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20640200U - 水浸自动充气系统及防溺水装置 - Google Patents

水浸自动充气系统及防溺水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20640200U
CN220640200U CN202322156198.XU CN202322156198U CN220640200U CN 220640200 U CN220640200 U CN 220640200U CN 202322156198 U CN202322156198 U CN 202322156198U CN 220640200 U CN220640200 U CN 220640200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ir
check valve
water immersion
cover
air pump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22156198.X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常国先
张遵
丁宁
黄灿
陈永萍
常恩瑞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Individual
Original Assignee
Individual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Individual filed Critical Individual
Priority to CN202322156198.X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20640200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20640200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20640200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Check Valv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水浸自动充气系统及防溺水装置,其中,水浸自动充气系统包括水浸开关、电池、气泵、止回阀、泡沫浮球、分气气管、储气囊;水浸开关包括第一水浸感应头、第二水浸感应头、第一控制端、第二控制端、第一信号端、第二信号端;第一控制端和第一信号端分别与电池的正极连接;第二控制端与气泵的正极连接;第二信号端与电池的负极连接;电池的负极与气泵的负极连接;气泵的出气端与止回阀的进气端连接;止回阀的出气端通过所述分气气管与所述储气囊连接;气泵的进气端通过进气软管与泡沫浮球的出气端连接,以此提供了一种携带和使用更加便捷的遇水自动充气的技术方案。

Description

水浸自动充气系统及防溺水装置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救生系统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水浸自动充气系统及防溺水装置。
背景技术
涉水救生装置应用广泛,种类繁多。特别是救生衣,在各种场合都得到广泛运用。现有的救生衣主要包括填充式和充气式。填充式救生衣体积大,不使用时占用空间大,携带极为不便。
然而针对不会游泳的儿童、少年的可自动充气式救生衣技术产品尚属空白。尤其是居住在有堰塘河流留守儿童以及在水边玩耍的儿童,不可能每天抱个游泳圈到处游玩,也就是没有相应的落水自动救助装置,因照管不周万一落水后,又无人发现,就会发生意外。
故此亟需一种可自动充气防溺水装置,制造成一种可穿戴的自动充气衣物,随时穿戴在身上。没有落水时该装置不充气,就与衣服一样,不妨碍儿童正常玩耍。一旦不会游泳的儿童少年落水,该装置立即自动做功充气,即可将儿童的头部与上部躯体浮在水面,从而赢得营救时间。
因此,需要提供一种携带和使用更加便捷的遇水自动充气的技术方案。
实用新型内容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水浸自动充气系统及防溺水装置。
本实用新型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水浸自动充气系统,包括水浸开关、电池、气泵、止回阀、泡沫浮球、分气气管、储气囊;
所述水浸开关包括第一水浸感应头、第二水浸感应头、第一控制端、第二控制端、第一信号端、第二信号端;
所述第一控制端和所述第一信号端分别与所述电池的正极连接;
所述第二控制端与所述气泵的正极连接;
所述第二信号端与所述电池的负极连接;
所述电池的负极与所述气泵的负极连接;
