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20726393U - 一种自动补油装置和供油系统 - Google Patents

一种自动补油装置和供油系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20726393U
CN220726393U CN202321301614.4U CN202321301614U CN220726393U CN 220726393 U CN220726393 U CN 220726393U CN 202321301614 U CN202321301614 U CN 202321301614U CN 220726393 U CN220726393 U CN 220726393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oil
automatic
pump
valve
sensing uni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21301614.4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刘友夫
陈振民
张鑫
张鹏
董振
吴多东
衣秀龙
温在模
符荣鹏
王流彬
刘亮
胡嘉诚
刘昊洋
邓天棋
王昊宇
秦辉
陈修平
赵永
慕明玮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uaneng Hainan Changjiang Nuclear Power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uaneng Hainan Changjiang Nuclear Power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uaneng Hainan Changjiang Nuclear Power Co ltd filed Critical Huaneng Hainan Changjiang Nuclear Power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321301614.4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20726393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20726393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20726393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Loading And Unloading Of Fuel Tanks Or Ship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提供了一种自动补油装置和供油系统,其中自动补油装置用于向待注油设备内注入油液,自动补油装置包括储油箱和控制部,储油箱上设置有出油口,出油口用于连接出油管路,出油管路上设置有油泵,油泵的输出端与待注油设备相连接,控制部设置在待注油设备内并与油泵相连接,控制部用于根据待注油设备内的油液液位控制油泵启停。通过设置控制部能够监控供油系统内油箱的液位变化,并基于油箱内的油液液位控制油泵启停,从而可实现供油系统的油箱内油液液位下降至危险值时自动向油箱内补充油液,提高了供油系统工作的稳定性,以使供油系统能够持续向发电机组内供油,进而提高了发电机组工作的稳定性;同时能够为供油系统漏点查找及处理争取时间。

Description

一种自动补油装置和供油系统
技术领域
本申请属于注油设备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自动补油装置和供油系统。
背景技术
目前,电厂中通常采用EH供油系统向汽轮机供油,由于汽轮机用油量较小,EH供油系统中的EH油箱设计相对较小。当系统发生泄露时,由于EH供油系统中的油压较高将导致EH油箱油位迅速下降,进而导致EH供油系统失压,进而影响发电机组运行的稳定性,严重时将会导致发电机组非计划停运,造成对外供电、供热能力减弱甚至消失,严重影响用户的生产生活需求。
因此,亟需一种自动补油装置,能够在系统失压时自动向EH油箱内补充油液。
实用新型内容
