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20687550U - 移动装置 - Google Patents

移动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20687550U
CN220687550U CN202322133759.4U CN202322133759U CN220687550U CN 220687550 U CN220687550 U CN 220687550U CN 202322133759 U CN202322133759 U CN 202322133759U CN 220687550 U CN220687550 U CN 220687550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mobile device
water pressure
air
pressure sensor
branch pip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22133759.4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刘海波
杨付四
韦永亮
梁建国
陈刚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Guangzhou Automobile Group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Guangzhou Automobile Group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Guangzhou Automobile Group Co Ltd filed Critical Guangzhou Automobile Group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322133759.4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20687550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20687550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20687550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Fire-Extinguishing By Fire Departments, And Fire-Extinguishing Equipment And Control Thereof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移动装置,包括:机体,机体具有座舱;动力总成,动力总成用于驱动机体移动;水压传感器,水压传感器设于机体;气泵,气泵设于机体内;进气管,进气管的一端与气泵和所述动力总成相连且另一端连通机体的外部空间;出气管,出气管的一端与气泵相连且另一端连通至座舱内;控制器,控制器与水压传感器、气泵和动力总成电连接。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移动装置,在移动装置上设置水压传感器、控制器、气泵、进气管、出气管和动力总成,控制器可以根据水压传感器的水压信号,自动调整座舱内供气量,提升座舱内驾乘人员的存活率,保障驾乘人员的生命安全,提升移动装置的涉水能力。

Description

移动装置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移动装置制造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移动装置。
背景技术
现有方案中的移动装置,当移动装置进入有水的区域时,水会从移动装置的缝隙处直接进入移动装置内部,不利于提升移动装置的涉水性能,同时会导致杂物进入底盘缝隙,难以清理,还会使底盘锈蚀以及底盘上的电子器件受损。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旨在至少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之一。为此,本实用新型在于提出一种移动装置,所述移动装置可以提升移动装置涉水性能。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移动装置,包括:机体,所述机体具有座舱;动力总成,所述动力总成用于驱动所述机体移动;水压传感器,所述水压传感器设于所述机体;气泵,所述气泵设于所述机体内;进气管,所述进气管的一端与所述机体的外部空间连通,所述进气管的另一端与所述动力总成的进气端连通;所述动力总成的出气端与所述气泵的进气端连通;出气管,所述出气管的一端与所述气泵的出气端连接,所述出气管的另一端与所述座舱连通;控制器,所述控制器与所述水压传感器、所述气泵和所述动力总成电连接。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移动装置,在移动装置上设置水压传感器、控制器、气泵、进气管、出气管和动力总成,控制器可以根据水压传感器的水压信号,自动调整座舱内供气量,提升座舱内驾乘人员的存活率,保障驾乘人员的生命安全,同时,可以减少水进入座舱的量,保护座舱内的构件,另外,还可以保护动力总成,提升移动装置的涉水能力。