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20711139U - 一种移动电源 - Google Patents
一种移动电源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20711139U CN220711139U CN202321895307.3U CN202321895307U CN220711139U CN 220711139 U CN220711139 U CN 220711139U CN 202321895307 U CN202321895307 U CN 202321895307U CN 220711139 U CN220711139 U CN 220711139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opening
- power supply
- charging
- section
- mobile power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 238000005452 bending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6
- 239000013013 elastic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4
- 238000009434 install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5
- 238000004519 manufactu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4
- 230000000149 penetrat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12986 modif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4048 modific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9286 benefici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4891 commun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7547 de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0586 diagram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4146 energy storage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6467 substitution re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3466 weld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Landscapes
- Charge And Discharge Circuits For Batteries Or The Like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便携式充电设备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移动电源。移动电源包括电源主体和充电线,电源主体的壳体上设有容纳腔,壳体的外表面上开设有与容纳腔连通的第一开口与第二开口,第一开口与第二开口相邻设置,第一开口的轮廓大于充电头的轮廓,第二开口的轮廓大于线体的轮廓且小于充电头的轮廓,所以只需要将线体从第一开口穿入容纳腔,并借由第二开口将线体穿出容纳腔,直至充电头借由第一开口穿入容纳腔即可将充电线装设于电源主体上;具体地,容纳腔包括一弧形腔壁,所述弧形腔壁与第一开口以及第二开口相对,弧形腔壁可以在装设与取下充电线时提供导向作用,由此降低穿线难度与取线难度。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便携式充电设备技术领域,特别是一种移动电源。
背景技术
