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20723799U - 一种活性污泥回收装置及污水处理系统 - Google Patents

一种活性污泥回收装置及污水处理系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20723799U
CN220723799U CN202322440707.1U CN202322440707U CN220723799U CN 220723799 U CN220723799 U CN 220723799U CN 202322440707 U CN202322440707 U CN 202322440707U CN 220723799 U CN220723799 U CN 220723799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ctivated sludge
container
recovery device
sludge recovery
communicated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22440707.1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黄辉其
孙海辉
李沛
朱卫民
周健
胡兵
汤少平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Yichun Dahaigui Life Science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Yichun Dahaigui Life Science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Yichun Dahaigui Life Science Co ltd filed Critical Yichun Dahaigui Life Science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322440707.1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20723799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20723799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20723799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W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WASTEWATER TREATMENT OR WASTE MANAGEMENT
    • Y02W10/00Technologies for wastewater treatment
    • Y02W10/10Biological 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or sewage

Landscapes

  • Purification Treatments By Anaerobic Or Anaerobic And Aerobic Bacteria Or Animal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活性污泥回收装置及污水处理系统,活性污泥回收装置包括容器、管道组件、堰口槽,容器的上部设置有支撑结构,容器的侧壁设有至少一个进水口和出水口,管道组件固定在支撑结构上,管道组件设置有与进水口数量相同且一一对应连通的第一导通端口,以及至少设置有一个向下延伸至容器内部下方的污泥沉淀区的第二导通端口,第二导通端口与各第一导通端口均连通,堰口槽至少沿容器内部上方的部分周向表面设置,且与出水口连通。本实用新型能够回收厌氧反应处理装置中流失的活性污泥,使厌氧反应处理装置中的活性污泥浓度保持在正常范围内。

