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20642864U - 一种污泥浓缩系统 - Google Patents

一种污泥浓缩系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20642864U
CN220642864U CN202321932139.0U CN202321932139U CN220642864U CN 220642864 U CN220642864 U CN 220642864U CN 202321932139 U CN202321932139 U CN 202321932139U CN 220642864 U CN220642864 U CN 220642864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mud
sludge
baffle
collecting tank
mix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21932139.0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范越
牟刚
阮正祥
艾克拜尔.哈米力
张新刚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Xinjiang Zhongde Fengquan Sewage Treatment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Xinjiang Zhongde Fengquan Sewage Treatment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Xinjiang Zhongde Fengquan Sewage Treatment Co ltd filed Critical Xinjiang Zhongde Fengquan Sewage Treatment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321932139.0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20642864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20642864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20642864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W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WASTEWATER TREATMENT OR WASTE MANAGEMENT
    • Y02W10/00Technologies for wastewater treatment
    • Y02W10/10Biological 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or sewage

Landscapes

  • Treatment Of Sludge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污泥浓缩系统,涉及污泥脱水技术领域。包括:集泥池,其设有分布在集泥池两侧的进泥管和出泥管;导泥板,其倾斜设置在集泥池内;导泥板靠近出泥管的一端为第一端部,导泥板靠近进泥管的一端为第二端部;第一端部高于第二端部;第一端部和第二端部均与集泥池侧壁之间存在间隙;第一溢流管,其设置在集泥池上并用于导出污泥混合液沉淀后的上层清液;第一溢流管位于导泥板上方并靠近进泥管;第一溢流管设有排液阀;排液阀为电动阀;液位传感器,其设置在集泥池上并用于检测污泥的液位;处理器;电源;其中,液位传感器、电源和排液阀均与处理器电连接;进泥管位于导泥板与集泥池的底部之间。

