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20689136U - 卡式炉和炉具系统 - Google Patents

卡式炉和炉具系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20689136U
CN220689136U CN202322359035.1U CN202322359035U CN220689136U CN 220689136 U CN220689136 U CN 220689136U CN 202322359035 U CN202322359035 U CN 202322359035U CN 220689136 U CN220689136 U CN 220689136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burner
fuel
top cover
plate
hous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22359035.1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吕旗顶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Zhejiang Lufeng Outdoor Product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Zhejiang Lufeng Outdoor Product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Zhejiang Lufeng Outdoor Product Co ltd filed Critical Zhejiang Lufeng Outdoor Product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322359035.1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20689136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20689136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20689136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Feeding And Controlling Fuel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卡式炉和炉具系统,其中所述卡式炉包括壳体、喷嘴、旋塞阀、点火装置、预混装置、炉头以及燃料管道,所述预混装置被安装于所述壳体,所述预混装置具有预混腔以及分别连通于所述预混腔的燃料进口、燃料出口和进气孔,所述喷嘴被安装于所述预混装置的所述燃料进口,所述炉头被安装于所述预混装置的所述燃料出口,所述炉头位于所述壳体的上方,所述点火装置被邻近地设置于所述炉头,所述燃料管道的相对两端分别被连接于所述旋塞阀和所述喷嘴,所述燃料管道的至少一部分被设置邻近所述炉头,其中所述炉头燃烧气相燃料时产生的热量能够加热所述燃料管道,以供气化被所述燃料管道传输的液相燃料。

Description

卡式炉和炉具系统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户外炉具,特别涉及一种卡式炉和炉具系统。
背景技术
卡式炉是一种常见的户外炉具,其通过燃烧气罐内的燃料(通常是丁烷)获得火焰。丁烷是一种易燃易爆气体,其需要被氧化后存储在专用气罐内。通常情况下,气罐设置有一个L型的阀管,在气罐被安装于卡式炉后,阀管的进口端始终朝向上方,从而使得气罐少许的气相燃料能够经阀管输送至卡式炉的炉头处燃烧。也就是说,现有的卡式炉只允许气罐输出气相燃料,这要求燃料在气罐内完成自液相向气相的转换。众所周知的是,燃料在自液相向气相转换的过程中需要持续地吸收热量,因此燃料在自液相向气相转换的过程中将使得气罐的温度不断降低,导致气罐的罐内压力不断降低,进而导致气罐向卡式炉的炉头方向输送的气相燃料的流量不断减小,最终导致卡式炉的火焰变小甚至熄灭。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一个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卡式炉和炉具系统,其中在所述卡式炉长时间燃烧气罐内输出的液相燃料时,所述卡式炉产生的火焰能够维持稳定,即,所述卡式炉因燃烧混合燃料产生的火焰不会因所述气罐输出液相燃料的时间的增加而减小。
本实用新型的一个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卡式炉和炉具系统,其中在所述卡式炉被持续的使用过程中,所述气罐输出的燃料是液相燃料,与现有的卡式炉要求燃料在气罐内完成自液相到气相的转换不同的是,本实用新型的所述卡式炉因要求所述气罐持续地输出液相燃料,在此过程中,所述气罐不会因输出液相燃料的时间的增加而导致所述气罐的罐内压力降低,从而使得所述气罐可以持续稳定地输出液相燃料,供维持所述卡式炉因燃烧混合燃料产生的火焰稳定。
本实用新型的一个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卡式炉和炉具系统,其中在所述卡式炉的燃料管道将液相燃料自所述气罐输送至炉头的过程中,液相燃料能够被气化为气相燃料,如此本实用新型的所述卡式炉不需要改进所述炉头的结构即可达到维持所述卡式炉因燃烧混合燃料产生的火焰稳定之目的,从而有利于降低所述卡式炉的技术难度和成本。
本实用新型的一个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卡式炉和炉具系统,其中所述燃料管道的至少一部分邻近所述炉头,从而所述卡式炉因燃烧混合燃料在所述炉头的上方形成的火焰能够加热所述燃料管道的邻近所述炉头的部分,以气化被所述燃料管道朝向所述炉头方向输送的液相燃料。
本实用新型的一个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卡式炉和炉具系统,其中所述卡式炉的防风装置的防风环设置在所述炉头的四周,以避免所述防风环的外侧的空气横向到达所述炉头,从而维持所述卡式炉因燃烧混合燃料在所述炉头的上方形成的火焰稳定。
本实用新型的一个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卡式炉和炉具系统,其中所述卡式炉在壳体的顶盖和所述防风装置的导向环之间形成导向通道,所述导向通道用于将所述防风环的外侧的空气导向内侧,以使得混合燃料能够充分燃烧。
本实用新型的一个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卡式炉和炉具系统,其中所述导向通道的内侧开口的高度位置高于主体部分的高度位置,这样,所述导向通道的内侧开口能够朝向所述炉头的燃烧面,从而使得所述防风环的外侧的空气能够被直接地导向所述炉头的燃烧面,这对于保证燃料充分燃烧来说是至关重要的。
依本实用新型的一个方面,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卡式炉,其包括:
壳体;
喷嘴;
旋塞阀;
点火装置;
预混装置,其中所述预混装置被安装于所述壳体,所述预混装置具有预混腔以及分别连通于所述预混腔的燃料进口、燃料出口和进气孔,其中所述喷嘴被安装于所述预混装置的所述燃料进口;
炉头,其中所述炉头被安装于所述预混装置的所述燃料出口,并且所述炉头位于所述壳体的上方,其中所述点火装置被邻近地设置于所述炉头;以及
燃料管道,其中所述燃料管道的相对两端分别被连接于所述旋塞阀和所述喷嘴,并且所述燃料管道的至少一部分被设置邻近所述炉头。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所述燃料管道包括至少两低位传输段、至少两连接传输段以及至少一高位传输段,所述连接传输段的一个端部向上延伸至和被连接于所述高位传输段,另一个端部向下延伸至和被连接于所述低位传输段,这些所述低位传输段中的一个被连接于所述旋塞阀,另一个被连接于所述喷嘴,其中从侧视视角来看,所述低位传输段的位置低于所述炉头的位置,所述高位传输段和所述炉头具有重叠部分。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所述燃料管道包括至少两低位传输段、至少两连接传输段以及至少一高位传输段,所述连接传输段的一个端部向上延伸至和被连接于所述高位传输段,另一个端部向下延伸至和被连接于所述低位传输段,这些所述低位传输段中的一个被连接于所述旋塞阀,另一个被连接于所述喷嘴,其中从侧视视角来看,所述低位传输段的位置低于所述炉头的位置,所述高位传输段的位置高于所述炉头的位置。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所述燃料管道包括两个所述高位传输段,两个所述高位传输段的位置相对于所述炉头对称。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从俯视视角来看,所述高位传输段位于所述炉头的外侧。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所述高位传输段可以是直管管道、弯管管道或螺旋管道。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所述壳体包括壳主体和顶盖,并且所述壳体具有收容空间,所述顶盖被安装于所述壳主体的顶部,所述收容空间形成于所述壳主体和所述顶盖之间,其中所述顶盖具有管道穿孔,所述管道穿孔连通于所述壳体的所述收容空间,其中所述燃料管道的所述低位传输段被收容于所述壳体的所述收容空间,所述连接传输段经所述顶盖的所述管道穿孔延伸至所述顶盖的上方,以将所述高位传输段支撑在所述顶盖的上方。