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20755281U - 一种pcb板用支撑件 - Google Patents

一种pcb板用支撑件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20755281U
CN220755281U CN202322322126.8U CN202322322126U CN220755281U CN 220755281 U CN220755281 U CN 220755281U CN 202322322126 U CN202322322126 U CN 202322322126U CN 220755281 U CN220755281 U CN 220755281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upport
elastic
pcb
base
elastic clamp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22322126.8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林丹瀚
汪潇
钱国雄
夏顺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Guangdong Shenling Thermal Storage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Guangdong Shenling Thermal Storage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Guangdong Shenling Thermal Storage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Guangdong Shenling Thermal Storage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322322126.8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20755281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20755281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20755281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Mounting Of Printed Circuit Boards And The Like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PCB板用支撑件,包括:底座及支撑杆,所述支撑杆的底端设置在所述底座上;两弹性卡条,两所述弹性卡条的顶端均与所述支撑杆的顶端固定连接,且两所述弹性卡条相互对称,所述弹性卡条与所述支撑杆之间形成夹角且夹角开口朝向所述底座;两弹性支撑板,两所述弹性支撑板对称设置在所述支撑杆的中部并向上弯曲,所述弹性支撑板远离所述支撑杆的一端与所述弹性卡条底端之间的高度差小于PCB板的厚度。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支撑件在使用后,弹性卡条与弹性支撑板分别与PCB板的两相对面抵接可将PCB板夹持固定,装配时无需使用螺钉或胶粘,安装时简单快速。

