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20695164U - 清洁设备及清洁系统 - Google Patents

清洁设备及清洁系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20695164U
CN220695164U CN202321212876.3U CN202321212876U CN220695164U CN 220695164 U CN220695164 U CN 220695164U CN 202321212876 U CN202321212876 U CN 202321212876U CN 220695164 U CN220695164 U CN 220695164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brush
cover
rolling brush
rolling
roller brush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21212876.3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董小康
吴惠国
高智博
刘咏海
周春锋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Tineco Intelligent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Tineco Intelligent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Tineco Intelligent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Tineco Intelligent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323144815.0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21242725U/zh
Priority to CN202323145132.7U priority patent/CN221242726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20695164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20695164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AHUMAN NECESSITIES
    • A47FURNITURE; DOMESTIC ARTICLES OR APPLIANCES; COFFEE MILLS; SPICE MILLS; SUCTION CLEANERS IN GENERAL
    • A47LDOMESTIC WASHING OR CLEANING; SUCTION CLEANERS IN GENERAL
    • A47L11/00Machines for cleaning floors, carpets, furniture, walls, or wall coverings
    • A47L11/40Parts or details of machines not provided for in groups A47L11/02 - A47L11/38, or not restricted to one of these groups, e.g. handles, arrangements of switches, skirts, buffers, levers
    • A47L11/4036Parts or details of the surface treating tools
    • A47L11/4041Roll shaped surface treating tools
    • AHUMAN NECESSITIES
    • A47FURNITURE; DOMESTIC ARTICLES OR APPLIANCES; COFFEE MILLS; SPICE MILLS; SUCTION CLEANERS IN GENERAL
    • A47LDOMESTIC WASHING OR CLEANING; SUCTION CLEANERS IN GENERAL
    • A47L11/00Machines for cleaning floors, carpets, furniture, walls, or wall coverings
    • A47L11/28Floor-scrubbing machines, motor-driven
    • A47L11/282Floor-scrubbing machines, motor-driven having rotary tools
    • AHUMAN NECESSITIES
    • A47FURNITURE; DOMESTIC ARTICLES OR APPLIANCES; COFFEE MILLS; SPICE MILLS; SUCTION CLEANERS IN GENERAL
    • A47LDOMESTIC WASHING OR CLEANING; SUCTION CLEANERS IN GENERAL
    • A47L2201/00Robotic cleaning machines, i.e. with automatic control of the travelling movement or the cleaning operation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10/00Energy generation through renewable energy sources
    • Y02E10/50Photovoltaic [PV] energy

Landscapes

  • Cleaning In General (AREA)
  • Nozzles For Electric Vacuum Cleaners (AREA)

Abstract

本公开涉及一种清洁设备及清洁系统,地刷组件包括地刷壳体、滚刷、滚刷盖;所述滚刷盖与所述地刷壳体围成了用于与所述滚刷配合的滚刷腔,所述滚刷盖被构造为相对于所述地刷壳体可工作在第一位置或第二位置;位于第一位置时,所述滚刷盖与所述滚刷之间具有第一接触面积;位于第二位置时,所述滚刷盖与所述滚刷之间具有第二接触面积;其中,第一接触面积大于等于零,且第一接触面积小于第二接触面积。本公开实现了通过滚刷对滚刷盖的内壁进行清洁,使清洁设备的自动化程度得到了提升,还优化了用户体验。