移动电源是一种可以为用电设备供电的便携式储能产品,为了便于用户使用移动电源为用电设备充电,以往的移动电源会固设有一条或多条充电线供用户使用,这种移动电源的焊点会比较多,且充电线反复拉扯后容易变形、损坏,所以这类移动电源不仅制造成本高且容易损坏。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市面上出现了一种新型的移动电源,该移动电源的电源主体与充电线是分体设置的,电源主体上设有一个容纳腔,容纳腔的腔壁上设有两个开口,其中一个开口能供充电线的线体和充电接口穿过,另一个开口仅能供线体穿过,这样充电接口就可以收纳于容纳腔内。该移动电源的缺点在于穿线难度大,穿线的时候很容易出现线体卡在容纳腔内出不来的情况,必须在穿线时将线体与两个开口对的很准,才能在往其中一个开口穿入线体的同时,使线体从另一个开口穿出。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提供一种移动电源,以解决现有技术中在电源主体上安装充电线的操作难度大的问题。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提供的移动电源包括:电源主体,其包括壳体、电路板、电池和充电接口;所述电路板和所述电池装设于所述壳体内,所述电路板与所述电池电性连接,所述充电接口通过所述电路板与所述电池电性连接,且所述充电接口裸露于所述壳体;所述壳体设有容纳腔,所述壳体的外表面上开设有与所述容纳腔连通的第一开口与第二开口,所述第一开口与所述第二开口相邻设置,所述容纳腔包括一弧形腔壁,所述弧形腔壁与所述第一开口以及所述第二开口相对;充电线,其包括线体以及分别装设于线体两端的两个充电头,至少一个所述充电头与所述充电接口相适配;其中,所述第一开口的轮廓大于所述充电头的轮廓,所述第二开口的轮廓大于所述线体的轮廓且小于所述充电头的轮廓;所述充电头与所述线体借由所述第一开口穿入所述容纳腔,所述线体借由所述第二开口穿出所述容纳腔。
进一步地,所述外表面包括相邻设置的第一表面与第二表面,所述第一开口开设于所述第一表面上,所述第二开口开设于所述第二表面上。
进一步地,所述弧形腔壁包括:第一延伸段,其一端与所述第一开口相邻,另一端朝远离所述第一开口且靠近所述第二开口的方向延伸;第二延伸段,其一端与所述第二开口相邻,另一端朝远离所述第二开口且靠近所述第一开口的方向延伸;弧形折弯段,其一端连接于所述第一延伸段的另一端,另一端连接于所述第二延伸段的另一端。
进一步地,所述容纳腔设置于所述壳体的角部,所述电路板装设于所述弧形腔壁远离所述第一开口的一侧,所述电池装设于所述弧形腔壁与所述电路板远离所述第二开口的一侧。
进一步地,所述电路板包括朝向所述弧形腔壁的侧边,所述侧边沿所述弧形腔壁延伸。
进一步地,所述电路板为方形电路板。
进一步地,所述移动电源还包括盖体,其盖设于所述第一开口处,以遮蔽或裸露出所述第一开口。
进一步地,所述盖体由弹性材料制成,所述盖体的一端固设于所述壳体上。
进一步地,所述外表面上开设有与所述第一开口相邻设置的安装孔;所述盖体包括:盖合部,其盖设于所述第一开口处;安装部,其包括连接段、第一凸起段和第二凸起段,所述连接段连接于所述盖合部的一侧,所述第一凸起段连接于所述连接段,所述第二凸起段连接于所述第一凸起段远离所述连接段的一侧;其中,所述第一凸起段的轮廓小于所述第二凸起段的轮廓,以在所述第二凸起段与所述连接段之间限定出卡槽,所述安装孔的孔壁穿入所述卡槽中。
进一步地,所述外表面上还设有凹槽,所述安装孔设置于所述凹槽的槽底,所述凹槽与所述第一开口相连通,所述连接段容置于所述凹槽中。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移动电源的有益效果在于:电源主体的容纳腔包括与第一开口以及第二开口相对的弧形腔壁;第一方面,弧形腔壁可以在装设充电线时提供导向作用,因为充电线的线体借由第一开口穿入容纳腔后会触碰到弧形腔壁,而弧形腔壁在与线体接触时会提供一个反向作用力,促使线体改变方向,以引导线体从第二开口处穿出,由此可见,实施本实施例可以降低穿线难度;第二方面,弧形腔壁可以在取出充电线时提供导向作用,因为给穿出第二开口的充电线施加朝向容纳腔的力后,充电线的充电头会与弧形腔壁接触,而弧形腔壁在与充电头接触时会提供一个反向作用力,促使充电头改变方向,以引导充电头从第一开口处穿出,由此可见,实施本实施例可以降低取线难度。
附图说明
下面将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附图中:
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移动电源的立体示意图;
图2是图1所示移动电源隐藏盖体后的示意图;
图3是图1所示移动电源隐藏部分壳体后的平面示意图;
图4是图3中A位置局部放大示意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第一开口与第二开口开设于同一表面的示意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第一延伸段与第二延伸段互相垂直的示意图;