因此,本申请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提供一种自动补油装置和供油系统,其中自动补油装置能够在系统失压时自动向待注油设备内注入油液,提高了发电机组运行的稳定性。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申请一方面提供了一种自动补油装置,用于向待注油设备内注入油液,所述自动补油装置包括储油箱和控制部,所述储油箱上设置有出油口,所述出油口用于连接出油管路,所述出油管路上设置有油泵,所述油泵的输出端与所述待注油设备相连接,所述控制部设置在所述待注油设备内并与所述油泵相连接,所述控制部用于根据所述待注油设备内的油液液位控制所述油泵启停。
可选的,所述控制部包括第一感应单元和第二感应单元,所述第一感应单元设置在所述待注油设备的第一位置处,所述第二感应单元设置在所述待注油设备内的第二位置处,所述第二位置高于所述第一位置,所述第一感应单元用于在所述油液液位下降至所述第一位置时传输第一信号以控制所述油泵启动,所述第二感应单元用于在所述油液液位上升至所述第二位置时传输第二信号以控制所述油泵停止。
可选的,所述控制部还包括控制单元,所述第一感应单元和所述第二感应单元通过所述控制单元与所述油泵电性连接,所述控制单元用于将液位信号转换为电信号以控制所述油泵启停。
可选的,所述出油管路靠近所述待注油设备的一端设置有第一截止阀,用于控制所述出油管路通断,所述自动补油装置还包括真空部,所述真空部包括排气管、排气阀和真空泵,所述真空泵通过所述排气管与所述出油管路相连通,所述排气管上设置有排气阀,用于控制所述排气管通断,所述真空部用于在所述排气阀连通时抽取并排出所述出油管路内的空气。
可选的,所述自动补油装置还包括连接管路,所述连接管路的一端与所述储油箱相连通,另一端与所述出油管路相连通。
可选的,所述连接管路上设置有第二截止阀,用于控制所述连接管路通断。
可选的,所述自动补油装置还包括检测部,所述检测部包括通气管、通气阀和压力表,所述压力表通过所述通气管与所述出油管路相连通,所述通气管上设置有通气阀,用于控制所述通气管的通断,所述压力表用于在所述通气阀连通时检测所述出油管路的内压。
可选的,所述自动补油装置还包括倒流防止器,所述倒流防止器与所述油泵相连通,所述倒流防止器设置在所述油泵沿流路方向的下游侧。
可选的,所述倒流防止器为止回阀、止逆阀、单向阀、逆流阀或背压阀中的任意一种。
本申请的另一方面,提供了一种供油系统,包括上述所述的自动补油装置。
有益效果
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所提供的一种自动补油装置和供油系统,其中自动补油装置根据供油系统中油箱内的油液液位控制油泵启停,可实现在供油系统失压时自动向供油系统的油箱内注入油液。现有技术中,当供油系统因泄露而发生失压时,由于供油系统内油压较高,将会导致供油系统内的油箱液位快速下降,从而无法对发电机组继续供油,进而影响发电机组运行的稳定性,严重时将会导致发电机组非计划停运,造成对外供电、供热能力减弱甚至消失,严重影响用户的生产生活需求。与现有技术相比,本申请文件中,通过设置控制部能够监控供油系统内油箱的液位变化,并基于油箱内的油液液位控制油泵启停,从而可实现自动补油装置在供油系统的油箱内油液液位下降至危险值时自动向油箱内补充油液,提高了供油系统工作的稳定性,以使供油系统能够持续向发电机组内供油,进而提高了发电机组工作的稳定性;同时能够为供油系统漏点查找及处理争取时间。
附图说明
图1为本申请实施例的自动补油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表示为:
1、储油箱;2、出油管路;3、油泵;4、待注油设备;5、控制部;51、第一感应单元;52、第二感应单元;6、第一截止阀;7、第二截止阀;8、真空部;81、排气管;82、排气阀;83、真空泵;9、连接管路;10、检测部;101、通气管;102、通气阀;103、压力表;11、倒流防止器。
具体实施方式
在本申请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在本申请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进行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优选实施例仅用于说明和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
