电机用于驱动减速器旋转以对旋转部提供驱动力,其中:
沿旋转部的轴向,减速器位于旋转部远离至少一个摩擦片的一侧;
沿旋转部的径向,制动电机与旋转部和推动部并排设置。
在本实现方式中,制动电机与减速器、以及进给机构排列形成U字形结构,制动电机提供的驱动力可以经更短的传输路径传递至进给机构,且压缩了电子机械制动装置的整体体积。
一种实现方式,减速器包括传动连接的输入轴和输出轴,其中:
输入轴和输出轴沿旋转部的径向间隔排列;
沿输入轴的轴向,输入轴与制动电机的电机轴同轴传动;
沿输出轴的轴向,输出轴与旋转部同轴传动。
在本实现方式中,减速器的输入轴和输出轴沿制动电机与进给机构排列的方向间隔设置,输入轴与制动电机的电机轴同轴传动,输出轴与进给机构同轴传动,可以压缩减速器的整体体积,有利于电子机械制动装置的小型化。
第二方面,本申请提供一种车辆,包括车轮和上述任一实现方式所提供的电子机械制动装置,电子机械制动装置中旋转部的轴线平行于车轮刹车盘的旋转轴。
本申请第二方面提供的车辆,利用本申请第一方面所提供的电子机械制动装置制动。因为本申请第一方面提供的电子机械制动装置在相对旋转的推动部和旋转部之间设置周向限位结构,以避免两个组件直接接触造成预紧力过大的现象,可以提升本申请车辆的制动可靠性并提升响应速度。
附图说明
图1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电子机械制动装置的工作场景示意图;
图2为本申请实施例所提供的电子机械制动装置的外形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电子机械制动装置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电子机械制动装置的进给机构的外形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电子机械制动装置的进给机构的外形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电子机械制动装置的进给机构隐去部分结构后的外形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申请图4所示实施例提供的电子机械制动装置的进给机构在A位置处的局部放大外形结构示意图;
图8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电子机械制动装置的进给机构的局部外形结构示意图;
图9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进给机构的旋转部隐去部分结构后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10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电子机械制动装置的进给机构隐去部分结构后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图11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电子机械制动装置的进给机构的外形结构示意图;
图12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电子机械制动装置的进给机构的外形结构示意图;
图13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电子机械制动装置的进给机构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14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电子机械制动装置的进给机构的外形结构示意图;
图15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电子机械制动装置隐去部分结构后的局部分解结构示意图;
图16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电子机械制动装置的外形结构示意图;
图17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电子机械制动装置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18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电子机械制动装置的局部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19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电子机械制动装置的进给机构隐去部分结构后的外形结构示意图;
图20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电子机械制动装置的进给机构隐去部分结构后的外形结构示意图;
图21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电子机械制动装置隐去部分结构后的外形结构示意图;
图22为本申请实施例所提供的电子机械制动装置的内部结构排布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申请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申请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申请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它实施例,都属于本申请保护的范围。
本文中为部件所编序号本身,例如“第一”、“第二”等,仅用于区分所描述的对象,不具有任何顺序或技术含义。而本申请所说“连接”,如无特别说明,均包括直接和间接连接。在本申请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上”、“下”、“前”、“后”、“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申请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申请的限制。