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所述壳体包括壳主体和顶盖,并且所述壳体具有收容空间,所述顶盖被安装于所述壳主体的顶部,所述收容空间形成于所述壳主体和所述顶盖之间,其中所述顶盖具有中部穿孔,所述中部穿孔连通于所述收容空间,其中所述卡式炉进一步包括装配装置,所述装配装置被固定地装配于所述顶盖的所述中部穿孔,并且所述装配装置的底部延伸至所述壳体的所述收容空间,所述装配装置的顶部凸出于所述顶盖的顶部,其中所述预混装置被收容于所述壳体的所述收容空间,所述预混装置的所述燃料出口被固定地装配于所述装配装置的底部,所述炉头被支撑于所述装配装置的顶部,如此所述炉头通过所述装配装置被安装于所述预混装置的所述燃料出口。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所述顶盖具有中部穿孔,所述中部穿孔连通于所述收容空间,其中所述卡式炉进一步包括装配装置,所述装配装置被固定地装配于所述顶盖的所述中部穿孔,并且所述装配装置的底部延伸至所述壳体的所述收容空间,所述装配装置的顶部凸出于所述顶盖的顶部,其中所述预混装置被收容于所述壳体的所述收容空间,所述预混装置的所述燃料出口被固定地装配于所述装配装置的底部,所述炉头被支撑于所述装配装置的顶部,如此所述炉头通过所述装配装置被安装于所述预混装置的所述燃料出口。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所述卡式炉进一步包括防风装置,所述防风装置包括防风环,所述防风环以环绕所述炉头的方式被设置于所述壳体的上方,其中从侧视视角来看,所述防风环高于所述炉头的燃烧面的位置。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所述防风装置进一步包括导向环,所述导向环自所述防风环的底部向内延伸至适当位置,其中所述卡式炉在所述导向环和所述壳体之间形成导向通道,所述导向通道连通所述防风环的内侧和外侧。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所述卡式炉进一步包括防风装置,所述防风装置包括防风环和导向环,所述防风环以环绕所述炉头的方式被设置于所述壳体的上方,其中从侧视视角来看,所述防风环高于所述炉头的燃烧面的位置,所述导向环自所述防风环的底部向内延伸至适当位置,其中所述卡式炉在所述导向环和所述顶盖之间形成导向通道,所述导向通道连通所述防风环的内侧和外侧。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所述导向通道的内侧开口的高度位置高于主体部分的高度位置,以允许所述导向通道的内侧开口朝向所述炉头的燃烧面。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所述顶盖具有倾斜向上的底侧导向面,所述导向环具有倾斜向上延伸的顶侧导向面,所述导向环的所述顶侧导向面位于所述顶盖的所述底侧导向面的上方,所述导向通道的内侧开口形成于所述导向环的所述顶侧导向面和所述顶盖的所述底侧导向面之间。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所述导向通道的内侧开口的尺寸小于主体部分的尺寸,以使空气在所述导向通道的内侧开口处的流量小于主体部分的流量。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所述导向环的内缘在向下延伸后再向外延伸,以使得所述导向通道的内侧开口的尺寸小于主体部分的尺寸,从而空气在所述导向通道的内侧开口处的流量小于主体部分的流量。
依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方面,本实用新型进一步提供一种炉具系统,其能够燃烧气罐内的燃料,其包括:
阀体组件,其中所述阀体组件能够被安装于所述气罐;和
卡式炉,其中所述卡式炉进一步包括:
壳体;
喷嘴;
旋塞阀;
点火装置;
预混装置,其中所述预混装置被安装于所述壳体,所述预混装置具有预混腔以及分别连通于所述预混腔的燃料进口、燃料出口和进气孔,其中所述喷嘴被安装于所述预混装置的所述燃料进口;
炉头,其中所述炉头被安装于所述预混装置的所述燃料出口,并且所述炉头位于所述壳体的上方,其中所述点火装置被邻近地设置于所述炉头;以及
燃料管道,其中所述燃料管道的相对两端分别被连接于所述旋塞阀和所述喷嘴,并且所述燃料管道的至少一部分被设置邻近所述炉头,其中所述旋塞阀被连接于所述阀体组件。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所述阀体组件包括阀本体和被设置于所述阀本体的支架,所述支架具有两个支撑部,两个所述支撑部位于所述阀本体的相对两侧。
附图说明
图1是依本实用新型的一较佳实施例的一炉具系统的立体示意图。
图2是依本实用新型的上述较佳实施例的所述炉具系统的一卡式炉的一个视角的分解示意图。
图3是图2的一个局部位置的放大图。
图4是图2的另一个具体位置的放大图。
图5是依本实用新型的上述较佳实施例的所述炉具系统的所述卡式炉的另一个视角的分解示意图。
图6是依本实用新型的上述较佳实施例的所述炉具系统的所述卡式炉的第一个位置的立体视角的剖视示意图。
图7是依本实用新型的上述较佳实施例的所述炉具系统的所述卡式炉的第二个位置的立体视角的剖视示意图。
图8是依本实用新型的上述较佳实施例的所述炉具系统的所述卡式炉的第三个位置的立体视角的剖视示意图。
图9是图8的一个位置的放大图。
图10是图8的另一个位置的放大图。
图11是依本实用新型的上述较佳实施例的所述炉具系统的所述卡式炉的第四个位置的立体视角的剖视示意图。
图12是图11的一个位置的放大图。
图13是图11的另一个位置的放大图。
图14是依本实用新型的上述较佳实施例的所述炉具系统的所述卡式炉的第一个位置的平面视角的剖视示意图。
图15是图14的一个位置的放大图。
图16是图14的另一个位置的放大图。
图17是图14的另一个位置的放大图。
图18是依本实用新型的上述较佳实施例的所述炉具系统的所述卡式炉的第二个人位置的平面视角的剖视示意图。
图19是图18的一个位置的放大图。
图20是图18的一个位置的放大图。
图21是图18的一个位置的放大图。
图22是依本实用新型的上述较佳实施例的所述炉具系统的所述卡式炉的一个局部结构的立体示意图。
图23是依本实用新型的上述较佳实施例的所述炉具系统的所述卡式炉的另一个局部结构的立体示意图。
图24是依本实用新型的上述较佳实施例的所述炉具系统在使用时的第一阶段的立体示意图。
图25是依本实用新型的上述较佳实施例的所述炉具系统在使用时的第二阶段的立体示意图。
图26是依本实用新型的上述较佳实施例的所述炉具系统在使用时的第一个位置的剖面剖视示意图。
图27是依本实用新型的上述较佳实施例的所述炉具系统在使用时的第二个位置的剖面剖视示意图。
图28是依本实用新型的上述较佳实施例的所述炉具系统的所述卡式炉的一个变形示例的局部结构的立体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在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的任何实施方式之前,应理解的是,本实用新型在其应用中并不限于以下描述阐述或以下附图图示的部件的构造和布置细节。本实用新型能够具有其他实施方式并且能够以各种方式实践或进行。另外,应理解的是,这里使用的措辞和术语出于描述的目的并且不应该被认为是限制性的。本文中使用“包括”、“包括”或“具有”及其变型意在涵盖下文中陈列的条目及其等同物以及附加条目。除非另有指定或限制,否则术语“安装”、“连接”、“支撑”和“联接”及其变型被广泛地使用并且涵盖直接安装和间接的安装、连接、支撑和联接。此外,“连接”和“联接”不限于物理或机械的连接或联接。
并且,第一方面,在本实用新型的揭露中,术语“纵向”、“横向”、“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是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其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上述术语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第二方面,术语“一”应理解为“至少一”或“一个或多个”,即在一个实施例中,一个元件的数量可以为一个,而在另外的实施例中,该元件的数量可以为多个,术语“一”不能理解为对数量的限制。
参考附图1至图27,依本实用新型的一较佳实施例的一种炉具系统在接下来的描述中将被揭露和被阐述,其中所述炉具系统包括一卡式炉1000和被连接于所述卡式炉1000的一阀体组件2000,所述阀体组件2000能够被安装于一气罐3000,其中所述阀体组件2000用于将被存储于所述气罐3000内的燃料(通常是丁烷)供应至所述卡式炉1000。
参考附图2至图27,所述卡式炉1000包括一壳体10、一预混装置20、一喷嘴30、一炉头40、一点火装置50、一燃料管道60以及一旋塞阀70,其中所述预混装置20被安装于所述壳体10,其中所述预混装置20具有一预混腔21以及分别连通于所述预混腔21的一燃料进口22、一燃料出口23以及至少一进气孔24,其中所述喷嘴30被安装于所述预混装置20的所述燃料进口22,其中所述炉头40被安装于所述预混装置20的所述燃料出口23,并且所述炉头40位于所述壳体10的顶部,其中所述点火装置50被邻近地设置于所述炉头40,其中所述燃料管道60的相对两端分别被连接于所述喷嘴30和所述旋塞阀70,并且所述燃料管道60的至少一部分被设置邻近所述炉头40。
在本实用新型的所述炉具系统中,所述卡式炉1000的所述旋塞阀70被连接于所述阀体组件2000,其中所述阀体组件2000用于控制被存储于所述气罐3000内的燃料向所述旋塞阀70方向供应的状态,所述旋塞阀70用于控制燃料向所述燃料管道60方向供应的状态。
当所述阀体组件2000和所述旋塞阀70允许被存储于所述气罐3000内的气相燃料向所述燃料管道60方向供应时,所述燃料管道60允许气相燃料经所述喷嘴30喷入所述预混装置20的所述预混腔21,在气相燃料经所述喷嘴30喷入所述预混装置20的所述预混腔21时,高速运动的气相燃料使得所述预混装置20的所述预混腔21内形成负压环境,以经所述预混装置20的所述进气孔24吸入空气至所述预混腔21,被吸入所述预混装置20的所述预混腔21的空气和被喷入所述预混装置20的所述预混腔21的气相燃料混合形成混合燃料,随后,混合燃料经所述预混装置20的所述燃料出口23被供应至所述炉头40,并在排出所述炉头40的燃烧面41时被所述点火装置50点燃而产生火焰。由于所述燃料管道60的至少一部分被设置邻近所述炉头40,因此所述卡式炉1000因燃烧气相燃料产生的火焰能够加热所述燃料管道60的邻近所述炉头40的部分,从而使得所述燃料管道60的邻近所述炉头40的部分具有较高的温度。