结合参见图1所示,根据本申请实施例的一方面,提供了一种自动补油装置,用于向待注油设备4内注入油液,自动补油装置包括储油箱1和控制部5,储油箱1上设置有出油口,出油口用于连接出油管路2,出油管路2上设置有油泵3,油泵3的输出端与待注油设备4相连接,控制部5设置在待注油设备4内并与油泵3相连接,控制部5用于根据待注油设备4内的油液液位控制油泵3启停。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出的一种自动补油装置,主要根据供油系统中油箱内的油液液位控制油泵3启停,可实现在供油系统失压时自动向供油系统的油箱内注入油液。现有技术中,当供油系统因泄露而发生失压时,由于供油系统内油压较高,将会导致供油系统内的油箱液位快速下降,从而无法对发电机组继续供油,进而影响发电机组运行的稳定性,严重时将会导致发电机组非计划停运,造成对外供电、供热能力减弱甚至消失,严重影响用户的生产生活需求。与现有技术相比,本申请文件中,通过设置控制部5能够监控供油系统内油箱的液位变化,并基于油箱内的油液液位控制油泵3启停,从而可实现自动补油装置在供油系统的油箱内油液液位下降至危险值时自动向油箱内补充油液,提高了供油系统工作的稳定性,以使供油系统能够持续向发电机组内供油,进而提高了发电机组工作的稳定性;同时能够为供油系统漏点查找及处理争取时间。
其中,待注油设备4可以为供油系统中的油箱,本申请实施例中,供油系统以电厂应用的EH供油系统为例。可以理解的是,待注油设备4也可以为其他系统中的油箱或储油器等部件。
其中,自动补油装置包括储油箱1,储油箱1可以为矩形或圆柱形等,本申请不做进一步的限定,本申请实施例中,储油器为矩形。
其中,自动补油装置还包括油泵3,油泵3与储油箱1相连接,油泵3用于为储油箱1内的油液输送至待注油设备4。
具体的,储油箱1的底部设置有出油口,自动补油装置还包括出油管路2,出油管路2与出油口相连通,油泵3设置在出油管路2上,储油箱1内油液经出油口进入出油管路2通过油泵3输送至待注油设备4。
其中,自动补油装置还包括控制部5,控制部5设置在待注油设备4内,用于检测待注油设备4内的油液液位并控制油泵3启停。
具体的,本申请实施例中,控制部5检测到待注油设备4内的油液液位下降至危险值时控制油泵3启动,此时自动补油装置向待注油设备4中注入油液;控制部5检测到待注油设备4内的油液液位上升至安全值时控制油泵3停止,此时自动补油装置停止向待注油设备4中注入油液。
其中,作为一种实施方式,控制部5为干簧管水位控制器;作为另一种实施方式,浮球磁性开关液位控制器。可实现能够监控待注油设备4内的油液液位变化,并自动补油即可,本申请不做进一步的限定。本申请实施例中,控制部5为电子式液位控制器。
控制部5包括第一感应单元51和第二感应单元52,第一感应单元51设置在待注油设备4的第一位置处,第二感应单元52设置在待注油设备4内的第二位置处,第二位置高于第一位置,第一感应单元51用于在油液液位下降至第一位置时传输第一信号以控制油泵3启动,第二感应单元52用于在油液液位上升至第二位置时传输第二信号以控制油泵3停止。
通过设置第一感应单元51能够在油液液位下降至第一位置时传输第一信号以控制油泵3启动,以使自动补油装置向待注油设备4内补充油液,保证待注油设备4内油液量充足,进而提高了供油系统工作的稳定性;通过设置第二感应单元52能够在油液液位上升至第二位置时传输第二信号以控制油泵3停止,避免自动补油装置一直向待注油设备4中补充油液,而造成待注油设备4内油液压力过大引发安全事故,提高了工作的安全性;同时能够避免油液浪费,提高了经济效益;同时可实现自动补充油液,提高了装置自动化程度,减少了人工劳动量。
其中,控制部5包括第一感应单元51和第二感应单元52,第一感应单元51和第二感应单元52可以为电子探头等,能够对油液液位进行检测即可,本申请不做进一步的限定。
其中,第一感应单元51设置在待注油设备4内第一位置处,第二感应单元52设置在待注油设备4内第二位置处。
具体的,本申请实施例中,第二位置高于第一位置,第一位置为油液液位的危险位置,第二位置为油液液位的安全位置。第一感应单元51在第一位置检测不到油液时传输第一信号控制油泵3启动,直至第二感应单元52在第二位置检测到油液,此时第二感应单元52传输第二信号控制油泵3停止。
其中,第一信号和第二信号为液位信号。
其中,第一感应单元51和第二感应单元52可以为任意角度安装,本申请实施例中,第一感应单元51和第二感应单元52为竖向安装,其具有一定的防波浪功能,检测结果更加准确;同时适合长时间浸在油液中,提高了工作的稳定性。
控制部5还包括控制单元,第一感应单元51和第二感应单元52通过控制单元与油泵3电性连接,控制单元用于将液位信号转换为电信号以控制油泵3启停。
通过设置控制单元能够接收第一感应单元51和第二感应单元52传递的液位信号,并将液位信号转化为电信号进而控制油泵3启停,可实现自动补油装置能够根据待注油设备4内的油液液位变化自动补充油液,提高了装置自动化程度,减少了人工劳动量。
其中,控制单元可以为液位控制器,能够输出高或低电平信号,从而实现对油泵3启停的控制。
具体的,控制单元与第一感应单元51和第二感应单元52电性连接,第一感应单元51和第二感应单元52可以为液位传感器,第一感应单元51和第二感应单元52用于将油液的液面信息传输至控制单元,控制单元用于将液位信号转化为电信号并传输电信号至油泵3控制油泵3启停。