在本申请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上”或“下”可以是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或第一和第二特征通过中间媒介间接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和“上方”可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或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和“下方”可以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或斜下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
本申请提供一种进给机构周向限位的电子机械制动装置,电子机械制动装置包括制动电机和进给机构,进给机构包括旋转部和推动部,旋转部用于传动连接制动电机,推动部用于推动至少一个摩擦片以制动车轮,旋转部设有径向凸起,推动部设有轴向凸台,轴向凸台沿旋转部的轴向朝向径向凸起延伸,径向凸起用于随旋转部旋转并沿旋转部的周向朝向轴向凸台移动,其中:
径向凸起与轴向凸台接触前,旋转部带动推动部沿旋转部的轴向移动;
径向凸起与轴向凸台接触后,推动部的轴向凸台抵持于径向凸起以限制旋转部的旋转。
本申请电子机械制动装置在相对旋转的推动部和旋转部之间设置周向限位结构,以避免两个组件直接接触造成预紧力过大的现象。
本申请提供一种车辆,包括车轮和上述电子机械制动装置,电子机械制动装置中旋转部的轴线平行于车轮刹车盘的旋转轴。本申请车辆的制动可靠性并提升响应速度。
请一并参阅图1和图2,图1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电子机械制动装置100的工作场景示意图,图2为本申请实施例所提供的电子机械制动装置100的外形结构示意图。为了清楚的示意电子机械制动装置100内部功能结构,在图1中隐去了电子机械制动装置100中部分壳体的结构,并在图1中仅示意车辆1000在车轮1001处的部分结构。如图1和图2所示,本申请实施例所提供的车辆1000包括车轮1001和电子机械制动装置100,电子机械制动装置100固设于车辆1000的车架,并对应车轮1001的位置设置,电子机械制动装置100用于对车轮1001制动。
在一种实施例中,车轮1001同轴固定有刹车盘1002,车辆1000行驶过程中刹车盘1002随车轮1001同步转动。电子机械制动装置100固定于车架(图中未示出),且电子机械制动装置100对应刹车盘1002设置。电子机械制动装置100通过与刹车盘1002接触产生摩擦力以制动刹车盘1002,并间接制动车轮1001。
需要说明的是,在图1所示的实施例中,仅以一个车轮1001和一个电子机械制动装置100为例进行示例性说明。在实际应用场景中,车辆1000中部分车轮或每一个车轮1001都可以对应设置电子机械制动装置100。
请结合图2一并参阅图3,图3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电子机械制动装置的剖面结构示意图。如图2和图3所示,电子机械制动装置100包括两个摩擦片10和进给机构20,进给机构20用于驱动两个摩擦片10沿刹车盘1002的轴线相对靠拢并接触刹车盘1002以制动车轮1001。具体的,进给机构20包括旋转部21和推动部22,旋转部21和推动部22沿刹车盘1002的旋转轴线位于摩擦片10的同一侧。旋转部21用于传动连接制动电机70(见图22),推动部22用于推动至少一个摩擦片10以制动车轮。旋转部21驱动推动部22的滑动动作可同时作用于两个摩擦片10,也即旋转部21和推动部22配合推动摩擦片10与刹车盘1002之间产生摩擦力以制动刹车盘1002,进而间接制动车轮1001并实现制动车辆1000的效果。
具体的,旋转部21用于接收驱动力绕自身轴线旋转,并带动推动部22滑动。推动部22用于推动至少一个摩擦片10沿平行于旋转部21旋转轴线的方向朝向刹车盘1002滑动,并推动摩擦片10滑动至与刹车盘1002接触以制动车轮1001。其中,旋转部21的旋转轴线平行于刹车盘1002的旋转轴线,旋转部21的旋转轴线可以理解为旋转部21的轴向,也可以理解为旋转部21沿刹车盘1002轴向相对两个端面各自圆心的连线。
在一种实施例中,电子机械制动装置100包括钳体30和卡钳架40,钳体30与卡钳架40滑动连接,卡钳架40用于将钳体30固定于车辆1000的车架(图中未示出)。钳体30相对于卡钳架40的滑动方向平行于旋转部21的旋转轴线,也可以理解为钳体30相对于卡钳架40的滑动方向平行于推动部22的位移方向。
进给机构20收容于钳体30内,进给机构20的推动部22还用于推动钳体30以带动另一个摩擦片10朝向刹车盘1002滑动至与刹车盘1002接触,进而形成两个摩擦片10沿旋转部21的旋转轴线朝向刹车盘1002相互靠拢的效果,并分别与刹车盘1002的相对两侧抵持以制动刹车盘1002。
在一种实施例中,两个摩擦片10沿旋转部21的轴向分列于车轮1001的刹车盘1002的相对两侧。在图3的示意中,以摩擦片10的数量为两个为例进行示例性的介绍,且在本申请实施例中分别以第一摩擦片10a和第二摩擦片10b为例进行示例性的介绍。
沿旋转部21的旋转轴线,第一摩擦片10a位于刹车盘1002靠近旋转部21的一侧,且第一摩擦片10a与钳体30滑动连接。第二摩擦片10b位于刹车盘1002背离旋转部21的一侧,并固定连接于钳体30。具体的,旋转部21旋转并带动推动部22沿旋转部21的旋转轴线朝向刹车盘1002移动,并同步驱动与第一摩擦片10a朝向刹车盘1002滑动。其中,第一摩擦片10a的滑动方向平行于旋转部21的旋转轴线。
此时,当推动部22位移并推动第一摩擦片10a朝向刹车盘1002移动至与刹车盘1002抵持后,刹车盘1002将对应产生一施加至第一摩擦片10a的相反推力,也即第一摩擦片10a上具有沿刹车盘1002的旋转轴线反向推力。推动部22在推力作用下继续位移,可带动钳体30相对于卡钳架40滑动。
由于刹车盘1002施加至第一摩擦片10a上的反向推力的方向为沿刹车盘1002的旋转轴线朝向推动部22的方向,因此推动部22将带动钳体30沿刹车盘1002的旋转轴线朝向刹车盘1002滑动,并同步带动与钳体30固定连接的第二摩擦片10b沿刹车盘1002的旋转轴线朝向刹车盘1002滑动。此时,第一摩擦片10a和第二摩擦片10b沿刹车盘1002的旋转轴线同时朝向刹车盘1002滑动,进而实现驱动两个摩擦片10相互靠拢(如图3中实线箭头所示)的效果。
也即,推动部22驱动第一摩擦片10a朝向刹车盘1002位移以制动车轮1001,可以理解为推动部22驱动第一摩擦片10a朝向刹车盘1002滑动,并通过钳体30带动第二摩擦片10b同步朝向刹车盘1002滑动,以使得两个摩擦片10朝向相互靠拢的方向滑动。即旋转部21旋转并带动推动部22位移所产生的推力,可以沿刹车盘1002的旋转轴线方向形成一个摩擦片10滑动的推力以及钳体30反向滑动的推力,进而同时驱动两个摩擦片10相对靠拢制动刹车盘1002。
当两个摩擦片10沿刹车盘1002的轴向相互靠拢至分别与刹车盘1002相对的两个端面抵持时,摩擦片10与刹车盘1002之间产生摩擦力以降低刹车盘1002的转速。由于刹车盘1002与车轮1001同步转动,刹车盘1002转速减小将同步带动车轮1001转速减小,以形成对车轮1001制动的效果,进而电子机械制动装置100制动车辆1000的功能。
