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20711869U - 用于dc-dc转换器的散热装置和dc-dc转换器 - Google Patents

用于dc-dc转换器的散热装置和dc-dc转换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20711869U
CN220711869U CN202321388555.9U CN202321388555U CN220711869U CN 220711869 U CN220711869 U CN 220711869U CN 202321388555 U CN202321388555 U CN 202321388555U CN 220711869 U CN220711869 U CN 220711869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oolant
converter
heat sink
flow channel
hous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21388555.9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李青
王民刚
肖有文
柳绪丹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Robert Bosch GmbH
Original Assignee
Robert Bosch GmbH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Robert Bosch GmbH filed Critical Robert Bosch GmbH
Priority to CN202321388555.9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20711869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20711869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20711869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Dc-Dc Converter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用于DC‑DC转换器的散热装置,其中,所述散热装置至少包括冷却液流道,在所述冷却液流道中布置有多个散热件,所述散热件在所述冷却液流道中的露出面积沿冷却液在所述冷却液流道中的主流动方向逐渐增大。本实用新型还涉及一种相应的DC‑DC转换器。能够实现DC‑DC转换器的高效均匀的散热。

Description

用于DC-DC转换器的散热装置和DC-DC转换器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转换器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用于DC-DC转换器的散热装置。本实用新型还涉及一种相应的DC-DC转换器。
背景技术
DC-DC转换器构造用于将输入电压转换为稳定的有效输出固定电压并且广泛应用在各种领域中,其中,尤其在燃料电池车辆中,DC-DC转换器作为燃料电池系统的不可或缺的关键组件能够提升燃料电池的输出电压并且保证在负载变化时输出电压的稳定性,从而实现动力输出的平顺性。随着技术的发展,低成本、小尺寸、高功率密度的DC-DC转换器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在此,为了满足对于DC-DC转换器的技术要求,良好的散热性能是必要条件,以允许DC-DC转换器的功率模块能够在不超过极限温度的情况下满负荷运行。
目前,虽然已存在用于DC-DC转换器的散热装置,所述散热装置具有冷却液流道,通过在所述冷却液流道中的冷却液带走DC-DC转换器产生的热量,但冷却液在流动过程中由于吸收热量而逐渐升温,使得冷却液对沿主流动方向处于下游的功率模块的散热效果变差,这导致功率模块中的功率元件不能被均匀冷却并且各个功率元件具有不同的温度,从而不利地影响DC-DC转换器的工作性能。
实用新型内容
因此,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出一种改进的用于DC-DC转换器的散热装置,通过所述散热装置能够实现DC-DC转换器的高效均匀的散热,在解决散热问题的同时达到DC-DC转换器的优化的工作状态,并且能够实现DC-DC转换器的紧凑构型和高功率密度,从而有效地提升DC-DC转换器的工作性能和使用寿命。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一方面,提供一种用于DC-DC转换器的散热装置,其中,所述散热装置至少包括冷却液流道,在所述冷却液流道中布置有多个散热件,所述散热件在所述冷却液流道中的露出面积沿冷却液在所述冷却液流道中的主流动方向逐渐增大。