Description

一种活性污泥回收装置及污水处理系统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污水处理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活性污泥回收装置及污水处理系统。
背景技术
厌氧生物处理法主要用于处理高浓度有机污水,也可用于处理低浓度有机污水,也能处理某些好氧微生物难降解的物质,它的优点主要有:能量需求低、被降解的有机物种类多、对水温的适应范围广、有机容积负荷率高。在厌氧处理过程中,污水中的有机物经大量微生物的共同作用,最终被转化为甲烷、氧化碳、水、硫化氢、氮等物质,在此过程中,不同微生物的代谢过程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形成复杂的生态系统。
在常用的厌氧反应处理装置中,例如升流式厌氧反应器、升流式厌氧污泥床,在反应区内存留大量的具有良好的凝聚和沉淀性能的活性污泥,污水从反应器底部进入与反应区内的活性污泥进行充分混合接触后被活性污泥中的微生物分解,最后从厌氧反应处理装置的顶部排出。但是,由于厌氧处理后的水排出时往往会带走部分活性污泥并进入到后续处理设备中,导致活性污泥随着反应时间的流逝而浓度下降,进而影响厌氧反应处理装置的处理效果,甚至无法有效处理污水。
基于此,若想厌氧反应处理装置保持正常的处理效果,就必须按需补充反应区的活性污泥,使活性污泥处于能处理污水的有效浓度范围内。
实用新型内容
基于此,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活性污泥回收装置及污水处理系统,通过回收厌氧反应处理装置中流失的活性污泥,使厌氧反应处理装置中的活性污泥浓度保持在正常范围内。
一方面,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活性污泥回收装置,包括容器、管道组件、堰口槽,容器的上部设置有支撑结构,容器的侧壁设有至少一个进水口和出水口,管道组件固定在支撑结构上,管道组件设置有与进水口数量相同且一一对应连通的第一导通端口,以及至少设置有一个向下延伸至容器内部下方的污泥沉淀区的第二导通端口,第二导通端口与各第一导通端口均连通,堰口槽至少沿容器内部上方的部分周向表面设置,且与出水口连通。
上述活性污泥回收装置,携带活性污泥的污水经管道组件进入容器内部下方的污泥沉淀区,随着活性污泥不断地沉降,活性污泥的沉积高度越来越高,其上方污水的液位逐渐升高,在升至堰口槽的高度后流进堰口槽内,由于堰口槽与出水口连通,因此污水会顺着出水口流出,并最终在容器内留下活性污泥,从而实现了泥水分离。
另外,根据本实用新型上述的活性污泥回收装置,还可以具有如下附加的技术特征:
进一步地,支撑结构包括两端分别固定在容器顶部侧壁内侧上的第一井字架和两端分别固定在容器下部侧壁内侧上的第二井字架。
进一步地,容器的截面为圆形,第一井字架和第二井字架均沿直径方向水平布置,且第一井字架位于堰口槽的上方。
进一步地,管道组件包括第一管道、第二管道,第一管道相对容器竖直设置,第一管道封闭的一端固定在第一井字架上,第一管道下部固定在第二井字架上,第一管道开口的一端向下延伸至容器内部下方的污泥沉淀区,第二管道的数量与进水口的数量相同,且其两端分别连通第一管道的侧壁和其中一个进水口。
进一步地,第一管道的开口端设有喇叭口,喇叭口的大端面朝向容器底部。
进一步地,容器的底部设有排泥口。
进一步地,容器底部向内凹陷并在中心处设有排泥口。
进一步地,堰口槽外侧壁设有锯齿状的溢流口,出水口的底部位置低于溢流口的底部位置。
进一步地,在容器的顶部边缘设置有一圈加强板,支撑结构固定连接在加强板上。
另一方面,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了一种污水处理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厌氧反应处理装置、沉淀池和前述活性污泥回收装置,厌氧反应处理装置的出水口连通沉淀池的入水口,沉淀池的出水口连通活性污泥回收装置的进水口。
上述污水处理系统,厌氧反应处理装置排出的携带活性污泥的污水被到导流至沉淀池内,之后将沉淀池底部的含活性污泥的泥水抽至活性污泥回收装置内,经活性污泥回收装置的处理将活性污泥中上方分离的污水排出至下一道工序,最终可以定期将底部留下来的活性污泥补充至厌氧反应处理装置中,保证厌氧反应处理装置中的活性污泥的浓度始终保持在正常范围内。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第一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第二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俯视图;
主要元件符号说明:
容器 100 支撑结构 110
第一井字架 111 第二井字架 112
进水口 120 出水口 130
排泥口 140 加强板 150
管道组件 200 第一管道 210
喇叭口 211 第二管道 220
堰口槽 300 溢流口 310
如下具体实施方式将结合上述附图进一步说明本实用新型。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便于理解本实用新型,下面将参照相关附图对本实用新型进行更全面的描述。附图中给出了本实用新型的若干实施例。但是,本实用新型可以以许多不同的形式来实现,并不限于本文所描述的实施例。相反地,提供这些实施例的目的是使对本实用新型的公开内容更加透彻全面。
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称为“固设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也可以存在居中的元件。当一个元件被认为是“连接”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元件。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垂直的”、“水平的”、“左”、“右”以及类似的表述只是为了说明的目的。
除非另有定义,本文所使用的所有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属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本文中在本实用新型的说明书中所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例的目的,不是旨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及/或”包括一个或多个相关的所列项目的任意的和所有的组合。
为了便于理解本实用新型,下面将给出了本实用新型的若干实施例。但是,本实用新型可以以许多不同的形式来实现,并不限于本文所描述的实施例。相反地,提供这些实施例的目的是使对本实用新型的公开内容更加透彻全面。
请参阅图1至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一种活性污泥回收装置,包括容器100、管道组件200、堰口槽300。
在容器100的上部设置有支撑结构110,容器100的侧壁外部设有一个进水口120和出水口130。可以理解的是,本实施例中的进水口120和出水口130均设置有一个,仅仅是进行示例性地解释说明,并不作为对本申请的限制。例如,可以根据实际处理效率按需在容器100的侧壁外部设置多个进水口120和出水口130。
管道组件200固定在支撑结构110上,管道组件200上设置有与进水口120数量相同且一一对应连通的第一导通端口,以及至少设置有一个向下延伸至容器100内部下方的污泥沉淀区的第二导通端口,第二导通端口与各第一导通端口均连通。当携带活性污泥的污水从进水口120流进后,污水依次经第一导通端口和第二导通端口进入容器内部下方的污泥沉淀区,随着活性污泥不断地沉降,活性污泥的沉积高度越来越高,其上方污水的液位逐渐升高。
堰口槽300沿容器100内部上方的周向表面闭环设置,且与出水口130连通,当液位逐渐升高的污水上升至堰口槽300的高度时,污水流进堰口槽300内,并最终从出水口130排出。可以理解的是,堰口槽300也可以沿容器100内部上方的部分周向表面设置,只要能实现对污水进行盛装、导流的功能就行。
本实例中,携带活性污泥的污水经管道组件200进入容器100内部下方的污泥沉淀区,随着活性污泥不断的沉降,活性污泥的沉积高度越来越高,其上方污水的液位也逐渐升高,在升至堰口槽300的高度后流进堰口槽300内,由于堰口槽300与出水口130连通,因此污水会顺着出水口130流出,并最终在容器100内的底部留下活性污泥,从而实现了泥水分离。
在一些实施例中,可选地,如图1和图2所示,支撑结构110包括两端分别固定在容器100顶部侧壁内侧上的第一井字架111和两端分别固定在容器100下部侧壁内侧上的第二井字架112。通过第一井字架111和第二井字架112的固定,可以使管道组件200更稳定地悬空在容器100的内部。
可以理解的是,为了使管道组件200更稳定地悬空在容器100的内部,井字架的数量也可以不限于两个,可以根据支撑结构110的具体结构、形状设置相应的数量。
优选地,如图2和图3所示,容器100的截面为圆形,第一井字架111和第二井字架112均沿直径方向水平布置。进一步地,为了防止液位逐渐升高的污水淹没第一井字架111,第一井字架111设置在堰口槽300的上方。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和图2所示,管道组件200包括第一管道210、第二管道220。第一管道210相对容器100竖直设置,优选地,第一管道210上方封闭的一端固定在井字架的中心位置处,第一管道210下方开口的一端向下延伸至容器100内部下方的污泥沉淀区,第二管道220的一端连接第一管道210的侧壁,第二管道220的另一端连接进水口120。
可以理解的是,当第二管道220的数量与进水口120的数量相同时,每个第二管道220的一端连接第一管道210的侧壁的不同位置,每个第二管道220的另一端连接对应的一个进水口120。当第二管道220的数量与进水口120的数量不相同,例如,第二管道220的数量设有一个,进水口120设有三个,第二管道220的一端分成三个端口,每一端口与对应的一个进水口120连接,第二管道220的另一端与第一管道210的侧壁连接,其他情形都属于这两种布置方式的变种形式,在此不再赘述。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和图2所示,第一管道210的开口端设有喇叭口211,喇叭口211的大端面朝向容器100的底部。通过设置喇叭口211,可以将污水均匀分散导流至容器100内,同时,当逐渐沉淀的活性污泥淹没喇叭口211时,喇叭状的开口也有利于污水从第一管道210排出。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和图2所示,容器100的底部设有排泥口140,通过设置排泥口140,可以方便定期用污泥泵抽出容器100底部沉淀的活性污泥,之后补充到厌氧反应处理装置中,从而保证厌氧反应处理装置中的活性污泥的浓度始终保持在正常范围内。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和图2所示,容器100底部向内凹陷,排泥口140设置在凹陷的中心处。如此设置,一方面沉淀在容器100底部的活性污泥分散地更均匀,另一方面有利于从排泥口140抽出活性污泥。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和图2所示,堰口槽300外侧壁设有锯齿状的溢流口310,出水口130的底部位置低于溢流口310的底部位置,通过设置锯齿状的溢流口310,当液位逐渐升高的污水上升至溢流口310的高度时,可以使得污水均匀流进堰口槽300内。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为了提高井字架的稳固性,使管道组件200稳定地悬空在容器100内,在容器100的顶部边缘设置有一圈加强板150,第一井字架111和第二井字架112的两端均固定连接在加强板150上。
本申请还提供了一种污水处理系统,包括厌氧反应处理装置、沉淀池和前述活性污泥回收装置,厌氧反应处理装置的出水口连通沉淀池的入水口,沉淀池的出水口连通活性污泥回收装置的进水口120。
在本实施例中,厌氧反应处理装置排出的携带活性污泥的污水被到导流至沉淀池内,之后将沉淀池底部的含活性污泥的泥水抽至活性污泥回收装置内,经活性污泥回收装置的处理将上方分离的污水排出至下一道工序,最终可以定期将留下来的活性污泥补充至厌氧反应处理装置中,从而保证厌氧反应处理装置中的活性污泥的浓度始终保持在正常范围内。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示例”、“具体示例”、或“一些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实用新型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一定指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何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
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实用新型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因此,本实用新型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Claims (10)