Description

清洁设备及清洁系统
技术领域
本公开涉及清洁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清洁设备;本公开还涉及一种清洁系统。
背景技术
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也得到了提高。在物质基础得到保障的前提下,人们开始借助各种各样的工具来减少劳动提高生活质量,家用清洁设备应运而生。
以洗地机而言,在其完成清洁工作之后能够进行自清洁,以保证设备的洁净。目前市面上的洗地机产品在自清洁过程中,能够通过浸泡滚刷、冲洗滚刷以及采用刮水板刮去滚刷表面脏污等方式来达到清洁滚刷的目的,但是以上的清洁方式,均忽略了滚刷盖内表面的脏污问题。
在洗地机工作时,滚刷会高速旋转,其绒毛上附着的水滴以及脏污颗粒在旋转过程中,会被甩至滚刷盖的内表面。目前的洗地机在自清洁时完全不能清洁到滚刷盖的内表面,因此用户需要手动清洗滚刷盖,使得用户体验差。
实用新型内容
本公开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问题,提供了一种清洁设备及清洁系统。
根据本公开的第一方面,提供了一种清洁设备,包括地刷组件,所述地刷组件包括:
地刷壳体;
滚刷,所述滚刷转动连接在所述地刷壳体上,且被构造为用于对工作面进行清洁;
滚刷盖,所述滚刷盖与所述地刷壳体围成了用于与所述滚刷配合的滚刷腔,所述滚刷盖被构造为相对于所述地刷壳体可工作在第一位置或第二位置;
位于第一位置时,所述滚刷盖与所述滚刷之间具有第一接触面积;位于第二位置时,所述滚刷盖与所述滚刷之间具有第二接触面积;其中,第一接触面积大于等于零,且第一接触面积小于第二接触面积。在本公开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滚刷盖通过导向机构安装在所述地刷壳体上,所述导向机构被构造为呈弧形,以使所述滚刷盖被构造为沿着弧形运动轨迹在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之间运动。
在本公开的一个实施例中,在所述地刷壳体上设置有出液组件;所述出液组件包括出液部以及向所述滚刷方向延伸的引流部;所述滚刷盖上设置有延伸部,所述延伸部被构造为向下延伸至邻近所述引流部的位置,且与所述引流部围成了出液口;液体被配置为经所述出液口流向所述滚刷。
在本公开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延伸部上与所述引流部围成出液口的位置被构造为位于弧形运动轨迹的圆心位置,且被构造为在滚刷盖运动的过程中与所述引流部之间的距离保持在预定范围内。
在本公开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延伸部面向所述引流部的一侧被构造为呈弧形,所述延伸部与引流部之间围成的出液口尺寸被构造为在滚刷盖运动的过程中基本保持不变。
在本公开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滚刷盖包括用于与所述滚刷对应的滚刷面;在所述清洁设备的行进方向上,所述延伸部被构造为延伸至所述滚刷的后端,且围成所述滚刷面的后端部分。
在本公开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滚刷面被构造为具有与所述滚刷形状相适配的内弧面;位于第一位置时,所述滚刷面被构造为与所述滚刷不同心;位于第二位置时,所述滚刷面被构造为与所述滚刷同心。
在本公开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出液口被构造为沿着所述滚刷的轴向方向延伸,在所述引流部上设置有分流筋,所述分流筋被构造为在滚刷的轴向方向上间隔分布。
在本公开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引流部被构造为倾斜向下延伸,从出液部流出的液体被配置为经所述引流部倾斜向下流向所述滚刷。
在本公开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地刷壳体的相对两侧设置有承载支架;所述导向机构包括设置在承载支架上的导向槽,以及设置在所述滚刷盖对应位置且与所述导向槽配合的导向块;所述导向块、导向槽被构造为呈弧形。
在本公开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滚刷盖被构造为可拆卸地安装在所述地刷壳体上,所述导向块为设置在所述滚刷盖相对两侧的锁扣;所述锁扣被构造为通过弹性装置伸出所述滚刷盖,且被构造为在外力的作用下向所述滚刷盖内缩回。
在本公开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锁扣的外侧壁被构造为从下至上呈向外倾斜的倾斜面;所述承载支架的端面上对应滚刷盖第一位置设置有导向面,所述导向面被构造为当滚刷盖在第一位置时与所述锁扣外侧壁的倾斜面配合在一起,以在下压滚刷盖时推动锁扣向滚刷盖内运动至导向槽中。
在本公开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滚刷盖的相对两侧被构造为承载在所述承载支架顶部的第一端面上;所述第一端面具有水平部和第一弧形部,所述滚刷盖的两侧被构造为与所述水平部、第一弧形部相适配的形状;所述第一弧形部被构造为在滚刷盖运动的过程中始终对滚刷盖的相应位置进行支撑。
在本公开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承载支架顶部设置有第二端面,所述第二端面上对应水平部的位置设置有第二弧形部,所述滚刷盖对应的位置向下形成与所述第二弧形部配合的弧形凸缘,所述弧形凸缘被构造为在滚刷盖运动的过程中与所述第二弧形部进行支撑。
在本公开的一个实施例中,还包括运动组件,所述运动组件包括述受控于驱动机构的推动部;所述滚刷盖上设置有与所述推动部传动连接的配合部;所述推动部被构造为受控于驱动机构带动所述滚刷盖在第一位置、第二位置之间运动。
在本公开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推动部上设置有卡合槽,所述配合部为具有向下开口的卡合壁;所述卡合壁被构造为在滚刷盖向下安装到地刷壳体上后,与所述卡合槽配合在一起。
在本公开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滚刷盖包括固定部分和活动部分,所述活动部分被构造为在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之间运动;位于第一位置时,所述活动部分与所述滚刷之间具有第一接触面积;位于第二位置时,所述活动部分与所述滚刷之间具有第二接触面积;其中,第一接触面积大于等于零,且第一接触面积小于第二接触面积。
在本公开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滚刷盖位于第二位置时,所述清洁设备处于自清洁作业中。
根据本公开的第二方面,还提供了一种清洁系统,包括:
本公开的第一方面所述的清洁设备,所述清洁设备包括与滚刷接触配合的刮板、位于刮板下方的吸污口以及用于在吸污口形成吸力的主电机;
托盘,所述托盘被构造为用于放置所述清洁设备,所述托盘具有用于容纳滚刷的滚刷槽,所述滚刷被构造为在进行自清洁作业时能够相对于滚刷槽自由转动。
在本公开的一个实施例中,在所述滚刷槽前侧上设置有多个托盘筋,所述托盘筋在所述滚刷槽的侧壁上往所述滚刷槽的底部方向延伸;多个所述托盘筋被构造为间隔分布在滚刷槽的轴向方向上。
在本公开的一个实施例中,位于所述滚刷槽相对两侧位置的所述托盘筋被构造为向所述滚刷槽轴向方向上的中部区域倾斜。
在本公开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滚刷槽包括位于滚刷槽底部的第一弧面和位于滚刷槽前侧位置的第二弧面;所述第二弧面被构造为向远离所述滚刷的方向偏离所述第一弧面,并在所述第一弧面与所述第二弧面连接的位置形成拐点;所述滚刷槽的前端侧壁被构造为高于所述滚刷在拐点位置的转动切线。
在本公开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清洁设备放置在所述托盘上时,所述刮板至所述滚刷圆心的连线,与所述拐点至所述滚刷圆心的连线之间的夹角大于90°小于180°。
本公开的一个有益效果在于,通过让滚刷盖能够相对于地刷壳体工作在第一位置或第二位置,且滚刷盖在位于第二位置时能够使其内壁与滚刷接触配合,从而实现通过滚刷对滚刷盖的内壁进行清洁。这使清洁设备的自动化程度得到了提升,而且用户不再需要手动清洁滚刷盖的内壁,优化了用户体验。
通过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公开的示例性实施例的详细描述,本公开的其它特征及其优点将会变得清楚。
附图说明
被结合在说明书中并构成说明书的一部分的附图示出了本公开的实施例,并且连同其说明一起用于解释本公开的原理。
图1是本公开的清洁设备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公开的滚刷盖位于第一位置时的清洁设备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公开的滚刷盖位于第二位置时的清洁设备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公开滚刷盖位于第一位置时的剖面图;
图5是本公开滚刷盖位于第二位置时的剖面图;
图6是图5的局部放大示意图;
图7是本公开的出液组件结构示意图;
图8是本公开滚刷盖与地刷壳体的爆炸示意图;
图9是本公开的运动组件的爆炸图;
图10是本公开的滚刷盖及运动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11是图10中运动组件处的放大示意图;
图12是图10中A处的放大示意图;
图13是本公开的地刷壳体的结构示意图;
图14是图13中承载支架处的放大示意图;
图15是本公开地刷组件另一角度的剖视图;
图16是图15中B处的放大示意图;
图17是本公开的导向机构位置的剖面图;
图18是本公开清洁设备另一实施方式的剖视图;
图19是图18中出液部区域的局部放大图;
图20是本公开实施例二中的滚刷盖及运动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21是本公开实施例三中的清洁设备剖视图;
图22是本公开实施例三中另一实施方式的清洁设备局部剖视图;
图23是本公开托盘的结构示意图。
图1至图23中各组件名称和附图标记之间的一一对应关系如下:
1、地刷壳体,11、出液组件,111,出液部,1111、出液孔,112、引流部,1121、分流筋113、弹簧;12、承载支架,121、导向槽,1211、止挡面,122、导向面,123、水平部,124、第一弧形部,125、第二弧形部,13、刮板;
2、滚刷;
3、滚刷盖,31、滚刷面,32、延伸部,33、锁扣,331、倾斜面,332、止挡配合面,34、弹性装置,35、扣手,36、水平配合面,37、弧形配合面,38、弧形凸缘,39、卡合壁,391、前配合面;301、座体,302、活动盖板,303、固定盖板,304、间隙,305、挂耳;
4、出液口;
5、运动组件、51、驱动机构、52、推动部、521、卡合槽、53、连接件;
6、吸污口;
7、托盘,71、滚刷槽,711、第一弧面,712、第二弧面,713、第三弧面,714、拐点,715、前端侧壁,72、轮槽,73、托盘筋;
8、机身,9、手持部,10、地刷组件。
具体实施方式
现在将参照附图来详细描述本公开的各种示例性实施例。应注意到:除非另外具体说明,否则在这些实施例中阐述的部件和步骤的相对布置、数字表达式和数值不限制本公开的范围。
以下对至少一个示例性实施例的描述实际上仅仅是说明性的,决不作为对本公开及其应用或使用的任何限制。
对于相关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已知的技术、方法和设备可能不作详细讨论,但在适当情况下,所述技术、方法和设备应当被视为说明书的一部分。
应注意到:相似的标号和字母在下面的附图中表示类似项,因此,一旦某一项在一个附图中被定义,则在随后的附图中不需要对其进行进一步讨论。
在本文中,“上”、“下”、“前”、“后”、“左”、“右”等仅用于表示相关部分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而非限定这些相关部分的绝对位置。
在本文中,“第一”、“第二”等仅用于彼此的区分,而非表示重要程度及顺序、以及互为存在的前提等。
在本文中,“相等”、“相同”等并非严格的数学和/或几何学意义上的限制,还包含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的且制造或使用等允许的误差。
本公开提供了一种清洁设备,其可以是手持式清洁设备,如手持式清洗机、手持式吸尘机、手持式洗地机等本领域技术人员所熟知的手持式清洁设备。也可以是扫地机器人、拖地机器人、扫拖一体的机器人等用于对地面、沙发、地毯等需要清洁的工作面进行清洁的自移动清洁设备。在本公开的清洁设备为手持式洗地机的实施例中,用户在使用该洗地机进行清洁工作时,可以推动洗地机在地面上进行移动,并利用洗地机的地刷组件对工作面进行清洁。