相比于现有技术,在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用于DC-DC转换器的散热装置中,冷却液流道可以设置在侧部壳体和底部壳体中,使得DC-DC转换器的发热模块、如功率模块可以安装在侧部壳体上,这增大了转换器的散热面积并且扩展了发热模块的安装位置,从而有效地提升了DC-DC转换器的功率密度并且实现DC-DC转换器的紧凑构型。在此,通过布置在冷却液流道中的散热件能够增大散热装置与冷却液的换热面积,这进一步提高DC-DC转换器的散热效率。在此,冷却液在冷却液流道中流动时由于吸收来自发热模块的热量而逐渐升温,其中,散热件在冷却液流道中的露出面积沿冷却液在冷却液流道中的主流动方向逐渐增大,这使得散热件与冷却液的换热面积逐渐增加,由此补偿由于冷却液的温度升高所导致的散热性能降低,从而实现DC-DC转换器的发热模块在冷却液流道的延伸尺度上的高效均匀的散热并且有利于确保发热模块的电子元件处于相同的温度,使得DC-DC转换器处于优化的工作状态并且有效地提升DC-DC转换器的工作性能和使用寿命。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二方面,提供一种DC-DC转换器,其中,所述DC-DC转换器至少包括: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散热装置;
-布置在所述散热装置的侧部壳体和底部壳体中的一个上的功率模块;和
-布置在所述侧部壳体和所述底部壳体中的另一个上的电感模块。
附图说明
下面,通过参看附图更详细地描述本实用新型,可以更好地理解本实用新型的原理、特点和优点。附图包括:
图1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示例性实施例的DC-DC转换器的立体视图;
图2a和图2b分别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不同示例性实施例的用于DC-DC转换器的散热装置的立体视图;
图3a和图3b分别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示例性实施例的用于DC-DC转换器的局部视图和示意性正视图;
图4a至图4c分别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示例性实施例的散热装置的散热件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技术方案以及有益的技术效果更加清楚明白,以下将结合附图以及多个示例性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
在本说明书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或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或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或通过中间件间接相连,或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公开中的含义。
图1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示例性实施例的DC-DC转换器100的立体视图。图2a和图2b分别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不同示例性实施例的用于DC-DC转换器100的散热装置10的立体视图。示例性地,DC-DC转换器100使用在燃料电池车辆中并且构造用于提升燃料电池的输出电压并且保证在负载变化时输出电压的稳定性。当然也可以考虑本领域技术人员认为有意义的其它用途,例如用于将动力电池模块的高电压转换成适用于负载的恒定低电压。
如图1所示,DC-DC转换器100包括散热装置10,所述散热装置包括两个相对置的侧部壳体11和底部壳体12,所述底部壳体布置在两个侧部壳体11之间,其中,侧部壳体11和底部壳体12均具有内层111、外层112以及位于内层111和外层112之间的空腔,其中,通过侧部壳体11的内层111和底部壳体12的内层111形成DC-DC转换器100的接收空间,以用于接收DC-DC转换器100的各个电子部件。在此,散热装置10还包括与侧部壳体11邻接的两个附加侧部壳体13,其中,侧部壳体11和附加侧部壳体13在周向方向上共同限界DC-DC转换器100的接收空间。此外,DC-DC转换器100还可以包括顶盖(未示出),通过所述顶盖封闭由散热装置10形成的接收空间。示例性地,侧部壳体11和附加侧部壳体13均垂直于底部壳体12地取向,由此可以实现DC-DC转换器100整体的方形构型和简单布置。
