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20748429U - 车辆进气系统及车辆 - Google Patents
车辆进气系统及车辆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20748429U CN220748429U CN202322597313.7U CN202322597313U CN220748429U CN 220748429 U CN220748429 U CN 220748429U CN 202322597313 U CN202322597313 U CN 202322597313U CN 220748429 U CN220748429 U CN 220748429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vehicle
- air
- intercooler
- air filter
- engine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 238000001816 cooling Method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46
- 238000001914 filtration Method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6
- 230000030279 gene silencing Effects 0.000 claims 3
- 230000002093 peripheral effect Effect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2
- 238000010586 diagram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02485 combustion re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17525 heat dissip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5855 radi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4378 air condition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9286 benefici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8094 contradictory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0694 effect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5489 elastic deform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8030 elimin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3379 elimination re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2737 fuel gas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4519 manufactu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2986 modif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4048 modific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5457 optimiz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1360 synchronised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Classifications
-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T—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TRANSPORTATION
- Y02T10/00—Road transport of goods or passengers
- Y02T10/10—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 [ICE] based vehicles
- Y02T10/12—Improving ICE efficiencies
Landscapes
- Cooling, Air Intake And Gas Exhaust, And Fuel Tank Arrangements In Propulsion Unit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涉及车辆技术领域,公开了一种车辆进气系统及车辆,包括:空滤器,设置在车辆的散热风扇的顶部,用于为车辆的发动机散热,空滤器用于对外界进入的空气进行过滤;涡轮增压装置,与空滤器连通,用于接收空滤器导出的空气并实现增压;第一中冷器,设置于散热风扇在车辆宽度方向上的一侧,第一中冷器与涡轮增压装置连通,第一中冷器用于接收涡轮增压装置导出的空气并实现冷却,第一中冷器经过冷却后的空气导入到发动机中。因此,将空滤器设置在散热风扇的顶部,并将第一中冷器设置在散热风扇在车辆宽度方向上的一侧,实现了对车辆散热风扇周边空间的合理利用,降低了车辆前舱的高度并缩短了车辆前舱结构的设置空间。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车辆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车辆进气系统及车辆。
背景技术
车辆中设置有车辆进气系统,以通过车辆进气系统为发动机的燃烧供气,在设置有涡轮增压装置的车辆中,涡轮增压装置属于车辆进气系统的一部分。
目前,对于混合动力车型来说,由于其前机仓内除了布置有发动机外,还有发电机、驱动电机及控制器等高低压新增部件。此时,如何实现车辆进气系统中冷器、空滤器的布置优化成为一个难题。
实用新型内容
鉴于上述问题,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车辆进气系统以及车辆,实现了对车辆散热风扇周边空间的合理利用,降低了车辆前舱的高度并缩短了车辆前舱结构的设置空间。
本申请第一方面提供一种车辆进气系统,包括:空滤器,设置在车辆的散热风扇的顶部,散热风扇用于为车辆的发动机散热,空滤器用于对外界进入的空气进行过滤;涡轮增压装置,与空滤器连通,涡轮增压装置用于接收空滤器导出的空气并实现增压;第一中冷器,设置于散热风扇在车辆宽度方向上的一侧,第一中冷器与涡轮增压装置连通,第一中冷器用于接收涡轮增压装置导出的空气并实现冷却,第一中冷器经过冷却后的空气导入到发动机中。
在一些具体实施例中,车辆进气系统还包括第二中冷器,第二中冷器设置于散热风扇在车辆宽度方向上的另一侧,第二中冷器分别与第一中冷器以及发动机连通,第二中冷器用于接收第一中冷器导出的空气并实现冷却。
在一些具体实施例中,第一中冷器与第二中冷器通过第一连接管道实现连通,第一连接管道沿车辆宽度方向延伸排布,第一连接管道的至少部分位于散热风扇的下方。
在一些具体实施例中,第一中冷器与第二中冷器的高度延伸方向与散热风扇的高度方向一致,第一中冷器与第二中冷器的长度延伸方向与车辆宽度方向一致,第一中冷器与第二中冷器靠近车辆前端的前侧面位于散热风扇的前侧面的后侧。
在一些具体实施例中,第一中冷器与涡轮增压装置通过第二连接管道实现连通,第二中冷器与发动机通过第三连接管道实现连通,第二连接管道设置于第一中冷器在车辆长度方向上的后侧,第三连接管道设置于第二中冷器在车辆长度方向上的后侧。
在一些具体实施例中,车辆进气系统包括出气组件,出气组件与空滤器的出气口连通,出气组件用于将空滤导出的空气导入到涡轮增压装置中,出气组件的至少部分设置于车辆的发动机在车辆宽度方向上的一侧,以使得出气组件的顶部低于发动机的顶部。
在一些具体实施例中,出气组件包括消声装置以及混合阀,消声装置设置于空滤器的出气口与混合阀之间,消声装置用于消除进气系统中的气流产生的噪声,混合阀用于控制进入涡轮增压装置中的空气的量。
在一些具体实施例中,空滤器的底部凹陷形成开口向下的弧形槽,弧形槽的形状与散热风扇的顶部的形状相适配,以使得弧形槽盖合在散热风扇的顶部。
在一些具体实施例中,空滤器包括固定支架以及衬垫,固定支架的一端与空滤器的外壁相固定,固定支架的另一端通过衬垫与车身结构相固定,空滤器的底壁与散热风扇间隔设置;其中,空滤器的外壁带动固定支架同步震动时使得衬垫发生弹性形变,进而使得衬垫减小固定支架以及空滤器外壁的震动。
本申请第二方面提供一种车辆,车辆包括如上述任一项的车辆进进气系统以及散热风扇,散热风扇用于为发动机散热,车辆进气系统用于为发动机供气。
本申请至少具备如下有益效果:基于本申请提供的一种车辆进气系统及车辆,包括:空滤器,设置在车辆的散热风扇的顶部,散热风扇用于为车辆的发动机散热,空滤器用于对外界进入的空气进行过滤;涡轮增压装置,与空滤器连通,涡轮增压装置用于接收空滤器导出的空气并实现增压;第一中冷器,设置于散热风扇在车辆宽度方向上的一侧,第一中冷器与涡轮增压装置连通,第一中冷器用于接收涡轮增压装置导出的空气并实现冷却,第一中冷器经过冷却后的空气导入到发动机中。因此,将空滤器设置在散热风扇的顶部,并将第一中冷器设置在散热风扇在车辆宽度方向上的一侧,实现了对车辆散热风扇周边空间的合理利用,降低了车辆前舱的高度并缩短了车辆前舱结构的设置空间。
上述说明仅是本申请实施例技术方案的概述,为了能够更清楚了解本申请实施例的技术手段,而可依照说明书的内容予以实施,并且为了让本申请实施例的上述和其它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明显易懂,以下特举本申请的具体实施方式。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示出的结构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是本申请提供的车辆进气系统设置在车辆动力总成上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所示结构在另一视角下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图1所示结构在又一视角下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图1所示结构的部分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图1所示结构的部分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6是图5中部分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7是图6所示结构在另一视角下的结构示意图;