同时,在本申请实施例中,通过设置两个摩擦片10分别抵持于刹车盘1002沿自身轴向相对的两个端面以制动刹车盘1002,由于摩擦片10自身具有较大面积,因此抵持于刹车盘1002的端面时,摩擦片10和刹车盘1002之间具有较大的接触面积,能够在刹车盘1002和摩擦片10之间形成较大的摩擦力,以保证对车轮1001形成可靠制动。
可以理解的,电子机械制动装置100驱动进给机构20制动车辆1000的制动过程可以但不限定为,旋转部21接收驱动力旋转,带动推动部22沿刹车盘1002的旋转轴线朝向刹车盘1002运动,推动部22产生推力并推动第一摩擦片10a朝向刹车盘1002滑动,并同步推动钳体30相对于卡钳架40滑动,以带动与钳体30固定连接的第二摩擦片10b朝向刹车盘1002滑动。第一摩擦片10a和第二摩擦片10b相互靠拢并与刹车盘1002接触形成摩擦,第一摩擦片10a和第二摩擦片10b配合工作以实现电子机械制动装置100制动刹车盘1002的效果。
由于卡钳架40固定于车辆1000的车架上,当推动部22沿刹车盘1002的旋转轴线朝向靠近刹车盘1002的方向运动时,将同步驱动钳体30滑动。可以理解的,此时推动部22的位移方向平行于钳体30相对于卡钳架40的滑动方向,即推动部22的位移方向平行于刹车盘1002的旋转轴线,也可以理解为推动部22位移的方向平行于旋转部21的旋转轴线。
请一并参阅图4和图5,图4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电子机械制动装置100的进给机构20的外形结构示意图,图5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电子机械制动装置100的进给机构20的外形结构示意图。为了清楚的示意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电子机械制动装置100的旋转部21和推动部22之间的装配结构,在图4和图5的示意中隐去了电子机械制动装置100的钳体30、卡钳架40以及其他可能的功能结构。
沿旋转部21的轴向,推动部22套设于旋转部21的一端(在图4和图5中示意为动力输出段21b)并与旋转部21相啮合。
示例性的,如图4和图5所示,沿旋转部21的轴向,旋转部21具有相对的动力输入段21a和动力输出段21b。旋转部21的动力输入段21a与外部动力源(在图22中示意为制动电机70)传动连接,以使得外部动力源提供的驱动力能够驱动旋转部21绕自身轴线旋转。推动部22套设于旋转部21的动力输出段21b的外围,并与动力输出段21b啮合传动,以当旋转部21绕自身轴线旋转时,能够带动推动部22沿旋转部21的轴线滑动。
推动部22包括螺套221,螺套221用于与旋转部21啮合并随旋转部21的旋转形成滑动。具体的,螺套221套设于动力输出段21b的外围,并与旋转部21的动力输出段21b啮合。当旋转部21绕自身轴线旋转时,旋转部21旋转并带动螺套221沿旋转部21的旋转轴线滑动。螺套221沿旋转部21的旋转轴线滑动,将同步驱动与其相邻的摩擦片10(在图3中示意为第一摩擦片10a)沿旋转部21的旋转轴线朝向刹车盘1002滑动,以能够与刹车盘1002接触并制动刹车盘1002。
可以理解的,通过将螺套221构造为环状并套设于旋转部21的外围,便于螺套221与旋转部21的啮合并简化螺套221的结构。
在一种实施例中,沿旋转部21的轴向,推动部22设有朝向旋转部21的另一端(在图4和图5中示意为动力输入段21a)延伸的轴向凸台。在本申请说明书中,以轴向凸台设于推动部22的螺套221上为例进行示例性的介绍,并在图4和图5中示意为轴向凸台2211。
示例性的,沿旋转部21的轴向,推动部22的螺套221朝向旋转部21的动力输入段21a的一侧设有轴向凸台2211,也可以理解为轴向凸台2211沿旋转部21的轴向朝向背离摩擦片10的方向延伸。
沿旋转部21的径向,旋转部21的另一端设有径向凸起211。示例性的,如图4和图5所示,沿旋转部21的旋转轴线,旋转部21的动力输入段21a朝向动力输出段21b的凸设有径向凸起211。径向凸起211沿旋转部21的径向延伸,以使得动力输入段21a能够自旋转部21的轴线形成向外凸出的效果。
径向凸起211与轴向凸台2211相接触以限制推动部22相对于旋转部21的滑动距离。
换言之,旋转部21设有径向凸起211,推动部22设有轴向凸台2211,轴向凸台2211沿旋转部21的轴向朝向径向凸起211延伸,径向凸起211用于随旋转部21旋转,并沿旋转部21的周向朝向轴向凸台2211移动。径向凸起211与轴向凸台2211接触前,旋转部21带动推动部22沿旋转部21的轴向移动;径向凸起211与轴向凸台2211接触后,推动部22的轴向凸台2211抵持于径向凸起211,以限制旋转部21的旋转。旋转部21不再带动推动部22轴向移动。
当电子机械制动装置100完成一次制动后,旋转部21绕自身轴线反向旋转以带动推动部22朝向远离摩擦片10的方向滑动,可以理解为旋转部21旋转并带动推动部22复位的效果,以便于下次制动刹车盘1002以制动车辆1000。
旋转部21绕自身轴线旋转并带动推动部22朝向远离摩擦片10的方向滑动,能够带动推动部22的轴向凸台2211沿旋转部21轴向朝向径向凸起211位移,并移动至与径向凸起211接触。其中,在旋转部21的周向方向上,径向凸起211具有相对的两个侧表面,轴向凸台2211具有相对的两个侧表面,轴向凸台2211与径向凸起211接触即可以理解为,径向凸起211朝向轴向凸台2211的侧表面,与轴向凸台2211朝向径向凸起211的侧表面至少部分贴合,进而能够实现径向凸起211与轴向凸台2211接触的效果。
可以理解的,当推动部22的轴向凸台2211与径向凸起211接触(如图5所示)时,将对推动部22相对于旋转部21的滑动距离形成限制,以避免推动部22在惯性力作用下与旋转部21之间产生摩擦预紧力,进而能够对推动部22和旋转部21形成保护效果,并同时能够提升电子机械制动装置100在下一次制动时的响应速度。
需要说明的是,在图4和图5的示意中,仅以径向凸起211设于旋转部21的动力输入段21a为例进行示例性的说明,但不限定本申请实施例中的径向凸起211仅能够设于旋转部21的动力输入段21a对应的位置。在本申请的其他实施例中,沿旋转部21的旋转轴线,径向凸起211可以设于旋转部21背离推动部22一端的任意位置,以使得径向凸起211能够与推动部22朝向旋转部21另一端的轴向凸台2211接触,进而能够实现限制推动部22相对于旋转部21的滑动距离。
在一种实施例中,请参阅图6,图6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电子机械制动装置100的进给机构20隐去部分结构后的外形结构示意图。在图6的示意中,径向凸起211的最大半径R1大于轴向凸台2211的最小半径R2。
具体的,沿旋转部21的径向,径向凸起211朝向远离旋转部21轴线的方向延伸。此时,径向凸起211的外周面的半径即为径向凸起211的最大半径R1。沿旋转部21的径向,轴向凸台2211朝向旋转部21的旋转轴线的内周面的半径即为轴向凸台2211的最小半径R2。