Description

一种PCB板用支撑件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支撑件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PCB板用支撑件。
背景技术
现有的PCB板通常是采用支撑架或支撑柱设置在其底面进行支撑,这些支撑零件通常需要采用螺丝或胶粘的方式安装在PCB板上,装配时比较耗时。
因而现有技术还有待改进和提高。
实用新型内容
鉴于上述现有技术的不足之处,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PCB板用支撑件,旨在解决现有技术中PCB板在装配支撑架或支撑柱时比较耗时的问题。
本实用新型解决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
第一方面,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了一种PCB板用支撑件,包括:
底座及支撑杆,所述支撑杆的底端设置在所述底座上;
两弹性卡条,两所述弹性卡条的顶端均与所述支撑杆的顶端固定连接,且两所述弹性卡条相互对称,所述弹性卡条与所述支撑杆之间形成夹角且夹角开口朝向所述底座;
两弹性支撑板,两所述弹性支撑板对称设置在所述支撑杆的中部并向上弯曲,所述弹性支撑板远离所述支撑杆的一端与所述弹性卡条底端之间的高度差小于PCB板的厚度。
作为进一步的改进技术方案,两所述弹性卡条的顶端与所述支撑杆的顶端合为一体且截面呈拱形。
作为进一步的改进技术方案,所述弹性支撑板远离所述支撑杆的一端设有凸起,所述凸起设置在所述弹性支撑板靠近所述弹性卡条的一面,且所述凸起呈圆柱形。
作为进一步的改进技术方案,所述弹性支撑板靠近所述支撑杆的一端设有支撑柱,所述支撑柱设置在所述弹性支撑板靠近所述弹性卡条的一面,所述支撑柱顶端所处水平高度低于所述凸起所处水平高度。
作为进一步的改进技术方案,所述底座、支撑杆、弹性卡条及弹性支撑板均由聚酰胺66制成。
作为进一步的改进技术方案,所述底座呈圆柱形,且所述底座的圆心处设有圆孔,所述支撑杆的底端伸入所述圆孔内,并与所述底座可拆卸式连接。
作为进一步的改进技术方案,所述弹性卡条与所述支撑杆之间的夹角为锐角。
作为进一步的改进技术方案,所述底座顶面的中心处设有支撑台,所述弹性支撑板靠近所述支撑杆的一端设置在所述支撑台上。
作为进一步的改进技术方案,两所述弹性支撑板与所述支撑杆组成锚状。
作为进一步的改进技术方案,所述弹性卡条的底端端面为水平面。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具有以下优点: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了一种PCB板用支撑件,包括:底座及支撑杆,所述支撑杆的底端设置在所述底座上;两弹性卡条,两所述弹性卡条的顶端均与所述支撑杆的顶端固定连接,且两所述弹性卡条相互对称,所述弹性卡条与所述支撑杆之间形成夹角且夹角开口朝向所述底座;两弹性支撑板,两所述弹性支撑板对称设置在所述支撑杆的中部并向上弯曲,所述弹性支撑板远离所述支撑杆的一端与所述弹性卡条底端之间的高度差小于PCB板的厚度。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支撑件在使用时,将支撑杆的顶端及弹性卡条的顶端贯穿PCB板,并使弹性卡条的底端与PCB板的一面抵接即可完成装配,此时弹性支撑板受PCB板的另一面挤压发生形变,并与PCB板的另一面抵接,弹性卡条与弹性支撑板分别与PCB板的两相对面抵接可将PCB板夹持固定,装配时无需使用螺钉或胶粘,安装时简单快速。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PCB板用支撑件的正视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PCB板用支撑件的侧视图。
图中:1、底座;2、支撑杆;3、弹性卡条;4、弹性支撑板;5、凸起;6、支撑柱;7、支撑台。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仅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而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现有的PCB板通常是采用支撑架或支撑柱设置在其底面进行支撑,这些支撑零件通常需要采用螺丝或胶粘的方式安装在PCB板上,装配时比较耗时;同时,现有技术中也有使用支撑铆钉来对PCB板进行支撑的,但是此类支撑铆钉通常是在头部下方的支撑杆上开设一段圆形卡槽(沿支撑杆周向开槽),然后通过圆形卡槽与PCB板上的钣金孔卡接从而将支撑铆钉装配在PCB板上,这种支撑铆钉,便是通过头部底侧与圆形卡槽的底侧将PCB板的两侧夹持固定,但是圆形卡槽的底侧直径与支撑杆的直径一样小,当PCB板受力后,圆形卡槽底侧提供的受力面积过小,长期以往,导致PCB板与圆形卡槽底侧接触区域容易变形或出现圆形凹痕。因此本实用新型提供以下实施例以解决上述存在的技术问题。
实施例:
如图1-图2所示。其中,所述PCB板用支撑件包括:底座1及支撑杆2,所述支撑杆2的底端设置在所述底座1上;两弹性卡条3,两所述弹性卡条3的顶端均与所述支撑杆2的顶端固定连接,且两所述弹性卡条3相互对称,所述弹性卡条3与所述支撑杆2之间形成夹角且夹角开口朝向所述底座1;两弹性支撑板4,两所述弹性支撑板4对称设置在所述支撑杆2的中部并向上弯曲,所述弹性支撑板4远离所述支撑杆2的一端与所述弹性卡条3底端之间的高度差小于PCB板的厚度。
如图1-图2所示,在本实施例中,所述PCB板用支撑件包括底座1、支撑杆2、两弹性卡条3及两弹性支撑板4;其中,所述支撑杆2的底端设置在所述底座1上,两所述弹性卡条3的顶端均与所述支撑杆2的顶端固定连接,且两所述弹性卡条3相互对称,所述弹性卡条3与所述支撑杆2之间形成夹角且夹角开口朝向所述底座1,两所述弹性支撑板4对称设置在所述支撑杆2的中部并向上弯曲,具体地,弹性支撑板4与支撑杆2连接的一端水平高度低于弹性支撑板4远离支撑杆2的一端,即两弹性支撑板4所形成的圆弧朝向底座1凸出;且所述弹性支撑板4远离所述支撑杆2的一端与所述弹性卡条3底端之间的高度差小于PCB板的厚度,具体地,沿竖直方向,当弹性支撑板4远离所述支撑杆2的一端的所处水平面高度低于弹性卡条3底端所处水平面高度时,两者之间的间隙差要小于PCB板的厚度,此时才会使得弹性支撑板4发生形变从而更好地提供支撑力支撑PCB板,还一种情况就是弹性支撑板4远离所述支撑杆2的一端的所处水平面高度高于或等于弹性卡条3底端所处水平面高度,此时也可以实现PCB板压迫弹性支撑板4形变,此时两者之间的高度差为0-3mm。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支撑件在使用时,将支撑杆2的顶端及弹性卡条3的顶端贯穿PCB板,并使弹性卡条3的底端与PCB板的一面抵接即可完成装配,此时弹性支撑板4受PCB板的另一面挤压发生形变,并与PCB板的另一面抵接,弹性卡条3与弹性支撑板4分别与PCB板的两相对面抵接可将PCB板夹持固定,装配时无需使用螺钉或胶粘,安装时简单快速。