当所述阀体组件2000和所述旋塞阀70允许被存储于所述气罐3000内的液相燃料向所述燃料管道60方向供应时,液相燃料在流经所述燃料管道60的邻近所述炉头40的部分时受热气化成气相燃料,接着,气相燃料经所述喷嘴30喷入所述预混装置20的所述预混腔21,并且在气相燃料经所述喷嘴30喷入所述预混装置20的所述预混腔21时,高速运动的气相燃料使得所述预混装置20的所述预混腔21内形成负压环境,以经所述预混装置20的所述进气孔24吸入空气至所述预混腔21,被吸入所述预混装置20的所述预混腔21的空气和被喷入所述预混装置20的所述预混腔21的气相燃料混合形成混合燃料,随后,混合燃料经所述预混装置20的所述燃料出口23被供应至所述炉头40,并在排出所述炉头40的所述燃烧面41时被所述点火装置50点燃而产生火焰。
与现有技术的卡式炉不同的是,在附图1至图27示出的本实用新型的所述炉具系统中,所述卡式炉1000不要求所述气罐3000通过所述阀体组件2000持续地向所述炉头40供应气相燃料,在所述卡式炉1000因点燃气相燃料而产生火焰之后,所述气罐3000仅需通过所述阀体组件2000持续地向所述燃料管道60供应液相燃料即可,进入所述燃料管道60的液相燃料在到达所述燃料管道60的邻近所述炉头40的部分时能够受热气化成气相燃料,这样,在所述炉具系统被长时间使用的过程中,所述气罐3000的温度不会降低,所述气罐3000的罐内压力不会因输出液相燃料的时间的增加而降低,从而所述气罐3000可以持续稳定地输出液相燃料,供维持所述卡式炉1000因燃烧燃料产生的火焰稳定,以达到功率稳定的效果。
换言之,在所述卡式炉1000长时间燃烧所述气罐3000内输出的液相燃料时,所述卡式炉1000产生的火焰能够维持稳定,即,所述卡式炉1000因燃烧燃料产生的火焰不会因所述气罐3000输出液相燃料的时间的增加而减小,这对于用户正常使用所述炉具系统来说是至关重要的。
继续参考附图2、图5至图8、图11、图22和图23,所述燃料管道60包括控制少两低位传输段61、至少两连接传输段62以及至少一高位传输段63,其中所述连接传输段62的一个端部向上延伸至和被连接于所述高位传输段63,另一个端部向下延伸至和被连接于所述低位传输段61,这些所述低位传输段61中的一个被连接于所述旋塞阀70,另一个被连接于所述喷嘴30,其中从侧视视角来看,所述低位传输段61的位置低于所述炉头40的位置,所述高位传输段63的位置高于所述炉头40的位置,如此所述燃料管道60的所述高位传输段63和所述炉头40相邻,这样,所述卡式炉1000因燃烧燃料产生的火焰能够加热所述燃料管道60的所述高位传输段63,从而当液相燃料经所述低位传输段61和所述连接传输段62流经所述高位传输段63时能够受热气化成气相燃料。
具体地,参考附图14至图23,所述炉头40的所述燃烧面41是倾斜燃烧面,所述燃烧面41的内侧边缘的高度位置高于外侧边缘的高度位置,所述燃料管道60的所述高位传输段63位于所述炉头40的所述燃烧面41的斜上方,其中从侧视视角来看,所述燃料管道60的所述高位传输段63的高度位置稍高于所述炉头40的所述燃烧面41的内侧边缘的高度位置,从俯视视角来看,所述燃料管道60的所述高位传输段63位于所述炉头40的所述燃烧面41的外侧边缘的外侧,并且所述燃料管道60的所述高位传输段63和所述炉头40的所述燃烧面41的外侧边缘具有较小的距离,以使得所述燃料管道60的所述高位传输段63和所述炉头40相邻,这样,所述卡式炉1000因燃烧气相燃料产生的火焰能够加热所述燃料管道60的所述高位传输段63,从而当液相燃料经所述低位传输段61和所述连接传输段62流经所述高位传输段63时能够受热气化成气相燃料。
值得一提的是,所述燃料管道60的所述高位传输段63可以是直管管道,也可以是弯管管道或者螺旋管道,其根据需要被设计。
可选地,在本实用新型的所述炉具系统的其他示例中,从侧视视角来看,所述燃料管道60的所述高位传输段63和所述炉头40具有重叠部分,即,所述燃料管道60的所述高位传输段63的高度位置高于所述炉头40的所述燃烧面41的外侧边缘的高度位置,并且所述燃料管道60的所述高位传输段63的高度位置低于所述炉头40的所述燃烧面41的内侧边缘的高度位置,这样,所述卡式炉1000因燃烧气相燃料产生的火焰能够加热所述燃料管道60的所述高位传输段63,从而当液相燃料经所述低位传输段61和所述连接传输段62流经所述高位传输段63时能够受热气化成气相燃料。
继续参考附图2、图5至图8、图11、图22和图23,所述燃料管道60的所述高位传输段63的数量是两个,两个所述高位传输段63分别被设置邻近所述炉头40,这样,液相燃料在经所述燃料管道60向所述喷嘴30方向传输的过程中能够被两次气化,以使得液相燃料能够全部转换成气相燃料,从而提高燃料的燃料效率。优选地,所述燃料管道60的两个所述高位传输段63的位置相对于所述炉头40对称。
值得一提的是,所述燃料管道60的两个所述高位传输段63的位置相对于所述炉头40对称,并不要求两个所述高位传输段63的自身状态(例如,形状、尺寸)相对于所述炉头40对称,只要两个所述高位传输段63所在位置相对于所述炉头40对称即可。
具体地,所述燃料管道60的所述低位传输段61的数量是三个,其依次被定义为一第一低位传输管611、一第二低位传输管612以及一第三低位传输管613,所述连接传输段62的数量是四个,其依次被定义为一第一连接传输管621、一第二连接传输管622、一第三连接传输管623以及一第四连接传输管624,所述高位传输段63的数量是两个,其依次被定义为一第一高位传输管631和一第二高位传输管632。所述第一低位传输管611的一个端部被连接于所述旋塞阀70,所述第一连接传输管621自所述第一低位传输管611的另一个端部向上延伸至和被连接于所述第一高位传输管631的一个端部,所述第二连接传输管622自所述第一高位传输管631的另一个端部向下延伸至和被连接于所述第二低位传输管612的一个端部,所述第三连接传输管623自所述第二低位传输管612的另一个端部向上延伸至和被连接于所述第二高位传输管632的一个端部,所述第四连接传输管624自所述第二高位传输管632的另一个端部向下延伸至和被连接于所述第三低位传输管613的一个端部,所述第三低位传输管613的另一个端部被连接于所述喷嘴30,如此所述第一连接传输管621和所述第二连接传输管622能够将所述第一高位传输管631支撑至邻近所述炉头40的位置,所述第三连接传输管623和所述第四连接传输管624能够将所述第二高位传输管632支撑至邻近所述炉头40的位置。
可以理解的是,所述第一高位传输管631的高度位置与所述第一连接传输管621和所述第二连接传输管622的长度尺寸相关,所述第一连接传输管621和所述第二连接传输管622的长度尺寸越长,所述第一高位传输管631的位置越高。相应地,所述第二高位传输管632的高度位置与所述第三连接传输管623和所述第四连接传输管624的长度尺寸相关,所述第三连接传输管623和所述第四连接传输管624的长度尺寸越长,所述第二高位传输管632的位置越高。
附图27示出了所述卡式炉1000的一个变形示例,与附图1至图27示出的所述卡式炉1000不同的是,在附图28示出的所述卡式炉1000的这个具体示例中,所述燃料管道60的所述低位传输段61的数量是两个,其分别是所述第一低位传输管611和所述第二低位传输管612,所述连接传输段62的数量是两个,其分别是所述第一连接传输管621和所述第二连接传输管622,所述高位传输段63的数量是一个。所述第一低位传输管611的一个端部被连接于所述旋塞阀70,所述第一连接传输管621自所述第一低位传输管611的另一个端部向上延伸至和被连接于所述高位传输段63的一个端部,所述第二连接传输管622自所述高位传输段63的另一个端部向下延伸至和被连接于所述第二低位传输管612的一个端部,所述第二低位传输管612的另一个端部被连接于所述喷嘴30,并且所述高位传输段63弯曲地延伸于所述炉头40的外侧,以使得所述高位传输段63具有足够的长度尺寸,这样,液相燃料在经过所述燃料管道60向所述喷嘴30方向传输的过程中能够被充分气化,以使得液相燃料能够全部转换成气相燃料,从而达到功率稳定的效果。
继续参考附图1至图27,所述壳体10包括一壳主体11和一顶盖12,并且所述壳体10具有一收容空间13,所述顶盖12被安装于所述壳主体11的顶部,所述收容空间13形成于所述顶盖12和所述壳主体111之间。
值得一提的是,所述壳主体11和所述顶盖12的具体形状在本实用新型的所述炉具系统中不受限制,但是应当注意的是,所述壳主体11和所述顶盖12的形状决定了所述炉具系统的所述卡式炉1000的大致外观。例如,在附图1至图27示出的本实用新型的所述炉具系统的这个具体示例中,所述壳主体11和所述顶盖12均呈方形(例如,长方形或正方形),并且所述壳主体11的尺寸和所述顶盖12的尺寸相匹配,从而所述卡式炉1000呈方形。
参考附图2至图27,所述壳主体11进一步包括一底板111、四支撑柱112以及四侧板113,每个所述支撑柱112的底部分别向下延伸至和被固定地安装于所述底板111的每个转角,每个所述支撑柱112的顶部分别向上延伸至和被固定地安装于所述顶盖12的每个转角,这些所述侧板113首尾相互地环绕于这些所述支撑柱112的外侧,并且每个所述侧板113的底部分别抵靠于所述底板111的每个对应位置的侧边,每个所述侧板113的顶部分别抵靠于所述顶盖12的每个对应位置的侧边,如此所述壳体10在所述底板111、四个所述侧板113以及所述顶盖12之间形成所述收容空间13。
进一步地,所述壳主体11包括四底部锁装元件114,每个所述底部锁装元件114的一个端部分别在穿过所述底板111的每个转角后被螺装于每个所述支撑柱112的底部,以固定地安装每个所述支撑柱112的底部于所述底板111的每个转角处,每个所述底部锁装元件114的另一个端部凸出于所述底板111的底部,从而在所述卡式炉1000被支撑于支撑面(例如,地面或桌面)时,这些所述底部锁装元件114使得所述底板111远离该支撑面,这样,所述卡式炉1000在燃烧燃料时产生的热量可以通过所述底板111的底板通孔1111快速地辐射至所述卡式炉1000的外部,以降低所述卡式炉1000的温度,这对于保证用户安全使用所述卡式炉1000来说是至关重要的,同时,所述底板111的所述底板通孔1111允许外部环境的空气进入所述壳体10的所述收容空间13,以使得所述壳体10的所述收容空间13具有充足的空气经所述预混装置20的所述进气孔24进入所述预混腔21。