如图2a和图2b所示,散热装置10包括设置在侧部壳体11和底部壳体12各自的空腔中的冷却液流道14,冷却液可以在所述冷却液流道14中流动,通过所述冷却液可以带走经由侧部壳体11的内层111和底部壳体12的内层111传递的热量,使得设置有冷却液流道14的侧部壳体11和底部壳体12均具有散热功能,由此可以实现散热装置10的三面冷却结构。在这种情况下,DC-DC转换器100的发热模块可以根据需要布置在侧部壳体11和底部壳体12上,而并非仅布置在单个底部壳体12上,由此能够实现DC-DC转换器100的紧凑构型和高功率密度。但也可以考虑,在散热装置10的附加侧部壳体13中同样设置有冷却液流道14,以进一步增大散热装置10的散热面积并且扩展DC-DC转换器100的电子部件的安装位置。在此,冷却液流道14例如通过位于侧部壳体11的内层111和外层112之间的空腔形成,其中,内层111是靠近所述接收空间的层,外层112是远离所述接收空间并且与内层111相对置的层,具体参见图3b。
示例性地,如图2a和图2b所示,在侧部壳体11中设置有第一槽161,所述第一槽161构造为侧部壳体11中的镂空部分并且相对于冷却液流道14密封,以实现冷却液流道14的期望走向并且引导冷却液的流动。在此,第一槽161至少部分地与冷却液流道14平行地走向并且与冷却液流道14相邻地布置。通过设置第一槽161能够使冷却液更集中地在功率模块20的区域中流动,从而有效地提升功率模块20的散热效果。此外,在底部壳体12中也可以相应地设置第二槽162。
示例性地,如图2a所示,侧部壳体11和底部壳体12中的冷却液流道14相互连通,其中,冷却液流道14的冷却液入口141设置在侧部壳体11上,并且冷却液流道14的冷却液出口142设置在底部壳体12上,使得经由冷却液入口141流入的冷却液的一部分流动至侧部壳体11中的冷却液流道14中,另一部分在重力作用下流动至底部壳体12中的冷却液流道14中,这些冷却液沿主流动方向X经由冷却液流道14流动至冷却液出口142。示例性地,在侧部壳体11和底部壳体12之间也可以设置有第三槽163,通过所述第三槽163限界冷却液流道14在侧部壳体11和底部壳体12之间的走向,使得冷却液流道14仅能够在侧部壳体11和底部壳体12的沿主流动方向X的两端连通,从而使冷却液更有针对性地流经DC-DC转换器100的电子部件并且提升DC-DC转换器100的冷却效率。示例性地,如图2a和图2b所示,侧部壳体11的空腔和底部壳体12的空腔仅在侧部壳体11和底部壳体12沿X轴的两端相互连通,而在位于所述两端之间的中间区域,在侧部壳体11和底部壳体12中设置有相互连通的第三槽163,所述第三槽163构造为包括侧部壳体11中的第一镂空部分和底部壳体12中的第二镂空部分,所述第一镂空部分和所述第二镂空部分相互连通。在本实用新型的框架下,“冷却液的主流动方向”应理解为冷却液中的大部分冷却液在冷却液流道14中的流动方向。在此,冷却液的主流动方向X平行于冷却液流道14,例如在侧部壳体11上平行于侧部壳体11的纵向延伸方向,在底部壳体12上平行于底部壳体12的纵向延伸方向。由此能够通过仅一个冷却液入口141和仅一个冷却液出口142实现冷却液在侧部壳体11和底部壳体12中的冷却液流道14中的流动,其中,冷却液从冷却液入口141可以不转弯地进入到侧部壳体11的冷却液流道14中,这能够有效地避免转弯造成的快速压降,从而防止由过大压降引起的密封失效和对于侧部壳体结构的损坏。但也可以考虑,侧部壳体11和底部壳体12中的冷却液流道14彼此不连通并且分别设置有各自的冷却液入口和冷却液出口。在此,冷却液流道14的冷却液入口141和冷却液出口142在散热装置10的纵向延伸方向或者说冷却液的主流动方向X上彼此相对置。在此,如图2a所示,冷却液从设置在侧部壳体11上的冷却液入口141进入冷却液流道14之后分成两部分,一部分沿散热装置10的纵向延伸方向或者说主流动方向X在侧部壳体11中的冷却液流道14中流动,在达到冷却液流道14的与冷却液入口141相对置的端部处转弯并流动到底部壳体12中,而冷却液的另一部分则由冷却液入口141直接转弯至底部壳体12,并且沿散热装置10的纵向延伸方向或者说主流动方向X在底部壳体12中的冷却液流道14中流动,这两部分冷却液在冷却液出口142处汇合并且一起从冷却液出口142流出,所述冷却液的流动方向如图2a的宽箭头所示的那样。这能够尽可能地避免冷却液在冷却液流道14中流动时转弯,从而防止出现不期望的压降。