图8是图6所示结构在另一视角下的结构示意图;
图9是图6所示结构中的部分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10是图9所示结构的侧视图;
图11是图9中的空滤器的下壳体的结构示意图;
图12是图8的空滤器的上壳体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标记说明:车辆进气系统10、空滤器11、出气管111、进气管112、弧形槽113、上壳体114、第一卡合部1141、下壳体115、第二卡合部1151、固定支架116、衬垫117、涡轮增压装置12、第一中冷器13、第二中冷器14、第一连接管道151、第二连接管道152、第三连接管道153、出气组件16、消声装置161、混合阀162;
散热风扇21、发动机22。
本申请目的的实现、功能特点及优点将结合实施例,参照附图做进一步说明。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申请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申请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申请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申请保护的范围。
需要说明,若本申请实施例中有涉及方向性指示(诸如上、下、左、右、前、后……),则该方向性指示仅用于解释在某一特定姿态(如附图所示)下各部件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运动情况等,如果该特定姿态发生改变时,则该方向性指示也相应地随之改变。
另外,若本申请实施例中有涉及“第一”、“第二”等的描述,则该“第一”、“第二”等的描述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其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另外,若全文中出现的“和/或”的含义为,包括三个并列的方案,以“A和/或B”为例,包括A方案,或B方案,或A和B同时满足的方案。另外,各个实施例之间的技术方案可以相互结合,但是必须是以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为基础,当技术方案的结合出现相互矛盾或无法实现时应当认为这种技术方案的结合不存在,也不在本申请要求的保护范围之内。
本申请第一方面提供一种车辆进气系统10,图1是本申请提供的车辆进气系统10设置在车辆动力总成上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图1所示结构在另一视角下的结构示意图,图3是图1所示结构在又一视角下的结构示意图。
结合图1-图3,车辆进气系统10包括空滤器11、涡轮增压装置12以及第一中冷器13,涡轮增压装置12与空滤器11连通,空滤器11用于实现对空气的过滤,经过空滤器11过滤后的空气导入到涡轮增压装置12中,涡轮增压装置12为导入其中的空气实现增压。第一中冷器13与涡轮增压装置12连通,经过涡轮增压装置12增压后的空气导入到第一中冷器13中实现冷却降温。
具体地,空滤器11设置在车辆的散热风扇21的顶部,散热风扇21用于为车辆的发动机22散热。散热风扇21设置在车辆动力总成的前侧,即设置在车辆动力总成靠近车辆前端的一侧。其中,车辆动力总成可以包括发动机22、驱动电机、发电机以及控制器等,此时车辆为混合动力型的车辆。散热风扇21除了为发动机22等散热外,还可以为车辆的空调系统的部分装置进行散热,在此不作具体限制。
第一中冷器13设置于散热风扇21在车辆宽度方向上的一侧,此时,第一中冷器13可以设置于散热风扇21的左侧或右侧。应理解,在图中展示为第一中冷器13设置在散热风扇21的左侧(从车辆后端向前端看),但并不以此为限制。
应理解,在涡轮增压装置12对空气增压后,涡轮增压装置12导出的空气的温度较高,此时第一中冷器13对导入其中的温度较高的空气进行降温,并将降温后的空气导入到发动机22中,以供发动机22的燃气的燃烧。
综上,基于本申请提供的车辆进气系统10,空滤器11设置在散热风扇21的顶部,相较于现有技术中将空滤器设置在发动机22的顶部,能够降低发动机22顶部的高度,进而降低车辆的前舱的高度。通过将第一中冷器13设置在散热风扇21的一侧,相较于现有技术中将中冷器设置在散热风扇21的前侧,能够缩短车辆前舱的结构设置空间,便于设置其他结构并缩短车辆前舱的长度。
结合图1以及图2,在一些具体实施例中,车辆进气系统10还包括第二中冷器14,第二中冷器14设置于散热风扇21在车辆宽度方向上的另一侧。在附图中,第二中冷器14设置于散热风扇21的右侧,与第一中冷器13相对设置。第二中冷器14分别与第一中冷器13以及发动机22连通,第二中冷器14用于接收第一中冷器13导出的空气并实现冷却,进而将冷却后的空气导入到发动机22中。
应理解,通过第二中冷器14的设置,使得涡轮增压装置12导出的高温空气先经过第一中冷器13进行冷却,而后进一步经过第二中冷器14进行冷却,进而实现对涡轮增压装置12导出的空气的良好冷却,以满足发动机22对进入空气的温度要求。并且,通过将空冷器设置为两部分,使得空冷器的设置充分地利用了散热风扇21左右两侧空间,而不会仅仅是利用散热风扇21某一侧的空间,实现了对散热风扇21侧边的空间的充分利用。