因此,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支撑件,既可以应用于具有开孔的PCB板,也可以应用没有开孔的PCB板,当应用于没有开孔的PCB板时,使用支撑件的头部(支撑杆顶端)抵住PCB板的一面进行支撑,相当于支撑柱;当应用于具有开孔的PCB板时,应将支撑杆2的顶端对准PCB板上的钣金孔,然后将支撑杆2的顶端伸入并穿过钣金孔,弹性卡条3在穿过钣金孔时收到挤压,产生形变并收拢,当弹性卡条3全部穿过钣金孔后发生复位,且弹性卡条3的底端端面与PCB板的一侧抵接,此时PCB板的另一侧通过弹性支撑板4的两端抵接并支撑,当PCB板上开设有多个钣金孔时,通过支撑件与钣金孔的配合可以使PCB板的多个局部由支撑件提供支撑力,从而增强PCB板整体的抗变形能力,达到防止PCB板变形或断裂的效果,并且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支撑件相比于现有的支撑铆钉,支撑件中的弹性支撑板可以扩大受力面积,可进一步分散PCB板受到的压力,从而避免PCB板受到反作用力后出现变形,起到进一步的保护作用。
作为进一步的方案,两所述弹性卡条3的顶端与所述支撑杆2的顶端合为一体且截面呈拱形,具体地,两弹性卡条3的顶端与支撑杆2的顶端融为一体且成弹头形,便于将三者融为一体后形成的支撑件头部伸入PCB板的钣金孔中。
作为更进一步的方案,所述弹性支撑板4远离所述支撑杆2的一端设有凸起5,所述凸起5设置在所述弹性支撑板4靠近所述弹性卡条3的一面,且所述凸起5呈圆柱形。具体地,所述凸起5的截面为圆形,其外侧为弧形,当PCB板的底侧下压弹性支撑板4时,圆柱形的凸起5可以辅助弹性支撑板4顺利的展开。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弹性支撑板4靠近所述支撑杆2的一端设有支撑柱6,所述支撑柱6设置在所述弹性支撑板4靠近所述弹性卡条3的一面,所述支撑柱6顶端所处水平高度低于所述凸起5所处水平高度。当弹性支撑板4下压到一定高度后,例如弹性支撑板4远离支撑杆2的一端所处高度与支撑柱6顶端高度一致,此时支撑柱6也对PCB板提供支撑作用,进一步增强支撑效果。
作为进一步的方案,所述底座1、支撑杆2、弹性卡条3及弹性支撑板4均由聚酰胺66制成。因此所述支撑件强度高、韧性好、耐阻燃性好且电绝缘性优秀。
作为更进一步的方案,所述底座1呈圆柱形,且所述底座1的圆心处设有圆孔(未图示),该圆孔为圆形的凹槽,其孔径大小略大于支撑杆2底端直径,例如0.02-0.05mm,所述支撑杆2的底端伸入所述圆孔内,并与所述底座1可拆卸式连接。具体地,本实施例中的底座1与支撑杆2是可拆卸式连接的,当支撑杆2头部或中部有损坏时,直接拔出支撑杆2更换另一组插在底座1上即可,无需更换整体,从而节约了使用成本。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弹性卡条3与所述支撑杆2之间的夹角为锐角,所述夹角的具体角度可根据孔径大小及弹性卡条3的柔韧性进行调整,通常情况下,两弹性卡条3底端之间的间距大于PCB板的钣金孔径即可。
作为进一步的方案,所述底座1顶面的中心处设有支撑台7,所述弹性支撑板4靠近所述支撑杆2的一端设置在所述支撑台7上。具体地,当弹性支撑板4收到挤压后张开时,其与支撑杆2连接的一端通过支撑台7垫高后便于张开,不会受到底座1顶侧表面的影响。
作为更进一步的方案,两所述弹性支撑板4与所述支撑杆2组成锚状。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弹性卡条3的底端端面为水平面,有利于弹性卡条3与弹性支撑板4及支撑柱6配合下夹紧PCB板,且底端端面呈水平面有利于减小与PCB板表面的磨损。
综上,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了一种PCB板用支撑件,包括:底座1及支撑杆2,所述支撑杆2的底端设置在所述底座1上;两弹性卡条3,两所述弹性卡条3的顶端均与所述支撑杆2的顶端固定连接,且两所述弹性卡条3相互对称,所述弹性卡条3与所述支撑杆2之间形成夹角且夹角开口朝向所述底座1;两弹性支撑板4,两所述弹性支撑板4对称设置在所述支撑杆2的中部并向上弯曲,所述弹性支撑板4远离所述支撑杆2的一端与所述弹性卡条3底端之间的高度差小于PCB板的厚度。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支撑件在使用时,将支撑杆2的顶端及弹性卡条3的顶端贯穿PCB板,并使弹性卡条3的底端与PCB板的一面抵接即可完成装配,此时弹性支撑板4受PCB板的另一面挤压发生形变,并与PCB板的另一面抵接,弹性卡条3与弹性支撑板4分别与PCB板的两相对面抵接可将PCB板夹持固定,装配时无需使用螺钉或胶粘,安装时简单快速。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轴向”、“径向”、“周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至少两个,例如两个,三个等,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上”或“下”可以是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或第一和第二特征通过中间媒介间接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可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或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可以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或斜下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
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称为“固定于”或“设置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也可以存在居中的元件。当一个元件被认为是“连接”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元件。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垂直的”、“水平的”、“上”、“下”、“左”、“右”以及类似的表述只是为了说明的目的,并不表示是唯一的实施方式。
当然,本实用新型上述实施例的描述较为细致,但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的限制,本实用新型还可有其它多种实施方式,基于本实施方式,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任何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所获得其他实施方式,都属于本实用新型所保护的范围,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以所附权利要求书为准。