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水压传感器包括第一水压传感器,所述第一水压传感器设置于所述机体的底部,所述移动装置具有第一涉水模式,所述移动装置被配置为在所述第一水压传感器检测到水压的条件下切换为所述第一涉水模式,在所述第一涉水模式,所述移动装置通过所述气泵向所述座舱内泵送空气。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进气管包括第一支管和第二支管,所述第一支管的入口端延伸至所述机体的外侧表面且出口端连通所述动力总成的进气端,所述第二支管的入口端延伸至所述机体的顶面且出口端连通所述动力总成的进气端,且所述第一支管和所述第二支管可切换地与所述动力总成的进气端相连通。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可选实施例,所述移动装置还包括切换阀,所述切换阀与所述控制器电连接,所述第一支管和所述第二支管通过所述切换阀与所述动力总成的进气端相连。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水压传感器包括第二水压传感器,所述第二水压传感器设置于所述机体的侧面,所述移动装置具有第二涉水模式,所述移动装置被配置为在所述第二水压传感器检测到水压的条件下切换为所述第二涉水模式,在所述第二涉水模式,所述气泵通过所述第二支管向所述座舱内泵送空气。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可选实施例,在所述第二涉水模式,所述控制器控制所述动力总成降低功率。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在所述第二涉水模式,所述控制器控制所述切换阀关闭所述第一支管。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移动装置还包括:浮管结构,所述浮管结构与所述控制器电连接,所述浮管结构具有收纳状态和弹出状态,在所述收纳状态,所述浮管结构收纳于所述第二支管的入口端,在所述弹出状态,所述浮管结构展开以使连接所述第二支管入口端的开口高出水面。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可选实施例,在所述弹出状态,所述浮管结构展开且包括软管和漂浮件,所述软管的一端与所述第二支管的入口端相连且连通,所述漂浮件设于所述软管的另一端以使所述软管的所述另一端高出水面。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可选实施例,所述漂浮件为气囊,所述气囊为环形且套设在所述软管的所述另一端。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可选实施例,所述软管的所述另一端的开口朝下。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漂浮件的表面设有警示光条。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水压传感器包括第三水压传感器,所述第三水压传感器设置于所述机体的顶部,所述移动装置具有第三涉水模式,所述移动装置被配置为在所述第三水压传感器检测到水压的条件下切换为所述第三涉水模式,在所述第三涉水模式,所述浮管结构切换为所述弹出状态,所述气泵通过所述软管和所述第二支管向所述座舱内泵送空气。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移动装置为车辆。
本实用新型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中部分给出,部分将从下面的描述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实用新型的实践了解到。
附图说明
图1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移动装置的示意图,图中浮管结构处于收纳状态;
图2是图1中所示的第二支管和浮管结构处于弹出状态的示意图。
附图标记:
100、移动装置;
10、机体;11、座舱;
20、动力总成;
31、第一水压传感器;32、第二水压传感器;33、第三水压传感器;
40、气泵;
50、进气管;51、第一支管;52、第二支管;
60、出气管;
70、切换阀;
80、浮管结构;81、软管;82、漂浮件;83、警示光条。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旨在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而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下面参考附图1-图2描述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移动装置100。
参照图1,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一方面实施例的移动装置100,包括:机体10、动力总成20、水压传感器、气泵40、进气管50、出气管60和控制器。