Description

一种污泥浓缩系统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污泥脱水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污泥浓缩系统。
背景技术
污泥脱水,是将流态的原生、浓缩或消化污泥脱除水分,转化为半固态或固态泥块的一种污泥处理方法。污泥脱水一般是将活性污泥或预处理污泥送入储泥池,再利用进泥泵和管道将储泥池内的污泥(这里的污泥指泥液混合物)输送至混合器,污泥进入混合器之前会加入PAM(聚丙烯酰胺)絮凝剂,絮凝剂有助于污泥沉降;混合器排出的污泥再通过脱水机进行脱水形成泥饼。现有技术中的储泥池对污泥的浓缩效率低,储泥池排出的污泥含水量较高,导致单位时间内脱水机产出的泥饼量较少,污泥脱水的效率较低。
因此,亟需提供一种能降低污泥含水量,提高污泥脱水效率的污泥浓缩系统。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污泥浓缩系统,以解决现有技术中污泥浓缩系统对污泥的浓缩效率低,污泥含水量较高,导致污泥脱水的效率较低的技术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以下技术方案: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污泥浓缩系统,包括:集泥池,其设有分布在集泥池两侧的进泥管和出泥管;进泥管上设有排泥泵;导泥板,其倾斜设置在集泥池内;导泥板靠近出泥管的一端为第一端部,导泥板靠近进泥管的一端为第二端部;第一端部高于第二端部;第一端部和第二端部均与集泥池侧壁之间存在间隙;第一溢流管,其设置在集泥池上并用于导出污泥混合液沉淀后的上层清液;第一溢流管位于导泥板上方并靠近进泥管;第一溢流管设有排液阀;排液阀为电动阀;液位传感器,其设置在集泥池上并用于检测污泥的液位;处理器;电源;其中,液位传感器、电源和排液阀均与处理器电连接;进泥管位于导泥板与集泥池的底部之间。
优选地,上述还包括曝气器;曝气器设置在集泥池底部并用于对导泥板下方的污泥进行曝气;曝气器与处理器电连接。
优选地,上述还包括第二溢流管;第二溢流管设置在集泥池上并与第一溢流管连通;第二溢流管的开口端高于第一溢流管的开口端。
优选地,上述导泥板与水平面的夹角在45度-75度之间。
优选地,上述还包括污泥混合器;污泥混合器下方设有用于连通出泥管的进泥孔,污泥混合器上方设有出泥孔;污泥混合器设有位于进泥孔和出泥孔之间的第一折流板、第二折流板和第三折流板;第一折流板、第二折流板和第三折流板分别设有第一折流孔、第二折流孔和第三折流孔;第一折流孔和第三折流孔位于污泥混合器的中轴面的一侧,第二折流孔位于污泥混合器的中轴面的另一侧。
优选地,上述第一折流板、第二折流板和第三折流板由下至上设置在污泥混合器上;第三折流板倾斜设置,且第三折流孔位于出泥孔的上方;出泥孔位于污泥混合器的侧壁且靠近第三折流板的下沿。
优选地,上述第一折流板、第二折流板和第三折流板均与污泥混合器可拆卸连接。
优选地,上述第一折流孔、第二折流孔和第三折流孔的数量均为多个。
相对于现有技术,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至少具有如下优点或有益效果:
本实用新型的集泥池用于浓缩污泥,泥浆从进泥管进入集泥池,由于进泥管位于导泥板与集泥池底部之间,使得泥浆在集泥池中逐渐堆积,进泥管向集泥池内输送泥浆的过程中出泥管一直处于封闭状态;随着导泥板下方泥浆的增多,部分泥浆从导泥板的第一端部与集泥池之间的间隙处流动至导泥板的上方,污泥依靠自重自行沉降至导泥板的上表面,随后污泥沿导泥板向下移动并从第二端部与集泥池侧壁之间的间隙流动至导泥板下方。进泥管和导泥板促进污泥在集泥池中循环流动,污泥在循环的过程中自行沉降,使得集泥池中上层液体较为清澈,随着进泥管不断向集泥池内输入新的污泥,导泥板下方的污泥将水逼迫至导泥板的上方。当液位传感器检测到污泥液位高于第一溢流管的开口并到达指定位置后,处理器控制排泥泵关闭,污泥沉降一段时间后,处理器控制排液阀打开,集泥池上层液体较为清澈,上清液从第一溢流管流出集泥池,此时集泥池液位下降至另一指定位置,处理器又控制排泥泵重新工作,进泥管重新向集泥池输入新的污泥,接着污泥沉降,再排上清液。多次沉降后,集泥池内的污泥浓度提高,此时可将出泥管打开并将集泥池中的污泥排出。综上,污泥浓缩系统对污泥进行浓缩,降低了泥浆中的含水量,提高了污泥脱水的效率。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集泥池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污泥混合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污泥混合器的另一种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污泥混合器的立体结构图。