图7是图6中B位置局部放大示意图;
图8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容纳腔未设置于壳体角部的结构示意图;
图9是图2中C位置局部放大示意图;
图10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盖体的立体示意图。
图中各附图标记为:
1000、移动电源;
100、电源主体;110、壳体;111、容纳腔;1111、弧形腔壁;11111、第一延伸段;11112、第二延伸段;11113、弧形折弯段;112、第一开口;113、第二开口;114、第一表面;115、第二表面;116、安装孔;117、凹槽;120、电路板;121、侧边;130、电池;140、充电接口;150、盖体;151、盖合部;152、安装部;1521、连接段;1522、第一凸起段;1523、第二凸起段;15231、弧面;1524、卡槽;160、扣手位;
200、充电线;210、线体;220、充电头。
具体实施方式
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申请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现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作详细说明。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移动电源1000,如图1至图,4所示,移动电源1000包括电源主体100和充电线200。电源主体100包括壳体110、电路板120、电池130和充电接口140。电路板120和电池130装设于壳体110内,电路板120与电池130电性连接,充电接口140通过电路板120与电池130电性连接,且充电接口140裸露于壳体110;壳体110设有容纳腔111,壳体110的外表面上开设有与容纳腔111连通的第一开口112与第二开口113,第一开口112与第二开口113相邻设置,容纳腔111包括一弧形腔壁1111,弧形腔壁1111与第一开口112以及第二开口113相对。充电线200包括线体210以及分别装设于线体210两端的两个充电头220,至少有一个充电头220与充电接口140相适配。其中,第一开口112的轮廓大于充电头220的轮廓,第二开口113的轮廓大于线体210的轮廓且小于充电头220的轮廓,充电头220与线体210借由第一开口112穿入容纳腔111,线体210借由第二开口113穿出容纳腔111。
通过实施本实施例,用户不需要使用充电线200时,只需要将线体210从第一开口112穿入容纳腔111,并借由第二开口113将线体210穿出容纳腔111,直至充电头220借由第一开口112穿入容纳腔111即可,由于第二开口113的轮廓小于充电头220的轮廓,所以在装设充电线200时,无需担心充电头220会借由第二开口113穿出容置腔;用户需要使用充电线200时,只需要给充电线200施力,使充电线200从第一开口112处穿出容纳腔111即可将充电线200取出,取出充电线200后将充电线200的其中一个充电头220装设于充电接口140处,就可以利用充电线200的另一个充电头220为用电设备进行充电,十分地便捷。
具体地,本实施例的容纳腔111包括一弧形腔壁1111,弧形腔壁1111与第一开口112以及第二开口113相对。第一方面,弧形腔壁1111可以在装设充电线200时提供导向作用,因为充电线200的线体210借由第一开口112穿入容纳腔111后会触碰到弧形腔壁1111,而弧形腔壁1111在与线体210接触时会提供一个反向作用力,促使线体210改变方向,以引导线体210从第二开口113处穿出,由此可见,实施本实施例可以降低穿线难度。第二方面,弧形腔壁1111可以在取出充电线200时提供导向作用,因为给穿出第二开口113的充电线200施加朝向容纳腔111的力后,充电线200的充电头220会与弧形腔壁1111接触,而弧形腔壁1111在与充电头220接触时会提供一个反向作用力,促使充电头220改变方向,以引导充电头220从第一开口112处穿出,由此可见,实施本实施例可以降低取线难度。
参考图2,在具体实施例中,外表面包括相邻设置的第一表面114与第二表面115,第一开口112设于第一表面114上,第二开口113设于第二表面115上。
参考图5,如果将第一开口112与第二开口113设置于壳体110的同一表面,移动电源1000的美感比较差,而且利用线体210挂置移动电源1000时线体210是折弯的,由于线体210受力的位置也刚好位于折弯处,所以充电线200更容易损坏。通过实施本实施例,将第一开口112与第二开口113设置在壳体110相邻的两个表面上,不仅提高了移动电源1000的美感,利用线体210挂置移动电源1000时,线体210损坏的概率也比较低。