1.一种活性污泥回收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活性污泥回收装置包括:
容器,所述容器侧壁内侧设置有支撑结构,所述容器的侧壁外侧设有至少一个进水口和出水口;
管道组件,所述管道组件固定在所述支撑结构上,所述管道组件设置有与所述进水口数量相同且一一对应连通的第一导通端口,以及至少设置有一个向下延伸至所述容器内部下方的污泥沉淀区的第二导通端口,所述第二导通端口与各所述第一导通端口均连通;
堰口槽,所述堰口槽至少沿所述容器内部上方的部分周向表面设置,且与所述出水口连通。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活性污泥回收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结构包括两端分别固定在所述容器顶部侧壁内侧上的第一井字架和两端分别固定在所述容器下部侧壁内侧上的第二井字架。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活性污泥回收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容器的截面为圆形,所述第一井字架和所述第二井字架均沿直径方向水平布置,且所述第一井字架位于所述堰口槽的上方。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活性污泥回收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管道组件包括:
第一管道,相对所述容器竖直设置,所述第一管道封闭的一端固定在所述第一井字架上,所述第一管道下部固定在所述第二井字架上,所述第一管道开口的一端向下延伸至所述容器内部下方的污泥沉淀区;
第二管道,所述第二管道的数量与所述进水口的数量相同,且其两端分别连通所述第一管道的侧壁和其中一个所述进水口。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活性污泥回收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管道的开口端设有喇叭口,所述喇叭口的大端面朝向所述容器底部。
6.根据权利要求1至5任一项所述的活性污泥回收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容器的底部设有排泥口。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活性污泥回收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容器底部向内凹陷并在中心处设有所述排泥口。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活性污泥回收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堰口槽外侧壁设有锯齿状的溢流口,所述出水口的底部位置低于所述溢流口的底部位置。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活性污泥回收装置,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容器的顶部边缘设置有一圈加强板,所述支撑结构固定连接在所述加强板上。
10.一种污水处理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厌氧塔、沉淀池和如权利要求1至9任一项所述的活性污泥回收装置,所述厌氧塔的出水口连通所述沉淀池的入水口,所述沉淀池的出水口连通所述活性污泥回收装置的进水口。
CN202322440707.1U 2023-09-08 2023-09-08 一种活性污泥回收装置及污水处理系统 Active CN220723799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2440707.1U CN220723799U (zh) 2023-09-08 2023-09-08 一种活性污泥回收装置及污水处理系统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2440707.1U CN220723799U (zh) 2023-09-08 2023-09-08 一种活性污泥回收装置及污水处理系统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20723799U true CN220723799U (zh) 2024-04-05