Claims (10)

1.一种PCB板用支撑件,其特征在于,包括:
底座及支撑杆,所述支撑杆的底端设置在所述底座上;
两弹性卡条,两所述弹性卡条的顶端均与所述支撑杆的顶端固定连接,且两所述弹性卡条相互对称,所述弹性卡条与所述支撑杆之间形成夹角且夹角开口朝向所述底座;
两弹性支撑板,两所述弹性支撑板对称设置在所述支撑杆的中部并向上弯曲,所述弹性支撑板远离所述支撑杆的一端与所述弹性卡条底端之间的高度差小于PCB板的厚度。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PCB板用支撑件,其特征在于,两所述弹性卡条的顶端与所述支撑杆的顶端合为一体且截面呈拱形。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PCB板用支撑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弹性支撑板远离所述支撑杆的一端设有凸起,所述凸起设置在所述弹性支撑板靠近所述弹性卡条的一面,且所述凸起呈圆柱形。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PCB板用支撑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弹性支撑板靠近所述支撑杆的一端设有支撑柱,所述支撑柱设置在所述弹性支撑板靠近所述弹性卡条的一面,所述支撑柱顶端所处水平高度低于所述凸起所处水平高度。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PCB板用支撑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底座、支撑杆、弹性卡条及弹性支撑板均由聚酰胺66制成。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PCB板用支撑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底座呈圆柱形,且所述底座的圆心处设有圆孔,所述支撑杆的底端伸入所述圆孔内,并与所述底座可拆卸式连接。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PCB板用支撑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弹性卡条与所述支撑杆之间的夹角为锐角。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PCB板用支撑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底座顶面的中心处设有支撑台,所述弹性支撑板靠近所述支撑杆的一端设置在所述支撑台上。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PCB板用支撑件,其特征在于,两所述弹性支撑板与所述支撑杆组成锚状。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PCB板用支撑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弹性卡条的底端端面为水平面。
CN202322322126.8U 2023-08-28 2023-08-28 一种pcb板用支撑件 Active CN220755281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2322126.8U CN220755281U (zh) 2023-08-28 2023-08-28 一种pcb板用支撑件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2322126.8U CN220755281U (zh) 2023-08-28 2023-08-28 一种pcb板用支撑件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20755281U true CN220755281U (zh) 2024-04-09

Family

ID=9056807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22322126.8U Active CN220755281U (zh) 2023-08-28 2023-08-28 一种pcb板用支撑件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20755281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1496230A (zh) 具有柔性保持部分的电端子
CN220755281U (zh) 一种pcb板用支撑件
EP1915801B1 (en) Electrical connecting device
KR101510768B1 (ko) 플랙시블 기판과 단자 금구의 접속구조
CN213655424U (zh) 一种托板螺母
CN214350510U (zh) 一种热继电器用点焊夹具
CN214775264U (zh) 一种耐高温热粘接稳定杆衬套
CN220797154U (zh) 一种空气净化器用等离子模块的电源接触板结构
CN215450015U (zh) 旋钮座
CN217255849U (zh) 用于实现两个板材垂直方向连接的金属固定夹
CN215007991U (zh) 一种微动开关
CN219523503U (zh) 智慧黑板
CN220954026U (zh) 一种分段式钢板粘滞阻尼墙
CN218347788U (zh) 轴承座及轴承固定结构
CN219911400U (zh) 一种新型隐形连接件
CN219755017U (zh) 一种自锁接插件
CN218624916U (zh) 一种桌面板与屏风板的连接结构
CN208962942U (zh) 汽车组装定位连接件
CN218215704U (zh) 一种鳄鱼夹
CN216648793U (zh) 固定组件及电子设备
CN215026444U (zh) 一种复合式氧化铝陶瓷过滤片
CN218941354U (zh) 电热管固定结构及电热装置
CN214665147U (zh) 连接件及空调
CN216007623U (zh) 一种中拼组合插件
CN217502198U (zh) 桌脚横梁与支撑脚连接结构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