相应地,所述壳主体11进一步包括四顶部锁装元件115,每个所述顶部锁装元件115的一个端部分别在穿过所述底板111的每个转角后被螺装于每个所述支撑柱112的顶部,以固定地安装每个所述支撑柱112的顶部于所述顶盖12的每个转角处。
在本实用新型的所述炉具系统的这个具体示例中,参考附图2和图5,四个所述支撑柱112依次被定义为一第一柱体1121、一第二柱体1122、一第三柱体1123以及一第四柱体1124,其中所述第一柱体1121的底部向下延伸至和被固定地安装于所述底板111的一个转角以及所述第一柱体1121的顶部向上延伸至和被固定地安装于所述顶盖12的对应位置的转角处,所述第二柱体1122的底部向下延伸至和被固定地安装于所述底板111的一个转角以及所述第二柱体1122的顶部向上延伸至和被固定地安装于所述顶盖12的对应位置的转角,所述第三柱体1123的底部向下延伸至和被固定地安装于所述底板111的一个转角以及所述第三柱体1123的顶部向上延伸至和被固定地安装于所述顶盖12的对应位置的转角,所述第四柱体1124的底部向下延伸至和被固定地安装于所述底板111的一个转角以及所述第四柱体1124的顶部向上延伸至和被固定地安装于所述顶盖12的对应位置的转角。四个所述侧板113依次被定义为一第一板体1131、一第二板体1132、一第三板体1133以及一第四板体1134,其中所述第一板体1131的相对两端以位于所述第一柱体1121和所述第四柱体1124的外侧的方式被连接于所述第二板体1132的一个端部和所述第四板体1134的一个端部,并且所述第一板体1131的底部抵靠于所述底板111的对应位置的侧边和顶部抵靠于所述顶盖12的对应位置的侧边,其中所述第三板体1133的相对两端分别以位于所述第二柱体1122和所述第三柱体1123的外侧的方式被连接于所述第二板体1132的另一个端部和所述第四板体1134的另一个端部,并且所述第三板体1133的底部抵靠于所述底板111的对应位置的侧边和顶部抵靠于所述顶盖12的对应位置的侧边,其中所述第二板体1132的相对两端分别位于所述第一柱体1121和所述第二柱体1122的外侧,并且所述第二板体1132的底部抵靠于所述底板111的对应位置的侧边和顶部抵靠于所述顶盖12的对应位置的侧边,其中所述第四板体1134的相对两端分别位于所述第三柱体1123和所述第四柱体1124的外侧,并且所述第四板体1134的底部抵靠于所述底板111的对应位置的侧边和顶部抵靠于所述顶盖12的对应位置的侧边。
优选地,参考附图2和图3,所述第二板体1132的一个端部一体地连接于所述第一板体1131的一个端部,所述第四板体1134的一个端部一体地连接于所述第一板体1131的另一个端部,所述第三板体1133的一个端部被锁装于所述第二板体1132的另一个端部,所述第三板体1133的另一个端部被锁装于所述第四板体1134的另一个端部。
具体地,所述第二板体1132自所述第一板体1131的一个端部一体地且垂直地朝向远离所述第一板体1131的方向延伸,所述第二板体1132的远离所述第一板体1131的端部首先朝向靠近所述第四板体1134的方向延伸形成一第一折臂11321,其次朝向靠近所述第一板体1131的方向延伸形成一第二折臂11322,再次朝向靠近所述第四板体1134的方向延伸形成一第三折臂11323,并且所述第一折臂11321和所述第二折臂11322使得所述第二板体1132具有一第一保持空间11324。相应地,所述第四板体1134自所述第一板体1131的另一个端部一体地且垂直地朝向远离所述第一板体1131的方向延伸,所述第四板体1134的远离所述第一板体1131的端部首先朝向靠近所述第一板体1131的方向延伸形成一第四折臂11341,其次朝向靠近所述第一板体1131的方向延伸形成一第五折臂11342,再次朝向靠近所述第一板体1131的方向延伸形成一第六折臂11343,并且所述第四折臂11341和所述第五折臂11342使得所述第四板体1134具有一第二保持空间11344。
所述第一柱体1121位于所述第一板体1131和所述第二板体1132的转折位置,以由所述第一柱体1121限制所述第一板体1131朝向靠近所述第三板体1133的方向运动和限制所述第二板体1132朝向靠近所述第四板体1134的方向运动。所述第二柱体1122位于所述第二板体1132的所述第一保持空间11324,以由所述第二柱体1122限制所述第二板体1132朝向靠近所述第一板体1131和所述第四板体1134的方向运动以及限制所述第二板体1122朝向远离所述第四板体1134的方向运动。所述第三柱体1123位于所述第四板体1134的所述第二保持空间11344,以由所述第三柱体1123限制所述第四板体1134朝向靠近所述第一板体1131和所述第二板体1132的方向运动以及限制所述第四板体1134朝向远离所述第一板体1131的方向运动。所述第四柱体1124位于所述第一板体1131和所述第四板体1134的转折位置,以由所述第四柱体1124限制所述第四板体1134朝向靠近所述第二板体1132的方向运动和限制所述第四板体1134朝向靠近所述第三板体1133的方向运动。所述第三板体1133的一个端部可以通过螺钉锁装于所述第二板体1132的所述第三折臂11323,所述第三板体1133的另一个端部可以通过螺钉锁装于所述第四板体1134的所述第六折臂11343。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柱体1121的底部和顶部、所述第二柱体1122的底部和顶部、所述第三柱体1123的底部和顶部以及所述第四柱体1124的底部和顶部分别具有一限位槽1120,相应地,所述第一板体1131的相对两端的底部和顶部、所述第二板体1132的相对两端的底部和顶部、所述第三板体1133的相对两端的底部和顶部以及所述第四板体1134的相对两端的底部和顶部分别具有一限位扣1130,其中所述第一板体1131的一个端部的两个所述限位扣1130分别被扣入所述第一柱体1121的两个所述限位槽1120,所述第一板体1131的另一个端部的两个所述限位扣1130分别被扣入所述第四柱体1124的两个所述限位槽1120,所述第二板体1132的一个端部的两个所述限位扣1130分别被扣入所述第一柱体1121的两个所述限位槽1120,所述第二板体1132的另一个端部的两个所述限位扣1130分别被扣入所述第二柱体1122的两个所述限位槽1120,所述第三板体1133的一个端部的两个所述限位扣1130分别被扣入所述第二柱体1122的两个所述限位槽1120,所述第三板体1133的另一个端部的两个所述限位扣1130分别被扣入所述第三柱体1123的两个所述限位槽1120,所述第四板体1134的一个端部的两个所述限位扣1130分别被扣入所述第三柱体1123的两个所述限位槽1120,所述第四板体1134的另一个端部的两个所述限位槽1130分别被扣入所述第四柱体1124的两个所述限位槽1120,通过上述这样的结构,所述卡式炉1000能够保证四个所述支撑柱112和四个所述侧板113的装配关系的可靠性和稳定性。
进一步地,所述底板111的每个侧边分别首先向上延伸形成一第一折边1112,其次向内延伸形成一第二折边1113,再次向上延伸形成一第三折边1114,并且所述底板111在所述第二折边1113和所述第三折边1114之间形成一第一抵靠槽1115,其中所述第一折边1112、所述第二折边1113和所述第三折边1114能够增强所述底板111的结构强度,避免所述底板111变形。所述顶盖12的每个侧边分别首先向下延伸形成一第四折边121,其次向内延伸形成一第五折边122,再次向下延伸形成一第六折边123,并且所述顶盖12在所述第五折边122和所述第六折边123之间形成一第二抵靠槽124,其中所述第四折边121、所述第五折边122和所述第六折边123能够增强所述顶盖12的结构强度,避免所述顶盖12变形。
所述第一板体1131的底部和顶部分别向内延伸形成一第一抵靠边11310,所述第一抵靠边11310能够增强所述第一板体1131的结构强度,避免所述第一板体1131变形,其中所述第一板体1131的底部延伸至和被保持在所述底板111的一个所述第一抵靠槽1115,并且所述第一板体1131的位于底部的所述第一抵靠边11310分别抵靠于所述底板111的用于形成这个所述第一抵靠槽1115的所述第二折边1113和所述第三折边1114,供避免所述第一板体1131凸出于所述底板111的侧边和供保证所述第一板体1131和所述底板111的相对位置保持不变,相应地,所述第一板体1131的顶部延伸至和被保持在所述顶盖12的一个所述第二抵靠槽124,并且所述第一板体1131的位于顶部的所述第一抵靠边11310分别抵靠所述顶盖12的用于形成这个所述第二抵靠槽124的所述第五折边122和所述第六折边123,供避免所述第一板体1131凸出于所述顶盖12的侧边和供保证所述第一板体1131和所述顶盖12的相对位置保持不变。
所述第二板体1132的底部和顶部分别向内延伸形成一第二抵靠边11320,所述第二抵靠边11320能够增强所述第二板体1132的结构强度,避免所述第二板体1132变形,其中所述第二板体1132的底部延伸至和被保持在所述底板111的一个所述第一抵靠槽1115,并且所述第二板体1132的位于底部的所述第二抵靠边11320分别抵靠于所述底板111的用于形成这个所述第一抵靠槽1115的所述第二折边1113和所述第三折边1114,供避免所述第二板体1132凸出于所述底板111的侧边和供保证所述第二板体1132和所述底板111的相对位置保持不变,相应地,所述第二板体1132的顶部延伸至和被保持在所述顶盖12的一个所述第二抵靠槽124,并且所述第二板体1132的位于顶部的所述第二抵靠边11320分别抵靠所述顶盖12的用于形成这个所述第二抵靠槽124的所述第五折边122和所述第六折边123,供避免所述第二板体1132凸出于所述顶盖12的侧边和供保证所述第二板体1132和所述顶盖12的相对位置保持不变。