也可能的是,示例性地,如图2b所示,侧部壳体11和底部壳体12中的冷却液流道14相互连通,其中,冷却液流道14的冷却液入口141设置在侧部壳体11上,并且冷却液流道14的冷却液出口设置在另一个相对置的侧部壳体11上,出于概要性原因未示出另一个相对置的侧部壳体和冷却液出口。尤其地,在侧部壳体11和底部壳体12之间也可以设置有第三槽163,通过所述第三槽163限界冷却液流道14在侧部壳体11和底部壳体12之间的走向,并且侧部壳体11和底部壳体12中的冷却液流道14在远离冷却液入口141的一侧连通,而在靠近冷却液入口141的一侧不连通,使得冷却液在从冷却液入口141进入冷却液流道14之后首先沿主流动方向X在侧部壳体11中的冷却液流道14中流动至远离冷却液入口141的一侧,然后在重力作用下转弯至底部壳体12中,并且在底部壳体12中的冷却液流道14中沿相反方向、即X轴负方向流动,直至流动至另一个相对置的侧部壳体11中的冷却液流道14,最后通过设置在另一个相对置的侧部壳体11中的冷却液出口142流出,所述冷却液的流动方向如图2b的宽箭头所示的那样。尤其地,冷却液流道14的冷却液入口141和冷却液出口142沿主流动方向X布置在散热装置10的同一侧上,这能够简化用于散热装置10的冷却液的供应管路和排出管路的装配。为此,在底部壳体12中的冷却液流道14蜿蜒地走向并且具有至少一个转弯,使得冷却液在底部壳体12的第一半边中的冷却液流道14中沿X轴负方向流动,并且在转弯后在底部壳体12的第二半边中的冷却液流道中沿X轴正方向流动,直至流动至另一个相对置的侧部壳体中的冷却液流道,在此出于概要性原因未示出底部壳体12的第二半边。此外还可以考虑,冷却液出口142设置在附加侧部壳体上。
如图1所示,DC-DC转换器100包括布置在侧部壳体11上的功率模块20(参见图1虚线框出的范围)和布置在底部壳体12上的电感模块30。在此,功率模块20是DC-DC转换器100的功能主体并且作为主电路起作用,通过所述功率模块实现输入电压至输出电压的转换,其中,功率模块20包括多个功率元件21,所述功率元件例如是开关管和二极管。在此,电感模块30构造用于在功率元件导通期间储能并且在功率元件断开后向负载电容释放能量,并且在底部壳体12上布置有两个电感模块30,所述电感模块30中的每一个电感模块具有多个、例如两个电感元件31,所述电感元件31例如构造为线圈并且彼此间隔开地布置,如图2a和图2b示出的那样。当然也可以考虑本领域技术人员认为有意义的其它数量的电感元件和分布位置。当DC-DC转换器100运行时,功率模块20和电感模块30均产生热量,尤其当功率模块20的功率元件21的温度超过极限温度时,DC-DC转换器100不能正常工作、甚至会烧毁。通过将功率模块20布置在侧部壳体11上并且将电感模块30布置在底部壳体12上能够将功率模块20和电感模块30产生的热量通过侧部壳体11和底部壳体12快速导出。示例性地,DC-DC转换器100构造为多相交错并联型DC-DC转换器,所述多相交错并联型DC-DC转换器具有输入电流纹波小、电压增益高、开关管电压应力低等优点并且尤其适合低压大电流输入、高压输出的情况。在此,在散热装置10的两个侧部壳体11上分别布置有相同数量的、尤其是两个功率模块20,所述功率模块的布置有功率元件21的印刷电路板22沿纵向延伸方向或者说冷却液的主流动方向X彼此并排地固定布置在侧部壳体11上,并且在底部壳体12上布置有两个电感模块30,由此实现紧凑构型的四相交错升压DC-DC转换器。尤其地,冷却液流道14的分布位置至少部分地相应于功率元件21的固定位置,使得每排功率元件21沿冷却液流道14的各个部分流道布置并且第一槽161至少部分地位于功率元件21的沿主流动方向X分布的安装位置之间,从而使冷却液更加集中地在功率元件21的安装位置处流动,以提升功率元件21的冷却效率。当然也可以本领域技术人员认为有意义的布置在侧部壳体11上的其它数量的功率模块20。此外也可以考虑,电感模块30布置在侧部壳体11上并且功率模块20布置在底部壳体12上。
示例性地,如图1所示,散热装置10关于位于两个侧部壳体11之间的中心平面镜面对称地构造,由此实现散热装置10的成本有利的制造。在此,所述中心平面是平行于侧部壳体11的内层111的虚拟平面,以更清楚地阐释散热装置10的构型。
示例性地,如图2a和图2b所示,在底部壳体12上布置有交错分布的凸棱121,所述凸棱121位于底部壳体12中的冷却液流道14中,通过凸棱121可以延长冷却液的流动路径,以提升布置在底部壳体12上的电感模块30的散热效果。
图3a和图3b分别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示例性实施例的用于DC-DC转换器100的局部视图和示意性正视图。
如图3a和图3b所示,散热装置10包括布置在冷却液流道14中的多个散热件15,所述散热件又被称为散热翅片或散热鳍片,通过散热件15能够明显增大散热装置10与冷却液流道14中的冷却液的接触面积或者说散热面积,从而增大散热装置10的散热能力。
如图3a和图3b所示,功率模块20固定布置在侧部壳体11的内层111的面向接收空间的表面上,而散热件15紧固在内层111的背离接收空间的另一表面上并且从内层111出发向冷却液流道14突出,所述冷却液流道由侧部壳体11的间隔开的内层111和外层112之间的空腔形成。如图3b所示,功率模块20包括多个功率元件21,所述功率元件21例如以焊接的方式固定安装在印刷电路板22上,所述印刷电路板22固定在侧部壳体11的内层111上。在这种情况下,由功率模块20的功率元件21产生的热量能够经由印刷电路板22传递至侧部壳体11和散热件15,通过侧部壳体11和散热件15与冷却液流道14中的冷却液的热交换来冷却功率模块20。但也可以考虑,散热件15紧固在侧部壳体11的外层112的面向冷却液流道14的表面上。