其中,第一中冷器13的形状以及尺寸可以和第二中冷器14的形状以及相同,进而便于设计、制造。当然,第一中冷器13的形状与尺寸也可以与第二中冷器14的形状以及尺寸不同,以适应不同的应用场景,在此不作具体限制。
继续结合图1,在一些具体实施例中,第一中冷器13与第二中冷器14通过第一连接管道151实现连通,第一连接管道151沿车辆宽度方向延伸排布,第一连接管道151的至少部分位于散热风扇21的下方。
具体地,第一中冷器13与第二中冷器14均与散热风扇21的侧壁间隔设置,并且第一中冷器13与第二中冷器14与散热风扇21之间的间隔距离可以视具体情况进行设置,不作具体的限制。此时,第一连接管道151的部分位于散热风扇21的下方,其两端伸出散热风扇21以分别与第一中冷器13以及第二中冷器14连通。
应理解,通过将第一连接管道151的至少部分设置在散热风扇21的底部,避免了将第一连接管道151设置在散热风扇21的前侧,能够缩短车辆前舱的结构布置空间。
继续结合图1,在一些具体实施例中,第一中冷器13与第二中冷器14的高度延伸方向与散热风扇21的高度方向一致,即第一中冷器13与第二中冷器14的高度方向为竖直方向。第一中冷器13与第二中冷器14的长度延伸方向与车辆宽度方向一致,第一中冷器13与第二中冷器14的宽度方向可以与车辆长度方向一致。
此时,第一中冷器13与第二中冷器14靠近车辆前端的前侧面位于散热风扇21的前侧面的后侧。通过此种设置方式,使得第一中冷器13与第二中冷器14的前侧面不会超过散热风扇21的前侧面,进而使得第一中冷器13与第二中冷器14的设置不会占用散热风扇21前侧的空间,进而缩短前舱结构的设置长度。
结合图1以图2,在一些具体实施例中,第一中冷器13与涡轮增压装置12通过第二连接管道152实现连通,第二中冷器14与发动机22通过第三连接管道153实现连通。此时,涡轮增压装置12通过第二连接管道152将高温空气导入到第一中冷器13中,第一中冷器13通过第一连接管道151将经过首次降温后的空气导入到第二中冷器14中,第二中冷器14将经过再次降温后的空气通过第三连接管道153导入到车辆的发动机22中。
对于第二连接管道152与第三连接管道153的具体设置位置,第二连接管道152可以设置于第一中冷器13在车辆长度方向上的后侧,第三连接管道153可以设置于第二中冷器14在车辆长度方向上的后侧。通过此种设置方式,使得第二连接管道152与第三连接管道153不会占用第一中冷器13与第二中冷器14的前侧的空间,进而缩短车辆的前舱结构的设置长度。
图4是图1所示结构的部分结构的结构示意图,图5是图1所示结构的部分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结合图4以及图5,在一些具体实施例中,车辆进气系统10包括出气组件16,出气组件16与空滤器11的出气口连通,出气组件16用于将空滤器11导出的空气导入到涡轮增压装置12中。
结合图3,出气组件16的至少部分设置于车辆的发动机22在车辆宽度方向上的一侧,以使得出气组件16的顶部低于发动机22的顶部。应理解,在附图中展示为了出气组件16设置在发动机22的左侧,但并不以此为限制。通过此种设置方式,使得出气组件16不会设置在发动机22的顶部,进而能够降低发动机22的顶部的高度,进而降低车辆的前舱的高度。
图6是图5中部分结构的结构示意图,图7是图6所示结构在另一视角下的结构示意图,图8是图6所示结构在另一视角下的结构示意图。
结合图5-图8,在一些具体实施例中,出气组件16包括消声装置161以及混合阀162,消声装置161设置于空滤器11的出气口与混合阀162之间,消声装置161用于消除进气系统中的气流产生的噪声,混合阀162用于控制进入涡轮增压装置12中的空气的量。
具体地,消声装置161可以是谐振器,能够实现对中高频噪声的消除。混合阀162中设置有阀片,控制装置通过控制阀片的转动实现混合阀162开度的调整,进而实现对混合阀162的进气量的控制。
继续结合图4以及图5,在一些具体实施例中,空滤器11还设置有出气管111以及进气管112,外界的空气通过进气管112导入到空滤器11的过滤腔中,经过过滤后的空气通过出气管111导出到出气组件16中。
图9是图6所示结构中的部分结构的结构示意图,图10是图9所示结构的侧视图。
结合图9以及图10,在一些具体实施例中,空滤器11的底部凹陷形成开口向下的弧形槽113,弧形槽113的形状与散热风扇21的顶部的形状相适配,以使得弧形槽113盖合在散热风扇21的顶部。
应理解,设置散热风扇21的翅片的部分的结构呈圆柱状设置,此时该部分的顶部即为散热风扇21的顶部,其顶面形状为弧形面。此时,通过将空滤器11的底部设置弧形槽113,使得弧形的内壁与散热风扇21的顶部的各部分相贴合或者间距相等。
图11是图9中的空滤器11的下壳体115的结构示意图,图12是图8的空滤器11的上壳体114的结构示意图。
结合图11以及图12,空滤器11包括上壳体114以及下壳体115,上壳体114盖合设置在下壳体115上进而围合形成空滤器11的内腔。其中,上壳体114上可以设置有第一卡合部1141,下壳体115上设置有第二卡合部1151,上壳体114与下壳体115之间通过第一卡合部1141与第二卡合部1151之间的卡合实现连接。应连接,上壳体114与下壳体115之间通过第一卡合部1141与第二卡合部1151的进行卡合连接的方式实现固定,能够便于上下壳体115之间的拆分,进而便于对空滤器11内部结构的查看以及滤芯的更换。