所述第三板体1133的底部和顶部分别向内延伸形成一第三抵靠边11330,所述第三抵靠边11330能够增强所述第三板体1133的结构强度,避免所述第三板体1133变形,其中所述第三板体1133的底部延伸至和被保持在所述底板111的一个所述第一抵靠槽1115,并且所述第三板体1133的位于底部的所述第三抵靠边11330分别抵靠于所述底板111的用于形成这个所述第一抵靠槽1115的所述第二折边1113和所述第三折边1114,供避免所述第三板体1133凸出于所述底板111的侧边和供保证所述第三板体1133和所述底板111的相对位置保持不变,相应地,所述第三板体1133的顶部延伸至和被保持在所述顶盖12的一个所述第二抵靠槽124,并且所述第三板体1133的位于顶部的所述第三抵靠边11330分别抵靠所述顶盖12的用于形成这个所述第二抵靠槽124的所述第五折边122和所述第六折边123,供避免所述第三板体1133凸出于所述顶盖12的侧边和供保证所述第三板体1133和所述顶盖12的相对位置保持不变。
所述第四板体1134的底部和顶部分别向内延伸形成一第四抵靠边11340,所述第四抵靠边11340能够增强所述第四板体1134的结构强度,避免所述第四板体1134变形,其中所述第四板体1134的底部延伸至和被保持在所述底板111的一个所述第一抵靠槽1115,并且所述第四板体1134的位于底部的所述第四抵靠边11340分别抵靠于所述底板111的用于形成这个所述第一抵靠槽1115的所述第二折边1113和所述第三折边1114,供避免所述第四板体1134凸出于所述底板111的侧边和供保证所述第四板体1134和所述底板111的相对位置保持不变,相应地,所述第四板体1134的顶部延伸至和被保持在所述顶盖12的一个所述第二抵靠槽124,并且所述第四板体1134的位于顶部的所述第四抵靠边11340分别抵靠所述顶盖12的用于形成这个所述第二抵靠槽124的所述第五折边122和所述第六折边123,供避免所述第四板体1134凸出于所述顶盖12的侧边和供保证所述第四板体1134和所述顶盖12的相对位置保持不变。
另外,所述第三板体1133的相对两端分别首先向垂直方向延伸形成一第七折臂11331,其次向内延伸形成一第八折臂11332,所述第三板体1133的一个所述第八折臂11332贴合于所述第二板体1132的所述第三折臂11323,并且所述第三板体1133的所述第八折臂11332和所述第二板体1132的所述第三折臂11323可以通过螺钉被锁装,相应地,所述第三板体1133的另一个所述第八折臂11332贴合于所述第四板体1134的所述第六折臂11343,并且所述第三板体1133的所述第八折臂11332和所述第四板体1134的所述第六折臂11343可以通过螺钉被锁装。
继续参考附图2、图8和图9,所述第一板体1131具有一板体穿孔11311,其连通于所述壳体10的所述收容空间13,其中所述旋塞阀70以被收容于所述壳体10的所述收容空间13的方式被固定地安装于所述底板111,并且所述旋塞阀70的阀杆71对应于所述第一板体1131的所述板体穿孔11311,供允许用户在所述卡式炉1000的外部通过所述旋塞阀70的所述阀杆71控制所述旋塞阀70的工作状态。优选地,所述旋塞阀70的所述阀杆71经所述第一板体1131的板体穿孔11311延伸至所述卡式炉1000的外部,以便于用户操作所述旋塞阀70。
更优选地,所述卡式炉1000进一步包括一旋钮80,所述旋塞阀70的所述阀杆71被固定地安装于所述旋钮80,并且所述旋钮80位于所述壳体10的外部,如此用户可以通过所述旋钮80方便地转动所述旋塞阀70的所述阀杆71,以便于用户操作所述旋塞阀70。
继续参考附图6和图7,所述顶盖12具有一中部穿孔125,所述中部穿孔125连通于所述壳体10的所述收容空间13,其中所述预混装置20被收容于所述壳体10的所述收容空间13,并且所述预混装置20的所述燃料出口23对应于所述顶盖12的所述中部穿孔125,这样,所述预混装置20视觉上不可见。
具体地,所述预混装置20是一个弯管,其包括一横向延伸部分25和自所述横向延伸部分25一体地向上延伸的一纵向延伸部分26,所述预混装置20的所述预混腔21形成于所述横向延伸部分25和所述纵向延伸部分26,所述燃料进口22和所述进气孔24均形成于所述横向延伸部分25,所述喷嘴30以被保持在所述横向延伸部分25的内部的方式被安装于所述预混装置20的所述燃料进口22,并且所述预混装置20的所述进气孔24的位置邻近所述喷嘴30,所述燃料出口23形成于所述纵向延伸部分26。
为了将所述预混装置20可靠且稳定地收容于所述壳体10的所述收容空间13,参考附图2、图6和图18,所述卡式炉1000进一步包括一第一固定装置90,所述第一固定装置90被固定地安装于所述壳主体11的所述底板111,并且所述第一固定装置90位于所述壳体10的所述收容空间13,其中所述预混装置20的所述横向延伸部分25的用于形成所述燃料进口22的端部被固定地安装于所述第一固定装置90,如此所述第一固定装置90用于使得所述预混装置20被可靠且稳定地收容于所述壳体10的所述收容空间。
优选地,所述第一固定装置90具有一安装孔91和环绕于所述安装孔91的一安装臂92,其中所述喷嘴30的一个端部被固定地安装于所述第一固定装置90的所述安装孔91,所述预混装置20的所述横向延伸部分25的用于形成所述燃料进口22的端部被套装于所述第一固定装置90的所述安装臂92,如此所述横向延伸部分25的用于形成所述燃料进口22的端部被固定地安装于所述第一固定装置90,并且所述第一固定装置90用于将所述喷嘴30设置于所述预混装置20的所述燃料进口22。优选地,所述喷嘴30和所述燃料管道60的连接位置被所述第一固定装置90固定,以由所述第一固定装置90保证所述喷嘴30和所述燃料管道60的连接位置的可靠性。
进一步地,继续参考附图2、图5至图7、图14至图21,所述卡式炉1000进一步包括一装配装置100,所述装配装置100被固定地装配于所述顶盖12的所述中部穿孔125,并且所述装配装置100的底部延伸至所述壳体10的所述收容空间13,所述预混装置20的所述燃料出口23被固定地装配于所述装配装置100的底部,这样,所述装配装置100能够保证所述预混装置20的所述纵向延伸部分26和所述顶盖12的相对位置保持不变,其中所述装配装置100的顶部凸出于所述顶盖12的顶部,所述炉头40被支撑于所述装配装置100的顶部,如此所述炉头40可以通过所述装配装置100被安装于所述预混装置20的所述燃料出口23。
具体地,所述装配装置100包括一第一装配体101和一螺母102,其中所述第一装配体101包括一装配座1011和自所述装配座1011一体地向上延伸的一装配柱1012以及具有贯穿所述装配座1011和所述装配柱1012的一第一装配体穿孔1013,所述装配座1011的横截面尺寸大于所述顶盖12的所述中部穿孔125的尺寸,所述装配柱1012的横截面尺寸小于或等于所述顶盖12的所述中部穿孔125的尺寸,所述装配柱1012在经所述顶盖12的所述中部穿孔125自所述壳体10的所述收容空间13延伸至所述顶盖12的上部后被所述螺母102螺装,以使得所述装配装置100被固定地装配于所述顶盖12的所述中部穿孔125,其中所述预混装置20的所述纵向延伸部分26的用于形成所述燃料出口23的端部被固定地装配于所述第一装配体101,并且所述预混装置20的所述燃料出口23和所述第一装配体101的所述第一装配体穿孔1013相连通。
值得一提的是,所述预混装置20的所述纵向延伸部分26的用于形成所述燃料出口23的端部和所述第一装配体101的固定装配方式在本实用新型的所述炉具系统中不受限制。例如,在本实用新型的所述炉具系统的这个具体示例中,参考图6、图14至图21,所述预混装置20的所述纵向延伸部分26的用于形成所述燃料出口23的端部的外壁和第一装配体101的内壁相互扣合,以固定地装配所述预混装置20的所述纵向延伸部分26的用于形成所述燃料出口23的端部于所述第一装配体101,并保证两者之间的密封性,以阻止所述预混装置20的所述预混腔21内的混合燃料经所述预混装置20的所述纵向延伸部分26的用于形成所述燃料出口23的端部和所述第一装配体101的结合位置外泄。
所述装配装置100包括一第二装配体103,所述第二装配体103进一步包括一承载座1031、自所述承载座1031一体地向下延伸的一延伸柱1032和自所述承载座1031一体地向上延伸的一保持柱1033以及具有贯穿所述保持柱1033、所述承载座1031和所述延伸柱1032的一第二装配体穿孔1034,其中所述延伸柱1032的底部延伸至和被固定地装配于所述装配柱1012的顶部,以装配所述第二装配体103于所述第一装配体101,并且所述第二装配体103的所述第二装配体穿孔1034和所述第一装配体101的所述第一装配体穿孔1013相连通。
值得一提的是,所述第二装配体103的所述延伸柱1032和所述第一装配体101的所述装配柱1012的固定装配方式在本实用新型的所述炉具系统中不受限制。例如,在本实用新型的所述炉具系统的这个具体示例中,参考图6、图14至图21,所述第二装配体103的所述延伸柱1032的外壁和所述第一装配体101的所述装配柱1012的内壁相互扣合,以固定地装配所述第二装配体103的所述延伸柱1032于所述第一装配体101的所述装配柱1012,并保证两者之间的密封性,以阻止所述预混装置20的所述预混腔21内的混合燃料经所述第一装配体101的所述装配柱1012和所述第二装配体103的所述延伸柱1032的结合位置外泄。
也就是说,在本实用新型的所述炉具系统中,所述第一固定装置90用于将所述预混装置20的所述横向延伸部分25可靠地固定于所述底板111,所述装配装置100用于将所述预混装置20的所述纵向延伸部分26可靠地固定于所述顶盖12,由于所述顶盖12和所述底板111之间通过多个所述支撑柱112和多个所述侧板113连接而使得所述顶盖12和所述底板111的相对位置保持不变,从而所述预混装置20能够被可靠且稳定地收容于所述壳体10的所述收容空间13。
继续参考附图2、图5至图7、图14和图15,所述炉头40包括一炉头底盘42和一炉头顶盘43以及具有一分配空间44,其中所述炉头底盘42包括一底盘中心部分421和自所述底盘中心部分421向外和向下一体地延伸的一底盘周缘部分422,所述底盘中心部分421具有一底盘穿孔4211,其中所述炉头顶盘43包括一顶盘中心部分431和自所述顶盘中心部分431向外和向下一体地延伸的一顶盘周缘部分432,所述顶盘周缘部分432具有一组顶盘穿孔4321,所述炉头40的所述燃烧面41形成于所述顶盘周缘部分432,其中所述炉头底盘42的所述底盘周缘部分422的外边缘和所述炉头顶盘43的所述顶盘周缘部分432的外边缘被密封地连接,所述顶盘中心部分431的位置和所述底盘中心部分421的位置相对应,所述底盘中心部分421的所述底盘穿孔4211连通于所述分配空间44,所述顶盘周缘部分432的位置和所述底盘周缘部分422的位置相对应,所述顶盘周缘部分432的所述顶盘穿孔4321连通于所述分配空间44。