Family

ID=9048544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22440707.1U Active CN220723799U (zh) 2023-09-08 2023-09-08 一种活性污泥回收装置及污水处理系统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20723799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20090223890A1 (en) Process and reactor for anaerobic waste water purification
US20090211970A1 (en) Process and reactor for anaerobic waste water purification
CN203498157U (zh) 一种改良的uasb反应器
CN106007228A (zh) 一种基于abr的一体化污水处理设备
CN201433134Y (zh) 一种改进的uasb反应器
CN220723799U (zh) 一种活性污泥回收装置及污水处理系统
CN103819062B (zh) 一体式流化池mbr污水处理设备
CN215249865U (zh) 一种用于突发城市景观水污染应急处理装置
CN205699622U (zh) 竖流式沉淀池
CN206457371U (zh) 一体式多级污水处理装置
CN211644895U (zh) 一种废水处理系统
JP7262332B2 (ja) 水処理方法及び水処理装置
CN210711167U (zh) 一种物化与生化分离式mbr脱氮除磷处理系统
CN113998785A (zh) 基于脱氮除磷工艺的污水处理方法、硝化液分离回流装置及污水处理系统
JP2006142302A (ja) 嫌気性処理方法及び装置
CN114477434A (zh) 厌氧反应系统
CN209778574U (zh) 一种高氨氮废水处理反应装置
CN106745706B (zh) 置于曝气池中的活性污泥沉淀装置
CN215559261U (zh) 一种内供氧膜生物反应器膜泥共生罐
CN214990940U (zh) 一体化污水处理系统
CN205527989U (zh) 一种新型uasb高效厌氧反应器
CN216737753U (zh) 一种高效uasb反应器
CN213171951U (zh) 一种污水处理塔
CN217868288U (zh) 一种内外叠加好氧沉淀污水处理装置
CN218115113U (zh) 一种厌氧膜生物反应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