可以理解的,通过设置径向凸起211的最大半径R1大于轴向凸台2211的最小半径R2,能够保证轴向凸台2211朝向靠近径向凸起211的方向滑动时,轴向凸台2211能够与径向凸起211形成接触,进而保证对推动部22相对于旋转部21的滑动距离的限制效果,进一步保障电子机械制动装置100在下一次制动时的响应速度满足制动需求。
通常的,因为电机输出的制动力矩较大,机械传动机构需要在较短的制动行程内实现即停即起。机械传动机构的内部可能在惯性力作用下,形成较大的摩擦预紧力,从而影响到下一次制动时的响应速度。
而本申请电子机械制动装置100在相对旋转的推动部22和旋转部21之间分别设置轴向凸台2211和径向凸起211,在推动部22与旋转部21相对滑动、且轴向凸台2211与径向凸起211相对靠近后,径向凸起211会与轴向凸台2211形成接触,并限制推动部22与旋转部21进一步相对滑动,以避免推动部22在惯性力作用下与旋转部21之间产生摩擦预紧力,进而当电子机械制动装置100在实现下一次制动时,旋转部21和推动部22能够快速响应并制动。
本申请车辆1000,利用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电子机械制动装置100制动。因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电子机械制动装置100在相对旋转的推动部22和旋转部21之间设置周向限位结构,以避免两个组件直接接触造成预紧力过大的现象,可以提升本申请车辆1000的制动可靠性并提升响应速度。也即,因为本申请车辆1000搭载了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电子机械制动装置100,因此本申请车辆1000具备了本申请电子机械制动装置100可能具备的所有的有益效果。
需要说明的是,在图4-图6的示意中,仅以径向凸起211和轴向凸台2211各自一种可能的结构形状和结构尺寸为例进行示例性的介绍,但不限定径向凸起211和轴向凸台2211各自的结构形状和结构尺寸仅限于此。在本申请的其他实施例中,径向凸起211和轴向凸台2211的结构形状以及结构尺寸等均可以依据实际设计需求而调整。
请结合图6一并参阅图7,图7为本申请图4所示实施例提供的电子机械制动装置100的进给机构20在A位置处的局部放大外形结构示意图。沿旋转部21周向,径向凸起211具有相对的两个侧表面,在图6和图7中分别示意为第一侧表面211a和第二侧表面211b。其中,沿旋转部21周向,径向凸起211的第一侧表面211a位于径向凸起211朝向轴向凸台2211的一侧,第二侧表面211b位于径向凸起211背离轴向凸台2211的一侧。
沿螺套221周向,轴向凸台2211具有相对的两个侧表面,在图6和图7中分别示意为第三侧表面2211a和第四侧表面2211b。其中,沿螺套221周向,轴向凸台2211的第三侧表面2211a位于轴向凸台2211朝向径向凸起211的一侧,第四侧表面2211b位于轴向凸台2211背离径向凸起211的一侧。
当径向凸起211与轴向凸台2211沿旋转部21轴向相互靠近并接触时,径向凸起211的第一侧表面211a和轴向凸台2211的第三侧表面2211a分别构造为贴合面。也即,第一侧表面211a构造为径向凸起211的贴合面S1,第三侧表面2211a构造为轴向凸台2211的贴合面S2。沿旋转部21的周向,径向凸起211的贴合面S1和轴向凸台2211的贴合面S2至少部分重合,即能够实现径向凸起211和轴向凸台2211接触的效果。
可以理解的,通过设置径向凸起211和轴向凸台2211之间采用面接触的方式实现接触,能够进一步提升对推动部22相对于旋转部21的滑动距离的限制效果,并能够进一步提升对旋转部21和推动部22之间的保护效果。
在一种实施例中,轴向凸台2211与径向凸起211相接触时的贴合面相互平行。也即,在图6和图7的示意中,径向凸起211的贴合面S1、轴向凸台2211的贴合面S2相互平行。沿旋转部21的径向径向凸起211的最大半径大于轴向凸台2211的最小半径。
通过设置轴向凸台2211与径向凸起211相接触时,轴向凸台2211朝向径向凸起211的贴合面(在图6和图7中示意为轴向凸台2211的贴合面S2)平行于径向凸起211朝向轴向凸台2211的贴合面(在图6和图7中示意为径向凸起211的贴合面S1),可以增大轴向凸台2211与径向凸起211相接触时的作用面积,改善旋转部21和推动部22周向限位时的受力条件。在一种实施例中,轴向凸台2211与径向凸起211相接触时的贴合面的延长线穿过旋转部21的旋转轴线。
示例性的,在图6和图7的示意中,径向凸起211的贴合面S1、和轴向凸台2211的贴合面S2各自的延长线均穿过旋转部21的旋转轴线,也可以理解为在旋转部21轴向,径向凸起211的贴合面S1、和轴向凸台2211的贴合面S2各自的延长线均穿过旋转部21的截面形成的圆心。
可以理解的,通过设置径向凸起211的贴合面S1、和轴向凸台2211的贴合面S2均沿旋转部21径向延伸,使得径向凸起211和轴向凸台2211二者相接触时的作用力分别垂直于各自的贴合面,可以改善旋转部21和推动部22周向限位时的受力条件。
请一并参阅图8-图10,图8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电子机械制动装置100的进给机构20的局部外形结构示意图,图9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进给机构20的旋转部21隐去部分结构后的剖面结构示意图,图10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电子机械制动装置100的进给机构20隐去部分结构后的局部结构示意图。如图8-图10所示,旋转部21的外周面设有用于与推动部22相啮合的螺旋槽212,以通过螺旋槽212带动推动部22滑动的效果。
在图8-图10的示意中,螺旋槽212设于动力输出段21b的外周面并沿旋转部21轴向延伸,也可以理解为动力输出段21b外周面的外螺纹构造为旋转部21的外周面的螺旋槽212。螺套221的内周面设有与动力输出段21b的螺旋槽212啮合的内螺纹,螺套221的内螺纹与动力输出段21b的螺旋槽212啮合以实现推动部22与旋转部21之间滑动连接的效果。
可以理解的,通过设置动力输出段21b和螺套221之间具有螺纹结构,以在实现旋转部21旋转并能够带动推动部22滑动的同时,还能够保证旋转部21与推动部22之间的传动效率,并提升旋转部21与推动部22之间的传动平稳性,进而提升电子机械制动装置100的制动效果。
在一种实施例中,旋转部21的轴向螺旋槽212具有螺距d,螺距d可以理解为沿旋转部21轴向,相邻两个螺纹之间的距离。轴向凸台2211相对于推动部22具有延伸距离L,延伸距离L可以理解为沿旋转部21轴向,轴向凸台2211朝向旋转部21的动力输入段21a的端面,与螺套221朝向旋转部21的动力输入段21a的端面之间的间隔距离。