图标:100、集泥池;110、进泥管;120、出泥管;200、导泥板;210、第一端部;220、第二端部;310、第一溢流管;3110、排液阀;320、第二溢流管;400、曝气器;500、液位传感器;600、污泥混合器;601、进泥孔;602、出泥孔;710、第一折流板;7101、第一折流孔;720、第二折流板;7201、第二折流孔;730、第三折流板;7301、第三折流孔;740、安装块。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进行详细的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所得到的所有其它实施方式,都属于本实用新型所保护的范围。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污泥浓缩系统,参考图1,包括:集泥池100,其设有分布在集泥池100两侧的进泥管110和出泥管120;进泥管110上设有排泥泵;导泥板200,其倾斜设置在集泥池100内;导泥板200靠近出泥管120的一端为第一端部210,导泥板200靠近进泥管110的一端为第二端部220;第一端部210高于第二端部220;第一端部210和第二端部220均与集泥池100侧壁之间存在间隙;第一溢流管310,其设置在集泥池100上并用于导出污泥混合液沉淀后的上层清液;第一溢流管310位于导泥板200上方并靠近进泥管110;第一溢流管310设有排液阀3110;排液阀3110为电动阀;液位传感器500,其设置在集泥池100上并用于检测污泥的液位;处理器;电源;其中,液位传感器500、电源和排液阀3110均与处理器电连接;进泥管110位于导泥板200与集泥池100的底部之间。
在一些实施例中,参考图1,集泥池100用于浓缩污泥,集泥池100的底部可以水平布置。进泥管110位于导泥板200与集泥池100底部之间,进泥管110将污泥输送至集泥池100内,污泥位于导泥板200与集泥池100底部之间并在集泥池100中逐渐堆积,进泥管110向集泥池100内输送泥浆的过程中出泥管120一直处于封闭状态;随着导泥板200下方泥浆的增多,部分泥浆从导泥板200的第一端部210与集泥池100之间的间隙处流动至导泥板200的上方,污泥依靠自重自行沉降至导泥板200的上表面,随后污泥沿导泥板200向下移动并从第二端部220与集泥池100侧壁之间的间隙流动至导泥板200下方。进泥管110和导泥板200促进污泥在集泥池100中循环流动,污泥在循环的过程中自行沉降,使得集泥池100中上层液体较为清澈,随着进泥管110不断向集泥池100内输入新的污泥,导泥板200下方的污泥将水逼迫至导泥板200的上方。当液位传感器500检测到污泥液位高于第一溢流管310的开口并到达指定位置后,处理器控制排泥泵关闭,污泥沉降一段时间后,例如3小时,处理器控制排液阀3110打开,集泥池100上层泥浆变得较为清澈,上清液从第一溢流管310流出集泥池100,此时集泥池100液位下降至另一指定位置,处理器又控制排泥泵重新工作,进泥管110重新向集泥池100输入新的污泥,接着污泥沉降,再排上清液。多次沉降后,集泥池100内的污泥浓度提高,此时可将出泥管120打开并将集泥池100中的污泥排出。导泥板200将集泥池100分割成上下两个相对独立的空间,第一溢流管310不受进泥管110和出泥管120的扰动影响,基本处于静止状态,集泥池100上方的污泥沉降后随导泥板200下流,导泥板200下方的污泥将水逼迫至导泥板200的上方,形成循环沉淀浓缩效果。综上,污泥浓缩系统对污泥进行浓缩,降低了泥浆中的含水量,提高了污泥脱水的效率。
在一些实施例中,参考图1,还包括曝气器400;曝气器400设置在集泥池100底部并用于对导泥板200下方的污泥进行曝气;曝气器400与处理器电连接。当集泥池100需要脱泥时,即将污泥从出泥管120排出时,处理器控制曝气器400对污泥进行曝气,导泥板200下方的污泥翻滚混合。曝气前,集泥池100中的污泥会存在下方的污泥浓度大于上方的污泥浓度这种现象,因为污泥一直在往下沉降,曝气会使得导泥板200下方的污泥混合得较为均匀,以便污泥排出集泥池100后能与PAM絮凝剂均匀混合,促进泥水分离。
在一些实施例中,参考图1,还包括第二溢流管320;第二溢流管320设置在集泥池100上并与第一溢流管310连通;第二溢流管320的开口端高于第一溢流管310的开口端。
详细地,第一溢流管310和第二溢流管320均可为L形状,第一溢流管310和第二溢流管320的开口朝上。第二溢流管320的开口端高于第一溢流管310的开口端,两个开口端之间的高度差可以为90cm,当集泥池100中的污泥量较多,上清液的高度较高,为避免上清液从集泥池100上方边缘溢出,由此设立第二溢流管320。第一溢流管310和第二溢流管320远离集泥池100的一端相互连通并与集水井连通,上清液高于第二溢流管320的上方开口后会自动流入第二溢流管320内最终流至集水井。