所述气泵的出气端与所述止回阀的进气端连接;
所述止回阀的出气端通过所述分气气管与所述储气囊连接;
所述气泵的进气端通过进气软管与所述泡沫浮球的出气端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止回阀包括止回阀体、止回阀盖、止回活塞体;
所述止回阀体内部设置有通孔;
所述止回活塞体的第一端设置于所述止回阀盖的第一端的中央;
所述止回阀盖上设置有若干出气孔;
所述止回阀体的第一端与所述止回阀盖的第一端密封连接;
所述止回活塞体的第二端与所述通孔在所述止回阀体的第一端的通气口活动相接;
所述止回阀体的第二端与所述气泵的出气端连接;
所述止回阀盖的第二端通过所述分气气管与所述储气囊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止回阀体的第一端与所述止回阀盖的第一端螺旋密封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止回阀盖包括盖体、第一盖口、第二盖口;
所述盖体上开设有所述出气孔;
所述第一盖口设置于所述盖体的第一端;
所述第二盖口设置于所述盖体的第二端,通过所述分气气管与所述储气囊连接;
所述第一盖口与所述止回阀体的第一端密封连接;
所述止回活塞体的第一端设置于所述盖体的第一端的中央。
进一步地,所述止回活塞体包括活塞头、活塞杆、活塞缸、活塞弹簧;
所述活塞头设置于所述活塞杆的一端,与所述通孔在所述止回阀体的第一端的通气口活动连接;
所述活塞杆的另一端通过所述活塞弹簧设置于所述活塞缸内;
所述活塞缸设置于所述盖体的中央。
进一步地,所述止回阀体包括阀体、第一阀口、第二阀口;
所述阀体的中央开设所述通孔;
所述第一阀口设置于所述阀体的第一端;
所述第二阀口设置于所述阀体的第二端;
所述第一阀口与所述第一盖口密封连接;
所述第二阀口与所述气泵的出气端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泡沫浮球的内部靠近所述出气端的一侧设置有配重铁环。
本申请还提供一种防溺水装置,包括马甲和水浸自动充气系统;
所述水浸自动充气系统设置在所述马甲上;
所述水浸自动充气系统包括水浸开关、电池、气泵、止回阀、泡沫浮球、分气气管、储气囊;
所述水浸开关包括第一水浸感应头、第二水浸感应头、第一控制端、第二控制端、第一信号端、第二信号端;
所述第一控制端和所述第一信号端分别与所述电池的正极连接;
所述第二控制端与所述气泵的正极连接;
所述第二信号端与所述电池的负极连接;
所述电池的负极与所述气泵的负极连接;
所述气泵的出气端与所述止回阀的进气端连接;
所述止回阀的出气端通过所述分气气管与所述储气囊连接;
所述气泵的进气端通过进气软管与所述泡沫浮球的出气端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马甲包括相连的正面衣体和背面衣体;
所述储气囊由若干不同大小的气囊组成,并平均设置于所述正面衣体和所述背面衣体的表面;
所述气囊通过所述分气气管与所述止回阀的出气端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分气气管上设置有排气盖和减压阀。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
通过水浸开关的第一水浸感应头和第二水浸感应头感应浸水情况,可以根据浸水情况随时自动控制气泵的工作。在不浸水时,在电池的作用下可以通过水浸开关控制气泵不工作,以此控制储气囊的体积,使设置储气囊的载体携带方便。在浸水时,在电池的作用下可以通过水浸开关自动控制气泵工作,以此对储气囊及时充气,使用极为方便。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水浸自动充气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止回阀的分离状态的立体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止回阀盖的剖视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止回阀体的剖视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泡沫浮球的透视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防溺水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中,11、水浸开关;12、电池;13、气泵;14、止回阀;15、泡沫浮球;16、进气软管;20、马甲;21、储气囊;22、分气气管;141、止回阀体;142、止回阀盖;143、止回活塞体;151、配重铁环;201、正面衣体;202、背面衣体;211、气囊;221、排气盖;222、减压阀;1411、通孔;1412、阀体;1413、第一阀口;1414、第二阀口;1421、出气孔;1422、盖体;1423、第一盖口;1424、第二盖口;1431、活塞头;1432、活塞杆;1433、活塞缸;1434、活塞弹簧。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加深对本实用新型的理解,下面将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详细描述,该实施例仅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对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构成限定。