出油管路2靠近待注油设备4的一端设置有第一截止阀6,用于控制出油管路2通断,自动补油装置还包括真空部8,真空部8包括排气管81、排气阀82和真空泵83,真空泵83通过排气管81与出油管路2相连通,排气管81上设置有排气阀82,用于控制排气管81通断,真空部8用于在排气阀82连通时抽取并排出出油管路2内的空气。
通过设置真空部8并使真空部8与出油管路2相连通能够在自动补油装置连接好后排出出油管路2中的空气,以使出油管路2处于真空状态,避免待注油装置补充油液过程时油液中掺杂有空气,使得油液质量降低,通过设置真空部8能够保证油液质量,提高了油液后续使用时的稳定性。
其中,出油管路2靠近待注油设备4的一端设置有第一截止阀6,第一截止阀6用于控制出油管理通断,可实现在真空部8工作时将出油管路2与待注油设备4断开连接,避免对待注油设备4进行抽真空而造成待注油设备4内油液压力升高。
其中,真空部8与出油管路2相连通,真空部8用于抽取并排出出油管路2内的空气。
具体的,真空部8包括排气管81、排气阀82和真空泵83,排气管81的一端与真空泵83相连通,另一端与出油管路2相连通,排气阀82设置在排气管81上,排气阀82用于控制排气管81通断。本申请实施例中,需要抽真空时关闭第一截止阀6,打开排气阀82,然后对出油管路2进行抽真空操作,抽真空操作完成后,关闭排气阀82,打开第一截止阀6,自动补油装置正常运行。
其中,排气发可以球阀或截止阀等,本申请不做进一步的限定。
自动补油装置还包括连接管路9,连接管路9的一端与储油箱1相连通,另一端与出油管路2相连通。
通过设置连接管路9以使储油箱1与出油管路2相连通,可实现抽真空过程中能够将储油箱1内腔上方的空气抽取并排出,从而保证储油箱1内的油液整体处于一个真空的空间内,从而确保储油罐中油液掺杂的空气被排出,提高了后续输入到注油系统的油液质量,提高了注油系统工作的稳定性。
其中,连接管路9与出油管路2材质相同,本申请实施例中,连接管路9与出油管路2为不锈钢材质制成,其具有良好的耐腐蚀性,提高了自动补油装置的使用寿命。
其中,连接管路9的一端与储油箱1相连通,另一端与出油管路2相连通。
具体的,连接管路9与储油箱1的内腔上方相连通,即连接管路9只与储油箱1内的空气相连通,用于在抽真空时抽取并排出储油箱1内腔上方的空气,以使油液中掺杂的空气能够从油液中分离出来并不断的被抽出,从而提高油液质量。
连接管路9上设置有第二截止阀7,用于控制连接管路9通断。
通过设置第二截止阀7可以控制连接管路9通断,以使工作人员可以根据实际需求调节是否需要排出储油箱1内的空气,同时也能避免出油管路2中的油液回流至储油箱1,提高了自动补油装置工作的稳定性。
具体的,本申请实施例中,抽真空过程中,第一截止阀6关闭,第二截止阀7开启,排气阀82开启,真空泵83工作将储油箱1和出油管路2中的空气抽出,抽真空操作结束时,第一截止阀6开启,第二截止阀7关闭,排气阀82关闭,真空泵83停止工作。
自动补油装置还包括检测部10,检测部10包括通气管101、通气阀102和压力表103,压力表103通过通气管101与出油管路2相连通,通气管101上设置有通气阀102,用于控制通气管101的通断,压力表103用于在通气阀102连通时检测出油管路2的内压。
通过设置检测部10并使检测部10与出油管路2相连通,以使工作人员能够监测出油管路2的内压,从而可在出油管路2压力过高时手动调节油泵3,能够避免发生安全事故,提高了操作的安全性,进而提高了自动补油装置工作的稳定性。
其中,检测部10与出油管路2相连通,用于检测出油管路2的内压。
其中,检测部10包括通气管101、通气阀102和压力表103,通气管101的一端与压力表103相连通,另一端与出油管路2相连通,通气阀102设置在通气管101上,通气阀102用于控制通气管101通断。本申请实施例中,通气阀102在抽真空时处于关闭状态,自动补油装置工作时,通气阀102处于常开状态。
自动补油装置还包括倒流防止器11,倒流防止器11与油泵3相连通,倒流防止器11设置在油泵3沿流路方向的下游侧。
通过在油泵3的出口设置倒流防止器11能够避免自动补油装置停机时出油管路2中的高压油液倒流而造成油泵3损坏,提高了油泵3工作的稳定性,同时延长了油泵3的使用寿命。
具体的,倒流防止器11为止回阀、止逆阀、单向阀、逆流阀或背压阀中的任意一种。
本申请实施例的另一方面,提供了一种发电机组,包括上述的自动补油装置。