如图3b所示,在功率模块20的印刷电路板22和侧部壳体11之间还可以设置有间隔垫23,所述间隔垫23由导热绝缘材料制造,通过间隔垫23实现印刷电路板22在侧部壳体11上的导热和电绝缘的布置。
示例性地,电感模块30通过导热绝缘胶固定布置、尤其是封装在底部壳体12上,由此实现电感模块30与底部壳体12的导热绝缘连接。
在此,如图3b所示,随着冷却液在冷却液流道14中沿主流动方向X的流动,冷却液由于吸收来自功率模块20的功率元件21的热量而逐渐升温,使得沿主流动方向X位于上游的散热件15和冷却液之间的温差大于位于下游的散热件15和冷却液之间的温差,这使得位于下游的散热件15和冷却液之间的热交换效率降低。根据本实用新型,散热件15在冷却液流道14中的露出面积沿冷却液在冷却液流道14中的主流动方向X逐渐增大,具体参见图4a至图4c。在此,由以下热传递的基本公式可知:
Ф=K*A*ΔT
其中,Ф是热流量,A是热传递面积,ΔT是温差。通过增大沿主流动方向X位于下游的散热件15的露出面积能够增大下游的散热件15的热传递面积,从而有效地补偿下游的散热件15和冷却液之间的温差变化,由此实现散热件15和冷却液之间的沿主流动方向X的基本上恒定的热流量,这能够确保功率模块20的功率元件21在冷却液流道14的延伸尺度上的高效均匀的散热并且确保功率元件21处于相同的温度,从而有效地提升功率模块20的工作性能并且使DC-DC转换器100处于优化的工作状态中。以上情况同样适用于布置有电感模块30的底部壳体12。
图4a至图4c分别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示例性实施例的散热装置10的散热件15的示意图。
如图4a所示,散热件15具有圆形的横截面并且圆柱形地构造,由此能够实现散热件15的良好的散热效果并且避免引起冷却液的过大压降。此外,圆柱形的散热件15能够成本有利地制造。但也可以考虑,散热件15构造为具有菱形横截面的方棱柱形,以提升散热效果,或者散热件15构造为具有椭圆形横截面的柱形,以提升在冷却液压降方面的性能表现。此外还可以考虑,散热件15具有另外的本领域技术人员认为有意义的构型,例如三角棱柱形,多边棱柱形,具有水滴形横截面的柱形,平板状。
如图4a所示,圆柱形的散热件15的数量沿冷却液的主流动方向X逐渐增大,使得散热件15在侧部壳体11或底部壳体12中呈梯形地分布,由此使散热件15在冷却液流道14中的露出面积沿主流动方向X逐渐增大,从而确保在主流动方向X上的均匀散热效果。尤其地,散热件15在垂直于主流动方向X的横向方向Y上对称地分布,使得散热件15呈等腰梯形地分布。这能够进一步提升散热件15整体的均匀散热的效果。
如图4b所示,散热件15平板状地构造并且在垂直于主流动方向X的横向方向Y上彼此平行地布置,其中,散热件15示例性地在主流动方向X上在两端均延伸超过功率模块20,其中,散热件15在冷却液流道14中的沿深度方向Z的高度沿主流动方向X逐渐增大,使得散热件15在垂直于横向方向Y的剖面中梯形地构造,所述剖面处于由主流动方向X和深度方向Z形成的平面中。由此能够使散热件15在冷却液流道14中的露出面积沿主流动方向X的增大更加平滑,这同样确保在主流动方向X上的均匀散热效果。
如图4c所示,散热件15呈矩形平板状地构造,使得散热件15在垂直于横向方向Y的剖面中呈矩形,并且散热件15在垂直于主流动方向X的横向方向Y上彼此平行地布置,其中,散热件15的沿主流动方向X的纵向延伸尺寸在横向方向Y上从中央向两侧逐渐减小,使得在横向方向Y上位于中央的散热件15沿主流动方向X从冷却液流道14的上游延伸至下游,而在横向方向Y上位于两侧的散热件15仅设置在冷却液流道14的下游。由此也能够实现在主流动方向X上的均匀散热效果。
前面对于实施方式的阐释仅在所述示例的框架下描述本实用新型。当然,只要在技术上有意义,实施方式的各个特征能够自由地相互组合,而不偏离本实用新型的框架。
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而言,本实用新型的其他优点和替代性实施方式是显而易见的。因此,本实用新型就其更宽泛的意义而言并不局限于所示和所述的具体细节、代表性结构和示例性实施例。相反,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基本精神和范围的情况下进行各种修改和替代。

Claims (12)

1.一种用于DC-DC转换器(100)的散热装置(10),其特征在于,所述散热装置(10)至少包括冷却液流道(14),在所述冷却液流道(14)中布置有多个散热件(15),所述散热件(15)在所述冷却液流道(14)中的露出面积沿冷却液在所述冷却液流道(14)中的主流动方向(X)逐渐增大。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散热装置(10),其特征在于,
所述散热件(15)的构型从以下组中选择任意一种或多种的组合:多边棱柱形,圆柱形,具有水滴形横截面的柱形,具有椭圆形横截面的柱形,平板状;和/或