请参考图1至图6,本申请公开的实施例涉及一种水浸自动充气系统,包括水浸开关11、电池12、气泵13、止回阀14、泡沫浮球15、分气气管22、储气囊21;
所述水浸开关11包括第一水浸感应头、第二水浸感应头、第一控制端、第二控制端、第一信号端、第二信号端;
所述第一控制端和所述第一信号端分别与所述电池12的正极连接;
所述第二控制端与所述气泵13的正极连接;
所述第二信号端与所述电池12的负极连接;
所述电池12的负极与所述气泵13的负极连接;
所述气泵13的出气端与所述止回阀14的进气端连接;
所述止回阀14的出气端通过所述分气气管22与所述储气囊21连接;
所述气泵13的进气端通过进气软管16与所述泡沫浮球15的出气端连接。
本实施例中,水浸开关11可以基于继电器原理实现开关控制。在水浸开关11浸水时,第一水浸感应头和第二水浸感应头之间处于导通状态,电池12的正极、第一信号端、第一水浸感应头、第二水浸感应头、第二信号端、电池12的负极之间构成回路,以此控制第一控制端和第二控制端之间导通,电池12的正极、第一控制端、第二控制端、气泵13的正极、气泵13的负极、电池12的负极之间构成回路,此时,气泵13正常工作,可以给储气囊21充气。在水浸开关11未浸水时,第一水浸感应头和第二水浸感应头之间处于断开状态,电池12的正极、第一信号端、第一水浸感应头、第二水浸感应头、第二信号端、电池12的负极之间无法构成回路,第一控制端和第二控制端之间处于断开状态,电池12的正极、第一控制端、第二控制端、气泵13的正极、气泵13的负极、电池12的负极之间无法构成回路,此时,气泵13不工作,无法给储气囊21充气。电池12可以采用体积和重量较小的高能锂电池。气泵13可以采用微型气泵,内部包括电机和充气泵等器件,具体型号可以根据实际需要进行选择。止回阀14可以让气流单向流通,具体型号规格可以根据实际需要进行选择。止回阀14的出气端与分气气管22之间、分气气管22与储气囊21之间均可以以螺纹密封形式直接连接,分气气管22的形状和结构可以根据储气囊21的结构进行适应性选择。气泵13的出气端与止回阀14的进气端之间可以以螺纹密封形式直接连接。气泵13的出气端与止回阀14的进气端之间也可以通过一段气管相连,气泵13的出气端与止回阀14的进气端分别以螺纹密封形式连接至该段气管的两端。泡沫浮球15采用常规规格型号即可,在具体使用时,泡沫浮球15的进气孔始终浮出水面。本申请中的水浸自动充气系统在具体使用时,可以安装在充气式救生衣、充气式救生圈、充气式救生筏等各种充气式救生器材上,使用方便。
进一步地,请参考图2至图4,所述止回阀14包括止回阀体141、止回阀盖142、止回活塞体143;
所述止回阀体141内部设置有通孔1411;
所述止回活塞体143的第一端设置于所述止回阀盖142的第一端的中央;
所述止回阀盖142上设置有若干出气孔1421;
所述止回阀体141的第一端与所述止回阀盖142的第一端密封连接;
所述止回活塞体143的第二端与所述通孔1411在所述止回阀体141的第一端的通气口活动相接;
所述止回阀体141的第二端与所述气泵13的出气端连接;
所述止回阀盖142的第二端通过所述分气气管22与所述储气囊21连接。
本实施例中,止回阀体141、止回阀盖142、止回活塞体143之间构成单向通气结构。在充气状态时,止回活塞体143可以在气压作用下离开通孔1411在止回阀体141的第一端的通气口。在非充气状态时,止回活塞体143堵住通孔1411在止回阀体141的第一端的通气口,具体可以通过弹簧等弹性部件实现。止回阀盖142与止回活塞体143之间可以采用一次成型体。止回阀体141的第一端与止回阀盖142的第一端之间、止回阀体141的第二端与气泵13的出气端之间、止回阀盖142的第二端与分气气管22之间、分气气管22与储气囊21之间均可以通过螺纹密封结构连接,具体的螺纹结构可以根据实际需要进行选择。气泵13的出气端与止回阀体141的第二端之间也可以通过一段气管相连,气泵13的出气端与止回阀体141的第二端分别以螺纹密封形式连接至该段气管的两端。
进一步地,所述止回阀体141的第一端与所述止回阀盖142的第一端螺旋密封连接。
本实施例中,止回阀体141与止回阀盖142之间采用螺旋密封设置,便于拆装维护,也可以充分保证其密封性能。具体实施时,可以设置止回阀体141的第一端为外螺纹,止回阀盖142的第一端为内螺纹;也可以设置止回阀体141的第一端为内螺纹,止回阀盖142的第一端为外螺纹。