值得一提的是,所述炉头底盘42的所述底盘周缘部分422的外边缘和所述炉头顶盘43的所述顶盘周缘部分432的外边缘被密封地连接的方式在本实用新型的所述炉具系统中不受限制。例如,在附图1至图27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的所述炉具系统的这个具体示例中,所述炉头顶盘43的所述顶盘周缘部分432的外边缘可以以绕过所述炉头底盘42的所述底盘周缘部分422的外边缘后向内弯折延伸的方式包裹所述底盘周缘部分422的外边缘,从而使得所述炉头底盘42的所述底盘周缘部分422的外边缘和所述炉头顶盘43的所述顶盘周缘部分432的外边缘被密封地连接,避免进入所述炉头40的所述分配空间44的混合燃料在该位置泄露。
在所述炉头40被安装于所述装配装置100的所述第二装配体103时,所述第二装配体103的所述保持柱1033经所述炉头底盘42的所述底盘中心部分421的所述底盘穿孔4211延伸至所述炉头40的所述分配空间44,并且所述底盘中心部分421被所述第二装配体103的所述承载座1031承载,所述第二装配体103的所述第二装配体穿孔1034和所述炉头40的所述分配空间44相连通,以允许混合燃料经所述装配装置100进入所述炉头40的所述分配空间44。可以理解的是,进入所述炉头40的所述分配空间44的混合燃料能够被相对均匀地分配,并经所述炉头顶盘43的所述顶盘周缘部分432的这些所述顶盘穿孔4311排出所述炉头40。
优选地,所述炉头底盘42的所述底盘中心部分421的所述底盘穿孔4211的尺寸和形状与所述第二装配体103的所述保持柱1033的尺寸和形状一致,从而所述炉头40能够基于自身重力被可靠地装配于所述第二装配体103,通过这样的方式,不仅能够避免所述炉头40晃动,而且能够避免混合燃料自所述炉头40和所述第二装配体103的结合位置泄露。可选地,在本实用新型的所述炉具系统的其他示例中,在所述第二装配体103的顶部穿过所述炉头底盘42的所述底盘中心部分421的所述底盘穿孔4211后,对所述第二装配体103的顶部的穿过所述底盘中心部分421的所述底盘穿孔4211的部分进行折边处理,以将所述炉头底盘42和所述第二装配体103固定地装配。
进一步地,所述炉头40包括一金属网45,所述金属网45以位于所述分配空间44的方式被贴合于所述炉头顶盘43的所述顶盘周缘部分432,所述金属网45能够有效地放置回火,以提高所述炉具系统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值得一提的是,所述金属网45被贴合于所述炉头顶盘43的所述顶盘周缘部分432的具体方式在本实用新型的所述炉具系统中不受限制。例如,在附图1至图27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的所述炉具系统的这个具体示例中,所述金属网45的主体部分的形状和尺寸匹配于所述顶盘周缘部分432的内壁的形状和尺寸,两者可以被焊接,并且所述金属网45的外边缘叠置于所述炉头底盘42的所述底盘周缘部分422的外边缘,所述炉头顶盘43的所述顶盘周缘部分432的外周缘可以以绕过所述金属网45的外边缘和所述炉头底盘42的所述底盘周缘部分422的外边缘后向内弯折延伸的方式包裹所述金属网45的外边缘和所述底盘周缘部分422的外边缘,从而保证所述炉头40的可靠性和稳定性。
继续参考附图2、图5、图6和图18,所述点火装置50被设置于所述壳体10的所述顶盖12,由所述顶盖12将所述点火装置50设置在邻近所述炉头40的位置,这样,当混合燃料经所述炉头40的所述炉头顶盘43的所述顶盘周缘部分432的所述顶盘穿孔4321排出时,所述点火装置50能够点燃混合燃料而使所述卡式炉1000产生火焰。在本实用新型的所述炉具系统的这个具体示例中,所述点火装置50可以是电打火装置。
具体地,所述顶盖12具有一镂空口126,所述镂空口126连通所述壳体10的所述收容空间13,并且所述镂空口126邻近所述中部穿孔125,其中所述点火装置50的主体部分被收容于所述壳体10的所述收容空间13,所述点火装置50的点火头51经所述顶盖12的所述镂空口126延伸至所述顶盖12的上方,以设置所述点火装置50于所述顶盖12。由于所述顶盖12的所述中部穿孔125和所述镂空口126相邻,因此所述点火装置50的所述点火头51和所述炉头40相邻。
进一步地,继续参考附图2、图5、图6和图18,所述卡式炉1000包括一遮挡装置110,其中所述遮挡装置110进一步包括一第一遮挡壁1101、一第二遮挡壁1102、一第三遮挡壁1103、一第四遮挡壁1104以及一装配板1105。所述装配板1105具有一装配端11051和对应于所述装配端11051的一遮挡端11052,并且所述装配板1105在所述装配端11051设有一装配通道11053和在所述遮挡端11052设有一板材通道11054,其中所述装配板1105以所述第二装配体103的所述延伸柱1032穿过所述装配板1105的所述装配通道11053的方式被夹持于所述第二装配体103的所述承载座1031和所述第一装配体101的所述装配柱1012之间,以使得所述装配板1105被所述装配装置100悬持于所述顶盖12的上方。所述第一遮挡壁1101自所述装配板1105的所述遮挡端11052的端部一体地向上延伸,所述第二遮挡壁1102自所述第一遮挡壁1101的顶部一体地朝向所述装配板1105的所述装配端11051方向延伸,所述第三遮挡壁1103自所述装配板1105的所述遮挡端11052的一侧一体地向上延伸至邻近所述第二遮挡壁1102的一侧的位置,所述第四遮挡壁1104自所述装配板1105的所述遮挡端11052的另一侧一体地向上延伸至邻近所述第二遮挡壁1102的另一侧的位置,以在所述第一遮挡壁1101、所述第二遮挡壁1102、所述第三遮挡壁1103、所述第四遮挡壁1104和所述装配板1105之间形成一遮挡空间1106,在所述第二遮挡壁1102、所述第三遮挡壁1103、所述第四遮挡壁1104和所述装配板1105之间形成连通于所述遮挡空间1106的一点火口1107,所述点火口1107朝向所述炉头40的所述燃烧面41,其中所述装配板1105的所述板材通道11054连通于所述遮挡空间1106并对应于所述第二遮挡壁1102。
所述装配板1105的所述板材通道11054的位置和所述顶盖12的所述镂空口126的位置相对应,这样,所述点火装置50的所述点火头51依次经所述顶盖12的所述镂空口126和所述装配板1105的所述板材通道11054延伸至所述遮挡空间1106,并且所述第二遮挡壁1102位于所述点火装置50的所述点火头51的正上方,以由所述遮挡装置110限制所述点火装置50的所述点火头51产生的火花的方向,如此使得所述点火装置50可以顺利地点燃经所述炉头40的所述炉头顶盘43的所述顶盘周缘部分432的所述顶盘穿孔4321排出的混合燃料。
优选地,所述遮挡装置110是一个钣金件,在通过在预设位置冲孔和在预设位置折弯的方式形成所述第一遮挡壁1101、所述第二遮挡壁1102、所述第三遮挡壁1103、所述第四遮挡壁1104和所述装配板1105以及形成所述装配通道11053和所述板材通道11054。
继续参考附图2、图5至图7、图14至图23,所述顶盖12具有至少一管道穿孔127,所述管道穿孔127连通于所述壳体10的所述收容空间13,其中所述燃料管道60的所述低位传输段61被收容于所述壳体10的所述收容空间13,所述连接传输段62经所述顶盖12的所述管道穿孔127延伸至所述顶盖12的上方,以将所述高位传输段63支撑在所述顶盖12的上方,这样,所述燃料管道60的所述高位传输段63被设置在邻近所述炉头40的位置,从而在液相燃料流经所述燃料管道60的所述高位传输段63时能够受热气化成气相燃料。
优选地,所述顶盖12的所述管道穿孔127的数量是两个,两个所述管道穿孔127以对称方式被邻近地设于所述中部穿孔125的相对两侧,其中所述燃料管道60的所述第一连接传输管621和所述第二连接传输管622经所述顶盖12的一个所述管道穿孔127延伸至所述顶盖12的上方,以由所述第一连接传输管621和所述第二连接传输管622将所述第一高位传输管631设置在邻近所述炉头40的一侧的位置,其中所述燃料管道60的所述第三连接传输管623和所述第四连接传输管624经所述顶盖12的另一个所述管道穿孔127延伸至所述顶盖12的上方,以由所述第三连接传输管623和所述第四连接传输管624将所述第二高位传输管632设置在邻近所述炉头40的另一侧的位置。可以理解的是,由于所述顶盖12的两个所述管道穿孔127相对于所述中部穿孔125对称,因此所述燃料管道60的所述第一高位传输管631的位置和所述第二高位传输管632的位置相对于所述炉头40对称。
继续参考附图2、图22和图23,所述卡式炉1000进一步包括一第二固定装置120,所述第二固定装置120以被收容于所述壳体10的所述收容空间13和邻近所述第一固定装置90的方式被设置于所述壳主体11的所述底板111,所述燃料管道60的所述低位传输段61被设置于所述第二固定装置120,如此所述第一固定装置90和所述第二固定装置120相互配合使得所述燃料管道60的所述低位传输段61被可靠地收容于所述壳体10的所述收容空间13。优选地,所述第一固定装置90和所述第二固定装置120被固定地连接。
继续参考附图2、图3、图6、图7、图14至图23,所述卡式炉1000进一步包括一连接装置130,所述连接装置130具有一第一连接端1301和对应于所述第一连接端1301的一第二连接端1302,所述连接装置130的所述第一连接端1301被固定地连接于所述第一固定装置90和/或所述第二固定装置120,所述连接装置130的所述第二连接端1302延伸至所述顶盖12的所述镂空口126的下方,以用于连接所述点火装置50,以将所述点火装置50设置于所述顶盖12。优选地,所述连接装置130具有一避让通道1303,用于避让所述装配装置100。
优选地,所述连接装置130的所述第二连接端1302进一步连接所述燃料管道60的所述低位传输段61。具体地,所述连接装置130进一步具有至少一卡装槽1304,其被设于所述第二连接端1302,所述低位传输段61被卡入所述连接装置130的所述卡装槽1304,以使得所述连接装置130的所述第二连接端1302用于连接所述低位传输段61。
