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20624780U - 烘干装置及极片加工系统 - Google Patents

烘干装置及极片加工系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20624780U
CN220624780U CN202321155548.4U CN202321155548U CN220624780U CN 220624780 U CN220624780 U CN 220624780U CN 202321155548 U CN202321155548 U CN 202321155548U CN 220624780 U CN220624780 U CN 220624780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ir
drying
exhaust
cavity
duc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21155548.4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王德才
付强
丁桐桐
罗鑫
邹海天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ymson Laser Technology Group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ymson Laser Technology Group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ymson Laser Technology Group Co Ltd filed Critical Hymson Laser Technology Group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321155548.4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20624780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20624780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20624780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60/00Enabling technologies; Technologies with a potential or indirect contribution to GHG emissions mitigation
    • Y02E60/10Energy storage using batteries

Landscapes

  • Drying Of Solid Material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涉及一种烘干装置及极片加工系统,一种烘干装置包括:烘箱,内设烘干腔;导风机构,用于供所述烘干腔送风及排风,所述导风机构固定于所述烘箱的底部且与所述烘干腔连通。一种极片加工系统包括上述的烘干装置。上述的烘干装置及极片加工系统,烘干装置的导风机构固定于烘箱的底部且与烘干腔连通,能够充分利用烘箱底部的空间,提高空间利用率,使烘干装置的结构更紧凑。