进一步地,所述止回阀盖142包括盖体1422、第一盖口1423、第二盖口1424;
所述盖体1422上开设有所述出气孔1421;
所述第一盖口1423设置于所述盖体1422的第一端;
所述第二盖口1424设置于所述盖体1422的第二端,通过所述分气气管22与所述储气囊21连接;
所述第一盖口1423与所述止回阀体141的第一端密封连接;
所述止回活塞体143的第一端设置于所述盖体1422的第一端的中央。
本实施例中,盖体1422呈圆形,第一盖口1423和第二盖口1424均为圆环状,设置于盖体1422的外围边缘。出气孔1421在盖体1422上贯通两侧的第一盖口1423和第二盖口1424。在具体实施时,当止回活塞体143的第二端在气压作用下与通孔1411在止回阀体141的第一端的通气口脱离时,气流可以由第一盖口1423的一侧流向第二盖口1424的一侧,以此通过分气气管22为储气囊21充气。
进一步地,所述止回活塞体143包括活塞头1431、活塞杆1432、活塞缸1433、活塞弹簧1434;
所述活塞头1431设置于所述活塞杆1432的一端,与所述通孔1411在所述止回阀体141的第一端的通气口活动连接;
所述活塞杆1432的另一端通过所述活塞弹簧1434设置于所述活塞缸1433内;
所述活塞缸1433设置于所述盖体1422的中央。
本实施例中,活塞头1431与活塞杆1432固定连接。在活塞头1431与通气口密闭接触时,如果活塞头1431受到来自通气口一侧的气体压力大于活塞弹簧1434的弹力和储气囊21中的气体压力,活塞头1431将脱离与通气口的接触。在活塞头1431与通气口密闭接触时,如果活塞头1431受到来自通气口一侧的气体压力小于或等于活塞弹簧1434的弹力和储气囊21中的气体压力,活塞头1431将保持与通气口的接触。
进一步地,所述止回阀体141包括阀体1412、第一阀口1413、第二阀口1414;
所述阀体1412的中央开设所述通孔1411;
所述第一阀口1413设置于所述阀体1412的第一端;
所述第二阀口1414设置于所述阀体1412的第二端;
所述第一阀口1413与所述第一盖口1423密封连接;
所述第二阀口1414与所述气泵13的出气端连接。
本实施例中,通孔1411贯穿阀体1412,可以让阀体1412的第一端与第二端之间连通。第一阀口1413与第一盖口1423之间可以设置螺旋连接实现密封,螺旋连接处设置有密封圈。需要说明的是,本申请中所有接头处以螺旋方式连接时,均可以设置密封圈。第二阀口1414与气泵13的出气端之间可以通过螺旋方式连接。气泵13的出气端与第二阀口1414之间也可以通过一段气管相连,气泵13的出气端与第二阀口1414分别以螺纹密封形式连接至该段气管的两端。
进一步地,请参考图5,所述泡沫浮球15的内部靠近所述出气端的一侧设置有配重铁环151。
本实施例中,配重铁环151为环状,围绕泡沫浮球15的出气端设置,可以在水中确保泡沫浮球15的进气孔始终朝上,防止泡沫浮球15中进水。
请参考图6,本申请还提供一种防溺水装置,包括马甲20和水浸自动充气系统;
所述水浸自动充气系统设置在所述马甲20上;
所述水浸自动充气系统包括水浸开关11、电池12、气泵13、止回阀14、泡沫浮球15、分气气管22、储气囊21;
所述水浸开关11包括第一水浸感应头、第二水浸感应头、第一控制端、第二控制端、第一信号端、第二信号端;
所述第一控制端和所述第一信号端分别与所述电池12的正极连接;
所述第二控制端与所述气泵13的正极连接;
所述第二信号端与所述电池12的负极连接;
所述电池12的负极与所述气泵13的负极连接;
所述气泵13的出气端与所述止回阀14的进气端连接;
所述止回阀14的出气端通过所述分气气管22与所述储气囊21连接;
所述气泵13的进气端通过进气软管16与所述泡沫浮球15的出气端连接。
本实施例中,防溺水装置可以供不会游泳的人使用,以儿童、青少年等防溺水人群为主体,还可以供在江海上工作的不会游泳的人使用,在落水后,无需任何操作,系统即时自动打开充气系统,为落水人员提供浮力。防溺水装置中的马甲20可以采用扎带固定,充气前的体积较小,不影响使用人的正常动作。需要说明的是,图6中水浸自动充气系统的各部件之间的连接关系仅是示意作用,限于角度与空间的限制,具体连接关系以文字描述和其他附图共同构成的整体技术方案为准。
进一步地,所述马甲20包括相连的正面衣体201和背面衣体202;
所述储气囊21由若干不同大小的气囊211组成,并平均设置于所述正面衣体201和所述背面衣体202的表面;
所述气囊211通过所述分气气管22与所述止回阀14的出气端连接。
本实施例中,正面衣体201和背面衣体202为连体设置,可以增强牢固性,有效提高安全性能。储气囊21由不同大小的气囊211组成,可以充分利用正面衣体201和背面衣体202的表面空间,便于提供更多浮体。正常使用时,正面衣体201位于使用者的前胸部位,背面衣体202位于使用者的后背部位,正面衣体201和背面衣体202相连处的缺口供使用者头部穿过。水浸开关11设置于背面衣体202的下部,电池12设置属于背面衣体202的中部,气泵13设置于背面衣体202的上部,泡沫浮球15通过进气软管16悬空设置在正面衣体201和背面衣体202相连处的缺口位置。分气气管22通过多个接口分别与各个气囊211连接,并通过总接口与止回阀14的出气端连接,以便通过气泵13充气,连接时可以采用螺旋方式。螺旋方式连接便于防溺水装置的拆装维护,也可以提高使用便捷性和密封性能。