其中,轴向凸台2211相对于推动部22具有延伸距离L满足条件:0.25d≤L≤0.75d。
可以理解的,通过设置轴向凸台2211伸出推动部22的延伸距离L小于螺旋槽212的螺距d,能够防止径向凸起211与轴向凸台2211提前接触以保证限位效果。
在一种实施例中,径向凸起211沿旋转部21轴向具有厚度尺寸H。径向凸起211的厚度尺寸H也可以理解为,沿旋转部21轴向,径向凸起211相对的两个端面之间的间隔距离。其中,径向凸起211沿旋转部21轴向的厚度尺寸H满足条件:H≥0.25d。
通过设置径向凸起211沿旋转部21轴向的厚度尺寸H满足条件:H≥0.25d,能够保证径向凸起211的刚强度,延长径向凸起211的使用寿命。
请一并参阅图11和图12,图11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电子机械制动装置100的进给机构20的外形结构示意图,图12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电子机械制动装置100的进给机构20的外形结构示意图。轴向凸台2211与推动部22可拆卸连接。具体的,推动部22朝向旋转部21的另一端的端面设有多个连接孔,轴向凸台2211可拆卸的通过任一连接孔固定于推动部22。
示例性的,在图11和图12的示意中,沿旋转部21轴向,推动部22的螺套221朝向旋转部21的动力输入段21a的端面开设有多个连接孔2212。也可以理解为沿旋转部21轴向,多个连接孔2212开设于螺套221朝向径向凸起211的一侧。
多个连接孔2212沿推动部22的螺套221的周向间隔排布,且各个连接孔2212均沿旋转部21的轴向延伸。
轴向凸台2211可伸入任意一个连接孔2212内,以实现与推动部22的螺套221可拆卸连接的效果。通过在推动部22上设置多个用于调整轴向凸台2211位置的连接孔2212,可以调整轴向凸台2211与径向凸起211之间的相对角度,从而调整到径向凸起211与轴向凸台2211发生接触时的接触面大小,并避免出现径向凸起211与轴向凸台2211的端面相对摩擦的现象。
在一种实施例中,沿旋转部21轴向,各个连接孔2212的截面形状均相同。且连接孔2212的截面形状对应于轴向凸台2211在旋转部21轴向的截面形状设置,以使得轴向凸台2211顺利伸入连接孔2212中并能够与径向凸起211接触。
在一种实施例中,沿旋转部21的径向,各个连接孔2212至旋转部21的旋转轴线的距离均相等。
可以理解的,通过设置各个连接孔2212至旋转部21的旋转轴线的距离均相等,以当轴向凸台2211安装于不同的连接孔2212时,轴向凸台2211至旋转部21的旋转轴线的径向尺寸相对不变,进而能够使得径向凸起211与安装于任一连接孔2212内的轴向凸台2211之间的接触面积相对一致,避免二者在接触限位的过程中出现太大的压强波动。
请参阅图13,图13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电子机械制动装置100的进给机构20的剖面结构示意图。在图13的示意中,进给机构20包括多个滚珠50,多个滚珠50嵌设于螺旋槽212内,多个滚珠50沿旋转部21的径向位于旋转部21的外周面与推动部22的内周面之间,多个滚珠50用于减小旋转部21与推动部22之间啮合的摩擦力。
也即,旋转部21与推动部之间通过多个滚珠50相互啮合,可以利用滚珠50在旋转部21的外周面与推动部22的内周面之间滚动,以减小旋转部21与推动部22之间的摩擦力,并保证啮合精度,进一步提升进给机构20的传动效率。
需要说明的是,在图11和图12的示意中,仅以连接孔2212一种可能的排布数量、结构形状和结构尺寸为例进行示例性的介绍,但不限定本申请实施例中的连接孔2212的排布数量、结构形状以及结构尺寸等仅限于此。在本申请的其他实施例中,连接孔2212的排布数量、结构形状以及结构尺寸等均可以依据实际设计需求而调整。
请结合图13一并参阅图14和图15,图14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电子机械制动装置100的进给机构20的外形结构示意图,图15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电子机械制动装置100隐去部分结构后的局部分解结构示意图。推动部22包括活塞222,沿旋转部21的轴向,螺套221与活塞222并排设置,活塞222的相对两端分别与螺套221和至少一个摩擦片10抵持,活塞222用于随螺套221的滑动推动至少一个摩擦片10。
具体的,沿旋转部21的轴向,活塞222与螺套221同轴固定并位于螺套221朝向至少一个摩擦片10一侧,活塞222远离螺套221的端面用于抵持一个摩擦片10。也可以理解为,活塞222与螺套221同轴套设于旋转部21的外围,并位于螺套221和摩擦片10之间,且活塞222与螺套221固定连接。
旋转部21绕自身轴线旋转并带动螺套221滑动,螺套221沿旋转部21的旋转轴线滑动。由于活塞222与螺套221固定连接,因此旋转部21带动螺套221滑动时,螺套221将同步带动活塞222沿旋转部21的旋转轴线滑动。
可以理解的,在图13-图15的示例中,旋转部21旋转并带动螺套221沿旋转部21的旋转轴线朝向靠近摩擦片10的方向滑动。由于活塞222位于螺套221和摩擦片10之间并与螺套221固定连接,因此螺套221带动活塞222朝向靠近摩擦片10的方向滑动时,沿旋转部21的旋转轴线,活塞222背离螺套221的端面先与摩擦片10接触并抵持,以推动摩擦片10滑动。
通过设置活塞222朝向摩擦片10的端面与摩擦片10抵持并产生推动力推动摩擦片10滑动,能够提升推动部22与摩擦片10之间的接触面积,进而提升推动摩擦片10的推动稳定性和效率,即螺套221带动活塞222推动摩擦片10,能够保证螺套221形成的推力更平稳的传递至摩擦片10。
另一方面,活塞222与螺套221固定连接,活塞222在内孔31内与螺套221同步运动。螺套221相对于内孔31不会产生周向旋转,螺套221与内孔31之间仅形成轴向位移。也即,电子机械制动装置100因为将推动部22中的螺套221与活塞222固定连接,使得推动部22可以整体运动,避免了因为推动部22内部活塞222与螺套221之间出现相对运动而产生额外的摩擦力,也避免了因为推动部22与外部组件(本实施例中为内孔31)之间因为活塞222与螺套221的不同步运动而产生额外的摩擦力,进而能够提升电子机械制动装置100的制动效率。
请一并参阅图16-图19,图16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电子机械制动装置100的外形结构示意图,图17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电子机械制动装置100的剖面结构示意图,图18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电子机械制动装置100的局部剖面结构示意图,图19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电子机械制动装置100的进给机构20隐去部分结构后的外形结构示意图。