清洁设备包括地刷组件,地刷组件包括地刷壳体、滚刷以及滚刷盖。其中,地刷壳体上设置有吸污口,滚刷被构造为转动连接在地刷壳体上,在清洁设备进行清洁工作的过程中,滚刷与工作面接触,以实现对工作面进行清洁,吸污口可以将清洁后的脏污吸入到污水桶中进行处理。
其中,滚刷盖与地刷壳体围成了与滚刷配合的滚刷腔。滚刷在滚刷腔中转动时,吸附在其表面的污物会在离心力的作用下甩至滚刷盖内壁,导致滚刷盖内壁被污染。为了清洁滚刷盖的内壁,本公开中的滚刷盖被构造为相对地刷壳体可工作在第一位置或第二位置。具体地,当滚刷盖位于第一位置时,滚刷盖与滚刷之间具有第一接触面积;位于第二位置时,滚刷盖与滚刷之间具有第二接触面积。
例如在本公开一个实施方式中,位于第一位置时,滚刷盖的部分内壁可以与滚刷接触配合,使得二者之间的第一接触面积大于零;也可以是,位于第一位置时,滚刷盖的内壁与滚刷完全脱离,这使得二者之间的第一接触面积为零。第二接触面积远大于第一接触面积,也就是说,在滚刷盖位于第二位置时,滚刷盖的整个内壁或者大部分内壁能够与滚刷接触配合,从而实现通过滚刷对滚刷盖的内壁进行清洁的目的。
本公开的滚刷盖能够相对于地刷壳体工作在第一位置或第二位置,且滚刷盖在位于第二位置时能够使其内壁与滚刷接触配合,从而通过滚刷对滚刷盖的内壁进行清洁,避免脏污残留在滚刷盖的内壁,也避免了用户手动清洁,这使清洁设备的自动化程度得到了提升,优化了用户体验。
为了方便理解,下面将参考图1至图23,并结合具体的实施例对本公开的清洁设备进行详细的说明。
实施例一
参考图1,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清洁设备,该清洁设备可以是手持式清洁设备,如手持式清洗机、手持式吸尘器、手持式洗地机、手持式布艺清洗机等本领域技术人员所熟知的手持式清洁设备。清洁设备包括机身8、手持部9以及连接在机身下方的地刷组件10。具体地,地刷组件10转动连接在机身8上,如此清洁设备在对工作面进行清洁工作时,地刷组件10能够与工作面保持接触,从而达到对工作面上的脏污进行清洗的目的。
如图2、图4所示,地刷组件包括地刷壳体1、滚刷2和滚刷盖3。地刷壳体1上设置有吸污口6,吸污口6可通过吸污通道与机身上的污水桶连接在一起,以便清洁设备将吸污口6处的脏污吸入至污水桶。滚刷2转动连接在地刷壳体1上,且被构造为用于对工作面进行清洁。使用过程中,滚刷2相对于工作面进行转动,由此实现了对工作面的清洁。
参考图4和图5,在地刷壳体1上位于吸污口6上方的位置设置有刮板13,该刮板13被构造为与滚刷2过盈配合。参考图4视图方向,滚刷2在正常工作时能够沿逆时针方向转动,这使得滚刷2在转动的过程中,刮板13可以将位于滚刷2上的脏污刮下,被刮下的脏污被吸污口6产生的负压吸入。滚刷2在正转时是沿着逆时针方向转动,以便可以对工作面进行清洗,当然在其它一些应用场景中,滚刷2也可以反转,即滚刷2沿着顺时针的方向转动。例如在清洁设备的自清洁过程中,滚刷2可能会通过正转、反转实现对滚刷的自清洁。
在此需要注意的是,上述中“逆时针”是参考图4的视图方向而定的,具体滚刷是逆时针转动还是顺时针转动取决于观察者与清洁设备之间的位置。本公开中描述的顺时针、逆时针并不是对滚刷转动方向的限制,仅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公开清洁设备的动作原理。
参考图2和图4,滚刷盖3安装在地刷壳体1上,且与地刷壳体1围成了与滚刷2配合的滚刷腔。该滚刷腔可与滚刷2具有相适配的形状,滚刷2从滚刷腔的下端开口伸出,以与工作面接触。通过滚刷腔可以对滚刷2提供防护,同时可避免滚刷2转动时将脏污甩出。滚刷2在滚刷腔中转动时,吸附其表面的脏污会在离心力的作用下甩至滚刷盖3的内壁,导致脏污粘附在滚刷盖3的内壁上,长时间容易造成细菌的滋生、产生异味。为了清洁滚刷盖3的内壁,本公开中的滚刷盖3被构造为相对地刷壳体1工作在第一位置或第二位置。
具体地,当滚刷盖3位于第一位置时,如图2、图4所示,滚刷盖3与滚刷2之间具有第一接触面积,其中第一接触面积大于等于零。当第一接触面积等于零时,滚刷盖3的内壁被构造为与滚刷2脱离,这使得清洁设备在正常的清洁工作或者在自清洁时,避免滚刷盖3影响滚刷2的转动和清洁工作。在本公开另一个实施方式中,滚刷盖3内壁与滚刷2部分接触配合,这使得二者之间的第一接触面积大于零。例如滚刷盖3的后端边缘可以与滚刷2线接触,或滚刷盖3的后端小部分与滚刷2贴合在一起。第一接触面积的具体大小取决于滚刷盖3的具体形状,还取决于滚刷2的蓬松程度。全新的滚刷2会具有更加蓬松的刷毛,此时的第一接触面积会较大;使用一段时间后的滚刷2刷毛不再蓬松,滚刷2直径减小,第一接触面积也随之减小。为了使得清洁地面时的滚刷2受到的阻力尽可能小,第一接触面积不超过滚刷盖3内壁面积的20%。
当滚刷盖3位于第二位置时,如图3、图5所示,滚刷盖3与滚刷2之间具有第二接触面积,其中,第二接触面积大于第一接触面积。详细地,第二接触面积的大小取决于滚刷盖3内壁的面积大小,当滚刷盖3位于第二位置时,滚刷盖3内壁与滚刷2几乎完全接触配合在一起。滚刷2在转动时能与位于第二位置的滚刷盖3内壁产生摩擦,从而将位于滚刷盖3内壁上的脏污清理干净,这样就实现了通过滚刷2对滚刷盖3的内壁进行清洁,避免了用户手动清洁滚刷盖3,也避免了脏污残留在滚刷盖3的内壁上。为了使得滚刷盖3内壁能充分被清理,在第二位置时,滚刷盖3与滚刷2的第二接触面积不小于滚刷盖3内壁面积的90%,最佳地,滚刷盖3内壁与滚刷2完全接触,第二接触面积为滚刷盖3内壁面积的100%。
本公开通过让滚刷盖3能够相对于地刷壳体1工作在第一位置或第二位置,且滚刷盖3在位于第二位置时能够使其内壁与滚刷2接触配合,从而实现通过滚刷2对滚刷盖3的内壁进行清洁。这使清洁设备的自动化程度得到了提升,而且用户不再需要手动清洁滚刷盖的内壁,优化了用户体验。
本公开的滚刷盖3可以被构造为在直线方向上运动,例如在水平方向、垂直方向上或者其它方向上按照直线运动。在本公开一个实施方式中,如图8所示,滚刷盖3被构造为通过导向机构安装在地刷壳体1上,且沿着弧形运动轨迹在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之间运动。滚刷盖3可通过导向机构与地刷壳体1安装在一起,且导向机构被滚刷盖3的运动提供导向,使得滚刷盖3可以沿着导向机构的延伸方向运动。在该实施例中,导向机构被构造为呈弧形,以使滚刷盖3沿着弧形运动轨迹在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之间运动。
采用弧形运动轨迹有利于使滚刷盖3的内壁与滚刷2贴合在一起,这是由于滚刷2为滚动体,其具有呈柱状或筒状的圆周面。采用弧形运动轨迹的运动方式,可以保证滚刷盖3的内壁尽可能多地与滚刷2的外周面贴合在一起,从而尽可能对整个滚刷盖3的内壁进行清洁,尤其是对容易粘到脏污的内壁进行清洁。
在本公开的一个实施方式中,参考图4和图5,地刷壳体1上设置有出液组件11,该出液组件11被构造为向滚刷2提供清洁介质,这使得清洁设备在进行清洁工作时可以对工作面进行湿拖,例如在自清洁工作时向滚刷2提供清洁介质,以便对滚刷2进行自清洁时。该清洁介质可以是清水,也可以是配置为适当浓度的消毒液体等,本公开对此不作限制。
参考图5至图7,出液组件11设置在地刷壳体1上位于吸污口6上位的位置,其包括出液部111以及向滚刷2方向延伸的引流部112。出液部111设置在地刷壳体1上,其被构造为通过管路与清水桶连通,这使得清水桶的液体可以从出液部111上设置的出液孔1111流出。引流部112可以与出液部111一体成型,也可以通过后续装配的方式与出液部111连接在一起,且该引流部112被构造为由出液部111的位置向滚刷2的方向延伸,这使得从出液部111流出的液体可以经引流部112流向滚刷2,以对滚刷2进行湿润。在另外的实施例中,出液组件11可以设置在滚刷盖3上。
继续参考图5至图7,滚刷盖3上设置有延伸部32,延伸部32被构造为自上向下延伸至邻近引流部112的位置,且与引流部112围成了出液口4。液体由出液部111流出后,由引流部112引流至出液口4,并从出液口4流出至滚刷2。具体地,滚刷盖3对应引流部112的位置设置有朝引流部112方向延伸的延伸部32,该延伸部32位于引流部112的上方位置,且与引流部112具有预定的间隔,二者围成了出液口4,这使得经出液部111流出的液体可以沿着引流部112流动,并最终通过该出液口4流出至滚刷2的表面。
本公开通过延伸部32与引流部112之间形成了出液口4,通过控制出液口4的尺寸及位置,由此可避免滚刷2在转动的过程中将脏污甩向出液部111和引流部112上,造成堵塞等问题。
在本公开一个实施方式中,参考图5,引流部112被构造为倾斜向下延伸,即引流部112由与出液部111连接的位置倾斜向下延伸至邻近滚刷2的位置,这不但有利于液体在引流部112上的流动,另外还使引流部112与延伸部32围成的出液口4的开口方向倾斜向下,避免脏污甩入出液口4中。另外即使少量的脏污被甩入或溅入出液口4中,在液体的流动过程中也可以将该少量的脏污带出。
在本公开一个实施方式中,如图7所示,出液部111可以是出液板,该出液板被构造为沿着滚刷2的轴向方向延伸,在该出液板上沿着滚刷2的轴向方向间隔开设有多个出液孔1111,引流部112也可以呈板状结构,其形状与出液板相适配。在水平方向上,延伸部32沿滚刷2的轴向方向延伸;在高度方向上,延伸部32由滚刷盖3的位置向下倾斜或者竖直向下延伸至邻近出液板的位置,且与出液板之间具有间隔,二者围成了上述的出液口4,该出液口4沿着滚刷2的轴向方向延伸,这使得从多个出液孔流出的液体可以均匀地通过出液口4流向滚刷2,以对滚刷2的整个表面进行湿润。
在本公开的一个实施方式中,继续参考图7,在引流部112上设置有分流筋1121,分流筋1121被构造为在滚刷2的轴向方向上间隔分布。在每个出液孔1111处,以及两个出液孔1111中间的位置均设置有分流筋1121。通过间隔分布的多个分流筋1121可以使液体沿着由相邻两个分流筋1121构成的分流槽向下流动,从而保证液体可以均匀地向下流动,使得滚刷2充分地接触液体,以达到更好的清洁效果。分流筋1121使得液体能够基本均匀地到达滚刷2的整个轴向面上,而不是仅集中在出液孔1111的几个点处,也就是说,通过设置分流筋1121使原先的“点湿润”进步为现在的“线/面湿润”另外通过分流筋还可以提高引流部112的结构强度,在此不再具体说明。
在本公开一个实施方式中,刮板13设置在引流部112的底部,且被构造为与滚刷2接触配合,刮板13的上表面与引流部112的下表面贴合,刮板13与出液组件11可以构成出液组件11整体元件。出液组件11整体元件被构造为铰接在地刷壳体1上,参考图19,出液部111的上端部分被构造为铰接在地刷壳体1上,这使得出液部111、引流部112、刮板13被构造为可以整体以该铰接点相对于地刷壳体1发生偏转。其中,在出液部111的偏离铰接点的位置与地刷壳体1之间设置有另一弹性装置,该弹性装置可以是弹簧113,出液组件11整体元件上的刮板13被构造为在弹簧113的作用下预压在滚刷2上。即弹簧113使得出液组件11整体元件始终具有往滚刷2方向运动的趋势,能够使得刮板13始终能与滚刷2保持过盈接触,这使得当滚刷2长时间工作或者由于其它原因造成磨损或者外径减小时,在弹簧113的作用下可使得刮板13可以始终与滚刷2的外表面接触配合在一起,从而保证了刮板13的功能。在本公开的另一个实施方式中,出液组件11整体元件也可以被构造为相对于地刷壳体1平动。参考图4视图方向,出液组件11可以被构造为相对于地刷壳体1横向平移运动,从而使刮板13始终与滚刷2的外表面接触配合在一起。在本公开一个实施方式中,如图6所示,延伸部32上与引流部112围成出液口4的位置被构造为基本位于弧形运动轨迹的圆心位置,且被构造为在滚刷盖3运动的过程中与引流部112之间的距离保持在预定范围内。受制于工艺等因素的影响,圆心位置可以是出液口4覆盖范围内的位置,最佳地,延伸部32上与引流部112围成出液口4的位置被构造为位于弧形运动轨迹的圆心位置。
由于滚刷盖3在导向机构的作用下沿着弧形运动轨迹在地刷壳体1上运动,而延伸部32上用于围成出液口4的位置基本位于弧形运动轨迹的圆心位置,这使得在滚刷盖3运动的过程中,延伸部32上用于围成出液口4的位置可以几乎保持不动,或者可以在尽可能小的范围内移动,由此可使延伸部32与引流部112之间的距离保持在预定范围内,即出液口4的开口尺寸可以在滚刷盖3的运动过程中保持在预定范围内,避免由于延伸部32随着滚刷盖3发生较大的位移,造成出液口4的开口尺寸过大或过小,使得滚刷2上的脏污或者其它位置的脏污进入到出液口4内造成堵塞或者造成出水不顺畅等问题。从另一个角度而言,也可以理解为,滚刷盖3的其它部分基本以延伸部32对应出液口4的位置为圆心,在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之间沿弧线进行摆动。
需要说明的是,此处的“预定范围”指的是可接受的范围内,即出液口4的开口尺寸过大,或者理解为延伸部32与引流部112之间的距离过大,则容易造成脏污甩入或溅入到出液组件11上;而出液口4的开口尺寸过小,则可能阻碍出水使得出水不顺畅。出液口4的可接受范围可以根据本领域技术人员的实际需求进行设计。滚刷盖3以出液口4的位置为圆心沿弧线摆动时,距离出液口4位置很近的延伸部32只会产生微小的位移,不会发生大幅的移动。
为了进一步减小滚刷盖3在运动过程中对出液口4的影响,在本公开的一个实施方式中,延伸部32面向引流部112的一侧被构造为呈弧形,延伸部32与引流部112之间围成的出液口4尺寸被构造为在滚刷盖3运动的过程中基本保持不变或者仅发生微小的变化。出液口4在滚刷盖3运动前后尺寸的变化不超过出液口4原尺寸(即滚刷盖3位于第一位置时的出液口4的尺寸)的1/2。