所述散热装置(10)包括两个相对置的侧部壳体(11)和布置在所述侧部壳体(11)之间的底部壳体(12),所述侧部壳体(11)和所述底部壳体(12)均具有内层(111)、外层(112)以及位于所述内层(111)和所述外层(112)之间的空腔,所述冷却液流道(14)设置在所述侧部壳体(11)和所述底部壳体(12)各自的空腔中,其中,所述侧部壳体(11)的内层(111)和所述底部壳体(12)的内层(111)形成所述DC-DC转换器(100)的接收空间,其中,所述散热件(15)紧固在所述侧部壳体(11)和/或所述底部壳体(12)的内层(111)的背离所述接收空间的表面上。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散热装置(10),其特征在于,
所述散热件(15)圆柱形地构造并且所述散热件(15)的数量沿所述冷却液的所述主流动方向(X)逐渐增大,使得多个所述散热件(15)在所述侧部壳体(11)或所述底部壳体(12)中呈梯形地分布;或者
所述散热件(15)平板状地构造并且在垂直于所述主流动方向(X)的横向方向(Y)上彼此平行地布置,其中,所述散热件(15)在所述冷却液流道(14)中的高度沿所述冷却液的所述主流动方向(X)逐渐增大,使得所述散热件(15)在垂直于所述横向方向(Y)的剖面中梯形地构造;或者
所述散热件(15)呈矩形平板状地构造并且在垂直于所述主流动方向(X)的横向方向(Y)上彼此平行地布置,其中,所述散热件(15)的纵向延伸尺寸在所述横向方向(Y)上从中央向两侧逐渐减小。
4.根据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散热装置(10),其特征在于,
所述侧部壳体(11)和所述底部壳体(12)中的冷却液流道(14)相互连通,其中,所述冷却液流道(14)的冷却液入口(141)设置在所述侧部壳体(11)上,并且所述冷却液流道(14)的冷却液出口(142)设置在所述底部壳体(12)上;和/或
所述冷却液流道(14)的冷却液入口(141)和冷却液出口(142)在所述主流动方向(X)上彼此相对置。
5.根据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散热装置(10),其特征在于,
所述侧部壳体(11)和所述底部壳体(12)中的冷却液流道(14)相互连通,其中,所述冷却液流道(14)的冷却液入口(141)设置在所述侧部壳体(11)中的一个侧部壳体上,并且所述冷却液流道(14)的冷却液出口(142)设置在所述侧部壳体(11)中的另一个相对置的侧部壳体上;和/或
所述冷却液流道(14)的冷却液入口(141)和冷却液出口(142)沿所述主流动方向(X)布置在所述散热装置(10)的同一侧上。
6.根据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散热装置(10),其特征在于,
所述散热装置(10)关于位于两个所述侧部壳体(11)之间的中心平面镜面对称地构造;和/或
所述侧部壳体(11)垂直于所述底部壳体(12)地取向;和/或
所述散热装置(10)还包括两个附加侧部壳体(13),所述附加侧部壳体(13)分别与所述侧部壳体(11)邻接并且在周向方向上共同限界所述DC-DC转换器(100)的接收空间。
7.根据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散热装置(10),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底部壳体(12)上设置有交错分布的凸棱(121);和/或
在所述侧部壳体(11)中设置有第一槽(161)和/或在所述底部壳体(12)中设置有第二槽(162),所述第一槽(161)和/或所述第二槽(162)至少部分地与所述冷却液流道(14)平行地走向,并且所述第一槽(161)至少部分地位于所述DC-DC转换器(100)的功率模块(20)的功率元件(21)的沿所述主流动方向(X)分布的安装位置之间;和/或
在所述侧部壳体(11)和所述底部壳体(12)之间设置有第三槽(163),通过所述第三槽(163)限界所述冷却液流道(14)在所述侧部壳体(11)和所述底部壳体(12)之间的走向。
8.一种DC-DC转换器(100),其特征在于,所述DC-DC转换器(100)至少包括:
-根据权利要求1至7中任一项所述的散热装置(10);
-布置在所述散热装置(10)的侧部壳体(11)和底部壳体(12)中的一个上的功率模块(20);和
-布置在所述侧部壳体(11)和所述底部壳体(12)中的另一个上的电感模块(30)。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DC-DC转换器(100),其特征在于,
所述DC-DC转换器(100)构造为多相交错并联型DC-DC转换器,其中,在所述散热装置(10)的两个所述侧部壳体(11)上分别布置有相同数量的功率模块(20);和/或
所述电感模块(30)通过导热绝缘胶固定布置在所述底部壳体(12)上;和/或