继续参考附图1、图2、图5至图8、图11、图14至图18,所述卡式炉1000进一步包括一防风装置140,所述防风装置140包括一防风环1401,其中所述防风环1401以环绕于所述炉头40的方式被设置于所述壳体10的上方,其中从侧视视角来看,所述防风环1401高于所述炉头40的所述燃烧面41的位置,这样,在所述卡式炉1000燃烧自所述炉头40排出的混合燃料时,所述防风环1401用于阻止风横向到达所述炉头40的所述燃烧面41,以保证火焰的稳定性。
继续参考附图1、图2、图5至图8、图11、图14至图18,所述防风装置140进一步包括一导向环1402,所述导向环1402自所述防风环1401的底部向内延伸至适当位置,其中所述卡式炉1000在所述导向环1402和所述顶盖12之间形成一导向通道150,所述导向通道150连通所述防风环1401的内侧和外侧,所述导向通道150用于引导位于所述防风环1401的外侧的空气在特定位置进入所述防风环1401的内侧,供允许自所述炉头40排出的混合燃料充分燃烧。
值得一提的是,所述卡式炉1000在所述导向环1402和所述顶盖12之间形成所述导向通道150的具体方式在本实用新型的所述炉具系统中不受限制。例如,所述卡式炉1000进一步包括多个锁装装置160,所述锁装装置160包括一锁杆1601和一锁环1602,所述锁环1602被设置于所述导向环1402和所述顶盖12之间,并且所述锁环1602的顶部对应于所述导向环1402的第一锁孔14021,所述锁环1602的底部对应于所述顶盖12的第二锁孔128,所述锁杆1601的一个端部在依次穿过所述导向环1402的所述第一锁孔14021、所述锁环1602和所述顶盖12的所述第二锁孔128后被锁装于所述顶盖12,如此由所述锁装装置160保证所述防风装置140被设置于所述顶盖12的上方,并在所述导向环1402和所述顶盖12之间形成所述导向通道150。优选地,所述锁环1602被螺装于所述锁杆1601,以固定地设置所述锁装装置160于所述防风装置140。
可以理解的是,所述导向通道150的流量和所述导向通道150的高度尺寸相关,所述导向通道150的高度尺寸与所述锁环1602的高度尺寸相关,其中所述锁环1602的高度尺寸越高,则所述导向通道150的高度尺寸越高,相应地,所述导向通道150的流量越大,因此通过改变所述锁环1602的高度尺寸的方式可以调节所述导向通道150的流量,供满足在不同场景下对所述卡式炉1000的使用需要。
值得一提的是,所述锁装装置160的所述锁杆1601被锁装于所述顶盖12的方式在本实用新型的所述炉具系统中不受限制。例如,在附图1至图27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的所述炉具系统的这个具体示例中,所述锁杆1601的底部可以被直接地插入所述顶盖12的所述第二锁孔128,从而使得所述锁杆1601被锁装于所述顶盖12。
优选地,所述导向通道150的内侧开口的高度位置高于主体部分的高度位置,以允许所述导向通道150的内侧开口朝向所述炉头40的所述燃烧面41,这样,被所述导向通道150导入的空气能够直接地到达所述炉头40的所述燃烧面41,从而使得自所述炉头40排出的混合燃料充分燃烧。
具体地,所述顶盖12具有倾斜向上的底侧导向面129,所述导向环1402具有倾斜向上延伸的顶侧导向面14022,所述导向环1402的所述顶侧导向面14022位于所述顶盖12的所述底侧导向面129的上方,所述导向通道150的内侧开口形成于所述导向环1402的所述顶侧导向面14022和所述顶盖12的所述底侧导向面129之间。
优选地,继续参考附图14和图15,所述导向通道150的内侧开口的尺寸小于主体部分的尺寸,以使空气在所述导向通道150的内侧开口处的流量小于主体部分的流量,这样能够增加被所述导向通道150导流的空气的流速,从而使得被导入的空气是以喷射方式到达所述炉头40的所述燃烧面41,进而使得自所述炉头40排出的混合燃料能够充分燃烧。
具体地,所述导向环1402的内缘在向下延伸后再向外延伸,以使得所述导向通道150的内侧开口的尺寸小于主体部分的尺寸,从而空气在所述导向通道150的内侧开口处的流量小于主体部分的流量,并且所述导向环1402不易变形。
参考附图1,所述阀体组件2000进一步包括一阀本体2100和被设置于所述阀本体2100的一支架2200,所述支架2200具有两个支撑部2210,两个所述支撑部2210位于所述阀本体2100的相对两侧,所述卡式炉1000的所述旋塞阀70被连接于所述阀本体2100,例如,所述炉具系统具有一连接管道4000,所述连接管道4000的相对两端分别被连接于所述旋塞阀70和所述阀本体2100,以使得所述旋塞阀70被连接于所述阀本体2100。在所述阀本体2100被安装于所述气罐3000后,所述支架2200的每个所述支撑部2210均能够单独地将所述气罐3000以特定角度支撑于支撑面。
继续参考附图1、图2、图5至图8、图11,所述卡式炉1000进一步包括一炊具架170,所述炊具架170包括一架体1701和自所述架体1701一体地向下延伸的至少一架腿1702,所述架腿1702被设置于所述壳体10的所述顶盖12,所述架体1702位于所述炉头40的上方,其中炊具能够被所述炊具架170支撑于所述炉头40的上方。优选地,所述炊具架170包括四个所述架腿1702,每个所述架腿1702分别被安装于每个所述顶部锁装元件115的安装槽1151,以由所述顶部锁装元件115将所述炊具架170可靠地安装于所述顶盖12。
附图26和图27示出了所述炉具系统的使用过程。具体地,在所述炉具系统被使用的第一个阶段,所述阀体组件2000以所述气罐3000的阀管3100的进口端朝上的方式支撑于支撑面,所述阀体组件2000的所述阀本体2100和所述卡式炉1000的所述旋塞阀70允许所述气罐3000内的气相燃料进入所述燃料管道60,并经所述喷嘴30喷入所述预混装置20的所述预混腔21,在气相燃料经所述喷嘴30喷入所述预混装置20的所述预混腔21时,高速运动的气相燃料使得所述预混装置20的所述预混腔21内形成负压环境,以经所述预混装置20的所述进气孔24吸入空气至所述预混腔21,被吸入所述预混装置20的所述预混腔21的空气和被喷入所述预混装置20的所述预混腔21的气相燃料混合形成混合燃料,随后,混合燃料经所述预混装置20的所述燃料出口23被供应至所述炉头40,并在排出所述炉头40的燃烧面41时被所述点火装置50点燃而产生火焰。在这个过程中,由于所述燃料管道60的所述高位传输段63被设置邻近所述炉头40,因此所述卡式炉1000因燃烧气相燃料产生的火焰能够加热所述燃料管道60的所述高位传输段63,从而使得所述燃料管道60的所述高位传输段63具有较高的温度。
在所述炉具系统被使用的第二个阶段,所述阀体组件2000以所述气罐3000的所述阀管3100的进口端朝下的方式支撑于支撑面,所述阀体组件2000的所述阀本体2100和所述卡式炉1000的所述旋塞阀70允许所述气罐3000内的液相燃料进入所述燃料管道60,液相燃料在流经所述燃料管道60的所述高位传输段63时受热气化成气相燃料,接着,气相燃料经所述喷嘴30喷入所述预混装置20的所述预混腔21,并且在气相燃料经所述喷嘴30喷入所述预混装置20的所述预混腔21时,高速运动的气相燃料使得所述预混装置20的所述预混腔21内形成负压环境,以经所述预混装置20的所述进气孔24吸入空气至所述预混腔21,被吸入所述预混装置20的所述预混腔21的空气和被喷入所述预混装置20的所述预混腔21的气相燃料混合形成混合燃料,随后,混合燃料经所述预混装置20的所述燃料出口23被供应至所述炉头40,并在排出所述炉头40的所述燃烧面41时被所述点火装置50点燃而产生火焰。
依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方面,本实用新型进一步提供所述卡式炉1000的燃烧方法,其中所述燃烧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a)允许气相燃料经所述燃料管道60和所述预混装置20被供应至所述炉头40后燃烧;
(b)允许气相燃料在燃烧时产生的热量加热所述燃料管道60的至少一部分;以及
(c)允许所述燃料管道60的被加热的部分将朝向所述预混装置20方向传输的液相燃料气化。
在所述步骤(b)中,允许气相燃料在燃烧时加热所述燃料管道60的所述高位传输段63,从而在所述步骤(c)中,当液相燃料经过所述高位传输段63被传输时被气化而形成气相燃料,其中从侧视视角来看,所述高位传输段63和所述炉头40具有重叠部分,或者所述高位传输段63的位置高于所述炉头40的位置。
优选地,所述燃烧方法进一步包括步骤:(d)通过所述防风装置140的环绕于所述炉头40的所述防风环1401阻挡外侧的空气横向到达所述炉头40的所述燃烧面41。
优选地,所述燃烧方法进一步包括步骤:(e)通过形成于所述壳体10的所述顶盖12和所述防风装置140的所述导向环1402之间的所述导向通道150引导所述防风环1401外侧的空气自所述炉头40的斜下方到达所述炉头40的所述燃烧面41。
在所述步骤(a)之前,以所述气罐3000的所述阀管3100的进口端朝上的方式放置被安装于所述阀体组件2000的所述气罐3000,供使得所述气罐3000内的气相燃料经所述阀本体2100、所述燃料管道60和所述预混装置20被供应至所述炉头40后燃烧,其中在所述步骤(b)之后,以允许所述气罐3000的所述阀管3100的进口端朝下的方式放置所述气罐3000,供使得所述气罐3000内的液相燃料经所述阀本体2100和所述燃料管道60被供应。
上述实施例仅例示性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及其功效,而非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任何熟悉此技术的人士皆可在不违背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及范畴下,对上述实施例进行修饰或改变。因此,举凡所属技术领域中具有通常知识者在未脱离本实用新型所揭示的精神与技术思想下所完成的一切等效修饰或改变,仍应由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所涵盖。

Claims (18)

1.卡式炉,其特征在于,包括:
壳体;
喷嘴;
旋塞阀;