具体参考图5、图6所示,延伸部32面向引流部112的表面被构造为弧形,该表面弧形的弯曲方向与导向机构的弯曲方向相反,这使得在延伸部32随着滚刷盖3一起摆动的时候,方向相反的弧形表面可以抵消这种位移,即滚刷盖3与引流部112之间的间距仍然能够保持不变,由此使出液口4的尺寸几乎保持不变。这样即实现了防止滚刷2将脏污甩入出液口4内以堵塞出液组件11,还防止了滚刷盖3在运动过程中与出液组件11、滚刷2发生干涉。另外出液口4的尺寸保持不变,使得液体能够均匀、定量地流向滚刷2,避免由于出液量的不同影响对工作面的清洁效果。
在本公开的一个实施方式中,如图10所示,滚刷盖3包括用于与滚刷2对应的滚刷面31,滚刷面31即为滚刷盖3的内壁。当滚刷盖3运动至第二位置时,滚刷2与滚刷面31接触配合,以清洁滚刷面31。在该第二位置,滚刷2能够至少贴合滚刷面31的部分区域。在清洁设备的行进方向上,滚刷面31具有向滚刷2前侧方向延伸的前端部分,以及向滚刷2后侧方向延伸的后端部,从而使得该滚刷面31可以由滚刷2的前侧延伸至滚刷的后侧。其中,延伸部32被构造为延伸至滚刷2的后端,且围成滚刷面31的后端部分。即,延伸部32面向滚刷2的一侧表面即为滚刷面31的一部分。延伸部32将滚刷2与出液组件11分隔开,这样可以防止滚刷2在转动时将污物甩至出液组件11。
另外,由于设备的小型化发展,滚刷面31与滚刷2之间的距离被控制在预定的范围内,过大则影响各结构之间紧凑性,过小则可能影响各部件之间的装配或性能。因此,通过延伸部32形成滚刷面31的一部分,同时通过该延伸部32与引流部112围成了出液口4,不但使得结构紧凑,在面对滚刷2的区域尽量减少因组装所带来的间隙,另外还能保证滚刷面31的延伸面积。
在本公开一个实施方式中,如图4所示,滚刷面31被构造为具有与滚刷2形状相适配的内弧面,也就是说,滚刷面31的弧度和滚刷2是相同的或者近似相同。当滚刷盖3位于第一位置时,滚刷面31被构造为与滚刷2不同心;位于第二位置时,滚刷面31被构造为与滚刷2同心。由于滚刷盖3的延伸部32基本位于弧形运动轨迹的圆心位置,使得滚刷盖3在运动的时候基本以该圆心进行摆动,其可以摆动至使滚刷面31与滚刷2同心的位置,也可以摆动至与滚刷2不同心的位置。这样的设置确保了在第二位置时,滚刷2能贴合在滚刷盖3的滚刷面31,从而实现对滚刷盖3内壁的清洁,优选地,滚刷面31的基本所有区域都与滚刷2接触。而在第一位置时,为了不干涉滚刷2的正常工作,滚刷盖3被构造为与滚刷2完全脱离,确保滚刷面31与滚刷2之间零摩擦,防止因为摩擦造成的转动阻力。
在本公开一个实施方式中,位于第一位置时,延伸部32围成出液口4的位置被构造为与滚刷2接触配合。即无论滚刷盖3处于第一位置还是第二位置,延伸部32的相应位置始终与滚刷2接触配合,此时滚刷盖3与滚刷2之间的第一接触面积大于零。
在本公开的一个实施方式中,地刷壳体1的相对两侧设置有承载支架12。如图8和图13所示,承载支架12设置有两个,该两个承载支架12设置在地刷壳体1的相对两侧,且承载支架12由地刷壳体1的前侧位置向前延伸,以用于安装滚刷盖3。滚刷盖3的相对两端可通过导向机构安装在对应侧的承载支架12上,并与地刷壳体1共同围成了滚刷腔。
参考图12和图14,导向机构包括设置在承载支架12上的导向槽121,以及设置在滚刷盖3对应位置且与导向槽121配合的导向块,该导向块和导向槽121均被构造为呈弧形。导向块可以设置在滚刷盖3上端区域的相对两端位置,且与导向槽121配合在一起,从而实现了滚刷盖3与地刷壳体1之间的安装。另外在导向块、导向槽121的导向作用下,使得滚刷盖3可以沿着弧形运动轨迹相对于地刷壳体1在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之间运动。即,呈弧形结构的导向块与呈弧形结构的导向槽121导向配合在一起,这限制了滚刷盖3的运动方向以及运动范围。
在本公开一个实施方式中,滚刷盖3被构造为可拆装地安装在地刷壳体1上,此时导向块即为设置在滚刷盖3相对两侧的锁扣33,锁扣33被构造为在导向槽121中配合滑动。参考图11视图方向,当滚刷盖3位于第一位置时,锁扣33位于导向槽121的最右侧;位于第二位置时,锁扣33位于导向槽121的最左侧。导向槽121和锁扣33被构造为呈弧形,二者的弧度是相同的,且均以出液口4的位置作为圆心。
当然,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而言,在上述公开的基础上,也可以采用除锁扣33之外的其它导向块作为导向机构,导向机构例如也可以是单独设置在滚刷盖3上的其他凸缘结构,在这种情况下,锁扣33不再在导向槽121中配合滑动,仅作为拆卸时使用。为了实现滚刷盖3的可拆卸连接,如图15所示,锁扣33通过弹性装置34设置在滚刷盖3上,在弹性装置34的作用下使得锁扣33保持在伸出滚刷盖3端头的位置;以及当锁扣33受到外力的作用后克服弹性装置34的弹性力向滚刷盖3内缩回。滚刷盖3的两侧均具有锁扣33,两个锁扣33分别配套设置了一个弹性装置34,本公开对弹性装置34不作具体限定,凡是能够实现上述功能的弹性件均可,弹性装置34可以是扭簧、压簧、拉簧和片簧等。在没有外力作用的情况下,锁扣33会在弹性装置34的弹力作用下一直保持在导向槽121内;只有在压簧因受到外力作用而进一步压缩的情况下,锁扣33能够向滚刷盖3内缩回,从而脱离至导向槽121外。为了便于滚刷盖3的拆装,在滚刷盖3上可设置有扣手,用户通过扣手带动锁扣33运动,实现滚刷盖3的拆装。
具体参考图15,在滚刷盖3上设置了两个扣手35,两个扣手35被构造为相对于滚刷盖3以相向或背离的方式进行运动。该两个扣手35在受到外力时压缩各自对应的弹性装置34。当需要将滚刷盖3拆离地刷壳体1时,用户可以捏住两个扣手35并向相互靠近的方向用力,两个扣手35分别压缩各自对应的弹性装置34,使各自对应的锁扣33运动至脱离导向槽121,此时用户只需要再向上用力提起扣手35,就能将滚刷盖3拆离地刷壳体1。
在本公开的一个实施方式中,参考图12、图16,锁扣33的外侧壁被构造为从下至上呈向外倾斜的倾斜面331,承载支架12的端面上对应滚刷盖3第一位置设置有导向面122,导向面122被构造为当滚刷盖3在第一位置时与锁扣33外侧壁的倾斜面331配合在一起,以在下压滚刷盖3时推动锁扣33向滚刷盖3内运动至导向槽121中。
具体地,如图9、图11所示,锁扣33的外侧壁为倾斜面331,且该倾斜面被构造为从下至上逐渐向外侧倾斜,承载支架12具有与倾斜面331配合设置的导向面122,该导向面122设置在承载支架12内壁的上边缘。导向面122的斜度与倾斜面331的斜度可以一致,也可以不一致。继续参考图11,导向面122位于导向槽121的上方,其长度短于导向槽121的长度,对应于滚刷盖3的第一位置。
参考图16,在安装滚刷盖3的时候,用户可手持该滚刷盖3向下安装,用户只需要将锁扣33对齐导向面122的位置,使得锁扣33的倾斜面331位于导向面122的正上方。向下施加压力后,倾斜面331在导向面122的挤压下,能够克服弹性装置34的弹性力往滚刷盖3内缩回,此时由于锁扣33被挤压至滚刷盖3内,使得滚刷盖3可以相对于地刷壳体1继续向下运动,直至锁扣33运动至导向槽121对应位置,锁扣33在弹力作用下弹回原位,并卡合在导向槽121中。
在本公开的实施例中,导向面122仅设置在对应滚刷盖3的第一位置,这使得在导向面122的限位作用下,滚刷盖3在安装至地刷壳体1的时候必然是位于第一位置的。在安装的时候,滚刷盖3处于其它位置,则无法使倾斜面331与导向面122对齐,在向下挤压滚刷盖3的时候,无法推动倾斜面331向滚刷盖3内运动。
在本公开一个实施方式中,参考图12、图13和图16,承载支架12上设置有止挡面1211,止挡面1211可以是平面;对应地,锁扣的底部具有止挡配合面332,止挡配合面332也可以是平面。在安装的时候,如果滚刷盖3处于除第一位置之前的其它位置,则锁扣33上的止挡配合面332会与承载支架12上的止挡面1211配合在一起,无法实现安装,这保证了用户只能将滚刷盖3安装在第一位置,避免在其它位置安装时过渡施力造成对滚刷2的挤压。
在本公开的一个实施方式中,参考图12、图14和图17,滚刷盖3的相对两侧被构造为承载在承载支架12顶部的第一端面上。这使得滚刷盖3除了通过导向机构连接在承载支架12内壁上,承载支架12的上端面还能够对滚刷盖3进行支撑,保证受力的均匀性。
参考图14,承载支架12的第一端面具有邻近地刷壳体1的水平部123,以及向地刷壳体1前侧方向延伸的第一弧形部124,该水平部123与第一弧形部124过渡连接。滚刷盖3的两侧被构造为与水平部123、第一弧形部124相适配的形状,如图9所示,滚刷盖3具有与水平部123配合的水平配合面36,还具有与第一弧形部124配合的弧形配合面37。这使得位于第一位置时,滚刷盖3的水平配合面36与承载支架12的水平部123配合在一起,弧形配合面37与第一弧形部124配合在一起,从而实现承载支架对滚刷盖3的支撑。滚刷盖3与承载支架12采用这样的配合结构,可以保证各结构之间的紧凑性和一致性,还提高了地刷组件整体的美观度。值得注意的是,如图10所示,滚刷盖3还包括与滚刷弧度相同的两弧形段,分别位于滚刷盖3的相对两侧;该两弧形段位于滚刷盖3远离地刷壳体1的一端,该两弧形段与弧形配合面37接续,且当滚刷盖3位于第二位置时,该两弧形段与滚刷弧度贴合。
其中,第一弧形部124被构造为在滚刷盖3运动的过程中始终对滚刷盖3的相应位置进行支撑。如图17所示,第一弧形部124的弧度可以被构造为与滚刷盖3的运动轨迹相适配,在滚刷盖3由第一位置往第二位置运动的过程中,由于滚刷盖3的运动轨迹为弧形,这就使得滚刷盖3的水平配合面36会逐渐或者直接与承载支架12的水平部123脱离,但是其弧形配合面37始终与第一弧形部124配合在一起,这使得当滚刷盖3位于第二位置时,也可以通过第一弧形部124对弧形配合面37进行支撑,保证了结构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具体地,当滚刷盖3位于第一位置时,水平配合面36支撑在水平部123上,弧形配合面37支撑在第一弧形部124上。当滚刷盖3以延伸部32的位置为圆心摆动时,弧形配合面37与第一弧形部124配合滑动,水平配合面36在随滚刷盖3滑动过程中会逐渐脱离水平部123。在滚刷盖3位于第二位置时,弧形配合面37仍然支撑在第一弧形部124上,如图3、图5所示,此时水平配合面36处于悬空无支撑的状态。如图14所示,弧形配合面37与锁扣33的弧度一致且均以延伸部32的位置为圆心,弧形配合面37在滚刷盖3的运动过程中始终与第一弧形部124配合滑动,为滚刷盖3提供支撑;锁扣33同样在滚刷盖3的运动过程中始终在导向槽121中配合滑动,为滚刷盖3提供支撑。
如图12、图14所示,承载支架12的顶部还设置有第二端面,第二端面上对应水平部123的位置设置有第二弧形部125;滚刷盖3对应的位置向下形成与第二弧形部125配合的弧形凸缘38,弧形凸缘38被构造为在滚刷盖3运动的过程中始终被第二弧形部125支撑。
如图17所示,第二弧形部125以及弧形凸缘38均具有和第一弧形部124一致的弧度,这样可以使弧形凸缘38在整个运动过程中均能够支撑在承载支架12上。具体地,当滚刷盖3位于第一位置时,弧形凸缘38支撑在第二弧形部125上;在滚刷盖3的运动过程中,弧形凸缘38与第二弧形部125配合滑动,由于第一弧形部124和第二弧形部125弧度一致且部分衔接在一起,因此弧形凸缘38在滑动的过程中始终与第二弧形部125配合在一起。此外,由于水平配合面36在第二位置时悬空无支撑,因此在水平部123的位置设置第二弧形部125,并在水平配合面36的位置设置弧形凸缘38,可以使水平配合面36所在位置始终得到支撑。
在本公开一个实施方式中,第二弧形部125设置在承载支架12上位于水平部123内侧的位置,不但可以提高整个地刷的美观程度。当滚刷盖3位于第二位置时,翘起的水平配合面36也有利于用户观察当前滚刷盖3的状态,提高了用户的使用体验。
在本公开的一个实施方式中,清洁设备还包括运动组件5,通过该运动组件5可以带动滚刷盖3在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之间运动。本公开的运动组件5可以采用本领域技术人员所熟知的方式。在本公开一个实施方式中,如图9所示,运动组件5包括驱动机构51、推动部52和连接件53。推动部52被构造为受控于驱动机构51在直线上运动,以带动滚刷盖3在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之间运动。本公开的驱动机构51可以是固定在地刷壳体1内的舵机,舵机在转动的过程中通过连接件53将旋转运动转化推动部52的直线运动。例如当舵机在第一方向转动时,推动部52被构造为向前伸出,当舵机在第二方向转动时,推动部52被构造为向后缩回。
在上述公开的基础上,驱动机构51也可以是其他具有驱动功能的驱动结构,比如电动式或者机械式的驱动结构,还可以采用手推、脚踩等人力驱动的方式对推动部52施加外力,使推动部52在直线上运动。驱动机构51除了可以固定在地刷壳体1上,还可以固定在滚刷盖3上,本公开对驱动机构51的具体结构与固定位置均不作限制。
参考图11,滚刷盖3上设置有与推动部52传动连接的配合部。当推动部52沿轴向方向向前顶出时,配合部会受到向前的推力,滚刷盖3被推动至第二位置;当推动部52沿轴向方向向后运动时,配合部会受到向后的拉力,滚刷盖3被拉回第一位置。