Description

烘干装置及极片加工系统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极片加工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烘干装置及极片加工系统。
背景技术
在极片加工工艺中,需要利于烘干装置烘干极片。烘干装置大多具有烘箱及导风机构,导风机构将烘箱要烘干极片所需的风量运送至烘箱内部,以及将具有一定的饱和值的干燥介质排出烘箱外。现有的导风机构需占据较大的高度空间,安装不便且会增加厂房的建造成本。
实用新型内容
基于此,有必要针对现有的导风机构需占据较大的高度空间的问题,提供一种烘干装置及极片加工系统。
一种烘干装置,包括:
烘箱,内设烘干腔;
导风机构,用于供所述烘干腔送风及排风,所述导风机构固定于所述烘箱的底部且与所述烘干腔连通。
上述的烘干装置,导风机构固定于烘箱的底部且与烘干腔连通,能够充分利用烘箱底部的空间,提高空间利用率,使烘干装置的结构更紧凑。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烘箱内设加热风腔,所述加热风腔的出风端与所述烘干腔的进风端连通,所述导风机构包括新风管道及排风管道,所述新风管道与所述加热风腔的进风端连通,所述排风管道与所述烘干腔的出风端连通;
当所述烘干腔为送风状态时,气流由所述新风管道经所述加热风腔的进风端输入所述烘干腔内;当所述烘干腔为排风状态时,所述烘干腔内的气流由所述烘干腔的出风端输出至所述排风管道内。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排风管道嵌设于所述新风管道内且二者互不连通,所述新风管道的内壁与所述排风管道的外壁间隔设置。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新风管道具有新风进口及新风出口,所述新风出口与所述加热风腔的进风端连通;
所述排风管道具有排风进口及排风出口,所述排风进口与所述烘干腔的出风端连通,所述排风出口穿设所述新风管道后露出所述新风管道外,所述排风出口与所述新风进口并排设置。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导风机构还包括送风管道及第一风机,所述送风管道设于所述新风出口与所述加热风腔的进风端之间,所述第一风机设于所述送风管道。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导风机构还包括出风管道及第二风机,所述出风管道设于所述排风出口与所述烘干腔的出风端之间,所述第二风机设于所述出风管道。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排风管道与所述新风管道均呈U型。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加热风腔内设有加热器,所述加热器用于对所述加热风腔内的气流加热。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烘干装置还包括立柱,所述立柱固定于所述烘箱的底部并与所述烘箱形成安装空间,所述导风机构容置于所述安装空间内。
一种极片加工系统,包括上述的烘干装置。
上述的极片加工系统,烘干装置的导风机构固定于烘箱的底部且与烘干腔连通,能够充分利用烘箱底部的空间,提高空间利用率,使烘干装置的结构更紧凑。
附图说明
图1为一实施例中烘干装置的示意图。
图2为图1所示烘干装置中导风机构的示意图。
图3为图2所示导风机构的局部爆炸图。
图4为图2所示导风机构中新风管道的示意图。
附图标记:
100、烘箱;101、烘干腔;102、加热风腔;103、加热器;200、导风机构;210、新风管道;211、新风进口;212、新风出口;220、排风管道;221、排风进口;222、排风出口;230、送风管道;240、第一风机;250、出风管道;260、第二风机;300、立柱。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申请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加明显易懂,下面结合附图对本申请的具体实施方式做详细的说明。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申请。但是本申请能够以很多不同于在此描述的其它方式来实施,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在不违背本申请内涵的情况下做类似改进,因此本申请不受下面公开的具体实施例的限制。
在本申请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轴向”、“径向”、“周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申请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申请的限制。
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在本申请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至少两个,例如两个,三个等,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在本申请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初始”、“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申请中的具体含义。
在本申请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上”或“下”可以是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或第一和第二特征通过中间媒介间接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可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或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可以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或斜下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
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称为“固定于”或“设置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也可以存在居中的元件。当一个元件被认为是“连接”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元件。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垂直的”、“水平的”、“上”、“下”、“左”、“右”以及类似的表述只是为了说明的目的,并不表示是唯一的实施方式。
请参考图1,一实施例中的烘干装置包括烘箱100及导风机构200,烘箱100内设烘干腔101,导风机构200用于供所述烘干腔101送风及排风,导风机构200固定于烘箱100的底部且与烘干腔101连通。
需说明的是,烘干腔101用于烘干工件。通过导风机构200将热风送入烘干腔101内并与烘干腔101内的工件热交换,烘干腔101内热交换后的气流再由导风机构200排出至烘干腔101外。其中,工件为极片。
上述的烘干装置,导风机构200固定于烘箱100的底部且与烘干腔101连通,能够充分利用烘箱100底部的空间,提高空间利用率,使烘干装置的结构更紧凑。
在上述实施例中,烘干腔101可以为长方体状或其他形状的腔体,在此对烘干腔101的形状不作具体限定。导风机构200与烘箱100可以为一体式结构,也可以为分体式结构。
具体地,请参考图1,烘箱100具有加热风腔102,加热风腔102的出风端与烘干腔101的进风端连通,导风机构200包括新风管道210及排风管道220,新风管道210与加热风腔102的进风端连通,排风管道220与烘干腔101的出风端连通。当烘干腔101为送风状态时,气流由新风管道210经加热风腔102的进风端输入烘干腔101内;当烘干腔101为排风状态时,烘干腔101内的气流由烘干腔101的出风端输出至排风管道220内。
可以理解的是,当烘干腔101为送风状态时,气流由新风管道210经加热风腔102的进风端输入烘干腔101内,此时烘干腔101内的工件能够被气流烘干;当烘干腔101为排风状态时,烘干腔101内的气流由烘干腔101的出风端输出至排风管道220内,此时烘干腔101内的气流能顺利排出至烘干腔101外。
在本实施例中,加热风腔102的进风端及烘干腔101的出风端并排间隔设置于烘箱100的底侧。在其他实施例中,加热风腔102的进风端及烘干腔101的出风端还可以设于烘箱100的不同侧。
在本实施例中,加热风腔101的进风端及烘干腔101的出风端均呈方形,以便于与导风机构200的各管道安装适配。在其他实施例中,加热风腔102的进风端及烘干腔101的出风端还可以均呈圆形或其他形状。
请参考图2及图3,排风管道220嵌设于新风管道210内且二者互不连通,新风管道210的内壁与排风管道220的外壁间隔设置。
需说明的是,新风管道210的内壁与排风管道220的外壁间隔设置,且新风管道210的内壁与排风管道220的外壁之间形成过风通道。当烘干腔101为送风状态时,气流依次由过风通道、加热风腔102的进风端输入烘干腔101内,也即过风通道内的气流环绕在排风管道220外壁;当烘干腔101为排风状态时,烘干腔101内的气流由烘干腔101的出风端输出至排风管道220内。如此,能够降低排风管道220与新风管道210的温差,达到余热回收利用效果,同时使导风机构200的结构更紧凑。
在本实施例中,新风管道210呈棱柱状,排风管道220呈圆柱状,以便于新风管道210的内壁与排风管道220的外壁留存足够的间距。在其他实施例中,新风管道210及排风管道220可以均呈棱柱状或均呈圆柱状或其他形状。
在本实施例中,排风管道220与新风管道210为可拆卸式连接,便于拆装及后期维护。在其他实施例中,排风管道220与新风管道210还可以为不可拆卸式连接。
进一步地,请参考图3及图4,新风管道210具有新风进口211及新风出口212,新风出口212与加热风腔102的进风端连通;排风管道220具有排风进口221及排风出口222,排风进口221与烘干腔101的出风端连通,排风出口222穿设新风管道210后露出新风管道210外,排风出口222与新风进口211并排设置。
此处,当烘干腔101为送风状态时,气流依次由新风进口211、过风通道、新风出口212、加热风腔102的进风端输入烘干腔101内;当烘干腔101为排风状态时,烘干腔101内的气流依次由烘干腔101的出风端、排风进口221、排风出口222输出烘干腔101外。
在本实施例中,新风进口211及新风出口212均为方形,排风进口221及排风出口222均为圆形。在其他实施例中,新风进口211及新风出口212还可以均为圆形或其他形状,排风进口221及排风出口222还可以均为方形或其他形状。
在本实施例中,排风出口222与新风进口211并排设置于烘箱100的底侧。在其他实施例中,排风出口222与新风进口211还可以设于烘箱100的不同侧。
请参考图1,导风机构200还包括送风管道230及第一风机240,送风管道230设于新风出口212与加热风腔102的进风端之间,第一风机240设于送风管道230。
可以理解的是,第一风机240设于送风管道230并作为向烘干腔101内送风的动力源,当烘干腔101为送风状态时,第一风机240转动,驱使气流依次由新风进口211、过风通道、新风出口212、送风管道230、加热风腔102的进风端输入烘干腔101内。
在本实施例中,送风管道230呈棱柱状。在其他实施例中,送风管道230可以呈圆柱状或其他形状。
在本实施例中,送风管道230与新风管道210为分体式结构,且二者通过焊接或铆接方式固定连接。在其他实施例中,送风管道230与新风管道210还可以为一体式结构,整体性好且密封性强。
在本实施例中,第一风机240的数量不仅限于一个,也即第一风机240的数量可以为至少两个,以利于提高送风效率。
请参考图1,导风机构200还包括出风管道250及第二风机260,出风管道250设于排风出口222与烘干腔101的出风端之间,第二风机260设于出风管道250。
可以理解的是,第二风机260设于出风管道250并作为烘干腔101排风的动力源,当烘干腔101为排风状态时,第二风机260转动,驱使烘干腔101内的气流依次由烘干腔101的出风端、出风管道250、排风进口221、排风出口222输出烘干腔101外。
在本实施例中,出风管道250呈棱柱状。在其他实施例中,出风管道250可以呈圆柱状或其他形状。
在本实施例中,出风管道250与排风管道220为分体式结构,且二者通过焊接或铆接方式固定连接。在其他实施例中,出风管道250与排风管道220还可以为一体式结构,整体性好且密封性强。
在本实施例中,第二风机260的数量不仅限于一个,也即第二风机260的数量可以为至少两个,以利于提高排风效率。
在图1示出的实施例中,排风管道220与新风管道210均呈U型。如此,能够在有限范围内使导风机构200的管道长度加长,在送风及排风时提高热交换效率。
需说明的是,在其他实施例中,排风管道220与新风管道210还可以呈C型或其他形状。
请参考图2及图3,加热风腔102内设有加热器103,加热器103用于对加热风腔102内的气流加热。
此处,加热器103可以通过电加热或红外加热方式使加热风腔102内的气流加热。加热器103的数量不仅限于一个,在此对加热器103的数量及类型均不作具体限定。
请参考图1,烘干装置还包括立柱300,立柱300固定于烘箱100的底部并与烘箱100形成安装空间,导风机构200容置于安装空间内。
可以理解的是,立柱300固定于烘箱100的底部并用于支撑烘箱100,导风机构200容置于立柱300与烘箱100底部形成的安装空间内,提高烘干装置的空间利用率。
在本实施例中,立柱300的数量为四个,烘箱100呈长方体状,烘箱100的每一角部底侧设有一个立柱300,立柱300呈棱柱状。在其他实施例中,立柱300的数量还可以为至少五个,立柱300可以呈圆柱状。在此,对立柱300的数量及形状不作具体限定。
在本实施例中,烘箱100与立柱300为分体式结构,烘箱100与立柱300通过焊接或铆接方式固定。在其他实施例中,烘箱100与立柱300还可以为一体式结构,整体性好且便于快速安装。
请参考图1,一实施例中的极片加工系统包括上述的烘干装置。
需说明的是,上述的极片加工系统除了包括上述的烘干装置,还包括极片输送装置、极片延展装置及其他装置。
上述的极片加工系统,烘干装置的导风机构200固定于烘箱100的底部且与烘干腔101连通,能够充分利用烘箱100底部的空间,提高空间利用率,使烘干装置的结构更紧凑。
以上所述实施例的各技术特征可以进行任意的组合,为使描述简洁,未对上述实施例中的各个技术特征所有可能的组合都进行描述,然而,只要这些技术特征的组合不存在矛盾,都应当认为是本说明书记载的范围。
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申请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实用新型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申请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申请的保护范围。因此,本申请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Claims (9)