在一些实施例中,集泥池100长、宽、高可以为5m,5m和3.95m。第一溢流管310的开口端与集泥池100底部之间的距离可以为3.5m,第二溢流管320的开口端与集泥池100底部之间的距离可以为4m。污泥在集泥池100中沉淀3小时后,上清液的深度约为0.5-0.9m。
当集泥池100不需要脱泥时,脱泥指将集泥池100中的污泥(污泥即泥浆)从出泥管120排出,污泥浓缩系统外的脱泥机处于停机状态,进泥管110向集泥池100输送污泥,进泥管110上设有排泥泵,排泥泵也与处理器电连接。当液位传感器500检测到集泥池100内污泥液位到达3.95m时,处理器控制排泥泵停止工作,3小时后,处理器控制排液阀3110打开,污泥液位降低至3.5m后,液位传感器500再向处理器发出信号,此时处理器控制排液阀3110将第一溢流管310封闭,并控制排泥泵开始工作,污泥从进泥管110进入集泥池100,直至液位再次到达3.95m,排污泵停止工作,以此往复。
集泥池100脱泥前需要将曝气器400开启,让集泥池100内污泥浓度较为均匀,有助于脱泥机进泥时污泥浓度均匀。当集泥池100需要脱泥时,排泥未开始前两分钟停止曝气,随后打开出泥管120进行脱泥,脱泥时长约3小时,此时集泥池100中污泥液位大概在2m,开启排污泵向集泥池100中排泥,排污泵可以为两个且分别连通初沉池和二沉池;当集泥池100中污泥液位到达3.5m时,开启排液阀3110,排液过程中排污泵一直处于工作状态;当污泥液位升高至3.95m时,停止二沉池的排污泵;随后初沉池继续排泥0.5小时再关闭排污泵,再按照不脱泥时的操作步骤对污泥进行浓缩并排出上清液。
集泥池100的长宽高、排泥泵的功率、进泥管110尺寸和出泥管120尺寸均可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
在一些实施例中,参考图1,导泥板200与水平面的夹角在45度-75度之间。导泥板200与水平面的夹角可以为50度;导泥板200的第一端部210与集泥池100侧壁之间的距离可以为300mm;导泥板200的第二端部220与集泥池100侧壁之间的距离可以为500mm。
在一些实施例中,参考图2,还包括污泥混合器600;污泥混合器600下方设有用于连通出泥管120的进泥孔601,污泥混合器600上方设有出泥孔602;污泥混合器600设有位于进泥孔601和出泥孔602之间的第一折流板710、第二折流板720和第三折流板730;第一折流板710、第二折流板720和第三折流板730分别设有第一折流孔7101、第二折流孔7201和第三折流孔7301;第一折流孔7101和第三折流孔7301位于污泥混合器600的中轴面的一侧,第二折流孔7201位于污泥混合器600的中轴面的另一侧。
详细地,污泥从出泥管120和进泥孔601进入污泥混合器600,污泥在后续污泥的挤迫下在污泥混合器600中由下而上流动,由于污泥混合器600中设有第一折流板710、第二折流板720和第三折流板730,而第一折流孔7101、第二折流孔7201和第三折流孔7301相对交错布置,所以污泥在折流孔的引导下沿折线路径流动,污泥在进入污泥混合器600前加入PAM絮凝剂,污泥和絮凝剂在污泥混合器600里折现流动后混合均匀,污泥混合器600里的絮团凝结效果提升。
在一些实施例中,参考图2,第一折流板710、第二折流板720和第三折流板730由下至上设置在污泥混合器600上;第三折流板730倾斜设置,且第三折流孔7301位于出泥孔602的上方;出泥孔602位于污泥混合器600的侧壁且靠近第三折流板730的下沿。
详细地,当污泥向上穿过第三折流孔7301后沿第三折流板730向下流动,第三折流板730对污泥有导向作用;第三折流板730倾斜设置,相比水平设置,可以使污泥在重力作用下沿第三折流板730移动,因为污泥在污泥混合器600中上层受压迫较小,第三折流板730倾斜设置能促进污泥流动。
在一些实施例中,参考图3,第一折流板710、第二折流板720和第三折流板730均与污泥混合器600可拆卸连接。第一折流板710、第二折流板720和第三折流板730均可设置安装块740,安装块740设有通孔,螺栓径向穿过污泥混合器600和安装块740并与螺母连接,螺母可以位于污泥混合器600外侧。第一折流板710、第二折流板720和第三折流板730均与污泥混合器600可拆卸连接,便于对第一折流板710、第二折流板720、第三折流板730和污泥混合器600进行加工制造。
在一些实施例中,参考图4,第一折流孔7101、第二折流孔7201和第三折流孔7301的数量均可为多个,例如3个。第一折流孔7101、第二折流孔7201和第三折流孔7301的数量增多,使得污泥在污泥混合器600中的流动较为顺畅。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应以所述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为准。