具体地,推动部52上设置有卡合槽521。推动部52可以是单头的柱形结构,也可以是一种多头叉形结构,本实施例中的推动部52是一种双头的叉形结构,且在推动部52的两叉头的末端侧壁上各设置了卡合槽521。滚刷盖3的配合部为向下开口的卡合壁39,即在卡合壁39上设置了开口,且开口的开口方向被构造为朝下。推动部52与滚刷盖3的配合是一种穿插结构,为了与推动部52两个叉头分别配合,卡合壁39上的开口设置有两个。这使得在安装滚刷盖3的时候,卡合壁39上的开口可以与卡合槽521配合在一起。
卡合壁39的前端部分设有开口槽,该开口槽在前后方向的两个侧壁分别记为前配合面391、后配合面。当推动部52向前顶出时推动部52的前端会与前配合面391接触配合,前配合面391会受到向前的推力,滚刷盖3被推动至第二位置;当推动部52向后缩回时,开口槽的后配合面卡合壁39的内壁会与卡合槽521接触配合,并受到向后的拉力,滚刷盖3被拉动回第一位置。
由于推动部52需要带动滚刷盖3沿着弧形轨迹运动,为了直线运动与弧形运动的结构,选择卡合槽521的尺寸大于卡合壁39的厚度,这就为由直线运动转弧形运动提供了解耦的空间,避免由于二者运动轨迹不同造成部件之间的卡死。同时,当推动部52向前推动时,较大尺寸的卡合槽521可以使得推动部52的端头可以向前运动至推动前配合面391,以及可以向后运动至使卡合槽521的槽壁推动开口槽的后配合面,从而带动滚刷盖3复位。
另外在上述实施例中,描述了滚刷盖3需要在第一位置才能安装在地刷壳体1上,这也是为了在安装滚刷盖3时,便于其卡合壁39与推动部上的卡合槽521配合在一起。当然,此时运动组件5中的推动部52必须保持在第一位置,以确保卡合壁39可以准确嵌入卡合槽521中。
在本公开的一个具体的实施方式中,随着滚刷2使用,其刷毛的蓬松程度会减小,滚刷2的直径也就随之减小。为了保证滚刷2清洁滚刷盖3的效果,运动组件5推动滚刷盖3的程度是可以改变的。具体地,本公开的滚刷2在全新时的直径约为φ56mm,此时滚刷2与滚刷盖3之间具有2.5mm的间隙(滚刷盖3与滚刷2的间隙最大处);使用至最大寿命的滚刷2直径约为φ51mm,此时滚刷2与滚刷盖3之间具有5mm的间隙(滚刷盖3与滚刷2的间隙最大处)。在一个示例中,滚刷盖3内壁的直径选取为与使用至最大寿命的滚刷2的直径相等,以使得滚刷2在使用到最大寿命时,滚刷盖3内壁仍能与滚刷2保持贴合接触,有效清理滚刷盖3。当然,在其他示例中,滚刷盖3内壁的直径也可以选取为全新滚刷2的直径,或者滚刷盖3内壁的直径在全新的滚刷2直径与使用至最大寿命的滚刷2直径的范围之间。
全新的滚刷2具有较大的直径,当滚刷盖3位于第一位置时,要保证滚刷盖3与滚刷2之间存在足够的间隙以保证空气流动,否则影响滚刷干燥,容易滋生细菌,产生异味。滚刷2与滚刷盖3之间间隙不宜过大,间隙太大会导致推动部52的行程过长,推动动过程的精度难以控制,若加长推动部52则会导致运动组件5的强度降低;还会导致滚刷盖3转动的角度增加,使出液口4的尺寸变化过大,容易使脏污掉入出液口4造成卡滞。优选的,本公开将前滚刷盖3的旋转角度设置为11°,此时滚刷2与滚刷盖3具有合适的间隙;当滚刷盖3运动至第二位置时,滚刷盖3能够刚好与直径φ51mm的滚刷2贴合,这样能够保证在滚刷2失效之前都能清洗滚刷盖3。
在本公开一个实施方式中,滚刷盖3的第二位置可以设置有多个,例如当新滚刷2具有较大的直径,此时运动组件5可以推动滚刷盖3向前运动较小的位移,使得滚刷盖3与新滚刷2接触配合。当滚刷2使用一段时间,其直径变小后,此时运动组件5可以推动滚刷盖3向前运动相对较大的位移,使得滚刷盖3与滚刷2接触配合。
在本公开的一个实施方式中,滚刷盖3位于第二位置时,清洁设备处于自清洁作业中。清洁设备往往具有自清洁模式,在清扫工作完成后,可以将清洁设备置于配套的基站上,滚刷2能够在基站上按照预定程序转动,从而实现对滚刷2自身的清洁。在滚刷盖3位于第二位置时,其内壁能够贴合在滚刷2上,此时清洁设备处于自清洁作业中,则意味着滚刷2能够在于滚刷盖3内壁过盈配合的状态下转动,并将滚刷盖3内壁上的污物清洁干净。这样就实现了在滚刷2自清洁时通过滚刷2对滚刷盖3的内壁进行清洁,使清洁设备的自动化程度得到了提升,还优化了用户体验。本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地刷组件10,该地刷组件10包括地刷壳体1、滚刷2以及滚刷盖3。滚刷2被构造为转动连接在地刷壳体1上,滚刷2在工作时能够吸附工作面上的污物,滚刷盖3与地刷壳体1围成了与滚刷2配合的滚刷腔。滚刷2在滚刷腔中转动时,吸附其表面的污物会在离心力的作用下甩至滚刷盖3内壁,导致滚刷盖3内壁被污染。为了清洁滚刷盖3的内壁,本公开中的滚刷盖3被构造为相对地刷壳体1工作在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具体地,当滚刷盖3位于第一位置时,如图2所示,滚刷盖3与滚刷2之间具有第一接触面积;当滚刷盖3位于第二位置时,如图3所示,滚刷盖3与滚刷2之间具有第二接触面积;其中,第一接触面积大于等于零,且第一接触面积小于第二接触面积。这样就实现了通过滚刷2对滚刷盖3的内壁进行清洁。
该地刷组件的具体结构及运动方式与上文描述的地刷组件完全相同,在此不再赘述。
实施例二
实施例二提供了一种清洁设备,实施例二提供的清洁设备同样能够通过让与滚刷2对应的位置能够相对于地刷壳体1在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之间运动,且位于第二位置时能够使其内壁与滚刷2接触配合,从而实现通过滚刷2对相应位置的内壁进行清洁。
与实施例一相比,实施例二中的滚刷盖3的整体结构与运动方式均有所区别。为了保证文本简洁,下面结合附图详细说明该区别点。清洁设备的其他结构与实施例一中完全相同,在此不再展开说明。
本实施例中的滚刷盖3包括固定部分和活动部分,活动部分被构造为在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之间运动;位于第一位置时,活动部分与滚刷2之间具有第一接触面积;位于第二位置时,活动部分与滚刷2之间具有第二接触面积;其中,第一接触面积大于等于零,且第一接触面积小于第二接触面积。具体地,参考图18和图19,滚刷盖3包括设置在地刷壳体1上的座体301和设置在座体301上的活动盖板302。该座体301可以相对于上述实施例中的延伸部32,其可以与出液组件11之间围成出液口4。活动盖板302与座体301之间的连接方式包括但不限于一体连接、铰接或通过柔性件连接。活动盖板302被构造为在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之间运动,位于第一位置时,活动盖板302与滚刷2之间具有第一接触面积,其中第一接触面积大于等于零。在第一接触面积等于零时,活动盖板302与滚刷2分离;当第一接触面积大于零时,滚刷盖3内壁与滚刷2部分接触配合。位于第二位置时,活动盖板302与滚刷2之间具有第二接触面积,其中,第二接触面积大于第一接触面积。详细地,第二接触面积的大小取决于滚刷盖3内壁的面积大小,当滚刷盖3位于第二位置时,滚刷盖3内壁与滚刷2几乎完全接触配合在一起,也就是说,活动盖板302在运动组件5的推动作用下抵压在滚刷2上。
滚刷盖3还包括连接在座体301上的固定盖板303,固定盖板303设置在活动盖板302背离滚刷2的一侧,固定盖板303与活动盖板302之间形成有间隙304。活动盖板302朝向固定盖板303的一侧形成有挂耳305,挂耳305位于间隙304处。挂耳305上设置有贯通孔,拉簧(图中未示出)可以通过贯通孔将活动盖板302与地刷壳体1连接在一起。
详细地,拉簧的一端与活动盖板302连接,另一端与地刷壳体1连接。拉簧用于提供一个使得活动盖板302可以向远离滚刷2的方向移动的作用力,使得活动盖板302可以始终具有远离滚刷2的趋势,清洁设备在工作过程中,转动的滚刷2与活动盖板302不接触。也就是说,当活动盖板302没有受到来自运动组件5的推力作用时,在拉簧的拉力作用下,活动盖板302能够一直保持在第一位置。
拉簧也可以将活动盖板302与固定盖板303连接在一起,拉簧的一端与活动盖板302上的挂耳305连接,另一端可以固定在固定盖板303上。这样同样可以使活动盖板302始终具有远离滚刷2的趋势。也就是说,拉簧的一端固定在挂耳305上,另一端只需连接在其他任意固定结构上。拉簧的设置无需局限于间隙304的尺寸,这为拉簧的选择与安装提供了更多的可选空间。
固定盖板303可以用于对活动设置的活动盖板302起到保护作用或者可以作为拉簧附着的载体。此外,固定盖板303与活动盖板302之间形成的间隙304为活动盖板302在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之间的运动提供了空间。
挂耳305及拉簧可以分别设置有两个,如图20所示,在活动盖板302的两侧分别设置了一个挂耳305,这样可以使得活动盖板302更加均匀地受到来自拉簧的拉力,使整个活动盖板302稳定地在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之间运动。
在本公开的一个实施方式中,继续参考图18和图20,运动组件5被配置对活动盖板302施加使得活动盖板302朝向滚刷2移动的力,以驱动活动盖板302相对于座体301转动。具体地,运动组件5用于驱动活动盖板302克服来自拉簧的弹性复位力,并从第一位置移动至第二位置。具体地,运动组件5包括驱动机构51和推动部52,如图15所示,推动部52被构造为在驱动机构51的驱动作用下,沿直线方向推动活动盖板302克服来自拉簧的拉力作用,从而由第一位置运动至第二位置;推动部52在驱动机构51的驱动作用下沿直线方向撤回时,活动盖板302在拉簧的拉力作用下由第二位置运动回第一位置。
这样就实现了通过活动盖板302、拉簧与运动组件5配合作用的方式,使活动盖板302相对于地刷壳体1在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之间运动。在活动盖板302位于第二位置时,其内壁能够与滚刷2接触配合,从而实现在滚刷2自清洁时通过滚刷2对活动盖板302的内壁进行清洁。这使清洁设备的自动化程度得到了提升,而且用户不再需要手动清洁滚刷盖的内壁,优化了用户体验。
实施例三
实施例三提供了一种应用于上述两个实施例中清洁设备的例如托盘的基站上,为了保证文本简洁,下面结合附图详细说明该托盘。清洁设备即为实施例一或实施例二中描述的清洁设备,在此不再展开说明。
本公开的托盘用于和清洁设备配合在一起,形成了本公开的清洁系统。参考图21和图23,清洁设备在完成清洁工作后可以被放置在托盘7上进行充电、自清洁等。清洁设备上的地刷组件10能够完全置于托盘7上,清洁设备可以在托盘7上进行自清洁作业。具体地,托盘7上具有滚刷槽71和轮槽72。滚刷槽71是位于托盘7前端的凹槽结构,且被构造为用于容纳滚刷2。轮槽72位于托盘7的后端位置,且具有左右对称的两个,分别用于放置地刷组件10后端的两个地刷轮。
在地刷组件10置于托盘7上的时候,滚刷2不会贴合在滚刷槽71的内壁上,而是具有一定的间隙,以供滚刷2在进行自清洁作业时能够自由转动。在滚刷2旋转时,吸附于滚刷2表面的脏污会向外甩出,为了防止脏污甩出托盘7,需要设计托盘7前端的高度。滚刷2在进行自清洁时会进行正转和反转,参考图21视图方向,正转即为逆时针旋转,反转即为顺时针旋转。当滚刷2正转时,脏污会沿图21中的正转切线甩出,当滚刷2反转时,脏污会沿图21中的反转切线甩出,托盘7前端的高度应高于正转及反转时脏污甩出路径,以防止脏污甩至托盘7外。
具体地,在本公开一个实施方式中,滚刷槽71的底部设置有第一弧面711,滚刷槽71的两侧分别形成有第二弧面712、第三弧面713;其中第二弧面712位于第一弧面711的前端,且与第一弧面711过渡连接;第三弧面713位于第一弧面711的后端,且与第一弧面711过渡连接。第一弧面711位于滚刷槽71的底部,且被构造为具有与滚刷2相适配的形状,例如呈圆弧状或者近似呈圆弧状。第二弧面712与第一弧面711连接在一起,且被构造为向远离滚刷2的方向偏离第一弧面711,即第一弧面711与第二弧面712的延伸方向是不同的,也可以理解为第一弧面711与第二弧面712具有不同的曲率,如图21所示,这使得在第一弧面711与第二弧面712连接的位置形成了拐点714。由于第二弧面712相对于第一弧面711向远离滚刷2的方向延伸,这使得第二弧面712与滚刷2之间的间隔,大于第一弧面711与滚刷2之间的间隔。当滚刷2在转动(例如反转)的过程中,脏污会随着滚刷2的转动而在滚刷2与第一弧面711围成的通道中运动;但是当脏污运动至拐点714位置临界点时,由于滚刷2与第二弧面712的间隔变大,这使得脏污突然失去了第一弧面711的支撑,其会从拐点714的位置沿着滚刷2的转动切线方向做抛物线运动并甩出。
本公开的清洁系统中,当滚刷2位于滚刷槽71中时,第二弧面712与滚刷2之间的间隔大于第一弧面711与滚刷2之间的间隔,可以理解为在连接位置与滚刷2之间形成了较大的第一开口,这使得当滚刷2在反转时,颗粒物等脏污在随着滚刷2转动的过程中,会从第二弧面712与第一弧面711连接的位置向外甩出。因此,上述中的反转切线为第二弧面712与第一弧面711连接位置(拐点714)的切线。甩出的脏污能够被第二弧面712阻挡,且不会超出托盘7前端侧壁715的高度,而后,滚刷2可以正转将脏污回收。
在本公开的一个实施方式中,第三弧面713与滚刷2之间的间隔大于第一弧面711与滚刷2之间的间隔,可以理解为在连接位置与滚刷2之间形成了较大的第二开口。第三弧面713与第一弧面711连接,且被构造为向后延伸至吸污口6的位置。第三弧面713可以由第一弧面711的位置逐渐向吸污口6的方向延伸。这使得当滚刷2在正转的时候,脏污会随着滚刷2的转动而在滚刷2与第一弧面711围成的通道中运动,但是当脏污运动至第二开口的位置时,由于滚刷2与第三弧面713的间隔变大,这使得脏污突然失去了第一弧面711的支撑,由此从第二开口的位置沿着滚刷2的转动切线方向甩向吸污口6,从而被吸污口6吸入。