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所提供的一种自动补油装置和供油系统,其中自动补油装置根据供油系统中油箱内的油液液位控制油泵3启停,可实现在供油系统失压时自动向供油系统的油箱内注入油液。现有技术中,当供油系统因泄露而发生失压时,由于供油系统内油压较高,将会导致供油系统内的油箱液位快速下降,从而无法对发电机组继续供油,进而影响发电机组运行的稳定性,严重时将会导致发电机组非计划停运,造成对外供电、供热能力减弱甚至消失,严重影响用户的生产生活需求。与现有技术相比,本申请文件中,通过设置控制部5能够监控供油系统内油箱的液位变化,并基于油箱内的油液液位控制油泵3启停,从而可实现自动补油装置在供油系统的油箱内油液液位下降至危险值时自动向油箱内补充油液,提高了供油系统工作的稳定性,以使供油系统能够持续向发电机组内供油,进而提高了发电机组工作的稳定性;同时能够为供油系统漏点查找及处理争取时间。
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容易理解的是,在不冲突的前提下,上述各有利方式可以自由地组合、叠加。
以上仅为本申请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申请,凡在本申请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申请的保护范围之内。以上仅是本申请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申请技术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变型,这些改进和变型也应视为本申请的保护范围。

Claims (10)

1.一种自动补油装置,其特征在于,用于向待注油设备(4)内注入油液,所述自动补油装置包括储油箱(1)和控制部(5),所述储油箱(1)上设置有出油口,所述出油口用于连接出油管路(2),所述出油管路(2)上设置有油泵(3),所述油泵(3)的输出端与所述待注油设备(4)相连接,所述控制部(5)设置在所述待注油设备(4)内并与所述油泵(3)相连接,所述控制部(5)用于根据所述待注油设备(4)内的油液液位控制所述油泵(3)启停。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自动补油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部(5)包括第一感应单元(51)和第二感应单元(52),所述第一感应单元(51)设置在所述待注油设备(4)的第一位置处,所述第二感应单元(52)设置在所述待注油设备(4)内的第二位置处,所述第二位置高于所述第一位置,所述第一感应单元(51)用于在所述油液液位下降至所述第一位置时传输第一信号以控制所述油泵(3)启动,所述第二感应单元(52)用于在所述油液液位上升至所述第二位置时传输第二信号以控制所述油泵(3)停止。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自动补油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部(5)还包括控制单元,所述第一感应单元(51)和所述第二感应单元(52)通过所述控制单元与所述油泵(3)电性连接,所述控制单元用于将液位信号转换为电信号以控制所述油泵(3)启停。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自动补油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出油管路(2)靠近所述待注油设备(4)的一端设置有第一截止阀(6),用于控制所述出油管路(2)通断,所述自动补油装置还包括真空部(8),所述真空部(8)包括排气管(81)、排气阀(82)和真空泵(83),所述真空泵(83)通过所述排气管(81)与所述出油管路(2)相连通,所述排气管(81)上设置有排气阀(82),用于控制所述排气管(81)通断,所述真空部(8)用于在所述排气阀(82)连通时抽取并排出所述出油管路(2)内的空气。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自动补油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自动补油装置还包括连接管路(9),所述连接管路(9)的一端与所述储油箱(1)相连通,另一端与所述出油管路(2)相连通。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自动补油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管路(9)上设置有第二截止阀(7),用于控制所述连接管路(9)通断。