在图16-图19的示意中,沿旋转部21的轴向,钳体30包括相互间隔且固定连接的两部分,钳体30的两部分分列刹车盘1002的两侧,其中一部分开设内孔31,一个摩擦片10与钳体30滑动连接于内孔31与刹车盘1002之间,另一个摩擦片10与钳体30的另一部分固定连接。
在本申请说明书中,以钳体30中相互间隔且固定连接的两部分分别为收容部32和固定部33为例进行示例性介绍。具体的,在图16-图19的示意中,沿旋转部21的轴向,收容部32和固定部33分列刹车盘1002的两侧。
示例性的,收容部32对应于进给机构20的位置设置,内孔31开设于收容部32上,且内孔31以用于收容进给机构20。也即,沿旋转部21的轴向,收容部32位于第一摩擦片10a背离第二摩擦片10b的一侧,第一摩擦片10a与钳体30滑动连接于内孔31与刹车盘1002之间。
固定部33位于刹车盘1002背离收容部32的另一侧。也即,沿旋转部21的轴向,固定部33位于第二摩擦片10b背离第一摩擦片10a的一侧,且固定部33与第二摩擦片10b固定连接。
可以理解的,钳体30的两部分排列于刹车盘1002的两侧并桥接固定,其中一部分(在图5中示意为收容部32)用于收容和支撑进给机构20和一个摩擦片10(在图6中示意为第一摩擦片10a)。另一部分(在图5中示意为固定部33)用于固定另一个摩擦片(在图6中示意为第二摩擦片10b),两个摩擦片10分别在推动部22的推力和反向推力作用下相对靠拢以制动刹车盘1002。
在一种实施例中,内孔31套设于推动部22的外围,且内孔31的中心轴平行于旋转部21的旋转轴,也可以理解为内孔31沿旋转部21的旋转轴线延伸。
可以理解的,由于旋转部21绕自身轴线旋转,并带动推动部22沿旋转部21的旋转轴线位移,通过设置内孔31沿旋转部21的旋转轴线延伸,使得内孔31的结构形状能够适配于旋转部21和推动部22各自的结构特征以及运动需求,进而使得内孔31在对旋转部21和推动部22形成收容效果的同时,还能够满足旋转部21和推动部22的运动需求以制动车辆1000。
同时,通过设置内孔31收容旋转部21和推动部22,能够对旋转部21和推动部22形成防护和保护的效果,以避免外界水汽、灰尘、异物等杂质侵蚀旋转部21或者推动部22,从而降低旋转部21和推动部22之间的传动效率以及工作寿命。
在一种实施例中,沿旋转部21的径向,轴向凸台2211的最大半径R3(请参阅图6)小于或等于推动部22的半径R4(请参阅图6)。可以理解的,通过设置轴向凸台2211远离旋转部21的表面与推动部22平齐或低于推动部22,以免轴向凸台2211的外表面与内孔31的内壁摩擦形成制动阻力。
在一种实施例中,径向凸起211的最大半径R1小于推动部22的半径R4(请参阅图6)。通过设置径向凸起211远离旋转部21轴心的表面低于推动部22,以免径向凸起211的外表面与内孔31的内壁摩擦形成制动阻力。
请结合图18和图19一并参阅图20,图20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电子机械制动装置100的进给机构20隐去部分结构后的外形结构示意图,螺套221的外周面与内孔31的内周面之间设有至少一对相互配合的止转凸起和止转缺口,止转凸起沿螺套221的径向伸入止转缺口中限制螺套221在内孔31中旋转。
示例性的,在本申请说明书中,以止转缺口设于螺套221的外周面、止转凸起设于内孔31的内周面为例进行示例性的说明。其中,在图18-图20的示意中,设于螺套221的外周面的止转缺口示意为止转缺口2213,设于内孔31的内周面的止转凸起示意为止转凸起311。
在图18-图20的示意中,沿螺套221的外周面周向,螺套221的外周面具有相连的第一平面段221a和第二平面段221b,第一平面段221a具有第一直径D1a,第二平面段221b具有第二直径D1b,且第一直径D1a大于第二直径D1b。由于第一直径D1a大于第二直径D1b,因此沿螺套221的外周面周向,螺套221的外周面在对应第二平面段221b的位置处形成螺套221的外周面内凹的效果,进而使得螺套221在对应第二平面段221b的位置处构造为止转缺口2213。
对应于螺套221的外周面凹设的止转缺口2213的位置,在内孔31的内周面上凸设有止转凸起311。也即,止转凸起311凸设于内孔31的内周面上,并伸入与其对应的止转缺口2213内。在本实施例中,止转凸起311实际构造为与第一平面段221a互补的平面结构,或者可以构造为多个间隔凸起的结构,用于与第二平面段221b相抵持,并限定螺套221的外周面相对于内孔31的内周面的旋转。
可以理解的,通过设置止转凸起311伸入与其对应的止转缺口2213内,当螺套221可能存在绕旋转部21的旋转轴线旋转运动的趋势时,沿旋转部21的旋转轴线,止转凸起311相对于的两个侧面将抵持与止转缺口2213相对的两个侧面,并通过止转凸起311和止转缺口2213之间的配合,能够限定并阻止螺套221绕旋转部21的旋转轴线旋转运动,即能够限定螺套221的自旋,以减小推动部22与旋转部21之间的滑动摩擦。
也即,在推动部22和内孔31之间设置防止相对转动的结构,可以防止推动部22相对于钳体30整体旋转,进而减少推动部22与钳体30之间的滑动摩擦,提高制动效率。同时,能够保证推动部22仅在内孔31中形成滑动位移,避免因推动部22与内孔31相对旋转而产生摩擦力降低制动效率。
需要说明的是,在图18-图20的示意中,沿螺套221的轴线,仅以止转缺口一种可能的截面形状和结构尺寸为例进行示例性的介绍,但不限定止转缺口的截面形状、结构尺寸以及布设数量等仅限于此。在本申请的其他实施例中,止转缺口的排布数量、截面形状以及结构尺寸等均可以依据实际设计需求而调整,本申请实施例对此不做具体限定。
请参阅图21,图21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电子机械制动装置100隐去部分结构后的外形结构示意图。止转凸起和止转缺口为多对时,多对止转凸起和止转缺口沿螺套221的周向间隔排列。在本申请说明书中,以止转缺口凹设于螺套221的外周面上为例进行示例性的说明,且在图14的示意中,示意止转缺口为止转缺口2213。
具体的,在图21的示意中,止转缺口2213的数量为4个,4个止转缺口2213沿螺套221外周面的轴线依次间隔排布。对应每个止转缺口2213,在内孔31的内周面分别对应设有一个止转凸起311,每个止转凸起311与其对应的止转缺口2213构造为一对止转凸起和止转缺口。
可以理解的,通过设置多对止转凸起和止转缺口沿螺套221的周向间隔排列,并通过每个止转凸起311分别能够伸入与其对应的止转缺口2213内,能够进一步提升对螺套221自旋的限定,即进一步减少推动部22与钳体30之间的滑动摩擦,以进一步提高电子机械制动装置100的制动效率。
在一种实施例中,推动部22的外周面设有至少一个止转缺口2213,沿旋转部21的径向,径向凸起211的最大半径R1小于止转缺口2213的最小半径。