在本公开一个实施方式中,为了避免滚刷2反转时,脏污从第一开口或者拐点714的位置甩出托盘7。基于此,选择使滚刷槽71的前端侧壁715被构造为高于滚刷2在拐点714位置的转动切线。也可以理解为,滚刷槽71的前端侧壁715被构造为高于脏污从第一开口的甩出路径,即高于第一开口的反转切线,也可以理解为该反转切线或者转动切线的延长线低于滚刷槽71的前端侧壁715。由此使得,从该第一开口或拐点714甩出的脏污在沿着反转切线运动时可以被滚刷槽71的前端侧壁715阻挡。
上述的正转切线指的是滚刷盖3前端部分与滚刷2之间的开口位置。滚刷盖3的前端与滚刷2之间形成了第三开口,滚刷槽71的前端侧壁715被构造为高于脏污从第三开口的甩出路径,即高于第三开口的正转切线,也可以理解为该正转切线的延长线低于滚刷槽71的前端侧壁715。由此使得,从该第二开口甩出的脏污在沿着正转切线运动时可以被滚刷槽71的前端侧壁715阻挡。
在本公开的一个实施方式中,当滚刷盖3位于第二位置时,滚刷盖3与滚刷槽71的前端侧壁715的最高点相结合或者具有重合面积。滚刷盖3向前运动至第二位置时,其内壁与滚刷2具有接触面积,滚刷2可以在此时转动从而清洁滚刷盖3的内壁,当滚刷2在自清洁模式下转动以清洁滚刷盖3时,从滚刷盖3内壁带下的脏污有可能会在转动至脱离滚刷盖3的开始甩出。基于此,当滚刷盖3位于第二位置时,由于滚刷盖3的前端位置与前端侧壁715顶部端面相结合,滚刷盖3会与滚刷槽71的前端侧壁715能够围成近似封闭的空间,从而可以避免脏污的甩出;或者是,滚刷盖3的前端位置与前端侧壁715在具有重合面积,即滚刷盖3的前端位置、前端侧壁715在高度方向上的正投影至少部分重叠,由此使得滚刷盖3前端位置的切线不会超出滚刷槽71的前端侧壁715,脏污从滚刷盖3的前端位置甩出后会被滚刷槽71的前端侧壁715阻挡,从而避免脏污甩到托盘7外面。
在本公开的一个实施方式中,托盘7上位于滚刷槽71前侧位置设置有托盘筋73,如图22和图23所示,托盘筋73可以被构造为由滚刷槽71侧壁向上延伸的凸缘结构,托盘筋73设置有多个,多个托盘筋73间隔分布在滚刷槽71的轴向方向上。且每个托盘筋73在滚刷槽71的侧壁上往滚刷槽71的底部方向延伸,构成了类似梳齿的结构。当滚刷2甩出大颗粒脏污时,托盘筋73能够直接阻挡脏污飞出托盘7,这是因为各个托盘筋73之间的间隙很小,大颗粒的脏污无法穿过间隙。
在本公开一个实施方式中,多个托盘筋73构成了向中间聚拢的形状。参考图23,即位于滚刷槽71相对两侧位置的托盘筋73被构造为向滚刷槽71轴向方向上的中部区域倾斜。当污水甩至托盘筋73的时候,在托盘筋73的引流作用下,污水会聚拢至托盘中间的位置。由于清洁设备底部的吸污口6在中间位置具有较大的吸力,因此将污水聚拢至托盘中间有利于吸污口6将污水清理干净,保持托盘7清洁。
在上述公开的基础上,托盘7上位于滚刷槽71后侧的位置设置有托盘筋73,位于滚刷槽71后侧的托盘筋73与位于其前侧的托盘筋73具有相同的结构,在此不再具体说明。
在本实施例中,滚刷槽71的内表面可以是与滚刷2形状相适配的弧面,托盘筋73设置在该弧面上位于滚刷2前侧的位置。当然,在上述公开的基础上,滚刷槽71也可以设置在第二弧面712上,这使得甩出的脏污也可以被托盘筋73阻挡。
当清洁设备放置在托盘7上后,滚刷2能够在托盘7上转动从而进行滚刷2的自清洁。自清洁包括正转步骤与反转步骤,在某些步骤中还存在滚刷2正反交替转动的步骤。在转动过程中,滚刷2表面的大多数脏污会被刮板13刮下,并被吸污口6吸入。在实际应用场景中,滚刷2在完成清洁工作后,体积较大或者头发等脏污容易卡在刮板13与吸污口6之间的位置,在滚刷2进行自清洁时,适当反转滚刷2可以松动卡在刮板13以及吸污口6处的脏污。通过实验可知,滚刷2反转大于90°小于180°的钝角时,可以起到松动脏污的效果。优选的,当滚刷2反转130°时可以起到最佳的松动效果。当滚刷2反转的角度小于90°时,滚刷2产生的摩擦力不足以将卡在刮板13与吸污口6之间的脏污松动,或者松动的效果较差。只有当滚刷2翻转预定的角度后,在较长时间的摩擦力下逐渐将该位置的脏污带下,并带动脏污沿着反转的方向运动。
在本公开一个具体的应用场景中,当脏污松动并随着滚刷2运动的过程中,会被吸污口6产生的负压吸入,从而提高了自清洁的效果。
在本公开一个实施例中,当滚刷2反转时,可提高为吸污口6提供吸力的主电机的功率,由此来提高吸污口6的吸力,这使得原本卡在吸污口6处的脏污被松动后能直接被大吸力的吸污口6吸入。例如在本公开一个具体的实施方式中,当滚刷2反转时,使主电机以最大功率的状态进行工作。需要说明的是,此时主电机的最大功率可以是清洁设备在自清洁过程中的最大功率,也可以是清洁设备在清洁地面吸入污水时的最大功率,由此使吸污口6提供最大的吸力,将滚刷2反转时松动的脏污吸入。还有些脏污在反转时未直接被吸污口6吸入,而是随着滚刷2运动,这些脏污会在滚刷2进行正转自清洁步骤时往吸污口6的方向运动或者重新被刮板13刮下,并被吸污口6吸入。
在上述控制滚刷2反转至少130°的实施例中,滚刷槽71可以具有与滚刷2形状相适配的弧面结构,即滚刷槽71是内表面是一个弧面,由于滚刷2反转使带动的脏污可以被吸污口6直接吸入,因此不存在脏污随着滚刷2被甩出托盘的情况。
在本公开另一个实施方式中,控制滚刷反转至少130°可以应用在上述包括第一弧面711、第二弧面712以及拐点714的实施例中,这是由于不排除某些脏污被滚刷2松动后,可能没有被吸污口6吸入,而是随着滚刷2运动。当这些脏污随着滚刷2运动至拐点714的位置时,由于滚刷2与第二弧面712的间隔变大,这使得脏污突然失去了第一弧面711的支撑,由此从拐点714的位置沿着滚刷2的转动切线方向甩出,并甩在第二弧面712上,从而可以避免脏污甩出托盘7。在后续滚刷2正转的步骤中,可以将使第二弧面712上的脏污随着滚刷2的正转往吸污口6方向运动,并在运动的过程中被吸污口6吸入。
在本公开的一个实施方式中,参考图22,清洁设备放置在托盘7上时,刮板13至滚刷2圆心的连线,与拐点714至滚刷2圆心的连线之间的夹角大于90°,小于180°。具体地,该夹角与滚刷2在自清洁模式中反转的角度是相同的。当滚刷2在滚刷槽71中进行上述的反转自清洁时,会存在少部分脏污未被吸污口6及时吸入,这些脏污可能会随着滚刷2一起转动。以滚刷2反转130°为例,此时刮板13至滚刷2圆心的连线,与拐点714至滚刷2圆心的连线之间的夹角为130°,由于滚刷2在进行反转自清洁时会转动130°,而上述夹角同样为130°,所以原本卡在刮板13位置脏污在松动后,即使未被吸污口6及时吸入,脏污也不易被甩出托盘7外。这种设计结构,在最大程度上可以保证松动赃污,又不至于使松动下的赃污被甩出托盘外。
实施例四
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清洁设备的控制方法,该清洁设备为实施例一或实施例二中提供的清洁设备。本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一,在自清洁模式下控制滚刷盖3由第一位置运动至第二位置,以使滚刷盖3的内壁与滚刷2接触配合。
清洁设备在工作过程中,滚刷盖3默认保持在第一位置,以方便滚刷2的工作面上灵活转动。当工作结束后,清洁设备才会进入自清洁模式,此时,滚刷盖3能够在运动组件5的驱动作用下由第一位置运动至第二位置,滚刷盖3内壁与滚刷2接触配合。
步骤二,控制滚刷2在自清洁时转动,以对滚刷盖3的内壁进行清洁。
当滚刷盖3运动至第二位置时,滚刷盖3的内壁与滚刷2保持在接触配合的状态。此时控制滚刷2转动,可以使滚刷2直接对滚刷盖3的内壁进行清洁,滚刷2上的刷毛在与滚刷盖3内壁过盈配合的情况下,能将滚刷盖3内壁的污物吸附于滚刷2上,从而实现清洁滚刷盖3内壁。
步骤三,在预定时间后控制滚刷盖3由第二位置运动至第一位置,以使滚刷盖3的内壁与滚刷2至少部分脱离。
当清洁滚刷盖3完毕后,由运动组件5驱动滚刷盖3由第二位置运动回第一位置,使滚刷盖3与滚刷2至少部分脱离。清洁滚刷盖3所需的时间可以根据滚刷2的转速、清洁设备的供水速度等因素来进行确定,本公开在此不再具体限定。
自清洁模式包括控制滚刷2反转自清洁的步骤和控制滚刷2正转自清洁的步骤。正转即为滚刷2在正常工作行进过程中的转动方向,参考图2至图5的视图方向,正转即为逆时针旋转,反转即为顺时针旋转。在控制滚刷2正转自清洁的步骤之前或过程中,控制滚刷盖3由第一位置运动至第二位置;并且在控制滚刷2正转自清洁的步骤时,保持滚刷盖3在预定时间内位于第二位置。
滚刷2在正转时,滚刷2表面的脏污能够被刮板13刮下,并且由吸污口6吸入。而在滚刷2反转时,脏污会停留在刮板13的上方,并在滚刷2转动的过程中进入到滚刷2与滚刷盖3的内壁之间,无法实现对滚刷盖3的清洁。
在由滚刷2清洁滚刷盖3内壁时,需要由刮板13随时刮离吸附于滚刷2表面的污物,以确保污物不会被带入下一个转动循环,导致脏污再次经过滚刷盖3内壁。需要在控制滚刷2正转自清洁的步骤之前,或者在滚刷2进行自清洁步骤的过程中,控制滚刷盖3由第一位置运动至第二位置;并且在控制滚刷2正转自清洁的步骤时,保持滚刷盖3在预定时间内位于第二位置,才能实现对滚刷盖3内壁的清洁。需要说明的是,“预定时间内”可以是滚刷2进行自清洁步骤的全程时间,也可以只是其进行自清洁步骤中的一段时间,只需要保证滚刷盖3在这段时间内被滚刷2清洁完成即可。
为了实现对滚刷2的自清洁,在某个清洁步骤中需要控制滚刷2正反交替转动。在控制滚刷2反转自清洁的步骤中,保持滚刷盖3位于第一位置,从而可以避免在滚刷2翻转自清洁的步骤中,将脏污引入滚刷2与滚刷盖3内壁之间。
在本公开的一个实施方式中,清洁设备包括为吸污口6提供吸力的主电机,控制滚刷2反转自清洁的步骤包括:控制滚刷2反转大于90°,小于180°,并在控制滚刷2反转的过程中,增大主电机的功率。在实际应用场景中,滚刷2在完成清洁工作后,体积较大或者头发等脏污容易卡在刮板13与吸污口6之间的位置,在滚刷2进行自清洁时,适当反转滚刷2可以松动卡在刮板13以及吸污口6处的脏污。通过实验可知,滚刷2反转大于90°小于180°的钝角时,可以起到松动脏污的效果。优选的,当滚刷2反转130°时可以起到最佳的松动效果。当滚刷2反转的角度小于90°时,滚刷2产生的摩擦力不足以将卡在刮板13与吸污口6之间的脏污松动,或者松动的效果较差。只有当滚刷2翻转预定的角度后,在较长时间的摩擦力下逐渐将该位置的脏污带下,并带动脏污沿着反转的方向运动。
当滚刷2反转时,可提高为吸污口6提供吸力的主电机的功率至最大功率,由此来提高吸污口6的吸力,这使得原本卡在吸污口6处的脏污被松动后能直接被大吸力的吸污口6吸入。还有些脏污在反转时未直接被吸污口6吸入,而是随着滚刷2运动,这些脏污会在滚刷2进行正转自清洁步骤时重新被刮板13刮下,并被吸污口6吸入。这样就使清洁设备实现了在自清洁时松动卡在刮板13与吸污口6位置的脏污,从而实现更彻底的自清洁。
应用场景一
在家庭清洁场景中,本公开的清洁设备可以是手持式洗地机。手持式洗地机包括地刷组件,地刷组件包括地刷壳体1、滚刷2和滚刷盖3。清洁设备能够通过滚刷2清洁地面上的污物,具体地,滚刷2被构造为转动连接在地刷壳体1上,滚刷2在工作时能够吸附工作面上的污物。
滚刷盖3可拆卸地安装在地刷壳体1上,用户可以单手捏住两个扣手35并向相互靠近的方向用力,再向上用力提起扣手35,就能将滚刷盖3拆离地刷壳体1;在安装滚刷盖3时,用户只需将滚刷盖3放置在对应位置并下压滚刷盖3就可以轻松完成安装。
滚刷盖3被构造为相对地刷壳体1在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之间运动。当滚刷盖3位于第一位置时,如图1所示,滚刷盖3与滚刷2脱离,此时滚刷2能够在滚刷腔内自由转动以清洁地面,滚刷盖3不会与滚刷2产生任何接触,以防止对滚刷2的转动造成阻力。在滚刷2清洁的过程中,吸附其表面的污物会在离心力的作用下甩至滚刷盖3内壁,导致滚刷盖3内壁被污染。在清洁设备进行自清洁时,如图2所示,滚刷盖3能够运动至第二位置,此时滚刷盖3的内壁与滚刷2接触配合,从而实现了在滚刷2自清洁时,能够通过滚刷2对滚刷盖3的内壁进行清洁。
如图4和图14所示,滚刷盖3被构造为相对地刷壳体1沿弧线在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之间摆动,其运动圆心为延伸部对应出液口4的位置。出液口4由滚刷盖3后端的延伸部32与出液组件11上的引流部112围成,将运动圆心设置在出液口4处可以保证在滚刷盖3运动过程中,出液口4的尺寸能够几乎保持不变。避免由于出液口4尺寸过大,滚刷2在转动过程中将脏污甩入出液口4,导致出液组件11的堵塞。另外,出液口4的尺寸保持不变还使得液体能够均匀、定量地湿润滚刷2。此外,滚刷盖3的后端在转动时也能几乎保持静止,这样就防止了滚刷盖3在运动过程中干涉出液组件11。
以上已经描述了本公开的各实施例,上述说明是示例性的,并非穷尽性的,并且也不限于所披露的各实施例。在不偏离所说明的各实施例的范围和精神的情况下,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许多修改和变更都是显而易见的。本文中所用术语的选择,旨在最好地解释各实施例的原理、实际应用或对市场中的技术改进,或者使本技术领域的其它普通技术人员能理解本文披露的各实施例。本公开的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来限定。