具体的,机体10具有座舱11,驾乘人员乘坐在座舱11内;动力总成20用于驱动机体10移动;水压传感器设于机体10,水压传感器可以感受水压信号且可以确定水的深度,同时,水压传感器可以将水压信号传递给控制器;气泵40设于机体10内;进气管50的一端(如图1所示的进气管50的前端)与机体10的外部空间连通,进气管50的另一端(如图1所示的进气管50的后端)与动力总成20的进气端连通;动力总成20的出气端与气泵40的进气端连通;出气管60的一端(如图1所示的出气管60的前端)与气泵40的出气端连接,出气管60的另一端(如图1所示的出气管60的后端)与座舱11连通。气泵40可以将进气管50中的空气经过出气管60后,将空气送入座舱11内。
控制器与水压传感器、气泵40和动力总成20电连接。控制器接收到水压传感器的信号后,控制器能够控制动力总成20和气泵40的运行或关闭。
移动装置100不涉水正常行驶时,进气管50打开给动力总成20供气,控制器控制动力总成20运行,动力总成20给移动装置100提供动力。
当移动装置100涉水较浅,水淹没机体10的底部时,水压传感器感应到水压信号并传递给控制器,气体通过进气管50进入动力总成20,控制器控制动力总成20正常工作,移动装置100可以移动,同时,控制器控制气泵40工作,气泵40将气体从进气管50经出气管60送入座舱11,在移动装置100移动的过程中,气泵40的供气量根据座舱11内进水水压的变换而变换,进水水压大供气量增大,进水水压小供气量减小。这样,气泵40往座舱11内供气可以保证驾乘人员的正常呼吸,还可以利用气泵40的风压平衡进水的水压,从而可以防止移动装置100的堵头脱落,风压还可以防止水进入座舱11内,从而可以防止移动装置100中的线束、电器元件或仪表等构件被水侵蚀,避免短路造成移动装置100无法行驶,从而可以提升移动装置100涉水性能,降低移动装置涉水损失。
移动装置100未行驶时,当城市发生内涝且移动装置100被水淹没时,水压传感器可以将水压信号和水的深度传递给控制器,控制器可以自动控制进气管50的连通和关闭。动力总成20进水后会造成损坏,且维修成本高昂,控制器自动控制进气管50的连通和关闭,可以防止水进入动力总成20,避免动力总成20造成损坏,从而能够降低损失。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的移动装置100,在移动装置100上设置水压传感器、控制器、气泵40、进气管50、出气管60和动力总成20,控制器可以根据水压传感器的水压信号,自动调整座舱11内供气量,提升座舱11内驾乘人员的存活率,保障驾乘人员的生命安全,同时,可以减少水进入座舱11的量,保护座舱11内的构件,另外,还可以保护动力总成20,提升移动装置100的涉水能力。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参照图1,水压传感器包括第一水压传感器31,第一水压传感器31设置于机体10的底部,移动装置100具有第一涉水模式,移动装置100被配置为在第一水压传感器31检测到水压的条件下切换为第一涉水模式,在第一涉水模式,移动装置100通过气泵40向座舱11内泵送空气。
当移动装置100涉水较浅,水淹没机体10的底部时,这样,第一传感器31可以感应移动装置100的涉水深度,从而可以保证移动装置100涉水行驶的安全性。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可选实施例,参照图1,至少一个设于机体10侧面的水压传感器的高度与动力总成20的进气端平齐,也就是说,可以是一个、两个或三个及以上数量设于机体10侧面的水压传感器的高度与动力总成20的进气端平齐。由此,当水淹过机体10侧面的水压传感器时,水压传感器会给控制器传递水压信号,控制器会自动使此处进气管50关闭,避免水从此处进气管50进入动力总成20,造成动力总成20损坏,从而可以对动力总成20有效保护。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参照图1,进气管50包括第一支管51和第二支管52,第一支管51的入口端(如图1所示的第一支管51的前端)延伸至机体10的外侧表面且出口端(如图1所示的第一支管51的后端)连通动力总成20的进气端,第二支管52的入口端(如图1所示的第二支管52的上端)延伸至机体10的顶面且出口端(如图1所示的第二支管52的下端)连通动力总成20的进气端,且第一支管51和第二支管52可切换地与动力总成20的进气端相连通。
这样,当水淹没机体10的底部时,第一支管51打开,第二支管52关闭,气体通过第一支管51为动力总成20供气,同时,第一支管51中的部分气体通过气泵40往座舱11供气,当水淹没移动装置100的动力总成20的进气端时,第一支管51关闭,第二支管52打开,气体通过第二支管52给动力总成20供气,同时,第二支管52中的部分气体通过气泵40往座舱11供气。切换第一支管51和第二支管52与动力总成20的连通和断开状态,这样可以防止水进入动力总成20,从而可以避免动力总成20损坏,同时,可以防止水经第一支管51或第二支管52经过气泵40后从出气管60进入座舱11,这样可以保证气泵40往座舱11内的正常供气,从而能够保障座舱11内驾乘人员的正常呼吸。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可选实施例,参照图1,移动装置100还可以包括切换阀70,切换阀70与控制器电连接,第一支管51和第二支管52通过切换阀70与动力总成20的进气端相连。这样,在移动装置100的不同涉水情况,可以通过控制器控制切换阀70,实现第一支管51和第二支管52的与切换阀70的连通和断开,从而可以更好保证移动装置100和座舱11内驾乘人员的生命安全。