1.一种烘干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烘箱,内设烘干腔及加热风腔,所述加热风腔的出风端与所述烘干腔的进风端连通;
导风机构,用于供所述烘干腔送风及排风,所述导风机构固定于所述烘箱的底部;所述导风机构包括新风管道及排风管道,所述新风管道与所述加热风腔的进风端连通,所述排风管道与所述烘干腔的出风端连通;
当所述烘干腔为送风状态时,气流由所述新风管道经所述加热风腔的进风端输入所述烘干腔内;当所述烘干腔为排风状态时,所述烘干腔内的气流由所述烘干腔的出风端输出至所述排风管道内。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烘干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排风管道嵌设于所述新风管道内且二者互不连通,所述新风管道的内壁与所述排风管道的外壁间隔设置。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烘干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新风管道具有新风进口及新风出口,所述新风出口与所述加热风腔的进风端连通;
所述排风管道具有排风进口及排风出口,所述排风进口与所述烘干腔的出风端连通,所述排风出口穿设所述新风管道后露出所述新风管道外,所述排风出口与所述新风进口并排设置。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烘干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导风机构还包括送风管道及第一风机,所述送风管道设于所述新风出口与所述加热风腔的进风端之间,所述第一风机设于所述送风管道。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烘干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导风机构还包括出风管道及第二风机,所述出风管道设于所述排风出口与所述烘干腔的出风端之间,所述第二风机设于所述出风管道。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烘干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排风管道与所述新风管道均呈U型。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烘干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加热风腔内设有加热器,所述加热器用于对所述加热风腔内的气流加热。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烘干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烘干装置还包括立柱,所述立柱固定于所述烘箱的底部并与所述烘箱形成安装空间,所述导风机构容置于所述安装空间内。
9.一种极片加工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如权利要求1-8任一项所述的烘干装置。
CN202321155548.4U 2023-05-12 2023-05-12 烘干装置及极片加工系统 Active CN220624780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1155548.4U CN220624780U (zh) 2023-05-12 2023-05-12 烘干装置及极片加工系统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1155548.4U CN220624780U (zh) 2023-05-12 2023-05-12 烘干装置及极片加工系统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20624780U true CN220624780U (zh) 2024-03-19