参考图4,在具体实施例中,弧形腔壁1111包括第一延伸段11111、第二延伸段11112和弧形折弯段11113。第一延伸段11111一端与第一开口112相邻,另一端朝远离第一开口112且靠近第二开口113的方向延伸。第二延伸段11112一端与第二开口113相邻,另一端朝远离第二开口113且靠近第一开口112的方向延伸。弧形折弯段11113一端连接于第一延伸段11111的另一端,另一端连接于第二延伸段11112的另一端。
参考图6、图7,在第一延伸段11111与第二延伸段11112相垂直的实施例中,虽然也能利用弧形折弯段11113在安装与拆卸充电线200时提供导向作用,但是其导向能力较差。为了进一步提高弧形腔壁1111的导向能力,本实施例的第一延伸段11111自靠近第一开口112的一侧起,逐渐朝靠近第二开口113的方向延伸,本实施例的第二延伸段11112自靠近第二开口113的一侧起,逐渐朝靠近第一开口112的方向延伸。如此设置,使第一延伸段11111与第二延伸段11112也能具备一定地导向能力,使用户能更好地利用弧形腔壁1111去安装与拆卸充电线200。
参考图3,在一实施例中,容纳腔111设置于壳体110的角部,电路板120装设于弧形腔壁1111远离第一开口112的一侧,电池130装设于弧形腔壁1111与电路板120远离第二开口113的一侧。
本实施例优化了容纳腔111、电路板120与电池130的布局,可以有效地避免容纳腔111挤压到电池130的安装空间,使同等尺寸的移动电源1000可以有更大的容量,可以为用电设备提供更多的电能,用户体验极佳。
参考图4,在一具体实施例中,电路板120包括朝向弧形腔壁1111的侧边121,侧边121沿弧形腔壁1111延伸。如此设置,电路板120能搭载更多的电子元件。
参考图6,在另一具体实施例中,电路板120为方形电路板120,由于方形电路的制造成本较低,所以使用方形电路板120可以有效降低移动电源1000的生产成本。值得一提的是,将容纳腔111设置在壳体110的角部为方形电路板120提供了必要条件,如果容纳腔111并非设置于壳体110的角部,为了降低移动电源1000的尺寸,电路板120需要设置为图8所示的异形电路板120,这样的异形电路板120成本较高,会提高移动电源1000的生产成本。
参考图1,在一实施例中,移动电源1000还包括盖体150,盖体150盖设于第一开口112处,以遮蔽或裸露出第一开口112。
具体地,在未设置盖体150时,容置于容纳腔111内的充电头220可能会受外力影响而从第一开口112脱出,进而导致充电线200与电源主体100分离的情况出现,甚至会导致充电线200丢失,用户体验较差。
通过实施本实施例,增加了能遮蔽或裸露出第一开口112的盖体150,用户在将充电线200装设至电源主体100上时,只需要先将盖体150打开以裸露出第一开口112,随后将线体210从第一开口112穿入容纳腔111,并借由第二开口113将线体210穿出容纳腔111,直至充电头220借由第一开口112穿入容纳腔111,最后再将盖体150盖好即可,由于盖体150可以遮蔽第一开口112,且第二开口113无法供充电头220穿出,所以容置于容纳腔111内的充电头220可以被牢牢地限制在容纳腔111内。用户需要使用充电线200时,只需要先打开盖体150以裸露出第一开口112,随后给充电线200施力,使充电线200从第一开口112处穿出容纳腔111即可,十分地便捷。
值得一提的是,盖体150的具体实施方式有许多,只要能利用盖体150遮蔽或裸露出第一开口112即可,本实施例在此不做限定,以下列举一些实施例以供参考。
在实施例一中,盖体150通过转轴装设于壳体110上,盖体150可以利用转轴相对盖体150转动,所以用户可以通过翻转盖体150从而遮蔽或裸露出第一开口112。
在实施例二中,盖体150上设有第一磁性件,壳体110上设有第二磁性件,第一磁性件可以与第二磁性件相吸附,以使盖体150与壳体110通过能第一磁性件与第二磁性件实现可拆卸式连接,进而实现利用盖体150遮蔽或裸露出第一开口112。
在实施例三中,盖体150可滑动式装设于壳体110上,即壳体110是一个滑盖,用户可以通过滑动盖体150从而遮蔽或裸露出第一开口112。
参考图1,在实施例四中,壳体110由弹性材料制成,盖体150的一端固设于壳体110上。由于盖体150由弹性材料制成,所以对盖体150施力时盖体150可以产生形变,由此将盖体150从遮蔽第一开口112的位置处取出,并裸露出第一开口112,需要遮蔽第一开口112的时候只需要将盖体150塞回去即可,十分便捷。为了防止盖体150丢失,本实施例还将盖体150的一端固设于壳体110上。
参考图1、图3、图9、图10,在具体实施例中,壳体110的外表面上开设有与第一开口112相邻设置的安装孔116。盖体150包括盖合部151和安装部152。盖合部151盖设于第一开口112处。安装部152包括连接段1521,第一凸起段1522和第二凸起段1523,连接段1521连接于盖合部151的一侧,第一凸起段1522连接于连接段1521,第二凸起段1523连接于第一凸起段1522远离连接段1521的一侧。其中,第一凸起段1522的轮廓小于第二凸起段1523的轮廓,以在第二凸起段1523与连接段1521之间限定出卡槽1524,安装孔116的孔壁穿入卡槽1524中。