点火装置;
预混装置,其中所述预混装置被安装于所述壳体,所述预混装置具有预混腔以及分别连通于所述预混腔的燃料进口、燃料出口和进气孔,其中所述喷嘴被安装于所述预混装置的所述燃料进口;
炉头,其中所述炉头被安装于所述预混装置的所述燃料出口,并且所述炉头位于所述壳体的上方,其中所述点火装置被邻近地设置于所述炉头;以及
燃料管道,其中所述燃料管道的相对两端分别被连接于所述旋塞阀和所述喷嘴,并且所述燃料管道的至少一部分被设置邻近所述炉头。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卡式炉,其中所述燃料管道包括至少两低位传输段、至少两连接传输段以及至少一高位传输段,所述连接传输段的一个端部向上延伸至和被连接于所述高位传输段,另一个端部向下延伸至和被连接于所述低位传输段,这些所述低位传输段中的一个被连接于所述旋塞阀,另一个被连接于所述喷嘴,其中从侧视视角来看,所述低位传输段的位置低于所述炉头的位置,所述高位传输段和所述炉头具有重叠部分。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卡式炉,其中所述燃料管道包括至少两低位传输段、至少两连接传输段以及至少一高位传输段,所述连接传输段的一个端部向上延伸至和被连接于所述高位传输段,另一个端部向下延伸至和被连接于所述低位传输段,这些所述低位传输段中的一个被连接于所述旋塞阀,另一个被连接于所述喷嘴,其中从侧视视角来看,所述低位传输段的位置低于所述炉头的位置,所述高位传输段的位置高于所述炉头的位置。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卡式炉,其中所述燃料管道包括两个所述高位传输段,两个所述高位传输段的位置相对于所述炉头对称。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卡式炉,其中从俯视视角来看,所述高位传输段位于所述炉头的外侧。
6.根据权利要求2至5中任一所述的卡式炉,其中所述高位传输段是直管管道或弯管管道。
7.根据权利要求2至5中任一所述的卡式炉,其中所述壳体包括壳主体和顶盖,并且所述壳体具有收容空间,所述顶盖被安装于所述壳主体的顶部,所述收容空间形成于所述壳主体和所述顶盖之间,其中所述顶盖具有管道穿孔,所述管道穿孔连通于所述壳体的所述收容空间,其中所述燃料管道的所述低位传输段被收容于所述壳体的所述收容空间,所述连接传输段经所述顶盖的所述管道穿孔延伸至所述顶盖的上方,以将所述高位传输段支撑在所述顶盖的上方。
8.根据权利要求1至5中任一所述的卡式炉,其中所述壳体包括壳主体和顶盖,并且所述壳体具有收容空间,所述顶盖被安装于所述壳主体的顶部,所述收容空间形成于所述壳主体和所述顶盖之间,其中所述顶盖具有中部穿孔,所述中部穿孔连通于所述收容空间,其中所述卡式炉进一步包括装配装置,所述装配装置被固定地装配于所述顶盖的所述中部穿孔,并且所述装配装置的底部延伸至所述壳体的所述收容空间,所述装配装置的顶部凸出于所述顶盖的顶部,其中所述预混装置被收容于所述壳体的所述收容空间,所述预混装置的所述燃料出口被固定地装配于所述装配装置的底部,所述炉头被支撑于所述装配装置的顶部,如此所述炉头通过所述装配装置被安装于所述预混装置的所述燃料出口。
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卡式炉,其中所述顶盖具有中部穿孔,所述中部穿孔连通于所述收容空间,其中所述卡式炉进一步包括装配装置,所述装配装置被固定地装配于所述顶盖的所述中部穿孔,并且所述装配装置的底部延伸至所述壳体的所述收容空间,所述装配装置的顶部凸出于所述顶盖的顶部,其中所述预混装置被收容于所述壳体的所述收容空间,所述预混装置的所述燃料出口被固定地装配于所述装配装置的底部,所述炉头被支撑于所述装配装置的顶部,如此所述炉头通过所述装配装置被安装于所述预混装置的所述燃料出口。
10.根据权利要求1至5中任一所述的卡式炉,其中所述卡式炉进一步包括防风装置,所述防风装置包括防风环,所述防风环以环绕所述炉头的方式被设置于所述壳体的上方,其中从侧视视角来看,所述防风环高于所述炉头的燃烧面的位置。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卡式炉,其中所述防风装置进一步包括导向环,所述导向环自所述防风环的底部向内延伸至适当位置,其中所述卡式炉在所述导向环和所述壳体之间形成导向通道,所述导向通道连通所述防风环的内侧和外侧。
12.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卡式炉,其中所述卡式炉进一步包括防风装置,所述防风装置包括防风环和导向环,所述防风环以环绕所述炉头的方式被设置于所述壳体的上方,其中从侧视视角来看,所述防风环高于所述炉头的燃烧面的位置,所述导向环自所述防风环的底部向内延伸至适当位置,其中所述卡式炉在所述导向环和所述顶盖之间形成导向通道,所述导向通道连通所述防风环的内侧和外侧。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卡式炉,其中所述导向通道的内侧开口的高度位置高于主体部分的高度位置,以允许所述导向通道的内侧开口朝向所述炉头的燃烧面。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卡式炉,其中所述顶盖具有倾斜向上的底侧导向面,所述导向环具有倾斜向上延伸的顶侧导向面,所述导向环的所述顶侧导向面位于所述顶盖的所述底侧导向面的上方,所述导向通道的内侧开口形成于所述导向环的所述顶侧导向面和所述顶盖的所述底侧导向面之间。
15.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卡式炉,其中所述导向通道的内侧开口的尺寸小于主体部分的尺寸,以使空气在所述导向通道的内侧开口处的流量小于主体部分的流量。
16.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卡式炉,其中所述导向环的内缘在向下延伸后再向外延伸,以使得所述导向通道的内侧开口的尺寸小于主体部分的尺寸,从而空气在所述导向通道的内侧开口处的流量小于主体部分的流量。
17.炉具系统,其能够燃烧气罐内的燃料,其特征在于,包括:
阀体组件,其中所述阀体组件能够被安装于所述气罐;和
根据权利要求1至16中任一所述的卡式炉,其中所述旋塞阀被连接于所述阀体组件。
18.根据权利要求17所述的炉具系统,其中所述阀体组件包括阀本体和被设置于所述阀本体的支架,所述支架具有两个支撑部,两个所述支撑部位于所述阀本体的相对两侧。
CN202322359035.1U 2023-08-30 2023-08-30 卡式炉和炉具系统 Active CN220689136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2359035.1U CN220689136U (zh) 2023-08-30 2023-08-30 卡式炉和炉具系统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2359035.1U CN220689136U (zh) 2023-08-30 2023-08-30 卡式炉和炉具系统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20689136U true CN220689136U (zh) 2024-03-29

Family

ID=9040704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22359035.1U Active CN220689136U (zh) 2023-08-30 2023-08-30 卡式炉和炉具系统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20689136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20060003277A1 (en) Gas burner head
US6755644B2 (en)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operating gaseous fuel fired heater
WO2019071191A1 (en) HIGH YIELD GAS BURNER AND STOVE
CN220689136U (zh) 卡式炉和炉具系统
CN116928707A (zh) 卡式炉、炉具系统以及卡式炉的燃烧方法
US9091435B2 (en) Two-chamber gas burner device
EP0694728B1 (en) Liquid fuel lantern with electronic ignition
KR101731246B1 (ko) 압력분무식 하이브리드 플레임 석유 버너
JP2008520950A (ja) 改良型燃料供給部、改良型遮熱板および改良型バッフルプレートを備えたヒータ用バーナ
JP2008520948A (ja) 改良型バッフルプレートを備えたヒータ用バーナ
JP6924681B2 (ja) 温風暖房機
JP2008520947A (ja) 改良型遮熱板を備えたヒータ用バーナ
CN219976427U (zh) 燃烧器及燃气灶
CN218883966U (zh) 一种商用燃气灶具助燃高效燃烧器
CN220205741U (zh) 一种炉头组件及燃气灶
KR200427314Y1 (ko) 식당용 고화력 가스버너
CN217329885U (zh) 一种灶具
CN220250080U (zh) 引射装置和灶具
CN220648319U (zh) 家用生态灶
CN214332688U (zh) 一种常明火装置及其燃气炉灶
CN210663057U (zh) 一种智能工业便携式燃油取暖器
CN219913046U (zh) 燃烧器及燃气灶
CN216844782U (zh) 一种液体燃料取暖燃烧器
CN217635608U (zh) 燃烧器及取暖设备
CN219433247U (zh) 一种可适配多种液体燃料的燃烧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