Family

ID=9022683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21155548.4U Active CN220624780U (zh) 2023-05-12 2023-05-12 烘干装置及极片加工系统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20624780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01237396Y (zh) 用于邻室环境模拟室的工况调节系统
CN201273694Y (zh) 循环室内空气对流式电暖器
CN220624780U (zh) 烘干装置及极片加工系统
CN205536934U (zh) 余热回收烘箱
WO2008123913A2 (en) Furnace with integrated blower housing and heat exchanger
CN105091183A (zh) 一种静压全热交换器
JP2020067256A (ja) 乾燥用空気供給装置
CN212457666U (zh) 一种热风循环烘箱
CN111980967B (zh) 风机和衣物处理装置
CN211601131U (zh) 一种大功率单盘管换热器及大功率热水炉
CN210951503U (zh) 一种低温供暖散热器
CN206556170U (zh) 一种四面进风的水冷风机
CN213630938U (zh) 储水式热水器
CN213630641U (zh) 一种燃气热水器使用的供暖器
KR100789948B1 (ko) 열교환성능이 향상된 기체가온장치를 이용한 건조장치
CN218120207U (zh) 用于燃气热水设备的热交换组件和燃气热水设备
CN214665158U (zh) 燃气具用冷凝换热器及燃气热水设备
CN212511462U (zh) 新风装置、空调室内机和空调器
CN209791921U (zh) 一种节约能源的上胶烘箱
CN211695408U (zh) 一种模块式电加热组件
CN216644758U (zh) 一种燃烧器垂直设置的烘箱
CN2341063Y (zh) 节能型水平热管空调换气机
CN210463259U (zh) 风管机及空调
CN218410133U (zh) 一种除湿机用加热器
CN217116721U (zh) 一种变频器高效冷却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