当机体10底部的第一水压传感器31感应到水压信号时,控制器根据机体10底部的水压信号,控制切换阀70与第一支管51连通且与第二支管52断开,当水淹没动力总成20的进气端时,控制器根据水压传感器传递的水压信号,控制切换阀70与第二支管52连通且与第一支管51断开。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参照图1,水压传感器包括第二水压传感器32,第二水压传感器32设置于机体的侧面,移动装置100具有第二涉水模式,移动装置100被配置为在第二水压传感器32检测到水压的条件下切换为第二涉水模式,在第二涉水模式,气泵40通过第二支管52向座舱11内泵送空气。这样,在第二水压传感器32感受到水压信号时,可以立即将水压信号传递给控制器,控制器会及时将第一支管51与切换阀70断开,避免水从第一支管51经切换阀70进入动力总成20,造成动力总成20进水损坏,从而可以保护动力总成20。
当移动装置100处于第二涉水模式时,即水已经淹没动力总成20,第二水压传感器32感应到水压信号并传递给控制器,控制器控制第一支管51关闭,第二支管52打开,气体通过第二支管52给动力总成20供气,同时,第二支管52中的部分气体通过气泵40往座舱11供气,控制器还会控制动力总成20降低运行功率,同时,控制器控制气泵40提升运行功率,气泵40将加大送入座舱11的供气量,此时气泵的供气量大于第一涉水模式的供气量。移动装置100处于第二涉水模式时,说明移动装置100已经涉水较深,座舱11内驾乘人员有生命危险,所以气泵40要加大送入座舱11的供气量,保证座舱11内驾乘人员的呼吸,从而保障驾乘人员的生命安全,同时,降低动力总成20的功率,使移动装置100能够驶离涉水区域,从而可以提升移动装置100的涉水能力,避免移动装置100在水中抛锚给施救人员带来困难,此外,控制器可以自动控制进气管50的关闭,防止水从进气管50进入动力总成20,从而可以保护动力总成20,避免动力总成20损坏。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可选实施例,参照图1,在第二涉水模式,移动装置100降低移动速度。这样,移动装置100通过降档来实现减速,从而可以保证动力总成20持续运行,避免移动装置100在水中抛锚。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参照图1和图2,移动装置100还可以包括:浮管结构80,浮管结构80与控制器电连接,浮管结构80具有收纳状态和弹出状态,在收纳状态,浮管结构80收纳于第二支管52的入口端(如图1所示的第二支管52的上端),在弹出状态,浮管结构80展开且包括软管81和漂浮件82,软管81的一端(如图2所示的软管81的下端)与第二支管52的入口端相连且连通,漂浮件82设于软管81的另一端(如图2所示的软管81的上端)以使软管81的另一端高出水面。
这样,在水未完全淹没机体10的顶部时,浮管结构80处于收纳状态,在水完全淹没机体10的顶部时,控制器在接收到水压传感器的信号后,控制器自动控制浮管结构80从收纳状态爆开变成弹出状态,漂浮件82带动软管81的一端高出水面,保证第二支管52的正常进气,在水完全淹没机体10的顶部时,外界气体可以从软管81经第二支管52进入到座舱11,从而能够保证座舱11内驾乘人员的正常呼吸,同时,进入座舱11的气体可以平衡移动装置100中的水压,使座舱11内驾乘人员能够打开移动装置100的门进行逃生。
优选的,漂浮件82中包含化学物质,软管81带有弹性可以伸缩,化学物质反应会产生大量气体使漂浮件82体积膨胀,漂浮件82体积膨胀后会挣脱移动装置100的束缚冲向机体10外部,当水完全淹没机体10的顶部时,漂浮件82中充满气体,漂浮件82在水的浮力作用下漂浮到水面上,同时,漂浮件82会拉长软管81将软管81的一端处在水面上部,防止水从软管81进入第二支管52,从而可以保证座舱11内的正常供气。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可选实施例,参照图2,漂浮件82为气囊,气囊为环形且套设在软管81的另一端(如图2所示的软管81的下端)。这样,气囊可以给软管81外部施加均匀的作用力,从而可以保证软管81跟随气囊共同漂浮至水面。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参照图2,软管81的另一端(如图2所示的软管81的上端)的开口朝下。由此,可以防止水从软管81的开口倒灌进入第二支管52,从而可以避免动力总成20进水损坏,同时,可以保证气体从第二支管52经出气管60进入座舱11,保证座舱11内驾乘人员的正常呼吸。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参照图2,漂浮件82的表面设有警示光条83。这样,在机体10的顶部完全被水淹没时,漂浮件82飘在水面上,方便救援人员发现漂浮件82上的警示光条83,从而有利于对移动装置100和座舱11内驾乘人员及时救助。