Claims (23)

1.一种清洁设备,包括地刷组件(10),其特征在于,所述地刷组件(10)包括:
地刷壳体(1);
滚刷(2),所述滚刷(2)转动连接在所述地刷壳体(1)上,且被构造为用于对工作面进行清洁;
滚刷盖(3),所述滚刷盖(3)与所述地刷壳体(1)围成了用于与所述滚刷(2)配合的滚刷腔,所述滚刷盖(3)被构造为相对于所述地刷壳体(1)可工作在第一位置或第二位置;
位于第一位置时,所述滚刷盖(3)与所述滚刷(2)之间具有第一接触面积;位于第二位置时,所述滚刷盖(3)与所述滚刷(2)之间具有第二接触面积;其中,第一接触面积大于等于零,且第一接触面积小于第二接触面积。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清洁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滚刷盖(3)通过导向机构安装在所述地刷壳体(1)上,所述导向机构被构造为呈弧形,以使所述滚刷盖(3)被构造为沿着弧形运动轨迹在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之间运动。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清洁设备,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地刷壳体(1)上设置有出液组件(11);所述出液组件(11)包括出液部(111)以及向所述滚刷(2)方向延伸的引流部(112);所述滚刷盖(3)上设置有延伸部(32),所述延伸部(32)被构造为向下延伸至邻近所述引流部(112)的位置,且与所述引流部(112)围成了出液口(4);液体被配置为经所述出液口(4)流向所述滚刷(2)。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清洁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延伸部(32)上与所述引流部(112)围成出液口(4)的位置被构造为位于弧形运动轨迹的圆心位置,且被构造为在滚刷盖(3)运动的过程中与所述引流部(112)之间的距离保持在预定范围内。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清洁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延伸部(32)面向所述引流部(112)的一侧被构造为呈弧形,所述延伸部(32)与引流部(112)之间围成的出液口(4)尺寸被构造为在滚刷盖(3)运动的过程中保持不变。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清洁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滚刷盖(3)包括用于与所述滚刷(2)对应的滚刷面(31);在所述清洁设备的行进方向上,所述延伸部(32)被构造为延伸至所述滚刷(2)的后端,且围成所述滚刷面(31)的后端部分。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清洁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滚刷面(31)被构造为具有与所述滚刷(2)形状相适配的内弧面;位于第一位置时,所述滚刷面(31)被构造为与所述滚刷(2)不同心;位于第二位置时,所述滚刷面(31)被构造为与所述滚刷(2)同心。
8.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清洁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出液口(4)被构造为沿着所述滚刷(2)的轴向方向延伸,在所述引流部(112)上设置有分流筋,所述分流筋被构造为在滚刷(2)的轴向方向上间隔分布。
9.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清洁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引流部(112)被构造为倾斜向下延伸,从出液部(111)流出的液体被配置为经所述引流部(112)倾斜向下流向所述滚刷(2)。
10.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清洁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地刷壳体(1)的相对两侧设置有承载支架(12);所述导向机构包括设置在承载支架(12)上的导向槽(121),以及设置在所述滚刷盖(3)对应位置且与所述导向槽(121)配合的导向块;所述导向块、导向槽(121)被构造为呈弧形。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清洁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滚刷盖(3)被构造为可拆卸地安装在所述地刷壳体(1)上,所述导向块为设置在所述滚刷盖(3)相对两侧的锁扣(33);所述锁扣(33)被构造为通过弹性装置(34)伸出所述滚刷盖(3),且被构造为在外力的作用下向所述滚刷盖(3)内缩回。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清洁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锁扣(33)的外侧壁被构造为从下至上呈向外倾斜的倾斜面(331);所述承载支架(12)的端面上对应滚刷盖(3)第一位置设置有导向面(122),所述导向面(122)被构造为当滚刷盖(3)在第一位置时与所述锁扣(33)外侧壁的倾斜面(331)配合在一起,以在下压滚刷盖(3)时推动锁扣(33)向滚刷盖(3)内运动,直至在弹性装置(34)的作用下伸入导向槽(121)中。
13.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清洁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滚刷盖(3)的相对两侧被构造为承载在所述承载支架(12)顶部的第一端面上;所述第一端面具有水平部(123)和第一弧形部(124),所述滚刷盖(3)的两侧被构造为与所述水平部(123)、第一弧形部(124)相适配的形状;所述第一弧形部(124)被构造为在滚刷盖(3)运动的过程中始终对滚刷盖(3)的相应位置进行支撑。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清洁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承载支架(12)顶部设置有第二端面,所述第二端面上对应水平部(123)的位置设置有第二弧形部(125),所述滚刷盖(3)对应的位置向下形成与所述第二弧形部(125)配合的弧形凸缘(38),所述弧形凸缘(38)被构造为在滚刷盖(3)运动的过程中与所述第二弧形部(125)进行支撑。
15.根据权利要求1至14任一项所述的清洁设备,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运动组件(5),所述运动组件(5)包括述受控于驱动机构(51)的推动部(52);所述滚刷盖(3)上设置有与所述推动部(52)传动连接的配合部;所述推动部(52)被构造为受控于驱动机构(51)带动所述滚刷盖(3)在第一位置、第二位置之间运动。
16.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清洁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推动部(52)上设置有卡合槽(521),所述配合部为具有向下开口的卡合壁(39);所述卡合壁(39)被构造为在滚刷盖(3)向下安装到地刷壳体(1)上后,与所述卡合槽(521)配合在一起。
1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清洁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滚刷盖(3)包括固定部分和活动部分,所述活动部分被构造为在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之间运动;位于第一位置时,所述活动部分与所述滚刷(2)之间具有第一接触面积;位于第二位置时,所述活动部分与所述滚刷(2)之间具有第二接触面积;其中,第一接触面积大于等于零,且第一接触面积小于第二接触面积。
1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清洁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滚刷盖(3)位于第二位置时,所述清洁设备处于自清洁作业中。
19.一种清洁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
根据权利要求1至18任一项所述的清洁设备,所述清洁设备包括与滚刷(2)接触配合的刮板(13)、位于刮板(13)下方的吸污口(6)以及用于在吸污口(6)形成吸力的主电机;
托盘(7),所述托盘(7)被构造为用于放置所述清洁设备,所述托盘(7)具有用于容纳滚刷(2)的滚刷槽(71),所述滚刷(2)被构造为在进行自清洁作业时能够相对于滚刷槽(71)自由转动。
20.根据权利要求19所述的清洁系统,其特征在于,在所述滚刷槽(71)前侧上设置有多个托盘筋(73),所述托盘筋(73)在所述滚刷槽(71)的侧壁上往所述滚刷槽(71)的底部方向延伸;多个所述托盘筋(73)被构造为间隔分布在滚刷槽(71)的轴向方向上。
21.根据权利要求20所述的清洁系统,其特征在于,位于所述滚刷槽(71)相对两侧位置的所述托盘筋(73)被构造为向所述滚刷槽(71)轴向方向上的中部区域倾斜。
22.根据权利要求19所述的清洁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滚刷槽(71)包括位于滚刷槽(71)底部的第一弧面(711)和位于滚刷槽(71)前侧位置的第二弧面(712);所述第二弧面(712)被构造为向远离所述滚刷(2)的方向偏离所述第一弧面(711),并在所述第一弧面(711)与所述第二弧面(712)连接的位置形成拐点(714);所述滚刷槽(71)的前端侧壁(715)被构造为高于所述滚刷(2)在拐点(714)位置的转动切线。
23.根据权利要求22所述的清洁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清洁设备放置在所述托盘(7)上时,所述刮板(13)至所述滚刷(2)圆心的连线,与所述拐点(714)至所述滚刷(2)圆心的连线之间的夹角大于90°小于180°。
CN202321212876.3U 2023-04-19 2023-05-18 清洁设备及清洁系统 Active CN220695164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3144815.0U CN221242725U (zh) 2023-04-19 2023-05-18 清洁设备
CN202323145132.7U CN221242726U (zh) 2023-04-19 2023-05-18 清洁设备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10425621 2023-04-19
CN2023104256213 2023-04-19