结合图9-图12,在一些具体实施例中,空滤器11包括固定支架116以及衬垫117,固定支架116的一端与空滤器11的外壁相固定,固定支架116的另一端通过衬垫117与车身结构相固定,空滤器11的底壁与散热风扇21间隔设置。其中,固定支架116的一端可以与空滤器11的下壳体115的外壁相固定,固定支架116的另一端可以固定在车架或车架上的安装结构上。此时,固定支架116的另一端与车身结构之间通过衬垫117相抵。
基于上述设置结构,由于衬垫117具有一定的弹性,空滤器11的外壁带动固定支架116同步震动时使得衬垫117发生弹性形变,进而使得衬垫117减小固定支架116以及空滤器11外壁的震动。因此,通过固定支架116以及衬垫117的设置,在实现对空滤器11的良好固定的情况下实现对空滤器11的减震,进而提高车辆的综合性能。
本申请第二方面提供一种车辆,车辆包括如上述任一项的车辆进进气系统以及散热风扇21,散热风扇21用于为发动机22散热,车辆进气系统10用于为发动机22供气。基于上述内容可知,本申请提供的车辆为混合动力型的车辆。
基于上述实施例提供的车辆进气系统10及车辆,车辆以及车辆进气系统10具体包括:空滤器11,设置在车辆的散热风扇21的顶部,散热风扇21用于为车辆的发动机22散热,空滤器11用于对外界进入的空气进行过滤;涡轮增压装置12,与空滤器11连通,涡轮增压装置12用于接收空滤器11导出的空气并实现增压;第一中冷器13,设置于散热风扇21在车辆宽度方向上的一侧,第一中冷器13与涡轮增压装置12连通,第一中冷器13用于接收涡轮增压装置12导出的空气并实现冷却,第一中冷器13经过冷却后的空气导入到发动机22中。
基于上述设置方式,通过将空滤器11设置在散热风扇21的顶部,并将第一中冷器13设置在散热风扇21在车辆宽度方向上的一侧,实现了对车辆散热风扇周边空间的合理利用,降低了车辆前舱的高度并缩短了车辆前舱结构的设置空间。
以上所述仅为本申请的可选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申请的专利范围,凡是在本申请的方案构思下,利用本申请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变换,或直接/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包括在本申请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Claims (10)
1.一种车辆进气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
空滤器,设置在车辆的散热风扇的顶部,所述散热风扇用于为车辆的发动机散热,所述空滤器用于对外界进入的空气进行过滤;
涡轮增压装置,与所述空滤器连通,所述涡轮增压装置用于接收所述空滤器导出的空气并实现增压;
第一中冷器,设置于所述散热风扇在车辆宽度方向上的一侧,所述第一中冷器与所述涡轮增压装置连通,所述第一中冷器用于接收所述涡轮增压装置导出的空气并实现冷却,所述第一中冷器经过冷却后的空气导入到所述发动机中。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进气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车辆进气系统还包括第二中冷器,所述第二中冷器设置于所述散热风扇在车辆宽度方向上的另一侧,所述第二中冷器分别与所述第一中冷器以及所述发动机连通,所述第二中冷器用于接收所述第一中冷器导出的空气并实现冷却。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车辆进气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中冷器与所述第二中冷器通过第一连接管道实现连通,所述第一连接管道沿所述车辆宽度方向延伸排布,所述第一连接管道的至少部分位于所述散热风扇的下方。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车辆进气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中冷器与所述第二中冷器的高度延伸方向与所述散热风扇的高度方向一致,所述第一中冷器与所述第二中冷器的长度延伸方向与车辆宽度方向一致,所述第一中冷器与所述第二中冷器靠近车辆前端的前侧面位于所述散热风扇的前侧面的后侧。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车辆进气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中冷器与所述涡轮增压装置通过第二连接管道实现连通,所述第二中冷器与所述发动机通过第三连接管道实现连通,所述第二连接管道设置于所述第一中冷器在车辆长度方向上的后侧,所述第三连接管道设置于所述第二中冷器在车辆长度方向上的后侧。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进气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车辆进气系统包括出气组件,所述出气组件与所述空滤器的出气口连通,所述出气组件用于将所述空滤器导出的空气导入到所述涡轮增压装置中,所述出气组件的至少部分设置于所述车辆的发动机在所述车辆宽度方向上的一侧,以使得所述出气组件的顶部低于所述发动机的顶部。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车辆进气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出气组件包括消声装置以及混合阀,所述消声装置设置于所述空滤器的出气口与所述混合阀之间,所述消声装置用于消除所述进气系统中的气流产生的噪声,所述混合阀用于控制进入所述涡轮增压装置中的空气的量。