通过实施本实施例,安装盖体150时,只要将第二凸起段1523塞进安装孔116的一侧,并使第二凸起段1523从安装孔116的另一侧穿出,使安装孔116的孔壁穿入卡槽1524中,第二凸起段1523和连接段1521就会别卡在安装孔116的两侧,由此实现盖体150与壳体110的固定,无需新增多余的零部件去固定壳体110与盖体150,可以有效地减少移动电源1000的零部件数量。
参考图10,在一实施例中,第二凸起段1523远离第一凸起段1522的一面为弧面15231,弧面15231可以在将第二凸起段1523塞进安装孔116时提供导向作用,使装配人员更易于将第二凸起段1523塞进安装孔116中。由此可见,通过实施本实施例可以降低盖体150的装配难度,提高了盖体150装配速度。
参考图9,在一实施例中,外表面上还设有凹槽117,安装孔116设置于凹槽117的槽底,凹槽117与第一开口112相连通,连接段1521容置于凹槽117中。通过实施本实施例,盖体150不会凸出于壳体110,所以可以有效避免盖体150受损,此外,还可以增加移动电源1000的美感。
参考图1,在一实施例中,第一开口112的轮廓大于第一开口112的轮廓大于盖合部151的轮廓,这样第一开口112与盖体150就会共同限定出扣手位160,以便于用户利用扣手位160抠出盖体150。
参考图1,在具体实施例中,扣手位160位于盖合部151远离安装部152的一侧,这样更便于用户施力将盖体150扣出。
在另一实施例中,盖体150背向容纳腔111的一侧设置有把手,用户可以通过对该把手施力,从而利用把手将盖体150拉出。
应当理解的是,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对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可以对上述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所有这些修改和替换,都应属于本实用新型所附权利要的保护范围。
Claims (10)
1.一种移动电源,其特征在于,包括:
电源主体,其包括壳体、电路板、电池和充电接口;所述电路板和所述电池装设于所述壳体内,所述电路板与所述电池电性连接,所述充电接口通过所述电路板与所述电池电性连接,且所述充电接口裸露于所述壳体;所述壳体设有容纳腔,所述壳体的外表面上开设有与所述容纳腔连通的第一开口与第二开口,所述第一开口与所述第二开口相邻设置,所述容纳腔包括一弧形腔壁,所述弧形腔壁与所述第一开口以及所述第二开口相对;
充电线,其包括线体以及分别装设于线体两端的两个充电头,至少一个所述充电头与所述充电接口相适配;
其中,所述第一开口的轮廓大于所述充电头的轮廓,所述第二开口的轮廓大于所述线体的轮廓且小于所述充电头的轮廓;所述充电头与所述线体借由所述第一开口穿入所述容纳腔,所述线体借由所述第二开口穿出所述容纳腔。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移动电源,其特征在于,所述外表面包括相邻设置的第一表面与第二表面,所述第一开口开设于所述第一表面上,所述第二开口开设于所述第二表面上。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移动电源,其特征在于,所述弧形腔壁包括:
第一延伸段,其一端与所述第一开口相邻,另一端朝远离所述第一开口且靠近所述第二开口的方向延伸;
第二延伸段,其一端与所述第二开口相邻,另一端朝远离所述第二开口且靠近所述第一开口的方向延伸;
弧形折弯段,其一端连接于所述第一延伸段的另一端,另一端连接于所述第二延伸段的另一端。
4.根据权利要求2-3任一项所述的移动电源,其特征在于,所述容纳腔设置于所述壳体的角部,所述电路板装设于所述弧形腔壁远离所述第一开口的一侧,所述电池装设于所述弧形腔壁与所述电路板远离所述第二开口的一侧。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移动电源,其特征在于,所述电路板包括朝向所述弧形腔壁的侧边,所述侧边沿所述弧形腔壁延伸。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移动电源,其特征在于,所述电路板为方形电路板。
7.根据权利要求2-3任一项所述的移动电源,其特征在于,所述移动电源还包括盖体,其盖设于所述第一开口处,以遮蔽或裸露出所述第一开口。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移动电源,其特征在于,所述盖体由弹性材料制成,所述盖体的一端固设于所述壳体上。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移动电源,其特征在于,所述外表面上开设有与所述第一开口相邻设置的安装孔;所述盖体包括:
盖合部,其盖设于所述第一开口处;
安装部,其包括连接段、第一凸起段和第二凸起段,所述连接段连接于所述盖合部的一侧,所述第一凸起段连接于所述连接段,所述第二凸起段连接于所述第一凸起段远离所述连接段的一侧;其中,所述第一凸起段的轮廓小于所述第二凸起段的轮廓,以在所述第二凸起段与所述连接段之间限定出卡槽,所述安装孔的孔壁穿入所述卡槽中。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移动电源,其特征在于,所述外表面上还设有凹槽,所述安装孔设置于所述凹槽的槽底,所述凹槽与所述第一开口相连通,所述连接段容置于所述凹槽中。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321895307.3U CN220711139U (zh) | 2023-07-18 | 2023-07-18 | 一种移动电源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321895307.3U CN220711139U (zh) | 2023-07-18 | 2023-07-18 | 一种移动电源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20711139U true CN220711139U (zh) | 2024-04-02 |
Family
ID=9044185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321895307.3U Active CN220711139U (zh) | 2023-07-18 | 2023-07-18 | 一种移动电源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20711139U (zh) |
-
2023
- 2023-07-18 CN CN202321895307.3U patent/CN220711139U/zh active Active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JP4968344B2 (ja) | コネクター保持装置 | |
US8961230B2 (en) | Connector | |
US7175474B1 (en) | Power adapter having replaceable plugs | |
JP2002033150A (ja) | 電気コネクタ及びソケットコネクタ | |
US6254436B1 (en) | Electrical connector for automotive lamp | |
CN213990000U (zh) | 线卡结构、线缆安装结构及终端设备 | |
CN220711139U (zh) | 一种移动电源 | |
CN220711140U (zh) | 一种移动电源 | |
CN218783940U (zh) | 一种电路板组件及电子设备 | |
CN215528031U (zh) | 可拆卸式插排 | |
CN212659619U (zh) | 一种用于电能表的电池盒及电能表 | |
CN114034022A (zh) | 连接结构及照明设备 | |
CN109542256B (zh) | 一种框架装置及书写设备 | |
US20030137810A1 (en) | Housing of power supply apparatus for securing power cord thereon | |
CN217823377U (zh) | 一种带线灯带连接装置及灯带部件 | |
CN220692347U (zh) | 一种接口连接结构及理发器 | |
CN217882019U (zh) | 一种简易充电端子 | |
CN218769908U (zh) | 一种应急电源的电池盖、应急电源壳体及应急电源 | |
CN211045789U (zh) | 柔性软板电连接器 | |
CN219801936U (zh) | 移动电源 | |
CN209766688U (zh) | 电源连接器 | |
CN218018632U (zh) | 一种理发器 | |
CN209805462U (zh) | 一种带数据线的移动电源 | |
CN213243676U (zh) | 一种爪极式同步电机定子与引线连接结构 | |
CN220582371U (zh) | 一种分体式旋拧灯具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