在所述底部壳体(12)上布置有两个所述电感模块(30),所述电感模块(30)中的每一个电感模块具有多个电感元件(31),所述电感元件(31)彼此间隔开地布置。
10.根据权利要求8或9所述的DC-DC转换器(100),其特征在于,
所述功率模块(20)包括多个功率元件(21),所述功率元件(21)以焊接的方式固定布置在印刷电路板(22)上,所述印刷电路板(22)布置在所述侧部壳体(11)的内层(111)的面向接收空间的表面上。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DC-DC转换器(100),其特征在于,
所述冷却液流道(14)的分布位置至少部分地相应于所述功率元件(21)的固定位置;和/或
在所述印刷电路板(22)和所述侧部壳体(11)之间设置有间隔垫(23),所述间隔垫(23)由导热绝缘材料制造;和/或
所述功率模块(20)的多个所述印刷电路板(22)并排地固定布置在所述侧部壳体(11)上。
12.根据权利要求8或9所述的DC-DC转换器(100),其特征在于,
所述DC-DC转换器(100)构造用于燃料电池车辆。
CN202321388555.9U 2023-06-02 2023-06-02 用于dc-dc转换器的散热装置和dc-dc转换器 Active CN220711869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1388555.9U CN220711869U (zh) 2023-06-02 2023-06-02 用于dc-dc转换器的散热装置和dc-dc转换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1388555.9U CN220711869U (zh) 2023-06-02 2023-06-02 用于dc-dc转换器的散热装置和dc-dc转换器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20711869U true CN220711869U (zh) 2024-04-02

Family

ID=9044905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21388555.9U Active CN220711869U (zh) 2023-06-02 2023-06-02 用于dc-dc转换器的散热装置和dc-dc转换器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20711869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5343048B2 (ja) 蓄電モジュールおよび蓄電装置
US11134590B2 (en) Automotive power inverter with cooling channels and cooling pins
JP5737275B2 (ja) インバータ装置
US20120325447A1 (en) Cooling system
US20120183823A1 (en) Battery module
KR100667943B1 (ko) 이차 전지 모듈
US10128549B2 (en) Electrical energy store
KR19990072353A (ko) 전력변환장치
US20210243923A1 (en) Power module assembly
JP2012009499A (ja) 車両用コンデンサ
CN220711869U (zh) 用于dc-dc转换器的散热装置和dc-dc转换器
JP6350297B2 (ja) 熱電発電装置
CN220528467U (zh) 变流器、电气设备以及储能系统
KR100627396B1 (ko) 이차 전지 모듈
KR102653325B1 (ko) 전기자동차 또는 하이브리드 자동차의 전력변환장치 하우징
CN116844866A (zh) 薄膜电容以及车辆
CN217903153U (zh) 热管双极板
US11864357B2 (en) Double-sided cooling cold plates with overhanging heat sinks and through body busbar for high-power density power electronics
CN115701823A (zh) 一种充电设备和充电系统
CN113067080A (zh) 电池和具有其的电池模组、动力电池包、电动汽车
CN219843534U (zh) 紧凑型变频器
CN220290895U (zh) 电池包及车辆
CN219476788U (zh) 一种电池模组及电池包
CN218456075U (zh) 转换器及燃料电池系统
CN117578786B (zh) 一种用于发电系统的热管理结构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