Related Child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23144815.0U Division CN221242725U (zh) 2023-04-19 2023-05-18 清洁设备
CN202323145132.7U Division CN221242726U (zh) 2023-04-19 2023-05-18 清洁设备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20695164U true CN220695164U (zh) 2024-04-02

Family

ID=86967784

Family Applications (4)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10565521.0A Pending CN116369805A (zh) 2022-12-29 2023-05-18 清洁设备、清洁系统及控制方法
CN202321212876.3U Active CN220695164U (zh) 2023-04-19 2023-05-18 清洁设备及清洁系统
CN202323145132.7U Active CN221242726U (zh) 2023-04-19 2023-05-18 清洁设备
CN202323144815.0U Active CN221242725U (zh) 2023-04-19 2023-05-18 清洁设备

Family Applications Before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10565521.0A Pending CN116369805A (zh) 2022-12-29 2023-05-18 清洁设备、清洁系统及控制方法

Family Applications After (2)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23145132.7U Active CN221242726U (zh) 2023-04-19 2023-05-18 清洁设备
CN202323144815.0U Active CN221242725U (zh) 2023-04-19 2023-05-18 清洁设备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4) CN116369805A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240216956A1 (en) * 2022-12-29 2024-07-04 Tineco Intelligent Technology Co., Ltd. Surface cleaning system, surface cleaning device and control method thereof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21242725U (zh) 2024-07-02
CN221242726U (zh) 2024-07-02
CN116369805A (zh) 2023-07-04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9528093B (zh) 一种自动化地面清洁设备
CN106510556B (zh) 清洁机器人和清洁机器人系统
CN109620064B (zh) 用于清洁机器人系统的基站
CN220695164U (zh) 清洁设备及清洁系统
KR100404113B1 (ko) 세척수 순환식 진공청소기
KR20200038981A (ko) 진공 청소기용 표면 청소 헤드
CN112656319A (zh) 基站和清洁机器人系统
CN111820827A (zh) 地刷组件和地面清洗机
WO2023138122A1 (zh) 一种表面清洁装置
JP4108924B2 (ja) 流体流通を行うための装置
JP3338265B2 (ja) ダブルスキージ式床面洗浄機に於ける吸引切換装置
KR102368256B1 (ko) 청소기 헤드 장치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청소기
CN114631758A (zh) 清洁设备及清洁组件
US11197594B2 (en) Cleaner
KR101629300B1 (ko) 진공청소기
CN218651655U (zh) 清洁设备及地刷组件
CN217524978U (zh) 清洁设备及清洁组件
CN218165161U (zh) 一种使用方便的清洁装置
CN217310122U (zh) 箱体组件及清洁机器人
CN211381127U (zh) 一种清洁一体机的关节组件及其清洁一体机
CN217938119U (zh) 一种使用方便的表面清洁装置
JPH1057290A (ja) 床面洗浄機用スキージ装置
CN210902876U (zh) 自动洗拖把的机器
KR200364055Y1 (ko) 진공청소기의 흡입노즐
CN115568787A (zh) 清洁设备及地刷组件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