例如,如图2所示,警示光条83为环形且套设在漂浮件82径向外侧的表面,警示光条83布置多个,多个警示光条83沿漂浮件82的周向间隔排布。优选的,警示光条83可以发出求救信号,这样可以使救援人员更快的到达救援位置。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参照图1和图2,水压传感器包括第三水压传感器33,第三水压传感器33设置于机体10的顶部,移动装置100具有第三涉水模式,移动装置100被配置为在第三水压传感器33检测到水压的条件下切换为第三涉水模式,在第三涉水模式,浮管结构80切换为弹出状态,气泵40通过软管81和第二支管52向座舱内11泵送空气。这样,在第三水压传感器33感受到水压信号时,可以立即将水压信号传递给控制器,控制器会及时控制浮管结构80爆开,从而使软管81高出水面,从而可以保证空气能够从第二支管52经气泵进入座舱内,从而可以保证保障驾乘人员的生命安全。
当移动装置100处于第三涉水模式时,第三水压传感器33感应到水压信号并传递给控制器,控制器控制浮管结构80从收纳状态变成弹出状态,同时漂浮件82中会充满气体,漂浮件82带动软管81的一端高出水面,空气可以通过软管81经第二支管52送入动力总成20,控制器控制动力总成20正常工作,但动力总成20不用来提供动力,动力总成20的全部能量用于给气泵40提升功率,进一步提升气泵40往座舱11供气的供气量,此时气泵40往座舱内的供气量大于第二涉水模式的气泵40的供气量。控制器自动控制气泵40加大给座舱11的供气量,可以保证座舱11内驾乘人员的正常呼吸,气泵40往座舱11供气的供气还可以方便驾乘人员打开移动装置100的门,从而可以提升驾乘人员存活率,保障驾乘人员的生命安全。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参照图1,移动装置100为车辆。
下面参考图1-图2描述根据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例的车辆。
如图1所示,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车辆,车辆包括:机体10、动力总成20、水压传感器、气泵40、进气管50、出气管60、浮管结构80和控制器。
机体10具有座舱11;动力总成20驱动机体10移动;水压传感器可以感应水压信号且可以确定水的深度,水压传感器包括:一个第一水压传感器31、一个第二水压传感器32和两个第三水压传感器33、第一水压传感器31设在机体10底部,第二水压传感器32设在机体10侧面且与动力总成20顶部平齐,两个第三水压传感器33设在机体10的顶部且沿前后方向间隔布置;气泵40设在机体10内;进气管50包括第一支管51和第二支管52,第一支管51的前端与机体10前侧的外侧表面连通,第一支管51的后端与切换阀70连通,第二支管52的上端与机体10的上侧表面连通,第二支管52的下端与切换阀70连通;出气管60的前端与切换阀70连通,出气管60的后端与座舱11连通;浮管结构80具有收纳状态和弹出状态,在收纳状态,浮管结构80收纳于第二支管52的入口端,在弹出状态,浮管结构80包括软管81、气囊和警示光条83,气囊爆开以后,气囊为环形且套设在软管81的下端,警示光条83设在气囊的表面;控制器与水压传感器30、气泵40、切换阀70、浮管结构80和动力总成20电连接。
车辆不涉水正常行驶时,第一支管51与切换阀70连通,气体通过第一支管51给动力总成20供气,第二进气口关闭,控制器控制动力总成20运行,动力总成20给车辆提供动力。
车辆涉水行驶时,当水淹没机体10的底部时,第一水压传感器31感应到水压信号并传递给控制器,第一支管51与切换阀70连通,气体通过第一支管51给动力总成20供气,第二支管52与切换阀70断开,控制器控制动力总成20正常工作,移动装置100可以移动,同时,控制器控制气泵40工作,气泵40将气体从出气管60送入座舱11,在移动装置100移动的过程中,供气量根据座舱11内进水水压的变换而变换。
当水淹没车辆前侧的第二水压传感器32时,第二水压传感器32感应到水压信号并传递给控制器,第二支管52与切换阀70连通,气体通过第二支管52给动力总成20供气,控制器控制动力总成20降低运行功率,移动装置100移动速度降低,同时,控制器控制气泵40提升运行功率,气泵40将加大送入座舱11的供气量。
当水淹没机体10顶部时,第三水压传感器33感应到水压信号并传递给控制器,控制器控制浮管结构80从收纳状态爆开变成弹开状态,气囊中的化学物质反应迅速产生大量气体,气囊挣脱机体10顶部的束缚脱离机体10,同时在水的浮力作用下,气囊浮到水面上且气囊带动软管81的上端带至水面上,气体通过软管81进入第二支管52,通过第二支管52给动力总成20供气,控制器控制动力总成20正常工作,但动力总成20不用来提供动力,动力总成20的全部能量用于给气泵40提升功率,进一步提升气泵40往座舱11供气的供气量。
当驾驶员错误操作车辆导致车辆翻滚入水中,使车辆顶部首先进水时,控制器自动控制气体从第一支管51经出气管60给座舱11供气,座舱11内人员可以利用出气管60中的进气风压平衡水压打开车门,实现座舱11内驾乘人员的自救。
车辆未行驶时,当城市发生内涝且车辆被水淹没时,不同位置的水压传感器可以将水压信号和水压的深度传递给控制器,控制器可以自动控制切换阀70与第一支管51和第二支管52连通和关闭,从而可以防止水从进气管50进入动力总成20,从而可以保护动力总成20,降低车辆涉水损失。