进一步地,所述分气气管22上设置有排气盖221和减压阀222。
本实施例中,排气盖221可以采用螺旋密封方式与分气气管22的一端连接,以保证其拆卸便捷性,也可以保证其使用时的密封性。分气气管22可以采用直管结构,与各个气囊211连接的接口和与止回阀14的出气端连接的总接口均设置在管壁上,两端的管口中的一个设置排气盖221,两端的管口中的另一个可以设置一个减压阀222。减压阀222可以直接采用图2中止回阀14的结构,也可以去掉其中的第二盖口1424。在对储气囊21进行排气时,可以拧下排气盖221,让储气囊21中的气体从分气气管22与排气盖221的接口处排出。在对储气囊21进行充气时,需要确保排气盖221已密封设置在分气气管22上。通过设置排气盖221,可以让储气囊21重复使用,降低防溺水装置的使用成本。减压阀222用于控制储气囊21中的气压,防止压力过大导致储气囊21破损,或者各部件连接处因压力过大导致泄露,以此提高可靠性。
上述实施例不应以任何方式限制本实用新型,凡采用等同替换或等效转换的方式获得的技术方案均落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内。

Claims (10)

1.一种水浸自动充气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水浸开关、电池、气泵、止回阀、泡沫浮球、分气气管、储气囊;
所述水浸开关包括第一水浸感应头、第二水浸感应头、第一控制端、第二控制端、第一信号端、第二信号端;
所述第一控制端和所述第一信号端分别与所述电池的正极连接;
所述第二控制端与所述气泵的正极连接;
所述第二信号端与所述电池的负极连接;
所述电池的负极与所述气泵的负极连接;
所述气泵的出气端与所述止回阀的进气端连接;
所述止回阀的出气端通过所述分气气管与所述储气囊连接;
所述气泵的进气端通过进气软管与所述泡沫浮球的出气端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水浸自动充气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止回阀包括止回阀体、止回阀盖、止回活塞体;
所述止回阀体内部设置有通孔;
所述止回活塞体的第一端设置于所述止回阀盖的第一端的中央;
所述止回阀盖上设置有若干出气孔;
所述止回阀体的第一端与所述止回阀盖的第一端密封连接;
所述止回活塞体的第二端与所述通孔在所述止回阀体的第一端的通气口活动相接;
所述止回阀体的第二端与所述气泵的出气端连接;
所述止回阀盖的第二端通过所述分气气管与所述储气囊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水浸自动充气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止回阀体的第一端与所述止回阀盖的第一端螺旋密封连接。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水浸自动充气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止回阀盖包括盖体、第一盖口、第二盖口;
所述盖体上开设有所述出气孔;
所述第一盖口设置于所述盖体的第一端;
所述第二盖口设置于所述盖体的第二端,通过所述分气气管与所述储气囊连接;
所述第一盖口与所述止回阀体的第一端密封连接;
所述止回活塞体的第一端设置于所述盖体的第一端的中央。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水浸自动充气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止回活塞体包括活塞头、活塞杆、活塞缸、活塞弹簧;
所述活塞头设置于所述活塞杆的一端,与所述通孔在所述止回阀体的第一端的通气口活动连接;
所述活塞杆的另一端通过所述活塞弹簧设置于所述活塞缸内;
所述活塞缸设置于所述盖体的中央。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水浸自动充气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止回阀体包括阀体、第一阀口、第二阀口;
所述阀体的中央开设所述通孔;
所述第一阀口设置于所述阀体的第一端;
所述第二阀口设置于所述阀体的第二端;
所述第一阀口与所述第一盖口密封连接;
所述第二阀口与所述气泵的出气端连接。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水浸自动充气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泡沫浮球的内部靠近所述出气端的一侧设置有配重铁环。