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进气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空滤器的底部凹陷形成开口向下的弧形槽,所述弧形槽的形状与所述散热风扇的顶部的形状相适配,以使得所述弧形槽盖合在所述散热风扇的顶部。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车辆进气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空滤器包括固定支架以及衬垫,所述固定支架的一端与所述空滤器的外壁相固定,所述固定支架的另一端通过所述衬垫与车身结构相固定,所述空滤器的底壁与所述散热风扇间隔设置;
其中,所述空滤器的外壁带动所述固定支架同步震动时使得所述衬垫发生弹性形变,进而使得所述衬垫减小所述固定支架以及所述空滤器外壁的震动。
10.一种车辆,其特征在于,包括如权利要求1-9中任一项所述的车辆进进气系统以及散热风扇,所述散热风扇用于为发动机散热,所述车辆进气系统用于为所述发动机供气。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322597313.7U CN220748429U (zh) | 2023-09-22 | 2023-09-22 | 车辆进气系统及车辆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322597313.7U CN220748429U (zh) | 2023-09-22 | 2023-09-22 | 车辆进气系统及车辆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20748429U true CN220748429U (zh) | 2024-04-09 |
Family
ID=9056050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322597313.7U Active CN220748429U (zh) | 2023-09-22 | 2023-09-22 | 车辆进气系统及车辆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20748429U (zh) |
-
2023
- 2023-09-22 CN CN202322597313.7U patent/CN220748429U/zh active Active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JP5839130B2 (ja) | フロントエンドモジュールの防振構造 | |
KR100925926B1 (ko) | 자동차 프론트엔드부의 듀얼 에어덕트 | |
US7137384B1 (en) | Modular supercharger system | |
US9212598B2 (en) | Modular cooling unit for automotive vehicle | |
US8807113B2 (en) | Device and method for integrating an air cleaner into a radiator fan shroud | |
US7200483B1 (en) | Controller module for modular supercharger system | |
CN109083777B (zh) | 用于车辆的发动机的进气结构 | |
JP3779270B2 (ja) | 内燃機関の空気取入れ装置 | |
JP2014532146A (ja) | 内燃機関用のシリンダヘッドにおける空気供給装置の配置 | |
CN211764903U (zh) | 一种纯电动车的冷却模块 | |
CN108223100B (zh) | 顶置式内燃动力总成冷却系统 | |
CN220748429U (zh) | 车辆进气系统及车辆 | |
JPH11301514A (ja) | 自動車の前部車体構造 | |
US6871699B1 (en) | Engine coolant conduit with integral alternator and exhaust gas recirculation valve | |
KR20080043971A (ko) | 자동차 인터쿨러의 모듈화 장착구조 | |
JP2006037910A (ja) | エンジンの吸気構造 | |
JP5970967B2 (ja) | 熱交換器の支持構造 | |
KR101638328B1 (ko) | 쿨링모듈 장착구조 | |
KR20080110102A (ko) | 자동차의 인터쿨러 장착구조 | |
CN220909859U (zh) | 空滤器及车辆 | |
JP2005061343A (ja) | 車両の冷却装置 | |
CN109424423B (zh) | 车辆用中间冷却器的配管结构 | |
CN111927614A (zh) | 一种具有散热系统的柴油发动机 | |
EP2253829A1 (en) | Air intake module for engines | |
CN216278109U (zh) | 一种高温高压气体的冷却装置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