本实用新型的车辆,在车辆上设置水压传感器、控制器、气泵40、进气管50、出气管60、浮管结构80和动力总成20,控制器可以根据水压传感器的水压信号,自动调整座舱11内供气量,提升座舱11内驾乘人员的存活率,保障驾乘人员的生命安全,同时,可以减少水进入座舱11的量,保护座舱11内的构件,另外,还可以保护动力总成20,提升移动装置100的涉水能力,再有,浮管结构80可以防止水倒灌进入第二支管52损坏动力总成20,还可以方便救援人员发现车辆淹水位置。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轴向”、“径向”、“周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还可以是通信;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示例”、“具体示例”、或“一些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实用新型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必须针对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此外,在不相互矛盾的情况下,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将本说明书中描述的不同实施例或示例以及不同实施例或示例的特征进行结合和组合。
尽管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宗旨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实施例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本实用新型的范围由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

Claims (14)

1.一种移动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机体,所述机体具有座舱;
动力总成,所述动力总成用于驱动所述机体移动;
水压传感器,所述水压传感器设于所述机体;
气泵,所述气泵设于所述机体内;
进气管,所述进气管的一端与所述机体的外部空间连通,所述进气管的另一端与所述动力总成的进气端连通;所述动力总成的出气端与所述气泵的进气端连通;
出气管,所述出气管的一端与所述气泵的出气端连接,所述出气管的另一端与所述座舱连通;
控制器,所述控制器与所述水压传感器、所述气泵和所述动力总成电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移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水压传感器包括第一水压传感器,所述第一水压传感器设置于所述机体的底部,所述移动装置具有第一涉水模式,所述移动装置被配置为在所述第一水压传感器检测到水压的条件下切换为所述第一涉水模式,在所述第一涉水模式,所述移动装置通过所述气泵向所述座舱内泵送空气。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移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进气管包括第一支管和第二支管,所述第一支管的入口端延伸至所述机体的外侧表面且出口端连通所述动力总成的进气端,所述第二支管的入口端延伸至所述机体的顶面且出口端连通所述动力总成的进气端,且所述第一支管和所述第二支管可切换地与所述动力总成的进气端相连通。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移动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切换阀,所述切换阀与所述控制器电连接,所述第一支管和所述第二支管通过所述切换阀与所述动力总成的进气端相连。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移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水压传感器包括第二水压传感器,所述第二水压传感器设置于所述机体的侧面,所述移动装置具有第二涉水模式,所述移动装置被配置为在所述第二水压传感器检测到水压的条件下切换为所述第二涉水模式,在所述第二涉水模式,所述气泵通过所述第二支管向所述座舱内泵送空气。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移动装置,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第二涉水模式,所述控制器控制所述动力总成降低功率。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移动装置,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第二涉水模式,所述控制器控制所述切换阀关闭所述第一支管。