8.一种防溺水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马甲和水浸自动充气系统;
所述水浸自动充气系统设置在所述马甲上;
所述水浸自动充气系统包括水浸开关、电池、气泵、止回阀、泡沫浮球、分气气管、储气囊;
所述水浸开关包括第一水浸感应头、第二水浸感应头、第一控制端、第二控制端、第一信号端、第二信号端;
所述第一控制端和所述第一信号端分别与所述电池的正极连接;
所述第二控制端与所述气泵的正极连接;
所述第二信号端与所述电池的负极连接;
所述电池的负极与所述气泵的负极连接;
所述气泵的出气端与所述止回阀的进气端连接;
所述止回阀的出气端通过所述分气气管与所述储气囊连接;
所述气泵的进气端通过进气软管与所述泡沫浮球的出气端连接。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防溺水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马甲包括相连的正面衣体和背面衣体;
所述储气囊由若干不同大小的气囊组成,并平均设置于所述正面衣体和所述背面衣体的表面;
所述气囊通过所述分气气管与所述止回阀的出气端连接。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防溺水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分气气管上设置有排气盖和减压阀。
CN202322156198.XU 2023-08-11 2023-08-11 水浸自动充气系统及防溺水装置 Active CN220640200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2156198.XU CN220640200U (zh) 2023-08-11 2023-08-11 水浸自动充气系统及防溺水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2156198.XU CN220640200U (zh) 2023-08-11 2023-08-11 水浸自动充气系统及防溺水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20640200U true CN220640200U (zh) 2024-03-22

Family

ID=9029428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22156198.XU Active CN220640200U (zh) 2023-08-11 2023-08-11 水浸自动充气系统及防溺水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20640200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7618643A (zh) 一种大比容量浮力调节、应急自救一体装置及潜水器
CN104590509A (zh) 水中救生器
CN220640200U (zh) 水浸自动充气系统及防溺水装置
CN220640199U (zh) 开关控制的充气系统及防溺水自救装置
CN209209004U (zh) 一种自主式水下机器人重量配平装置
CN205098434U (zh) 一种便携式救生逃生防护头套
CN202163605U (zh) 快速充气腰带式水中应急救生圈
KR100839604B1 (ko) 구명튜브의 공기충진장치
CN210495333U (zh) 一种防喷水的气水分离器
CN204473102U (zh) 水中救生器
CN212393911U (zh) 一种多功能防水隔离衣
CN1528639B (zh) 舰船破损防沉新方法
CN2928672Y (zh) 防溺水救护项圈
CN212861825U (zh) 一种浮子式救生衣用充气组件
CN212220516U (zh) 一种防溺水自动充气装置
CN104908908A (zh) 一种自助呼吸充气式救生衣
CN203211507U (zh) 双气囊军用救生圈
CN213292660U (zh) 一种海洋救生浮网
CN212828994U (zh) 自动充气救生衣
CN204587268U (zh) 一种水中呼吸器及具有该水中呼吸器的呼吸装置
CN204755940U (zh) 一种船用空气管头
CN207565806U (zh) 水中作业应急自救设备
CN215399351U (zh) 一种集成救生阀功能的降落伞
CN211731768U (zh) 一种可便于上浮下潜的新型潜水装置
CN210912818U (zh) 带有供氧装置的救生衣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