Claims (8)

1.一种污泥浓缩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
集泥池,其设有分布在所述集泥池两侧的进泥管和出泥管;所述进泥管上设有排泥泵;
导泥板,其倾斜设置在所述集泥池内;所述导泥板靠近所述出泥管的一端为第一端部,所述导泥板靠近所述进泥管的一端为第二端部;所述第一端部高于所述第二端部;所述第一端部和所述第二端部均与所述集泥池侧壁之间存在间隙;
第一溢流管,其设置在所述集泥池上并用于导出污泥混合液沉淀后的上层清液;所述第一溢流管位于所述导泥板上方并靠近所述进泥管;所述第一溢流管设有排液阀;所述排液阀为电动阀;
液位传感器,其设置在所述集泥池上并用于检测污泥的液位;
处理器;
电源;
其中,
所述液位传感器、所述电源和所述排液阀均与所述处理器电连接;所述进泥管位于所述导泥板与所述集泥池的底部之间。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污泥浓缩系统,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曝气器;所述曝气器设置在所述集泥池底部并用于对所述导泥板下方的污泥进行曝气;所述曝气器与所述处理器电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污泥浓缩系统,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第二溢流管;所述第二溢流管设置在所述集泥池上并与所述第一溢流管连通;所述第二溢流管的开口端高于所述第一溢流管的开口端。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污泥浓缩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导泥板与水平面的夹角在45度-75度之间。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污泥浓缩系统,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污泥混合器;所述污泥混合器下方设有用于连通所述出泥管的进泥孔,所述污泥混合器上方设有出泥孔;
所述污泥混合器设有位于所述进泥孔和所述出泥孔之间的第一折流板、第二折流板和第三折流板;
所述第一折流板、所述第二折流板和所述第三折流板分别设有第一折流孔、第二折流孔和第三折流孔;所述第一折流孔和所述第三折流孔位于所述污泥混合器的中轴面的一侧,所述第二折流孔位于所述污泥混合器的中轴面的另一侧。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污泥浓缩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折流板、所述第二折流板和所述第三折流板由下至上设置在所述污泥混合器上;所述第三折流板倾斜设置,且所述第三折流孔位于所述出泥孔的上方;所述出泥孔位于所述污泥混合器的侧壁且靠近所述第三折流板的下沿。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污泥浓缩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折流板、所述第二折流板和所述第三折流板均与所述污泥混合器可拆卸连接。
8.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污泥浓缩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折流孔、所述第二折流孔和所述第三折流孔的数量均为多个。
CN202321932139.0U 2023-07-20 2023-07-20 一种污泥浓缩系统 Active CN220642864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1932139.0U CN220642864U (zh) 2023-07-20 2023-07-20 一种污泥浓缩系统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1932139.0U CN220642864U (zh) 2023-07-20 2023-07-20 一种污泥浓缩系统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20642864U true CN220642864U (zh) 2024-03-22

Family

ID=9027041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21932139.0U Active CN220642864U (zh) 2023-07-20 2023-07-20 一种污泥浓缩系统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20642864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05774033U (zh) 一种复合式高效澄清池
EP2508483A1 (en) Waste water treatment equipment
CN201195707Y (zh) 浊环水处理工艺用浓缩池
CN101823829B (zh) 挤出式污泥脱水系统
KR101261839B1 (ko) 반류수 처리장치
CN203355383U (zh) 一种混凝沉淀池
CN220642864U (zh) 一种污泥浓缩系统
CN113521808A (zh) 自来水尾水处理新工艺
CN103030229B (zh) 一种钢铁行业的含油废水处理装置及其处理方法
CN109879467B (zh) 用于矿井水处理的污泥浓缩分离装置
CN102826638B (zh) 多相流装配式密闭混凝沉降装置
CN109293079B (zh) 一种低能耗曝气循环澄清池
CN215886600U (zh) 一体化高效沉淀设备
CN214734955U (zh) 一种用于厨余沼液的预处理系统
CN215756753U (zh) 硅片切割液在线循环回收系统
CN212894340U (zh) 一种调味品生产废水处理系统
CN211170019U (zh) 一种污水处理用沉淀池
CN209974593U (zh) 用于污泥浓缩的涡凹气浮设备
CN102863063B (zh) 一种高密度絮凝澄清污水处理装置
CN101613153A (zh) 一种立式厌氧处理罐一体化三相分离装置
CN111792763A (zh) 高浊水处理装置及污水处理系统
CN204981223U (zh) 一种新型涡凹气浮机
CN201370981Y (zh) 具有扰流构造的海水澄清池
CN205188021U (zh) 煤泥水净化器
CN214299568U (zh) 废水回用系统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