8.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移动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浮管结构,所述浮管结构与所述控制器电连接,所述浮管结构具有收纳状态和弹出状态,在所述收纳状态,所述浮管结构收纳于所述第二支管的入口端,在所述弹出状态,所述浮管结构展开以使连接所述第二支管入口端的开口高出水面。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移动装置,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弹出状态,所述浮管结构展开且包括软管和漂浮件,所述软管的一端与所述第二支管的入口端相连且连通,所述漂浮件设于所述软管的另一端以使所述软管的所述另一端高出水面。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移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漂浮件为气囊,所述气囊为环形且套设在所述软管的所述另一端。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移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软管的所述另一端的开口朝下。
12.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移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漂浮件的表面设有警示光条。
13.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移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水压传感器包括第三水压传感器,所述第三水压传感器设置于所述机体的顶部,所述移动装置具有第三涉水模式,所述移动装置被配置为在所述第三水压传感器检测到水压的条件下切换为所述第三涉水模式,在所述第三涉水模式,所述浮管结构切换为所述弹出状态,所述气泵通过所述软管和所述第二支管向所述座舱内泵送空气。
1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移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移动装置为车辆。
CN202322133759.4U 2023-08-08 2023-08-08 移动装置 Active CN220687550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2133759.4U CN220687550U (zh) 2023-08-08 2023-08-08 移动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2133759.4U CN220687550U (zh) 2023-08-08 2023-08-08 移动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20687550U true CN220687550U (zh) 2024-03-29

Family

ID=9041044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22133759.4U Active CN220687550U (zh) 2023-08-08 2023-08-08 移动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20687550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9334929B (zh) 一种水下浮力自动调节装置及其使用方法
CA2223312C (en) Snowmobile flotation device
WO2016144124A1 (ko) 선박 침몰 예방장치
US11485306B2 (en) Rescue device for adjusting direction of automobile falling into water through buoyancy
CN109130739B (zh) 一种陆地车辆水中行驶方法及其装置
CN220687550U (zh) 移动装置
CN111591418A (zh) 一种水下运载器增大浮力自救装置
US9199705B2 (en) Compact self-monitoring self-stabilizing air displacement watercraft lift
CN213138700U (zh) 一种车载漂浮装置
CN212617639U (zh) 一种充气系统及按摩水池空气供应系统
CN210011718U (zh) 一种燃料电池汽车落水保护装置
CN104494552B (zh) 防水汽车的供氧装置
CN211280933U (zh) 一种汽车落水自浮报警装置
CN114056275B (zh) 一种车辆落水生命维护系统
CN214001579U (zh) 汽车救生装置
CN219707122U (zh) 一种发动机舱和车辆
CN208248139U (zh) 气囊装置、行李架装置及车辆
CN213199673U (zh) 一种汽车落水自动漂浮脱困装置
CN216546344U (zh) 辅助逃生方向盘系统及车辆
CN214295859U (zh) 一种汽车落水保护装置和汽车
CN110004897A (zh) 一种水体漂浮污染物遥控回收装置
KR20110029318A (ko) 부양이송체
CN113752974A (zh) 车辆和控制方法
KR100187420B1 (ko) 차량 잠수시 구명장치
CN220199548U (zh) 一种便于调节吃水深度的水面清洁船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