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自动补油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自动补油装置还包括检测部(10),所述检测部(10)包括通气管(101)、通气阀(102)和压力表(103),所述压力表(103)通过所述通气管(101)与所述出油管路(2)相连通,所述通气管(101)上设置有通气阀(102),用于控制所述通气管(101)的通断,所述压力表(103)用于在所述通气阀(102)连通时检测所述出油管路(2)的内压。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自动补油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自动补油装置还包括倒流防止器(11),所述倒流防止器(11)与所述油泵(3)相连通,所述倒流防止器(11)设置在所述油泵(3)沿流路方向的下游侧。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自动补油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倒流防止器(11)为止回阀、止逆阀、单向阀、逆流阀或背压阀中的任意一种。
10.一种供油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权利要求1-9任意一项所述的自动补油装置。
CN202321301614.4U 2023-05-25 2023-05-25 一种自动补油装置和供油系统 Active CN220726393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1301614.4U CN220726393U (zh) 2023-05-25 2023-05-25 一种自动补油装置和供油系统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1301614.4U CN220726393U (zh) 2023-05-25 2023-05-25 一种自动补油装置和供油系统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20726393U true CN220726393U (zh) 2024-04-05

Family

ID=9049309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21301614.4U Active CN220726393U (zh) 2023-05-25 2023-05-25 一种自动补油装置和供油系统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20726393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4122049B (zh) 一种高压气密性试验方法
CN210532742U (zh) 一种具有回油及排油功能的制冷系统
CN202811042U (zh) 一种应用发动机冷却系统的膨胀水箱
CN220726393U (zh) 一种自动补油装置和供油系统
CN105806146A (zh) 一种管式换热器补水定压系统及异常运行控制方式
CN216841598U (zh) 一种水平井一体化负压采气系统
CN210565138U (zh) 智能型射流式同步自吸泵
CN210108907U (zh) 一种土工渗透试验无气水制作及供水装置
CN213908176U (zh) 带有液氮自动充装控制装置的干细胞储存罐
CN211287626U (zh) 一种煤层气井环空连续泵注加药装置
CN210679852U (zh) 一种水式高温模温机
CN210950806U (zh) 一种基于dcs控制的液体罐区自动上料系统
CN210685950U (zh) 全自动化泡沫排水采气装置
CN210035813U (zh) 水系统定压补水保护装置
CN208348185U (zh) 综掘机辅助供油装置
CN220810534U (zh) 一种溴素储存泄漏应急罐
CN112128172A (zh) 一种用于油泵低压侧的排气装置及使用方法
CN213272762U (zh) 一种热交换站补水系统
CN217752179U (zh) 液体供给系统及减材制造设备
CN218380556U (zh) 一种用于冷凝水回收再利用的供水装置
CN217380511U (zh) 油气井药剂加注设备
CN110220117B (zh) 加液设备
CN112554848B (zh) 原油输送装置
CN217381046U (zh) 适用于煤矿井下水泵免灌水无底阀汽蚀消除装置及系统
CN220048090U (zh) 一种反应釜机封循环水补水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