可以理解的,通过设置径向凸起211的径向尺寸小于止转缺口2213的最小径向尺寸,能够避免径向凸起211在随旋转部21旋转的过程中与嵌入止转缺口2213的止转凸起311产生接触,保证旋转部21在内孔31中任意旋转。
需要说明的是,在图18-图21的示意中,仅以止转缺口2213设于螺套221的外周面、止转凸起311设于内孔31的内周面为例进行示例性的说明,但不限定止转缺口2213仅能够设于螺套221的外周面上,也不限定止转凸起311仅能够设于内孔31的内周面上。在本申请的其他实施例中,还可以在内孔31的内周面上凹设止转缺口,并在螺套221的外周面上凸设止转凸起,且止转凸起的位置与内孔31的内周面上的止转缺口对应设置。
请参阅图22,图22为本申请实施例所提供的电子机械制动装置100的内部结构排布示意图。如图22所示,电子机械制动装置100包括减速器60和制动电机70,减速器60传动连接于旋转部21和制动电机70之间,制动电机70用于驱动减速器60旋转以对旋转部21提供驱动力。
示例性的,沿旋转部21的轴向,减速器60位于旋转部21远离至少一个摩擦片10的一侧,旋转部21与减速器60传动连接。也即,如图22所示,沿旋转部21的轴向,减速器60位于旋转部21背离刹车盘1002的一侧,制动电机70通过减速器60旋转以带动旋转部21和推动部22动作并制动车轮1001,也可以理解为制动刹车盘1002。
沿旋转部21的轴向,制动电机70和旋转部21位于减速器60的同一侧,也即制动电机70位于减速器60朝向旋转部21的一侧。且沿旋转部21的径向,制动电机70与旋转部21相邻并排设置,能够便于旋转部21受减速器60的驱动以带动推动部22形成沿旋转部21的旋转轴线方向的位移,并推动摩擦片10朝向刹车盘1002滑动以制动车轮1001。
如图22所示,减速器60包括传动连接的输入轴61和输出轴62,输入轴61与制动电机70的电机轴71同轴传动,输出轴62与旋转部21同轴传动。通过设置减速器60与旋转部21相邻排布并传动连接,可以缩短制动电机70至旋转部21的动力传输路径,提高传输效率并缩减体积。
在一种实施例中,沿旋转部21的径向,输入轴61与输出轴62并排设置,且输入轴61和输出轴62的轴向均平行于旋转部21的轴向。通过设置减速器60内输入轴61和输出轴62并排且传动连接,可以实现制动电机70输出动力的换向传递,进而能够压缩电子机械制动装置100的长度尺寸。也即,减速器60沿制动电机70和旋转部21的排布方向布置,并同时与制动电机70和旋转部21的轴向相邻排布,进一步缩短制动电机70至旋转部21的动力传输路径,提高传输效率并缩减体积。
制动电机70作为动力源通过电机轴71绕自身轴线转动以能够向外输出动力。制动电机70的电机轴71与减速器60的输入轴61同轴传动,电机轴71转动同步带动输入轴61转动,以实现将动力输入至减速器60内的效果。制动电机70输出的动力经输入轴61输入至减速器60内,并从输出轴62输出减速器60。输出轴62与旋转部21同轴传动,当输出轴62转动将同步带动旋转部21转动,以将动力经旋转部21传输至推动部22,推动部22推动与其相邻的摩擦片10以驱动一个摩擦片10朝向刹车盘1002滑动,并驱动钳体30带动另一个摩擦片10朝向刹车盘1002滑动,进而实现制动车辆1000的效果。
换言之,制动电机70输出的动力在电子机械制动装置100内的传输路径可以但不限定为:制动电机70的电机轴71→输入轴61→输出轴62→旋转部21→推动部22→摩擦片10,进而能够实现制动车辆1000的效果。
可以理解的,制动电机70输出的动力经减速器60传输至旋转部21,并经旋转部21带动推动部22驱动两个摩擦片10滑动以制动刹车盘1002,使得制动电机70输出的动力经“U”形线路传递至摩擦片10,即电子机械制动装置100的动力传输路径沿车轮1001的轴向形成了折叠的效果,压缩了电子机械制动装置100沿车轮1001轴向的尺寸,合理利用了车辆1000的轮端空间。
显然,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对本申请进行各种改动和变型而不脱离本申请的保护范围。这样,倘若本申请的这些修改和变型属于本申请权利要求及其等同技术的范围之内,则本申请也意图包含这些改动和变型在内。

Claims (15)

1.一种进给机构周向限位的电子机械制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电子机械制动装置包括制动电机和进给机构,所述进给机构包括旋转部和推动部,所述旋转部用于传动连接所述制动电机,所述推动部用于推动至少一个摩擦片以制动车轮,所述旋转部设有径向凸起,所述推动部设有轴向凸台,所述轴向凸台沿所述旋转部的轴向朝向所述径向凸起延伸,所述径向凸起用于随所述旋转部旋转并沿所述旋转部的周向朝向所述轴向凸台移动,其中:
所述径向凸起与所述轴向凸台接触前,所述旋转部带动所述推动部沿所述旋转部的轴向移动;
所述径向凸起与所述轴向凸台接触后,所述推动部的所述轴向凸台抵持于所述径向凸起以限制所述旋转部的旋转。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子机械制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推动部朝向所述旋转部的另一端的端面设有多个连接孔,所述轴向凸台可拆卸的通过任一所述连接孔固定于所述推动部,其中:
所述多个连接孔沿所述推动部的周向间隔排布;
各所述连接孔均沿所述旋转部的轴向延伸。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子机械制动装置,其特征在于,沿所述旋转部的径向,各个所述连接孔至所述旋转部的旋转轴线的距离均相等。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子机械制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轴向凸台与所述径向凸起相接触时的贴合面的延长线穿过所述旋转部的旋转轴线。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电子机械制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贴合面相互平行,沿所述旋转部的径向所述径向凸起的最大半径大于所述轴向凸台的最小半径。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子机械制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推动部包括螺套和活塞,沿所述旋转部的轴向所述螺套与所述活塞并排设置,所述活塞的相对两端分别与所述螺套和所述至少一个摩擦片抵持,所述螺套用于与所述旋转部啮合并随所述旋转部的旋转形成滑动,所述活塞用于随所述螺套的滑动推动所述至少一个摩擦片。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子机械制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旋转部的外周面设有用于与所述推动部相啮合的螺旋槽,所述进给机构包括多个滚珠,所述多个滚珠嵌设于所述螺旋槽内,所述多个滚珠沿所述旋转部的径向位于所述旋转部的外周面与所述推动部的内周面之间。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电子机械制动装置,其特征在于,沿所述旋转部的轴向所述螺旋槽具有螺距d,其中:
所述轴向凸台相对于所述推动部的延伸距离L满足条件:0.25d≤L≤0.75d;或,
所述径向凸起沿所述旋转部轴向的厚度尺寸H满足条件:H≥0.25d。
9.如权利要求1-8任一项所述的电子机械制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电子机械制动装置包括钳体,所述钳体包括套设于所述推动部的内孔,其中:
所述旋转部的旋转轴平行于所述内孔的中心轴;
沿所述旋转部的径向,所述轴向凸台的最大半径小于或等于所述推动部的半径。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电子机械制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推动部的外周面与所述内孔的内周面之间设有至少一对相互配合的止转凸起和止转缺口,所述止转凸起沿所述推动部的径向伸入所述止转缺口中以限制所述推动部在所述内孔中旋转,其中:
所述止转凸起和止转缺口为多对时,多对所述止转凸起和止转缺口沿所述推动部的周向间隔排列。
11.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电子机械制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推动部的外周面设有至少一个所述止转缺口,沿所述旋转部的径向,所述径向凸起的最大半径小于所述止转缺口的最小半径。
12.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电子机械制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电子机械制动装置包括两个所述摩擦片,两个所述摩擦片沿所述旋转部的轴向分列车轮刹车盘的两侧,所述推动部用于推动一个所述摩擦片朝向所述刹车盘滑动,所述推动部还用于推动所述钳体以带动另一个所述摩擦片朝向所述刹车盘滑动。
13.如权利要求1-8任一项所述的电子机械制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电子机械制动装置包括制动电机和减速器,所述制动电机用于驱动所述减速器旋转以对所述旋转部提供驱动力,其中:
沿所述旋转部的轴向,所述减速器位于所述旋转部远离所述至少一个摩擦片的一侧;
沿所述旋转部的径向,所述制动电机与所述旋转部和所述推动部并排设置。
14.如权利要求13所述的电子机械制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减速器包括传动连接的输入轴和输出轴,其中:
所述输入轴和所述输出轴沿所述旋转部的径向间隔排列;
沿所述输入轴的轴向,所述输入轴与所述制动电机的电机轴同轴传动;
沿所述输出轴的轴向,所述输出轴与所述旋转部同轴传动。
15.一种车辆,其特征在于,包括车轮和如权利要求1-14任一项所述的电子机械制动装置,所述电子机械制动装置中旋转部的轴线平行于所述车轮刹车盘的旋转轴。
CN202322180632.8U 2023-08-14 2023-08-14 进给机构周向限位的电子机械制动装置和车辆 Active CN220764354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2180632.8U CN220764354U (zh) 2023-08-14 2023-08-14 进给机构周向限位的电子机械制动装置和车辆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2180632.8U CN220764354U (zh) 2023-08-14 2023-08-14 进给机构周向限位的电子机械制动装置和车辆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20764354U true CN220764354U (zh) 2024-04-12

Family

ID=9062141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22180632.8U Active CN220764354U (zh) 2023-08-14 2023-08-14 进给机构周向限位的电子机械制动装置和车辆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20764354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EP1835197A1 (en) Vehicular disc brake
JP6124669B2 (ja) ディスクブレーキ
CN111133217B (zh) 电动盘式制动器
US20040112690A1 (en) Electric disc brake
JP2014070670A (ja) ディスクブレーキ
CN111561527A (zh) 运动转换机构及包括运动转换机构的电动制动执行机构
CN103244570A (zh) 车辆起动机及其花键装置
CN220764354U (zh) 进给机构周向限位的电子机械制动装置和车辆
CN111637219A (zh) 一种分动器的执行机构
JP4990253B2 (ja) 多板式クラッチ
JP2012193802A (ja) パーキング機構付電動式ブレーキ装置
JPH10235506A (ja) 工作機械
JP2008190556A (ja) 電動パーキング装置
CN220764353U (zh) 电子机械制动装置和车辆
CN217381379U (zh) 车辆制动装置
KR101851901B1 (ko) 듀얼 사이클로 웜 감속기
EP2581253B1 (en) Wheel driving speed reducer
JP6517608B2 (ja) フローティング型電動ディスクブレーキ装置
CN210830408U (zh) 一种电机及其主动轮安装结构
CN212616028U (zh) 一种刹车间隙自动调整臂装置
CN106050977A (zh) 新型滑块式双向超越离合器
CN220465470U (zh) 含平行轴轮系的电子机械制动装置和车辆
EP4047237B1 (en) Clutch structure
WO2024104234A1 (zh) 锁止结构、螺旋平动装置、制动器和车辆
CN217422094U (zh) 差速器总成及驱动桥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